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2 11:48: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质检员学习体会,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会员满意度 满意度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53-03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在“一体两翼”思想的指导下,部分高校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部等,促进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然而由于某些高校学生社团经费不充裕、管理体制不完善、指导老师配备不足、以及会员需求多样化等,使得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进而使学生社团在发挥其积极作用方面作用甚微。本文构建了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以期通过测评会员满意度来了解会员需求,增强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内部凝聚力,促进高校学生社团持续建康的发展。
1 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会员导向。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旨在真切地反应会员对社团服务质量的评价。因此在设计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指标时,要充分反映学生社团会员的需求,以会员需求为导向,从会员对社团的内、外在需求的角度来考虑指标的构成。
(2)科学性。在设计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指标时,应系统而准确的把握学生社团的工作内容,构建的测评指标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其整体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会员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满意程度;同时所设置的各项具体指标能宏观的反映系统中的每个指标的真实情况,以保证最后测评结果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3)可操作性。在设计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指标时必须保证所测评的指标是可观察、可衡量的,而且测评对象可以直接做出客观评价,便于记录现象和行为表现,收集记录的信息与数据便于分析处理,这样获得的测评结果才能成为满意度的有效结果。
(4)独立性。在设计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指标时,应尽量减少各指标之间的重叠区域,将各指标相关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避免出现较大的误差。同时也要注意,此类测评会对高校学生社团产生改进的期望,所以应当暂时避免采用一些现阶段无法改进领域的相关指标。
(5)全面性。测评指标体系应当是对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全方位的测评,应能全面地提供活动、服务等信息,系统、本质地反映、再现整体情况,因此设计过程中应以全局和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具有极强的概括性。
2 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本文构建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主要步骤如下:
(1)通过收集资料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总体框架。通过公开出版物、网络、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等途径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实际情况,概括出适用于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的六大潜变量,包括会员期望、会员感知质量、会员感知价值、会员满意、会员抱怨、会员忠诚。
(2)通过访谈筛选关键指标。为了使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测评对象的属性和特点,笔者围绕初步设计的指标设计成《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问卷》,从湘潭大学众多社团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会员、部分学生社团负责人及湘潭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负责人等进行面对面访谈,收集反馈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结构、关键测评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同时也修改了部分指标的表述方式,以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3)征询专家意见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征询业内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次修订了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测评指标体系,以而保证会员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构建最终的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3 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指标结构
通过以上步骤,笔者以高校学生社团会员满意度为总体目标,然后从会员期望,会员感知质量,会员感知价值,会员满意、会员抱怨,会员忠诚这六个潜变量出发,将其分解成具体的可测变。其中,每个变量(指标)的具体含义。
3.1会员期望
会员期望指会员利用过去经验性或非经验性的信息对学生社团未来所提供的服务或服务质量进行的判断与预测,包括:
(1)会员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总体期望,即会员加入学生社团之前对社团服务的总体期望,包括期望获得何种服务、服务的质量等方面。
(2)会员对学生社团服务满足会员需要的程度的期望,即会员对学生社团活动质量或提供的服务满足会员个性化需要程度的期望。
(3)会员对学生社团服务可靠性或出错频率的期望,即会员对学生社团提供的服务的可信赖性、无缺陷程度的期望。
3.2 会员感知质量
会员感知质量指会员在参加某种活动或得到某项服务后对服务的质量的实际感受。会员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包括学生社团氛围、学生社团形象、学生社团服务、权益保障等。
3.2.1 学生社团氛围
学生社团氛围,是指在学生社团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可以被学生社团成员感知和认同的气氛或环境。
(1)人文氛围:学生社团成员之间联系是否紧密、关系是否融洽等。
(2)环境氛围: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会员活动的特定场所的环境氛围。例如办公室,活动场所的设计、装饰等营造出来的感受。
3.2.2 学生社团形象
学生社团形象主要通过战略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文化形象、成员形象构成。
(1)战略形象:战略形象是学生社团未来发展的规划,是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的理论基础。如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学生社团管理理念等。
(2)行为形象:学生社团行为形象是学生社团的个性和特色。其包括职能性和非属。职能指学生社团为扩大学生社团影响力而必须履行的行为,例如成员培训、项目管理、媒体宣传等。非属是指学生社团出于社会责任感、塑造学生社团良好形象、赢得更大的积极响应而选择的行为,如大学生学生社团下乡支教等。
(3)视觉形象:学生社团区别于其他学生社团的独特标志。如学生社团会标、会歌、会服等。
(4)文化形象:学生社团的文化形象是学生社团文化特色理念,主要由学生社团运作方式、主流价值观、运作理念和学生社团特色活动等构成。
(5)成员形象:学生社团成员的专业素质以及言行举止等。
3.2.3 学生社团服务
学生社团服务是会员感知质量的核心内容,它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来测量:
(1)服务效率:服务渠道是否流畅、服务的流程是否简便等。
(2)服务态度:服务是否周到、服务态度是否热情等。
(3)服务针对性:服务是否针对会员需求、服务的专业性是否强等。
(4)服务稳定性:再次提供服务时,社团服务质量是否改变等。
(5)活动影响力:活动规模涉及范围是否宽广、活动意义是否深刻等。
(6)活动吸引力:活动形式是否多样、活动内容是否新颖等。
(7)活动安排:活动考虑是否充分、活动频率是否适当等。
3.2.4 权益保障
(1)投诉渠道:投诉渠道是否真正对会员开放、投诉渠道是否通畅等。
(2)投诉处理方式:对投诉的处理是否合理、接待人员是否主动热情等。
(3)对投诉的反应:对投诉的反应是否迅速、处理是否及时等。
3.3 会员感知价值
会员感知价值,即会员对价值的感知包括给定会费时会员对质量的感受和给定质量时会员对会费的感受,包括:
(1)给定会费时会员对质量的感受,即在学生社团会费不变的情况下,会员对享受到学生社团提供的服务质量的感知。
(2)给定质量时会员对会费的感受,即在服务质量一定的情况下,会员在享受学生社团提供的服务时,会员对于交纳的会费发挥的价值的感知。
3.4 会员满意
会员满意是所要测评的目标变量。会员满意,是指会员在享受学生社团提供的服务之后对学生社团的整体评估,与会员期望相呼应,贯穿于会员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和会员对价值的感知之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总体满意程度。会员在权衡学生社团的各方面之后得出的整体评价。
(2)满足期望的程度。学生社团提供的服务满足会员在加入学生社团之前对该学生社团的期望的程度。
(3)感知与理想期望的比较。会员在加入学生社团之前会根据学生社团宣传、主观想象等对学生社团形成期望,在随后感受到学生社团服务水平,最后将期望与实际感知进行比较判断。
3.5 会员抱怨
会员抱怨指会员对于学生社团提供服务不满意的表现,主要表现在:
(1)非正式抱怨。非正式抱怨包括:会员不愿继续参加社团活动、传播不满信息等。
(2)正式抱怨。正式抱怨包括:向社团抱怨、向第三方(如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投诉。为方便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向会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置管理学生社团的机构,例如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部等。
3.6 会员忠诚
会员忠诚是会员满意的表现,具体表现在:
(1)行为忠诚:表现在会员积极参加活动等。
(2)意向忠诚:表现在会员未来继续加入学生社团或向他人推荐社团等。
(3)情感忠诚:表现在会员对学生社团的态度是否忠诚、是否主动关心学生社团的未来发展、是否积极宣传该学生社团等。
参考文献:
[1] 米子川,高岳.公众满意度测量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2),7(4):70-7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12-03
现代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职业技能,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习得适应现在和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学校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来协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进而实现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之一,学校社会工作契合了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导向。基于此,以学校社会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体系中的定位入手,尝试从服务内容、服务程序、路径选择和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框架体系。
