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3: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人力资源管理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期末考试结束后,高一某科备课组三位成员先后向学校反映情况:备课组长张老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学校骨干),指责组内两位青年教师,一位考试前给所教班学生印发复习材料,涉及考试内容;另一位阅卷时对所教班学生打分松。备课组员李老师(工作一年的新教师,党员,勤奋好学),反映试卷是组长命题,怀疑组长考前复习有漏题。因为发现前几次考试,张老师所教班学生答题不但规范、而且接近标准答案。为了让自己班的学生不吃亏,所以加印了些自己梳理的复习材料。备课组员曹老师(工作五年的青年教师,教学新秀),反映组长命题打闷包,而自己上复习课时有几个要点没有复习到位,所以这几道题目,批自己班时松了一下。但是组长给所教班的学生登分时加了分,李老师给所教班学生又加课又下发复习资料,大家都占了便宜。
2问题
本案例主要反映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命题、阅卷等各环节管理上出现了问题。二是教师发展个体追求上出现了问题。三是备课组建设出现了问题。如何解决?短期管理者一般可通过面谈沟通,安抚、批评、教育等管理行为解决眼前问题。但如何长效解决?
3分析与对策
如下表,管理者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学中,找到分析问题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3.1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来看阅卷本身是人的活动。传统阅卷中,教师行为是全部,容易出现案例中批卷标准不一、登分不准等问题;而且其他备课组可能也存在类似问题,只是未反映而已。阅卷前后可以通过强调统一标准、提高责任心等要求或制定规则,来解决这类问题,也是管理者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方式,这是因为管理者往往先关注到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力”二字。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学指出,人力要与一定物力相结合,要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可见“物力”也很重要。在本案例中学校除了完善相关制度之外,适时引人了网上阅卷这一技术物力,更好地解决这一阅卷环节问题。网上阅卷随机发送试卷批阅、双评仲裁、自动计分保证了阅卷的公正性,同时及时地进行成绩统计分析,更是将教师对分数的关注引人到了分数背后的成因。32从人性假设x、Y、z理论来看人性假设X理论,指出任何管理都不可忽视利益和动力机制,利益的调节和正当的竞争可以促进不同主体实力的增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三位教师间虽有竞争,但却是不当竞争。竞争目的很简单,期望自己教的班级考出好成绩,但较狭隘,唯分数论。不过,都能主动向学校反映问题,是要求上进的;再分析他们个人背景,关键词是:骨干、党员、新秀,与X理论中提出的回避责任、不进取是相悖的。如果这时应用X理论,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以赏罚分明来实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显然不全面,也不完全可取。而这时借鉴人性假设Y理论,寻找对策似乎更为可信。引导三位教师,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各自实现目的的手段不恰当,合理方式是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而不是投机取巧或低效劳动;指出各自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个人目标、探讨个人成长计划,激发三位教师工作热情和潜能。本案例也可借鉴人性假设z理论,备课组长担任指导教师、两位青年教师做徒弟,组成师徒结对,在“组织内部创造一个亲密、融洽、合作的家庭氛围”,复习、命题等教学工作集体合作完成。但师徒结对这样的组织方式,是本案例问题处理时的一个特定方法,因为恰好本案例中备课组成员年龄结构、教学经历特点,容易形成师徒结对。但对于大多数组室建设,更提倡形成学习型组织模式。3.3从学习型组织理论来看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求组织内每个人都要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的尝试,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基本内容是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案例中,三位教师团队意识没有形成,对共同愿景应是全体学生学业水平、学科素养的提升,但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认识不足;成员间沟通交流不足,更是出现了回避责任、指责他人的情况;仅存在备课组松散的组织形式,而没有组的实质,更谈不上形成团队合作,单干现象严重。对此,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采取的对策是:学校搭建专业成长阶梯,例如:开展“三格”成长培养、发展自我,即“三年合格”、“六年升格”、“十年风格”,引领个人发展与集体愿景相融合;学校构建共享资源平台,如建立备课组学习资料网盘,汇聚备课组集体智慧;学校组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备课组教师进人团队学习状态,激活备课组自律内化管理,抛弃成见,敞开胸怀,建立协作学习,发挥每位组员内在潜力和创造力。
4启示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因而其实践性非常突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特点,我们必须树立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必须重视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出更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师生互动性,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案例的长短、覆盖的内容及其重要性等因素有机地、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研讨式、讨论式、分析式和诱导式等等。不同方法的使用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研讨式,即案例介绍和课堂讨论;另一种为分析综合式,即先由学生们阅读分析案例,再根据案例进行讨论并撰写分析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总结,最后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以下是分析综合式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选择案例、设计问题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搞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形式。一些短小精悍的案例,形式上可能不完美,但由于具备了优秀案例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因而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面的案例为例加以说明:
工作职责分歧。一个机床操作工把大量的液体洒在他机床周围的地板上,车间主任叫操作工把洒在地板上的液体打扫干净,操作工拒绝执行,理由是任职说明书里并没有包括清扫的条文。车间主任顾不上去查任职说明书上的原文,就找来一名服务工来做清扫工作。但服务工同样拒绝,他的理由是任职说明书里同样也没有包括这一类工作,这个工作应由勤杂工来完成,因为勤杂工的责任之一是做好清扫工作。车间主任威胁服务工说要把他解雇,因为服务工是分配到车间来做杂务的临时工。服务工勉强同意,但是干完后立即向公司投诉。
有关人员看了投诉后,审阅了这三类人员的任职说明书: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机床操作工的任职说明书规定: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使之处于可操作的状态,但并未提及清扫地板。服务工的任职说明书规定:服务工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协助操作工,如领取原料和工具,随叫随到,即时服务,但也没有包括清扫工作。勤杂工的任职说明书确实包括了各种形式的清扫工作,但他的工作时间是从正常工作下班以后开始。
思考题:试分析造成本案例无人打扫洒落液体的原因?你认为应如何杜绝此类问题的再发生?
该案例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情节也不复杂。案例的问题是精心设计的,很专业的设问很快将学生引入案例需要讨论的主题。这个案例经过多次课堂运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案例、综合分析
这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调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这个基础打不牢,就会影响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关键是培养他们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主导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策划备选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能力。
例如对上述案例,学生阅读后基本明确本案例涉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工作分析这部分的内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界定不清,一旦出了问题,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便相互推卸责任。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的作业环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因而必须做到位、做好。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形成工作说明书,包括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其中工作描述具体说明了工作的物质特点和环境特点,主要的工作内容与特征、工作责任与权利、工作目的与结果、工作标准与要求、工作时间与地点、工作岗位与条件、工作流程与规范等问题;工作规范也即任职要求,它说明担任某项职务的人员必须具备的生理要求和心理要求。学生在回顾了相关知识内容后,再根据本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背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
