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4: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篇1

1.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对高职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关于目标的导向作用,有众多的调查实证,有个人、集体的。最著名的莫过于耶鲁大学对毕业生长达25年的调查追踪案例:同一届毕业生,有3%的学生有明确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这3%的学生达到目标,成为各种行业的精英。而剩下那97%目标短期、模糊,甚至没有目标的学生,他们中没有一个能成为行业精英,所处的状况与他们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一致。海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海尔就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名牌战略目标。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盲目上规模、上产量,而是狠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为今天的傲人地位奠定基础。同样,高职素质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构建了目标体系,才能保证高职教育朝既定的方向前行。

2.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活动规范化的保障。由于某种原因,中国素质教育并未能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有效地实施。高职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接受系统教育关键时期,高职教育是最贴近社会需求的教育,直接为社会提供生产一线的人才,这些人才的素质决定企业的发展,也决定人才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英国有一句谚语:“对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这句话告诉我们,目标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构建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就是规范高职素质教育活动,让各高职院校有序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及时对照素质教育目标修正素质教育活动,为实现素质教育预期效果而不断努力。

3.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高职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保证素质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办法或第一位工作,就是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有了目标,教师的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教授、课后的辅导,都会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活动不会盲目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过程不会呈现出随意性,素质教育质量获得保证,素质教育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4.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克服教育目标缺陷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学制短,只有3年的时间,但是学生既要学理论,也要学技能,那么,留给素质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一旦教学时间因各种原因受到挤占,高职学校的管理层会把素质教育时间占用。有了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学校就不可以随意更改素质教育学时,保证了素质教育活动时间。同时,有了明确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可以检验我们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时,是否有考虑不周或顾及不到的地方,避免一些必要的、重要的素质忘记或遗漏。

5.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有效手段。教学资源指一切可以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通常包括教师、教材、教具、案例、影像、课件、基础设施、政策等等。明确的、相对固定的教学目标体系,可以让教育者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和设计使用何种教学资源,以最大化地满足教学愿望,满足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目标。

二、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1.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正确。对于具有导向性功用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会导致教育效果的偏差。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不正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的功利性。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成长过程,包括天赋特性和后天获得的一切量变和质变”,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而当前素质教育目标的功利性,体现出来的是重视教育的结果,看重的是教育的商业价值而不是探索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不利于人的成长,不利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功利性,会让学生也带功利性,让各专业系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二是素质教育目标模糊、不明确。我们曾经对国内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关于“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问题,答案五花八门,每一份问卷答案都不一样,有的强调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有的强调道德素质,有的强调科学文化素质,有的强调身心素质,没有形成一致的答案。目标不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没有标准可执行。三是素质教育目标不准确。由于各种原因,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定位上不同的院校有不同要求,有的偏向人文素质,有的偏向道德素质,有的偏向职业素质。同时,在目标定位上,有的目标要求过高,让学生难以达到目的;而有的目标要求又过低,学生很容易达到,这样目标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2.高职素质教育目标设置可操作性不强,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实现。由于素质教育目标定位存在的各种问题,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高职院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时会感到棘手,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找不准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活动方法、方式和手段,导致素质教育活动效果和素质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大,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要实现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的“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是很难的。

3.高职素质教育目标的缺乏层次性,不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教育目标要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各方面的基础是相对弱一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但各高职院校在制定素质教育目标时,很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素质目标,内容重复,难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二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3年,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来说,素质的要求也应该不同,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素质能力也应该是逐年递增的。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素质教育目标时没考虑到按年级来制定目标。

三、构建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目标的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1.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是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概述“科学的本质是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科学性原则要求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发展学生的素质为核心,而不是以短期的利益,或者个人意愿来制定目标。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科学与否,目标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活动的过程是否顺利,效果是否良好。二是素质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目标具备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因此素质教育活动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素质教育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可行。因此,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要掌握什么知识。明确、具体的目标,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能让学生对照目标,检验学习的效果。目标是经过多方的充分论证后制定下来的,因此目标表一旦制定,不可轻易变动,要保证目标的相对稳定。不可随意改变方向和数目。三是素质教育目标的层级性。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应该按照培养“人—一般人—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样的顺序进行。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制定目标时要逐层递进,把目标分层分阶段逐级分解,从高级向低级分解,实现目标从低级向高级前进。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素质目标;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素质目标;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素质目标。以达到因材施教,学生共同成长。