一、学校社会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体系中的定位
和其他院校一样,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等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传统的工作体系绝大多数只能对学生进行一般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以其不同的价值、理论和方法可以提供一种新型的学校社会服务,为解决现今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学生问题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从本质上来讲,学校社会工作即学校中的社会服务,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学校领域所实施的一种专业助人服务。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等学生工作相比,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理论基础而言,学校社会工作以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工作原则;就价值取向和伦理原则而言,学校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价值取向,以个别化、控制的感情投入、民主自决、保密等为伦理原则,强调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和平等;就工作对象而言,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和“社会—情绪—文化”适应困难的学生为基本对象,并且把围绕学生成长的相关个人和组织如学生家长、学校的教师和社区也纳入进来,以此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全面成长的服务;就工作方法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运用自己特殊的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实现自我成长;就社会工作者专业资格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有着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及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和价值观,应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人文关怀的职业态度以及学生为本的职业道德等。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和“社会—情绪—文化”适应困难的学生,以及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家长、教职工等重要他人和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据此,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针对具有一般性需求的全体学生提供的服务。所谓全体学生的一般性需求,是指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要或正常需要,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内部的学习动力系统、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人际关系的处理、完善自我意识、调解情绪问题及积极应对压力等。相应地,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全体学生的一般性需求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辅导、学业与职业生涯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的辅导、情绪觉察和情绪管理的辅导。
第二,针对具有特殊性需求的特定学生提供的服务。所谓具有特殊性需求的特定学生,是指具有特殊行为如厌学、逃学行为、身心障碍、网络成瘾、越轨与犯罪行为难等的学生,以及属于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家庭、服刑人员家庭、单亲家庭等的学生。相应的,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具有特殊行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应通过整合的方法来开展,包括开展深入细致的个案工作、建立小组及形成正向的影响、聚集家庭的力量和开发社会资源等;针对属于特殊群体学生的专业服务主要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发展支持系统、挖掘社会资源和开发学生潜能等方式开展。
第三,针对家长、教职工等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他人提供的服务。高职院校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如家长、教师、学校的管理者纳入服务范围,这样,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家长、教师、管理者一起,在服务工作中形成合力,提高服务效率。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家长、教职工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围绕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开展的,包括与家长和教职工沟通,及时介入问题家庭,为教职工提供关于学生情况和学生问题的咨询等。
第四,针对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关系,优化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提供的服务。学校、家庭、社区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空间,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与学习成绩的三大要素,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三大基本力量,三者在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这三种教育力量常常是孤立的、分散的,甚至在许多情况下还存在着相背离、相抵消的状况。高职院校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中可以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和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优化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
三、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程序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程序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方法。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凯雷和安德森就分别提出和总结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四种模式,即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迁模式、社区学校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传统临床模式又称为传统治疗模式,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行为而直接提供服务和治疗的一种工作模式,其工作目标是使“问题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学校变迁模式又称为机构变迁模式、社会变迁模式,是针对学校环境本身促使学校随着社会变迁的需要而做出适当的改变,其工作目标是改善功能失调的学校规范和情况;社区学校模式是针对社区组织“阻挡”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状况而开展的一种工作模式,其工作目标是协调“学校—社区”之间的关系,增进社区对学校的了解和与支持,以此协助学生减少困扰和增加学习效果;社会互动模式,是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关注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互惠互动的障碍,其工作目标发展互动系统,形成学生教育的合力。以上四种模式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不妨采纳以上工作模式,结合高职院校实际赋予新的内容。对适应学校生活和受社会性问题困扰的个别高职学生,采用传统临床模式;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学校规范、制度和设施,可以采用学校变革模式;对校园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社区学校模式;对需要从综合、全面的视角来改善学生与身边环境的交互关系的,可以采用社会互动模式。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秉承了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工作方法和间接工作方法。直接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学校个案工作主要是针对适应不良或遭遇重大挫折而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学生,从发展辅导的视角为学生提供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服务;学校小组工作主要是运用治疗小组、发展小组、互助小组等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和小组动力使小组中的个人获得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学校社区工作主要是通过争取社区的支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除了三大直接工作方法外学校社会工作也可以采用个案管理、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工作方法,来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可以采取直接方法为主、间接工作方法为辅和重视综合服务的方式。三大直接方法为主是强调学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运用;间接工作方法为辅是强调在三大传统的直接方法之外,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取个案管理、学校管理等间接工作方法;重视综合服务方式是强调根据社会工作方法发展的综合性趋势,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注重两种或多种工作方法的结合使用,以达到学校社会工作的理想效果。
四、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
关于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体制内发展和体制外促进相结合的方式:一种是在当前的高校体制内不断促进内在变革因素的增长,不断创造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的条件;另一种则是借助于强有力的外部干预力量直接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安排,以达到该体系新的均衡。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体制内发展
