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宪法学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4: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宪法学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宪法学教学论文

篇1

(一)第一阶段:释疑解难阶段这一阶段又称为启发联想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创造启发的条件,解决在第一阶段提出的疑问,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发生联系,达到解决疑问的目的。教师在这一阶段必须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于过去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或者总结,让学生对新提出的问题产生困惑,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已经产生的观念。而对原有知识的复习,要有所选择,一般是按照新知识的学习需要选择的,目的就是要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例如在学习“宪法关系”这一问题时,我们一般要讲授的是宪法关系的概念以及宪法关系三要素等内容。而在讲授时,教师就可以先设问:宪法关系是否是一种法律关系?如果是,法律关系是如何定义的?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是什么?这是学生原本已经熟悉的旧知识,对这一原有知识进行复习后,再将这一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这就实现了新旧知识的同化。

(二)第三阶段:释疑类化阶段这一阶段又称为作用启发阶段。第二阶段我们实现了新旧知识的同化,而在第三阶段我们要做的是使取得联系后的新旧知识在联系点上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具体化的过程。奥苏伯尔指出:“这是把抽象的上位知识推广到同类的下位的具体事物上去,使抽象的知识与它所反映的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联系”。[7]按照大教育家孔子的观点,其提到的“举一反三”中的“一”就是这里的抽象概括,这个“一”就具有“反三”的类化迁移的功能。这一具体化的过程既是检验抽象化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标准,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上几个过程就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当然,启发式教学能否发挥最佳的效果,还要视乎教学材料的选择,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者的启发诱导的方式是否得当等几个关键因素。

二、启发式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宪法学课程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有:

(一)重结论,轻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上。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则对回答错误的内容视而不见,只注重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却对学生得出结果的过程忽略了。很多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总是本着一种希望学生能尽快洞悉教师设问的目的的心理,总是期望学生很快得出老师预设的答案,所以就势必造成“重结论,轻过程”。这实际上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在作怪。

(二)变“主导”为“主问”“启发式教学内在本质是建构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学双主体性的规律。”不过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该由教师启动,所以从这个层面而言,教师具有主动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误解其“主导”地位,将简单的提问视为“主导”。虽然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提问不是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适当适时地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答疑解难,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模式。但是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启而不发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体现的是教学互动。教师设问之后,必须由学生回答,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问完某一个问题之后,学生没有及时回答或回答错误,教师就会认为对这样的学生启发是白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理性分析,如在启发过程中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水平,有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等等。

三、启发式教学在宪法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与学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不同的启发手段,通过释疑解难,带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帮助学生认清问题,而学生在这一启发之下,主动思考,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实现了交流和互动。此外,启发式教学还能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在宪法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方法,先对学生进行启发,把他们的思维带动起来,再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这体现的是教师在促进学生的“学”。

篇2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小学生进行思考。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各方面都不成熟,并且上课时也比较喜欢东张西望、说话、吃东西、打扰其他人等,往往出现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当老师讲过一些重点难点的时候,他们也就不知不觉的错过了这段重要的时间,学生发现问题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跟随着老师的思维走,还能够培养学生进行思考的能力,只有进行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就随之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现问题的习惯培养,对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都有着一定的益处,在学习中积极的发现问题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因为遇到问题之后解决的不及时以及考试的分数不好等而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程度,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自接触生活实际,并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对于好奇心重的小学生而言,能够大大的提高他们的兴趣,从生活中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学习中的一些障碍,将会让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大增。

(三)、有利于学生口才的提高

当学生发现问题之际,势必会向老师提出,以获得老师正确的答案,在学生讲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口才以及他们敢于发言的胆量,对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将会有一定的益处。

二、低年级学生”发现问题”的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调查显示,在教学的的过程中,适当的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当时的场景和氛围对学生发现问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不能够举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例子,这些例子都应该更贴近生活,让小学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韵味,所表达的含义,并能够从这些创设的情境里面寻找乐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书上的东西理论性太多,致使学生觉得枯燥、厌烦,这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对故事等往往比较感兴趣,这时就可以根据故事的讲述再设置一些题型进入里面,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思考,例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讲述分数的加减时就可以引用故事,森林里面住着一家熊,熊爸爸熊妈妈生了两只小熊,有一天熊妈妈买回了蛋糕,庆祝小熊的生日,他将蛋糕分成了四份,可是贪心的小熊说他不够吃,熊妈妈又将它的那块蛋糕分成了两份,小熊迟到一半的过程中仍然觉得不够吃,熊妈妈将他之前的两块蛋糕分成了四份,由这个故事可以发现出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言并表现出高兴的表情,虽然小熊得到的蛋糕的份数多,但是小熊的实际分到的份数是一样的,即1/4=8/2=4/16,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高涨,还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从熟悉的生活经验矛盾入手

