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政治职称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是改变老师的领先地位在教室和教学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建立课堂学生的主导地位,活泼的课堂气氛为中心的教学氛围。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些区别。
2.高中政治课程安排不合理
在今天的课几乎总是上课老师讲的知识内容或类没有尽头,想利用45分钟灌输学生所有的知识,会使学生在学习、功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期限已成为主要矛盾教少学习多。老师说在课堂上不应该完成,应该减少学生离开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思考,整理和分析,动手实践,寻找答案,开放思维,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将会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效率。
3.单一的教学方式
今天的高中通常无生命的课堂,让学生坐在政治阶层无聊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往往会反弹,所以想要全新的课程改革,来处理这个问题。
二、新课程高中政治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科书的内容
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所以我们可以先从教材的角度。教材,我们可以添加一些积极的方面,如插图、卡通图片,问题,放大图像。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介绍和一些内容,这一阶段使用这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现在的一些教材更加困难,复杂和抽象的问题,可以适量减少。因为一些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将会导致学生因为他们不理解,不能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索赔的想法。您还可以添加一些有趣的知识在课本内容和相关生活常识,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将增加学生渴望知识和欲望。
2.改进教学方式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教育是一切的根本。然而,传统的高中政治教育只是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单纯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教学过程如何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和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样要重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学生良好心理和习惯的养成。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得高分考名校,而是建立健全正确的人格,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进行政治课程改革,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1.政治新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政治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进行素质教育,这对学校来说不仅是机遇,还是一种挑战。学校的政治教育理念随着政治课程改革的进行受到一定冲击的同时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首先,学校的教育成本会增加,因为政治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教师单方面的课本的宣读,还是师生双方面的互动,这就可能增加教学时长。同时,学校的教学目标也会发生转变,学校要向素质教育转化。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及升学率又使得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再加上学生家长对学生和学校的期望,使得学校又不得不对成绩很重视。所以政治课程改革还在不断摸索中,以使学校能在素质教育和升学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双赢。
2.政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1)做课堂的优秀建设者。传统的政治课堂中,政治教学就是一种从上而下的知识灌输,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是单纯地应对考试。新课改后的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担任的是一个优秀课堂的建设者。教师在课下的任务较课改前加重,因为教师要将一节枯燥的政治教育变成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提升。让学生不再只是对知识死记硬背,去得高分,而是获得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帮助以及未来工作、生活的指导。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成为新课程实施下的新型教师。但这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因为新课改后的政治教材,相较于以前更加多样化,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具有更高、更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灵活地掌控课堂。(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高中政治教师也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对课堂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对政治课堂以及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政治教育中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3)创建民主的教学氛围。新课程要求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授,同时需要师生的互动,创建一个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课下的备课中要进行问题创设,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政治课堂上不只是记笔记,还会动脑去思考,开发其学习的潜质。
三、总结
一、要善于捕捉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到的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学生由于阅历不深和思想等个体差异的原因,他们在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时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捕捉到,而且还要处理好它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这样也便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终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发展。例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中的“理想”这一章节内容时,当政治教师问学生有什么理想时,学生们的答案也都是五花八门的。有些学生说,“我的理想就是吃老本”等相关的答案,这时,教师就应该捕捉到这一生成性资源,然后再对其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将其中的不利因素解释给他们听,让这些学生明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是最光荣的劳动,当自己能够自食其力了,父母才会更安心,这也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看到的结局,而不是坐吃山空,好吃懒做,这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想法。这时,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妥善的处理,既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对和错,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开展时政教育,激活政治课堂的教学
[关键词]文明修身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07年5月4日,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棋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作为我国青年中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四个新一代”,除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教育,更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文明修身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意义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进行文明修身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可以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可见,文明修身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明修身教育对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其道德意识,做到以德修身,塑造新时期大学生形象是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主要内容
1.开展基础文明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的言行方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树立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美化校园”、争创“文明宿舍”等活动中来。
2.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协作、谦虚求实、勤俭自强等道德品质。
3.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育民族精神,倡导修身自省,为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坚持贯穿主线
人的道德层次有所差别。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也同样高低不同,参差不齐。因此在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过程中,既要因材施教,分别不同对象,针对不同阶段开展教育。如将“文明修身”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新生了解“文明修身”的内容、意义,使之在刚迈入高校的大门时就能产生“我已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从而使之在心灵深处树立“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信念。
2.整合资源,注重工作实效
(1)加强“两项教育”
一是加强正面教育。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通过集体学习、竞赛考试、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正面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文明修身的目的任务、内容途径等。二是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讨论;通过组建“文明督察队”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增强文明修身的自觉性、自律性。
(2)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带头、和批评监督作用。二是发挥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的文明修身示范作用。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3.立体渗透,创新工作载体
(1)通过多种渠道巩固阵地建设
要想使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这一原本不为学生熟知的事物深入人心,首先需要需要巩固完善原有阵地,对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进行全面动员和宣传,如通过院广播站开辟“文明修身之声”栏目、在校报等开辟“文明修身人物风采”及“文明修身大学生论坛”专栏,发表关于“文明修身”的评论文章等。
(2)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建设
