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审计环境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
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权威定义。各专家学者所探讨的环境会计,多是针对国外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论。但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看法也不够统一,从笔者掌握的外文资料来看,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都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其中,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它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问题对公司带来的财务影响;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它以物理单位(例如千克、焦耳等)计量公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三个分支。就此而论,国外的环境会计实际上是一种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企业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体系,与我们一般称谓的财务会计大相径庭。
环境信息披露应当是环境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在于各企业的范围内,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由于这样的信息一般是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所以也常被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应当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很多属于宏观性的,比如,国家对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这些投资带来的效果怎样呢?就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水平,还很难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是,在企业范围就不一样了,企业对自身因治理环境的耗费和收益各是多少?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怎样?与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又有多大的差距?应当是了如指掌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披露还只限于企业范围内,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比如,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其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就这样进行了披露:
环保因素的限制: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三废”进行处理的问题,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公司已陆续投资了199万元、24万元和31万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预计1999年环保投入将达到35万元。目前,公司各项环保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并在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合格化工清洁文明工厂。另外,近年国内某些地区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将对公司产品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环保因素的限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对后续拟投资的项目,坚决贯彻“三废”治理与生产装置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使环保指标一次性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当然,这样的披露带有用财务数据对环保状况进行总结的因素,与一些西方国家企业披露的信息相比确实“粗”了一些,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一般是这样的。
(三)搞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将与环境有关的业务事项专门收集、形成环境会计信息并对外披露,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即,虽然这样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就此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对自然环境形成污染,它是否重视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属于对社会环境有强污染的企业,它们在怎样防止污染环境?作为这样的上市公司,若不举出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数据,怎样让社会公众放心?怎样让股民对它投资?作为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理,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等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还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机构、投资者(含银行、股民等)等需要企业,特别是处于强污染状况的企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带有综合性的财务信息,从各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约束。这是非常重要、切实可行的。对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环境审计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环境审计及其特征
按照笔者的理解,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进一步,笔者认为,应当将环境审计的对象分为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各级政府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首先因为,企业能够用会计数据的方式解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这样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能够实现对企业环保状况的有效监督。但是,环境审计与环境会计在工作内容方面并不见得就是等同的。具体来说,我国虽然还没有关于环境方面的宏观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不见得就没有对宏观环境事项进行审计的业务。比如,我国的生态治理工程都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而实施的,对环境资金投入及其使用效果的审计,应当属于宏观环境审计的内容。但我们必须承认,与企业的状况相比,进行对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督,难度要大得多。一是由于一些环保事项刚刚开展(如集中供热、使用无铅汽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区绿化等),尚没有进行这样监督的实践经验;二是由于各管理机构的工作纵横交错、彼此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由于这方面的相关法规未见健全。但笔者要说明的是:既然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审计有此功能,我们就应当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努力促使这方面工作的圆满实现。
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与一般的绩效审计方法基本一致,其中专家咨询法是环境绩效审计比其他绩效审计用得多的一种,因为对环境事项的评价涉及专业的监测指标和设备,一般审计人员未能纯熟掌握。各种证据收集方法的做法和技巧如下:
1、审阅法审阅的书面资料
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面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运用访谈法时,可以采取一些技巧。如,审计人员对需要了解的问题先设想好几个可能的答案,然后在谈话中根据对方回答的符合程度去评估可靠性和疑点;使用恰当的谈话语气以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获得对方的信任感,从而获得更多真实、有用的信息;审计人员也可以互相配合采用黑白脸的战术,给对方施加一定压力,又避免让对方有对抗情绪。
4、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应注意标准化,对同一类型对象的问卷内容应该统一,才能有效统计结果。问卷的问题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设置代表不同程度的选择答案,要求被调查者作出具体、明确的选择。发放的调查问卷应注意要批量化,达到一定数量的结果才具有代表性,确保充分回收,才能保证调查质量。
5、网络信息检索法
网络信息检索法是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网络、专业数据库等平台查阅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采用此方法时,应注意网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选取权威平台检索信息。
6、专家咨询法
