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信息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网络信息化技术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农业是与信息化同步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物联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在农业信息化上的应用越加广泛。当前发展重点是朝着微小型、可靠型、节能型、环境适应性、低成本、智能化方向发展。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管理方面。通过智能传感器实现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通过智能分析系统或数据挖掘技术,给予智能决策。例如,监测天气和联网气象部门数据,做到天气提前预报与预防工作;联网水利部门数据,为服务于防汛抗旱工作,及时监测雨量、水质、水量相关信息,协助农田灌溉。在灌溉系统中,通过感应土壤、空气中的水分和湿度,并在设定条件下与接收器通信,控制灌溉系统的阀门,有效实现智能化灌溉。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生产到流通至销售环节缺乏监管,加大农产品监管力度,将农产品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而物联网技术的充分运用,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运用追朔系统综合应用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自动识别技术,信息自动采集与传输技术,云计算,建立供应链跟踪与追朔体系,将其用于个体标识,结合无线传感网络,手持设备,以及终端数据库,以便跟踪相应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物流、零售等各个环节,实现数据的有效追踪和业务共享。三是生态环境管理方面。运用无线传感器智能网络,建立精准控制系统,进行农作物田间生态环境控制,根据参数的变化,检测收集土壤温度湿度、大气气压、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从而适时调控灌溉系统、保温保湿系统,确保最好的生长环境,以提高产量,保证质量。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统一的标准体系相对滞后
当前,各个企业、行业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定制标准,各自为阵,且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的技术层出不穷,应用接口不规范。专用网之间,无法实现联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更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同时,正处于初创阶段的物联网技术标准,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尚未形成一整套技术体系,缺乏协作和跨国合作。
(二)物联网技术有欠成熟
RFID技术和传感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尚未全面进入产业化。而如今国内的RFID技术仍旧以低频为主,高频RFID刚进入产业化初期,传感器、RFID、仪器仪表、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80%以上依赖进口、海量数据处理、云计算基础架构、中间就件等缺乏核心技术,全系统集成能力和整体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
上与国际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目前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以及中兴华为这类系统设备商均已是世界一流水平,但物联网的产业化必须需要芯片商、传感器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协作,所以我国要发展物联网,在体制上需要加强广电、电信、交通、水利、农业等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建设,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质优化改革。
(四)物联网应用在设施农业上
需要考虑前期投入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农民自筹资金的困难相对较大,政府应当出台合理的政策,利用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资金的投入,吸引企业投资或政府担保贷款,以解决前期投入问题。尤其是在实验室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资源不足、地形及自然环境复杂,传感器及线管设备成本费用较高。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价格较低,设备及器件费用高,这就使得电子标签等设备不能应用到单个产品上,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生产中的大面积推广。
(五)信息安全面临的长期挑战
除了要面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其他的特殊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的机器设备构成,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控制,并且数量庞大,设备集群等特点,会面临物联网设备、感知节点本地安全问题,传输信息安全问题,以及核心网络传输问题。
三、展望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1.1强化和服务平台建设
我县配套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硬件设施,重点达到“六个一”标准:一套管理服务制度、一台多功能打印机和一台电脑,一套组织网络,一条电话专线以及一名专职人员。此外,防静电地板等硬件设施也增设了。
1.2及时做好专题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突出时效、质量、创新三大特点,每年撰写有价值的典型调查材料10余篇,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农产品、农资市场监测、科技、工作情况、政策信息等,此外,县农委每年编发《柳林农业信息》60多期,及时上报到省、市农委。
1.3狠抓乡镇服务站建设
2011年根据国家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及2012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方案,按照全县15个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特点,重新选址统一规划建立农技推广农业信息服务站,目前服务站正处于进一步完善之中。
1.4培育农业信息员队伍
目前,全县已有信息员64名,其中龙头企业4名、乡镇15名、县农委20名、种养大户20名、行政村5名,为使他们的业务素质提高,已初步形成四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并组织农业信息员培训。
1.5铺设为农信息服务渠道
按照省农业厅要求,积极注册“晋农•天天12316”短信服务平台县级管理员1名、乡镇管理员15名、村级会员1287名,为农民提供农业政策、科技、产销、农情等服务。
2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投入不足
县、乡资金投入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尤其是乡镇村级基层点基础硬件设施严重短缺。大多数乡镇、村虽然挂有农协、科技学校或阅览室的牌子,但大多数都不能提供有效服务,形同虚设,同时农户居住分散影响通信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现代化设备入户还受到了农民收入水平的限制。
2.2农业信息渠道不宽
在内容上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销售等有价值的信息不多,基本上都是宣传为领导服务和本地农业的信息较多,从而导致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联系不够,因此,渠道还应扩宽些。
2.3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我县总人口3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2万人,占82%。但经过调查,发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经过计算机网络培训的农民还不到15%。因此,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可以将农产品信息准确、及时的提供给农产品经销商,但目前由于投入经费少,不够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
3未来柳林县农业信息化发展措施
3.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农村基础建设投资范畴,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尽快建成相对完整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柳林县农业信息化建设。
3.2加强队伍建设
在全县范围内选拔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统一组织乡镇、村级业务人员举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培训。利用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培养农业农村信息人才,对他们进行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计算机网络应用基本常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等重点培训。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信息员进行培训至关重要。农民信息员应从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中选拔有经营头脑、事业心强、乐于为民办事和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能人中挑选,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好、且有开拓精神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3.3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要进一步拓宽信息采集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各类网站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特别是柳林农业信息网站农民、农村、农业的各类信息;进一步探索利用“晋农•天天12316”等现代化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办好农业信息刊物,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进行有序管理,以提高农业信息的实用性。