同法制建设一样,实施“文明修身”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建章立制”、“德法相济”。将“文明修身”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校纪校风的建设中去,也是“立体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推出“文明修身条例准则”,将其作为学生的评优、评奖、德育评估、学年鉴定等作为评比的一条重要依据。使文明修身同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通过不断总结,可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文明修身”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沈兴全,吴淑琴,张晓辉: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2]倪鸿雁,施进华.文明修身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关键词】人文精神;素质教育整合;高中新课程改革
新课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因此,它做到让教材在内容的选配上,注意从知识结构内部发掘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决定了只有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作为具有个性生命的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进行思想情感的陶冶,体察现实生活,探索心灵世界中无穷脉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书育人功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一、背景分析
1.在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标提出:“正确地把握课程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教学的现状往往是:工具性第一,升学率第一,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所挤压,将充满人性、人格魅力和审美趣味的课堂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烦琐的语言分析训练,忽视了人文价值、人文积淀对课堂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使课堂教学沉闷乏味,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耗时费力,效益低下,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极其不利于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我们教师要跳出研究高考的狭小圈子,抓住各学科最能打动人的人文精神,影响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整合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学习领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教育,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个性发展,生命发展,通过学生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会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发现和探索,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在素质教育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引申到课程教学上,就是对人的培养。现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精神世界的空虚、责任感的缺乏和主体意识不强等现状:有的缺乏对亲情、友情的理解,缺乏感恩之心;有的沉迷于网络,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与回报;有的缺乏理想,人生没有目标,学习缺少动力。而课程教材中的典范文本素材都以准确的语言、恰当的写法表现出积极深刻的思想内容,学生在学习文本的素质实践中,既理解了深刻的内容,丰富了文化知识,又培养了道德素养,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对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扭转及人文精神在学生精神生活中的迁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具体实施
1.明确整合目标:坚持文道统一原则进行课程教学
文,指文本的语言;道,指文本的精神内涵。文道统一是指语言和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新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文学素养”凸现出来,它以提升能力为核心,是学习能力和文化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高中新课程改革不再仅仅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律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文化鉴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2.转变教学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构建新型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学习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长处,激发兴趣,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审美能力,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建立开放性的学习教材和教学的新体系,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学习中培养整体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习既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再创造,倡导个性化阅读,自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先让学生走进文本,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3.突破教学重点: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
根据“MI理论”(MUTI-INTELIGENCE)-多重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力由七种能力构成,它包括语言能力、数量能力、空间音乐、运动能力、自知能力、交际能力),课程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得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以增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潜力;同时,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懂得课程文化的内涵与真谛,这就要求老师熟知新课标在每一个板块对学生的要求,以三维目标为基点,以学生为对象,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改变教学方法,把新课标的新思想、新设想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力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善于动脑筋不断进行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就一定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也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霍启明.《新课标课堂教学与研究》.
[2]朱绍禹主编.《中学课程与教学论》.
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原则
【作者简介】惠国辉(1968―)男,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研究。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党的“十七大”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培养目标与尊重个性相结合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承载着社会的责任和民族的希望,基于此,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但大学生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素质等不同,其在智力、气质、性格、能力、爱好、优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努力注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既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尊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转变简单依赖制度规范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心理需要,不同的发展方向,设置、规划不同的方案和措施,充分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2.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相结合
近年来,由于本身学习的紧张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次逐年提升。因此为了学生健全健康人格的养成,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启他们的心智发展,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参加校运会、校园歌手大赛、高雅艺术表演、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比赛,要通过校纪校规教育、学风建设、争优创新评比,规范他们的校园行为,树立他们的诚信观念,提升他们的成就意识,引导校园弘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时代风尚。要鼓励大学生构建“三自”体系,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学生主体性与学校主渠道教育相互呼应;要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身心和谐的健全人格。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体验式教育、大型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咨询体验、“新鲜人助跑计划”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对心理危困学生实施干预和疏导,把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
3.人性化与管理科学化相结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核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践行人文关怀,体现人性化,从整体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其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大学生的行为,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使大学生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是要始终脑中有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同时,我们特别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强调人文关怀,推崇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决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游离于高校正常管理,实事求是地说,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即如何做好人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追求管理的价值和效益最大化,即实现人的潜能挖掘和创造价值最大化的问题。我们强调在管理中重视人文关怀,就是尽量满足和妥善解决好被管理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调动被管理者的工作热情,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也恰恰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的内在要求和主要标志,从这一角度说,重视人文关怀是实现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是对管理工作忽视人文关怀误区的修正;若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人性化与管理科学化相结合的原则。
4.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
人文关怀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系统工程。通过教育引导,可以正面、直接地将教育内容注入大学生思想内心。但单纯的教育引导,容易形成大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所以也就难以产生实效和长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承担教育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作为服务者,在思想理念上必须实现转变,在工作手段上必须更加到位。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感召学生,进而把学生培养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