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皮鞋营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地位无疑特别重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市场营销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市场营销的便利功能、市场需求探测等功能。
任何企业都与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系统中的一个单位,只有同市场系统保持输入输出关系,进行物质的、劳务的、信息的交换或置换,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市场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和终点,是企业与外界建立协作关系、竞争关系的传导和媒介,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功与失败的评判者。认识市场,适应市场,驾驭市场,使企业活动与社会需要协调起来,是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与关键。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
在西方国家,不仅认为企业存在着市场营销活动,而且认为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组织和团体的活动也与市场营销有着共同之处,市场营销学的应用事实上已经超出了经济活动的范围。这样,"市场营销"就有了一个最一般的定义:任何以营利或不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或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对变化着的环境做出反应的动态过程。根据这一定义来认识企业的市场营销是无不可,但未免过于抽象,流于一般。
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推销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推销是企业营销人员的职能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职能;如果企业搞好市场营销研究,了解购买者的需要,按照购买者的需要来设计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合理定价,做好渠道选择、销售促进等市场营销工作,那么这些产品就能顺利地销售出去。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年给市场营销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市场营销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的企业商务活动过程"这一解释尽管较之"营销=销售(推销)"的认识进了一步,但仍然是失之于偏狭,仍不能全面概括和准确表述现代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事实上,为了占领市场,扩大销售,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企业不只是要进行引导流向消费者或用户这一段的经济活动,而是还要进行"产前活动"(如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售后活动"(如售后服务、收集反映)。这就是说,市场营销活动既包括企业在流通过程结束后的售后活动,不仅要以顾客为全过程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以顾客为全过程的起点。
由此看来,所谓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市场营销去过程的质的规定性,则是商品交换过程。
理解市场营销的定义要把握以下几点:
1. 营销活动的主题是营销者即企业。企业是交换的主动者和积极的一方,千方百计促成交换。也就是说企业在千方百计地想把产品销售出去,而不是消费者千方百计想购买。
2. 消费者和用户是企业营销的对象,营销活动的核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谋划"、"筹划"的核心问题是识别、确定并满足消费者和客户的需要。这是市场营销的最主要、最精微的含义,也是企业经营的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企业把消费者称为"上帝"。
3. 市场营销是一个商务活动过程,它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和建立、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提供服务等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绝不仅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具体、瞬间行为。这种具体、瞬间行为只是市场营销的结果(甚至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完成交换之后还有售后服务等)。它在市场营销中不但不是全部内容而且其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系列有计划的营销活动完成好以后,具体的交割手续是自然而然的事。企业谋划的是消费者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不是怎么办理买卖手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场营销使得交易本身变得微不足道。
二、市场营销的功能
市场营销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努力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各种分离、差异和矛盾,使得生产者方面各种不同的供给与消费者或用户方面各种不同的需要与欲望相适应,具体地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因而,市场营销在求得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市场营销的功能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便利功能。便利功能系指便利交换、便利物流的功能,包括资金融通、风险承担、信息沟通、产品标准化和分级等。借助资金融通和商业信用,可以控制或改变产品的流向和流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买卖双方带来交易上的方便和利益。风险承担,是指在产品交易和产品储运中,必然要承担的某些财务损失,如产品积压而不得不削价出售;产品损坏、短少、腐烂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对于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或用户都是重要的,没有信息的沟通,其他功能都难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分等分级,可以大大简化和加快交换过程,不但方便储存与运输,也方便顾客购买。
2. 市场需求探测功能。企业面临的是动态市场,市场环境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比如服装,年年推出流行色,随时可能流行新款式;刚推出的"时髦"皮鞋,很快就在消费眼里变得"俗气"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要准确识别、确定甚至根据趋势成功地预测消费者需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对企业来说,不能随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就意味着不能获取它、满足它。更谈不上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则可以成为"市场需求探测器",使企业清楚地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方向、结构及其分布,从而为企业指明生存、发展的机会。
3. 产品开发推进器。企业之所以要不断改进原有产品,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换代,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新产品开发承担者的科研、技术部门就会变成瞎子、聋子。迷失方向,失去动力。有效的市场营销通过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为产品改进、产品开发、产品换代指明方向。客观上也督促、推动着产品开发系统的快速运转。正是从这个意义,我们把市场营销称作"产品开发推进器"。
4. 维护客户的凝聚器。市场营销不仅把握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而且通过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以及不断横向扩展服务范围,对顾客形成吸引力,是顾客自发地向企业靠拢,保持和增加对企业或品牌的忠诚度,扩大产品的潜在市场。这种维持和增加消费者忠诚度的任务在供需矛盾突出的买方市场上非常艰巨,有非常重要,只能依靠市场营销这个凝聚器来完成。
此外,市场营销的信息沟通功能把市场需求具体地反馈给生产者,有助于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对产品形态效用的创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Keefe, Lisa M. "What is the meaning of ’marketing", Marketing News, Sept.15, 2004.
