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2: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英国文化英语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

篇1

1.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积累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语言基础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可以积累和夯实中国文化传播的语言基础。中国英语语料库可以分门别类地归纳总结,如: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娱乐、人文、旅游等。从词汇到短语到句子到段落有层次地进行搜集总结,这样方便使用者查询使用,也可以让更多的使用者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利用中国英语大众传媒,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大众媒体来增加中国英语的使用机会。比如,在电视上我们可以在相关栏目通过运用中国英语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如CCTV9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等;在网上可以建立网站,微信平台上都可以增加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中国文化。

3.在文化活动中充分地使用中国英语,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英语是基于中国文化而产生的,而文化活动作为我们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她能更很好地向世界展现我们的中国文化。标准英式英语是根据英国的传统文化产生的,我们可以在文化宣传活动(如:电影会、艺术节、博览会、展销会、新闻会等)中让外国人来比较中国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文化差异,这样会让外国人更加明确的了解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甚至喜爱上中国文化。就比如在政府新闻会上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中国特色的本土英语,如Bequalifiedpoliticallycompetentmilitarily,haveafinestyleofwork,maintainstrictdis-ciplinebeassuredofadequatelogisticalsupport(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再有Maketheranksofcadresmorerevolutiona-ry,youngerinaverageage,bettereducatedprofessionallymorecompetent(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一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也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

4.将中国的经典国学、文学作品借助中国英语译制,让世界驻足欣赏中国文化的魅力加大利用中国英语翻译出版中国书籍的力度,鼓励学者、华裔、高校师生利用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解,通过他们采用中国英语的方式翻译中国优秀作品来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经典文学国学更是数不胜数。通过对中国的经典国学、文学作品的中国英语的翻译会更好地通过文字所表达的特定环境下的思想观念与文化,让读者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二、结语

篇2

[关键词] 文学性;中国文学;中国动画

“动画电影”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一般情况下要称其为动画电影至少要符合以下三点要求:其一,有逐格的拍摄并连续播放的技术基础;其二,以一定的美术形式作为内容载体[1];其三,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事物看起来像有生命一样运动的表现形式。基于这三点特质,使动画区别于其他视觉叙事形式而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中国最初是没有“动画电影”这一概念的,对于这一艺术作品形式,中国人统称之为“美术片”,这是中国人在世界动画史上所创造的一个新名词。(因为社会语言学或者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人们对这一视觉艺术形式都统称“动画电影”,为了叙述的方便,以下也沿用这一称谓)如果分析一下这一冠名的文化内因,则无疑对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早期发展提供了一个线索,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美术的定义或内涵,则可探知中国人对“动画电影”的文化定位和诠释方向。

自中国动画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果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的动画史,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首先是模仿期。对于一个文化舶来品来说,模仿是必经之路,且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也不能例外。接下来就是创造,以前的模仿就是为了后来的创造,虽然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其中隐藏着必然的因素,这个因素既是内因又是外因,它随着实践者的能动性发生转变。创造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对中国动画电影来说,没有创造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存在,尤其是威尼斯儿童电影节更让中国动画人认识到独创性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迫切性。能够称得上比较完全中国意义上的创作的当是1956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骄傲的将军》。“影片不仅在人物形象、背景设计等方面具有民族化风格,而且人物性格、动作、习惯及语言等,都有中国民族的特色。骄横跋扈的将军及奴颜婢膝的食客,采用中国京剧脸谱的造型方法,这样,既有中国的艺术风格又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人物动作上,又吸取了戏曲艺术中程式化的表现手段,使他们更有中国古代人物的风貌。”[2]自此,中国动画电影逐渐摸索出了一套中国独有的且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动画艺术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更以鲜明独特的中国风格震惊了国际动画界。尤其是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彩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该片不仅在造型、布置、用色等方面成功的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及民间美术的特色,同时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完美融合其中,显现出独立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这部影片“解决了中国动画片民族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将以音乐表演为核心的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表演,成功地移植到以叙事为核心的动画电影中,使其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电影)叙事体系与(戏曲)表现体系的融合,同时也在于它能够使那些不具备戏曲程式语言修养的观众顺利的欣赏”[1]。尤其值得今天动画人注意的是:这部影片使不同艺术体系的借鉴融合成为事实!这个事实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这个事实的巨大意义被人们习惯性地忽略了。而造成这个忽略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人们忘记了戏曲(戏剧)属于文学的范畴或者说为其门类之一。

