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8篇

时间:2023-03-20 16:13: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思想政治论文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政治论文论文

篇1

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政治教师由于其传授知识的特殊性,更应当运用准确到位的语言去教学,并且努力关心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价值观念乃至人生世界观念。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总结,确保教学的正确性。下面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1)学科理论。虽然教学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和言论,与现实生活相比较具有其陈旧性,但是政治教师不能随便主观地评价,否则会造成学生实际理解的偏差,思想理念的错误。实践在发展,政治这门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也处在发展之中。随着不断产生的新概念、新观点,使其更具有时代感。(2)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师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根据自身的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学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生活,每一次错误的理解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因此,政治教师需要联系实践,把握中学生的思想误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填鸭式”的机械教育,学生上课时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政治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形式可尝试以下方式:一课堂讨论,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加深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二是课外调查,政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三是不忘现实,虽然中学生是以学习任务为主,但是政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把社会新闻穿插在课堂内容中,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新闻时事,使学生更有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达到政治课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提倡创新精神

篇2

一、主流理论的无政府状态假设

对于从事国际政治的人员来说,无政府状态一词无疑是国际政治理论的关键词,被置于国际政治学的中心地位。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通过国内与国际的比较,把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体系结构的组成部分来分析国际政治的本质,认为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一特征中派生出来的。新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对合作的分析也是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开始的,他要论证的是即使在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自助体系中,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体也可在霸权国并不存在的情况下,通过国际制度的安排,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在阿特和杰维斯主编的《国际政治》这本论文集中,第一部分就从无政府状态的意义、无政府状态的摆脱和无政府状态的缓解三个方面论述了无政府状态的环境,他们认为,“无政府状态代表了国际政治环境的持久概念和现象..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事实,要处理无政府状态的后果,或者改变它,就必须首先理解它。”2肯尼斯·奥耶(KennethOye)在其主编的《无政府状态的合作》中,开门见山地指出:“由于没有中央权威对利益的追求进行限制,国家处于永久的无政府状态中,并且明确地把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政治的中心条件,书中的作者都是以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政治的中心背景条件来展开对合作的探讨”3秦亚青教授对无政府状态在理性主义学派中的意义作了简明归纳:“首先是其本体论意义,即无政府性是国际政治的基本事实。既然是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只要国家体系存在,无政府性就是这个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其次是论意义,即无政府性成为国际政治的第一重要假定。既然是假定,就是无需质疑即可以认为属真的东西;既然是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假定。因此,几乎所有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都以这个假定开始。如新现实主义从无政府性开始考虑生存的竞争,新自由主义则从无政府性开始讨论为的合作。第三是学科意义。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这两个政治学的基本次领域也是以这个基本假定分解的。这样,无政府性就具有对国际政治定义的功能。”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在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它被查尔斯·利普森称为国际关系的罗塞塔石碑。5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都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理论演绎。没有人否认国际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也是“新新综合”的一个方面。但应该注意的是,国际关系理论对无政府状态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米尔纳给我们提供了国际关系理论关于无政府状态的两种定义。6第一种定义是指缺少秩序,意味着混乱和无序。即霍布斯所描述的人反对人的状态。这样一种定义遭到了国际关系学者的广泛质疑。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尔则从国际的角度来理解国际体系的秩序,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意味着没有秩序。在国际社会中,广泛地存在着各种规则和安排,如对使用武力的一定限制;对契约神圣性的尊重和对财产权保护的某些共同安排。“现代国际体系也是一种国际社会,至少在一定意义上说,国际社会一直是国际体系中起作用的因素之一。”7因而我们不能说无政府状态就是霍布斯描绘的自然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一书中,作者们认识到:“国际社会虽然处在一种碎化状态。但是,无政府状态的世界政治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缺少组织。在一些事务领域,存在对各个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较为细致的安排,即使其它一些领域仍是松散的。”8在新现实主义理论中,虽然认为国际体系处在无政府状态中,但同样存在着秩序。这种秩序是和均势联系在一起的。均势以两种方式为体系提供秩序。一是通过力量的平衡来防止战争的发生,二是国家之间反复组织起来的均势表明,在国际政治动荡的背后存在着秩序。就像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无形之手支配市场一样,国家的行为总是受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无政府状态的第二种定义是指缺少政府。这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但由于国际关系学者对政府的理解不同,因而对无政府状态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华尔兹借用韦伯的观点,把政府定义为拥有合法使用武力的垄断权:“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区别,不在于武力的使用,而在于两者处理暴力的组织方式不同。一个有效力的政府,垄断了对武力的合法使用。”9英国学派的学者则把政府与确保秩序的制度和而不是与武力联系起来。马丁·怀特指出:“无政府状态具有将国际政治和一般政治相区别的特性。国际政治研究的前提假设是缺少政府体系,正如国内政治研究的前提是存在这样的体系一样。但大致的事实是,国内政治中追求权力的斗争是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限制和支配下进行的;而在国际政治中,法律和制度是受追求权力的斗争限制和支配的。”10奥耶认为国际体系缺少特定的政府功能,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威去强制国家实施承诺或协定。这三种关于政府的观点反映了不同派别的学者对无政府状态的理解。尽管目前国际关系学界对这三种观点存在着质疑和争论,但基本上都同意无政府状态是指国际关系中缺乏明显的政府特征。11

