时间:2023-03-20 16:14: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临时移设;属地管理;闭环
1 项目简介
仁和发动机部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项目于2013年11月4日正式确立,历时两个月,于2014年1月3日正式完成。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得到了业务关联部门的大力支持,设施工程部、综合采购部、安全科、生产、保全、生管等部门都对项目的实施给予了很多帮助,本项目在严格落实公司属地管理直线责任制的前提下,采用闭环式项目管理手段,多方协作,全员管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完成了课题。
2 项目背景
2.1 发动机1工厂GAMMA改造
发动机1工厂GAMMA改造计划于2014年进行,现工程技术科作业区域为未来1工厂改造后的集中冷却系统区域,集中冷却区域为1工厂改造紧急项目,计划于2014年2月份动土施工,为对应发动机1工厂改造设施日程,提前启动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项目。
2.2 发动机2工厂T-GDI改造及日常生产运行
发动机2工厂T-GDI改造项目于2014年1月18日正式实施,为了保障在2工厂T-GDI改造项目中的工程技术科刀具调整配送和改造过程中的改善业务职能,顺便保证发动机工厂的正常生产运行,经过慎重考虑和精密安排,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项目必须在2014年1月10号正式完工。
3 项目决策与实施
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的主要内容有:工具班设备、改善班设备、焊接钣金作业区、钢材库、工具库、辅料库、砂轮库、更衣室、班长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关联的部门也比较多,为保证项目的实施进度,合理分工,专人负责,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制定项目管理方案,让一切进程都处于管理状态。
3.1 贯彻落实公司的属地管理直线责任制
2013年,是公司的安全自律经营元年,公司领导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项目是发动机1工厂改造的前奏曲,其项目实施的过程对1工厂的改造实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此次移设项目涉及的内容很广,临时库房的建设、临时班长席的装修、设备的拆除和安装、水、电、气管路的拆除和安装、库房资材移动等,特种作业内容也涉猎较广,高处作业、临时用电作业、明火作业、特种车辆入厂作业等,涉及的施工厂家也比较多,南通华荣、江苏江安、江苏汉皇、富有世纪、中轻建设、天津震宇。如何保证项目安全有序的进行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对内,坚决执行属地管理和直线责任,对外,安全施工明确执行RACIS管理,即Responsible(谁执行), Accountable(谁批准),Consulted(咨询谁),Informed(告知谁), Supervision(谁监管),有效推进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
3.2 认真执行闭环式项目管理
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项目采用闭环式项目管理手段,主要从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个阶段来推进项目的实施。
3.2.1 施工前
临时移设项目一确定,工程技术科就成立了以张甫冬科长为组长的临时移设项目组,组织班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召开项目启动会议,选定临时移设新址,反复研讨临时移设方案,召开工具改善设备移动采购式样说明会,协同采购部确定设备安装公司,与设施工程部相关负责人多次洽谈项目内容及设施协助作业事项,确定临时库房建设和班长席装修及设备水电气拆除连接等内容,组织业务关联部门召开施工说明会,邀请专业安全人士对项目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施工前的验证,属地部门告知,安全组织机构设立,临时进厂施工作业申请办理,特种作业审批,施工人员进厂安全教育,监管人员培训,制定安全施工预案和事故预案等等,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只要是能够想到的、可能出现的异常及突况,都做了相应的预案及准备,把安全隐患降低在最低。
3.2.2 施工中
施工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监管。由于此次移设项目涉及到的厂家比较多,施工人员比较多,施工区域比较分散,作业内容也较多,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处处都需要人,时时都离不开人,稍不留神就会造成监管不到位,出现安全隐患,影响项目进度,甚至造成人员伤害。临时移设项目经过前期临时库房的建设完工和班长席的装修完成,工具改善班的设备于2013年的12月15日正式开始水电气的拆除,12月16日开始拆除移动,12月24日全部新址就位,水电气连接完毕,恢复正常使用。库房资材移动是个大工程,是由工程技术科的人员来独立完成,尤其是刀具库,资材货架60余组,每组由40个刀具盒组成,每个刀具盒中又有一定数量的刀具,每组货架的重量都在1.5吨以上,若是单纯的依靠人力来完成的话,工作量相当之大,员工恐怕会很疲惫,耗时也会很长,项目进度也很难得到保证。如何在保障项目进度的前提下,使用最少的人力来完成库房的资材移动是摆在项目组全体成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是问题,就总会有解决的办法,项目组成员针对这个难题开了不下三次会议专门研讨,经过反复论证和实验,最终做出了一套专用的货架整体搬运工具,实现了用5吨叉车每次移动两组货架的记录,仅用了3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刀具库的资材移动。2014年1月2日开始更衣室和班长席的资材移动,在总务部的大力协助下,两天时间全部完成,整个移设项目在2014年1月3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3.2.3 施工后
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项目在比原定计划提前了七天的情况下完美收官。回过头来看整个项目,发现有很多收获,也许一些不足,项目组的成员们又重新聚在了一起,对整个项目从头至尾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整理出一份项目总结报告,为相关的项目实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4 项目成果及意义
(1)工程技术科临时移设项目的成功,对应了发动机1工厂改造的设施日程,保证了1工厂改造集中冷却区域可以按时施工。
科学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求
结合科学工程项目的实施现状,创建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分层分级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任务驱动模式结合,一方面能够加强系统的兼容性,另一方面则可以满足分层分级设计要求,从科学工程生产、检测、装校等各个环节着手加强管理;第二,统一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增设分解结构模板、交付物、主数据等模块,并且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多级计划协同;第三,表单化管理规范设计。按照现有体系文件深入落实各级管理规范,加强项目研制操作的规范性;第四,加强系统监督与控制。严格按照既定方案监督系统运行,搭配考核机制与风险管控机制,完善监督效果。
科学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一)功能设计第一,科学工程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中包括诸多管理内容,例如项目设计、生产交付体积装置试验等。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设计质量模块、外协模块与资源模块等,监督项目实施期间的各个流程,以此满足过程控制多样化要求。第二,多等级计划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多等级计划管理,保证科学工程项目能够有序落实。针对这一功能进行设计,可以在两级计划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确保项目实施期间能够满足项目目标要求。第三,矩阵组织结构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增设矩阵型组织结构,有利于各个模块之间的沟通协作,突破科学工程项目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限制,项目与部门的主要管理者可以共享信息,提高管理效率。第四.人力资源与设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工作人员与设备监督与管理的功能,及时查看资源使用情况、任务完成进度、资源调拨方案等,为资源分配提供依据,满足科学工程项目需求,全面提升资源的利用率。第五,项目预算与成本控制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针对科学工程项目的预算与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会在系统中设置财务管理收付款模块,计算、分析所有财务数据。第六,数据采集与分析。设计业务流程管理模块,负责科学工程项目各项数据的有效分析,有效运用度量分析与绩效计分卡等方式,科学计算各个管理部门与项目中工作人员的考核情况,充分发挥数据作用完善人员考核制度。第七,项目决策管理。设置分析模型作为科学工程项目决策制定的依据,需要运用到仪表板进行图表的分析与数据对比,掌握科学工程项目当前状态、建设进度、潜在风险,更加直接的了解项目状况,制定科学、可行的决策,利用过程能力评价模型,可以分析与总结数据。