三、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分组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我们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案例分析小组,每小组规模以6人左右为合适。选好小组长,并指定一人做好案例讨论记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就“导致液体大量洒落和无人清扫”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对机床操作工的任职要求不够具体和严格,仅作了“操作工有责任保持机床的清洁”,显然约束力不够,从而导致大量液体洒落;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对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所担任的工作标准与要求、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地点等并未作相应明确的说明,即对三类人员所担任的工作未作具体描述。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能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更多了。各小组经过学生们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这个阶段必须充分展开,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到各小组走走、听听、看看。有的小组可能比较沉闷,教师应给子适当的启发与提示,避免“冷场”;有的小组可能被一种意见约束了大家的思考,教师应点拨开拓大家的思路;有的小组讨论得积极而又热烈,教师就不要打扰他们。总之,教师应根据各小组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教师还应注意小组中各成员的行为表现,帮助学生克服性别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带来的沟通障碍。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好表现,往往主导小组的讨论,教师要加以引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或羞于表达,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有些学生喜欢与关系密切的或熟悉的同学分在一组,教师不应迎合这样的要求,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全班交流、分享成果
全班交流是课堂教学的,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是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都无法体验和收获的。首先,案例分析小组所有成员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可以选出代表对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小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也可以组内每一成员各陈述其中一部分内容,让每一学生都能得到演讲的锻炼机会。在这个阶段,会有学生之间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相互争论。特别是在各组学生充当不同角色时,争论的程度还可能更加激烈。由于学生的理论素养或语言表达方面的欠缺,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归纳各小组的观点。有时,教师要有意突出各小组观点矛盾冲突之处,使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不断加强。这时全体学生的情绪都非常高昂,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很高,常常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和难得,充分激发了他们蕴涵的潜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评价教学的角度来说,也达到了良好的境界。各个小组把案例分析成果拿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分享,符合人类心理及思维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个性得到体现,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总结归纳、深化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通常教师都知道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但关键的是把握好总结的分寸。一些教师的通常做法是对全班的观点进行简单概括后就将案例的答案或结局交给学生,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有些教师可能就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是进一步完善工作分析、增强对员工不良行为的约束力、对工作说明书作宣传解释以引起员工的重视和执行,等等。这种仅仅交代一个简单结果的做法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容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即老师是权威、书本是权威,而难以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思维,这是违背案例教学法的宗旨的。教师的总结应是着重讲清理由,评析学生每一种观点或结论的独到之处和尚存在的缺陷,鼓励这种独到之处,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
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三个层次的改变和提高。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以利巩固或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这个阶段的归纳总结过程,也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或给出评判,还应该是集体评议。学生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和补充,都应该让他们讲出来,深化、丰富或澄清他们的认识。
六、实施方案、强化技能
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它是为了使用它,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们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方法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满意感访谈、薪酬设计、激励因素反馈问卷的设计,等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例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对机床操作工、服务工和勤杂工三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制定好工作说明书。
参考文献:
[1]黄仲龙: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
1.1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工作存在偏差或脱节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断产生。当前,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内容并没有针对新的变化及时修订,而且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授课教师也没有根据新的变化对授课内容及时作出补充和调整,教学模式也没有发生变化,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现在学校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所学理论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要求脱节,所学理论知识用不上,工作理想化,致使学生在课堂所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1.2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的锻炼
对企业实际工作要求不熟。独立学院大部分教师是青年教师,他们从高校到高校,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不熟悉。因此,讲授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缺少对企业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的补充,这样使得学生毕业后接触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与学校所学的有很大偏差,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1.3课堂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普遍的教学方法很少联系实际情况,要求学生作深入分析的引导和帮助不够,还只停留在将原理解释明白、将理论概念阐述清楚的层面上,致使授课效果不是很理想。独立学院作为三本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得到不断提高,但很多独立学院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还不够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只是停留在表层,这使得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还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校外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是更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未能和实际有效结合,导致学生掌握知识过于片面,对实践不够重视的现象,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比较差。
