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12: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专业英语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工专业国际化的前提是专业交流无国界,也就引出了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中介语的重要性的论题。通用英语不能很好满足专业性强的话语交际需要,因此产生了专业英语或专门英语(也称,特殊用途英语)的概念。各行各业因其特定的专业知识、行业规范及从业习惯不同造成各领域英语具有不同特点。对应各学科的专门英语———简称ESP(English for Special English)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按行业需要使用英语;二是教学内容的学科专门化。ESP是在二战后随着各国间的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增多而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开始涌现一大批研究ESP的论文和专著。与此同时,我国开始尝试在一些外语院系开设“科技英语”课程,其实是ESP在我国的另一种叫法而已。ESP是应用语言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的产生源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语言学研究发展推动和教育心理学对学习者和学习过程的关注。ESP理论最初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体现的是功能主义语言观。20世纪80年代,ESP研究趋于全面系统化,随后ESP教学在世界各国迅速开展,英语学习目的开始由单一转为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需求。
Stre-vens认为ESP有四个特征:一是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二是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三是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使用上;四是与普通英语形成对比。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主张,ESP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不仅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相关理论,还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特定领域的实际语言运用技能。总体而言,EPS教学组织方式具备三大特点:一是教学目标明确;二是以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基础;三是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刘润清曾指出,“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将来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已开始朝ESP方向转移。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大学一二年级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三四年级为应用提高阶段,该阶段中各高校结合自身专业开设相应的ESP课程。
二、社会工作英语教学现实与建议
作为ESP分支下的具体学科,社会工作英语教育与其他学科英语教学一样,有自身特点和实施缺陷。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顺应社会工作国际化发展和ESP教学改革的需要,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英语”课程,但学科发展的最大一个障碍是专业教材数量有限和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专业英语教材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们是专业语言的来源;它们能够支持学习展开;它们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积极性;它们也是一种有效的参考资源。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材及相关辅导用书目前在国内尚处于空白状态,有些院校采用国外相关原著,但该类书籍多艰涩难懂,生词量大,相较于我国本科生整体英语水平来说阅读难度大、理解不易,且其内容为国外社会工作发展的介绍、研究,与社会工作中国本土化发展几无关联,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尽管有个别院校根据自身教学实际编写了社工专业英语简易教材,但因其基础狭窄,无法在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中推广开来。社会工作的专业英语参考书籍应当保证最大限度地向社工专业学生提供对他们有意义的真实语言材料,其中涉及的术语、词汇、语法、例句都应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满足学习者将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鉴于此,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可以参照当前国内外各类通用英语教材编写方式,即利用语料库选取语境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教材文本编排。
在现代语言教育和教材编写研究领域,语料库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语料库语言学为研究ESP提供了新方法,比如,Thrustun和Candlin认为,语料库语言学对ESP专业词汇的研究和教学很有帮助,另一方面,ESP研究也丰富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内容,二者相互促进。研究社工专业英语的目的主要是发现在社会工作这一特定行业中英语的语言特征,其中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应当结合专业实际,所以,以自然语言为研究目标的英语母语语料库是最好的研究工具。社工专业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术语、组织机构、法律条款、背景知识等内容均可以利用大型英语语料库进行信息搜索、后期加工,从而更好满足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另外,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育的定位应结合社会工作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英语作为桥梁,而不能完全照搬通用英语教学的所有模式。同时,它也必须区别于用母语讲授的专业课程———既不能是“英语综合阅读”或者“英语泛读”课程,也不能是“翻译课”。社会工作专业英语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语言便利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资讯、提高学术交流能力、拓宽工作思路。
三、结束语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各地区的学前英语老师,通常是由英语专业毕业生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两部分构成。但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学前英语老师而言,后者的教育和培训更加全面,如包含心理学、教育学等丰富内容,还会为其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这对于学前英语老师基本教学技能的不断提升极为有利,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学前英语教育发展的老师,促使学前英语教育更加现代化,更好保障学前英语教育的质量及效率,为幼儿后续英语语言的顺利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现状
通过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的调查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学生英语教育基本技能提升的因素。第一,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凸显出学前教育特点,所运用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英语教学并无差别。第二,教学规模方面既没有凸显出因材施教性,又没有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这样的英语教育过程中,难以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极为不利。第三,教学目标与时展不相一致,这就会使得英语基本技能教育和社会处于脱节状态,不利于学前英语教育的发展。第四,生源质量方面存在多元化发展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教学无法有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无法将教学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对此教育现状的分析,需要我们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基本技能培养内容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把握学前英语教育方向,提升学前英语教育质量。
2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内容分析
2.1因材施教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因材施教教学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组织主题性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学生进入到学前英语教育之中,所面对的是低龄儿童,他们的可控性较低,学习中随时会出现多种情况,只有在具有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之后,才能够让幼儿在学前英语学习中真正的有所收获。