针对审计人员知识面所不能覆盖的某一领域,需要聘请专家利用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指定事项进行检测、分析、判断并作出结论。环境项目通常都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评价,例如,水质检测、空气检测、废气检测等等都需要专业的检测设备和分析技术,不是普通审计人员可以掌握的。实际工作中,可灵活多样的采用各种技术方法,组合应用、相辅相成,以求达到审计目标。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
法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
法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
法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面。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访谈法以及因果分析法。首先,通过查阅历年审计报告,得知污水处理子项和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均遇到征地困难的问题。然后采取面访负责项目征地相关人员、查阅征地过程形成的文件(如会议纪要、问题汇报、协议)等方法,详细了解征地困难的原因、征地拖延的时长、征地困难造成的后果等。经审计得知,其中污水处理子项在2006年开始征地,正值土地与房屋价格上涨之时,其中一个村庄的居民集体要求更高的补偿金额才愿意搬离。赔偿问题的商议严重拖延了该子项的进度,原本预计4个月内完成,但实际上花了超过1年半的时间。另外,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前期对安全填埋场的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未能准确判断所选建造地点的地形特征,而后在项目具体设计阶段经过更为详细的测算,土地需求从原来的20公顷增加为33公顷,增加了65%。由于征地规模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征地审批和赔偿商议的难度和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增加配套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又未能及时到位,致使此填埋场的征地效率非常低,也是导致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延迟了1年才开工以及项目最终延期2年才完成的原因之一。
(3)效果性分析
效果性分析主要从建设目标实现效果和社会效果两方面(二级指标)开展,反映效果与目标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程度”为例。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实地调研、聘请专家测评、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来评价珠江流域环境治理水质改善的效果。首先,通过案卷调查得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新建和扩建的三个污水厂总共增加了每天47.5万立方米的处理能力。污水处理比例从立项前的50%上升至项目结束时的97%。第二,到污水处理厂排水口所在流域观察水质状况和周边环境,作出书面记录并拍照取证。关于水质,肉眼未发现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也未发现明显臭味。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发现,其中一个污水处理厂所在流域上游有几间印刷、制衣和电子企业。第三,到污水处理厂调阅污水处理监测设备的数据,获得前三年化学耗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水质中悬浮物(SS)等污水处理主要监测指标情况,然后查阅实时监测设备的数据,一方面了解历年数据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对比和核实数据变化的合理性,以判断是否存在历史数据造假的可能性。经审计确认,收集回来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全部达到环保指标,污水处理效果较好。第四,审计组聘请环境监测专员,抽查了30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根据环境监测专员提供的监测报告,其中一类至三类水质占91%,四类至五类水质占5%,劣五类占4%,总体水质评价为优。其中,污染较严重的是SZ河GS段,其他河段的水质较为良好。审计组将这些数据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项目实施前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比起5年至8年前有了稍微改善。最后,对流域周边群众进行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53份,55%的群众认为水质没有明显改善,8%的群众认为有所改善,37%的群众认为水质比以前差了。其中一名群众还表示曾在某污水处理厂上游的一家企业工作,知道企业存在偷排情况,影响水质。
四、总结
环境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衡量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促进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推动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审计行为。
这里,有几点需要指出:第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产生于受托环境责任,根本出发点在于评估公共环境资源是否被受托者经济、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第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政府环境审计和政府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审计在逻辑上和内涵上的必要延伸和补充;第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促进为主的建设性审计,在环境监督的基本功能之外,环境评价和环境建议功能也至为重要;第四,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过程中聘请的外部专家或社会中介机构不能代替审计机关承担最终责任。
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
环境绩效审计是一种以环境管理活动为对象的综合性审计。这些环境管理活动有资金性质的,如环保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也有非资金性质的,如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等。从一定意义上讲,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环境管理活动都与绩效有关,环境绩效审计的客体就是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这在环境绩效审计的范围和内涵中得到了直接体现。具体而言,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对象主要包括:
第一,涉及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环境管理活动。指对森林水泊、草原滩涂、土地矿藏、江河岸线、海洋渔业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活动,特别是针对乱采滥伐、无序开发、围垦河湖、毁林圈地、能源高耗、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等方面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
第二,涉及污染防御和治理的环境管理活动。指控制和防治废水、废渣、废气等污染物向大气、水和土壤排放的活动,特别是针对工业企业违法排污、城乡居民饮用水质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理场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农村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
第三,涉及生态恢复和建设的环境管理活动。指对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生态脆弱地区的恢复和保护活动,特别针对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扩展、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保护区萎缩破坏等方面的环境管理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
二、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
所谓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指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行为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陈正兴认为,环境审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具体目标又划分为一般目标、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三个方面,环境绩效审计属于环境审计的中长期目标。笔者认为,环境绩效审计和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审计一样,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而不能算是目标。政府环境绩效审计有自己的目标体系,并且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
环境绩效审计的根本目标与环境审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效益,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对环境管理各环节、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不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推动政府环境管理工作更加经济、高效的进行。
根据出发点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地将具体目标分解为各类分项目标:(1)监督和评价环境管理活动的经济性,促进环境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耗费最少的公共资源,实现投入成本的节约化;(2)监督和评价环境管理活动的效率性,促进环境管理在相对一定的投入下,实现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产出最大化;(3)监督和评价环境管理活动的效果性,审查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实际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促进环境政策、资金、项目实现预期的目标等。