在西方国家,不仅认为企业存在着市场营销活动,而且认为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的组织和团体的活动也与市场营销有着共同之处,市场营销学的应用事实上已经超出了经济活动的范围。这样,"市场营销"就有了一个最一般的定义:任何以营利或不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或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及对变化着的环境做出反应的动态过程。根据这一定义来认识企业的市场营销是无不可,但未免过于抽象,流于一般。
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推销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推销是企业营销人员的职能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职能;如果企业搞好市场营销研究,了解购买者的需要,按照购买者的需要来设计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合理定价,做好渠道选择、销售促进等市场营销工作,那么这些产品就能顺利地销售出去。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年给市场营销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市场营销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的企业商务活动过程"这一解释尽管较之"营销=销售(推销)"的认识进了一步,但仍然是失之于偏狭,仍不能全面概括和准确表述现代企业营销活动的全过程。事实上,为了占领市场,扩大销售,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企业不只是要进行引导流向消费者或用户这一段的经济活动,而是还要进行"产前活动"(如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售后活动"(如售后服务、收集反映)。这就是说,市场营销活动既包括企业在流通过程结束后的售后活动,不仅要以顾客为全过程的终点,更重要的是以顾客为全过程的起点。
由此看来,所谓市场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市场营销去过程的质的规定性,则是商品交换过程。
理解市场营销的定义要把握以下几点:
1.营销活动的主题是营销者即企业。企业是交换的主动者和积极的一方,千方百计促成交换。也就是说企业在千方百计地想把产品销售出去,而不是消费者千方百计想购买。
2.消费者和用户是企业营销的对象,营销活动的核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谋划"、"筹划"的核心问题是识别、确定并满足消费者和客户的需要。这是市场营销的最主要、最精微的含义,也是企业经营的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企业把消费者称为"上帝"。
3.市场营销是一个商务活动过程,它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和建立、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提供服务等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绝不仅指"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具体、瞬间行为。这种具体、瞬间行为只是市场营销的结果(甚至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完成交换之后还有售后服务等)。它在市场营销中不但不是全部内容而且其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系列有计划的营销活动完成好以后,具体的交割手续是自然而然的事。企业谋划的是消费者需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不是怎么办理买卖手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场营销使得交易本身变得微不足道。
二、市场营销的功能
市场营销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努力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各种分离、差异和矛盾,使得生产者方面各种不同的供给与消费者或用户方面各种不同的需要与欲望相适应,具体地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统一。因而,市场营销在求得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市场营销的功能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便利功能。便利功能系指便利交换、便利物流的功能,包括资金融通、风险承担、信息沟通、产品标准化和分级等。借助资金融通和商业信用,可以控制或改变产品的流向和流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买卖双方带来交易上的方便和利益。风险承担,是指在产品交易和产品储运中,必然要承担的某些财务损失,如产品积压而不得不削价出售;产品损坏、短少、腐烂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市场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对于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或用户都是重要的,没有信息的沟通,其他功能都难以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和分等分级,可以大大简化和加快交换过程,不但方便储存与运输,也方便顾客购买。
2.市场需求探测功能。企业面临的是动态市场,市场环境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比如服装,年年推出流行色,随时可能流行新款式;刚推出的"时髦"皮鞋,很快就在消费眼里变得"俗气"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中,要准确识别、确定甚至根据趋势成功地预测消费者需求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对企业来说,不能随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就意味着不能获取它、满足它。更谈不上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则可以成为"市场需求探测器",使企业清楚地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方向、结构及其分布,从而为企业指明生存、发展的机会。
3.产品开发推进器。企业之所以要不断改进原有产品,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换代,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新产品开发承担者的科研、技术部门就会变成瞎子、聋子。迷失方向,失去动力。有效的市场营销通过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为产品改进、产品开发、产品换代指明方向。客观上也督促、推动着产品开发系统的快速运转。正是从这个意义,我们把市场营销称作"产品开发推进器"。
4.维护客户的凝聚器。市场营销不仅把握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而且通过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以及不断横向扩展服务范围,对顾客形成吸引力,是顾客自发地向企业靠拢,保持和增加对企业或品牌的忠诚度,扩大产品的潜在市场。这种维持和增加消费者忠诚度的任务在供需矛盾突出的买方市场上非常艰巨,有非常重要,只能依靠市场营销这个凝聚器来完成。
此外,市场营销的信息沟通功能把市场需求具体地反馈给生产者,有助于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对产品形态效用的创造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Keefe,LisaM."Whatisthemeaningof’marketing",MarketingNews,Sept.15,2004.
[2]PhilipKotler,Marketingmanagement,TheMillenniumEditionPrenticeHallPress,2000.
[3]王秀村,冯珊.走出4P--市场营销的新概念.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4.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异地、异国开展经营活动,与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日益多样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使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不可避免。文化风险的产生源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正确认识及全面了解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对于将要或已经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树立文化风险观念、提高规避文化风险的能力、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际营销文化风险规避措施
当今世界,跨国企业经营和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与国内营销的主要区别就是面临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营销方法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销售收入和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对目标国市场的文化风险进行分析和加以防范,有助于克服文化障碍,从而获得国际营销的成功。
1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含义
文化风险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由于文化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使用的营销手段不能适应当地文化,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相背离,甚至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源自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和文化的多元性。文化呈现多元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国际营销过程中企业如果对文化差异或者文化冲突处理不当,有时会危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利用和控制文化差异,防止差异演化为冲突,消除已有的文化冲突,对企业实现跨国营销十分必要。
2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常见表现形式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风险存在多样化。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并不是都对营销过程中的文化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很多企业常常因为不了解目标国的文化而导致产品销售不佳。在国际营销中文化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