1.4学生主动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动力不足
学生毕业后要尽快地适应社会,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对社会、对工作岗位要求有较多的了解和熟悉。在授课过程中,尽管大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走向社会,通过企业实习或者企业调研来更多的了解社会和熟悉工作要求,但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动力,不少学生针对这些教学要求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对岗位工作流程和要求进行全面了解。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2.1选择合适的教材或者编写出版合适的教材
独立学院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比重点大学的学生相对要差些,学生对授课教材的依赖度比较高。因此,选择一本既紧跟当前形势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合适教材至关重要。这要求所选的教材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选择的教材既要具有理论的系统性和简明性,又要具有实践的例证性和参照性,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务并举的教材。二是课程内容绝大部分能够反映当前实际工作的要求,让学生所学的内容尽可能与实际相一致。三是选择案例尽可能多的教材,让学生通过案例阅读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2.2建立案例库,引入案例教学
增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目前,很多教材要么缺乏案例,要么案例比较陈旧。为此,课程教学团队应该根据当时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建立合适的案例库。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易接受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课上课之前就把案例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学生可在上课之前理解和消化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并引导小组各成员各抒己见进行讨论,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讨论,可使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义,小组最终的讨论结果可以在班上发言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的总结。因此,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老师也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二是通过案例讨论与交流,学生的思维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建立和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针对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工作,参加一些培训机构举办的实战培训,倡导老师参加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同时可聘请企业工作经验丰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稿件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从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让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实践教学的模范带头作用。
2.4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人力资源课程更侧重于管理的技能和经验,以及对心理行为的开导和控制。因此,授课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课堂特色,对实践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在案例教学、虚拟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教学等模块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与娱乐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提高教学效果,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
2.5完善课程校内实训条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当前社会对高层次的人力资源需求量较大,但是由于“供大于求”,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就业形势不尽人意,这就迫切要求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要具有分析解决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高校就应着眼调整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性教学手段等,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以及加强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教学体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不能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与目前大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现状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大部分高校在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课程形式单一,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融会多种学科知识为一身的一种专业课,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比如以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各种知识理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教师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目前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少能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将基础概念解释清楚,将基本原理阐述明白的层面上,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现实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自身学习经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限制,再加上采用传统的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知识理论讲解为主,致使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的问题。
2.2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突破。但是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下,使得学生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在课堂中所学的专业知识过于理想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导致课堂教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2.3未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实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渠道,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缺少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可以说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用的教学基地。
2.4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不仅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教师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无法传授和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分析。
2.5期末考试强调答案的一致性,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的教学管理理念仍然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的需求,把考试结果当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只一味地强调答案的一致性,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创新性,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想,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三点建议