新现实主义的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从国内和国际二分法的类比角度说明了国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区别,从中推导出无政府状态的逻辑。主要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121、国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上下级关系,某些部分有权指挥,其它部分要服从。国内体系是集中的和等级制的。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同等关系。在形式上,每一个国家与其它所有国家都是平等的。国际政治体系是分散的和无政府状态的。2、在国内,一个政府的武力是在权利和正义的名义下使用的。在国际上,国家则是为了保护自身和自己的利益使用武力。在国内,与权威的各种关系建立起来了。在国际上,产生的只是实力关系。3、国内政治是权威、行政和法律的王国。国际政治是权力、斗争与和解的领域。国际领域显然是政治领域。人们描绘出国家领域各种各样的特征:等级的、纵向的、集中的、异质的、受领导的、由人设计出来的;人们把国际领域描绘为无政府的、横向的、分散的、同质的、不受领导的和相互适应的。这种区别使国际政治体系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华尔兹从国际体系结构角度建立起属于这一领域的理论,即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按照华尔兹自己的说法,他虽然保留了现实政治的主要内容,但对现实主义有两项重要修正:1、现实主义把国家的行为视为对权力的至死方休的追求,理性的政治家就是不断地积累越来越多的权力。而新现实主义认为,权力是一种可能有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重要关头,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而是安全。2、现实主义把因果关系看成是单向的,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的个人和国家的单位(unit)层次上寻找原因,而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行为的后果是双向产生的,既有单位层次的原因,也有结构层次的原因。而且结构层次的因素是单位层次因素发生作用的背景。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这种特征决定了国家必须时刻关心自己的生存与安全。而由于在国家之上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所以在一个现实威胁随处可见的世界中,国家不得不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际体系是一个自助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困境,一方聊以的源泉成为另一方为之忧虑的根源。国家不得不在对外政策中推行权力政治,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因此华尔兹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推导出来的唯一逻辑就是自助,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权力政治。二、建构主义对无政府状态的再认识

自从华尔兹以简约的方式建立起国际大厦后,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这一理论虽然受到了不同的批评,但其核心假设和基本命题并没有撼动,依然处于霸主地位。13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政治理论的新思维的产生,主流理论的根基开始动摇。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对无政府状态的逻辑命题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要超越无政府的难题。14他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只有一种特性:自助,而是存在自助和他助两种特性。体系的性质到底是他助还是自助取决于体系中的行动者的身份。身份不同,体系的特性也不一样。如果体系的成员之间是敌人,那么,行为体的存在和安全就会成为最重要的。彼此之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拯救自己。在这种情形下,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才表现为自助的性质。但是如果体系的成员之间是朋友,行为体就不会担心对方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反而会形成一种安全共同体。在这种情形下,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则表现为助他性。因此,在温特看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无政府逻辑。15国家的身份并不像华尔兹所假定的那样,在互动之前,在形成国家体系之前就是考虑自我的,是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体。恰恰相反,国家的利己性并不是它的天生特征,而是在一种相互关系中产生的,由相对于他者的特殊身份建构而成的特征。尽管国家易于接受利己的身份,但是国家并非天生具有这种身份。国家的身份是在国家互动的过程中确立的。在互动的实践过程中,行为体通过文化选择的方式建立起主体间性的意义。不同的主体间性的意义造就了不同的体系特性。自助并不是无政府状态的逻辑特性,而是一种制度,只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认同结构中的一种而已。所以,国家体系的特性与无政府状态没有关系,换言之,从无政府状态中并不能推导国际体系的特性就是自助。“无政府状态是一个空的容器,没有内在的意义。使无政府状态产生意义的是居于其中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构。”16如果我们接受了国际体系的特性既可以是自助也可是他助,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致自助的观点,那么,国家和国家的关系就不一定陷入到安全的困境中。这样,国家的行为并不一定就是不断地追求权力政治。也就是说,华尔兹的权力政治是由无政府状态决定的论点是有问题的。权力政治并不是赋予的,无法改变的行为。如果国际体系是自助的体系,那么,国家的对外行为就是追求权力政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如果国际体系是他助的体系,那么,国家的对外行为并不是权力政治的行为,不仅不会陷入安全两难中,反而,还可以建立安全共同体。因此,权力政治是建构的产物,而不是国家行为的构成特征。温特以第一次相遇的假定展示了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假定自我和他者是两个行为体,以前不存在互动的经历,如果第一次相遇,是否像新现实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对方是对自己的威胁,会发起对自己的攻击。温特认为并非如此。我们可能会保持高度警觉,但我们是发动攻击还是保持警觉取决于对对方意图的理解。如果他者发出的信号是威胁性的,自我经过接收,解读和赋予意义后,也被理解为威胁,那么,威胁感就会产生;如果自我采取一种针对他者的威胁行为,那么,行为体通过不断地再现他者和自我的威胁感,就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形式。这样,安全困境就会孕育而生,并不断地加以强化和依赖,权力政治就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如果他者发出的信号是友好的,自我经过认知的加工过程后,也把他者发出的信号理解为友好,那么,他者和自我对情景的定义就是友好的,而不是威胁。因此,第一次相遇并一定造就出一个安全的困境。他者和自我通过发出信号,解释和反馈的过程完成了一次社会行为,并开始创立主体间性意义的过程。主体间性的意义赋予了行动者身份和利益。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行动者在无政府状态中,既可成为朋友,亦可成为敌人。因此权力政治是在行动者的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这样,温特就通过对华尔兹的无政府状态的解构,破除了新现实主义所谓的无政府状态的逻辑:自助和权力政治。“无政府状态并不像现实主义所描述的那样,它本身根本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一切都要取决于国家之间共有的观念结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17没有国家的实践活动,就没有国际结构,也就没有无政府状态的逻辑。自助和权力政治虽然在国际体系中不断地表现出来,但它不是无政府状态的必然结果,不是其内在的构成特性,而是行动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此,从无政府状态中不能推导出自助和权力政治的体系特性。无政府状态不过是一种形式,国家的鲜活互动创造了丰富的。从无政府状态演绎出来的并非只有一种逻辑,而是存在多种逻辑。自助和权力政治只是其中的一种。温特为我们刻画了三种理想类型的无政府状态,或者说三种无政府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逻辑。所谓文化就是社会共有知识。社会共有知识是个体之间共同的和相互关联的知识。共有是指社会意义上的共有。共有可以是合作性质的,也可以是冲突性质的。互为敌人和互为朋友同样是文化事实。18文化形式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角色结构,即共有观念是指这些观念的行为体所具有的主置格局。无政府状态的核心不过是一种主置。主置是由自我和他者的再现建构的,这种再现是对自我和他者作为以某些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特别类型施动者的再现,它又建构了独特文化体系的逻辑和再造条件。角色结构不同,无政府状态的文化也不一样。在温特看来,国际体系中存在三种角色结构:敌人、对手和朋友。敌人角色结构建构了霍布斯文化,对手角色结构建构了洛克文化,朋友角色结构建构了康德文化。无政府体系的结构和趋势取决于三种角色中哪一种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不同的无政府文化有不同的逻辑。