(二)架构设计设计科学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于项目而言属于一种顶层系统,其中涉及到的管理要素需要在任务驱动模块的带动下,深入到所有科学工程项目业务中,优化管理项目设计、生产与仿真流程,突出体现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所以,针对系统架构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循“分层分级”“系统兼容”原则展开。第一,分层分级。系统架构的分层分级设计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的内容,即组织管理分层与结构分层。组织管理分层主要是为了使所有管理层级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保证管理流程以及管理工作的全面覆盖,建议在组织行政架构的基础上,设计决策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决策层的负责为顶层领导与项目管理者,工作内容是将科学工程项目与对应项目群结合,利用系统中的所有视图展开全面分析。管理层主要负责项目的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级别方案实施任务分配以及人员调度。执行层负责的是任务的具体落实,是项目研究与管理的实体。系统结构分层主要是将所有管理系统的层级关系、管理接口进行整理,按照管理子系统与信息化建设实施期间面临的各项要求,划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决策管理层、业务执行管理层、数据管理层与环境支撑层。决策管理层在系统中属于顶层部分,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执行管理层的工作是在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上,针对所有业务管理子系统进行的管理工作。数据管理层负责采集、传输数据,并且在科学工程项目中实现数据资源共享。环境支撑层是信息为系统设计与优化提供需要的软硬件,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为系统各项功能的实现、数据传输提供条件。第二,系统兼容。系统兼容设计包括系统架构、接口、规范标准三个部分。对于系统架构兼容设计而言,科学工程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需要将系统升级与创新期间面临的技术性问题解决,并且提升系统的扩展性能。管理信息系统结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平台与应用结合的模式,利用JAVA开发系统基础框架,通过B/S结构搭建应用架构,发挥Windows系统、Linux系统的优势,加强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安全、运行稳定性。除此之外,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也可以运用SUA技术支撑组件,该组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提高系统应用适用性。对于科学工程项目各项业务的实践应用,按照业务需求针对性的拓展模块以及业务范围,如果系统用户数量增加,那么管理部门与工作人员也必然会随之增多,这样一来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范围得以拓宽,可以更加从容的应对系统用户数量增多带来的问题。考虑到今后科学工程项目的长期发展,项目管理颗粒度显著提升,针对项目管理方案进行分解,其中涉及到的层级、节点数量增加,系统必须快速适应。从技术实现的角度讨论,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模块与系统层次之间耦合度的关注,尽可能的达到“低耦合、高内聚”的效果,系统内部所有软件单元均能够维持正常运行,在业务层级搭建独立性强的系统模块,按照实际需求将模块分级。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还需要满足业界主流标准,例如J2EE、XML以及TCP/IP,采用主流操作系统,架构配置要保证灵活性,针对功能部署与拓展,需要采用配置方式加以解决。接口兼容设计方面,其目的是提高所有层级管理系统联系的便捷性。信息系统在Webservice服务化接口的帮助下,和第三方共享业务数据,在这一流程中仅需第三方系统保证服务化接口的安全性即可。最后,针对规范标准兼容设计,需要满足所有层级管理系统中软件的编写规定,同时具有规范性与集成性的特征,更需要符合数据与安全标准要求。数据标准规范的使用,要加强数据采集、传输与集成等操作的规范性,而安全标准则体现在技术、管理、保密等各项标准上,建议设计人员采用系统整体业务模型,对各个规范标准进行整理。
关键词:中职 工程造价管理 项目教学 实施构想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计与实现方面做好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安排。
一、课程培养目标能力分析
能力不同于操作技能,职业能力强调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职业岗位调查,总结出社会对这一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而从教育与教学的角度予以梳理,细分成构成该职业能力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专门能力,建立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通过市场职业能力调查,我们确认,《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中职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学生,使之具备“能够完成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个阶段工程造价测算和确定”的能力。因此,课程核心能力建设必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作为发展能力
即本课程要能让学生对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主要社会责任、社会权利的产生基本认知,使其有兴趣、有信心、有动力在工程造价管理专业谋取自身的未来。
(二)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
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参与主体成为项目造价的主要关注者,作为造价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在不同主体间综合协调计价要素的取舍、费用计算的方法等问题,以形成满足各个主体所需的、不同的测算结论。
(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
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参与主体会对项目的造价控制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同要求,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可以予以满足;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予以拒绝这是需要造价管理工作者来判定的。
(四)敏锐的费用识别与归纳能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费用,这些费用是否应该计入项目建设费,计入后归纳到那个费用类别,这是需要造价管理工作者来认定。
构建这四项基本的职业核心能力,需要在教材的安排上解决以下几项职业专门能力的建设问题:
1.要让学生具备合理确定建设项目计价要素的能力
2.要能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项目造价的测算依据
3.要使学生能够具备具备的造价依据的测算能力
4.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项目决策资料的编写提供能力
5.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评价设计方案优劣及寻找设计造价控制途径的能力
6.要让学生具有利用不同交易方式节约项目造价的能力
