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3: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留守儿童心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

篇1

根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而且父母打工的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不只是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觉,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把孩子托给亲属照看,孩子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说话小心翼翼,做事思前想后,怕做错或做不好遭到别人责备。他们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觉得自己没有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与人交往,变得自闭、孤僻。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为长期被隔代抚养或寄养,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情绪失控和冲动。由于他们没有安全感,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其主要体现为攻击行为。有些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遇到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他人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甚至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因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和监督,他们认知能力发展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差,接管他们的亲戚一般只管他们的生活,不管学习。慢慢地,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一些儿童会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地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如拉帮结派、逃学打架、流连网吧或游戏厅等游乐场所,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1.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儿童具有需要承认和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经常鼓励孩子,指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孩子自信心就会倍增,从而激发出积极乐观的健康天性。

2.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抗压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输不起,是现代孩子的通病。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长辈又溺爱孩子,所以当孩子遇到一点挫折时,就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偏差。孩子的成长,其实需要一些“输”的经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赢”的成就感。所以,教师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与成功,这些都是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3.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合作

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按照学界的一般定义,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留守儿童”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留守儿童”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打算运用调查与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山东省16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敌对

笔者对“留守儿童”与其他人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留守儿童”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篇3

留守儿童在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小结

篇4

摘要: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目前我国存在的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小学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查找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提出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改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旨在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是最能推进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网上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有119425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其中小学87066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5.7%,初中32359人,占全市小学生总数的23.4%。① 可想而知,两年前就已经有这么多的留守儿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现在的留守儿童还会少吗?面对这一数据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和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呢?论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势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院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收集大量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给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法

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抽样,抽取5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根据研究内容亲自制定学生调查问卷500份,并亲自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统计与分析。最后收回问卷494份,回收率为98.8%,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8.2%。

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收集到的全部有用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2.4 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统计处理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分类对比及分析综合,并结合相关的体育文化理论,总结出观点。2.5 访谈法对德保县民族中学、泮水中学、德隆初中等几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了解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情况,收集信息。

三、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留守儿童在农村当地存在的普遍性情况

从表1可以得知农村的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半以上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普遍存在”,达到56.3%,可见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由于缺失父母的关爱,容易造成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给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常态,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情况

由表2可知,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情况的调查,期末考试的成绩跟当学年期中考试成绩对比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其中有20.9%的学生成绩上升,却有79.2%的学生成绩是下降的,占的比例较大。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大多数留守儿童学生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长期累积就会产生明显的不自信和自卑心理。如果长期产生自卑心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学习心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相对于成年人,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关注,同时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心才能全部放到学习上,不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3.相关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的设置情况

由表3可知,有395人认为没有为留守儿童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占81.4%,而只有32人认为所在农村有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工作机构,只占6.6%。如果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工作机构过少,则会使留守儿童难以得到社会的关心,总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为留守儿童专门设置工作机构,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会使留守儿童觉得有家的感觉,觉得无时无刻能得到社会的帮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关注着他们。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专门工作机构设置不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类型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外向型性格的有78人,只占有16.1%,混合型性格的有118人,占24.3%,而内向型却有289人,占59.6%。可见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是非常大的。外向型的人经常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拒小节,但是内向型的人感情比较深沉,办事非常小心谨慎。可见内向型的人对于学习和工作都是很不利的,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疏远这群内向型的留守儿童,长此以往,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严重的可能会封闭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人沟通。

5.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情况

由表5可知,对体育运动有兴趣的只占17.1%,但是对体育运动根本没兴趣的就占了57.5%。可见现在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浓,在校园里缺少体育运动的氛围,勤奋学生不能起到带动懒惰学生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养成终身体育理念。

6.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的调查

表6中可以看出,有63.1%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有自卑心理,而只有8.9%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不会产生自卑心理。我们举行比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团结同学们的友谊,输赢不是比赛的最终目的,但是事与愿违,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会出现自卑心理,这就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比较脆弱,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面对失败时,心理的承受能力较弱。

7.影响留守儿童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参加体育运动或集体活动首先能让人快乐,不觉得孤独,还能使人形成一个好的性格,更能提高留守儿童的观察能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由表7可知,因为懒惰或者会编很多种理由不去运动,最后没有毅力不能坚持运动的留守儿童占了51.2%,留守儿童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自己的兄妹一起生活,爷爷奶奶一般年龄较大,与儿童交流的代沟更深,经常达不到对儿童的监管和教育要求,父母不在家,这些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懒散的生活习惯,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毅力。调查发现,有70.1%的人讨厌参加集体活动,这个比例也对应了上文调查中的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性格都孤僻内向的现状。