首先,以社会工作协会为依托,发挥在校学生的力量,在学校内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协会是隶属于校团委的社团组织,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及其他专业在校大学生组建而成。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协会的力量来开展针对本校高职学生的学校社会工作,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学校的影响。
其次,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纳入学生工作体系。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应注意搭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一平台,比如可以在学生工作体系中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平行于心理咨询中心),以实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化和经常化。此外,还应设立学校社会工作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执行主任应由专职社会工作者担任,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学生工作人员和其他部门行政工作人员是其组成人员。
再次,开发校内社会工作岗位,注重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工作系统中没有专职的学校社会工作者,那些本该由社会工作承担的服务一直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工作人员承担。因此,高职院校在取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部门认可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和设置校内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但这种方式会受到编制和工资薪酬的影响,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会面临较大阻力。所以,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初期,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培养内部社会工作者,即对目前的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学生工作人员开展社会工作培训,采取自愿和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筛选一定数额的学生工作人员向学校社会工作者转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体制外促进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推进。2004年,社会工作者正式编入我国职业目录,即作为一种新的职业被确立;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08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201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推进,政府在逐渐加大力度支持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我国针对中小学的学校社会工作都是通过聘任政府或社会第三部门专门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来开展的。从长远来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会在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引导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其次,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持。高职院校要在现有的学生工作体制下开发和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成立社会工作事务所,鼓励学校社会工作协会、校办事务所承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都必须寻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配套政策的支持。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讲,可以参照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来指导高职院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文件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宗旨、目标以及开展工作的要求等,制定相应的学校社会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守则、工作待遇等文件,提高高职院校及其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此外,从社会、媒体层面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学校社会工作,提高其社会认同度。
五、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不同的机制体制管理下,同一行为主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保证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成效,必须建立科学的、公正的、可测量的、能够提供有效借鉴的学校社会工作评价激励机制。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评价机制
首先,要明确评价对象,对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分开评估。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评价要着重于服务工作的质和量方面,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评估着重于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
其次,要确定评价主体,施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策略。学校社会工作的评价主体应采取多元化策略,主要应包括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及其家庭、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专业督导等。服务对象和上级主管部门主要从工作绩效、职业操守、制度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专业督导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全面反映被考核对象的工作情况,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再次,要合理设置评价内容,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评价内容应以其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遵循情况和一定周期内的结案数量和服务质量情况为主,形成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评价内容应以其人事管理制度、经费使用规定和服务程序设计等为主,形成由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专业建设等要素构成的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激励机制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激励因素大体包括工作本身、人际关系、机制使用、机构条件、职业认可、薪酬福利等方面。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应以这些激励因素为基础,设计合理的激励形式,激发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潜能。
首先,应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基本待遇;精神激励主要包括信任关怀、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兴趣激励等。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上,一方面,应注意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与其岗位和贡献相符的薪酬和福利。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归属感的工作氛围。学校领导要关心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成长,同时,要设立多种表彰方式,让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工作业绩获得荣誉奖励。
其次,应把工作激励和目标激励相结合。根据激励理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工作本身,即满意于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激励。工作激励和目标激励相结合主要表现为给学校社会工作者设定具体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以目标为诱因驱使其去努力工作,让其在工作中能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能,发挥自身潜能,提升自我效能。
再次,协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充分实现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价值的激励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吸引社工人才、持续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有效手段。协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发展机会和方向,并为其提供成长发展的空间,通过职务晋升来施展其才能。此外,还要根据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结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教育背景和发展需要设计科学的培训计划,即将培训作为一种奖励来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并进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8.
[关键词]民办职业院校;主题班会;系统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1
民办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也会沿用大多数普通高校的管理方式,其中主题班会是管理共组的表现形式之一。主题班会是针对学生开展围绕一定思想教育主题开展的班级会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德育工作的一种。其主要目的是营造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整体班级日常生活学习的思想状态规范与提升,进而打造良好的校风校纪。
一、高职院校学生情况