在练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练习,让学生走进“生活天地”发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无穷奥秘,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的内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我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游戏小活动:让几位小朋友到“小小文具店”里去买他们所喜爱的东西,在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并发现问题:“你知道这位小朋友需付多少钱吗?”“他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此时,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学生也能够各抒己见。

(三)、从培养学生分析数感入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创设现实生活的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欢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要使游戏活动和数学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用新奇的教学直观感性材料,奇特、美观的教学工具,设计情节生动的教学情境,具有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看、听、感官等方面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个三角形,先让学生看一下三角行有几个角,然后提问:如果切掉其中一个角,那么这个三角形还剩下几个角呢?对小学生而言,他们也许会认为三个角切掉一个应该还剩下2个,聪明点的可能会考虑到还有其他答案,给与学生一定时间思考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抽答的形式了解学生心中的答案,然后再利用组合教具,将三角形分开,如图1,从图中发现切掉1个角的三角形变成了4角形,又如图2,另外一个组合形成的大三角形分开时候,切掉3个角还剩下3个角?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学生利用模型组合的特点,让学生组合、找出问题、拆散找出答案。课堂上,结合实际教学知识,创设出数学游戏教学的情境,让同学们观察实际的真实材料,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多方面思维发现问题与创新点的能力,帮助对数学现象、数学学习形成基本的概念。

(四)巩固与提高: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问课”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造成他们的困惑,制造相关的悬念,进而拨动学生的思考思维。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章节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进行口算:130÷50=?一部分的学生得到2…30,一部分的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口算得到2…3。当学生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验算:2×50=100,100+3=1=103,很明显,这种结果是错误的。此时的学生就会急于想知道怎么样去利用商不变性质去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就会寻找和发现一些简单的方法来促进答题的效率,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老实还应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以促进他们及早发现问题,调查显示,在课堂上时常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够让学生保持注意力,让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跟随着老师的思想和步伐前进,适当的提问才能够帮助学生尽快的发现问题所在。

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发现问题

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本上出现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因而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时时激发探究的热情,从而进一步的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教师可以借助商场打折的情景,在商品上标注原价、打折数,通过生生之间的买卖活动,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思考兴趣,并且能够促进他们在商场打折的比例下进行思考,计算商场进行打折最终是否真的会亏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数学知识,还能充分的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五)亲自动手实践、手脑要并用、发现问题

加强实践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

小数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学生通过教师的诱导主动的获取知识。实践,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可以探索、活动、思考的环境,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的发现起源于生活的各种问题。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的数的应用题”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第一,要摆出5个三角形,接着让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第二行先摆了几个,现在又摆了几个?第二行的三角形个数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问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应该怎么求得?通过这样的引导,还能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进一步的掌握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实践与发现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的形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同时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向。通过实践,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加强学生的思考思维,不仅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强他们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实现学生在主动中求发展。

(六)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发现问题

1、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主题教育不再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研究学生发现什么,还要研究学生应该怎样去发现;不仅要管好学生,还要求学生如何自己管好自己;不仅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还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解决问题、自我激励的意识等。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探讨中,教师不仅要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同时还要指定其谈论的范围,并还要控制讨论的有效时间以及讨论中思考和发现的集中度;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发言、质疑、争辩,运用创新的思维去找寻和发现问题,并且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充当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一切的讨论都是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

2、教师要选择并确定课堂上讨论的最佳时间

[1]组织讨论概念、总结、规律。该讨论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综合性的分析,同时还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探讨能聚集学生的智慧,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能力。