8.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8中可知,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的调查中,男生选择的主要有篮球、乒乓球、跑步、羽毛球、足球,女生选择的项目依次为:跳绳、跑步散步、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硬件设备不足,并且村级学校除了有少数的水泥篮球场以及几张用砖砌成的乒乓球台外,就没有其他的体育运动场地了,更别说有标准的田径场地。从表中可知,不需要专门场地的项目选择的人较多,比如跑步。但是需要专门场地才能进行的运动选择人数偏少,就连男生最喜爱的篮球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充足的场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

四、校园体育文化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

1.校园体育文化能有效调节中小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在输了比赛后有63.1%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需要通过合适的校园体育文化来调节他们的不良情绪。体育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本体作用,留守儿童通过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的,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更加需要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校园体育文化,使自己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运动的动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不是孤单的,而是生活在一个集体里,能够找到归属感。

2.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都是 “放羊式”的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都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在这种形势下,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校园体育文化能减少孩子因长期独处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诸如开家长会父母不能到场参加、参加文体活动父母不能来现场加油、甚至有可能被同学们认为是没有家教的孩子等原因都使得留守儿童产生一定地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不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在不开心或者心理有压力的时候可以选择通过体育运动来进行缓解。

4.校园体育文化能让学生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鼓起信心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促进人树立信心。体育运动过程本来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过程,参与者可以从中体会竞争、合作、成功、失败和自信,能够使人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与感悟其中的奥妙。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在比赛失败之后会产生不自信的表现,而他们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需要合理利用体育文化激起他们的自信心态,努力去提高自己,使下次比赛能够做的更好,并将这种心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有效发挥校园体育文化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对策

1.加大招聘体育老师的比例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师资状况的调查,有53.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教师是教育之根本,体育老师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水平。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中心小学配备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较小,再加上为了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又有近半数的体育教师还要兼教地理、政治等科目,导致体育老师用于专业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农村中小学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体育专业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师加强专业培训和增加他们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2要加大支持力度,完善运动场地设施

通过对留守儿童喜欢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78.5%的学生选择参加对场地要求不高的我项目,如跑步等,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的体育经费严重不足。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影响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重视起来,加大资金投入,尽可能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对现有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尽最大的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3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调查,有57.5%的留守儿童对体育运动没有兴趣,有很多人都是觉得原有的上课模式陈旧,没有新意,激发不起自身的学习兴趣。因此,面对我国实施的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快乐体育”方向,使体育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将运动与健康有机结合,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健康,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

4在课内外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参加体育类集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发展,增加同学们的凝聚力,体现他们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70.1%的同学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为他们进行人际交流提供平台。众所周知,人际交流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类集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组织的集体活动难度不能太大,因为难度太大会伤到他们的自信心,我们需要因人而已。譬如喜欢篮球的就组织篮球比赛,喜欢排球的就组织排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校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5.学校要加大对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项目

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情况的调查,有19.2%的学生喜欢打篮球,35%的学生喜欢打羽毛球,22.4%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14.6%的人的人喜欢跑步等。所以在各类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项目兴趣不一样。有的喜欢打篮球,但是他的身材很瘦小;有的喜欢排球,但是身高不够高;有的人喜欢跑步,但因身体的某些缺陷而跑不快等现象经常存在。如此以来,就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那么学校就应该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体育项目体系。根据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需要,体育教师、学者等应共同努力对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

六、结语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1.1 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 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调查方法与工具

2.1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 工具

2.2.1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 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 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 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88~107

篇6

论文摘要: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考察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艾森克人格测验和scL一9O对芜湖一所中学16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人到经济建设的队伍中,这必然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因此,有关这一群体的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的大多数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几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在学习成绩、社会交往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桑标、范方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由于其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漠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Ci]。黄艳苹和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均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z]。卢利亚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3100,他们的SCL-90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3]。目前,大多数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都表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堪优,但对于人格对其心理健康究竟有何影响,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思考和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为基础,探讨不同人格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希望能通过人格教育来改变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取样法,在芜湖市某初中进行取样,其中留守儿童80名,男生48名、女生32名。选取非留守儿童8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36名、女生44名。被试年龄在13一15岁。

(二)程序与工具

采用量表测验法对留守儿童及对照组的人格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试,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

人格因素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实测,该量表是Eysenck于1975年制定的,它是一种自陈量表,包括4个量表:E—内外向;N—神经持质,又称情绪性;P—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L谎造或自身隐蔽。经艾森克等人的因素分析计算,前3个量表代表人格结构的3种维度,它们是彼此独立的,L则是效度量表,代表假托的人格特质,也表现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年修订。

心理健康水平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最原始的版本是由Derogaitis,L.R.在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1973)的基础上,于1975年编制而成的。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统计