三、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列示的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包括: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进行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
当然,确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还是要从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出发,对整个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绩效审计发挥作用的环节,进而确定其内容。笔者认为,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目前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政府环境政策的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政府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包括环境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环境政策结构的合理性、环境政策本身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环境政策执行中利益关系的共赢性、执行环境政策、法规、制度的效果性等方面。典型案例如审计署20__年对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
二是政府环境资金的绩效审计。国家拨付给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环保专项资金是用于防治污染、治理环境的主要来源。审计机关在对环境资金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之上,还应对环境资金的筹集、拨付和使用的效益性进行审计,因为单纯的真实合法,并不等于管理和使用的节约、优质、高效。典型案例如陕西省审计厅对秦岭“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审计。
三是政府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对改善环境的投资也越来越大,项目范围涵盖水环境整治、生态效益补偿、污水处理及垃圾填埋、沼气建设等。审计机关应关注政府环境项目的投资绩效,审查项目落成后能否实现设计目标,是否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收益。典型案例如深圳市审计局对城市污水处理投资项目的审计。
四是政府环境信息系统的绩效审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已经高度依赖于各种类型的环境信息系统,如大气监测系统、 污水处理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审计人员应检查这些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率性,并对系统产生数据的真实有效性进行核查。典型案例如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对唐山热电公司煤烟自动监测系统的审计。
四、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有多种,有的在传统审计中也经常使用,如面谈询问法、调查问卷法、实地观察法、分析复核法等;有的则是专业性的技术方法,常见的如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是指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全部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并对项目的整体费用和效益加以权衡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指将各类环境因素进行排序和分解,划分为若干模块化、数量化和递阶化的矩阵,再进行多层次模型分析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指通过模糊数学原理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合理确定环境绩效评价要素的权重,再进行总体综合分析的方法。选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应以获取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形成有说服力的绩效审计报告为重。只有方法适当,才能为准确地描述和评价环境绩效提供保证。
在现阶段,除了继续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外,审计人员也应该注意调整思维定式,不断尝试和采用先进的环境绩效审计技术和手段。例如,江苏省审计机关在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审计中,运用历史数据、现场勘察数据分析的方法,评价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绩效;运用环境系统数据纵向、横向对比的方法,评价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投入产出绩效;运用微观个体情况归纳分析的方法,评价区域环境治理的宏观绩效,都取得了很好的审计效果。同样在太湖水污染治理审计中,浙江省审计机关运用实地取样检测水质的方法,分析水质变化的影响程度;通过环境监测专家咨询法,对水污染物排放和处理数据进行测算,有效地增加了绩效评价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五、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标准
在环境绩效审计实践中,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多样性,不同的项目不可能使用完全相同的评价标准。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为每一个审计任务“量体裁衣”,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来确定审计标准。在选择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时,要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解决相互间对衡量指标的分歧,这样审计结论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资金;环境审计
越来越多的事实警示着我们:我国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随着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深入,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重视。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了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这成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南。在此旗帜的号召下,国家投入环保的资金也将逐年增加。但与严峻的环境形势和艰巨的环保任务相比,环保投资依然不足,并且限于财力,这种局面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近年来,能否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环境审计工作,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一、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当今人们已经深深地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正在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但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审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其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以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而环境管理是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它们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如何,需要审计部门来鉴证。可见,作为社会控制机构之一的审计,是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承担着环境管理工作,是对环境法规的遵循和环境管理系统运行的充分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二,我国政府准备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一个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价值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比较明确地衡量环境作为自然资本的来源,以及作为人类活动承载体的重大作用。我们通过环境审计,可以明确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找出差距,采取改进措施,从而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就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而言,开展、加强乃至强化环境审计是很有必要的。简单的道理为:既然有了相关的制约法规,就一定要有必要的监督,否则再好的法规、制度也将失去作用。但是,社会上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有责任的机构很多(如环保局、卫生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建筑部门等),在这些机构中,除环保局的工作较为专一之外,其他部门的管理都有其特定内容。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机制下,如果紧紧抓住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政资金投入与预期效益,紧紧抓住企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财务收支事项,由有综合性监督(或者是专门监督)职能的审计机构来担此重任是最为合适的。