2.1区域文化风险
区域文化与当地的历史传统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区域文化特征必然对商品生产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包装装潢和产品名称产生重大影响,形成带有浓厚区域文化色彩特征的商品。
比如Marlboro香烟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在人们的联想中,Marlboro总是和荒凉壮美的美国西部联系在一起。又比如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容易出汗,人们喜欢用气味浓烈的香水;该地区少有凉风,气温高达四十五摄氏度,当地人又常用防晒乳涂身以润肤防暑,并喜欢用清爽易挥发的化妆品。
2.2审美风险
审美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它潜移默化地来源于艺术造型、表演、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审美观念虽然有一定的一致性,但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的不同,不同的国家、民族、性别、种族的审美标准、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往往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和传统性。
美国人在选择服饰时注意突出个性,追求新意;中国人则追求典雅、含蓄。中国人喜爱荷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洁;日本人则不同,他们常把荷花与死亡联系在一起,象征不幸。红色在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热情、奔放、光辉的颜色,是吉祥的颜色,而在某些国家,红色却是妖魔或死亡的象征。中国人觉得龙是很吉祥雄浑的,而许多西方人往往把龙与好莱坞灾难片中的恐龙联系起来,觉得龙是非常恐怖的妖魔,造成灾难,西方人惟恐避之不及,如果中国企业用龙做商标的话,产品销售结果可想而知。
2.3种族优越风险
在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的接触之中,民族心理如同一道无形屏障,起一种过滤和隔离作用。当外来民族与当地民族文化观念相冲突时,民族心理会产生一种先天的、自发的反感与排斥,由此产生种族优越风险。所谓种族优越风险,即由于不同文化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不同,来自一种文化的人具有较强的种族优越感,相信自己的行为方式优于他人。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优越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一些国际企业由于相信自己在国内的经营方式优于海外竞争者,因而在海外采取与国内相同的方式进行经营,甚至不改造产品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
美国人第一次向日本推销小麦时就犯了试图改变当地人价值观的错误,日本人长期以大米为主食,甚至没听说过面粉和面包。而美国人在没有调查日本的饮食习惯的情况下,认为日本人也像美国人一样喜欢上吃面包,营销的结果可想而知。后来美国人迅速改变了营销策略,派了大批的营养学家去作推广工作,使日本人认识到食用面包更有营养,最终打开了日本市场。因此好的营销战略应具有民族适应性。
2.4风险
宗教不仅代表着一种节日、仪式或禁忌,而且影响和支配着人们认识事物的观念、准则和方式。基督教倡导节俭和勤奋工作,易导致追求效率的氛围,并产生实用主义人生哲学。佛教强调精神修养,贬低物欲,易导致对技术的忽视和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追求。这些价值观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会对消费需求的结构及其消费模式产生持久强烈的影响。
中国一家公司将一批皮鞋出口到埃及,为使皮鞋更加迎合当地的风俗人情,这家公司在鞋底制作了几个阿拉伯文。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设计者不懂阿拉伯语,而随手从一本杂志上抄了过来,这些字竟是指穆斯林世界的“真主”,因此导致的麻烦令中国驻埃及大使馆颇费周折。所以国际营销策划人员在针对某一目标市场进行营销策划时,必须了解当地的教规,尊重当地的,并适当地加以利用,从而达到国际营销的目的。
2.5其他风险
在国际营销中,还有一些文化问题影响到营销效果。例如,中国曾经风行的名牌电池“白象”,进入欧美市场时直译为英文“WhiteElephant”,是“大而无用”的意思。在国际营销过程中,为避免翻译问题,营销人员应尽量向当地人请教,或采取“两次翻译”,即把翻译后的文字再请当地人译回本国语,看是否有不当之处。所以企业在国际营销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目标国的文化风俗、语言习惯、民族信仰、爱好、。这样才能使产品符合当地人的喜好,才能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3营销中文化风险的规避措施
3.1识别文化差异搞好调研
没有充分、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跨国经营的决策便无从谈起,即使决策也是盲目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跨文化调研时,应注意:(1)调研的内容应全面。一般来说,一国的文化应由四种亚文化构成:民族亚文化,如波兰人、意大利人等;宗教亚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种族亚文化,如黑人、东方人、西方人等;地理亚文化,如西部地区、南部地区、新英格兰等,每一种亚文化群都以特定的认同感和社会影响力将各成员联系在一起。(2)调研应尽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实地调研是相对案头调研而言的,案头调研方式虽然比较省时省费用,但对文化的调研却不太实用,因为文化必须要亲身去体会、去感悟。所以,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文化调研时,必须要有一个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人,这样,调研起来省时、省力而且相对准确和完整。
3.2按照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产品设计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购买行为的差异表现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产品是由品牌、包装、式样、色彩、质地等一系列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审美观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孔雀牌彩电,在英国这个牌子不太合适,因为在英国人看来,孔雀开屏是一种自我炫耀,令人讨厌。再比如美国通用汽车的“NOVA”牌汽车在美国销售还行,但到西班牙语中成了“走不动”的意思。牌子是这样,包装也是如此,比如在我国许多包装物上有男女相互拥抱的图片,这种包装拿到中东便受到忌讳。还有式样也是这样,中国一些玩具厂制造的玩具由于太逼真,卡通性不够,在国外引不起孩子的兴趣。产品的质地问题也是如此,广州惠林环保铜笔有限公司采用废纸把铅笔芯卷在中间,然后浸上一种“胶水”而生产的环保铅笔在西方备受欢迎,就是迎合了在西方国家盛行的环保文化。所以,目标市场国的文化也是进行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3按照目标市场国的文化特点进行企业管理
一些企业总是试图把在国内成功的企业文化带到国外去。例如在1982年设在美国的本田汽车制造厂的日本经理,曾试图让美国工人也象日本本田制造厂一样,穿厂服、戴厂徽并在上班前唱厂歌,但却遭到美国工人的拒绝,他们马上认识到在日本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办法在美国不一定适用。因为他们强调个性的价值观和日本强调集体的价值观不同。不同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性还要求企业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要注意适应性。尤其要做到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兼容,使企业文化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
3.4加强对国际营销人员的跨文化培训
当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中,大都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忽视了对员工的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双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3)语言培训;(4)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公司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使每个员工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公司的经营业务和宗旨结合起来,也使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结合更为紧密,增强跨国公司的文化变迁能力和适应能力。跨文化培训中,还需要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观,增强对目标国文化的敏感度和适应性,能够根据目标国文化因素的特点,对市场营销组合要素实现合理搭配,以适应目标国市场需求,有效规避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
3.5发挥企业形象对于实现国际营销目标的促进作用
2005 年7 月,研究生三年级在读的我,提前写完了毕业论文以及获得了导师的允许后,揣着北京交大通信工程学士学位和另一所知名大学的新闻传播硕士学位证书,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北京求职。我是内蒙古长大的女孩子,性格豪爽,热爱文化传媒行业,所以北京是我最向往的就业城市。一位热心的研究生师兄向熟人推荐我去了国际广播电台做实习编辑。在度过了没有任何报酬的三个月实习期后,由于涉及单位编制、户口等系列问题,我想自己需要去寻找其他工作机会了。于是,又经过朋友推荐,我来到港台一档著名电视栏目驻北京站做编导。工作时间不固定,起早摸黑,在我能独立制作节目之后,开始按制作一期节目结算一期节目的报酬。虽然这个模式能让人迅速成长,但是要想在行业里很好地生根发芽并成长,还是需要稳固可靠的人际关系和过人的能力。我于是又选择了离开。
我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校园招聘,北大、清华、人大,我一个个校园地猛跑。我又遇到了诸多障碍:第一,我来自外地的学校,权威性和美誉度相对较低。第二,企业锁定该学校前去开宣讲会,大都也是对该校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他们都很奇怪我怎么跑来这里投简历呢?第三,在一个企业的宣讲会上,通常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旁听,投简历,但是只提供十几个职位,我毫无竞争优势可言。所有简历都如石沉大海!
我又开始跑人才招聘市场。“宁错一万,不落一个”是我那时候的座右铭。每次都把自己塞进光鲜的职业装里,登上闪亮的皮鞋,化个职业淡妆,带上几百份印刷精良、设计精美和封面绝对漂亮的简历,把自己送进那个前脸贴后背、让人窒息的人才市场。由于个子瘦小,我通常是千方百计挤过前面的人墙,却又被推拥到一边去了。虽然也有人在这争得头破血流的战场里获胜,但对我来说,工作仍是那么遥不可及。一个月过去了,我跑了不下二三十场招聘会,而用于购买招聘会门票,印制精装本简历的费用已达千元,更别提那昂贵的房租了。夜晚,龟缩在那租来的小平房里,我的心情郁闷到了极致!