高职院校在学生招生上,生源质量不比其他高等学府,一方面来源于传统普通高中生,另一方面碜杂谥耙抵醒а生。学生整体在认知能力上不能与高等学府学生相比,但是由于网络媒体的放开,学生接受的信息逐步广泛,思想开化程度更强,但是也存在个人素养参差不齐的状态。要想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存在着一定难度。学生并不是一种封闭的思想状态,接受的信息较多,但是辨别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有一定差异,甚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煽动。因此,在学生思想上要做好必要的纠正来让学生更积极的摆正人生态度,运用正向的思想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状态与影响他人。
在具体的思想上,学生有着较为朴素的爱国情结,但又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有着自身的理想与事业的想象,但是缺乏执行与学习的动力;懂得文明礼貌的方式,但是却无法有效的改善自身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具有较强的自我思维能力,但是却在职业能力上的沟通交际能力较差;在生理上成熟进度较早,但是体能与心智上却素质较差。面对这些情况,主题班会的开展会存在着多种的阻碍性,因要充分的应对相关特点,对主题班会的系统性建设需要提升更强的针对性和规划性。
二、民办职业院校大学生主题班会系统化建设方法
(一)积极发挥辅导员作用
在主题班会的开展中,要积极的发挥辅导员的指导作用。辅导员是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负责执行人员,辅导员需要做好日常学生生活状态与思想状态的观察了解,同时积极的做好导向工作。学生在具体的年龄、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理解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因此,要充分的发挥辅导员作用做必要的主题班会开展方式与内容的制定,同时积极的在班会进行中左后点评、引导、激励等,让不良思想得以有效纠正,提升学生认识水平与思想觉悟,从而达到班会开展的实际作用,这种实际作用的教学管理理念与高职院校实用主义是紧密贴合的。同时在班会尾声,可以设置必要的提问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发表自身看法,促进认识的深入,明确班会的主题目的。同时辅导员应该运用简要语言点出班会核心观念,提升班会所具有的感召力。
(二)充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
在主题班会的开展中,虽然辅导员是作为主导角色出现,但是班会的主体应该落在学生身上,所有的内容的开展与效果的产生应该主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效果。需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其参与热情,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开动脑筋挖掘自身潜能的参与到活动中,让被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主动的自我深入教育。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来达到教育内容的有效深化。要充分的做好必要的班会前的准备工作,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状态,而后针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做有效的内容设置。同时依据时间、季节与学生状态的差异性,来针对性的进行班会的具体活动安排,提升班会活动影响性与实际效果。
(三)活跃主题班会开展形式
在主题班会的形式上,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开动脑筋依据不同季节、环境、学生需求等情况进行形式的多样化。这种形式不仅仅在于学生在主题班会上的座次安排,甚至可以将班会摆脱传统教室中的拘板形式,将班会开展到户外。例如,学校草坪、操场、运动场或者公园等,不同的环境会给予学生不同的心态。由于环境的改变可以有效的调整学生心态,避免呆板班级会议印象导致学生心理上的排斥感。尤其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在户外林间或者草坪上晒着太阳,在植物的环抱中开展会议,学生心态上较为放松与舒适,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接受度也更高,参与到场率也更为积极。学生思想上放松,也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充分的了解学生思想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与纠正。
(四)做好主题班会会前准备
在主题班会上,主题一般较为统一,受到校领导与实际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在会前,要做好必要的资料收集与会议进程规划。首先对于班级会议开展的时长、主要核心环节进行设计,对于重要班会甚至需要拟定对应的会议方案,确定会议主题、基调、进程设置等。将具体环节需要填充的内容进行收集。资料收集一方面要收集相关主题内容资料,另一方面要收集学生对于相关主题的看法、问题与思维模式等,从而让班会能够更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展开,解决学生思想上的负面倾向、疑惑等。
三、结束语
民办高职院校的主题班级开展需要实事求是的依据校园情况、学生情况、社会情况做有效的设计规划,让主题班会开展较好的符合校方对主题效果的要求,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心理满足,从而达到更好的校园氛围的打造,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思想状态,有积极乐观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邵希.基于“三维共育”模式的财经类高职学生主题班会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5,(28):215-216.
[2] 莫兰健,梁萍.谈谈对高职开展主题班会教育的几点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4):20-21.
[3] 阙庆华.高职辅导员开展“别样”主题班会课教育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8):185-186.
[4] 袁冬梅.“主题班会”对高职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7-9.
姓名:胡威
出生年月:1984-10
性别:男
籍贯:河南夏邑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经济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
关键词:电视摄像;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1
电视摄像课程目前是高职高专院校编导、制作等许多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运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又要付诸实践,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并把理论用于实践操作。据调查,目前国内已有20余所大学开设了此类课程。但是,从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调研的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在本文中,笔者分析了教学现状,阐述了电视摄像技能学习的特点,提出了改善教学状况的实践方法。
一、当前的教学状况
(一)教学方式机械化。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方式都是理论讲授与学生操作练习相结合。如教师对摄像机的基本操作、构图、用光方式等知识逐一讲解,学生使用摄像机逐一操作。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方式似乎合理,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且通过实践练习,学生也都能掌握摄像机的操作和摄像的基本技能。但是,摄像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地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认识,并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因此,电视摄像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提高学生应对真实任务及其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惰性化。教学内容惰性化是指学校教授出来的知识只是用来考试的,不能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如教师教给学生运动摄像的技能,不仅用语言去描述它们的特征,用电视画面直观地呈现,而且手把手地教学生们该如何操作,学生们也能很好地掌握技术要领。但当有一个真实的活动要学生去拍摄时,他们会无所适从或是拍摄结果难以让人满意,因为他们不知道所学的那些技能该如何合理地使用。
二、课程学习的特点
(一)实践性。电视摄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操作技能的学习;2、拍摄经验的积累。摄像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不一定能熟练使用摄像机,当然,也更不一定能拍摄好片子。摄像技能的真正获得不在于教室里的抽象学习,而在于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的环境、任务或活动中的拍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在摄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就必然要求提供各种拍摄实践,让学生在熟悉摄像机的使用和操作的同时,体会不同的拍摄经历,从而积累拍摄经验,真正提高拍摄水平。
(二)合作性。电视摄像课程的学习特别需要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任务往往是复杂的。摄像师通常需要与别人合作来完成拍摄工作,包括工作组里的其他成员和被拍摄的对象,不善于合作,就很难完成拍摄任务。另外,电视摄像不仅仅是技术操作,更多的是艺术创作,艺术创作需要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广泛地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视角与观点,获得更多的启示,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全面的专业发展。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一)课内实验及时点评。电视摄像课程随着理论的讲授,要求学生及时进行一些指定内容的实验,这些实验是为学生将来拍摄高质量成品打基础。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实验,首先必须要求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每一次的实验都要求按照要求完成,要求学生实验课前进行预习,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其次,实验时间可利用课内时间和课余时间,院系应尽量建设开发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实验时间及实验设备,最好由任课教师指导或专职实验员指导。第三,实验中拍摄与观看交替进行,实验拍摄后及时到演播室播放,学生自己观看拍摄效果。每次小实验交指定的作品,教师及学生要共同点评。