无政府状态的霍布斯文化是敌人角色结构。它的核心内容是敌意。国家的相互角色定位是敌人。19敌人是由对他者的再现建构的,这种再现把他者表现为具有如下特征的行为体:1、不承认自我作为独立的行为体存在的权利;2、不会自愿限制对自我使用暴力的程度。敌人的角色结构使国家的对外政策姿态和行为表现出以下的含义:1、国家往往会采取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方式来对待敌人,即试图摧毁或制服敌人。这并意味着国家的利益在于改变现状。一个国家的利益可能是维持现状,但是敌人的威胁可能迫使国家根据“不是杀人就是被杀”的原则,采取看起来好象是强烈的改变现状的行为。2、决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不考虑未来前景,向最坏处做准备。3、相对军事实力至关重要,实力是生存的关键因素。因为敌人一旦有着取胜的实力,就会发动进攻。要想和平,就需要准备战争。4、如果真正爆发战争,国家就会以敌人的方式来进行战争,就会无限制的使用暴力。如果战争没有爆发,但是迫在眉睫,国家必须准备先发制人,尤其是当进攻性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这样,可以避免敌人通过第一次打击取得决定性的优势。霍布斯无政府状态的逻辑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在这种战争中,行为体的行为原则是不顾一切地保全生命。国际体系是真正的自助体系。在这种体系中,行为体不能求助于其它行为体,甚至不能采取最小的自我克制。生存完全依赖自己的力量。国家间的安全是一种高度竞争的零和游戏。在霍布斯的无政府文化中,产生了四种宏观层次模式或趋势。1、常年不断的无限战争。这不是说国家总是处于战争状态,而是说只要国家之间的相互集体再现是霍布斯式的,战争就会“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2、消灭不适应的行为体。3、国家一旦强大到不至于被消灭的地步,就会制衡相互的权力。4、趋于把所有体系的成员全部拖入战争状态,使中立和不结盟十分困难。霍布斯无政府状态逻辑作为一种理想类型刻画了一段国际关系的特征。第二种理想类型的文化是洛克文化。20洛克文化的角色结构是竞争,不是敌对。竞争对手像敌人一样是通过对自我和他者涉及暴力行为的再现而建构的。但是,这样的再现却不像敌人角色的再现那样具有威胁意义。竞争对手不像敌人,他们有相互行为的基础,即对的承认,而不是消灭对方。但这种基础并不排除使用暴力解决争端。如果体系的角色结构是竞争对手,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至少有四种意义:1、无论国家之间有什么冲突,但作为一种国家共同享有的制度得到了普遍的遵守和维持。即国家不会试图夺取相互的生命和自由。2、的存在使得安全变得不那么紧迫,绝对收益成为国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家就不担心安全问题,但这种担心已经大为减弱。3、军事实力的作用下降。虽然武力在解决争端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这种力量对对手和对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军事实力不再主宰一切政策。4、如果争端真正导致战争,竞争对手会限制自己的暴力行为,不以消灭对方为目的。战争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这样的限制表现为在正义战争理论和文明标准之中。这一体系界定了国家相互使用暴力的条件和程度。洛克文化的逻辑是生存和允许生存。在温特看来,华尔兹所描述的无政府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洛克体系,而不是霍布斯体系。因为他对市场的借鉴,对均势的强调,对国家低死亡率的认识,对国家寻求安全而不是寻求权力的假定等都是与一种相对自我约束性质的洛克文化联系在一起。