[2]组织讨论重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越是重难点就越需要学生进行探讨,通过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换成长方形,填好相应的表格之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一、比较原四边形和现长方形,发现四边形将其拉正之后就是长方形二、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呢?学生可以在刚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再结合老师平时所讲的公式,进行分析得出答案,这是推导四边形面积公式的两个至关点,当学生掌握了这两点,那么就能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了。通过这样的交流、操作、探讨,学生不仅得出总结,还能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组织谈论解答开放性的习题

小学生因为受到定向思维的影响,导致思维比较狭窄,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限,因而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的习题。通过在课堂上的探讨,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有效的培养学生散发性、求异性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七)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发现能力

倘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善于查找问题的习惯,并且教师在教科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寻找错误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属于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堂课都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总会有一些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方式不尽如人意。所以在我们的每一节课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与自己展开“对话”,积极的去反思与发现在教学的成与败一级出现的问题。但是课后的发现是具有多方面的:

一是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他们是课堂的主角,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课堂教学好与坏的评价主体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应该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要细心回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同时将学生对于学习的独特见解和存在问题做好记录,尤其是要对学生们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做深刻的反思与总结,力争追根溯源,以此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二是发现教学精彩之处。其实我们的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闪光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不断的去捕捉。在课后还要认真的把课堂的精彩之处做好详细记录,这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以此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通过这样的形式其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八)、设置问题,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发现问题不是从刚开始就能够自然生成的一种能力,而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和锻炼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课的过程中故意出错,然后看下学生的反应,是否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及时的提醒老师的错误,然后再将其改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还能够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提升他们的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述乘除法480÷12的过程中就可以将问题设置如下:计算:480÷12里面当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字又是0时,应该在商的末尾添上一个0。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总是忘记在商的末尾商0的这一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将最后的那个0忽略掉,然后以便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详细解题过程如下:

(九)、及时的解答,适当的奖励,是让低年级孩子保持这种积极性的保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自尊心也比较强,当老师在鼓励他们发现问题的同时,就应该及时的为他们解决问题,不能够因为学生所问得问题超乎想象的简单就拒绝为学生解答问题,甚至嘲笑学生,这样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还会让学生失去对发现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学生觉得那是多此一举,他们发现了问题却得不到老师的解决,渐渐就会失去动力,甚至对数学的学习动力都会随之消失,并且学生还应该将腰低下,与学生建立起友好的关系,以平等的地位相处,尽可能的让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平日里能够打成一片,建立起和谐、互助的关系,并且,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不是肤浅的,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并且对于一些问题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与老师一起进行探讨,让学生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表示重视。

(十)、构建模型,形成“发现问题”培养方法

模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里面也是极其重要的,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也蕴含了层层复杂的关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够跟上课本上问题的发展,就可以通过建模的方式将各个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慢慢的将问题简单化,详细化,在遇到数学问题的同时将一些阻碍思路发展的隔阂通过建模的形式得到解决。例如,商家的各种优惠促销花样翻新,“亏本买卖,清仓跳楼,全场七折,买一赠一”,打折背后商家玩尽数学游戏。在逛商场购物时,我们应该懂得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好好算一算,不要被各种优惠促销所迷惑。下面以一个学生跟着妈妈去逛超市为例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前几天“五一”放假,学生A和妈妈去商场里买衣服。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促销活动眼花缭乱。各个店家都不甘示弱,什么全场九折,什么亏本买卖,全场七折!更有甚者写:跳楼啦!六折!清仓装修,买一赠一。学生A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商家真的“赔本赚吆喝”吗?别看这么想,其实学生A对打折,还真的一知半解。学生A问妈妈,打折是什么意思啊,妈妈说:“打折就是优惠的意思,打折=现价÷原价,我们说的打8折就是:现价=0.8×原价”。“哦,我懂了,那打5折就是原价的一半!”。但是学生A又纳闷了,打折就是卖的比原来便宜,那商家还赚钱吗?妈妈让学生A自己动脑筋,学生A仔细想了想,原来打折以后买的人就多了,虽然商家在每件商品上少赚了,但薄利多销,他们还是能大赚一笔的。比如说进价100元的商品,原来不打折卖500,每天卖10件,现在打5折,可以卖50件,我们来算算就知道了。