7.具备基本的项目合同造价偏差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8.具备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能力
二、授课内容结构安排
课程结构分析时,主要针对课程专门能力的构建要求对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整体设计和安排。项目课程课程结构采用仿生物成长型模式,即象小鸟学飞一样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最终学会飞翔。在课程设计上严格按照工作中的能力结构要求来对教学内容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课程体系做整体规划,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结构关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因此,项目法教材在每一个具体的专门能力培养内容的安排上,必须以案例为先导,以工作任务为主轴,让学生在老师诱导下去完成具体、明确的工作任务,进而使其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保障措施
项目教学的重点是寻找到恰当的任务,要求该任务能涵盖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而教学队伍实践能力就成了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教学组织上,组建“造价咨询工作室”,项目任务由工作室按照收集信息、计划、提供造价咨询意见、检查、评价的五个步骤有序进行。工作室的人员构成应该是按照学号分配而得,不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任何合作对象的团队合作能力。工作室的组织结构由成员自行决定,角色分配也由成员讨论决定,报教师备案,以便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时参考。知识储备方面,课程应该增加了思维创新方面的内容。在辅助教学手段上,运用项目实例教学方法,为课程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四、任务及载体选择与评价
【关键词】创新精品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成果背景
(一)社会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进一步加强,我国会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展览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可以说,我国会展产业形态已经基本形成,大多数城市展馆在建设中将展馆规模、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会展附属范围等联合加以考量,展馆建设为会展城市的定位树立了标杆,不再仅仅是城市的标志,而是将其主要功能与城市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的建设改变了豫西地区无大型场馆的历史,同时是提升城市品位和区域性竞争力的地标性建筑,是巩固三门峡市黄河金三角地区中兴城市的战略需要。
(二)行业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尽快形成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解决施工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难题的关键举措。另外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的施工企业,也应该及时开发、积累相关管理技术和施工技术手段并形成相应大型场馆工程项目建设的成套管理和施工技术,作为以后类似工程建设的示范,以提升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其生产力,促进整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降低大型工程的建设成本。
(三)工程简介: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位于市区西部,南临涧河,西接209国道,东北与甘棠路、五原路相邻。该方案设计金盆聚宝,会展中心大致成梯形,总体形状成元宝形。会展中心建筑面积98928m2,建筑物长279m,宽121.5m,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建筑高度24m,框剪结构,屋面为管桁架结构。会展中心由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科技活动中心三大功能区组成,其中会议中心含1036个座位的多功能剧院一座,620人宴会厅一处及多种规模的会议室;展览中心拥有800个国际展位的展厅和城市规划馆等;科技活动中心主要包括科技中心、群众艺术中心、报告厅等。
二、选题理由
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是三门峡市“地标性”建筑,设计理念先进,设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具有体量大,质量目标高、科技含量高等特点。无论是从该工程的社会影响程度,还是就其建筑规模大小,作为地级市的重点项目,其施工管理实践活动都是影响巨大而深远的。
三、实施时间
实施时间 2010年3月―2012年4月
分阶段实施时间表
管理策划 2010年3月―2010年4月
管理措施实施 2010年3月―2012年1月
过程检查 2010年4月―2012年1月
取得成效 2011年7月―2012年4月
四、管理重点与难点
1、基坑深,标高层次多,覆盖范围广。本工程剧场升降舞台区域基坑深达-16.7m,其东西两侧的乐池、绘景间等功能用房基坑埋深为-12.6m、-12.3m,排风风沟埋深约为-8.9m,而大面积地下室基坑埋深约-7.9m、-6.4m不等,标高层次很多,施工时基坑支护、地下室结构、外防水、回填等穿插工序较多,相应增长了施工周期。且基坑覆盖范围较广,地下建筑面积达35500m2,因此基坑工程的安全和风险管理具有挑战性。
2、结构体型复杂,高支模安全措施要求高。会议会展中心工程集会议、剧院、展厅、科技、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结构体型较为复杂。尤其是会议室、剧场升降舞台、会议大厅、高架坡道等多个区域,跨度大,净高高,结构施工时其模板支撑高度均超过8m,其中会议大厅屋盖高度达到19.5m,屋框梁尺寸400mmx1200mm,属于典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这些高大空间部位的结构模架工程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
3、防水工程施工面积大,施工质量要求高。该工程主要防水部位为地下室防水、屋面防水、卫生间、及其他功能用房防水等,其中地下室结构外防水面积约46190m2,屋面防水9690m2。各部位防水做法不同,涉及到的防水材料也很多,施工质量要求更高。
4、钢桁架结构楼盖、屋盖设计复杂,不但结构跨度大、构件体量大,而且覆盖面广,各区域技术条件差异大,桁架悬挑长,吊装就位难度大。该工程钢结构包括屋面管桁架结构、屋面H型钢桁架、楼层H型钢桁架及少量劲性钢骨柱、钢管柱等。屋盖钢结构分为A、B、C、D、E五个区,覆盖展厅区、科技区、宴会厅、剧场及造型结构等。范围广,与土建穿插界面较多,相对其安装作业面受土建进度的影响较大。同时钢结构的安装进度,又直接影响到金属屋面、幕墙等护工程以及室内安装、精装饰等后续专业的安排,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钢桁架结构施工是结构工程施工阶段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5、机电工程具备集中性、全面性、复杂性等特点。机电工程除常规的机电专业外,还包括大剧院舞台灯光音响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LED显示系统等,机电系统管线比较密集,尤其是设备管廊及公共走廊等部位,各专业管线均要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布设,这样既要解决管线间的标高、位置上的矛盾,还要考虑吊顶标高,因此,管线综合平衡技术是机电安装的关键。
6、建筑节能与环保要求高,应用四新技术多(推广应用建设部十项新技术9大项 22子项)。在全球提倡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本工程采用保温岩棉板、保温砂浆等材料进行建筑节能保温环保设计,建筑节能保温工程量大,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节能效果,是工程重点。同时,高性能混凝土、升降舞台机械、大跨度张弦管桁架屋盖、中空低辐射玻璃幕墙、断桥型中空玻璃门窗、铝镁锰板、蜂窝铝板、聚碳酸酯阳光板等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对实现既定的创优目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7、总包服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总承包沟通协调、安全管理工作量大。由于本工程所涉及的专业较多,按照合同约定,部分专业及设备是业主单独通过招投标来选择的分包方,从而加大了总包方管理工作的难度,尤其是高大空间智能灭火、消防喷淋系统、安防系统工程量大而复杂,管线排布密集,预留预埋多。