(二)以“小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制作电视节目通常不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共同的努力。笔者在安排学生实验时全部采取“小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电视摄像课程实验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3至4人为一小组最佳。这样的人数安排能够使小组成员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各有其职,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积极为小组共同的目标主动工作。在小组成员安排上,通常是由教师安排,这样可以使平时不太接触的学生有机会接触,进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是一种主动性的意识,将自己融入整个团队对问题进行思考,想团队之所需,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团队建设者和团队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三)重视实习与社会实践机会。电视摄像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实习环节。笔者除常规的将学生分组独立策划、拍摄、编辑制作电视成品之外,还积极联系校外媒体单位实习,能够亲身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在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与电视摄像能力,同时在与专业摄像师接触过程中能够学习很多在校园学习不到的经验技巧,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除积极参与校外电视媒体实习之外,教师应注重在本校内部电视媒体开展实习。校外电视台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不愿接受实习生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校内电视媒体安排学生实习。
电视摄像课程的实践环节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由于涉及经费和师资配备等实际问题,相对于高职高专广播电视专业其他课程的实践环节来说,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实施起来难度最大。所以应充分研究如何科学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衔接,有针对性地改革与创新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避免其流于形式,充分实现其价值,使学生们不仅精通专业理论,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逐步提高的职业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临床实习;医学生;儿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14-02
实习生晨交班制度是参与值班的实习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值班期间新入院及原有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处理效果进行概括、综合,并重点突出地进行陈述的过程。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晨交班是临床各级医师必须严格遵守的医疗核心制度[1,2]和培养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实习生临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技巧及医疗文件规范性书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与困境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晨交班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程简单重复,形式单调死板。在传统晨交班环节中,实习生交班的次序通常在值班护士之后,陈述的内容基本上和护士交班内容重复,缺乏临床医生关心的从诊治视角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细节和关节点;交班本上的内容除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项目外,基本上都是主诉、现病史、查体、辅助检查以及初步诊断等“老五样”的再次陈述,缺乏对病情和处理措施的深入分析。在这种交班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弱化成了念交班本上的文字,教师的角色成了被动的听众,师生互动与交流反馈不足,难以引起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形成“学生照本宣科念一念,教师从头到尾听两遍”的现象。
2.思想不够重视,学习缺乏主动。部分实习生对晨交班环节不够重视,没有把交班环节看成是展示自己临床思维能力、增强临床专业知识以及锻炼语言表述能力的珍贵机会和重要舞台,而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准备交班内容,用于交班的素材常常“依葫芦画瓢”,甚至原封不动地抄袭住院医师的交班记录本或者住院病历资料,交班成了描述“别人如何做”,缺乏“自己怎么想”。一些实习生对重点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观察,对安排的诊治流程缺乏思考,认为教师讲的都是对的,养成了“爱听教师讲,不肯动脑想”的惰性学习习惯,不符合参与式教学[3]的要求。
3.内容本末倒置,重点含糊不清。晨交班的主要目的是使全科医护人员对一些新入院的疑难危重患者和原有病情不稳定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诊断措施的执行情况或治疗方案实施的实际效果在短时间内有清晰的了解,以便于进一步开展病情观察、临床护理和诊疗措施等工作。而很多实习生缺乏归纳和概括的意识与能力,在面对新入院患者及疑难危重患儿较多时常陷入苦恼之中:新入几个住院患者就交接几个,连入院的先后次序都不变;不管病种是否相同,不考虑病情是否轻重,都一股脑、主次不分地逐一“点名”;有时要求英文交班,交班却成了几种简单病种的“汉译英”作业,听交班成了学习英语,而不是了解病情;交班的重点没有突显出“患者病情是否危重?诊断是否明确?处理是否得当?”等重要信息,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患者主诉、症状、体征以及既往诊治过程的简单叙述,导致交班内容本末倒置,叙述重点含糊不清。
二、质询式晨交班模式的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实习生晨交班模式,我们的构建思路主要如下。
1.总体目标。强化“双基”训练,促进“多能”发展。“双基”指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多能”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其核心是临床思维能力。
2.单元组成与开展方式。以学为主,教、学互动。该模式的人员组成包括医学实习生和各级带教教师两个部分;该模式的单元包括自主性学习与质询式带教两个过程。在该模式下,实习生的自主性学习处于中心和首要地位;而各级教师处于从属和辅助地位,质询式互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自主性学习的良性发展。工作开展方式采用“人人质询,实习医师现场解答”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地解决患儿临床问题,扩展实习生临床知识,实现教学良性互动。
3.实施步骤。实施步骤为“自写―点修―众评”三环节式。“自写”环节是指实习医师独立撰写晨交班记录。实习医师独立完成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病情变化观察等过程并书写交班记录。“点修”环节是指由值班上级医师及住院总医师对实习医师所撰写的交班记录进行初步评价和重点性修改。“众评”环节是指所有参与交班的医护人员对交班内容以及交班人的现场表现进行现场询问与评价。交班内容是评估的重点部分,侧重于病情演进的动态观察、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的综合性分析以及诊治思路与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在该模式下,“自写”环节是基础,“点修”环节是突破,“众评”环节是升华。实习医师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实施中要注意几个方面:“自写”环节强调由学生独立完成,但难度较大的查体部分可由带教教师协助进行;疑难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入院病人较多时,应选择性的对重点病人进行交班,不可过分加重实习生的压力和负担。
三、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对临床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对于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锻炼临床思维能力。针对不同患者的诊治活动是临床医师的核心工作。准确诊断及规范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由于临床知识和经验有限,实习生做出的初步诊断不要求准确完备,只要体现出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即可。医学实习生在该模式下,利用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形成初步诊断,提出自己的诊治意见,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强化“双基”训练过程。在传统模式下,医学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容易养成惰性学习习惯,“四不”现象(不愿意问病史,不仔细观察病情演变,不亲自动手进行体格检查,不主动思考诊治方案)比较常见。而独立学习和思考后获得的“劳动成果”会激励实习生的主动性学习,满足了学习的成就感,由“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行为[4]。另外,为了较为出色地完成现场质询,实习生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从客观上会“倒逼”他们必须亲自问、看、动手和思考。因此,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实习医师的临床“双基”能力得到了稳步而迅速的提高。
3.培养“循证医学”理念。儿科学是临床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儿科病房收住罹患各个系统疾病的患者,相当于各个内科学的综合,包含的临床专业领域较为广泛。儿科学各个专业的发展不仅日新月异,而且不断横向扩展。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临床实习生已经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基础临床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的疾病种类。面对不断变化的儿童疾病谱和迅速发展的儿科亚专业领域,临床实习生能够熟练应用学术期刊、专业文献、网络信息等多种资源,在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同时,较早地培养起了“循证医学”[5]的理念,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用药以及进一步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实习医师为了掌握详细的病史,会以热情的态度、平和的语气及亲切的语言与紧张、焦虑的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获得准确的疾病体征,实习生会主动以玩具、故事、图片等方式安抚、引逗患儿,以便顺利进行体格检查而获得有临床意义的体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医学实习生沟通技巧、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6,7],患儿家长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理解力和配合度明显提高,医患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四、结语
总之,以临床上的晨交班环节为突破点,结合儿科学临床教学特点和实习医生学习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地位的“质询式”交班模式,对提高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双基”训练质量以及沟通交流技巧等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推进,及时发现和改进各个环节中的不足,进一步观察和动态评估该模式对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凤玲,邢沫,,等.建立医疗核心制度督导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41-42.