按照一种比较普遍看法,一般提起文学,似乎就使人想到小说或散文等,不会想到文学会和音乐、戏曲等有什么联系。这是对文学的狭义理解,其实文字只是文学得以留存及传播的工具之一。曾有位学者说过:“文学是思想的文字的表现,通过了想象情感及趣味,而在使一般人们对之容易理解并且惹起兴味的那样非专门形式中的。”[3]这是近代有力的文学定义,可谓甚是中的,比较精密且无偏狭或广泛之失。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实最早出现的就可以说是口头文学――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比如在中国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就是孔子搜集整理的《诗经》。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既然中国的动画电影可以与中国戏曲融合,那么,为什么不能和其他的文学门类融合呢。这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操作起来肯定是有难度的,并不是让动画人物在剧中吟诗或者读文章,而是让动画电影从此具有文学性。

“文学性”是一个比较笼统广泛且难以言传的概念,存在于形象思维之中。多义性、暧昧性是文学性最基本的特征。这些特征为艺术家们(也包括动画电影创作者)的形象思维和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其实在早期的中国动画电影中,就有这种“文学性”的动画实践,比如说很“文学”的、极具诗意的水墨动画《牧笛》。在这部动画中,几乎没有一句台词,故事的结构也极传统和简单。说它传统,是因为故事结构就像是中国五代时期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画中人在下棋,画里屏风中的人也在下棋。这部动画中,牧童睡着梦见牛丢了,于是吹笛把牛找回,梦醒之后果然牛走丢了,试吹牧笛然后牛长鸣回应,就和梦中发生的一样。说它简单,是因为故事的情节确实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但通过把这个“简单”空间重置,简单又变得不简单了,这就是有诗意了。有点类似“醉里挑灯看剑”,或者“对影成三人”;又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像“别中还梦别,悲后更生悲”的意思了,很难说清但又有另一番意味。另外,这部影片就一人一牛,没有语言的交流甚至一句对白也没有,使影片与观众之间的交流理解摆脱了“言传”的普通电影模式,而是用过音乐与画面的有机融合与观者达到“意会”的心灵交流。此后,另一部水墨动画《山水情》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把动画电影与文学关联起来并不仅仅是这种诗意化或者文学化,这其中肯定包含了不同层面及程度的各种各样的融会贯通。也许,动画创作者只要能够抓住其中的某一点,就能有所增益于自我的创造及动画电影的发展。再比如说创作于60年代的仿真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就并不是上面所谓的诗意化的,而是根据动画电影的内容采取相应的叙事语言及图画形式。这部动画源自一部报告文学,并且,剧组人员直接面对面采访了人物原型,深深地被她们及她们的行为所感动,从内心深处产生并激发了歌颂这两个小姐妹的强烈愿望,于是就有了另一种具有崇高既神圣的诗意化。这种诗意化是出于创作者心灵及精神上的迸发,更或者是灵魂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触动激越。无论如何,在当前语境下的动画电影的发展,其文学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未来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同“中国画”这个概念是为了区别于西洋绘画而产生的一样,中国文学也是为了和西方文学厘清关系而诞生的。其实这些个称谓无关紧要,关键是各自的核心及精神必须保有且不能遗弃,因为这些是存在的惟一的合理理由,对任何一方都是如此。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有其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所支配,这是一个必然的事实,不能否认。其思想渊源有基于儒家学派的道德观念为核心的入世思想,给中国文学带来了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尤其老庄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辩证的方法论与认识论,这些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炼的表现形态的特点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故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大都感情节制且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文学乃至其他艺术门类都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的表现方法,没有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是把艺术感觉和想象的空间留给观者去品味遐思;同时,更强调自然的纯素浑朴,因此中国的艺术家一直以来都把技巧与不露凿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所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也,这是大多数中国艺术家毕生梦寐以求的艺术境界。故此,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锋芒毕露又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机智微妙。按照唐君毅(1909―1978)的说法,中西文学的理念分野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中国文学重视诗歌散文及中国文字文法之特性;其二,中国自然文学中所表现之自然观;其三,中国文学不长于英雄之歌颂及社会之写实,而尚豪侠以代之;其四,中国小说戏剧,不重烘托一主角之性格与理想,而重在绘出整幅之人间;其五,中国人间文学中之爱情文学重回环婉转之情及婚后之爱;其六,中国人间文学范围,包含人与人之各种关系及人与社会历史文化之关系;其七,中国文学重两面关系中之一往一复及超越境之内在化;其八,中国文学之悲剧意识有超越性,有虚与实、悲与壮。[4]而西方文学正与之相反相左或不相干。也许这两者之间可以有所借鉴,但却是绝对不可以替换的,而自近时代以来,这种替代的倾向越发的明显。托尔斯泰(N.Tolstoy)有句名言:“艺术与科学,同是人类进步的两个机关。”[3]中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为什么总以为另外的这个机关也把握在西方人手中呢。