转眼2006 年来了,身心俱疲的我在经历了一次次求职失败的打击后,开始反思。朋友介绍和推荐,虽然可能得到好机会,但是主动权不由自己掌握。而且碍于情面,推荐的工作不管喜欢与否也要去应付一下,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参加招聘会,不管是校园招聘会还是人才市场招聘会,都会给人极大的挫败感――参加招聘会的成本高,体力及时间消耗也很大,对于刚毕业特别是外地来京的毕业生来讲很不划算。
我开始专注网上求职方式。在中华英才网进行了注册登记后,我才发现原来网上求职有着更为广阔的求职空间和机遇, 也可以省去大量奔波的辛苦和费用。在求职界面里,你可以学习如何制作个性化的简历,观摩求职与面试技巧,轻而易举搜索出大量符合你要求的招聘职务和岗位信息,而且我还可以在网上了解招聘企业的详细情况。和之前相比较,显得理智而现实了许多。半个月时间内,我参加了新东方、保利集团等几家大型公司的面试。这是我大半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求职效率最高的时间。虽然最后都没有成功,但是效率的提高让我忽略了暂时的失败。而且每天我打开邮箱时,都会看到中华英才网根据我的要求给我发来的几十个招聘信息。阴霾渐渐远去,2006 年5 月中旬,我终于走上了心仪的工作岗位。
专家点评
【论文摘要】奢侈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人的奢侈消费速度之快已经引起全球瞩目。文章分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特点,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现在,中国人是路易·威登的第四大客户群,是古驰的第五大客户群。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1、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奢侈品消费之所以能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直接的原因。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被列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外汇储备达106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富而民强,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奢侈消费具有了可能性。根据社会学家分析,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释放,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方式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2、虚荣心和面子消费观的驱使
虚荣心的驱使一直是奢侈品消费的一个主要动力。“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许多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认为这样才能被人看得起。由于虚荣心作祟,有人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奢侈品市场所代表的中国“新富阶层”,对中国中低层经济收入者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新富阶层”和“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光辉形象”刺激着中产阶级脆弱的神经,迫使他们做出“宁有包,不食肉”的准坡似的举动。
3、年轻人的及时行乐观念
一项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高品质物品。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压迫。他们需要大量的奢侈品,说明他们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此外暴富后对财产拥有的心理不确定性也是新富们及时行乐的内在原因。
4、制度层面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对外排斥和保守中脱离出来,人们也慢慢地从思想管束中解放出来,中国的市场也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新富阶层形成,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日趋高涨的社会结构背景。
5、商家的商业宣传渲染着高消费的氛围
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在商业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的推崇物质文明。奢侈品牌生意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对于奢侈的渴望”,其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运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的‘渴望’”。这类广告诉求核心在于表现豪华场景尊贵气质,它们用最豪华绚丽的场景、最浪漫温馨的情感、最崇高伟大的理想、最功成名就的人士竭力描绘一幅贵族生活,刺激人们追求商家所营造的那种高消费的生活,对追求“新、奇、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心理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传媒的商品意识更加突出。一些媒体在“贩卖”信息时爱用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以极端形态吸引受众的趋势。在有关奢侈消费的报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天价”、“最富有”等字眼颇受记者编辑的欢迎。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这些外国产品,追求所谓的品位生活。
7、疏解压力的要求
奢侈消费正向大众层面转移,虽不是富人,也可以用偶尔的奢侈品消费来犒赏自己。购买那些质优价高的名牌,也是一种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紧张感、压力感和艰难感的途径。消费的核心不是区分社会地位,而是情感流露。这是一种与“旧奢侈”不同的“新奢侈”,又被称为“趋优消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人(96.2%)都愿意为至少一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70%的人确定了多达10种他们愿意花巨额消费的产品类型,近一半的消费者愿为某一特定产品进行狂飙消费。
8、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全球奢侈品市场相当低迷,原本作为奢侈品最大市场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几年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要努力开拓新兴的市场。在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中国市场战略计划并开始实施。
9、新的消费手段的出现
信用卡、电视网络购物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在诱惑、强制人们消费。层出不穷的个人消费贷款品种的推出,使借钱过日子成为一种时尚,这同时也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一场“从生产信贷”为主转为“消费信贷”为主的“市场经济”大革命。随着信贷消费品种的猛增,信贷条件的放宽,使得那些原本不具有奢侈消费能力的人有了提前进入高消费行列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提前进行高消费。
10、受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世界的消费模式成为国人消费模式的典型参照系,对部分群体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消费刚性效应。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特点
1、年轻化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岁,月收入在5000至1万元之间,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在发达国家,主导奢侈品市场的是40到70岁的中老年人,万事达卡亚太地区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到2016年,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589亿美元,将其中年轻富裕族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334亿美元,年轻富裕族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力。
2、阶层型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在新富阶层。西方奢侈品消费者多为贵族,这个阶层有着卓越的审美观念,能从产品的享用中找到高尚的文化品味。而在中国的富豪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因此,他们缺乏城市新贵的优雅、品味。
3、物质性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重产品,而非体验。从真实物质的满足到精神消费的满足,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真正的奢侈“生活”需要物质的支撑,却又在物质之外,相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它更意味着“超前意识”。
4、个体性
中国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最大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由此可见。中国即使真的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那也只是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离奢侈“生活”还太远。
5、低端化
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这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但绝对价格低,在我国很多主力消费者的所购买的第一件奢侈品就是以上品类。而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才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三、结论