[1]不打折每天卖10件时,每天盈利额为(原价-进价)×销售件数=(500-100)×10=4000元

[2]打5折每天卖50件时,每天盈利额为(原价×0.5-进价)×销售件数=(500×0.5-100)×50=5000元

商家想方设法地搞了很多打折促销的办法,常见的有直接在原价基础上打折,还有满100送50,满100减50,满200减100,买一赠一、买三赠一等等。下面我们就对上述的部分促销活动进行分析,怎样的优惠最实在。从表面上看,打五折和满100减50,满200减100差不多,都是减了一半,实际上,付出的钱不一定一样。比如一件300元的商品,在各种优惠条件下,顾客实际付款如下:

[1]打5折:360×0.5=180元

[2]满100减50:360-3×50=210元

[3]满200减100:320-100=260元

学生A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各种看似相同的优惠,实际上付出的钱是不相同的,直接打折是最划算的。还有“买一赠一”实际上就是打五折。“买三赠一”实际就是打七五折。参加这些活动时,就要看自己的需要了,如果这件商品经常要用,多买点,可以享受到这些优惠,如果不常用,就不要贪图便宜,买了积压在家里。学生A从刚开始的一头雾水到现在的豁然开朗都是通过建模的方式一层层的进行分析解决而得,最后不仅增长了见识,也解决了不少数学问题。

篇3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转贴

三、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

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运用于生活、生产。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改革,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备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使我能把每一课的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中进行考虑,知道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

还有就是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储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

篇4

[关键词]教学反思评析

一、抓住教学的闪光点进行反思

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它可以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可以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的一个有效问题设计,可以是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巧妙过渡语,可以是对学生回答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可以是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一道习题练习,可以是学生思维放飞时的智慧火花等。凡是让教师激发、兴奋,甚至有些得意之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珍珠”,都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内容。如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一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末尾作者感受的文字“信赖,往拄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遮蔽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读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感受做个比较呢?这样的教学富有悬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遮蔽文字并诱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闪光点。因而,在“我是怎样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我有什么独特巧妙的设计?遵循了哪些教育规律和原则?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自我剖析中,教师必然会由感性的实践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不断提高叶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理解,探索并积累教学的丰富经验,以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抓住教学的遗憾点进行反思

教学中不可能十全十美,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它可能是教学中的一个疏漏环节,可能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处理,可能是一种处理不当的教学方法,可能是一种比较沉闷的课堂氛围,可能是对学生学习创造积极性的一次挫伤,可能是期待精彩而现实糟糕的一个教学设计,也可能是课堂中始料未及的失误败笔。如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回答的热情,往往笑眯眯地开口:“谁来发表高见?”殊不知,这句话却使得平静的课堂更加平静了。为什么?问题就出在“高见”两字上。哪一个同学想口出狂言发表高见呢?哪一个同学想自己的见解肯定是高见呢?既然认为自己的见解不是高见,那就还是缄默,等待老师的讲解吧。本想鼓励、抬高学生,不曾想实际上却“吓着”了学生,熄灭了学生发言的欲望,这就是一个遗憾点。捕捉并记录课堂中的“遗憾”,反思诊断:“为什么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课堂教学会失败?”“为什么教学内容处理会显得不妥?”寻找原因,改变策略,可以避免重复自己的错误,同时不断审视自己,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在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中,实现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抓住教学的疑惑点进行反思

学习知识时“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疑惑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船共沉,是一种傻瓜行为。教师尽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着力点放在“赞赏船长的英雄壮举”上,但说服力总是不够强,文本存在着疑惑。一位教师对这一疑惑点进行分析与探究,查阅大量资料,终于弄明白:古老的航海规则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必须船在人在,船沉人亡。学生豁然开朗,对文本的理解又深入一步;教师也从解疑中提高了课堂的应变能力。可见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促进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方式转变,有利于教师追问疑惑、捕捉灵感,透彻全面地把握教学内容,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的尽善尽美。

四、抓住设计的空白点进行反思

所谓空白点,就是事先没想到、没估计到,可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却发生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中出人意料的不遵守纪律的表现,如学生提出了一个令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如教师对知识讲授出现的卡壳现象等。一位教师课堂演示“氧气的制取”实验,课前精心准备且已制取成功,所以轻车熟路,心里轻松,可关键时刻“氧气”却生成不了。这位教师面孔涨红,草草收场。这个内容极具研究价值:面时这个尴尬的空白点怎么处理?如何预防类似尴尬出现呢?实践证明:抓住空白点反思,一方面促进教师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机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质量;效益;公信度;可持续发展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了“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摸索出一些经验,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需要完善的环节还很多,可探索的空间仍然很大,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继续摸索规律,更好的把握方向,使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加贴近事物本质,符合远程教育规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笔者以为,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处理好五个关系。