3.1精选教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条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材应该具有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具体实务相结合的特点,即既具备知识理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又具有管理实践的例证性和参考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每一门课程订阅一本固定的教材,学生通常认为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只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即使教师提出课后阅读的书目,学生课后也很少主动去阅读其他相关资料。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而教材编写的内容相对滞后,普遍存在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相符、教材体系不够全面、教材缺乏实际案例等问题,所以精选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添加紧跟市场需求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详实地对比研究,选择条理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较新、实际案例丰富的新书作为学生的教材,在教学讲授的时候应该主动地传授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新理念,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科基础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了解市场、掌握筹资、营运销售和商务等知识理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从整体上将这些知识理论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将这些知识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2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3.2.1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主题,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借助网络、电子阅览室等渠道查找资料,同时写出详细的讨论提纲,然后由教师安排小组讨论,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最后学生做总结,改进教学。比如在讲授绩效考评这一章时,在学生的资料准备阶段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国内外绩效考评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掌握了绩效考评的诸多方法等。实践证明,通过师生一起的讨论,使专业课程从枯燥变得更加有趣生动,提高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式也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3.2.2案例分析教学法。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所以案例教学非常适合该课程的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实际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步骤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导出实际案例,同时提出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的问题,再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自由分析讨论以及选出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评议。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出有代表性的以及符合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的案例,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引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辩论,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讲授的进程和内容,教师帮助学生模拟一个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员工招聘这一章节时,就可以以班为单位开设模拟招聘会,让学生自由安排、组织整个模拟招聘会的过程,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应变能力等。实践证明,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3.2.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扮演某个特定的管理角色,借助角色的演练来体验某种管理行为的具体实践,理解角色的内容,并对其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采用角色扮演法的步骤是:教师设置扮演主题,由学生自由选择扮演的角色,然后教师要告知学生扮演该角色的目的,同时要对整个扮演过程进行把控,扮演结束后,要开展师生讨论,对每一个扮演的角色要进行总结。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从演员变成了导演,成为教学的主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3.2.5社会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处理管理问题的能力。一方面,组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团队。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个是将知识理论扎实的教师“请出去”,让教师深入到企业实体中挂职锻炼,学习和积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是将企事业单位中较为优秀的管理者“请进来”,让他们充当学生的教师,开设部分主题教学,讲授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可以利用项目搭建实习基地,这样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3.3改进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大部分的考试没有真正地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仍然停留在对学生识记能力的考核,无法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改革考核方式的重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考核中,应该加大平时实践环节的成绩在综合评定中所占的比重。比如,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到课情况、纸质作业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案例分析情况、情景模拟情况等。而对于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活动成绩单独计分。这种改革后的考核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既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情况、参与教学环节的情况,也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实践能力。
4结语
1.明确教学目标
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根据不同年级、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与之匹配的教学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如一、二年级学生以了解国家和社会为目的,开展认知性专业实践教学;三、四年级学生则要参与课题研究,并且进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实践调查,培养和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难题的能力。
2.多样化教学
必须调整简单划一的实践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形式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参与教师或企业的课题研究、组织广泛的社会调查、开展信息咨询服务等内容。在组织形式上可以独立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实践活动,还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由结合成不同类别的实践调研小组进行活动。
3.引导教学环节
把课本知识变为学生实践经验的过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院系、教研室应组成实践教学领导或指导小组,系统规划、合理安排,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的放矢地规范实践教学。在学校经费预算或划拨上,要设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经费,专款专用,从资金上保障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组织专任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并贯穿始终,保证学生在实践教学每一环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4.重视互惠合作
实践教学离不开学校、企业、地方的合作,只有实现多层面、多方位的合作,才能使双方互惠共赢。学校可以自建、也可以与企业和地方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直接利用企业作为基地,总之,利用多种基地的有效平成实践教学活动。企业和地方应该欢迎学生实习、实践,配合学校的实践教学,并借助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利用有效的人才资源为本单位解决一些难题。