“中国动画之所以成为中国动画,正因为其特质就是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像表现。这个文化的独一无二就决定了表现这个文化的动画独一无二,这才是中国动画区别于世界其他动画艺术而存在和发展且能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5]同样的道理,中国文学也有类似的情节,但相对于动画来说,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形要复杂得多,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社会及文化诉求的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无法展开详述,只是强调一下,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源有流,无论外在的形式或者内在的内容怎样的变化不定,但中国文学的精神是不会变的。如果变了,就不能再称其为中国文学。从这一层面讲,中国动画与中国文学有同一性:即这两者的存在理由的同一,也就是说,它们的特殊正是由于都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关于中国动画之特殊性论述,详见拙作《中国动画电影形式建构的文化渊源》电影文学2010年第18期)这里试述一下中国文学的特别之处,当然这个特别是相对西方文学而言的。同时要指明的是,这个特别之处正是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可资借鉴融合的特质。

[参考文献]

[1] 聂欣如.动画概论[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2-183.

[2] 张松林.创造富有民族风格的中国美术电影[A].中国电影年鉴•1981[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76.

[3] 姜亮夫.文学概论讲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

[4]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3-263.

篇3

现阶段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停留在语言层面,忽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把它们分离开来。语言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知识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要恰当的把语言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学生们如果只是学会了语言知识,往往会在实践交际中出现这样的问题:话语表达不恰当、用母语的文化大环境去改造所学的语言而闹出笑话,这对正常的交际是非常不利的。在实际的英语交际中,语用错误往往比语法错误更为严重。因为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他们对于我们的发音和语法的错误更能够宽容和理解,但是如果不按照他们的说话规则来的话,轻则闹个无伤大雅的笑话,重则会显得对人不够礼貌。所以,如果学生的语法等语言问题掌握的非常牢固的前提下,句子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因为对于其所学语言所处的文化坏境不甚了解的话,在社会交往中就会出现误解,因为表达的不恰当、不得体。所以我们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务必要融入文化因素,使得文化因素充分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两种不同语言的背景文化在使用者的头脑中融合并消除差异,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并且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质的突破。

2.在文化因素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不能忽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实则是中国文化及外国文化的两种文化的交融过程。学习英语时我们肯定要涉及汉语及英语两种语言,我们学习英语时需要用英语及其所处的语言文化背景来表达出来信息,而我们还需要用我们自己的汉语来对其进行翻译消化。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汉语充当了一个参照的作用,这样的一个中介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好大学英语的一个基础桥梁。中国人需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学习英语,虽然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复杂性,有些情景是必须用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才能明确清楚的表达出正确的意思,所以把中国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弘扬我国优秀的灿烂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国文化下的汉语作为学习英语的一种参照物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学习英语的一个有效的过渡桥梁。当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会慢慢的转移到对其文化的学习,这个时候他不自觉的就会用他自己的文化来解释他说看到的现象,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往往会使学习者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及行动。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应该重视中国母语文化对其学习英语产生的作用,对比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相同和差异之处,让中国母语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参照,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去学习英语,提高学习英语的质量和效果。