中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因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中老年人有钱才表明一个社会真正富裕。因此,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都市中蜂巢式的生活状态又容易让人攀比,助长奢靡之风。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更加凸现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崇拜,促使洋奢侈品的品牌崇拜也在中国市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部分高消费人群的高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也容易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造成紧张的社会关系,并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因此,务必要形成一种“绿色奢侈品消费”的理念。
新富阶层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基尼系数达0.47的情况下(警戒线为0.4),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5倍左右,但捐助在慈善事业的钱却是中国的500倍,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富豪都是一夜暴富,没有捐献的意识,于是大量的钱就用在了购买奢侈品上。新富阶层应当学会自己支配财富,在合理限度内享受财富生活,而不是被财富支配,仅仅为了炫耀财富而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丧失一个真正富人对财富的从容不迫。
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升级”的趋势。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而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取向就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与此,对于千万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豪华车、豪宅等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建立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和个人信用记录。使一些高负债消费者考虑到会上银行“黑名单”而不敢过度消费。政府应采取措施,调节高消费。对于高消费,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节,如通过对奢侈品征收超高额税收,或是通过一定范围的限制高消费,以做到社会消费的一定平衡,我国湖南省发出首个“限制高消费令”,虽然这个法令的初衷是降低债务人的社会公信力,让不讲诚信的“老赖”成过街老鼠,以促使债务人主动、自觉的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的借贷、借债进行的高消费。对公款消费进行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包括制定消费的标准,限制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与范围,查处违法、违纪的消费行为等。
在国际品牌倚仗其品牌威力和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大举扩张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传统产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品牌的生存发展之道,这就是“走高端,做精品”。作为行业,有必要实行资源集中、品牌集中,大力扶持知名品牌、重点品牌;作为企业,则必须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品位升级。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奢侈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人的奢侈消费速度之快已经引起全球瞩目。文章分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特点,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现在,中国人是路易·威登的第四大客户群,是古驰的第五大客户群。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1、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奢侈品消费之所以能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直接的原因。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被列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外汇储备达106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富而民强,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奢侈消费具有了可能性。根据社会学家分析,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释放,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方式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2、虚荣心和面子消费观的驱使
虚荣心的驱使一直是奢侈品消费的一个主要动力。“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许多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认为这样才能被人看得起。由于虚荣心作祟,有人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奢侈品市场所代表的中国“新富阶层”,对中国中低层经济收入者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新富阶层”和“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光辉形象”刺激着中产阶级脆弱的神经,迫使他们做出“宁有包,不食肉”的准坡似的举动。
3、年轻人的及时行乐观念
一项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高品质物品。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压迫。他们需要大量的奢侈品,说明他们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此外暴富后对财产拥有的心理不确定性也是新富们及时行乐的内在原因。
4、制度层面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对外排斥和保守中脱离出来,人们也慢慢地从思想管束中解放出来,中国的市场也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新富阶层形成,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日趋高涨的社会结构背景。
5、商家的商业宣传渲染着高消费的氛围
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在商业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的推崇物质文明。奢侈品牌生意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对于奢侈的渴望”,其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运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的‘渴望’”。这类广告诉求核心在于表现豪华场景尊贵气质,它们用最豪华绚丽的场景、最浪漫温馨的情感、最崇高伟大的理想、最功成名就的人士竭力描绘一幅贵族生活,刺激人们追求商家所营造的那种高消费的生活,对追求“新、奇、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心理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传媒的商品意识更加突出。一些媒体在“贩卖”信息时爱用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以极端形态吸引受众的趋势。在有关奢侈消费的报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天价”、“最富有”等字眼颇受记者编辑的欢迎。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这些外国产品,追求所谓的品位生活。
7、疏解压力的要求
奢侈消费正向大众层面转移,虽不是富人,也可以用偶尔的奢侈品消费来犒赏自己。购买那些质优价高的名牌,也是一种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紧张感、压力感和艰难感的途径。消费的核心不是区分社会地位,而是情感流露。这是一种与“旧奢侈”不同的“新奢侈”,又被称为“趋优消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人(96.2%)都愿意为至少一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70%的人确定了多达10种他们愿意花巨额消费的产品类型,近一半的消费者愿为某一特定产品进行狂飙消费。
8、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全球奢侈品市场相当低迷,原本作为奢侈品最大市场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几年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要努力开拓新兴的市场。在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中国市场战略计划并开始实施。
9、新的消费手段的出现
信用卡、电视网络购物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在诱惑、强制人们消费。层出不穷的个人消费贷款品种的推出,使借钱过日子成为一种时尚,这同时也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一场“从生产信贷”为主转为“消费信贷”为主的“市场经济”大革命。随着信贷消费品种的猛增,信贷条件的放宽,使得那些原本不具有奢侈消费能力的人有了提前进入高消费行列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提前进行高消费。