8、在成本管理和材料采购上,由于三门峡文化体育中心会展工程结构体型复杂,工程量大,设计变更多,工作难度对人工成本的影响大,同时由于工期紧,应用新材料多,而工程的不规则造型对材料的规格要求较高,材料的采购、运输、保存成本较高,进度控制困难。
五、管理策划及创新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18-04案例教学法是将典型案例运用于课堂教学,以鼓励学生面对复杂工程环境独立思考,鼓励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开展案例信息和问题分析,提出见解与决策判断,培养学生大工程观和实践创新理念,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实践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素养的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具有以师生主动参与、更多投入增强知识应用能力[2],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方式保证教学质量,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全过程系统联动方式保证教学效果等显著特征,是面向工程教育、培养卓越人才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与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内涵
(一)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法
工程项目管理旨在实现项目整体目标优化,是复杂环境多因素影响下的实践创新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工程管理学科的创建是工程实践驱动和工程科学创立与完善的结果。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传授学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能力的核心专业课程,既需要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更需要面向工程实践问题分析的实际针对性,其本质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工程环境因素的全面分析和对工程具体实际问题解决的参与实践。面向工程实践的案例教学法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方法。
(二)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就是以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为背景,将反复循环参与工程实践问题分析贯穿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全过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活动[3]。其基本思路是多次循环运用完整的工程管理实践案例,概括起来,包括4个循环过程。第一个循环,选择典型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案例,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课程网站平台,使学生全面感性认识与了解案例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实施的全过程;以主要章节为切入点,构建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结合的实践平台;以工程实践案例相应章节对应问题为导入,以学生参与讨论为主要方式,分析讨论与点评总结相结合,开展课程教学活动[4]。第二个循环,针对每章的理论知识内容,结合所选课程教学完整案例难易程度,给学生布置查找和分析自选案例作业,使学生通过重复选择实践案例,训练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实践环境下深化与巩固所学知识。第三个循环,按照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教师指导与学生自选相结合,选择与课程教学案例难易程度相当的课程设计案例,基于工程实景按照模块化分工完成课程设计综合训练,检验与提升学生面向工程实践综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第四个循环,基于课程教学的综合能力拓展,把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延伸至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真题真做,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撰写,综合应用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及特色
(一)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教学改革
针对2006年提出的工程项目管理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构想,我们扎实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编写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开展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下师资培养途径、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步骤地实施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按照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要求,开展基于工程实景的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以自主命题、参与式讨论为主要内容,实施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环境下的考核方式革新。经过系统的课程建设改革实践,基本形成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体系,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基于完整案例教学法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特色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施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显现出以下3个特征。
其一,面向复杂工程环境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以工程管理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为主线整合与优化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体系,以复杂工程实践的完整案例为中心,面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复杂环境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基于问题导向的正确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管理创新意识。
其二,学生以多种方式全程参与教学,提升自主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采取案例讨论与评述、模块化综合性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社团、自主参与工程实践、自主命题与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课前预习、课内讨论分析、课后练习作业、课程设计协作交流、实践实习反馈、毕业设计全过程参与教学活动,自我学习、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传授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强化学生自学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其三,密切与执业资格的联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围绕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建设项目管理师、咨询工程师、招标师等就业岗位需求和考试大纲完善课程教学大纲、革新考核方式、规范考试题型、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未来执业的系统专业知识储备与职业修养训练,按照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一)案例遴选与背景分析