数据录人完成后,用SPSS11.0进行方差分析、事后检验等。

三、结果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人格类型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的测量结果,将SCL-90中10个因子分呈阳性的被试及EPQ中典型精神质和典型神经质的被试人数统计如下(见表1)a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比较按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分类,对其心理健康十个因素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十个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三)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由艾森克人格问卷区分)以及心理健康之间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气质类型与其心理健康的十个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四)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精神质、内外向以及神经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精神质、内外向与其心理健康的十个因素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神经质人格类型中,焦虑因子对其人格类型产生显著差异(F=3.45,P=0.029)。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SCL-90的十个因子上,留守儿童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几个因子差异尤为显著。在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类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即人格类型不能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有:一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影响了家庭功能的完整性,父亲或母亲角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环境的改变,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及行为问题。另外,有些留守儿童被寄养在亲属或祖父母家里,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态度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人格类型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从该概念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是指十六岁以下的儿童。本研究的被试年龄在13-15岁,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人格还在继续发展之中,这种不稳定的因素无法来预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人格包括性格和气质两个部分,以往的研究已表明,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气质类型和人格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也说明了,任何气质类型和人格类型的人群都有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可能,因此,教师要全面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日常表现,应根据不同儿童的人格类型来因材施教。

五、结论

篇7

――Hu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摘要】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带来了很多的心理问题,例如心理失衡、文化饥渴、道德失范等问题。地方高校图书馆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可以借助图书馆的丰富资源和馆员专业的知识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留守儿童 服务模式

【Abstract】Left-behind children due to the lack of affection, brought a lo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 culture of hunger and thirst, moral anomie. Local university library in hu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example, can with rich resources of the library and the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help left-behind children,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social progress.

【Key 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Service mode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据全国妇联在 2008 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 5800 万人,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有 4000 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 28.29%,平均每 4 个农村儿童中就有 1 个多留守儿童。据黄石市妇联2011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拥有263万人口的黄石市,儿童有55.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达8万人,而父母双方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有3.2万人。80%的留守儿童主要靠电话维系与父母的亲情,但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还不到1/3。77%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难以应对亲情关系的断裂和隔膜,15%的留守儿童对父母感到陌生。

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缺失,这群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引导和教育,o自身的教育、情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正是由于缺乏亲情、教育、监管等出现一系列的现象的存在,才产生了留守儿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心理失衡、文化饥渴、恶习不断等。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偿教育和拓展服务就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探索服务黄石市留守儿童的模式,这不仅关系到黄石市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意义与资源优势

2.1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意义。

2.1.1留守儿童的概念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2.1.2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意义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高校图书馆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机构,承担着推广文化知识和对社会成员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人才资源优势分析

2.2.1图书馆馆藏丰富,有适合儿童阅读的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

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全校纸质文献总量2014年底数量已达107.5万册。数字资源的内容含量是纸质文献的3-4倍。可以说馆藏非常的丰富。其中也不乏大量的儿童读物和中小学教材及辅导资料。

2.2.2图书馆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和大量的志愿者

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大部分在图书馆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包括图书的分类,图书资料的查找,,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论文的查找及编写等。图书馆还与学校的社团进行合作,这些志愿者对图书馆的工作很感兴趣,也非常愿意从事与图书有关的工作。

3.黄石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分析

3.1缺乏亲情导致心理失衡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教育及陪伴会对其的行为有思想及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帮助。在父母的监督下,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和社会认知、价值观上就不会产生大的偏离。由于缺乏亲情的引导及陪伴,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胆小怕事、自卑消极、自我约束力差等心理失衡的表现。

3.2缺乏教育导致文化饥渴

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差,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留守儿童课外能读书的机会很少,接触不到好的读物或者没有机会参加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导致留守儿童强烈的文化饥渴。

3.3缺乏监管导致恶习不断,道德失范

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如果有不良恶习,老师无法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个别老师甚至把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时间长了,就导致恶习不断,道德失范。

4.黄石市留守儿童阅读现状调查

4.1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读物欠缺,一般仅限于课本

4.2很多农村的图书室关闭,阅读场地欠缺

4.3农村专业的图书室老师少,阅读指导和监督欠缺

5.湖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服务留守儿童的模式探索

5.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5.1.1图书馆馆员和志愿者加强对儿童心理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专业服务技能。

图书馆馆员和志愿者们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宏观上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

5.1.2组织图书馆馆员和志愿者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

从理论上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有所掌握后,还要到留守儿童家里去了解一下现状。

5.1.3开展“一对一”阅读交流,及时沟通、反馈,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正是由于有些留守儿童有胆小自闭等心理问题,大课堂的情况下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图书馆老师或志愿者主动的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的阅读活动,在亲密的阅读活动中,增进感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从而能很好的与之沟通,发现问题也可及时反馈,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5.2建立广泛的多方合作,开展各种趣味读书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文化活动

5.2.1地方图书馆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将这些情感关系引入到图书馆服务中间来,开展各种活动。