10、受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世界的消费模式成为国人消费模式的典型参照系,对部分群体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消费刚性效应。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特点
1、年轻化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岁,月收入在5000至1万元之间,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在发达国家,主导奢侈品市场的是40到70岁的中老年人,万事达卡亚太地区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到2016年,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589亿美元,将其中年轻富裕族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334亿美元,年轻富裕族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力。
2、阶层型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在新富阶层。西方奢侈品消费者多为贵族,这个阶层有着卓越的审美观念,能从产品的享用中找到高尚的文化品味。而在中国的富豪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因此,他们缺乏城市新贵的优雅、品味。
3、物质性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重产品,而非体验。从真实物质的满足到精神消费的满足,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真正的奢侈“生活”需要物质的支撑,却又在物质之外,相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它更意味着“超前意识”。
4、个体性
中国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最大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由此可见。中国即使真的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那也只是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离奢侈“生活”还太远。
5、低端化
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这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但绝对价格低,在我国很多主力消费者的所购买的第一件奢侈品就是以上品类。而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才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三、结论
中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因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中老年人有钱才表明一个社会真正富裕。因此,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都市中蜂巢式的生活状态又容易让人攀比,助长奢靡之风。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更加凸现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崇拜,促使洋奢侈品的品牌崇拜也在中国市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部分高消费人群的高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也容易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造成紧张的社会关系,并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因此,务必要形成一种“绿色奢侈品消费”的理念。
新富阶层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基尼系数达0.47的情况下(警戒线为0.4),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5倍左右,但捐助在慈善事业的钱却是中国的500倍,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富豪都是一夜暴富,没有捐献的意识,于是大量的钱就用在了购买奢侈品上。新富阶层应当学会自己支配财富,在合理限度内享受财富生活,而不是被财富支配,仅仅为了炫耀财富而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丧失一个真正富人对财富的从容不迫。
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升级”的趋势。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而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取向就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与此,对于千万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豪华车、豪宅等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建立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和个人信用记录。使一些高负债消费者考虑到会上银行“黑名单”而不敢过度消费。政府应采取措施,调节高消费。对于高消费,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节,如通过对奢侈品征收超高额税收,或是通过一定范围的限制高消费,以做到社会消费的一定平衡,我国湖南省发出首个“限制高消费令”,虽然这个法令的初衷是降低债务人的社会公信力,让不讲诚信的“老赖”成过街老鼠,以促使债务人主动、自觉的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的借贷、借债进行的高消费。对公款消费进行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包括制定消费的标准,限制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与范围,查处违法、违纪的消费行为等。
在国际品牌倚仗其品牌威力和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大举扩张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传统产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品牌的生存发展之道,这就是“走高端,做精品”。作为行业,有必要实行资源集中、品牌集中,大力扶持知名品牌、重点品牌;作为企业,则必须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品位升级。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品牌延伸已成为服装企业盔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然而,品牌延伸策略存在诸多风险,如何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上有效规避这些风险,从而实现企业资产增值,将是服装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服饰品牌延伸存在的风险进行理性分析,并提出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服饰品牌延伸的风险规避对策。
二十一世纪将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延伸已成为服装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然而,品牌延伸策略存在诸多风险。要知道正确的、理性的品牌延伸,是服装企业发展的加速器,盲目的品牌延伸,不仅会导致新产品推广失利,还会导致企业亏损的巨大代价。因此,服装行业有必要对服饰品牌延伸进行理性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甚至规避品牌延伸的潜在风险,以扩大企业的产销能力,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一、服饰品牌延伸存在的风险
据调查,目前国外新开发的品牌有95%是通过品牌延伸进人市场的。现在一些国内服装企业在推出新产品、进人新领域时也广泛采用这种策略。尽管品牌延伸有诸多优势,但是许多服装企业在品牌延伸后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损失惨重,为此服装行业必须理性韵、全面地考虑品牌延伸自身特定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
(一)损害服饰品牌形象,可能最终导致“株连效应”。
服饰品牌延伸不当,将损害品牌形象,从而丧失品牌忠诚度、信誉度,造成“株连效应”。所谓“株连效应”,即企业在实施同一品牌延伸时,如果延伸产品在市场占据优势,所有产品都会受益;反之,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某一环节某一产品经营受挫,那么将会影响其他品牌产品的信誉,造成消费者对企业所在同一产品的“全盘否定”。以更深的层面分析,企业真正的无形资产是品牌忠诚度。要是没有忠诚的品牌消费者,品牌不过就是一件普通的商标或一个识别标记。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品牌价值与忠诚度密切相关,企业保有一个老顾客的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所需花费的1/4。一些热衷于品牌延伸的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费群体上,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却忽略了维系老主顾,结果顾此失败,像翘翘板,这头起来,那头却下去了。
(二)新产品定位不准,偏离了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定位。