3.4完善体系建设
1.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欠缺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之前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依然十分欠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给予进一步的重视与完善[1-2]。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落后
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出台,给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当前我国适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非常少,农业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都非常落后,无法实现农业市场的信息化管理,这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非常不利。
1.3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开展,而很多工作人员还是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信息化操作,没有办法做到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的高科技知识,这就加大了成本的支出,不利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3-4]。
1.4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当前,从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我国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服务队伍,由于相关人员素质水平较低,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阻碍,使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面临很多问题,而由于相关领导的不重视,很少引进懂得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
2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想有效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根本前提就是必须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上有所欠缺,这极大地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从多个方面去考量当地的具体状况,了解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说当地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就应该在其已经具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一步研发投入信息化服务系统,如信息化农产品销售系统等,若当地经济水平相对较为落后,就应该尽可能做好网络技术的推广,满足当地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2.2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
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就要规划设立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从我国现有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出发,借鉴国外一些先进有效的经验,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当中,另外,还应该设置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应的支撑性政策,确保我国农业信息化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3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要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资金投入,确保能够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及时发现并指出农业人员对于信息化建设问题认知的差错,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强化农业人员对于其关键性的正确认识,对那些可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技术大力普及,使农业工作者能够意识到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三是要加大农业工作者彼此间的经验心得交流,对代表性较强,农业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案例加以推广,使农业工作者能够真正了解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2.4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
要想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拥有充分的人才资源,针对目前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加大教育与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强化其计算机操作技能,另外还要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实现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农业信息化建设岗位的职责,同时,作为领导者必须结合实际工作需求,科学合理地对人才队伍进行安排,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提供充分的施展平台,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3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的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其中,现代农业信息化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成为比土地、生产资料等更重要的要素,信息对于农业生产附加值的影响更大[4]。目前,我国多数省份农业信息化总体处于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开发建设及实施阶段,农业信息技术的重点是进行资源整合、硬件集成应用及多元化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同样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科学计算;第二阶段是70~80年代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当前,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5,6]。发达国家积极推广的农业信息技术有:农业信息处理和获取、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6]。如美国的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德国强大的涉农数据库系统;法国集成信息、通信卫星及专家系统服务于现代农业;澳大利亚的农业生产全程信息化及农产品安全追溯;韩国建立的农场信息技术系统、土壤环境信息系统、农产品出口产品管理系统等。
2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2.1发展特征及趋势
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有:①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②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③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④需求与要求矛盾多,极具差异性;⑤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7]。同时,智能化、移动互联特征鲜明,农业信息化呈现出集成化、专业化、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化、全程化。当前,全国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①从注重基础建设向注重资源整合转变;②终端开发应用开始由传统终端向高效便捷的智能化终端转变;③产业信息化开始由单一环节的信息化科技创新向全产业链信息化科技创新转变;④由单一信息化技术创新向集成技术创新转变;⑤农业信息服务科技手段开始由传统单一方式向协同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⑥创新机制开始由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国家无偿投入为主,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国家有偿投入转变。
2.2发展策略
依据前述发展阶段,在发展策略上,第一阶段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研究、开发,实验的人力、物力主要由政府投入;第二阶段是双轨协调型。即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由政府、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第三阶段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承担发展战略制订和政策环境构建,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受技术创新利益驱动,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应该采取第二阶段战略,即双轨协调型,政府做好规划,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
3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