2.构建四级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职素质教育总目标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高素质。素质由两部分构成:专业素质和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强调的是作为职业人必备的素质,而基础素质强调的是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关于教育目标的分类,中外许多科学家进行分类,其中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因)动作技能领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识、情感和能力三类。高职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由四级构成:一级目标是高职素质教育总目标;二级目标分别是两个横向的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基础素质教育目标;三级目标是每一个二级目标下横向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四级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下的纵向目标,知识目标分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情感目标是接受—喜欢—热爱这样一个过程,能力目标则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问题这样的逐渐深入。

篇2

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复杂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紧密相连,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兴起必然催生新的职业岗位需求,改革的关键在于推动教育与产业之间、教育与创新创业就业之间、教育与社会融入能力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创业能力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在观念、品格、知识、能力和方法五个方面强化培养,达到与理论对接、与实践对接、与国家需求对接、与国际视野对接、与未来发展对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是个宏大话题,本文谨就创业创新视域下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性举措: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创业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青岛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2年底,青岛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54898人,平均1名大学生创业者带动5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成效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证书是继学术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职业院校应尊重学生自身发展愿望,考虑学生长远发展需求,在观念上实现几个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来指导教学方案设计、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创业是充满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精力体力,还需要敏锐的市场感觉和开拓奋进的企业家精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然成为时代风潮,职业教育自然不能自隔于风潮之墙外。创业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营销、法律、财务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除了素质型、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之外,也应设置创业辅导型课程模块并设置相应学分,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有选修学习相关课程的机会。作为朝气蓬勃代表未来的民族下一代,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应该更突出创新性要素和创造性色彩,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创业类课程。此外,创业过程中要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在正常课程体系之外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创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创业创新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机结合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重心、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说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商业模式驱动或者新兴技术驱动型,那么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在创新幅度相对较小、实践特色更强、与特定行业和实际操作技能相衔接的领域发生,需要学生对社会需求有更深刻的把握、对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有更多了解。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实践需要出发,积极采集行业发展信息和需求预测信息,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平台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运营活动,降低对创业的陌生感。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良好的需求预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从而在在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期间就可以对自己到底适不适合面向未来需求进行创业、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有比较明晰的规划,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开拓思路,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创业创新实践及孵化平台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和校企合作外,还需要开拓思路不断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在这方面,可以拓展思路展开不同尝试。一是把90后学生对于网络前沿应用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势与传统产业转型有机结合,联合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创新投资基金或者奖励基金,把企业相关的创新需求信息释放出来,鼓励学生围绕企业实践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展开创新创业活动,探索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开门办学,依托当地的高新区、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及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共同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打造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又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孵化器,围绕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拓展创业孵化形式,尝试对创业团队实施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双导师辅导制并引入创业股权激励等措施强化导师积极性,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支撑系统,为团队提供技术来源、创业辅导、财务咨询、贷款风险补偿等服务。三是在学生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新创业标杆团队或个人,邀请明星创业者或者成功创业的企业负责人到学校进行演讲交流,为学生注入更多创业创新热情并带来更多外部信息,充分利用学校的组织平台和组织资源帮助学生优化创新创业思维、拓展视野和人脉资源。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职业教育的新引擎

篇3

(一)现代护理人才的角色和功能越来越丰富步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生命健康变得更加重视,医院的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中,社会的实际需求也在不断地转型。而且,各个服务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医疗卫生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这些转变和完善也会对护理的含义造成一定的改变。现代护理应该要从功能制转变成整体制,还要从以疾病控制为中心转变成以病人为中心。例如,护士的工作地点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中心、学校等都成了现代护理人员工作的地点。传统的护理是医疗技术职业中的一种,但是现代护理却是为人们健康服务的专业。而且,社会对现代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向着多层次、高规格和跨学科发展,其功能角色也变得更加丰富。尤其是护理学科的技术和知识也变得综合化和复杂化。现代护理的这些变化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护理职业教育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加强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的主要地方。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项就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让没有工作的人找到工作,让有工作的人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所以职业教育的覆盖面非常广。随着人力资源战略的提出和医疗体系的发展,护理人才非常紧缺,而且护理人才的就业范围也变得更广。所以对现代护理的职业教育来讲应该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实际的教育。首先,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从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高等护理职业教育中,要对办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对办学的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最后,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和意识进行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培养出的护理人才成为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三)提升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护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护理的实践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影响。现代护理职业教育中,尽量做到对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要将现代护理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能采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脱离的模式,这样才能去满足现代护理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务必从技能训练开始,加强对护理的操作技能教学的进行,逐渐树立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双重教学观。此外,安排专业课课程内容时,应当注意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该要灵活。例如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小组讨论、家庭访问、临床指导以及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让自身的业务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有效提升。最后,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快速的进入到自己工作角色。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再教育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起现代护理的职业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结束语