新产品定位主要是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和偏好。在品牌延伸过程中,如果产品之间的市场定位相距甚远,那么品牌的整体形象力将会受到极大影响。服装品牌延伸要注意其新产品定位,尤其是品牌向下延伸,风险很大可能造成消费者对原有品牌风格、内涵及档次定位的否定,从而会严重伤害品牌资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曾推出女装皮具,偏离了“金利来’,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理定位,结果不了了之。著名女装品牌贝拉维拉,一直深得白领女士为主体的青睐.在实施品牌延伸中推出了男装品牌格林维拉,虽然做了大量的广告推广,格林维拉品牌还是一直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最终只得放弃。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服装品牌延伸时,对其内涵的把握与消费者的心理定位更显重要。
(三)服饰品牌延伸时机不成熟,导致品牌延伸失败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直接关系着产品的延伸是否成功。一般而言,当产品处于开发期时,应采用新品牌而不宜于进行品牌延伸,因为新产品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较大,如果品牌延伸失败,就会极大影响消费者对原品牌的形象和信誉度。如紫澜门以做女式大衣出名。在创业初期,品牌管理非常混乱,当时紫澜门包括了各种女装,尽管款式、产品质量均有口碑,但却没有一个主打产品,后来调整了营销策略,紫澜门专做大衣,哪怕在夏季也只做女式大衣,并成为同行中的领军品牌。这时紫澜门再度扩张,实施品牌延伸,做起了四季女装,推出了紫迪、金紫澜新品牌,在市场运作后,由于时机不成熟,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至今都没有任何起色。
二、服饰品牌延伸的风险规避对策分析
在服饰品牌延伸时,如何跳出品牌延伸陷阱,降低品牌延伸风险,笔者试从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出有益的启尔。
(一)关于“以消费者为核心战略”,模型
在品牌延伸战略理论研究中,服装企业、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是三个实体角色,而服装企业与竞争对手则是通过品牌及品牌延伸与消费者形成互动关系,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合称“以消费者为核心战略”。
(二)以消费者为核心战略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品牌的所有权者,品牌延伸纯粹是企业经营行为,但是企业任何产品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其最终决定者是消费者。因此,成功的品牌延伸首先原品牌应该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定。原品牌是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忠诚度和信誉度是决定品牌延伸的关键,其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团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是消费者对服饰品牌的理解和概括,它可以刻画产品的价值,消费者本身,还可以刻画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一般说来,原品牌的核心价值能包容延伸产品且属性不相冲突,就可以进行品牌延伸。如一个服饰品牌被定位于某个特定消费群体且非常成功,那么它的延伸产品再定位也只能围绕该群体来开发新产品,从而保证新产品与原产品市场定位的一致性。
从“以消费者为核心战略”模型来看,拥有大量的消费者是品牌竞争成功的关键,因此,服装业应该不断对消费者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针对消费者心理定位不断开发新产品。在相同条件下,产品服务差异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应注重竞争与合作,既要相互竞争又要更多的关注消费者,共同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把品牌延伸的思路融人消费者价值的创造中,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三)服饰品牌延伸风险规避对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消费者是整个品牌竞争的灵魂,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一与信赖是服饰品牌延伸的关键。因此,服饰品牌延伸策略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品牌延伸风险,可采用以下具体对策:
1.不断提升原品牌档次,关注消费者对原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正确把握品牌延伸的时机
服饰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必须拥有成熟的强势品牌,且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后才能进行。在不断提升原品牌的档次的同时,关注消费者对原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确定了服饰品牌有利的地位与较强的市场支配能力,形成品牌优势,才能进行品牌延伸。如果在原品牌地位尚未确立时进行品牌延伸,非但无法达到品牌延伸的预期效果,还可以淡化原品牌的品牌价值,削弱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在品牌延伸时,既要重视原品牌,又要坚持不断完善老品牌和不断创立新品牌。对于一些新兴的服装品牌不宜盲目进行品牌延伸,应集中企业的资源,做好对已有品牌内涵的塑造,待时机成熟时自然能享受品牌延伸的硕果。例如POLO代表一种美国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又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它延伸到不同的家庭产品领域,并保持设计风格、设计概念和品质的一致性。以POLO,RALPHLAUREN为中心,商标进行不同组合,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发展不同的品牌。借用核心品牌的驱动作用,又不损害主导品牌形象。产品延伸到男套装、女时装、内衣、泳装、运动装、服饰,童装,甚至床上用品、珠宝、餐具、浴室用品和家庭装饰品,产品涵盖目标顾客的吃、穿、 住、用等全方位生活。
2.正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定位,充分体现服饰品牌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服饰品牌定位是品牌延伸的灵魂,品牌延伸产品的市场定位必须正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定位,充分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品牌延伸过程中,如果产品之间的市场定位相距甚远,那么品牌的整体形象力将会受到极大影响。一般而言,延伸产品与原产品在技术、设计、销售、产品类别上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延伸品牌不能稀释原有品牌的个性。比如万宝路从香烟延伸到牛仔服、牛仔裤、鸭舌帽、腰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说到底是因为品牌核心价值能包容表面上看上去相去甚远的系列产品。登喜路(Dunhill )、都彭(S.T.Dupont)、华伦天奴砰alentino)等奢侈消费品品牌魔下的产品一般都有西装、衬衫、领带、T恤、皮鞋、皮包、皮带等,有的甚至还有眼镜、手表、打火机、钢笔、香烟等夸度很大、关联度很低的产品,但也能共 用一个品牌。因为这些产品虽然物理属性、原始用途相差甚远,但都能提供一种共同的效用,即身份的象征、达官贵人的标志,能让人获得高度的自尊和满足感。阎购买都彭打火机者所追求的不是点火的效用,而是让消费者感受顶级品牌带来的无尚荣耀,买都彭皮包、领带也是为了这份。感觉而不是追 求皮包、领带的原始功能。此类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与象征意义,主要由情感性与自我表现型利益构成,故能包容物理属性、产品类别相差甚远的产品,只要这些产品能成为品牌文化的载体。
3.充分考虑服饰品牌延伸产品与原品牌的关联度,避免过度延伸
服饰品牌延伸不可盲目,必须注意延伸产品和原品牌的关联度,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和认可程度。应尽可能在相关产品领域中发展产品线和产品项目,如鞋业、帽业、首饰业等,既能给企业多元化经营留有足够的空间,又能发挥品牌优势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优势。市场调查显示,许多服装企业未加以理性分析,看到新产业、新的市场利益点就盲目进行品牌延伸,最终落人品牌延伸陷阱。一般而言,当延伸的产品符合或强化了品牌资产,则该新产品才适合进行品牌延伸。如世界最大的服装商美国VF公司,其年净收人达500多亿元,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品牌延伸严格遵守相关性原则,通过并购美国和欧洲的服装企业或品牌,VF经营牛仔、工装服饰、内衣、童装和户外运动服,建立旗下包括Lee,Wrangler,The North Face和Nautica,Lily of France,Bestform在内的五十多个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王国。
4.努力实施以主品牌为主导的主副品牌策略
论文摘要:品牌延伸已成为服装企业盔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然而,品牌延伸策略存在诸多风险,如何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上有效规避这些风险,从而实现企业资产增值,将是服装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服饰品牌延伸存在的风险进行理性分析,并提出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服饰品牌延伸的风险规避对策。
二十一世纪将是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延伸已成为服装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然而,品牌延伸策略存在诸多风险。要知道正确的、理性的品牌延伸,是服装企业发展的加速器,盲目的品牌延伸,不仅会导致新产品推广失利,还会导致企业亏损的巨大代价。因此,服装行业有必要对服饰品牌延伸进行理性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甚至规避品牌延伸的潜在风险,以扩大企业的产销能力,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
一、服饰品牌延伸存在的风险
据调查,目前国外新开发的品牌有95%是通过品牌延伸进人市场的。现在一些国内服装企业在推出新产品、进人新领域时也广泛采用这种策略。尽管品牌延伸有诸多优势,但是许多服装企业在品牌延伸后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甚至损失惨重,为此服装行业必须理性韵、全面地考虑品牌延伸自身特定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