一、处理好电大全局与电大个体的关系,共建和谐电大

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大学不同,是一个学科齐全、功能完备、特色突出、面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行中央电大和省、市、县电大(工作站)四级管理,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其中的任何一所学校都是这个庞大体系的一小部分,脱离了这个体系就不能姓“电”,也不能称其为“大学”。因此。无论哪一级电大,都应该增强系统意识,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是一个整体,就一定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只有不断强化这个系统,才能增强抵御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风浪的能力。无论哪一级电大,处理问题都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绝不可只顾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更不能损害全局利益。

强调全局意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级电大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束缚手脚,制约发展。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在强调增强全局意识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不能因为是一个系统就统得过死,要给地方电大充分发挥个性和特长的空间。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因地制宜,不搞“千人一面”;在政策制定上,坚持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电大的办学积极性,扩大地方电大的办学自,鼓励地方电大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办出个性,办出特色。作为开放教育龙头的中央电大,最大限度的强化服务功能,尤其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电大的扶持力度,使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

二、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走渐进发展之路

广播电视大学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实现了三次飞跃。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经过“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受到学习者的认同。“总结性评估”的结束,标志着开放教育由试点转入常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进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全国在校生已达260万人。笔者以为,在试点和起步时期,规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探索成功的试验。现在,已经从试点转向常规,规模已达到了一定程度。适当稳定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质量上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没有数量也就无从谈质量,而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极其可怕的数量。因此,遵循科学规律,杜绝盲目扩张,是清醒而又明智之举。应该坚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规模。规模要依据师资、设备、校舍、社会需求等综合条件而定,走渐进发展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

三、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维护广播电视大学的社会公信度

我国的教育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使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如果以市场经济为理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就会使教育脱离本质属性,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变成商品化。教育教学活动一旦商品化,就会危害社会,贻误子孙。我们不能排除一些单位存在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损害广播电视大学声誉的不良倾向。

中央电大校长道凯同志在全国电大书记校长会上指出:“招生规模问题已经解决,质量、结构和声誉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声誉是一种特质的广告。声誉不好,生存难保。维护电大的声誉,电大人都有责任。首先从维护社会效益做起,具体的就是抓细节,抓服务,抓质量,抓品牌,经过长期的打造过程,赢得社会各界良好的口碑,增强社会的公信度。当然,我们强调社会效益,并不是否定经济效益,教育也有成本有投入,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忽略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有本质

区别的。它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的经济效益,有了这种效益增长,将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提供更加充实的经济实力。



四、处理好教学资源供与求的关系,真正发挥好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

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网络”,广播电视大学的自身优势也在于“网络”,“网络”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枢神经。“网络”的功能发挥得越好,电大的优势越明显。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广播、电视直接授课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转变;从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课件(CAI)、网络课堂、教学包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转变,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在教学领域内,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是,目前教学资源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资源建设仍然是电大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共建的方式,统筹规划,上下协调,分工负责,使网络汇聚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体贴、更周到的服务。



五、处理好长远规划与现实工作的关系,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长远规划与具体工作,一虚一实,一远一近,各有各的功能。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它告诫人们想问题、做事情要站得高一点、想得远一点。长远规划是事业发展的蓝图。有了蓝图,人们工作起来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避免走弯路,避免盲目性。蓝图还是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旗帜,在蓝图的鼓舞下,人们可以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干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率先制定出“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电大发展的总体目标。