遴选典型案例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实践成功的关键。选择典型教学案例必须考虑案例实践的代表性、案例问题的真实性、案例资料的可靠性、案例过程的可提炼性[5]。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案例选择以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单位工程管理实践为对象,保证案例资料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在案例遴选的四个阶段中,学生参与程度有所区别。第一阶段是课程教学引导案例遴选,以教师选择提炼为主,学生补充资料分析为辅,学生课前参与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查找讨论案例的相关资料,全面分析案例背景资料,对案例系统剖析。第二阶段是课后案例练习,以学生独立选择案例为主要形式,教师仅提出案例选择的原则性要求,学生基于自我选择案例资料,独立完成案例分析作业。第三阶段是课程设计案例选择,师生共同遴选课程设计案例,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模块化要求完成基于工程实景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任务。第四阶段是学生自主实践与毕业环节的工程案例选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指导教师引导为辅,选择实践单位和工程实践对象,围绕实习报告、毕业论文对实践训练与分析的要求,开展工程实践体验和工程问题分析。学生全过程参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案例遴选与背景分析,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的教材与规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要求学习为自我规划学习,提升主动发现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意识、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课前小组案例讨论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采用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开展课程案例讨论教学。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主要章节[6],以完整案例为对象,由教师设计案例讨论问题,学生分4组课前组织讨论,选择或指定小组讨论召集人(或负责人),每次讨论各小组选一名陈述人和评述人,陈述人负责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并在课堂陈述小组讨论结果;评述人对其他3组的陈述进行质疑与评述。课前小组案例讨论既拓展了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又丰富了课外生活,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融合,强化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评述与点评
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每一小组由陈述人用3分钟时间概括陈述小组讨论结果,由评述人用2分钟时间对其他3组陈述内容进行评论并提出质疑。教师在此基础上,结合所授知识点点评与总结讨论结果。课题讨论评述与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搭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平台,又给他们提供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风采、显示应变能力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沟通交流能力与演讲水平。
(四)自主命题与自我评价
结合未来执业资格考试要求,分章节或模块布置学生参与自主命题的课外作业,题型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自主命题恢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从被动考试变为自主考试,从被评者变为自评者,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实践能力和知识需求自我选择考核知识点,学生自主命题、自我考核,并将其纳入平时考核成绩,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参与式讨论考核也采取了学生自评与教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参与式讨论满分10分,分4组(4组中排名第1基础权分得10分,排名2基础权分得9分,排名3基础权分得8分,排名4基础权分得7分),每组30%为优、40%为良、30%为中及其以下(优权重1,良权重0.8,中权重0.7,合格权重0.6,不合格权重0.3)。每个人参与式讨论得分为所在组排名权分与自己优良权分之积。每组排名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拟定其他3组的排名顺序。教师根据每组讨论陈述与评述情况,结合学生提出的排名顺序最后确定各组排名;组内考核由各小组自行确定。
(五)基于工程实例开展模块化课程设计
依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和大纲要求,师生共同选择课程设计工程实例。学生负责实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结合各自兴趣,分小组分工合作,分模块化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综合性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针对实际工程背景和实践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答辩,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自主实践,深化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体验
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热情。40%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周末主动联系工程实践单位,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际工作,体验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发现工程项目管理实践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办法。向工程实践工程师学习,深化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七)自主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拓展知识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以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学生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为纽带,围绕工程项目管理实践需求,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增强学生就业实践的社会适应性。70%的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结合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开展毕业论文选题。从毕业实习开始,学生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收集工程项目管理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全面把握论文选题背景,认真剖析论文选题的实践问题,创造性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整体提升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运行不仅需要校内资源,而且离不开行业企业的社会资源,如案例资料的收集遴选必须有产学研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全面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现校内、校外两个课堂交融,专职、兼职两类教师互补。学习企业资源共享,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过程,搭建广阔友好的平台,使学生、教师、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受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2]张剑峰,管理类案例教学与案例分析方法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7(2):127-128.