篇4

以生为本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体现。以学生为基本,是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学生管理模式当中包含了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等等,但是人作为其中的基本元素,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人的素质才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核心。在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当中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要将这种管理理念渗透到现在的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理念当中。以生为本是目前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生需要创新的软条件,行为规范原则则是硬保障。整个职业教育当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遵守规章制度,才能够保障和谐。基于行为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行为规范制度应该是符合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其赋予了每一个高职学生的平等权利与义务。这是因为只有依托有效合理的行为规范制度,现代职业教育才能够正常进行。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现代的高职学生具备的特点,一定要有一定的管理创新举措,才能够有效做到积极促进高职学生的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管理方式的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管理方法,二是管理技术。高职院校在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方面要体现出规范、差异与人性,规范是针对每一个学生,其要求每个学生的管理一定在遵守国家法律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约束学生。差异是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管理。人性是学校对高职学生采用一种多层面、双向交流互动的教育指导方式。再细致化一点,就是学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规范的管理方式,再大众化的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影响,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管理技术的创新是高职院校采用更加先进的手段提高管理效率。简单而言就是理由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整个管理机制的完善。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被学生接受,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仅以加强对学生管理的科技创新以及信息化网络建设。具体表现为,投入一定的资金与人力尽快建立学生后勤管理系统、学生教育管理系统等等。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绩效考核体系的创新

(一)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一套公平、科学的考评制度,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往的考评机制重点放在总结性评价这个方面,缺少了对过程的评价,其中只过分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做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重视整体又重视个体,抓全面又注重侧面。对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从基本的工作业绩、学生反馈、出勤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测评。针对学生,首先从基本的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方面建立一个严肃的教育形势,从学风与考风两个方面重点加强,保证教学具有实质性。另外,从学生的生活方面,卫生、宿舍管理等建立一个带有激励性质的奖惩制度,真正推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共同发展。

(二)逐步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种。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与课外的活动中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秀院校不仅需要从精神上褒奖,还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特别是针对学生干部,院校要充分调动起积极性,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更加实现其良好发展,从而在学生面前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在帮助辅导员班主任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学风。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辅导员管理创新

辅导员作为管理学生的主力军,院校需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院校可以通过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帮助辅导员之间交流管理经验,也可以搭建一个活动平台或者是宣传平台,丰富辅导员的管理知识。从精神方面辅导员需要充分将学生管理工作当成核心,辅导员的管理理念对整个管理团队学生有一定影响,因此辅导员需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另外,还需要规范辅导员的行为,高职院校应该提供给辅导员在职培训、学习交流、专业能力竞赛等各个方面的机会,保证辅导员能够在创新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质、精神面貌、文化素养、人际关系以及管理作风都得到一个质的提高,其还表现在对辅导员日常行为、待人处事、工作作风各个方面,有效培养出一个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辅导员。

五、结语

篇5

信息素养是1974年美国的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理解和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如何去获取信息,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一系列能力[2]。信息素养从技术层面反映了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但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却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时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面对信息的修养。概括来说,信息素质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护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是在护理实践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出的一种对护理信息进行收集、鉴别、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是现代护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的基础和先提条件。随着医学信息学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的发展,护理信息化系统也在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等领域广泛应用,以其快捷、安全、高效、清晰的特点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好评。护理人员应定期搜索、即时获取包括护理教育信息、护理科研学术信息、专科医学发展信息、专科技术信息、医疗设备发展信息、法规标准信息、同行经验管理等信息,通过持续了解与交流才能在专业领域内不断进取,立于专业发展的前沿队伍。因此临床护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是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2现代护理信息的特点