有了专门对环境保护状况的审计监督,就等于在最关键的部位设置了一道关卡,即从资金的支出与使用效果方面来考核国家、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效果。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从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也可得到验证。比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即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肯定是不可避免的。污染当然要治理,环境也要保护,有时候,为了保护环境宁可牺牲经济发展。但是,不能为了环境就压抑发展,人人都穷困潦倒环境再好也无济于事。所以,环境问题是一个选择问题,要在环境和发展之间求得平衡,既不能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环境放弃发展。按照这样的理论,环境与发展成了我国现阶段各方利益“博弈”的一个核心部位。在这时,我们就必须运用审计这一有力工具,进行小到企业、大到社会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监督,以保证国家、人民、企业之间全方位的利益。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和问题
(一)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要状况
我国的环境审计才刚刚起步,涉及的领域还基本局限在对环保资金的审计评价上,与当今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相比是远远落后了,具体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环境审计进展。我国目前环境审计关注的重点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投资的重点地域,如“三河三湖”、“两控区”、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等,主要包括生态(生活)建设审计和环境污染治理审计两个方面。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部门(含生态环境建设主管部门)的审计、对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等。
2、环境审计的主要方法。除常规审计方法外,环境审计可以采取结果导向分析和问题导向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询问座谈、延伸跟踪等审计方法。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检查环境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主要运用的还是一般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思路和审计方法,对于环境效益审计方法应用不多。
3、环境审计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也针对当地环境保护的特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或调查。
(二)实施环境审计存在的制约因素
1、公民(特别是政府管理者)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实质认识。目前人们对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缺乏深刻的、实质的认识,一些政府管理者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不能全面和谐处理。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仍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追求的目标,本来严峻的环境形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持续,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对抗环境保护的借口和理由,我国环境审计面临严峻考验。
2、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开展较迟,因此,组织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不多,也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相当数量的审计管理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环境审计工作提高到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这一定程度上延迟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
3、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尽管我国现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形成了审计及环境法律法规监督体系,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前提。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较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于计量,目前按照推算产生的数据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的披露存在缺陷。
4、没有开展全面的环境效益审计,涉及的领域较少。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一般都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方面,而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对履行国际公约和政府环境政策审计监督等内容,基本上是空白。环境审计限于事后审计的消极防范,与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供决策依据的目标相差甚远。
5、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环境审计需要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挑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不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缺乏专业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上,将逐步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今后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增强,并且将突出其资金配置功能。对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功能的侧重,使得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操作手段等更强调对资金的考虑。这使目前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审计类型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从而逐步地过渡到绩效审计上。在审计类型上将逐渐增加绩效审计。从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看,环境保护领域将成为绩效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搞好环境审计的建议
环境审计是对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企业为抑制、消除或改善此问题而付出代价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一种独立行为,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在目前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缺乏和经验不多的情况下,除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外,还需要审计组织与环保机构联合实施,或是在国家审计机关指导下环境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合作,避免环境审计机构孤军奋战,这样更能够促进环境审计的实施。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环境审计在我国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同志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审计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也认识不足。为开展环境审计,要开展宣传工作,尽量做好舆论准备,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同时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入人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审计管理体制,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产生巨大利润的重要性,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2、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有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要对财政收入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可以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的执行情况,国有机构环保信贷资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有企业排污费、环境支出等各科资金的财政、财产收入支出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对环境审计进行立法,扩大权限,使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审计的全部范围。这不但可以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依据,也为我国的环境会计奠定法律基础。