2.2组织能力
学前英语教育和其他阶段的英语教育不同,在教学中需要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且此实践活动所占比例较大,这就为学前英语老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从应变能力、安全应急及耐性等方面来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好适应幼儿的突发奇想与各种学习行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更好的响应寓教于乐理念,使得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更加凸显其实质作用。
2.3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学前英语老师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拉近幼儿与老师之间的心灵距离,能快速获取幼儿的信任。比如:学前英语老师在首节课教学之中,就需要向幼儿进行自我介绍,而良好的沟通能力就能够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设计课堂教学游戏之时,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让幼儿更好的了解游戏规则,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快速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想,从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等等。由此可见,沟通能力对于学前英语老师的教学影响十分的大。
2.4语言转换能力
学前英语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具有中英文转换的能力,这是学前英语老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当前我国之所以在学前阶段就设置英语课程,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确保他们将来英语应用技能的更好提升,而也只有老师具有此语言转换能力之后,才能够为其英语应用技能的有效提升奠基。为此,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就可以灵活运用EPP教学模式,即EnglishProficiencyProgram为学前英语专业学生双语转换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基。
2.5创新能力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因而国家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教育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幼儿阶段的教育者而言。因为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之中,老师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设计多样及创新的教学活动,如亲子活动、幼儿自主活动等,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会进行基本的英语对话。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当老师总是设计创新的教学活动,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之时,幼儿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活,这对于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及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3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策略分析
3.1参观基层教学环境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基本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仅靠专业知识的学习还不够,那样学生在后期学前英语教育之中,很难准确的进行教学定位,对于幼儿英语的学习较为不利。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就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不同幼儿园参观,这样既能够对基层教学环境有实质性的了解,又能够深入了解幼儿老师这一职业,这不仅能使后续的学习更具方向,而且能为各方面基本技能的顺利提升奠定扎实基础。3.2提高基本技能教学的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育基本技能培养过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较多,儿童心理学、英语阅读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英语阅读能力等,想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需要注重层次性或者针对性的教学。比如:采取分班模式,开展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快速针对学生的薄弱区进行针对性教学,对于其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较为有利。或者针对学生教学之时,采取阶段性教学模式,如第一阶段开展基础性的教学活动,如听说读写教学;第二阶段围绕应用能力来进行教学设计;第三阶段开展儿童心理学等相关内容的教学;第四阶段围绕学前英语教学中运用到的各种基本技能来教学。
3.3提供实习机会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当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会掌握一些基本教学技能,便会产生教学的想法。此时,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此实习必须要针对实际情况来确定。比如:针对那些学习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或者是学习时间较短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到幼儿英语课堂去听课,在此过程中对老师与幼儿间的沟通,以此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活动设计方式等进行了解,以便于后续的学习中更具针对性。而对于那些学习效果比较理想的学生,就可以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感知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技术改进与创新,提升自身的学前英语基本教学技能,为后续的就业奠基。但想要真正为他们提供实习机会,就需要院校及时与当地多个幼儿园建立密切联系,以确保他们有丰富的实习机会,更好的保障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的质量。
3.4加强对现代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现代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后续在实际幼儿英语教学之中,才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教学,提高教学的生动性与实效性。具体而言,需要先对学生们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进行了解,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如课件、微课等的制作,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时机、时长等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观,这样才能够使教育水平与时展处于平衡发展状态,真正培养出更多与时俱进的教育人才。
3.5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教师,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此,院校在进行学前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意识到此点,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另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比如:定期到非遗场所去参观,在参观中震撼其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并顺势培养他们的心性和情绪掌控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案例,让学生在观看与分析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相信在丰富多样实践活动的引导之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育效果会更加理想,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幼儿英语老师,为幼儿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1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正在进行专业英语学习的大四年级学生,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等医学相关专业。问卷由16道选择题构成,涉及内容包括对“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态度,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以及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问卷共发放11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将数据录入SPSS 130 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1学生对待该课程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达到半数同学对待该课程态度认真,在其中有16人很重视医学专业英语课程,认为其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该课程内容过于烦琐,单词过于冗长晦涩而放弃学习。有超过80%的同学因课程中穿插的美剧欣赏部分及表演展示环节对该课程印象较深,仅少数同学对该课程没有印象。