[3]郭汉丁,王凯,马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改革探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7(12):13-17.
[4]郭汉丁,郭伟,马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实践探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24(增刊):122-126.
[5]安蓉,王梅.基于问题解决的工程案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33-135.
[6]孙承毅,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50-151.
Practice of ring-teaching with integrated cases
GUO Handing, GUO Wei, MA 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 Tianjin 300384, P. R.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The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constr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bility target.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urses and their positions in the curriculum group were revealed.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群;能力目标;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ability target;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4-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13年国内高等学校中有406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5万人,在高等学校土建本科专业中招生规模仅次于土木工程[1]。课程群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多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一系列课程[2]。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展开,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3],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达到知识整合和转化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投资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单门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较为重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平行课程、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因此出现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①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脱节。由于《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是纲要性课程,是系统性讲授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其他具体课程详细讲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很容易带来教学内容划分不清晰,造成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空白的现象。
②知识点被割裂到不同的课程,课程间的互动和系统性不足。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知识点割裂性的讲授实际上违反了工程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整体设计。体现在:课堂案例设计围绕各自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伸性,学生无法接触到全面的工程管理案例分析实训;单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起到巩固对应的知识点的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案例讨论还是课程设计环节,都没有顺应工程管理学科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造成前后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行整体规划和融合。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知识,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而,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旨在通过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能力目标分为三阶段逐级建设(如图1所示),从整体认知阶段扩展到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最后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达到对所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整合和转化。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图1所示的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详见表1)。
考虑到《专业导论》是先导性的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的专业认知,因此设置在第1学期。《建筑施工》是技术类的基础性课程,《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知识领域,《建设法规》和《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分别补充法规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对象确定为表1所示的八门理论课程,共288学时。此外,根据单门课程的培养要求,设置了《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和《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课程训练》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转化。课程群建设不是对多门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整合总体知识的同时,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5]。
各门课程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中的能力目标定位如图2所示。最后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环节,对所有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综合性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融合,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看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上下游关系更清晰,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方式更符合知识获取的一般规律。
4 结语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50.
[2]黄小林,蒋慧.基于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群建设[J].管理观察,2015,24(587):136-137.