(一)损害服饰品牌形象,可能最终导致“株连效应”。
服饰品牌延伸不当,将损害品牌形象,从而丧失品牌忠诚度、信誉度,造成“株连效应”。所谓“株连效应”,即企业在实施同一品牌延伸时,如果延伸产品在市场占据优势,所有产品都会受益;反之,如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某一环节某一产品经营受挫,那么将会影响其他品牌产品的信誉,造成消费者对企业所在同一产品的“全盘否定”。以更深的层面分析,企业真正的无形资产是品牌忠诚度。要是没有忠诚的品牌消费者,品牌不过就是一件普通的商标或一个识别标记。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品牌价值与忠诚度密切相关,企业保有一个老顾客的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所需花费的1/4。一些热衷于品牌延伸的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费群体上,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却忽略了维系老主顾,结果顾此失败,像翘翘板,这头起来,那头却下去了。
(二)新产品定位不准,偏离了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定位。
新产品定位主要是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和偏好。在品牌延伸过程中,如果产品之间的市场定位相距甚远,那么品牌的整体形象力将会受到极大影响。服装品牌延伸要注意其新产品定位,尤其是品牌向下延伸,风险很大可能造成消费者对原有品牌风格、内涵及档次定位的否定,从而会严重伤害品牌资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曾推出女装皮具,偏离了“金利来’,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理定位,结果不了了之。著名女装品牌贝拉维拉,一直深得白领女士为主体的青睐.在实施品牌延伸中推出了男装品牌格林维拉,虽然做了大量的广告推广,格林维拉品牌还是一直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最终只得放弃。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服装品牌延伸时,对其内涵的把握与消费者的心理定位更显重要。
(三)服饰品牌延伸时机不成熟,导致品牌延伸失败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直接关系着产品的延伸是否成功。一般而言,当产品处于开发期时,应采用新品牌而不宜于进行品牌延伸,因为新产品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较大,如果品牌延伸失败,就会极大影响消费者对原品牌的形象和信誉度。如紫澜门以做女式大衣出名。在创业初期,品牌管理非常混乱,当时紫澜门包括了各种女装,尽管款式、产品质量均有口碑,但却没有一个主打产品,后来调整了营销策略,紫澜门专做大衣,哪怕在夏季也只做女式大衣,并成为同行中的领军品牌。这时紫澜门再度扩张,实施品牌延伸,做起了四季女装,推出了紫迪、金紫澜新品牌,在市场运作后,由于时机不成熟,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至今都没有任何起色。
二、服饰品牌延伸的风险规避对策分析
在服饰品牌延伸时,如何跳出品牌延伸陷阱,降低品牌延伸风险,笔者试从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出有益的启尔。
(一)关于“以消费者为核心战略”,模型
在品牌延伸战略理论研究中,服装企业、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是三个实体角色,而服装企业与竞争对手则是通过品牌及品牌延伸与消费者形成互动关系,针对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合称“以消费者为核心战略”。
(二)以消费者为核心战略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品牌的所有权者,品牌延伸纯粹是企业经营行为,但是企业任何产品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其最终决定者是消费者。因此,成功的品牌延伸首先原品牌应该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定。原品牌是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忠诚度和信誉度是决定品牌延伸的关键,其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团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是消费者对服饰品牌的理解和概括,它可以刻画产品的价值,消费者本身,还可以刻画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一般说来,原品牌的核心价值能包容延伸产品且属性不相冲突,就可以进行品牌延伸。如一个服饰品牌被定位于某个特定消费群体且非常成功,那么它的延伸产品再定位也只能围绕该群体来开发新产品,从而保证新产品与原产品市场定位的一致性。
从“以消费者为核心战略”模型来看,拥有大量的消费者是品牌竞争成功的关键,因此,服装业应该不断对消费者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针对消费者心理定位不断开发新产品。在相同条件下,产品服务差异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应注重竞争与合作,既要相互竞争又要更多的关注消费者,共同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把品牌延伸的思路融人消费者价值的创造中,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三)服饰品牌延伸风险规避对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消费者是整个品牌竞争的灵魂,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一与信赖是服饰品牌延伸的关键。因此,服饰品牌延伸策略实施过程中,为避免品牌延伸风险,可采用以下具体对策:1.不断提升原品牌档次,关注消费者对原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正确把握品牌延伸的时机
服饰企业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必须拥有成熟的强势品牌,且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后才能进行。在不断提升原品牌的档次的同时,关注消费者对原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确定了服饰品牌有利的地位与较强的市场支配能力,形成品牌优势,才能进行品牌延伸。如果在原品牌地位尚未确立时进行品牌延伸,非但无法达到品牌延伸的预期效果,还可以淡化原品牌的品牌价值,削弱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在品牌延伸时,既要重视原品牌,又要坚持不断完善老品牌和不断创立新品牌。对于一些新兴的服装品牌不宜盲目进行品牌延伸,应集中企业的资源,做好对已有品牌内涵的塑造,待时机成熟时自然能享受品牌延伸的硕果。例如POLO代表一种美国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又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它延伸到不同的家庭产品领域,并保持设计风格、设计概念和品质的一致性。以POLO,RALPHLAUREN为中心,商标进行不同组合,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发展不同的品牌。借用核心品牌的驱动作用,又不损害主导品牌形象。产品延伸到男套装、女时装、内衣、泳装、运动装、服饰,童装,甚至床上用品、珠宝、餐具、浴室用品和家庭装饰品,产品涵盖目标顾客的吃、穿、住、用等全方位生活。
2.正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定位,充分体现服饰品牌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服饰品牌定位是品牌延伸的灵魂,品牌延伸产品的市场定位必须正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定位,充分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品牌延伸过程中,如果产品之间的市场定位相距甚远,那么品牌的整体形象力将会受到极大影响。一般而言,延伸产品与原产品在技术、设计、销售、产品类别上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延伸品牌不能稀释原有品牌的个性。比如万宝路从香烟延伸到牛仔服、牛仔裤、鸭舌帽、腰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说到底是因为品牌核心价值能包容表面上看上去相去甚远的系列产品。登喜路(Dunhill)、都彭(S.T.Dupont)、华伦天奴砰alentino)等奢侈消费品品牌魔下的产品一般都有西装、衬衫、领带、T恤、皮鞋、皮包、皮带等,有的甚至还有眼镜、手表、打火机、钢笔、香烟等夸度很大、关联度很低的产品,但也能共用一个品牌。因为这些产品虽然物理属性、原始用途相差甚远,但都能提供一种共同的效用,即身份的象征、达官贵人的标志,能让人获得高度的自尊和满足感。阎购买都彭打火机者所追求的不是点火的效用,而是让消费者感受顶级品牌带来的无尚荣耀,买都彭皮包、领带也是为了这份。感觉而不是追求皮包、领带的原始功能。此类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与象征意义,主要由情感性与自我表现型利益构成,故能包容物理属性、产品类别相差甚远的产品,只要这些产品能成为品牌文化的载体。超级秘书网
3.充分考虑服饰品牌延伸产品与原品牌的关联度,避免过度延伸
服饰品牌延伸不可盲目,必须注意延伸产品和原品牌的关联度,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和认可程度。应尽可能在相关产品领域中发展产品线和产品项目,如鞋业、帽业、首饰业等,既能给企业多元化经营留有足够的空间,又能发挥品牌优势和企业经营能力的优势。市场调查显示,许多服装企业未加以理性分析,看到新产业、新的市场利益点就盲目进行品牌延伸,最终落人品牌延伸陷阱。一般而言,当延伸的产品符合或强化了品牌资产,则该新产品才适合进行品牌延伸。如世界最大的服装商美国VF公司,其年净收人达500多亿元,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品牌延伸严格遵守相关性原则,通过并购美国和欧洲的服装企业或品牌,VF经营牛仔、工装服饰、内衣、童装和户外运动服,建立旗下包括Lee,Wrangler,TheNorthFace和Nautica,LilyofFrance,Bestform在内的五十多个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王国。
4.努力实施以主品牌为主导的主副品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