3、深入研究和积极借鉴。环境审计在我国毕竟是一项新事物,需要就其性质、内容、方法进行认真深入地研究,建立起理论框架、工作目标、作为规则与报告标准,以指导我们工作。鉴于不少国家已先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借鉴其经验为我所用,当可事半功倍。
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最初是以内部审计的方式进行的,旨在防范企业可能遭到环境诉讼和可能由此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大会上,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列为主要议题,并了《开罗宣言》。开罗会议确定了环境审计的定义和内容。
环境保护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去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那么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最终必然会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把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审计作为一项综合的经济监督行为,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但现实中看到,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对环保资金收支不能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没有健全的环境审计准则和评价标准体系,导致环保资金大量流失,使亟待解决的一些环保问题难以处理等现象。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研究和探索我国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规范环境审计的内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环境审计是由有关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地、定期地对被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并将审计结果报告委托方。环境审计要审查各级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和措施是否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审查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效益性等,纠正错误、查出弊端,以促使被审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监督被审单位切实履行其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开展环境审计可以为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是环境经济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和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完善和规范我国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健全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审计机构进行环境审计,需要建立、健全应遵循的技术标准。主要是指应建立相应的具体准则,并使其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为它是衡量环境审计质量的标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框架性的理论基础,指导审计机关如何充分考虑审计的类型、审计标准的目的和来源,建立技术标准。环境审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我国环境审计起步又较晚,缺乏环境审计规范、环境审计方法和环境审计实务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目前尚有难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采取何种审计类型、选用什么样的取证程序和方法、审计结果怎样评价等,只能凭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来做出结论,尚缺乏权威性。
由于与环境审计相关的许多问题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环境审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要做好这项工作,应针对不同的审计类型和不同的审计目标,分别建立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绿化效益的评价标准也应重视。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提出环境审计要用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将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纳入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中,并对此加以确认和计量,建立一套适用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要结合我国实际,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发展环境审计
以对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开展环保管理和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审计是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正确道路。这是由于,从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看,对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许多问题。如挪用和无效使用等,具体表现为:一是排污费征收执行不力。有的地方年排污费的征收率仅为41.68%,有近六成的排污费不能征收到位;二是虚列排污费收支,有的将排污费列支为环保贷款或其他;三是环保贷款不规范,有的环保局拔出环保贷款资金,不按规定委托银行办理,甚至有的企业收到环保贷款也不做环保贷款账务处理;四是挤占排污专项资金。审计发现某县环保局将宿舍楼基建预付账款转列为专款支出——环保补助费支出。另外,还有的环保执法人员“靠山吃山”,造成排污费大量流失。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大降低了投入巨额环保资金的实际效果,非常有必要通过对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使有限的环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
自我国恢复审计监督制度以来,已经在财务审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和方法。我国已经开展了对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更应加以坚持并总结提高。
以财务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符合环境审计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就其本质而言,环境审计除了要更多依靠环境专家进行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审查之外,与其他已经开展的一般审计相比,无重大差别。因此它的发展规律也只能体现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并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审计理论与实务、财会理论与实务、环境管理原理和环境管理方法。因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学和审计学的一个分支,或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另外,环境审计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对环境质量、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因此,审计人员还要具备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不长,实践中审计人员多是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于环境审计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手段等,离全面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尚有距离。因此,需要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以改变我国环境审计人力不足、范围不广、质量不高、收效不大等现状。
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审计要涉及多个被审单位和部门,必须要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尤其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由于从事专业规划、管理、组织、协调及监控,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又是制定环保制度、标准、准则的主体,代表政府对社会的环保工作进行管理、监督,审计作为环境经济监督部门应与环保专业部门加强协调和沟通,在环境经济效益的评价方面做到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从而使环境审计机构能够担负起独立于环保部门之外的审计监督行为,对被审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检查。
四、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