2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及收获
调查问卷设置了两道有关课程具体内容的问题,约15%的同学可以完全掌握,将近半数同学可以部分掌握,但仍有20%同学表示完全没有听过。30%以上的同学认为该课程的意义大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是连接医学生基础学习和国际尖端研究的重要桥梁,30%的同学则认为其与其他医学课程并无太大区别。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学习课程后有一定收获,有30%同学仅仅对美剧片段有印象,极少数同学没有任何收获。
3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意见
学生对该课程设置的总体印象几乎为设置合理、课程单调、背单词多于口语练习各占1/3,仅极个别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对于上课时间的设置也各持己见,认为在大一所有医学课程学习之前上、在大二学习了一部分医学课程之后上、在大学医学课程全部学习结束之后上以及贯穿于所有医学课程之中四种意见几乎各占相同比例,其中在所有医学课程之前学习略多于其他。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超过半数同学认为授课方式很重要,要多增加与患者沟通及医学单词词根词缀发音方式的学习,仅少于5%的同学认为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达不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75%以上的同学认为授课老师负责投入,仅有极个别同学认为老师讲授不满意。
24学生平时对专业英语的应用
调查中,60%的同学表示平时仅有看医学类美剧时有帮助,22%同学表示偶尔会查阅一些专业的文献。极少部分同学经常研究英文文献,或使用英文教材学习医学知识。
3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较之前有明显改观,但仍需提高
有超过半数同学对于该课程有认真对待的态度,其中也有一部分认为该课程极为重要,超过其他医学课程而特别重视。与以往文献报道比较可见,或由于中国经济近些年发展较快以及周围环境对英文能力关注的增加,医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重视有了明显的提升。课程中多样的听力视频文件以及课堂中穿插的表演环节往往是学生兴趣所在也是学生能留有较深印象的部分。但该课程目前只要求考察水平,也使得一些以考试为目的的学生对该课程缺乏认真的态度。
2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从调查中对于该课程基础知识的抽查来看,仅极少数同学可以完全掌握,相当一部分则仅仅有印象。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由于该课程考核形式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不会倾注过多的时间练习复习或巩固,从而导致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的内容枯燥,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于美剧片段,其更侧重视频的剧情而对于其发音方式专业词汇的运用则掌握较差。
3学生对于课程设置意见不一
“医学专业英语”设置已有很长时间,但因其课程的内容十分晦涩难懂,课程设置方面较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较为集中的意见还是在于教学形式的设置上应更加丰富多样,反映出来的问题多为课堂对英文单词记忆过于看中,形式合理但调动力不足,从而导致课堂效果受到很大影响。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自主讨论重视不足,缺乏对学生讨论有效的指导,而对于一些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则更缺乏约束力,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理解停留在“看故事”阶段。另外,对于考核形式,学生也乐于因该课程简单的考核形式而减轻对该课业的重视。课堂要求不严,考核简单都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约束力。
4学生平时对专业英语的运用明显不足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遇到专业英语词汇,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英语十分抵触,使得本就很困难的专业学习雪上加霜,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教材外的医学知识毫无了解,更促使无法培养学生产生对专业英语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学生缺少对于外界信息搜取的渠道;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本身对医学专业英语的抵触情绪。
4解决措施
1改变课程时间的设置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授课时间各持己见,因此让该课程的授课时间更具弹性化是解决的关键。首先,在入学教育阶段增加一定的医学专业英语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早期的医学基础知识有更多专业英语的认识,也便于在当时医学新生有较大热情时让其形成对医学缩写专有名词的正确理解方式;其次,在保留目前大四年级学习“医学专业英语”主要知识的基础上,在其他医学课程中增加相关的医学英语学部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1适当提高考核标准
在不增加学生实际负担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首先要减少基础知识的考查,增加学生对听力及口语的考察程度;其次可以将课堂中学生的分组讨论以及课后组织同学分组进行英语展示,如脱口秀,英文歌,英文对话情景再现等形式,以一定比例计入最后的总成绩。基础知识考查的减少,避免了学生因大量背单词增加负担,重点考查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也可以督促学生重视课堂内容的学习。将分组讨论及展示的表现计入总成绩也可以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课堂效果的提高有很大作用,从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课堂。
3 丰富课堂形式
虽然目前的教学形式已不再是完全以老师为中心,但其还存在一定程度形式单调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分组讨论形式也被普遍认为过于形式化,缺乏真正的含义。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各占一半时间的比例安排课堂内容是较为合理的。教师应以最简明的方式用半节课时间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则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或向教师提问。最后,要求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很重要的也是目前尚缺乏的。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讨论问题的能动性,也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应给予对医学专业英语兴趣较大且平时表现优秀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向全班独自展示的机会,可以是脱口秀演讲,也可以是自己对医学英语的学习方式和小技巧,从而丰富课堂,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1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35
1.ESP理论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专门用途英语在欧美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论著,如:Tom Hutchinson与Alan Waters合著的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产物。与英语教学活动一样,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ESP的发展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为中心的五个阶段。前四个阶段的共同点是探讨语言的运用,其中前三个阶段探讨语言的表层结构特点,第三个阶段(目标情景分析)分析将来使用英语场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的交际内容、方式、途径及其语言特点,即将语言分析与需求分析结合起来。第三个阶段被称为ESP的起点、灵魂和实质,是ESP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第四个阶段探讨语言使用的过程。第五个阶段把对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又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ESP课程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教学的四个特征是:(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2.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现状