康德文化则由朋友的角色结构决定,核心内容是友谊。21在这种角色结构中,国家期望相互遵守两条基本规则:1、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争端(非暴力规则);2、如果任何一方的安全受到第三方威胁,双方将共同作战(互助规则)。友谊的两条规则产生康德文化的逻辑:大家为我,我为大家。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就反映了这种逻辑。在多元安全共同体中(一种诸国家组成的体系),国家所持有的相互和平的共有知识使得战争不再被认为是解决争端的合法手段,而是用其他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虽然不能保证在共同体中不发生冲突,但是一旦发生冲突,成员会以谈判、仲裁或诉诸等方式解决,即使战争的代价不大的时候也是如此。武力不是实现目的的合法手段。因此,军事力量在安全共同体中所具有的意义与在竞争状态下不同。对于竞争对手之间的争端,军事力量是决定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朋友之间的冲突,其他种类的权力(如话语、制度、)则可以成为更加重要的因素。在集体安全体系中,互助原则是其安全的基础。当一个体系成员的安全由于侵略而受到威胁,其他体系的成员应该帮助这个成员,即使是他们自己的安全没有受到威胁也要这样做。集体安全和结盟不一样,在表面上看来,它们都是以军事力量来维护成员的安全,而实际上,两者具有质的不同。在结盟关系中,国家从事集体行动是因为结盟中的国家自身都感受到了同样的威胁,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出于利己目的,一旦威胁不复存在,结盟就随之解体。因此,结盟的动力来自外部的威胁之剑。集体安全不是与具体的威胁或具体的时间联系在一起。成员之间的互助是因为他们认同自己属于同一个安全单位,是一个团队,与外在的压力(如威胁)没有多大关系。这样,军事力量对集体安全的成员与对结盟的成员是不一样的。在结盟关系中,成员知道,一旦结盟瓦解,盟友的军事力量反过来就会成为打击自己的力量。在集体安全体系中,一国的军事实力不仅不是对自己的潜在威胁,还是自己的安全财富。在这里个体与集体融为一体,自助也是他助。

三、对结构变化的再解读

当建构主义把无政府状态理解为文化,是国家建构的时候,它所理解的结构变化就与新现实主义的结构变化大不相同。在新现实主义的结构中,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单元(国家)的排列原则、单元特征和权力分配。排列原则指结构中的因素是处于平等地位还是处于等级地位。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中,国家具有平等的地位,因而其排列原则是无政府状态;单元特性是指体系中的成员所具有的功能。在国家体系中,国家在功能上是相同的,即维护国内秩序和对外防御,国家的差异只是力量的不同,而不是功能的区别。权力分配是指物质力量在体系内的集中程度,即极的多寡。在这三个因素中,只要其中一个发生变化,体系的结构就发生变化。不过,新现实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是一个常量,这是国际的基本特征。单元的功能是相同的,可以不考虑。因此,只有权力分配这个变量了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虽然权力分配是单元层次特征的集合,但它是结构体系的特性,其作用不可能还原为单位层次。至于与物质实力无关的其他国家特征如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敌对还是友好都被排除在结构之外。因此,华尔兹的结构是权力分配,结构的变化是权力分配的变化,从一种权力分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权力分配形式,即极的变化。国际体系往往是由一个在物质上属于霸权国的大国所主导,大国的兴衰决定了国际体系的演变。温特认为,华尔兹的结构是一种结构物质主义理论。他定义的国际结构实际上恰恰不是国际结构。国际结构不是物质现象,而是观念现象。国际体系的结构不是物质力量的分配而是知识的分配,是一种文化。因而,建构主义的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是指文化的变化或无政府状态的变化,即行动者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文化,从霍布斯的文化向洛克文化的转变,从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建构主义的结构变化是可能的,但并不意味着其变化是容易的,因为文化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具有自加强的作用。一旦一种文化形成,行动者的身份就会被不断的再现,从而使国际体系的结构被再生产出来。“国家越是像现实主义那样思维,利己主义及其在体系层面的连带结果——自助——就越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22

因此,虽然建构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都涉及到结构变化,但其内涵是不同的。新现实主义展示的结构变化是单元物质力量的分配变化,而国际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国际政治的自质也就保持不变。冲突和战争是国际社会的固有现象和组成部分。建构主义呈现的结构变化是观念分配的变化。虽然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在继续,但每一次变化都使国际社会发生质的变化,使其更容易采取集体行动。国家不断地使无政府状态具有新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的性质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生改变。物质力量变化的意义取决于国家处在何种文化状态之中。这种对结构变化认识的差异使得建构主义认为的结构变化如封建体系到国家体系的转化,冷战的结束和欧洲联盟的产生等在新现实主义看来都不是体系结构的变化,因为它们要么没有改变权力分配状况,要么没有超越无政府状态。建构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源于对国际体系的本体论的理解。本体论指身份和利益是被看做需要社会因素支承的进程,还是被看做在某种意义上置身于社会时空范畴之外的固定客体。23新现实主义认为,行动者的身份和认同是不变的,与国家互动进程无关,由于新现实主义把行动者的互动层次看成单位层次,而不属于国际体系的结构,因而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被排除在结构之外,即外生于体系的结构。因此,结构对行动者的作用只是约束它的行为,而不是改变它的身份。结构一旦从行动者中脱离出来,就成为凌驾于行动者之上的力量,行动者不过是结构的木偶。所以,不管力量分配如何变化,行动者的自利性质不会变化。新现实主义的这种结构-行动观类似于涂尔干的功能主义的观点。24华尔兹的结构与行动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即从结构推导出行动者的行为。建构主义认为行动不断地造就和再造自我和他者的概念,行动者的身份和利益不是外生于体系的过程之外,而是由体系的过程所支承。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也是体系结构层次的内容(微观结构),而不是属于单元层次。当行动者的身份和利益在互动进程中发生变化的时候,宏观上的结构(文化)就会产生变化,因为,结构变化是附着于身份变化。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就不只是结构对行动者的约束,而且还有使动的一面,即行动者和结构是相互建构的。这种结构-行动者观点的社会学来源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如果进一步追溯为什么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待身份和进程有不同理解,这种追问就变成了对国际政治的本体论思考:国际体系是什么构成的,结构是什么?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是物质主义,权力和利益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是一种物质事实,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有目的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国家和国际体系是一种社会类别。它不仅仅是事物,而且还是进程。权力和利益之所以具有意义和作用,是观念使然。单纯的物质力量和利益不可能解释国家之间的关系。