2.1专业性和相关性

护理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分支,是医院内用于护理信息采集、存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3]。总体上来说,护理信息分成2大类[4]: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临床护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的系统,如医嘱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护士站、护理交班系统、病人评估与安全系统等;护理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护理人员档案管理系统、护士长排班系统、护理工作量统计系统、护理质量控制评价系统、护理安全分析系统等。由此可见,信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护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角落及细节。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和改进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5-6]。医院的物资设备库存管理系统、PIVAS系统、消毒物品跟踪管理系统、病区内耗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的解放了护理劳动力,提高了准确率和管理效率;责任护士多项工作,如病区床位管理、医嘱处理与执行、病人评估、护理计划制定、生命体征观察与记录等信息电子化的传递既降低了重复转抄过程中的出错率,也同步自动计费,减少漏帐错账的发生;在医嘱处理与执行过程中合理用药自动检测、药品处方知识查询、病人条形码标识及执行医嘱时身份确认,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给药的准确率,确保病人的安全。临床护理工作每个环节信息化,不但需要护士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更需要科学严谨的专业思维品质。护士在病人的诊治过程中,不仅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更要全面关注病人的症状、主观感受、心理精神状态,在大量临床资料处置过程中,护士对病人评估的描述和临床病情观察的标准化表达,规范、标准化的表格式护理文书的设计,是当前护理电子病历和临床护理决策支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护理术语及分类标准化是保证护理信息质量及记录安全品质的关键,也是护理信息共享、病人安全的保障。

2.2传播的灵活性、时效性、复制性

信息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上信息都是全球性散布和接收,因此护理信息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机构和国家;网络传播是护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及时、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相对于传统信息而言,网络信息消耗低,形态多,易获取等特点,使现代护理信息越来越依赖网络传播。各种专业期刊杂志以最快时速发表电子版,将纸质版的专业信息以即时、3个月、6个月、1年的时限同步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中。各种学术活动实时动态、新业务新技术推广以新闻及会议的形式同步于网络,只要具备信息意识及获取信息能力,护理人员很容易获取各类专业学术信息。因此,在网络化时代,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3信息时代青年护理职业者面临的挑战

3.1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在护理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理信息贯穿整个护理活动当中,其影响力涵盖从临床实践到护理教育,从医嘱处理到文献检索,从院内信息的传递到全球信息的传播,渗透到护理教、学、研等各个层面,护理人员是否具备信息素养除了与自身职业发展相关以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护理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已成为护理人员日常工具的今天,由于历史原因、教育体制及条件限制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护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4,5,7],护理人员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不足、检索策略的缺乏、对护理信息资源的不熟悉、信息环境不理想、优秀的护理信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缺乏都影响到护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特别表现在对护理信息的评价、判断、组织、加工、处理及信息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目前利用教科书、期刊、杂志等,仍然是护士和护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一项护理专业大学生调查当中[7],近一半的护生(49.70%)在调查的那个学期内从未去过和极少去过图书馆查阅书籍、期刊和文献检索。除了学习任务重以外,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信息检索与学习无关,在临床护士护理信息使用调查当中[8],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护士(24.70%)经常登录护理专业网站。尽管护士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但信息意识不足造成护理人员缺乏信息需求和信息搜索的主动性,也表明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在护理实践活动中重要性认识不足。

3.2英语水平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

根据资料显示,全球70%以上的文献是以英文撰写,主要的护理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对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英语为主的国家,其中美国护理资源信息利用率最大[8]。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被广大的学者接受。因此,英语水平是了解护理发展动向,获取国际护理专业信息,了解国际护理动态的钥匙,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之一。

3.3信息检索能力的不足影响护理信息资源的使用

临床护士信息检索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检索,经过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过渡到现在的网络信息检索。信息量大、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使网络信息检索成为目前用户最多、影响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9]。大量资料显示,有限的信息检索能力是护理人员和在校护理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护理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7-8]。信息的大量性、多样性和良莠不齐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搜索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