高职教育培育的是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部,2006: 3)。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故其语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与大学本科有所不同。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也应该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而不是以研究英语语言知识为目的。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新形势、新要求,也是研究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前提。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然而,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专业英语教学收效甚微,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如何使高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英语能力,为学生就业和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3.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关系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上至教育部,下至各个高校都制定了十分详尽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考核考试方式等都有相关的规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无形提高了(吴伟萍等,2006: 145)。但是,对于专业英语教学,教育部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在各个高校里,由于该门课程大多是由各院系分别承担,因此其教学大纲也是由各个院系自行制定,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专业英语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核等,没有统一的要求。
笔者认为ESP是大学英语的后续。ESP兼有专业课的特点,但仍属于语言课程(罗毅、李红英,2008: 78),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生物英语、营销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我院针对开设专业英语的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4%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不能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要;82.5%的学生反映专业英语教师使用阅读与翻译结合的教学方法;85.4%的学生反映专业英语教师授课语言以汉语为主;76%的学生反映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不紧密。
4.我校高职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在我院开设专业英语(ESP)的专业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2008年被省教育厅列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重点建设专业(淮安地区唯一的一所)。淮安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我国许多标志性事件的宴会都是淮扬菜唱主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首次盛宴、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大庆宴会、2002年江总书记宴请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都是以淮扬菜为主,同时淮安还拥有800多家的食品类公司。为适应新的情况,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英语基础的毕业生必将深受食品类企业的欢迎。实施大学英语与食品专业英语的有机衔接十分迫切。
5.我校高职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
5.1 师资的衔接
应加强院系间教师的业务学习。目前我院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多来源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英语教师,他们有着较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能流利地用英语与学生交流,欠缺的是专业知识;他们对专业英语出现的词汇的特定功能及其意义不够了解,缺乏深层次的发挥或横向联系。而专业英语教师大多是本专业的,非英语专业,他们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但是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课堂上不能流利地运用英语,从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到了翻译语句、介绍专业知识上,尽管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但语言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与提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利用自己优势的同时,还应加强业务间的互动,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校内建立起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英语教师之间的听课制度、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培训制度及专业英语教师语音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制度,加强沟通交流。
5.2 教材的衔接
首先要把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教材的编写,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而专业教师了解食品类专业词汇等知识。同时,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案、专业岗位分析、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学生实际水平,把握教材的实效性、职业性、时代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5.3 课堂教法的衔接
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的院系中,从学生的调查问卷看,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比较陈旧,基本上是找一本教材,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然后将文章逐句翻译成汉语,很少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式教学。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在讲台下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式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师应该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钟运生,2010: 91)。专业英语课堂上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参与性,有效地改变课堂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在课堂教学环境下,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
5.4 考核的衔接
改变目前大学英语的考核方式。应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例;要把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学习态度纳入评价内容,从而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各知识技能之间的衔接,促使学生在平时更注重专业英语的学习。
另外,评价不应该只限于笔试形式,应该注重考查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口头交际能力,要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进行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确保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规格要求。
6.结语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日益紧密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分工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扎实的外语。人们已经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各级教育机构都想方设法普及英语教育。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拥有悠久的历史,为我国培养了无数外语人才。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大学英语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教学改革。只有把专业英语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才算完整。只有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实现融合,组成一个彼此衔接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J].外语界,2008(1):78.