篇3

(一)思想政治立场

政工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和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并且也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理论文化知识,用具体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感染影响员工,来教育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二)思想政治素质

政工师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以及坚强的政治责任感,必须能够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二,则是实事求是,政工师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的员工要保持平等对待,要实事求是的处理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与问题。第三,则需要以身作则,政工师一定要严于律己、真诚待人,关心与帮助员工解决所面临的困难,用自己良好的品行和实际行动来感化员工,并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做贡献。

二、加强企业政工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路径与方法

(一)加强政工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要提高企业中政工师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就必须高度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只有熟练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在企业员工中开展自己的工作。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

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政工师,除了其自身要具备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之外,还必须重视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政工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更要做到以德服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员工起到指导与教育作用。政工师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随时的深刻反省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且做到严以律己,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来为同事和员工树立榜样。

(三)重视实践锻炼

政工师的工作能力与实践才能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通过实践锻炼,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政工师的社会责任感并且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同时使他们在实践生活中增长才干,而且这还对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企业政工师还能够了解当前的国情形势,了解社会现实存在的复杂性,明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通过增强历史责任感与时代紧迫感,海能促使政工师更好的开展日常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自我反思,与时俱进

企业的政工师对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应该及时的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查与自我解剖。时刻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实际,对于发现的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当虚心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来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同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要虚心学习以博采众家之长,并根据自己所面临的新情况与问题来采取新的措施,真正的做到与时俱进,以更好的适应政工师所面临各种实际工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三、总结

篇4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角度,鼓吹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特别是从美国价值观优越论的立场出发,将西方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视为全球普遍化的模式,认为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是高级的,其他的则是低级的,其出路和归宿将是与西方文明和价值体系认同。”[1]在此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席卷中,年轻的大学生无力抵抗,对西方文化产生很大的好感。现实生活中,《生活大爆炸》、《绯闻女孩》、《老友记》、《实习医生格雷》、《犯罪现场》等都是大学生成为网上追求的美剧,学生从美剧中了解到西方的生活方式,对待事件的处理态度和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自觉地受美剧价值观的影响。美国的好莱坞在电影产业中占支配地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大片式的影响力,借助娱乐业西方文化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让中国的青年学生目不暇接,为其折服。现代的大学生对西方的节日也表现出非常大的热情,尤其是情人节、圣诞节,几乎成为大学生必过的节日,在商家、媒体的宣传下,显得尤为热闹和重要。相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春节都表现得很冷淡。肯德基、麦当劳、卡拉OKKTV、桑拿浴、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皮尔·卡丹、XO、人头马……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某些阶层中风行,也成为部分青少年追逐的目标。年轻一代民族认同感被弱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有所丧失,并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西方消费思潮也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在购买商品时都以购买外国货特别是美国货为荣,崇尚洋牌名牌,并把它作为时尚、高品位的表现,盲目攀比现象愈演愈烈。这些不顾个人消费能力的行为,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使人际关系世俗化,侵蚀着社会风气。本质上,青年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改变。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宣传和打包出售,许多青年人不顾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及具体国情,盲目否定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并对西方政治观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学生的价值观念上西化。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使得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中已有广泛影响。这种个人至上、金钱万能、生活就是享乐的价值观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产生不利影响,也对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和道德观带来挑战。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淡化。

二、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词由先生于1997年提出,一般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在历史长河与世界格局中所处地位及未来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大学生对自己民族和执政党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化和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觉醒以及追求和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流日益增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优秀人才尽力争夺,对外文化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比较中华文华和其他文化的差异,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奋斗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悠久的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力量,是纽带,在新时期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只有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在高校中,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忽视了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实,思想政治德育课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应该相辅相成、不分薄厚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育人应该是一项隐蔽性的教育活动。文化课是艺术性的课程,它不像思想政治课那样咄咄逼人,目的性、说教性明显,容易让青少年接受教育者,不产生抵触情绪。它可以采取温和多样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中国文化中优秀的文学、伦理、思想与宗教等和弦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教授给学生。往往文化中的美好爱情、热爱祖国、团结奋斗、孝心勤奋等主题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性与感染力都比较强。也就是说,文化课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艺术化,对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往往起着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也只有大量的接触到中国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才会自觉自动地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深刻地理解自己的优秀文化,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只有建立自己文化心理的防线,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林林总总的时候,才能做到不惊慌、不震惊,守住自己的道德与伦理底线,也有思想武器与其对抗,经得起西方腐败思想的诱惑。

三、要健全大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

篇5

农场职工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也占有很多,有着工人阶级较多的优点。在党的指导下,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之后进行了不断的开拓和实际探索。农场职工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整个职工队伍来说,农场职工是一支政治觉悟高,纪律性好的队伍,他们不但有着专业的技术,更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农场一直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普通农民相比,他们接受过更多的、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多的新事物。总之,他们的思想品质更高,文化科学知识更丰富,更能够展现出新时期的精神面貌。但是,由于农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原因,农场职工表现出了有异于国家企业工人的思想特点。现在,有点农场职工由于历史上原因,思想上有着小农经济的思想。他们因循守旧,害怕变化,导致他们不能接受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思想。而且小农经济思想更使农场职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忽视集体的、国家的利益。因为国有农场职工人员结构很复杂,农场职工的思想更容易出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国有农场职工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不像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农民。所以农场职工和农民不但在生活习惯上,更在文化教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常常让使他们在思想上更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在感情沟通上和某些问题达成共识方上面都存在着很大难度,我们要做的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有效的去做好农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2新时期下农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对于我们国家的农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工作的出发点,要用严谨的态度将工作抓起。第一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农场经营的发展需求,考虑要对农场职工进行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引导,并且思考如何加强工作的实效性。第二点,对于农场来说什么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收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将政治教育引导与问题相结合。例如:职工的技能熟练程度不高,农场的部门管理存在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会使农场的收入不能增加,那么对于农场所有员工的福利待遇肯定会有影响。如何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员工对于农场的新技术主动地去学习,对外界新形势和销售价格的接受。此时,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重要就得以体现了。