[2]刘牧,张海员.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22-24.
[3]张季红,刘玉,常忠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7):955-957.
[4]周戬平,肖延风,黄绍平,等.丰富教学形式对增强儿科见习医师实践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44-1046.
[5]杨雪,朱易萍,高举.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84-8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1-0019-06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和谐大学校园的精神支撑。大学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地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熏陶效应。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四重四轻”现状分析
(一)重物质环境美化,轻精神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均扩大了办学规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力量不断增强,各校在校园物质环境美化上加大了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硬件设施,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但一些大学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太到位,关注点也往往停留在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一味注重物质环境美化,轻视精神文化建设,不少学校的物质环境未能承载丰富的人文因素、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校园精神,导致硬件建设缺乏内涵、物质环境建设徒有其表。学生很难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校园物质环境的本质内涵,从而与校园物质环境建立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归属。
(二)重娱乐活动策划,轻特色文化建设
现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介中的娱乐元素迅猛扩展,使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弥漫着娱乐的味道。一方面,一些大学只关注文化活动表层的娱乐性和活跃性,忽略其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一味强调“娱乐”而远离“文化”,使校园文化本应具备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遭到抑制。简单的娱乐活动难以形成对校园主旋律的认同,仅仅沦落为一种娱乐方式,显得有“形”而无“神”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匮乏导致校园文化难具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娱乐性文化宣扬明星偶像崇拜,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文化的社会性、道德性和公益性。这种文化往往将校园文化推向“市场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境况,容易促使大学生形成狭隘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近年来,一些大学由于过于崇尚“趣味性”和“娱乐化”,学校的办学特色被淡化、学术氛围被稀释、学术精神被模糊,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不能显现,导致校园文化精神出现了记忆断层,大学之间的不同个性、特色和差异也逐渐消失殆尽。
(三)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
近年来,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形势喜人,但其中不少大学的道德文化建设乏力,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的现象。不少学校在德育目标、内容、方式上几乎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来约束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德育变成了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个别大学教师缺乏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学术性、不讲政治性,只讲知识性、不讲思想性,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这样的教育只能称作为无“人”的课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对道德文化的诉求。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缺陷。
(四)重硬性制度管理,轻柔性文化建设
一些大学只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中硬性的、有形的因素,而轻视柔性的、无形的因素,于是造成了学校制度规范的机械、呆板与僵化,也造成了教育实践活动中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学校制度要么过于强调约束性而忽视人性化。要么执行标准过高、过严,过于放大制度的工具性。这样的制度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过分强调标准化,不注重制度背后的价值观与文化。没有营造良好的柔性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不善于采用说服教育、关心帮助、人情感化等人本性的管理手段,缺乏对学生的温情关怀与情感关注,学生没有真正从情感上认同制度,反而对制度产生对立、不合作、恶意抵制等情绪,导致制度功能的异化。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探索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通过“指导思想”的引领凸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高举的旗帜。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迈出新步伐,促使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判断形势,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将“全体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注重人文精神关怀,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学生在校园人本文化熏陶下,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大学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用理论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应表现为一种无声语言,又应诠释着一种大学精神。任何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挖掘“物质”和“制度”背后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认真研究学校传统文化、历史及社会的价值积淀,让它们蕴含着的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和隐性德育效能在新的时代得以清晰地延续和升华。并将其传递给师生,以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要推动显性物质、硬性制度与柔性文化优势互补、劣势互克,共同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辐射圈,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柔性文化环境,做到以柔克刚、以柔制强,以便达到深层次育人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校园物质景观和管理制度去领悟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校园物质文化是“体”。制度文化是“形”,引领下的校园精神文化是“魂”。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外部的“体”和“形”体会其“魂”,这样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增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进而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表达的自由个性。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智力特征、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教育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大学应健全创新组织领导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系统、创新活动系统和创新保障激励机制,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终生探求知识、不断创新的兴趣。
(四)通过“荣辱观”的引领凸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文明程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人们活动的准则,明示对与错、荣与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高屋建瓴的引领作用,为人的道德实践提供了价值标准,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供了精神力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可使其品位得到质的提升。因此,大学所承担的责任不仅是培养有丰富知识的人,还要培养有坚定信仰的、有道德的人。应改变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轻视道德文化建设的局面,做到“德”、“才”兼顾,采取有效手段强化荣辱观教育,以巩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1.营造校园舆论氛围
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被接受和认同需要借助于舆论的力量,这是促进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大学应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橱窗等媒体,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与知识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体现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扬善抑恶、趋荣避辱,明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导向,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重塑道德信仰,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2.更新道德教育方式