吴伟萍、梁乾英、徐爱文.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融合--基于江西农业大学的个案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45.
【关键词】语音 课程现状 课程改革
一、语音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吉姆森曾经说过:“要学会讲任何语言,一个人只需要掌握50%~90%的语法,1%的词汇便足够,但语音却要100%的掌握。”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发音正确,语调自然,语流顺畅。
语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听力的辨识度。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语音为交流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语音可以提高提高单词的拼写,加速单词的储存量及提高写作技能。由此可见,语音教学是整个语言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听力理解,语言表达能力及记忆单词等方面有促进作用。
一、个案研究的现实意义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笔者所在的院校,该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英语语音一直是外语系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该学院外语系把培养具备市场需要的教学技能和交际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该学院的毕业生主要承担幼儿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的英语启蒙教育工作。
对于英语基础启蒙教育工作而言,良好的语音素质是启蒙教师应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工作中,教师良好的语音素质为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模仿对象,规范学习者的语音学习习惯,为后续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语音面貌普遍较差,具体表现在:地方口音严重;语音概念模糊,理论知识薄弱;语音无法交际等。这为语音教学和英语后续阶段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为了彻底地改善该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语音面貌,实现语音的交际功能,为后续学习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对教育专业英语语音课程进行了改革。
二、语音课程现状分析
1 课程教学内容
语音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音段音位教学和超音段音位教学两部分。音段音位教学主要是以48个音素的学习为主,而超音段音位教学包含重读、节奏、语调及其它音渡(连读、强式和弱式、停顿等)现象。超音段音位的教学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笔者所在院校的语音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平均周课时三节。在教学内容上,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音段音位教学上,忽视了超音段音位教学,这使得学习者在运用语音的过程中,语流不流畅,不能正确传递想表达的意思,从而为交际的顺利开展造成障碍。
2 课程教学模式
语音课程采用传统的听一说一模仿一操练教学模式。教师对语音教学内容进行反复地机械式的操练,这使得教学枯燥,学习者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在此教学模式中,语音习得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语音错误的反弹率较高,学习者不能根据具体环境,灵活的运用所学语音知识,无法实现语音交际的目的。
3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综合检测,对教学的反馈和整改有重要作用。现有的语音课程考核,内容形式单一。两学期期末语音考试以口试方式展开,内容以检测音素,辨音及考核语音语流现象为主,不能很好地检测是否实现语音的交际功能。
三、语音课程改革
目前,现有的语音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促进语音教学,笔者从以下几点探索高职院校英语语音课程改革。
1 课程设置
转变语音课程基础性的定位,凸显语音课程“基础+专业”课程定位,即把语音课程的基础性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在具体的专业中提升学习者的基本技能。在英语教育专业中,语音课程以教师职业背景为依托,在创设的各种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努力提升学习者作为教师的的语音基本技能,口语技能,最终实现语音在职业背景中的交际功能。
2 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包含音素的发音与训练,重音和节律的训练及语调的使用与训练三个模块。音素的发音与训练主要培养学习者单词辨音,整体认读及拼读技能;重音和节律模块培养学习者语音识别的流畅度;而语调模块培养学习者朗读技能。第一个模块属于音段音位学习,第二、第三模块属于超音段音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位音段的学习和超音位音段的学习进行有效地结合。
为了促使语音教学内容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有效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实行LAACA情景式的教学模式。LAACA的教学模式与三个理论模块相结合,在模块化教学中运用此模式,使学习者在掌握语音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对应的语音基本技能,最终提升语音的交际功能。LAACA包含(1is,tening-acquiring-applying-correcting-assessing)五个步骤,即听-获取-应用-正音-评估。整个语音教学过程以听力为切入口,以任务的形式展开对语音知识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相关语音理论知识,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中运用获取的语音知识,从而完成语音的交际功能。在整个环节中教师对语音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语音错误进行及时的正音,并且对语音运用的过程进行评价。
语音模块化教学内容与LAACA情景教学模式结合的过程中,可与基础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语音练习材料可选择基础英语教育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句型、教师课堂常用句型及英语教科书,并且教师可创设各种与教育专业相关的情景,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升语音的运用能力及交际功能。
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改善语音学习面貌,从而实现语音教学的真正目的,促使听、说、读、写等全面的发展。
3 语音考核体系
考核体系包含教学初期进行的语音摸底测试,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考核,期末的语音课程考核以及在第二学年末的语音等级测试。语音等级测试的具体的做法是:
(1)时间设立在第二学年末,学习者实习之前,主要是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后,语音错误会有反弹现象,主要起到查漏补缺和实习前对自己语音摸底的作用。
(2)建立了教育专业英语语音试题测试题库,测试主要对超音段音位的内容进行检测,内容材料可与基础英语教育内容相结合,测试主要检测语音的运用能力。
(3)测试方式由被测试者随机抽取难度相当的试卷,每部分的测试成绩取语音测试小组教师的平均分。
(4)根据测试结果,有学院颁布语音等级测试证书。
(一)反复练习,增强学生记忆