3新时期农场职工思想政治解决办法

3.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农场改革和发展为中心对农场而言,有两件大事对其非常重要,就是改革和发展,这两件事也与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进程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相关的矛盾,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从农场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改革任务,与此同时,把工作的思路调整好,把握住主要的矛盾,与时俱进的发展,积极地把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到底,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3.2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农场来说,所有的农场职工工作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春种秋收,再把所收获的粮食出售获得劳动报酬。但是在种植和养护,收获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在农场开一个讨论会,对于发现的问题大家都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找寻处理问题的方法。需要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之中,我们才能深入的去体会和了解群众的心里,对于我们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帮助,同样也为日后良好的开展工作做下一个好的铺垫。

3.3引导职工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农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楷模的树立不能丢掉。特别是青年职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引入企业发展历程中的楷模榜样,将给予青年职工内心深处强烈的震撼。最终起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工作态度的作用。以农场传帮带制度的建立,又必将通过中年职工的言传身教不断感染青年职工。最终,促进职工整体良好职业观念的形成。

3.4农场职工合理的物质利益诉求不可否认,现在职工所面临的生活压力比较过去已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交换都货币为媒介。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压力的改善方面,主要建立在生活费用增加的基础之上。同时,只有在改善了生活压力的前提下职工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在工作之中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企业管理者不应回避职工希望获得物质利益的诉求,这是时代变迁所形成的客观因素使然。设立一系列职务晋升机制按正常渠道增进他们的福利待遇,并伴随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这样一来三管齐下必定事半功倍。

4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4.1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定要重视,农场定期开展主题活动。选择一些工作突出、积极向上的服务典型,在农场内部刊物、网站及当地媒体上进行宣传,树立起在本单位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感召力、凝聚力、带动力。定期组织和开展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党员的学习交流,不断增强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工中间加强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边员工典型事迹的宣传,引导员工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集体利益为重。

4.2因国际交流的加深,西方一些思想不断的腐蚀着许多职工,让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心大大减退,因此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加强农场的文化建设以及廉政建设。做好农场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教育和感化职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减少工作惰性。引导职工对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进行抵制以及如何克制自己。

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职业学校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工作方法已显得形式单调、内容僵化,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而新的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体系尚不健全,因此多数职业学校仍沿用“老方法”去管理“新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非常不利。

(二)职业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滞后职业学校虽然在人才培养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思想道德的教育方面也有其明显的缺点,这与职业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因为职业学校主要关注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后。这种偏颇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后,对思想政治的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日益复杂的社会情况影响着职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情况变得日益复杂,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形势的复杂化给职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职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受社会、家庭和网络的影响较大,同时也与自身素质、经历及文化程度有很大关系。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质多元化、学生类型多样化和文化基础差异化等特点,因此有些学生自私自利、集体观念差、过分追求个人享受、缺乏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这就使得职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难开展,并且效果较差。

二、如何改进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面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积极探索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

(一)加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做好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是关键,因此非常有必要打造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在教师的配备上要优先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教师并且对他们进行专业培养。“打铁还要自身硬”,作为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要保持清醒的思想政治头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懂得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学生的肯定,不能误导学生,更不能混淆学生的政治观点。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在工作中要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向学生灌输党的思想,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二)以创建和谐校园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创建和谐校园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创建和谐校园就是通过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造文明校园,促进良好学风、班风、校风的形成,这必然会促使学生思想的进步、素质的提高和文明行为的形成,学生思想进步了、素质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自然就好做了,因此创建和谐校园对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有利。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为了上这门课而去学习,那样就失去了思想政治课的意义。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思想进步,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常态化,要把这项工作寓于职业教育中,在专业课上也要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把职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不是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学科,看作一个孤立的教育过程。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职业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根本保证。另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还要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有所进步;同时还可以通过宣传先进事迹,以典型示范感染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篇7

论文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企业信用管理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本文力图从企业微观层面入手,选择从内部会计控制视角,利用企业现有可操作的会计控制手段,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即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管理就是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做出评价,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进行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健全,导致信用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信用管理部门是组织的职能部门,必然存在着与其他部门在业务上的协调与监督。信用管理与内部会计控制的结合,利用会计控制的思维和视角去改善现有制度,整合企业价值链管理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1.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提出

对于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已有一些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谢旭提出的基于销售——回款全程业务流程的信用管理体系;陈晓红教授等人提出包含企业授信管理和受信管理的企业信用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方法;文亚青教授提出的包含经济信用、法制信用、道德信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企业全面信用管理。但它们都存在过分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微观层面的操作性不强、过于关注宏观环境的探讨等问题。

笔者认为,全程信用管理体系较适合与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和制度程序相契合。全程信用管理体系是从销售——回款的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的,提出将销售与回款之间的核心业务流程进行整合,通过对整个信用管理流程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保障信用管理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保证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