大学应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努力使道德教育方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动能。应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情理交融,使大学生乐意听、乐意学、乐意思考、积极实践,尤其要将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大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外熏内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促进学生荣辱观的转变和升华,使崇尚道德、知荣明耻、存荣弃辱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检修车间在部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以岗位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打造和谐稳定的科区为目标,全面提升设备检修水平,圆满完成了设备改造等各项工作任务,为供电部全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
1、加强了员工安全思想教育,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年来,检修车间根据集团公司和供电部的总体要求,一是开展了安全大讨论活动,并根据不同阶段制定的讨论内容结合车间实际,自拟题目,采取了全体集中和班组分散讨论活动方式。通过讨论,使员工认清集团公司供电部的安全生产形势和动态,增强了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二是召开了职工家属座谈会,使员工认识到了事故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引起全体员工的强烈共鸣。三是开展了案例教育。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现身说法,使员工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四是以视频和班前会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安全“警示”教育,使每一名员工都清楚每一次作业的危险点和注意事项,保证了各项生产任务的安全顺利进行。
2、强化现场管理,员工的安全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①严格执行车间干部跟班制度,现场作业前明确每一名干部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严把关口,超前防范;作业中跟班干部既是安全的监督者,又是施工质量的质检员,保证了每台设备的检修质量。
②严格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项制度”,同时制定了检修车间“两两”制度,使每一名员工做到施工环境清楚,危险点心中有数,施工过程心中有底。
③严格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每一次作业前都组织员工对“措施”进行学习,并进行案例教育。因此,使每一次作业都做到了节奏明快,紧张而有序。
3、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活动。今年以来,我们结合车间的特点,开展了形势多样的安全生产活动,一是利用生产淡季举办了安全生产演讲会,通过演讲的形式对员工进行安全思想教育。二是在党员中开展“党员安全责任书,党员任务书”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党员的安全责任,做到了党员身边无三违。三是组织党员、网员、岗员自检自查活动,并查出各类隐患漏洞17项,并以任务书的形式责令有关班组进行整改。
二、严密组织、合理安排,圆满地完成了09年各项生产任务
2009年检修车间主要完成了以下生产任务:
1、春检60KV高压设备240台组;
2、秋检完成60KV高压设备180台组;
3、修理6KV变压器20台;
4、过滤变压器油2吨;
5、完成车间班组办公楼采暖改造大修工程及部各部门采暖维修工作。更换管路195米,阀门19个处理漏水21处;
6、自行设计加工60KV设备构架10组;
7、为兄弟科区加工金具45吨;
8、清理变电所废旧电缆4300米;
9、对废旧8000KVA变压器进行了维修,使其可以达到正常运行状态;
10、对60KV设备按要求进行日常巡视检查,处理渗油15外。
三、以技术创新为手段,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全面提升60KV供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今年以来,我们共更换安装60KV电动隔离开关8组;更换安装SF6断路器16台;更换安装SF6断路器横梁18台,压力表18块。这些施工改造任务,工期短、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检修车间全体员工干部顶烈日、冒严寒克服重重困难,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受到了部领导一致赞扬。
四、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全面完成了与部鉴定的各项指标
1、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注意节约每一米线,每一滴油,每一个螺丝,从小处抓起,杜绝了跑、冒、滴现象,为企业增加了效益。今年的生产维修费,基本材料费共计14万元,到年底实际完成8.26123万元,在保证车间全年各项生产任务超额完成的前提下,节约资金5.7287万元。
2、合理安排汽车台班,精打细算,台班使用尽量达到8小时,台班费用降到了最低水平。全年计划台班费10万元,由于加强管理,实际使用8.146万元,比计划减少1.854万元。
3、大力开展节能活动,车间的照明灯、办公电脑、浴池、电话等设备专人管理,实际费用均完成部下达的各项指标。
4、积极开展修旧利废活动
①利用半个月时间,检修一台已报废的8000KVA变压器,并使之达到可运行状态,使我部结束了无备用变压器的历史,为我部节约资金50余万元。
②修理了东部大院电子门(没有图纸和配件),受到了部领导的赞扬。
5、利用新装备施工,节约了大量费用开支。
基于60KV设备的施工现场环境、场地所限(临电作业、车辆无法进入、设备体积大重量大等),给设备的拆除、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车间领导想方设法,大搞技改工作,利用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网络信息等手段,大胆使用新型产品——微型吊车,一种能够在现场使用的、可移动的、占地面积很小的微型吊车,并在车间得到广泛应用。此起吊设备不但方法简单可靠,同时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每使用一次可节约汽车台班一千四百元。在近三年设备改造过程中,节约吊车台班240个,节约台班费16万余元。《微型吊车应用》荣获供电部二〇〇九年员工技术革新应用性成果二等奖。
五、狠抓培训工作,员工的技术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随着供电部技术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设备技术含量的不断提升,进一步提升职工队伍技术水平,使之适应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就成当务之急。因此,年初车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培训方案,采取了集中与分散,集体与个体的培训方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了部分人吃不饱,部分人学不会的现象。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在供电部、集团公司技能大赛上取得了理想名次。今年以来,我们利用生产淡季进行六氟化硫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的理论和现场培训,并采取了奖罚措施。促进了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们还组织员工参加集团公司培训35人次,其中理论112课时实际88课时。
六、质量标准化、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也得到了新进展
1、制定了检修车间岗位价值精细化管理手册,编写价格体系495项;
2、绘制了14座高压变电所60KV供电系统图及矿区60KV供电系统图;
3、重新修定设备操作规程20项;
4、车间办公楼刮大白2000平方米,改善了车间办公环境;
5、大兴变电所60kv供电设备重新刷漆51台组,为全煤现场会在大兴变电所演示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成本计划 执行控制 研究
1. 做好施工准备,优化施工部署,缩短工期工程项目开工时,做好技术准备,尽量将技术图纸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建设单位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人员共同进行施工图图纸交底,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在图纸会审时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要认真仔细看透图纸。认真熟悉和审查图纸,检查图纸是否完整和齐全,各图间的尺寸对应是否一致,有无矛盾,熟悉各部做法,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和杜绝施工差错。在领会设计意图、明确各部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前制定出各分部工程详细的施工技术组织方案,对原编的施工组织设计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以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详细编制施工预算,工料大表,为施工管理提供依据。
做好物资准备,为连续高强度施工创造条件。建筑材料准备,要根据施工预算的材料分析和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编制建筑材料需要量计划,为施工备料、确定仓库和堆场以及组织运输提供依据。构配件和制品的加工准备,要根据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构配件和制品加工要求,编制相应计划,为组织运输和堆场提供依据以保证不误现场需要。建筑机具准备,要根据施工方案和进度要求,编制机具需要量计划,按期或提早调配、租赁、购买到场,保证施工需要。
劳动组织准备,中标后立即按工程的要求,成立工程指挥部和项目部,按既定的指挥部、项目部人员名单调配到位,开展工作。尽快组织施工力量、机具进场。对进场的职工及时做好入场教育,为落实施工计划和技术责任,应按管理系统逐级进行交底。把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和月、旬作业计划、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除低成本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要求以及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事项都应详细交底,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遵纪守法教育,使职工思想明确。
做好施工现场准备,创造较好的施工条件,使工程能顺利施工。及早进行施工现场测量控制网的验收复验,设置场区永久性,测量标点为开工放线做准备。做好四通一平,确保施工现场的水通、电通、道路畅通、通讯畅通和场地平整,所有主要干道有料场均作简易砼地面,采取硬地坪施工。快速建造施工设施,按照施工平面图和施工设施需要量计划,建造各项施工设施,为正式开工和开工后的顺利施工创造条件。
搞好施工场外协助,争取社会支持。根据各项资料需要量计划,积极同建材加工和设备制造单位取得联系,签订供货合同,保证按时供应。做发了分包劳务安排签订劳务协议,保证劳力供应,主要有土方开挖、回填及运输、材料的供应、各土建专业工种如木工、钢筋工、泥工、电工,混凝土工等队伍的协议。