[3]袁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6(3):91-92.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教育服务为宗旨,以有效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其知识涵盖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未来的工程管理人员,因此课程不仅注重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规范和标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来提高其应用性价值,从而为实际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教学目标,着重强调知识的教授,而非能力的提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就变成了如何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对于知识与岗位需求的联系被割裂和遗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茫然和错觉。长此以往,学生要么失去学习兴趣,要么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无论哪种结果,都无助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往往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角色,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丧失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知道被动接受,无法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再加上一些教师往往倾向于偷懒的做法,不会针对课程内容去设置情景、布置任务,结合案例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长此以往也就丧失了职业教育本应具有的特点和目标。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教师的知识讲授,而不去结合实际的项目管理去设置案例,就无法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实际项目管理的过程,那么学生学到的只能是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而已,根本无法将课程中的内容与未来的职业相联系,将来步入社会,面对具体的工作,根本无法下手。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的创新思路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体系的传授,而忽视了基于工作过程这一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根本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的目标要求。因此,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课程的目标出发,找准课程内容,创新授课方式,优化课程评价,以实际工作的能力需求为出发点,将理论体系融入其中,才能到的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1明确课程目标是前提。作为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必修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程范围管理、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能够将这种方法和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相联系,从而提升他们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中,我们必须始终围绕这一课程目标,注重理论知识与工作过程的结合,使其真正成为衡量我们课程教学能否成功的标准。
2找准课程内容是核心。在明确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而分解落实的过程就是课程内容确定的过程。就工程项目管理这一课程而言,其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阶段管理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不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还对其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点有所了解;二是让学生掌握目前工程项目管理中有关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的基本管理方法和技术,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上述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去实现工程管理的目标;三是让学生利用了解的基本知识、基本管理方法和技术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引入实际工作案例,实现学科教学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而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新授课方式是关键。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把项目管理的一个个核心课程内容变成一个个实际的工作情景,采用案例授课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把教学内容通过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串联,让学生通过了解工作实际过程来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这种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提升其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一个个学习小组本身就是一个个项目管理的小组,每个成员在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任务,从而确保整个小组目标的实现,因此,小组学习本身就是体验项目管理的一个真实的过程。通过创新授课方式,使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他们真正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达到教学的目标。
4优化课程评价是保障。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保障,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但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在于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程评价上,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的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在评价方式上要兼顾结果和过程。以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为例,在课程教学的前期就要明确的告诉学生,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课程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的考核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讨论和小组学习中,只要参与都会拿到一定的分数,这是对学习态度的奖励;其二就是小组的表现,每个小组的表现决定了个人的得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又可以提高他们集体荣誉感,对于他们未来快速的融入社会有很大帮助,这是对团队意识的奖励。最后,通过课程的最终考核实现对个人能力的评价。通过优化课程评价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态度、团队意识和个人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而达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能力。
结论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陈建国(1957-),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可持续建设研究,(E-mail)。
摘要: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文章针对国内高校课程体系逻辑结构不清,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以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层面,以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以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为扩展线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工程管理;核心知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41-05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素质的核心, 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素。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优化课程体系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铸造办学特色以及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众多院校的探索和努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挑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胡文发(2007)认为,国内工程管理专业长期沿用计划体制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缺乏创新[2]。金长宏(2005)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编写等方面有待改进[3]。杨建伟(2008)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4]。因此,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章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在对其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现有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自身办学条件和工程过程实际出发,探索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设计方法,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999年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体系(图1)[5]。
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所包含的专业方向较多,开设院校的专业背景也不相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6]。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定位缺乏核心特色。由于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既需要工程技术背景,又要求管理、经济等学科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普遍“杂而不精”。(2)课程体系的内容松散,结构生硬。部分课程类型设置、性质划分和学时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前后顺序衔接处理不当,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较多[7-8]。此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整合与完善,部分学校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偏低,实践环节构成不合理[9]。
通过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和国内外高校对比发现,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强,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存在知识点重复等问题。
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做好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分析与设计。
二、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10],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进行,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关键,国内学者对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从战略层面,刘降斌和李丞北(2010)认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由理论到实践的复杂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功能;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素质课程;注重统合思维培养,设置课题中心课程;确立国际意识,开设国际性课程[11]。徐幼林(2008)、郑力(2008)提出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柔性化设计思想,认为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应该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教学安排上应弹性化[12-13]。胡弼成(2007)则总结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呈现的三种形态:树状形态、板块形态和球体形态,为高校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参考[14]。
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模式由美国著名课程与教育专家格兰特提出,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应用技能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分为:确定能力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具体的实施[15]。该理论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广泛应用[16]。
ACCP是印度Aptech公司推出的培养软件人才的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突出项目经验积累[17]。王庭之(2010)基于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课程理念,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为主线,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新模式[18]。倪贵林(2011)利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19]。“订单式”是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孙根年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系统结构模式,论述了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思路[20]。