二、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特点,要将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就需要合理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紧扣实际,让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就储备实践工作中要求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不断丰富实际工作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注意先期布置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广泛思考,通过资料查询、无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到相应结论。
2.仿真法
为学生提供仿真的学习平台,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相当重要,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的情景,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如招聘的结构化面试、公司员工业务或技能培训、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等。
3.讲座法
定期邀请资深的专业人士,如教学名师、知名企业家、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人员等开展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夯实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
4.多媒体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多媒体法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相关视频资料的推送、微信平台的应用等有效的多媒体手段,不仅扩大课堂的知识量,而且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学会通过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技能。同时,多媒体法教学具有直观性,有助于展开师生互动,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三、实践教学措施
1.建设模拟仿真平台
模拟仿真平台是用微机建立起电子操控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运作等过程模拟到操控系统当中,形成相互紧密关联的若干模块,这些模块的组合可以看成是一个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环节运作的组合,发挥着企业内部的各种各样职能。这些模块可以涵盖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公司进行运作,如证券、期货、海关、银行、外汇、保险、税收、会计、律师、物流等。在模拟仿真平台实验室中设计的业务模块主要有:沙盘模拟企业实战、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档案管理等。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的企业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模拟仿真平台实验室模拟企业运作。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模拟企业运行可不受课时限制,并且自己安排时间随时操作。
2.教学资源网上开放
建设独立、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网站,并且向社会全面开放。建立的网站中内容主要包括:与学习配套的辅助材料,如教学课件、模拟测验题、课后思考题、案例分析、参考答案等;建立与其他相关学习网站的链接,并建立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的资料数据库,为学生不断拓宽获取学习资源的渠道;搭建学生和老师互动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用在线解答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可把解答的问题或指导意见采用留言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参考,达到教学相长、增进情感的效果。
3.加强与企业和地方合作
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校外的实习或实践基地。企业和地方需要高校的人才资源和信息优势来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而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和地方建立长期的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和地方,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改变教学模式
改变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对相关内容和章节老师只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下达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开展社会调研、学会理性思考、在课堂或无小组讨论中讲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体会,并进行广泛讨论,然后老师进行评价总结。这种教学模式在讨论总结过程中能够弥补和完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5.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运动与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能够给人以运动的快乐和心灵的感悟。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相比,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如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在户外,设计新颖、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过程中思想上受到启发,心理上受到挑战,从而去思考和领悟,同时也增强团队精神。
四、结语
(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
当前,经济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一个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好就会影响到全球,世界经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不同地区政治和法律的影响,也面临着不同地区不同的习俗,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要推动不同地区的员工相互了解、相互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者遇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困难,怎样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怎样和不同价值观的人们更好地沟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科学管理,需要创建新的管理模式,才会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强的竞争力。
(二)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中效率非常高、竞争非常激烈、变化速度非常快和管理技术非常先进。面对当前的环境和背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发展的根本,是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动力。一个组织中最核心的人才就是创新的人才,因此,在发展中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信息化的挑战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这信息时代中,给人力资源管理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的技术对于信息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这样的变化,也使得岗位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这就需要增加综合性的岗位,增加知识性的员工。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知识型的员工,在人力资源发展中,要重视培养和管理知识型的员工,在管理中,对知识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策略,培养一支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同时,要积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对人员进行精确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控制和沟通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管理理念滞后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受到了多年管理模式的影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束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比较落后,这些问题在事业单位还有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不重视学历和年龄,在管理中会用很多的条框进行限制,在管理中,具有很多的硬性规定,不能做到以人为本。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看出,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上比较落后,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二)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环境和平台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事业单位和政府之间的区别不能显示出来,不能反映出事业单位独特的特点,因此,不能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规章制度和激励制度,进而不能做到做事业单位人员的科学管理,在人力资源中仅仅是粗放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事业单位快速发展。