建立环境会计,为环境审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在国外,环境信息披露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披露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我国环境会计发展滞后,国家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企业也不重视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的核算,企业会计披露环境信息很少,审计人员难以从会计报告中直接获取审计证据。因此,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程度、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与其他国家的会计专业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有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式的规定,并随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1.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
因为,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环境绩效设计评价也属于审计方法的一种,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常规的绩效审计法也十分适用。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法最主要的一项优点就是适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实际环境要求较低。缺陷就是可操作性较差,尤其是需要将低碳经济下的经济发展理论引用到环境绩效审计中,操作起来更加的困难。因此,审计人员在采用此种方法时,一定要按照实际的审计环境并有机的与其他审计方式相结合。常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有:观察法、检查法、抽样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及比较数据分析法。
2.环境费用效益审计分析法
所谓环境费用效益审计分析法,是费用效益审计分析理论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现代化产物,能够对某项经济活动的综合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近几年,此种分析方法主要在控制水、大气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等领域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该方法的评价思路是:以对某项经济活动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基础,利用一定程度的技术手段,将其中的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然后再将两种效益相加,最后得出该活动的综合效益。该分析法是典型的将常规审计法同环境经济学相结合,并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应用的一种方法,其根本目的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利用最小的付出取得最大的活动效益;其根本原则是效益必须要高于费用。目前,该方法审计评价的费用主要有三种: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为了满足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强制规定的环境保护标准而产生的费用,例如在引进环保设备方面的投入以及日常维护环保设备产生的费用;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对环境进行保护时,企业为了迎合这种手段而产生的费用,例如超出排污标准的排污费、环境基金;三是,企业为了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环境而主动拿出的环境成本费,例如企业自己设立的环保专项资金。
二、低碳经济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应用
1.案例介绍
2010年建立的地处西安西郊的建砖瓦厂,总投资共计三百四十万元,厂区占地大约一百多亩,目前有员工一百多人。该厂主要以手工来制作砖瓦产品,生产出的产品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国家标准,并且,该厂生产出的各类产品的销售前景也十分可观。但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各类的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使得全球的气温逐渐升高,同时,各种有害气体不断的排放,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植被的生存和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该厂在建立初期,周围村民就持反对意见,随着环境质量的下降,人们对生活环境也愈发的担心,于是,该厂为了能够顺利建成,不但承诺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以后每年还需要交四十万元作为保护环境的花费。
2.案例分析
依据以上案例的基本情况,决定采用环境费用效益审计分析法来进行环境效益审计评价第一,估算费用,根据案例可知,该厂花费的成本费可分为:一是,毁田取土的成本,该厂每年因生产产品而毁掉的田地为三百亩,从土地种植的重复性出发,该地每年可以收获两次庄家,上半年为小麦,下半年为玉米,假设小麦每亩的年产量为四百公斤,去掉人工、种子和化肥化肥的成本费,每公斤的净收益约为一点二元;假设玉米每亩的年产量为四百五十公斤,去掉人工、种子和化肥化肥的成本费,每公斤的净收益约为一点三元,那么,该厂每年在此花费的成本费约为三十多万元。另外,由于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硫,所以,缴纳四十万的环境保护费十分合理。第二,效益估算,根据从该厂内部得到的经济效益报表得知:该厂在2010年的收益为二百五十万,此后的年平均增长额为五十万。结合之前讲述的该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花费,该厂在2010年当年的收益就为二百一十万,其建厂成本三年内便可收回。因此,根据之前分析的结果可知:在低碳经济下进行环境效益审计评价,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性。该方法的施行,不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
三、结论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8日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环境审计,而环境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我们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审视和研究,并结合传统审计的产生渊源,同时应兼顾环境审计的特点,以达到使环境审计理论更趋系统和完善的目的,以便为环境审计真正走向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环境审计理论综述
环境审计理论是用来解释、指导和预测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化的认识。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是指环境审计据以产生、完善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或者说能用以解释和说明环境审计变化的状态和原因。可简单解释为环境审计理论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是支撑源于环境审计实践的系统化理性认识这一体系的根脚或起点。理论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它可以发生变化或用新的理论补充,因此它具有动态的性质。理论基础是动态的,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将会以最新、最科学的先进理论进行补充。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会计系统理论、抽样计量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等。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发展经济学中最受注目的理论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类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失后代人类满足他们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这一理论的出现与环境审计的兴起几乎是同步,而绝不是巧合,因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基石;其次,可持续发展又是环境审计的最终归宿。实施环境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免遭污染与破坏,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对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蔡春在他的《环境审计论》一书中提出来。从表象上看是环境问题的严峻导致环境审计的产生,但深入分析则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由于环境资源无法切割分配,在民主社会里,它理所当然地归社会公众共有。而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共有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是审计理论的主要内容。因为从审计产生的根源来看,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而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又源于资源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种“分离”不仅是审计产生和存在的基础,而且也是审计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系统理论。会计与审计是紧密相连的。通常认为,审计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这些经济活动却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为载体反映出来的。会计系统是生成这些信息的“加工厂”,因此会计包含了审计的对象。审计实施过程中所收集的证据大多来自于会计系统,并且审计或审计技术也常常作为会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很多方面,会计与审计是不可分割的。会计理论作为会计实践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为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四)抽样计量理论。内部控制的日趋健全,企业规模的日益庞大以及高等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抽样技术在审计上广泛运用成为可能。由于审计抽样大量地应用统计抽样计量理论的有关概念和方法。因此,以现代抽样计量理论为后盾构建环境审计理论便成为一种必需。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相结合而成的抽样计量理论也是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是环境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基础。