4策略和方法

4.1创造合适的信息资源环境

护士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化行为。医院的支持,图书情报单位和医学信息机构的参与都举足轻重,临床青年护士的培训更是重中之中。她们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精力充沛,也是求知的阶段。各单位可以与相关信息部门联系一起,对年青护士开设护理信息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如文献检索,电脑技术,Powerpoint制作,网络课程,护理资源介绍等;鼓励开展护理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年护士走出院门,参与护理信息和会议的交流和分享,激发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护理研究的兴趣等。青年护士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和兴趣爱好参与网络护理信息,护理检索,护理研究等课程的学习,比如华护网、好医生网都提供在线的护理信息相关的网络课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学以致用,平时多浏览护理相关网站和资源,提高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检索能力。

4.2培养批判性思维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青年护士作为中国护理事业将来的接班人,应该开放思想,接受新的事物的挑战,自觉提高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和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有效把握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快捷的获取信息。信息意识是正确有效的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的前提。目前护理人员对信息意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但是只要青年护士愿意开放思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会不知不觉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树立和培养起来。同时,青年护理人员在信息查询和使用大量信息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确识别与理解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结合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获取信息进行信息重组和加工,配合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4.3加大护理信息培训力度和纬度

护理信息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定义为用计算机处理护理数据和资料。1992年由美国护士协会正式批准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专业分支,并在1995年开始设有护理信息学的资格认证,与护士资格认证相似,护理信息护士资格分为护理信息师,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和护理信息学专家[10]。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澳洲、台湾等已经开始开设护理信息的本科高等教育,甚至研究生和博士学历教育,为护理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但是我们可以借用网络优势,学习他国的经验,根据本国的护理现状,提供相应的护理信息教育,提高在校护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进入临床作准备。

4.6培养信息道德品质

在信息传播、分享和使用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信息道德品质。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是个体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如何开放、公平、互动、合作和共享资源是培养信息道德的核心。作为青年护士职业者更应该树立版权意识,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科学研成果,允许百家争鸣。树立安全意识,禁止为个人的目的攻击他人的电脑及其它的非法行为。

5小结

篇6

1.教学体系现代化、创新化教学体系现代、创新化主要体现在技能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应体现灵活性和实用性,根据新的就业岗位来设置开设的专业,确定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同时兼顾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持续需求;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教学内容主要决定于当地劳动力市场、企业、就业的需求,体现区域性特点,以应实践为主旨和实用性的原则,同时还应当不断地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是使教育程序化的手段,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2.教育理念现代化、创新化先进的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念的现代化、创新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先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创新的教育理念也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创新化的第一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着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以及从宏观层次上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学校教育管理者是学校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合理利用科学、有超前意识、开放的办学理念才能有更好的远见。只有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教师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3.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按照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共同抗击风险的能力。走出一条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集团化办学新路子,满足学生能就业、就业好的愿望和要求,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明确专业教师岗位及职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职教现代化、创新化的走势

1.从在校学习走向终身学习终结学习是一种“静态”的教育观念,把市场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系统,学生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某种技能,从事某种职业将一生一次性学习观改变,有就业需求就需要再次学习。当今社会各种技术飞速发展,岗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终身不断地学习,才不至于被工作岗位所抛弃,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篇7

     职业教育论文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职业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做个参考。

1.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

2.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4.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

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

6.职业教育课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

7.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

8.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9.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10.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

11.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1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

1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

14.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15.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16.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

17.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8.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

19.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改革路径探索

20.高中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

21.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22.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

23.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体系——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24.中德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的比较研究

25.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1995~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

26.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27.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二)——基于纵向维度递进发展的趋势:定阶与进阶

28.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29.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

30.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

31.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

32.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33.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的调查

3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成绩、问题与政策建议

35.职业教育:从集团化走向战略联盟——基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36.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

3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功能及其构建

38.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收入回报之差异

39.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三)——基于纵横维度交替发展的趋势:实然与应然

40.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

4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42.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3.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

44.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5.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46.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47.试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莞市职业教育为例

48.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

49.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

50.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的价值分析及实现策略  

51.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

52.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53.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

5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对策研究

55.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

56.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

57.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

58.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59.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

60.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主要特点

61.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

6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6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博弈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64.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

65.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缺失与建构

66.我国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运行机理、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

67.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及启示

68.论职业教育的尊严

69.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研究

70.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71.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7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