2.2注重多样文化知识积累并着重培养交际能力中国的大学生在汉语体系中生活太久,受其影响太大,习惯了中国文化下的语言环境及表达方式,习惯用中国式的价值观去衡量事物。所以这些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都是不同程度的阻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其所处的文化的了解,如果我们不了解那些文化知识,就很难真的融入到那样的语言环境中。所以我们有必要积累外国文化知识来填充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的缺乏,并在这样的文化知识背景下去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对于每个阶段都需要融入文化因素,使文化因素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大学英语老师应该充分的让学生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向学生们不间断的传输这些信息。在英语交际情景演练中,老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宜交谈的文化环境,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交际能力。

3.总结

篇4

【关键词】文化安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国文化教学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接触愈发频繁。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其文化上的优势,对其他国家实行文化渗透,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为了捍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加强文化安全建设。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高校进行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丰富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抵制西方大国的文化入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不良现象,这极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进展情况。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必要性

近年来,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积极向学习者灌输西方文化,讲授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鲜有教师关注中国文化成分,换而言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被打入了“冷宫”,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这种文化教学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2】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之,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输入意识薄弱;重视英美等“精英文化”,摒弃多元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忽视母语文化;学生无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等。【3】

众所周知,任何交际都不是单向进行的,而应该在交际双方循环往复。跨文化交际亦是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将本土文化用英语恰当表述的能力。不难想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有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而缺乏适量的中国本土文化教学,长此以往,大学生势必会形成崇洋的思想,导致自我身份意识模糊,民族自豪感降低。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4】古今中外外语界泰斗无不是在外语和本国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浸泡下成长起来的。我国的钱钟书、傅雷、许国璋、梁实秋等无一不是从小熟读诗歌散文,具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后习得外文,最后成就一番事业。他们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学习外语,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部分。【5】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成分,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竞争与合作愈发频繁。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间的碰撞、摩擦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各民族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这种形态进行的新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6】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作为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安全建设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总之,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教学。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文化平等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文化平等原则。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西方文化输入和中国本土文化教学。我们强调加强本土文化教学但不等于否认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是说母语文化优于目的语文化。我们应该明确,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只是不同社会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信仰、法律,及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以宽容、辩证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要避免崇洋思想的产生也不能“为中国文化独尊”。只有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才能消除教学中的文化歧视,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实用性原则。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与专门的文化教学不同。专门的文化教学其内容更为广泛,涉及面更广;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本土文化教学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此外,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7】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内容实用、可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的积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绝不能操之过急。过量的文化输入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难以吸收,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宜的进行中国文化教学。

三、中国文化教学方法

1、对比法。在文化教学中应该提倡对比的学习方法。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的文化敏感性。对比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因为异同的反差能有效加深学生记忆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8】通过文化对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Unit One为例。该单元涉及到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教师可以

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鬼节”与之联系,进行对比教学。在介绍完万圣节的相关习俗后,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回忆“鬼节”的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随后,教师将“鬼城”——丰都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教学,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既了解了传统节日,又对旅游景点有了大致的了解。

2、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母语文化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以所学教材内容为基准,以专题的形式,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3、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日常饮食、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假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大家分享;可以安排duty report,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母语文化相关的知识及时介绍给大家。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等。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积极提升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实施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底蕴,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楷模。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

[3]郭姗姗,潘冬.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9):96-98

[4]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5]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7

[6]陈树文,郑士鹏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 【J】中州学刊 2012(3):100-104

[7]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44-145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特质 重要性 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98-01