图2 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和方法共同点在于从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展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也必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但相比其他专业,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加庞杂。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还必须对众多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教学线,紧扣核心知识和能力展开,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开设课程及工程过程,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分析核心能力、课程逻辑关系和核心任务,形成专业教学线,然后分别研究每条教学线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及构建
考虑产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特征和实际条件,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专业方向和工作性质分为两部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题体系的核心主线,是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PM)教学核心线;扩展线1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线,即向前向后拓展至项目开发管理或设施管理(基于PM的DM或FM);扩展线2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课程族为基础,面向建筑业或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一) 核心主线:工程项目管理(PM)教学
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对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的任务也是最为复杂和繁重的。因此,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也是整个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以下从核心任务、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五方面探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核心任务方面,项目管理规划、计划和控制、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合同执行,以及项目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包括对设计工作的管理;采购阶段还包括工程的承发包管理;工程施工阶段还包括工程建设组织;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完成对项目的验收管理。
核心知识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施工方法与技术以及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等是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都应该具备和掌握的。另外,设计阶段还需要建筑设计方案比选与优化和设计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采购阶段还应掌握项目采购、工程合同管理、招投标法律规范和国际工程采购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施工阶段还要用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项目实施的“三控制三管理二协调”、技术经济等相关知识;工程验收和移交阶段还应掌握竣工档案管理、验收管理、项目后评价等的相关知识。
核心能力方面,项目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控制、设计与工程变更管理、技术经济分析、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贯彻、团队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建设手续管理等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应具备编制设计任务书和组织设计委托的能力;工程采购阶段还应具备工程承发包模式设计,合同文本设计以及招投标组织的能力;工程施工阶段还应具备进度计划的编制与控制、工程合同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的能力;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具备组织工程验收移交的能力。
对项目实施阶段各个环节的任务、知识,以及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针对性地设置以下课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法律制度,以提供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相关知识(图3)。
图3 项目管理教学核心主线
此外,针对各个课程教学环节,需要设置实践环节。工程实习、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计、大型项目建设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针对设计阶段的管理,还设置了测量实习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采购阶段还设置招投标课程设计和工程法律体制讲座,工程实施阶段还设置了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二) 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主线
扩展线1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BLM)教学主线,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基础上的扩展,即往前延伸的开发管理(DM)和往后延伸的设施管理(FM)课程体系,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包括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设项目前期的开发管理,或项目建成后运营阶段的设施管理工作(图4)。
图4 教学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主线
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体系和课程族的设计,是在项目管理课程族的基础上,增设开发管理课程族和设施管理课程族。建设工程项目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理念是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策划、项目评价和决策,设施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设施物业的运营、维护管理和增殖。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为可持续建设。开发管理的核心知识还有市场调研、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立项等,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还包括设施管理以及项目运营等。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能力包括可持续建设管理。开发管理的核心能力有市场定位与项目功能分析、项目策划、评估与决策方法应用、可行性研究组织、设施管理的核心能力是设施管理。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专业课包括可持续建设、建设环境管理、财务管理等;开发管理专业课程还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融资、工程经济学等;设施管理的专业课程有设施经营、物业管理、建筑维护维修(BS)等。
开发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调研、建筑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设施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物业管理方案课程设计等。
(三)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是工程项目管理线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线的扩展,是涉及建筑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筑业行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图5)。
建筑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行业管理、行政管理;核心知识包括建筑经济原理、产业组织、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等;核心能力包括行业组织与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经济、国际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研究、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实践环节可安排建筑行业管理讲座等。
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知识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包括建筑企业管理与经营。专业课则有建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会计大作业、企业管理讲座等。
城市建设管理核心任务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运营;核心知识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核心能力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专业课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土地利用与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城市建设管理的讲座等。
图5 教学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不论是按照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分类还是按照行业特征进行分类,这些课程都是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因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着眼于全局、全过程管理,所以,行业的宏观知识和战术层面的知识也不可缺乏,但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应该以此为努力的方向,有所侧重。
基于上述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族群的深入分析,可以构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四、结语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和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从顶层战略层面,以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以同济大学为例,构建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为基本结构的课程体系。但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随着学科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和改进,才能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四海.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29(5):77-82.
[2]胡文发, 祁予. 从课程体系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N].
[3]金长宏. 对加强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 基建优化, 2005(4):79-81.
[4]杨建伟, 姚传勤, 韩佳.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5):13-16.
[5]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钟昌宝.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3):89-94.
[7]陈威威, 龚德书.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J]. 宜宾学院学报, 2009,9(6):109-111.
[8]巩建闽. 谁来编制课程体系――地方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9(5):72-76.
[9]陈建国, 许凤.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19(1):89-94.
[10]项喜章, 付晓灵, 万文君, 等.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 交通高教研究, 2002(2):55-57.
[11]刘降斌, 李丞北.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探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0(2):65-67.
[12]徐幼林. 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J]. 中国林业教育, 2008,26(1):24-26.
[13]郑力. 基于柔性教育的大学课程体系的新设计[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7(5):92-95.
[14]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 大学教育科学, 2007(1):23-27.
[15]威金斯, 麦克泰.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16]陈志澜, 沈少来. “逆向设计”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J]. 职教论坛, 2009(22):32-34.
[17]范路桥, 朱小平, 吴教育, 等. 北大青鸟ACCP教育的特色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53-54, 56.
[18]王庭之. ACCP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设计[J]. 职教论坛, 2010(14):61-62, 64.
[19]倪贵林. “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的探索――以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1,13(3):62-64.
[20]孙根年.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22(2):86-90.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cor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CHEN Jianguo, LIU Deyin, LI Xiuming, ZENG D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