从信息利用过程来看,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的重点任务可归纳为:①信息自动获取技术,主要包括传感、遥测、遥感及摄像扫描技术;②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激光等;③信息利用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模拟与仿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9];④信息控制技术,包括生产自动化技术,如农业生产领域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温度自动调节等技术。同时,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虚拟农业和精确农业等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其中,农业数据库产业是信息部门重点开发的领域,农业应用软件开发将成为农业信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0]。在农业信息智能分析方面,需要突破智能化数据采集与挖掘、海量数据管理、生产风险因子早期识别、农产品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等关键技术[11]。其中,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将成为“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研究的重点。
4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
4.1精准农业: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针对农业生产环节精细化程度不高、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大等突出问题,面向良种繁育、作物栽培、畜禽饲养等农业生产,以精准农业“3S”等关键技术集成开发与应用为代表,研究农田水、土、肥、气、温度等生长信息的智能感知与快速获取技术;研究土壤养分与墒情变化、耕地质量动态、气候变化等监测与处理技术;研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与智能决策等管理系统;建设动植物防病治病、病虫草鼠害发生、重大疫情快速反应与预警体系。整合建设北斗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网络化管理系统等,构建省级主要作物精准作业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系统产品,提升省级以精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精细化生产水平。
4.2数字农业: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加工储运领域自动化控制水平不高、管理薄弱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信息科技创新,重点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装备、生产自动化控制、农产品储藏环境远程监控、鲜活农产品冷链运输控制、农产品物流管控等信息技术研发。攻克农业信息智能处理与知识发现技术,探索农业信息大数据应用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数字模型和虚拟加工储运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加工过程模拟模型,开发便捷性生产加工管理系统。利用工业化数字控制技术已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改造、改良传统农业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产品加工储运优先向数字化迈进。
4.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交易信息化
针对农产品信息流通、交易不畅等问题,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通过引进与开发,依靠信息科技创新,形成易用、好用的生态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及系统,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科技信息服务含量,提升农产品交易的快捷性和便捷性。建设新型农产品交易平台、大型农产品数据库;加强支付、认证、配送等环节创新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体验式服务。引导电信运营商、电信增值业务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相互协作,开发电视、手机、电脑、公共服务等多种接入终端,建设并创新完善移动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研发信用积分管理系统,加强交易双方的信用管理。积极研发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配套体系,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创新体系。
4.4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重点研究及应用农产品电子标识以及物流网络构建技术。研发质量监控、追溯技术及设备,推广便携式快速检验终端。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质量检测监控、质量安全追溯信息读取等新型信息技术研发,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质量。重点综合应用推广农产品电子标签及条码标识、信息采集与传输、无线移动数据采集与可靠传输技术,降低RFID设备和标签的成本,提高RFID技术普及率。针对猪肉、牛肉、鸡肉、蔬菜、水产品以及茶叶等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与质量追溯信息化示范,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水平。
4.5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和经济组织急需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进行信息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开发个性化信息服务软件和设备,探索农业信息资源挖掘与便捷传送技术,通过大型智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硬件云平台化、软件超市化,形成农业信息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面向大田作物、设施蔬菜、集约化畜禽与水产等生产经营全产业链,集成数字农业、精准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开发性能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现代农业软硬件技术产品和系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12]。面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中小经济组织,进行移动互联网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创新,开发特色软件,提高软件稳定性,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体验,解决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文化程度总体相对偏低问题,提升信息化水平。
5现代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创新保障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需要依靠政府大力推动,这是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13]。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政府需通过重大专项的形式支持农业企业等相关经济组织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引导农业信息化创新,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见图1)。
5.1关键技术创新思路
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结合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情况,针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信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的具体问题,保障现代农业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信息传播、信息接收利用等环节的畅通,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协调发展。
5.2关键技术创新布局
(1)农业信息体系创新布局。重点完善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资源整合、信息传输以建设及信息服务终端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形成以试验、示范为主要手段的推广应用体系。
(2)应用示范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园区激发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建设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技术集成、低成本便捷性农业软件和终端技术等信息服务创新试验区、示范区。通过示范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甚至将其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美国作为世界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大国,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农业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和市场高度发达的支撑下,得以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协调同步发展[1]。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美国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主要依托于教学科研机构、当地大学、地方农业推广中心及公司来完成[2]。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要是通过千方百计扶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策略使本国农业和农民间接受益。从发展水平方面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快速步入新的阶段,通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从农业信息采集到加工处理,最后到对外,一整套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内,而是往横向和纵向同时扩展[3]。