(五)经济外部性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
(六)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资源价值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较实的物质性的产品价值可以称为有形的资源价值,简称资源价值;一部分是比较虚的舒适性的服务价值,可以称为无形的生态价值,简称生态价值。
(七)大循环成本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强调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消耗,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在产品价格的形成、劳务服务的提供中有所体现,从而形成环境补偿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企业中的开支及有关部门的收缴、使用的真实、合理、合法及有效性如何,亦需要审计部门进行监督见证,这就为环境审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环境审计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企业会计、审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但还没有关于环境审计理论的评价标准。当前环境审计理论中主要问题有:
1、经济外部性理论存在的问题。经济外部性理论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有益的就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害的就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有学者认为经济外部性理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且,经济外部性更为关注的是环境效益与环境费用的计量,它对环境会计的构建将产生直接影响,这似乎是宏观环境会计的产生基础,而对环境审计的产生没有直接影响,因而不是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
2、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存在的问题。传统经济学忽略了环境资源的价值,认为环境资源是大自然赐予的,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无须在市场上购买,因而不具有价值。根据西方效用价值理论认为,某种物的价值来源于它的效用。人们获得的效用不一定非要通过生产和劳动,效用也可以从大自然的赐予获得,而且人们的主观感觉也是获得效用的源泉。根据这一理论,一切环境资源都应具有价值,因为它们对人们有效用。因此,有学者就认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强调的是环境资源的价值性、核算的重要性以及计量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这一理论是环境会计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并对实施环境会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似乎并不存在明显的受托经济责任,这与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受托经济责任是不相吻合的,因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同样难以构成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
3、大循环成本理论存在的问题。大循环成本理论是从整个物质世界的循环过程看待成本,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它不仅考虑人类劳动消耗的补偿,而且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破坏的补偿及更新或重置,使自然界保持原有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完成良性循环。但是有学者也认为从大循环成本理论涉及的基本内容看,该理论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提出了大循环成本的构成要素,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含义。很显然,该理论对环境成本研究乃至环境会计的核算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同样忽略了受托责任,所以将其界定为环境审计的产生基础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二)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晚,还处在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理论体系,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环境审计还不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所以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例如,某工厂废气对社会有害,但排放却是免费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然不会选择安装净化设备而增加其成本,而选择免费排放的做法,污染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居民承受了影响健康的负外部经济,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补偿。假定环境对此类废气的自净能力已被超出,社会对此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听任环境质量恶化;二是拿出钱来治理污染。后一种选择意味着企业将治理污染的那部分成本转嫁到全社会,而没有计入其自身产品的成本或价格。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揭示出,如果听任负外部经济的扩散,企业负费排放污染物,由无辜的外部经济单位承受损失,或者把治理污染的成本转嫁给全社会,这是一种极不公正的状况。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手段两条途径解决。在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条件下,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去消除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政府行为主要是实行管制和经济刺激的两种手段。管制就是有关行政部门根据相关法律,规章条例和标准等,直接规定生产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允许数量及其方式。经济刺激就是实行环境收费、财政补贴和押金制度等。无论是实行管制还是采用经济刺激手段,这些环境保护政策要得到很好的实施,都需要借助环境审计。对环境控制责任的监督,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责。正是因为社会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一个理论体系去制约,所以才会造成很多环境污染没办法去处理。
(三)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成熟
1、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环境审计的研究大多数只注重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不是从整体的角度展开,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环境审计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应该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也具备一个完整理论体系所应具备相互联系的组成要素,如果只是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就可能造成各个理论要素之间的不协调,这对于完备环境审计理论是极为不利的。
2、对于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环境审计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其中,基础理论包括环境审计的定义、目标、假设、原则、本质等。理论性强,可以间接指导和预测实务,是环境审计的研究基础;应用理论包括环境审计准则、程序、方法等,实务性强,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环境审计基础和应用理论是密不可分的,其划分没有绝对的分开。
三、当前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给我们的启示
(一)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要制定环境审计理论评价标准,使环境审计的开展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环境审计理论结构是环境审计理论系统的一个框架,它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使理论研究更为有序,更具有科学性。