7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74.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变化:1989~2009年

75.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

76.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循证与实践形态——兼谈我国“工士”学位制度建设

77.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

7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再认识

79.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

80.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81.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内部效应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82.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

83.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84.公平视野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建设与关系考量

85.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8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

87.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8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89.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90.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

91.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

92.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93.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94.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95.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

96.以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基于江苏省的实践研究

97.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9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

篇8

关键词:高职 校企合作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0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纲要》指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外部适应性,也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开放的,需要统筹、需要合作、需要对接”。

这里所讲的合作、对接,说的是校企合作,市场对接,只有这样,现代职业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一点在《纲要》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把加强“校企合作,市场对接”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为响应这一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市场对接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出现了合作办班、对口就业等合作形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来看,并没有得到系统深入的推行,很多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和操作模式缺乏广泛深刻的认识,合作多呈现出形式单一、时断时续、关系疏远、流于形式、效果欠佳的特点,目前校企合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职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和途径进行了一定探索,并予以了部分归纳,现浅议之。

1 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

(1)共同投资,将企业方变成办学主体之一。把校外企业变成“自家人”,形成共投资、共培养、共收益的办学模式。这样既能拓宽高职教育融资渠道,增强学校资金实力,完善高职教育投资主体结构,使企业变成教育者,增强企业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参与度;又能增强高职教育外部适应性,根据企业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主体的实训资源,如效仿德国“双元制”,学生课业在学校与企业各占一定百分比进行,并能对口实现毕业生就业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2)合作办班。合作办班的关键在于形成持续、稳定、长期的对口合作培养输送协议,并组建“合作班级”来具体落实。为更深入地互动,可以请合作企业挑选业务能手,分派给“合作班级”作企业导师,这样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能充实高职教育的“双师制”;学校也应形成定期走访调查合作企业的制度,及时了解对口输送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以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

2 校企合作创建实训基地

可以采取:

(1)请企业参与设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这样能增强校内模拟实训基地的仿真度。

(2)共同投资创建校企合办企业;或校方投建,托管给企业经营。这样既能引进、利用企业方的管理资源,使学生拥有真实系统的实习实训场地和全真的管理环境氛围,又能增加高职院校的收入来源。

(3)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向有足够场地的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利用其现成的场地与设施,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增强实训基地的真实性和企业方的投入度。如能效仿“双元制”,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从企业聘任实训教师进课堂

切忌一时兴起,流于形式,临时请企业管理人员进一两次课堂。而应认真长期聘任实训教师,全面系统地负责某一门实训课程教学,这样既能使实训课程教学更具权威性、实战性,又能增强企业方及实训教师的荣誉感、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

这一点对于开发和修缮实训课程及实训课程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响应企业方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也才能不断适应其需求的变化,使得实训课程更具外部适应性,更贴合企业运作实际的需要。

5 引入办学质量企业评价机制

例如与企业一起分析研究高职教育学生入学资格及入学考核方式、核心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以及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与毕业标准等。并请企业方全程参与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业考核的实际操作中来,如在入学考核中加入面试,课程实践部分由从企业聘请的实训教师负责考核,毕业生增加“技能毕业总试”,由校方与合作企业一起组成考核团队。

6 “工学交替”

校方可以通过与多个企业合作,落实学生课余兼职实践基地,让学生将所学及时应用到工作中,提高教学效果,也让学生早日接触、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人际关系氛围;同时又通过学生、老师与企业方反复多次的接触,密切校企双方的关系。这种形式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临时用人需求,正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

7 免费校园招聘

可以通过不断邀请企业进入学校举行“每日校园招聘”,并定期举行大型校园招聘会,来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8 关注企业用人需求,及时响应帮助解决临时人才缺口

当企业有比较应急的临时人才缺口时,学校如能利用自己庞大的生源,顶力相助,解燃眉之急,将更加巩固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9 承接企业员工培训项目

学校也可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利用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承接企业各项员工培训项目,如普通话培训、礼仪培训、英语培训等,这都是密切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实训基地、引入办学质量企业评价机制、“工学交替”、承接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等九个方面,是论文认识到的加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只有切实加强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建立起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也才能建立《纲要》中提出的“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腾飞,打造世界强国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5-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