国外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专业化、信息的集成化、多媒体的自动化和普及化等发展趋势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业发展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农业信息化影响并决定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方向,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表现在农民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信息观念肤浅,相对落伍的农业设备,同时也表现在缺乏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其中农民迫切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则在农民需求信息资源上实现对接,将高校图书馆内部大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用以解决农民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信息需求是优化资源配置,将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可行之路。随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高校图书馆与农业信息化相结合将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信息优势会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和农民信息意识的觉醒,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格局。为解决农业信息需求的复杂化,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在服务上,呈现出多渠道、多手段、多模式的发展态势,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二、高校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优势
(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政府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的加大。高校图书馆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得到大力的提升,各种设施日益完善,学校师生以及社会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当地农业,农户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查询相关的农业生产文献,并将文献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二)大量的馆藏资源信息
高校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中外农业图书和相关的报刊杂志。这些书籍信息数量庞大、内容齐全、品种多样。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所拥有的电子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4]。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信息咨询形式,将这些丰富的知识向农村推广,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必将受到农村的欢迎,为农民所接受。
(三)专业的馆员教师队伍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高校图书馆工作教师78﹪以上具有本科学历,30﹪以上具有硕士学历,60﹪具有图书馆相关专业的人员[5]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整支队伍综合素质较高。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网络资源、精确的检索技术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而图书馆馆员队伍能够胜任农业信息化的需求。另外,高校图书馆历来非常重视馆员素质的培养与教育,通过培养和培训,使得图书馆员在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推广方面拥有方法上的优势。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人数也非常巨大,使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服务上有着人才保障。
(四)国家政策的扶持
1996年我国开始进行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到2001年中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总投资已超过1.9亿元。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不仅在高校中快速建设,也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社会数字图书馆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特别是对社会农业数字图书馆建设可以提供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农业信息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进一步延伸
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收藏的资源信息,不仅仅为满足广大在校师生的文化需要,更应该将其职能扩展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第一条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6],所以高校图书馆就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将服务延伸到农业信息化建设中。
1.建立高校图书馆与“科技图书下乡”的资源共享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读书难的问题,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在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将科技含量高、时效性强的科技图书资料等及时传递给农户。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传输、信息检索等方式,将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以及当前某一类农作物虫害预防措施等信息,在第一时间里被农户所掌握,使他们在家中就可以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
2.通过在校学生的培养来传递农业信息知识在校学生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熟知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农作物种类,农户需要什么科普知识,他们作为知识的启蒙者,承载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的重要作用。学校图书馆可以面向学生开设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专题讲座或专门书库区域,学生可以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及新技术、新成果带到农村,同时将农村急需的信息反馈回来,可以使学校及图书馆做到有的放矢的服务[7]。
(二)整合信息资源,准确为农户提供信息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准确性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的生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获取农业信息途径之一,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等状况,针对农户所需求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详细分类,准确地为农户提供所需信息。
(三)利用优秀的教师队伍,针对农户缺乏的问题开设专题讲座
高校拥有各个不同专业的教师,他们深入研究其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深耕自己专精的学科,有着丰厚的实践经验。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这些优秀教师定期步入农村开设专题讲座,为农户解决他们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使这些老师自身积累更多的经验,为其以后的研究课题提供重要数据[8]。
(四)提升高校图书馆咨询教师的整体素质
数字图书馆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高校,而在这种发达网络环境下成长的高校图书馆,它的结构模式、服务方式必须在传统的模式下进行转变。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灵活地运用信息检索技术。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能力,为农户所需的信息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准的服务。
(五)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网络信息资源,根据农户所需要的实际问题,采集重要的文献信息并加以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在内部网站建立一个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实现远程协助或者在线咨询服务。专家的解答与建议,是农户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专家不可能第一时间赶赴农户家中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咨询服务平台,专家可能通过远程协助等方式及时准确的解决存在的困难。
(六)培养农户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农户文化素质