文化是语言存在和利用的环境,同时语言也是对文化的直接反映,在英语学习中必须要掌握语言使用包含的文化内容,体验不同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不断的培养英语文化理念,才能更好的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现今,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没有对文化特质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特质进行细致研究,以此来推动英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从英语教学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出发,论述了英语教学文化引入的重要性和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的具体内容,并详细的分析了英语教学文化培养的具体措施。

1 英语教学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递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只注重语言学习而忽视对文化的了解,在英语学习中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造成学习成绩止步不前。而现今的英语教学缺乏文化特质或文化元素的正确引导,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文化的介入与教学方向都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教师的理念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都把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理论语言教学,无论从语言结构、语言转换、语言演变等方面,都认为英语的语言学习只是针对语言本身,在这种理念下教师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语言培养策略和教学模式,语言文化教学难以开展;其次,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英语参考资料过少,这极大的限制了师生对语言文化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词汇在字典或教材上能够查到,但语义往往存在偏差,这就是英语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虽然有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资料偏少,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文化传递。

2 英语教学文化引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文化引入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必要过程,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特点和文化关系所决定的。

2.1 提高语言的交流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文化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的掌握了语言符号系统是不够的,还要细致的对语言文化进行学习,如果只是一味的强化语言的运用,会造成在实际交流中不能够快速、准确的进行表达,而犯下严重的语用错误,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文化的引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2.2 提高社会文化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增多,这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时因文化差异引发交往中的误解也时有发生,这往往是因为对某些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利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不能更好、更准确的进行表达,就会引发一些误会,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英语文化的社交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加以重视。

2.3 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中文化的引入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在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的同时,教师还要加大英语文化的引入,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文化背景、文化内涵、词语形成的特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强化英美文化习俗的灌输,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英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风俗等,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含义。

3 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的具体内容

英语教学中文化元素体现应从三个方面出发:词语文化、环境文化、习语风俗文化。

3.1 词语文化

词语文化在不同的国家、语言、民族中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英语学习中词语文化也有一些特性,如:“龙”这个词,在英语文化或西方文化中是邪恶势力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个图腾,是吉祥的动物,文化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我国文化常把龙比喻为积极向上的一面,如生龙活虎、龙马精神等,而在西方则体现出邪恶的一面,如: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词语文化的体现,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3.2 环境文化

语言交流中也要注重环境文化,英语交流也不例外。人与人都是在交流中相互了解的,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环境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英语国家比较忌讳13这个数,在交流过程中或活动安排上一定要避开13这个数,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文化了解,就会引发交际上的误会。

3.3 习语风俗文化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在习语和民俗方面尤为突出。习语是人民群众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与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有的习语直接表达人们劳动中的习惯,而有一些则是外来语的演变,风俗则包括了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在外语教学上教师要利用好习语和风俗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把课本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4 英语教学中文化培养的具体措施

4.1 显性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显性教学的方式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国家的概况、环境、历史、习语、典故、人文等内容,进行专题式的讲解,强化对英语文化的直接灌输,促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过一些西方节日,讲授一些关于西方的风俗和习惯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认识和培养。

4.2 隐性教学方式

隐性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英文电影、英文小说、英文故事、英文歌曲等,对学生进行隐性的英语文化引导,并由浅入深的挖掘其文化内涵。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看或多听一些与英语国家有关的文、史、哲方面的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听说等构建背景知识图式,从而为英语的阅读理解和交际服务打下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先河,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影响了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作为现代文明的开拓者和先驱者,其辉煌的发展历史值得深思。

英国文化研究之起源概述

英国学者戴维・钱尼认为,文化就是某一群体“理解和表现他们生活的世界”的一种模式。①我国学者钱乘旦、陈晓律在《英国―在传统和变革之间》一书中指出,英国文化是在历史的斗争与冲突中形成的,并且最终趋向融合实现平衡。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文化体现为新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严格意义上而言,英国文化研究没有准确的开始日期,通常情况下认为,《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读书识字的用途》、《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四部鸿篇巨著的相继问世标志着英国文化研究的开端。它脱胎于早期文化观念与批评,既是对保守文化的反拨,更是对细读式分析方法的继承。