全程信用管理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管理制度、程序措施、控制环节。现代信用管理的控制体现了事前客户资信管理、事中赊销管理、事后应收账款管理的三重控制模式,设置了从客户开发到追收欠款的关键控制反馈节点,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回环流,保证信息流的畅通、真实、完整,为未来管理控制奠定基础。这样的信用管理体系适应了我国大多数企业设立信用管理部门的初衷——解决现存的大量应收账款欠款、呆坏账等“历史遗留”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企业进一步规范客户管理、销售签单的日常管理制度问题,逐步实行成熟、规范化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

2.基于内部会计控制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控制体系和以销售——回款业务为中心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包括:采购及应付账款控制、销货及应收账款控制、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生产及成本会计系统控制。全程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客户开发、订单受理、发货管理、货款收回、售后服务及债权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循环包括信用管理体系的循环,信用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都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是防范风险、降低风险的重要业务流程。

在公司治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已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会计内部控制处于战略的中心。因此以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对销售——回款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更规范严密操作性更强,权责分工更明确。下面我们将说明如何在会计内部控制环境下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我们按照信用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顺序来重点说明。

2.1事前控制——目标客户控制所谓目标客户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客户资信管理的时候,应按照信用管理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八原则(20%的重要客户会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按照会计内部控制政策及程序,选择获利性客户。做好目标客户管理一般要完成两方面的控制:信用信息的交流与控制、信用分析。

2.1.1信用信息系统的交流与控制信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中广泛流动,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其管理与维护可以遵循会计内部控制中的计算机化资讯控制的关键控制程序,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

第一,信息安全性。只有先保证安全才有可能让有用的信息传递和流动,支持基层业务操作和管理层的决策。因此,辨别、规范信息搜集渠道,识别防范信息搜集风险,预防信息搜集过程中信息的干扰和失真将保证信用信息的外部安全;信息的分析、开发、管理职责的分离将保证信息的内部安全。

第二,组织管理控制。按照会计内部控制的要求,信用信息处理作业应遵循权责划分控制。资讯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订出,明确信用信息由信用部门专属控制,避免出现信息由不同部门同时控制的现象。信用经理授权应明确信用信息向上传递给管理层和向上他业务部门传递的口径和方式。

2.1.2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选择的目标客户的经营管理情况、财务情况、市场环境、产品竞争力等为依据对受信方的信用能力或信用风险程度做出的判断和选择。信用分析的控制应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信用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预测未来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运用内部会计控制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有利于最终风险的防范——应收账款的管理。信用风险结构的外部风险大多是由于受信企业的财务恶化导致的,要综合运用有效的财务分析指标结合相关的信用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其内部风险的产生首先是由会计内部控制出现漏洞开始的,因此规范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控制措施是管理内部风险的首要政策。信用风险的分析应由信用经理直接负责,垂直领导信用管理人员,与财务主管、营销主管、销售主管协同配合进行,并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始终。

第二,信用额度设置。根据“二八原则”对客户信用额度进行前期管理既可保证稳定的利润来源,又可规范信用额度管理的重点,避免管理分散化。企业对目标客户的信用额度的确定应该以授信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受信客户为导向。不同的管理层级应该拥有不同的信用额度授权,不同的目标客户可以得到的信用额度应该符合企业的经营方针和政策。一个可参考的公式是:信用额度=客户预计年销售额/360×信用期限。根据会计内部控制的思想,信用额度的设定应与企业相应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保持一致。

2.2事中控制——赊销成本控制

这一阶段涉及授信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并且也是会计内部控制中交易循环控制的重点,基本上包括了销售与应收账款控制、采购与应付账款控制以及生产成本控制。因此企业在赊销管理的控制重点应该关注现金流的风险和成本,产品生产和服务。

2.2.1现金流风险和成本控制

现金循环周期可以反映受信企业和授信企业双方的现金流情况,是现金管理和内部控制(在这里会计控制的现金管理不仅仅是防范舞弊的牵制管理)的重点企业。信用管理应该把信用周期与现金循环周期的时间周期协调起来,使信用周期服从于现金循环周期,尽力达到两者的统一。在企业现金循环周期中会发生下述连锁变化:应收账款占用企业资金产生机会成本,企业会短期融资以保持经营活动持续进行,负担贷款利息成本,并且营业资本的投入也会加大,流动性风险相应变大,企业的现金流成本上升。企业控制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关键在于以企业自身整个现金流运动为出发点,考察目标客户的会计政策、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及现金循环周期来制定应收账款额度及期限的信用政策。

一般来说,企业获得详细的预算表、现金流量预测表或管理报表的可能性相比银行低很多,依靠企业公开报表进行分析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通过对客户所运用的会计政策的考察与评估,企业可以更多地了解财务报表处理的本质,对随后的盈利能力、财务风险、营运资本和流动性的分析的针对性也会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客户定期的拜访,业务人员与客户的愉快交流,会对上述分析活动提供极有益的帮助。再有企业应该尽力获得现金流量表(历史的或预测的都可以),因为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相比较,现金流量表很难用弄虚作假和寻机性会计的方法进行粉饰,其信息比利润、资产、公积金等数据更为可信。而且债务的偿还必须用现金,掌握客户重要的现金流信息就可以更好地预测目标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好企业自身的现金流风险和资金成本。

2.2.2产品生产和服务控制

当应收账款正常到期时,客户提出延期或拒绝(全额)付款的最有利的“借口”就是企业销售的商品不符合合同条款,出现产品质量瑕疵、没有按规定运输货物、交付货物等不一而足。企业应首先从操作程序、凭证传递上对采购、库存、生产、配送、支付结算方式严格按内部会计控制思想进行制度管理,标准化流程,这样可以规避该交易纠纷产生的故意违约风险并避免“借口”产生。企业对支付结算方式的选择应格外慎重,特别是对外贸易,我国企业往往吃亏甚大。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政策的要求选择债权比较有保证的支付结算方式,比如要求以银行票据、信用单(证)、带息商业票据等,甚至可以要求购买方提供信用保险。总之,严格对合同进行管理和控制,及时高效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避免客户延期拖欠或拒绝付款的有效方法。