目前,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文化水平比较低,信息咨询意识较低,这就导致他们始终坚持自己以往的经验,从而放弃对先进网络资源的利用。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引导农民走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培养他们具备过硬的文化素养。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收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从理论上来讲,农业信息化的利用促进经济增长,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1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这一优势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以北方平原地区为例,由于地势平坦,北方农业一般都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种植,在播种、生长期都需要进行实时检测和数据分析,以有效预防病虫害和对各个不同部分的田地进行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划分。传统的农业生产资源分配很难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而信息技术则不同,它可以在对各种农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土地、化肥、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资源都能够进行合理考量,作出最准确的分析。且在传统农业作业时代,农民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对闭塞,对整体市场缺乏完善的认识,因而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过于盲目,没有针对市场实际情况进行生产劳作,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1.2信息化的应用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是以市场需求为基准,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农民就会种植什么样的产品。因此,市场信息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确立至关重要,一旦信息掌握不全或者有所错误,农民很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非常有限,农民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业市场信息,因此会出现市场不需要而农产品滞余或者市场短缺而农产品不足的情况,这些都是农业产业结构失当产生的后果。信息化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农户可以及时地做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使生产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物尽其用。此外,信息化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通过一些农业技术普及系统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农户传播先进的种植方式。
1.3信息化的应用可以丰富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农业生产必然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完整生产体系,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农产品的销售基本都依靠固定渠道,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但是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产品销售可以借助互联网通道开展网络销售,现在的网络销售渠道非常发达,基本上可以遍及全国各个区域,而且电商的发展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农户开发网络销售渠道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农户可以及时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规划自己的实体经营,做到线上线下同步,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发展。
2.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于信息化的应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理论前提,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应当尽力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完善农业基础信息设备建设
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前提是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以及基础设备的完善,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首先是网络覆盖,目前,还有农村没有安装电视、网络并不顺畅,甚至网费极高,让农户望而却步,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解决农村通网难、网速慢、网费贵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户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利用系统,让其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及时掌握各类信息。此外,和网络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光缆等的建设也要同步进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针对农业这一专门领域,开发便农利农的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传达各类惠农信息以及农业技术的更新和使用方法等,把各类农业信息综合起来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网络,这样可以切实做到惠农惠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规划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只有技术没有人才,技术永远没法发挥它的作用,而只是一无是处的机器。因此,在完善农村信息技术网络的同时,相关部门要注意培养农业信息化的人才,重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这一点又可以分多方面来讨论。其一,要加强对农村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的指导,农村干部是一定范围内农民的直接领导,对农业发展也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从农村领导干部入手可以有效地推广农业信息化工程;其二,要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员,这就要求在一定群体内挑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士,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其三,是针对普通农户而言,要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意识,也要进行一定的文化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将信息利用技术落实到最基本的农户家庭。
2.3加大信息化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支持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在政府的整体统筹之下进行的,没有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信息化进程就没法开展下去。因此,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农业信息化利用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具体措施有加强对农产品的市场调节,以及及时公布相关市场变更信息等,力求能够为农户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推动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过程,政府的工作和决策具有绝对的权威,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切实发挥在调节农业生产与市场、规划农村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态势。
3.结语
为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坚持“统一申报、公开程序、民主决策、评审论证、阳光操作”的原则,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以保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全部实行项目信息公开化、项目申报网络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引入的专家网络评审机制,把项目立项条件、项目管理办法、资金分配结果等亮在明处,也可以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二、业务功能流程与分析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项目数据集中、业务规范统一,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项目信息资源整合和全面监管提供依据。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项目评审验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职能,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提供动态的项目执行控制和资料管理,可及时监管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支持多年数据集中管理、动态分析、对比分析和挖掘分析。与市财政预算系统能够进行预算科目对接,实现协调办公。预留与涉农补贴资金监管系统等相关系统对接的接口。
三、主要功能
1.项目申报管理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四、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本系统以农业科技项目集中监管为目的,以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农业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实现了农业科技项目信息整合,从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满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达到对农业科技项目全面管理的目的,为上级农委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对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本系统服务于上海市级农业科技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增进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利于管理者发现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