威廉斯以其开山之作《文化与社会》掀起了对利维斯思想的批判与传承的序幕。在《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这两本巨著中,威廉斯实现了利维斯主义与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根据利维斯思想中所包含的整体文化观念及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威廉斯批判了古典保守文化精英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根据对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激进社会批判,威廉斯驳斥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左派知识分子的传统文化理论模式。综上而言,威廉斯丰富了文化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奠定了早期英国文化观的坚实基础。

霍加特在其著作《读书识字的用途》一书中利用文学分析方法,描绘了城市工人阶级的文化变迁过程。通过对战后大众文化的实践批判,霍加特认为旧有阶级文化正遭受侵蚀,工人阶级文化正处于匮乏的危险境地。但是工人阶级在大众文化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身道德标准的提升,自主选择大众文化的文化产品形式,并形成具有阶级特色的流行文化。

文化研究的缔结者汤普森在其代表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着重强调了工人阶级之意识与文化对理解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汤普森认为工人阶级虽然属于底层群体,但是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并且工人阶级群体有其独特的阶级意识。汤普森通过重构18世纪末的激进主义文化传统、聚焦工人阶级的文化体验、分析工人阶级自我意识成长这三个方面详细地研究了工人阶级文化的形成,从而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文化研究的深入形成了促进作用。

英国文化之第三条道路选择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认为,后传统秩序的出现是产生全球化的根本动因所在。后传统秩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秩序的固有模式,颠覆了现代制度及其社会制度。同时在一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全人类必须应对共同利益问题。在这样的理论推动下,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

吉登斯认为“生活政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是一种由反思而调动起来的秩序,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政治”②。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思想就是打破一元论的“设计选择”,在左与右的两极间实现中立平衡。通过突破在公平、效率、稳定、发展等问题上的局限性,引导制度设计走向超越左与右的独立模式。

第三条道路思想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英国遭受了左派与的双重攻击后的折中路线。新左派中的社会良心论者认为,国家福利有义务帮助贫困者,社会福利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不可抗力的预防,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在理性与道德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福利发展过程中,这种共识化解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维持两者之间的相互平衡。而新左派中的公民权理论认为,公民权是众生平等的社会身份的象征,但是这种权力导致经济不平等合法化。国家福利存在的意义不是推动平等,而是改善不平等。但是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新理论位居正统。

新认为,国家福利的推行是造成纳税人负担加重,阻碍消费自由的罪魁祸首。国家干预行为就是导致整个社会迈向奴役之路的重要原因。新认为应该适时减少财政补贴,给予个人与社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总体而言,新左派强调国家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而新更看重个人自由权利。英国资本主义在经历这样两种极端的思想控制之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出现,无疑赋予了资本主义新发展的重生意义。第三条道路致力于在社会团结、公平、公正的基础价值观念基础上融入自由主义思想元素,使国家朝着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吉登斯认为,当今社会条件变幻莫测,国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建立权力与风险共享的社会,这既是对今天新“和解”的理论诠释,更是对积极福利的最佳注脚。但是,第三条道路并不是简单的路线折中或妥协。它其实是在建立社会共识基础上的理性变革思想。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后传统社会的伦理指的是承认人类生命的神圣性及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普遍权利,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时刻:这些普遍价值有了真实的支点。”③

当代英国文化之文化边界的模糊选择

文化是否存在边界,什么才是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最佳标准,这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差异角度分析文化间的区别发现,作为一个共同体差异的存在是由于某一成员不具备作为内部成员的共同属性,因此应被排除于共同体之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打乱了群体构成,同时直接导致英国文化面临外界的严峻挑战。

自1948年英国接收第一批外来移民以来,每年英国移民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大量移民涌入给英国各个领域的工作造成巨大压力。这种情况更是体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下半叶的经济萧条时期。与此同时,英国本国公民开始对外来移民者抱有一种敌对情绪,种族矛盾加剧。对于这种紧张的种族关系,英国政府也竭尽所能加以控制,但收效甚微。各种煽动种族矛盾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引发群众响应。