图书馆的服务活动是短时间的,留守儿童的家人和朋友才是陪伴他们时间最长的,因此图书馆老师也要做好留守儿童家人的各种培训,教育他们掌握儿童的心理,学会如何对待儿童的问题。

5.2.2地方图书馆要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如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加强服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力度,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

5.3定期对小学图书管理员及孩子监护人培训

5.3.1抽调职业素养较高的馆员到农村中小学工作一段时间,为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管理和服务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5.3.2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进行儿童心理、儿童监护指南、亲子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5.4在留守儿童所在学校里建立留守儿童文化服务站

5.4.1将留守儿童文化服务站建在留守儿童就读的中小学校图书室,这样不会增加陌生感。

5.4.2创建友好的物理环境,吸引留守儿童到服务站,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们可以围绕“如何推广家庭、地区阅读”这一课题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例如建立家庭儿童文库、鼓励父母陪伴孩子读书等。还对如何营造家庭读阅读环境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让孩子知道父母也喜欢读书,读书有益身心健康;二是在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地方都放上一本书,即使每天只读一页也要表扬孩子,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件有乐趣的事;三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读书。

5.4.3 在儿童文化服务站里,重点培养服务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

5.5在地方高校图书馆里设立儿童阅览室,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开放图书馆资源。

5.5.1主动带领留守儿童走进图书馆,办理借书证件。

5.5.2完善硬件建设,以适当的形式开放图书馆电子资源。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要与留守儿童的家人、老师一起协同合作,才能更好的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图书馆一定能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良璧.高校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与拓展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3 年第 2 期

[2]O华玮,白雪梅,吴荣霞.Human Library 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可行性[J].图书馆学刊,2012 年第 9 期

[3]郑露.高校图书馆与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素养提升[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6 期

[4]周樱格.日本图书馆阅读推广动向研究:案例分析与启迪[J].新世纪图书馆,2013 年第 5 期

篇8

一、构建德育网络,强化德育意识

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继续建立完善德育管理网络,由王双桂校长总负责,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建立健全各级各项规章制度。密切家校联系,每学期坚持召开家长会,并成功召开了2次基于腾讯QQ的网络家长会,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开展。

二、加强德育理论研究,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我校以重庆市201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关爱研究》为载体,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每年开展一次德育工作表彰暨经验交流会,研讨班主任工作和学科德育渗透,不断总结经验,使德育更有成效。2014年9月举办新班主任培训会,让新人尽快地进入育人角色。我们聘请了万州区教育督导室正处级督学马永健到校做了师德专题讲座。同时,赵艳华等老师撰写的德育论文获万州区德育专委会三等奖两篇。

三、认真开展德育活动,探寻德育工作新方法

1.坚持一个主题,持之以恒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认真贯彻落实《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长期开展以“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为主题的行为规范系列训练活动,例如,“抽屉文化”“书包文化”“我有一双小小手”“干干净净、安安静静”“课前常规三个一”等,重点培养学生行为养成的文明习惯。

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专题教育活动

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围绕每月的教育主题开展教育专题活动。如,每年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家乡、清明烈士墓祭扫、庆六一文艺节目演出、校园歌手大赛、春秋季运动会、迎新年元旦音乐会等活动。

3.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核心辐射作用,把德育融合到各学科之中。同时每位教师更要加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做到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从而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学生的荣辱观及道德观。

4.搞好校园和班级文化环境建设

教学楼走廊悬挂多幅万州区教育系统书法爱好者的作品,熏陶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走进校园,随处可见警示标语与温馨话语,保持育人无处不在。教室规范张贴物、规范墙上“三表”,创意设置张贴班级名片,形成班级个性张扬、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育人环境。

5.建立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

建立家长学校,定时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齐抓共管,促使学生健康成长。2013年秋,我校根据校情特点,创意建立了“郭村中心小学彩虹桥”家校QQ群,召开了两次网络家长会,让学校活动、重大事件都能及时通过网络与家长沟通,让远离家乡的家长能时刻了解学校的动态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2014年6月创办了《彩虹报》,印发800多份,与家长一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6.利用旗帜和利剑的力量,发挥正能量

我校于2013年12月11日邀请了原四川省劳动模范、我校优秀退休教师王浓云老师返校,对全校师生作了一次生动的优秀事迹报告,鼓励大家要学习老一辈的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5月29日,邀请了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女检察官邓夏、陈书敏为我校3~6年级学生作了《防范犯 学会保护自我》的法制专题讲座,并给每个学生分发了两份院精心制作的法制宣传读本。

四、以情为本,以爱为源,构建德育兴校新平台

从2009年起,我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就关注着农村留守儿童,一直重视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物质、心理健康。学校迎来一批又一批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团队,与他们共同关注着留守儿童,促进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使一批批留守儿童在物质和心理上感受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也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爱心传播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