(二)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理论的认识。要大力宣传环境审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充分了解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知识,支持和配合环境审计。同时,促使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自觉开展环境审计,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三)注重系统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理论是否系统将直接影响到这一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是否能够正确而有力地指导实践。在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中,正是缺少这种系统化的研究。这与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条件是有一定关系的。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比较晚,虽然学术界对于此项研究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真正系统研究的还不多。并且我国政府、企业各方面对环境的关注还不像国外那样热,各项环保措施并没有真正到位,加上企业所披露信息大多没有涉及到环境信息,这些条件都对环境审计的系统化研究有一定限制,直接影响到环境审计研究的进程。由此看来,在当前注重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于环境审计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只有理论基础牢固了,才能使环境审计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好的发展。
目前,环境审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审计学的日益成熟,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使构建环境审计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在全球绿色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环境审计必将在理论上构建起来,在实际中得到普及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1.电子商务对审计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
人们对审计行业的看法和态度以及通过审计结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等就是电子商务的社会环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使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企业的经营风险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投资者对被投资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的关注度提升,由于这些投资者自身对这些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不够,因此特别关注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企业关于电子商务业务的审计意见。电子商务对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产生的影响。此外,电子商务对法律环境和网络环境也会产生影响,因为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过程是受到法律的保护和限制的,所有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范围都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易,因此对网络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网络病毒或者网络黑客,可见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电子商务的网络安全控制进行审计也是很必要的。
2.电子商务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影响
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主要是电子商务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具体体现在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这三个方面。首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因为交易活动都是在互联网上发生的,审计的线索会减少,也就是注册会计师寻找审计证据的突破点就减少,从而加大了审计的风险。加上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支付手段比较多样化,电子货币的使用给审计可以说是新的挑战,这些因素就加大了审计的固有风险;其次,电子商务对控制风险也会产生影响,控制风险主要是指对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者披露的某一认定会发生错报的现象,这种错报可能是由于内部控制没有及时防止或者没有及时纠正错误而导致可能发生重大错报,主要风险包括对网络安全性风险、交易的完备性风险和系统流程的整合风险这三个方面;最后是对检查风险产生的重大影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线索、内部控制内容等都发生很大变化,因此需要更高专业胜任能力的会计师,往往对电子商务了解很多的注册会计师比较缺乏,这样在进行检查时就会收到相关限制,使检查的风险较之前有所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电子商务对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产生的影响
审计对象也叫审计客体,是指审计行为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客观实务或者是经济行为。电子商务广泛使用审计对象首先是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单据进行审计,在进行审计时注册会计师要主要检查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中主要环境的结算是否准确,相关凭证是否真实可靠,进行的记录是否与凭证上的金额一致等;其次是对网络的安全性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要对电子商务能够正常运行是否有安全隐患进行审计,具体来说要看网络所用的加密技术、所使用的杀毒软件、进行电子商务平台能否正常运行的控制系统和控制环境的构建进行审计,这样才能更好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最后是对商务环境下的电子支付进行严格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应当确定被审计单位电子支付的类型和具体审计程序,保证电子支付的金额和凭证上记载的金额的真实、完整。可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审计的客体、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产生重大影响。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1.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如下:首先,我国的电子商务运营环境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因为在电子商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电子商务的一些辅助业务没有跟上,给审计带来了很大风险,比如我国的物流系统发展比较慢不能满足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要求,给电子商务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带来极大不便,从而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有就是电子商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甚至是全球性的,而且竞争方式各种各样,我们国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不够完善,一方面我国有关电子商务的基础性法律很少,200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可以说是对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但是整个电子商务的法律体系并没有建立,这样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很多细节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各部门的法规不统一,给企业的管理进行不便,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的具体程序和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方法无法满足商务环境下的要求,带来审计风险;再次,我国的网络安全存在隐患和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信息的造价、信息篡改和信息的盗取.信息造假主要通过病毒来对网络系统进行攻击,从而导致用户的重要信息进行泄露,然后可能会使用户收到欺骗而造成利益损失,信息篡改是指通过电脑的病毒来修改用户的信息,这样就使用户的信息泄露和失真而产生风险,信息窃取是指通过攻击用户和卖家的网站来得到对他们有利的信息。如果电子商务的这些风险不能降低,那么可能会使商务交易的相关记录和信息失真,给用户或者被审计单位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此外,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对电子商务审计人才的确实也是导致电子商务环境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2.电子商务环境下降低审计风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