英国政府为缓和局势,先后颁布多部法律,致力于缓解种族矛盾与冲突,种族歧视与各种不公正待遇。同时成立了专门强制调节种族冲突的执行机构――种族平等委员会,缓和种族冲突现状。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种族冲突的局面,但是奠定了官方友好民族政策的基础。多元文化模式逐步在英国蔓延,并进一步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之中。在保障移民平等权利的同时,鼓励其独特文化遗产的保留,使其真正融入社会。

多元文化在倡导英国主流文化的同时,也注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从而导致了跨文化的产生。跨文化就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里,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这样的文化形态丰富了原有文化,并不断改变旧有的文化环境,使其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英国文化研究之父霍尔认为,少数种族文化源于英国文化,并对英国文化有所贡献,但同时也冲击了传统英国二分法文化,颠覆了传统的英国观念。移民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得英国种族呈现混杂性,同时也超越了文化之间的边界,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呈现明显的模糊性。

总体而言,英国向来是一个稳重的民族,英国文化底蕴注重的就是实际与宽容的理论原则。英国的文化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斗争的文明史,但是这种斗争绝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的野蛮侵占史,而是文化本身的自我更新与提升。

通过不同文化理论的冲击与斗争,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传承,这就是英国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同时在面对左与右的双重夹击,在二者之间的平衡发展路线,是复杂时代背景条件下,睿智的英国人的理性选择。当代“二重性”学说的诞生要求公众必须超越二元对立,实现二元融合。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秩序下的,英国文化发展轨迹。(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①[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前言第3页。

篇7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外语沟通能力,听、说、读、写、译是国际化英语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此才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国际化人才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合理开设综合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条有效途径,可通过开设语言知识、交际技能、情境训练等相关综合性的英语课程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奠定学生走向国际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适当增设跨文化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由于是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在国际交际中不单单只是语言上的交流,同时还涉及到不同国度政治、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交流。为此,国际化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国际化意识,以避免在国际交际中出现“cultureshock”。于是乎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可适当增设跨文化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选修课程来实现对学生的多元文化熏陶和全方位的国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国际意识。

三、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宽广的国际视野是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高校应重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此,高校可以加强组织各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讲座,定期安排外籍教师和学术专家、国外创业成功人士、留学生等开展系列文化讲座与案例教学。高校通过组织和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一方面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开设双语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这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在国际竞争中不仅要求人才能够使用英语进口无障碍的交流,更主要的是人才可以在专业领域中完成相关岗位要求,如材料报告、合同拟定等,对人才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我国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可以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模式来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运用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五、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其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学生只有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等、来营造英语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英语实践应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篇8

一个企业的灵魂在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从狭义上讲体现为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企业文化重视人的因素,强调精神文化的力量,希望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商品经营中的市场竞争,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越来越剧烈。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局势,如何增强实力,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摆在国内广大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四川长虹,青岛海尔,是中国国有企业最为成功的代表和典型。然而更多的国有企业却是效益低下,为什么同样的国有企业,却有兴有衰呢?我们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亏损的问题,不能不对此有所深思。

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与企业的文化经营既灵魂经营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制度优势在于能够必然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人翁意识,使职工关心企业,努力工作;有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及时避免和制止损害国有企业利益的行为;保证企业的决策行为有序、高效、科学;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国有企业制度或体制,才能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发展和壮大,也才能减少国有企业的亏损与衰落,最终建立起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制度。缺乏这样的体制或制度,那么个别国有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只能是幸运,更多的国有企业亏损和衰落则不可避免。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企业文化经营的理念。

一、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管理阶段,商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尤其中国加入WTO后,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各成员国必须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实际上,也只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再到处挥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国内企业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参与竞争,必须遵循国际规则,也就是说,不可能再享有政府的行政保护了。同时,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将来也没多少法律空子可钻,企业只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参与正常的市场竞争,并