词汇很难记住,许多学生为此而烦恼。重复记忆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重复记忆法,是把所记忆的内容连续重复或间隔一定时间后再重复学习一次,经过多次重复,实现永久记忆的方法。教师可运用重复记忆法,指导学生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强求学生记住课文中出现的所有专业词汇,而是要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中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大都在外资、合资企业的生产一线,需要运用掌握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常见的专业词汇,如electricity(电)、resistor(电阻)、voltage(电压)、current(电流)、integratedcircuit(IC集成电路)、diode(二极管)等,对于这些出现频率高、常见常用的单词必须重复地强化记忆。教师在授课中,可运用重复记忆的方法,注意在课前复习和作业两个环节中体现学过的知识点,通过反复提问、测验、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记忆。这种反复练习的基本方法,看似机械呆板,但是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的中职学生来说,却是效果显著。同时,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过程中,因为内容与专业紧密相联,又巩固了专业知识。
(二)改变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过多重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这种问题,教师可以调整、改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制作教学卡片,加强教学内容的形象化表现,让学生在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专业情境中感知、模仿、体验、学习英语单词和句子。以circuit(电路)为例,卡片的一面为英语单词,另一面绘有简单的电路图,而电路图可以绘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两种。这样,学生在学习该单词时,可以对照卡片,而且在后面课程中学习到seriescircuit(串联电路)、parallelcircui(并联电路)时,还可以再次使用该卡片。这种简单、直观,甚至看似低级的教学方式,却非常适合英语基础薄弱、注意力不太集中的中职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能充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效果将更加显著。在多媒体课件中,我们可以加入丰富的图片,以及各种常见的元器件、电路图,还可以将所学单词配以标准的发音,将枯燥的单词记忆立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学生的记忆时间,强化学生的记忆程度。
二、专业英语文章的理解和翻译
(一)专业英语文章的理解
要想对专业英语文章进行迅速和准确的理解,就要求学生既对英语语法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地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如讲解课文DiodesandDiodeCircuit(二极管和二极管电路)时,首先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二极管的构造、特性、种类,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并介绍几种简单的二极管电路。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学生既可以回顾复习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又能尽快理解专业英语课文,提高学生职业英语的水平。
关键词: 专业英语 高职高专院校 实践 改革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身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能够脱颖而出的高附加值人才。英语作为全球化形势下竞争的工具之一,已经为广大师生所重视,但仅仅对普通英语(egp)的掌握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在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专业英语课程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高低,进而关乎培养的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值得重视。
1 专业英语及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1 专业英语的发展及专业英语课程特点
1)专业英语及其发展。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寻求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易日益频繁,英语作为相互交流使用的语言成为最普及的语言工具。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英语学习者逐渐将普通英语与各行各业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于是专业英语应运而生。根据dudley-evans给出的定义,专业英语是与某种特定专业、科目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适合于有中等以上普通英语水平,从事或要从事某种特定领域工作的学习者。
2)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根据carter(1983)的观点,专业英语具备3个特点:学习材料的可信度、真实度高;目的导向性强;自主学习性强。
1.2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1)高职高专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存在开课晚、学时少、学分低等问题,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专业英语。2)课程的整体地位低导致部分专业英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亦存在偏差,课堂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英语课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教授,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目前高职高专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4)质量高、系统性强的教材匮乏。5)考核形式缺乏灵活性、实践性和权威性。
2 对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社会对专业英语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对高职高专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转变观念,充分重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增进专业英语教师之间及专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全方位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鼓励专业英语的发展。
2.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双师型”教师更有利于专业英语的教学,原因在于“双师型”教师既具备一般教师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能力,又有一线实践的大量经验,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哪些技能,因而对课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把握性更强。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课堂中的实践练习环节越多,对于30人以上的非小班教学来说难度越大,而专业英语的课时就显得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