(三)人才流动困难
当前,我国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不到位,并且受到事业单位编制的影响,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以政府管理为主,市场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出现这样的请情况主要是没有健全的保障制度。近年来,我国对事业单位的人资源管理进行了改革,但是,事业单位之间的进展不同,一些省直的事业单位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改革,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事业单位新录取的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合理安置,在招聘人才时,一定要进行公开招聘,并且要面向全社会进行招聘。对于新招进的人才建立聘任制度,建立一种符合当前事业单位特点的新的用人制度。第二,要建立一种竞争激励制度,建立具有一定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运用这样的制度,使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对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一种具有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对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管理,要注重人员健康成长,要发挥人才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运用激励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并且在管理中要以柔为主,对原来的身份管理改变为岗位管理。第二,在事业单位中,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是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注重人才才能使人力资源具有很大的活力;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对人才市场体系做好规划,对人才市场进行认真的研究,晚上人才市场的功能,使得人才市场做到全面发展。根据建设“中国梦”和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相关的制度。第二,要对当前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一定要将中介机构和功能进行分离,将政府主导的人才服务和市场化人才服务进行分开,建立一种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四、总结
1.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事务性工作太多。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多都是行政兼职,很少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也大都没有受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专业规范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偏低,每天都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法以全新的理念对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许多中专职业学校由于历史原因,对人事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建设还停留在传统的认识中,他们认为人事工作就是事务性工作,只要做好上传下达,做好日常工作中的工资变动、保险变动等事务性工作就可以了。没有具备新形势、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应具有的新思维、新理念,也没有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学历、学位、业务素质等提出与时俱进的要求。
2.领导重视不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支持与认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校领导“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重视不够,学校在重视教师的同时,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支持,不能充分认可管理人员的工作,也不能像教师一样享有科研及职称晋升的同等待遇。这样就导致管理人员与同等条件下教师的待遇相比逐年降低,一些管理人员就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对工作得过且过;有的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出工不出力,将心思放在了校外的一些经营活动上。
3.学校内部缺乏健全的竞争机制,也没有建立或者虽然有制度但是执行得不好。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立木为信,奖勤罚懒,是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热情,做好学校每一项工作的基础。但是,在许多中等专业学校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激励模式下,首先,“大锅饭”的现象还很严重,“有饭大家吃,出工不出力”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其次,没有建立适应个体需求差异的奖励机制,无法对成绩优异、贡献较大的教师进行重大奖励。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负能量。第三,中等专业学校基本上都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没有下岗、失业问题。因此,导致一些教职员工不思进取,责任感与危机意识都很淡薄。
4.缺乏必要的教师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当今时代,信息万变,知识更新的时间大为缩短。但是目前我国中专学校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具备硕士学位的很少,有的甚至还只是专升本;还有许多课任教师专业不对口,无法满足所教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接受再教育培训的需求非常突出。一些学校虽然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出台了优惠政策,但是,由于招生、教学、升学、就业等众多现实问题往往使学校和教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些费了很大精力培养出的高学历人才,一有机会又都“跳巢”到上一级高校了。结果总是需求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中专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二、我国中专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与对策
1.中等职业学校领导要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一定的高度,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态度,尽可能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从而做到知人善任,用当其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不负众望,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校的一手资料,充分了解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特点、专长、爱好,从而着眼于人,着力于人,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他们在眼界、思想、知识、技术上走向开放,创造机会与空间,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2.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公平机制建设,有效地开发教职工的潜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的氛围。公平要从基础做起,每一位教职员工在工资、奖金、住房、学习、进修、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都有相同的机会;其次,拓宽教职员工进入竞争平台的通道,能够纳入更多的参与者;第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消除或逐步消除教职员工参与竞争的制度障碍。第四,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科研、管理岗位,公开招聘,阳光操作,择优聘用。
3“.学习者强,学习者胜。”在当今变化如此迅速的新经济时代,稍有不慎,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要积极鼓励在职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接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脱产读研,还是在职读研,只要是读完研究生课程,取得研究生学历,并回校服务5年以上者,学费全部报销。对原学历不合格或不对口,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取得本科文凭并且专业对口的教师,学费按50%报销。不论在学校哪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教职工,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要积极支持。一是要在经费方面提供保障,设立学历提升培训学习专项经费,按不同的学习进度、学习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二是要在时间上给予支持,想方设法为他们调整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尽可能为其开“绿灯”,让他们得以更多地“充电”。三是要为每一位教职员工量身打造进修计划,制定学习目标。比如,专任教师要在3年内学历全部达到本科以上,专业还都必须对口;研究生学历要达到20%以上,专业必须对口或相近。四是要求学校的教务科长、专业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课题责任人、课程带头人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并且专业与所教专业对口,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有条件的还要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