篇6

[论文摘要]“宪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观念,矫正已偏移多年的教学目标;其次是根据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和法律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宪法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创新宪法课教学模式,重构宪法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一、“宪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目标模式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法学本科教育,即“通才”教育;二是法律职业教育,即“专才”教育。因培养目标的不同,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内容、方法等教学环节上有一定的区别。法律职业教育为司法机关培养基础扎实、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律职业教育中“宪法”课的教学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从法律职业教育的经验看,“宪法”课在法律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一个不具有最基本的宪法理论基础的人,很难确立法律职业者应有的职业良知和素质,更谈不上成为一名具有法律思维并熟练准确运用法律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法律人才。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中“宪法”课程教学与它在整个法学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极不相称,“宪法”课程理论性很强,内容复杂难懂,历来被认为“入门容易,学明白难”。长期以来形成了如下状况:教学目标不明确、角色错位;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脱离实际;教学难度大;考核机械;图书资料匮乏;严重落后于市场经济、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教学方法单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授业”而忽视对学生“传道”和“解惑”,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厌倦“宪法”课的学习,教师也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法律职业教育高素质、多元化法律人才的培养。面向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展的要求和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宪法”课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师资素质、教材体系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进行改革。创新“宪法”课教学新模式,重构“宪法”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二、“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矫正

法律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这类法律人才应具有以下素质:

第一,政治素养,具有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冈4直不阿、不畏权势、不谋私利的品德。

第二,职业道德素质,即具有法律职业伦理、恪守法律职业道德的精神。

第三,法律业务素质,即系统掌握法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及应用方法等。这应是我们法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宪法”课程必须围绕上述三方面要求确立其教学目标。“宪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宪法”课是我国教育部法学教育委员会规定的法律教育16门核心课之一,是法律专业基础理论课,属于法律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在整个法律专业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宪法”课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对其他法律专业课程具有指导意义和基础作用。长期以来在“宪法”课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品质、思维方式、法律传统、创造精神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传统的“宪法”课教学已落后于21世纪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人才发展的要求,“宪法”课程教学理念必须更新、教学目标必须矫正。创建集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实践目标为一体的目标导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宪法”课改革的需求。

三、“宪法”课程教学改革重构及教学方法的探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宪法”课教学改革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宪法”课程教学不是宪法基本知识的简单堆积或宪法基本知识概述,其使命和根本任务是夯实法律人才的人格品质、思维方式、法律传统、创造精神及其他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基础。“宪法”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价值层面的教育,即“育人”。这也是目标导向式教学模式中所说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法律观的形成。法律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负有的使命具有特殊性,它培养的不是一般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是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法律职业人,“宪法”课的教学理应承担这一任务。所以在“宪法”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引导学生树立法律职业人应当具备的追求真理、维护公平的人生观;树立崇尚宪法尊严和宪法至高无上的法律职业观。在“宪法”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将抽象的宪法知识同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实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人道德观、法律职业观的教育。必须改变那种把教学方法仅仅看作是传授法律知识的手段的错误观念,注重教学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真正把对学生思想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宗旨。同时,在课外可以开展“宪法在我心中”、“我爱国旗”等演讲比赛和第二课堂其次,要打破原有的“宪法”课程体系,确定“宪法”课知识目标。“宪法”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一特点是与其他部门法律课有区别的,而且“宪法”课程体系已经成熟。在法律职业教育中,我们可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探索一个适合职业教育的知识目标体系,即从“宪法”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人手,建立一个以探求宪法与运动一般规律为目的、以分析基本的宪法现象和解决现实的宪法领域内的基本矛盾为主要内容、以司法考试涉及的重点内容为中心、以我国《宪法》的规定为主线、以公民权利义务为重点的导向式的知识目标体系并重视宪法实施部分的讲授。最后,“宪法”课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目标的培养。掌握法律知识和形成法律能力应是宪法教学过程中同步发展的两个方面,在具体的宪法教学过程别是理论课程教学中,除需传授宪法知识外,更应特别注重帮助学生领会掌握蕴涵在宪法知识中的宪法精神和宪法思维方法。法律教学实践证明,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比简单的知识传授要困难得多。以往的宪法理论课教学只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教师很少将宪法的教学同实践结合起来。宪法理论教育不应只把前人的智慧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与现实的法律实践挂钩。宪法规定的有关“人权”、“宪法地位”等问题都可以引进部门法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宪法”课程的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其教学方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改革教学方法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说教式、灌输式课程讲授式方法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的转变。

第一,启发式教学方法。传统的“宪法”课教学采用的往往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内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就是听、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去思考。启发式教学方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课堂讲授中不应简单地将结论性的知识告诉学生,或是先告诉结论再举例说明,而应从各种教学素材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即归纳式讲授。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指定必要的课外阅读资料,也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保证课堂上能够启而有发。