2.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的收回将最终反映企业信用销售是否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现金和利润,降低现金流风险。一般来说,应收账款监控的常用分析方法有账龄分析和DSO(应收账款变现天数)。账龄分析解决应收账款的存量问题,DSO解决应收账款的流量问题。企业提供信用额度就会产生应收账款存量,每一笔都有它的年龄,对它的年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它的合理寿命和质量,减少坏账的存量。DSO分析收回应收账款的平均天数,当企业提供信用时会预估应收账款收回天数以确定信用额度,保证企业可以承担合理的应收账款流量,控制风险累积。

2.3.1DSO分析

DSO是信用管理部门衡量其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DSO表示每笔应收账款的平均收回时间:应收账款变现天数=(当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当年总销售量)*365。

企业应设定自身的DSO目标,借以做出授予客,信用期限的决策。DSO应考虑到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行业环境的客观可评估性、企业自身的竞争态势和定位、客户的导向性问题。DSO分析的直接服务对象应该是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信用期限的评估,做到账款质量的评估,缩短现金循环周期的末端滞留时间,控制坏账产生的时间性风险。

2.3.2账龄分析法

篇8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既符合

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又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以培养科研型人才的目标是明显不一样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始终围绕着这一思路在进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载着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目标任务。因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应体现这一基本宗旨与目标,以项目教学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并通过完成具体的项目活动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统一,使得学生在完成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这与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

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和职教特色,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一直以来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没有明显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时,如果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话,那么学生要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就必须参与其中,亲自制定项目目标和计划,且一般项目都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来进行,要完成该项目就必须与学习小组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养成了与其他同学互利合作的习惯,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自信心与成就感倍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也会极大提升。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

提升教师能力,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一系列常规教学方法,教师只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即可。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话,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但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首先应具备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应给学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也应当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同时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必然也会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平时会主动加强业务学习,为了应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水平与能力也会有较大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基本原则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时始终存在着一个困惑,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在其教学内容中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在进行项目设计时觉得有很大难度。但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项目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就不难发现,虽然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完成来实现学生知识的获取,但是关键并不在项目本身,而在于项目实现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与学习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在这方面是一致的,也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与法律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完全可以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只是其在项目设计时应把握一定的原则。

1.项目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为了将课堂教学中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开展项目活动真正打动、感染和说服学生,进而让他们对自身及社会存在的问题能够正确地认识与反思,因此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覆盖教材中理论教学的内容并进行整合,体现理论教学的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强调新成果的“三进”,因此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将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动向、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理论新成果融入到项目当中来。

2.项目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和自主性

实践教学项目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因此项目设置应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大一新生的能力水平;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让他们能够合理分配和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项目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可为学生提供选择实践项目的决策机会,让大学生真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位同学的能力大小有所区别,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会有差异,教师作为实践项目的引导者不应规定统一标准答案,让每位学生自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其间可能会有许多挫折与弯路,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做到充分鼓励和正确引导即可。

3.项目设计的数量要合理且可以量化评分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数一般为16节。如果每一章都设计一个实践教学项目明显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的数量应与教学时数相吻合,每门课程四到五个项目即可。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虽然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且在项目实现过程中注重分工与合作,但活动开展的效果最终还是要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计算总评成绩的。因此项目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有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量化评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

1.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习兴趣小组

在第一次课程介绍时就给学生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念,让每位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由四到五个项目构成的,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来,因此以大班为教学单位肯定是不可行的。在第一次课时就可根据教学班级的规模,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实践教学学习兴趣小组,并通过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各兴趣小组的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实践教学活动。

2.设定实践教学项目

高职院校现阶段主要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负责人应在开学前设计制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报告书,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四到五个实践教学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共有八章,可根据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八章的内容整合为五个教学模块。绪论部分单独构成大学生的新生适应这一教学模块,第一章、第二章共同构成大学生的理想教学模块,第三章单独构成大学生的人生观教学模块,第四章单独构成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学模块,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共同构成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整合为这五大模块后,实践教学可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项目。如第一模块可以设计重塑自我、放飞梦想演讲比赛,第二模块可设计激情唱响励志歌曲大赛,第三模块可设计人生的价值辩论大赛,第四模块可设计随手拍———寻找身边的道德模范摄影大赛,第五模块可设计以案说法—法律情景剧大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一共十二章,第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共同构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教学模块,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教学模块,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教学模块,第九章、第十章共同构成祖国统一与国际战略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内容重新整合为四大教学模块后可设计四个实践教学项目。第一模块可设计观看记录片观后感交流会,第二模块可设计诗词鉴赏大赛,第三模块可设计关注两会———我是人大代表模拟提案大赛,第四模块可设计我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献计献策专题研讨会。

3.项目实施与情况说明

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教学环节,教师应要求每组制定项目计划书,明确项目实施步骤与小组成员的分工。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密切关注各小组项目进程,监督项目实施严格按计划执行,确保每位同学都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各小组成员之间要多交流与沟通,遇到问题时共同解决,碰到困难时向老师寻求建议与帮助。项目完成后应形成书面成果与材料,由每位小组委托一位成员来进行情况说明。本小组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思路是怎样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将该项目开展过程中优异的表现和成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存在的不足与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请其他同学和老师赐教。

4.项目评价与考核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