4.增强责任意识,发挥表率作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正人先正己”,当好学习的排头兵。一方面,要争取一切可能得到的学习、提高的机会,为自己“充电”,使自己的“短板”能够盛放更多的“水”,发挥最大的“木桶效应”。另一方面,经常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讲座、沙龙等等,将教师的再教育当成一项长效任务来抓,深刻认识教师是“蓄电池”而不是“蜡烛”,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过去的“照亮别人,燃灭自己”的认识上。尤其是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更要为其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师培训计划,支持和鼓励他们都能够以高昂的学习态度参加岗位培训,让他们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尽快学习与掌握教育技能与方法,尽快掌握教育科学知识以及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同时,要善于发现与培养骨干教师队伍,将具有业务专长于特色的学科带头人抑或是在某一课程上有影响力的教师组织起来,推荐他们参加国内相关的短期培训班或者研修班等等;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与动态,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科研、特长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学校的“品牌”学科、重点学科,从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是实现中专功能的主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加长了此类课程的社会实践时间和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对一些关键环节和知识内容加以模拟演练和实训;授课方式采用多样化,可以是演讲、实验、讨论、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方式。而现在中国的中职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很少采用实践教学方式;即便有的采用了,也只是简单,且容易造成混乱,效果不好。
二、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笔者结合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特点与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对该课程的具体教学与实践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课程依照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立足广州人力资源就业岗位需求,明确学习目标
广州市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位于一线发达城市广州,人力资源发达,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容易遇到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事情,学生从中学习的机会大大高于二三线城市的学生;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太好,特别是对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和书本理论知识无法理解,容易造成师生对知识的沟通造成障碍,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的目的和最终目标都不明确,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据笔者观察和分析,学生对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比较感兴趣。通过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通过在广州各企业中选择了2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点,并结合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和调查,以此让学生了解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实践操作过程,并采取真实岗位和把课程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中,让学生逐步了解课程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下一步学习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中职学校课程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下功夫,就必须要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境的方法很多,比如: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的形式参与到课程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任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学理论基础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操作性强的任务,以任务来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交流、协商、合作的方式学习,利用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相关知识,进行技能训练。《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任务和环境很多,在学生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任务操作,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引,自行组织企业人员招募、考核、薪酬管理等任务的模拟和实训。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学生可以自由组建各自的团队,采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任务实践,最终完成模拟学习的总结并在模拟的过程中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具有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教师与学生高度投入、学生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高度融合的特点。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表演、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情景模拟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角色扮演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探询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3.采用理论与实践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比如:游戏教学法、翻转课堂和总结评价等方式,这样让学生觉得课堂有趣,也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游戏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的一种教学方式。游戏本身并不是最终目标,它只是提高特定效果的一个方法而已,忽略了这一点就本末倒置了。在课程游戏教学环节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地,根据课程不同章节和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游戏,一定要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紧密相结合起来,使学生领会到其中的课堂知识,在后续工作中加以应用;切记不能为了游戏而占用了课堂教学时间,否则,游戏教学法就失去其本质的意义;其次,在游戏教学法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游戏的道具、资料和场地等内容,合理设计好学生在游戏环境中能学习和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对游戏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老师在整个课程游戏教学中要做好课堂监控,保证游戏环境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后,对游戏进行点评,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游戏过程和学生真实表现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和评价,让学生知道通过游戏学习到什么知识,从而总结经验和教训,获得了哪些课堂知识和实操技巧等。实践表明,这一教学方式效果显著,很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了学生系统思维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出发思考问题,把相关联的局部事件联系起来,放宽视野看问题;培养学生协作团结精神;锻炼学生任务决策力和执行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