第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等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十分流行。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某个现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已做出的行为进行肯定、比较、矫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案例教学模式,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但是,对“宪法”课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方法的引入有利于“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它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规律性原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为理论课教学服务。理论课程与案例教学法的结合难度最大,但并非不可能,关键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个案的选择一定要贴近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如“许霆案”、“机场一清洁工拾到价值300多万黄金饰品未归还案”及“艾滋病人可不可以结婚”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出很好的案例教学方案。虽然“许霆案”、“机场一清洁工拾到价值300多万黄金饰品未归还案”透射出的是刑事犯罪问题,但是,我们在“宪法”课的教学中是站在宪法的角度去揭示宪法理论和宪法思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宪法就在我们身边,由生活揭示宪法现象,由宪法理论去透视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明确我们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必须限定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法律课的案例教学普遍存在着用案例解释法律以及案例运用随意性大的问题。案例教学不是点缀,更不能随心所欲或者哗众取宠,教学中所用每一个案例都应当经过精心设计且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第三,问题导人法。“宪法”课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有的章节不可能找到很恰当的案例,为了避免满堂式的灌输,就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问题引入课堂。有的章节教师可以不讲,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把问题带人课堂,让教师“解惑”,也可以和学生相互探讨,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将身边、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入课堂,师生间共同探讨、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2.课堂外的教学方法改革。“宪法”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只能按照教学大纲讲授,所以可以设立课外教学环节。“宪法”课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开设“宪法”课外课堂,搭建一个网络师生互动的平台,在利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站在—个平台上,共同探讨宪法理论前沿性的知识和宪法实践领域的新发展和新要求,把网络资源建设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三)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改革

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简介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最初定位是专业必修课,它主要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这个课程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去完成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是让学生形成小学语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教师意识。通过这门课程,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知识、能力、素质。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后要掌握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案分析能力和教学课程设计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教学活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

二、构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1)充分运用多媒体,构建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教学实践证明,所有的知识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就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的,有些是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通过他人帮助,构建情境模式才能够获得。在课堂中创建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教育背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法”本身是一门非常抽象,理论性十分强的课程,对于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门相当枯燥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情景模式的引用,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中的内涵。通过这种方法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教师讲授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真实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真实感受的同时去积极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为学生今后的教师之路做好引导。

(2)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互相学习的氛围。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可以让学生构建互相学习的平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人们学习和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综合能力也比较弱,适当地运用网络学习和网络教育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为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相互讨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这种相互学习和相互讨论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高职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真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体验,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疑问或者是在操作中也会有困难,教师可以运用网络的便捷性对学生进行相应指导,形成师生互相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探索学习模式。大多数人都有相同感受:就是针对同样的知识,教师讲解的东西远没有自己透彻理解更加深刻。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深化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挖掘。“小学语文教学法”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但是课堂时间又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探索学习,通过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种方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同时也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4)优化校园课程网站,构建学生自我学习模式。“小学语文教学法”中涉及的知识非常全面,深浅层次也各有不同,学生在课后具有非常大的自我学习空间。在学生中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都不一样,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性开展校园网站课程教育,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角度去理解,或者是让学生借助各种工具进行学习。例如,学校在开设相应的网络课程学习网站时,将网站分设成多个板块:“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辅导”“教学课件”等等,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去学习。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教学,所以,在培养下一代教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只有通过创新和学习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在高职“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师的授课中也不能是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去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参考文献:

[1]石月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

篇8

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为了保护文献作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也是为了避免作者不道德的表现,参考文献是列在论文的最末尾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01).

[2]蔡基刚.学业用途英语、学术用途英语及优质外语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14,(03).

[3]蔡基刚.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05).

[4]Jean-LucPenfornis.Vocabulaireprogressifdesaffairesetcorrigés[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陈珊.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设置——基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6]张雪红.基于中国情景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7]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莉.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108-110.

[2]王宏.论高校CAI教学[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3):67-69.

[3]陈晓猛.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5(4):50-52.

[4]黄玲花,屈思敏.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比较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218-219.

[5]李一梅,熊言林.高等师范院校使用课件教学情况调查及其对策[J].化学教育,2011(10):59-63.

教学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8,(2):25-26.

[2]毛振明等.论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2):78-79.

[3]朱振东.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98-1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