2.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完善教材在现有教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专业英语教师可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补充和完善。以市场营销英语为例,有的教材侧重于对市场细分、定价、谈判、促销等理论知识的理论性描述,有的则侧重于这些板块实际对话的教学。这时专业教师便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可为教学和学生自学录制短小的涉及专业内容或专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视频或音频材料,使教材有声有色,更加直观,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输送给学生。
2.5 改革考核方式,倡导专业英语证书制度专业英语的考核缺乏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的统一指导及权威性,应进一步倡导专业英语证书制度,由相关教育部门出台统一的级别划分及考试标准,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既为其提供动力,又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增添一种能力的证明。
3 小结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的教学在经济、文化、科技全球化的今天任重道远,如何让学生在系统地掌握普通英语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专业英语的训练,是摆在专业英语教师乃至整个高职高专英语教育面前的挑战。唯有战胜这一挑战,才会培养出能够真正在全球化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君玲.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素质的挑战[j].职业圈,2007(18)
关键词:专业英语高职院校实践改革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身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21世纪,需要培养的是能够脱颖而出的高附加值人才。英语作为全球化形势下竞争的工具之一,已经为广大师生所重视,但仅仅对普通英语(EGP)的掌握已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在高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中专业英语课程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识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个高职教学质量的高低,进而关乎培养的学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值得重视。
1专业英语及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1专业英语的发展及专业英语课程特点
1)专业英语及其发展。
专业英语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寻求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交易日益频繁,英语作为相互交流使用的语言成为最普及的语言工具。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英语学习者逐渐将普通英语与各行各业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于是专业英语应运而生。根据Dudley-Evans给出的定义,专业英语是与某种特定专业、科目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适合于有中等以上普通英语水平,从事或要从事某种特定领域工作的学习者。
2)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
根据Carter(1983)的观点,专业英语具备3个特点:学习材料的可信度、真实度高;目的导向性强;自主学习性强。
1.2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存在开课晚、学时少、学分低等问题,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专业英语。
2)课程的整体地位低导致部分专业英语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亦存在偏差,课堂形式单一。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英语课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教授,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目前高职类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4)质量高、系统性强的教材匮乏。
5)考核形式缺乏灵活性、实践性和权威性。
2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社会对专业英语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要求的不断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对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观念,充分重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实际,增进专业英语教师之间及专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全方位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鼓励专业英语的发展。
2.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双师型”教师更有利于专业英语的教学,原因在于“双师型”教师既具备一般教师对课堂的组织、驾驭能力,又有一线实践的大量经验,知道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哪些技能,因而对课堂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把握性更强。
2.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观察、实践活动
课堂中的实践练习环节越多,对于30人以上的非小班教学来说难度越大,而专业英语的课时就显得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
2.4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完善教材
在现有教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专业英语教师可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以补充和完善。以市场营销英语为例,有的教材侧重于对市场细分、定价、谈判、促销等理论知识的理论性描述,有的则侧重于这些板块实际对话的教学。这时专业教师便可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可为教学和学生自学录制短小的涉及专业内容或专业岗位实际操作的视频或音频材料,使教材有声有色,更加直观,深入浅出地将知识输送给学生。
2.5 改革考核方式,倡导专业英语证书制度
专业英语的考核缺乏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的统一指导及权威性,应进一步倡导专业英语证书制度,由相关教育部门出台统一的级别划分及考试标准,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既为其提供动力,又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增添一种能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