2. 加强现场材料、机械管理工作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材料成本和机械设备使用占整个工程成本的 60%左右,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的节约来弥补。因此,建立完善的采购和收发料制度十分必要,一般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减少材料储存量,以加速资金周转。材料采购应通过市场调查,论质比价;对于耗量大,价款总额较大的材料应采取招标方式,公开竞价,择优选定。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不同,对比实际采用配合比的水泥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它材料费,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要掺一定量的外加剂等。这样做,既有利于保证质量,又有利于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和摊销损耗。并严格收发料制度,进场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发料要严格按照计划发放,做到帐物相符,台帐清楚,特别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周转材料,如:钢管、钢模板、扣件、方木、九夹板等应包死基数、实行限额领料。对余料坚持回收、废物再利用,这也是材料成本不可忽视的最终环节。设备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能力的要求,合理地配备机械,外租机械设备,如:塔机、吊机、挖掘机等,分别采取按台班,按工作量或包月等不同的租赁形式进行租用。施工时对租赁机械要按油料消耗定额进行抽查。并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进、退场时间,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提高利用率。自备小型机具,也要合理使用,减少机具闲置。对于机械设备应建立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机械使用成本。
分包单位的选定可进行招标方式,对分包项目结算,严格按分包合同执行;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质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乏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施,即中止合同,并另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分包成本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各专业分项工程都需经过各责任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结算。对于包清工,工程项目应选择实力强、技术精、工人素质高的队伍。其中低值易耗材料、零星材料等采取一次包死的办法。无论是专业分包还是包清工,合同的签订都应详细、严谨、奖罚严明。同时,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开展技术比武,加强劳动纪律,改善劳动组织,把施工人员的劳动成果与经济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智能与潜力,节约劳动消耗。
3. 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施工企业要想从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获得利润,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严格实行成本控制。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以“科学管理,精心施工;持续提高,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企业业务量的多少占很大的比重,但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呈几何级上升,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管理者要找到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又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达不到质量要求将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影响企业的信誉,但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提 高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信誉度,出现“质量过剩”现象,这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安全是职工的生命,项目的生产,首先要加强防患意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保证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定期检查各责任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情况(一般为每月一次)。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应会同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纠正差异;如有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情况,应针对责、权、利不到位的原因,调整有关各方的关系,落实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使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项目自开工开始,就明确项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层落实,遵循“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管理工作方针,制定“工序样板制”“施工挂牌制”“质量三检制”等施工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工作过程从管理人员到工人都清楚如何从严要求,都有人严格把好工作质量关。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不断提高过程质量管理水平。项目部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有关本公司、兄弟单位的经验和教训,并要求各学习人员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由项目部汇编,下发到各相关部门人员手中,使得主要人员从感性认识上加深了解本工程质量控制要求和力度。
施工过程中,如发现质量缺陷,出现不合格品,要及时进行标识,记录及隔离,并严格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出具《不合格品通知单》、《不合格报告》,认真组织评审,及时依据《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制定合理有效的纠正及预防措施,限期整改,整改后由质量检验部门复验认定。
项目部每半月进行一次由项目工程师组织、各专业质检员参加的质量大检查,公司质监科每月对项目进行一次质量大检查。对检查出的质量问题要及时整改,检查要有详细的检查记录。
4. 加强合同管理
依据施工图,承包合同为依据,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以此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及时申报。尽可能的增加工程收入。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的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项目经理在收到合同后,集项目经理部人员学习合同,了解并取得在投标阶段合同评审的全部报告文件,组织项目经理部主要人员,根据投票文件和施工图纸,清楚地了解合同要求及确保项目部有足够资料源按时、保质地完成合同。当发觉有问题时,应按授权范围与业主讲座和磋商,澄清问题,签订备忘录或补充合同。备忘录及补充合同是对原合同的又一次评审,应就其过程进行记录并交由项目资料员保管,重要的备忘录及补充合同报公司评审。有关资源、工期的条款应另报生产科,有关资金的应报财务科。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强化经济观念,树立全员经济意识,狠抓思想作风,注重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节约现场管理费用,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索赔意识,抓好索赔工作,找准索赔的切入点,抓住在规定时间限度内提高索赔的详细额外费用计算清单和资料,据理力争,提高索赔效果。因此,索赔也是相对降低成本的措施之一。
施工单位会对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增加工程造价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积极提出修改意见。而建设单位会对保证工程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提出一些减低工程造价的意见,要求设计单位及时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要求施工单位调整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也是工程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细化优化,选择适合的施工机具,满足施工的同时又具经济性;合理调度周转材料,精心布置施工场地;合理分配工作面,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确保工程质量。
工期管理也是合同管理的环节之一,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重要课题,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技术措施,必然增加工期成本,但由于延误工期而导致违约,必然被索赔。一般来说,工期短,成本小,但当工期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再要缩短工期,所采取措施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因此,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时,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追求市场竞争力而盲目赶抢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项目部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抓质量、安全、进度,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责任到人。按合同约定按时编制进度计划和进度款报表。对于工程变更,应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业主签证工程量及相应的单价。由于不可抗力影响,导致工程停工应及时进行工期签证。由于建设单位原因造成工期延误及损失,应及时办理书面签证手续。
5. 结束语
成本计划执行中的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合理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加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2]《建设项目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02
[3]《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03
[4]《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