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二、 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竞争的直接表现是质量之争、价格之争、服务之争,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品牌之争;而实质上支撑这些竞争的却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手段和组织管理水平;而体现这些特征的最终载体是人,因此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的竞争又体现在智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因为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才有可能使自己的企业在同行业中持久地处于技术进步领先、管理机制领先、市场营销领先和服务水平领先,也才能具备价格优势,才能提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诚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唯有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它一切物质资源如资金、设备、商品等,只有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发达国家许多成功的企业之所以高度重视人才、积极挖掘人才,道理也在于此。因而我们说,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竞争的最大优势,谁拥有这样的人才团队,谁就具备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优势,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遥遥领先,成为赢家,永立于不败之地。

三、 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既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靠教育培训,这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员工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企业,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有人说,企业通过挖掘优秀人才,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同样离不开教育培训,因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引进一、两个尖子人才就能解决问题的,尖子人才往往只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能力,或是技术人才、或是营销高手,而这些人才如果不能适应环境、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曾经有某电脑软件公司,通过人才猎头高?挖"到一位顶尖水平的软件开发工程师,老板开始敬之如神明,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此人与公司内各部门关系较差,工作中发生了许多矛盾,结果未满三个月,该尖子人才就辞职走了。

企业创新能力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也只有综合性的创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有竞争优势的创新能力。尤其人才培养不只是重视知识技能方面,还要考虑品德、情感、志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考虑企业文化、考虑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这是只有企业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做到的。谁在这方面把握得好、做得好,谁就能在竞争当中保持长久的整体创新优势,最终在竞争中打败对手,获得胜利。

四、 现代企业怎样进行企业文化经营

我们提出的"企业文化经营"的理念,其实并不是新的发明创造,无论是国外成功的知名企业,还是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其领导者也都知道人才重要,明白抓好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培训中心,甚至开办了自己的管理学院。但问题在于,成功的企业在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后,能够从上到下真正重视起来,并持之以恒落到实处,而我们国内有些企业特别是经营效益较差的国营企业,其教育培训基本上流于形式,上课、考试等都不过是走个过场。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再也不能继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了,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把此项工作抓到实处。那么,作为现代企业究竟该怎样进行文化经营呢?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行动自然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与狼共舞”,就必须具备既不会被“狼”吃掉,又有可能打败“狼”的本领。抓好员工的综合教育培训,是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与狼共舞本领的重要途径。从企业领导层开始,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企业教育化经营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切不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把教育培训工作看成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2、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

企业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一定的人的基础和物质基础为前提,这要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入手来考虑。硬件方面,包括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配备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仪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器材等。软件方面,一是配备一定的师资力量,二是添置必要的图书资料,三是建立长设的信息收集处理部门,有专人负责。

有了一定的人和物质的基础,还要结合企业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设想,针对本企业员工的特质,制定出较为详细的教育培训方案,逐步建立起富有自身企业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提高员工思想素质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员工爱祖国爱企业的思想境界和正义感,追求事业成功的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服从服务意识,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忠诚敬业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心、积极的心态、远大的抱负、开阔的胸怀、优秀的品格等。

二是关于员工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员工社会知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社会风俗的等多学科知识,开阔员工视野,提高员工融会贯通、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是培养员工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指员工所在岗位的职责要求、技术专业知识、相关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所在岗位部门一般包括技术研发类、生产制造类、人力资源类、行政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

四是培养员工社会交往能力的内容。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合作的时代,必须培养员工的交往水平,主要包括日常的社交礼仪,待人接物的常识,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五是训练员工综合管理能力的内容。主要针对中层以上管理干部,重点培养其宏观把握能力、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个人工作魄力和人格魅力,课程设计包括初级管理、中级管理和高级干部领导力训练等。

3、 把日常工作纳入企业教育培训的范畴

企业文化经营的理念,就是要求把企业一切日常工作都列为员工培训的内容,组织会议就是在上课,落实工作完成任务就是实习;企业最高领导就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门经理就是讲师,有关的文件、职责、制度就是教材,员工拟定的报告就是作业。按这种思路开展工作,就可以随时检查问题,纠正错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完成结果的最佳水平。

4、 把员工绩效考核与教育培训考核统一起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