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2: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糖尿病医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足,中药浴足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 [1]。糖尿病足的经典分级法为Wagner分级法:0级:有发生足溃疡危险的足,皮肤无开放性病灶。1级:表面有溃疡,临床上无感染。2级:较深的溃疡感染病灶,常合并软组织炎,无脓肿或骨的感染。3级:深度感染,伴有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骨质缺损,部分趾骨坏疽。5级:足的大部分或全部坏疽[2]。我科应用中药方剂浴足治疗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9例,女4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2.3岁,文化程度高中到本科,血糖波动范围4.8—15.9mmol/L之间,其中60例为未患糖尿病足患者,为组一,60例为0级糖尿病足患者,为组二。每组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学论文,具有可比性。由于1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有破溃,不适宜浴足,本次不做研究。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知识教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酒,选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纠正高血脂,控制血压,使血糖、血脂、血压在短期内达到或接近糖尿病患者正常标准[3],无特殊治疗。治疗组在以上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浴足,处方:川芎 15g 当归20 g 地龙 15g 防己 15g 干姜 10g 桂枝 15g 海桐皮 15g 红花 15g 丝瓜络 15g 五灵脂 20g 元胡 15g 茯苓皮 15g 川牛膝 20g。将上方煎水取汁200ml,置于盆中,加适量开水,水量至脚踝即可。调水温至37°C--40°C,以病人舒适为度,浴足15—20分钟,早晚各一次。,10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注意水温不宜过高,糖尿病人末梢神经感觉迟钝,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烫伤而病人不自觉,应严格控制水温,否则容易加重病情。如浴足过程中患者出现神志、面色、出汗等异常症状,立即停止浴足,报告医生处理。嘱患者注意修剪指甲( 平剪法) ,穿松口棉质袜,避免穿露脚趾的鞋,避免穿过紧过硬的鞋,以免损伤皮肤;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注意足部保暖。
2 结果
2. 1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肢端皮肤发凉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觉迟钝或丧失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消失,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增强;有效:皮肤发凉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觉迟钝或丧失等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无效:各项指标达不到有效标准。
2. 2 治疗结果
组一中实验组患者经过浴足仅有两人出现肢端皮肤发凉色暗、麻木感觉迟钝症状,对照组患者有12人逐渐出现上述症状。
组二中患者治疗效果见表一
表1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组二
治疗组
30
16
12
2
93.3%
实验组
30
13
8
迷茫和绝望
糖尿病,曾经像个“隐身人”一样,与我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就在我精疲力竭,想要放弃继续寻找时,它终于“现身”了,像个礼物从天而降;但转瞬间,我便发现,这才是噩梦的开始,而这场梦,将不分昼夜地伴我一生。
在研究生院的第一个感恩节之后,我生病了――胃痛,就像感染了某种病菌一样难受。但那时日夜忙碌,既要给许多学生的论文评分,还要完成自己的课业和论文。我是不敢轻易生病的,即使有稍微的不舒服,也习惯了自己去扛。所以,根本没把那点儿“微恙”当回事儿。但是,接下来的半年,莫名其妙的症状接踵而至,并且越来越严重――慢性窦感染、体重明显下降,还有极度的口渴和持续性的疲劳。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了查明病因,我从这个医生面前奔波到那个医生面前,大家都很难诊断,除了沮丧,一无所获。
身体的不适尚能忍受,内心的焦虑却让我时时濒临崩溃边缘。迅速消瘦,这是最明显的症状,于是每天都有人就我的体重问题发表评论。有一天,在健身房,一位男士从我身边走过,上下打量我一番后,说:“走之前吃个汉堡包吧。”我的朋友怀疑我之所以这么瘦,是因为饭后立即会把食物吐出来,所以非要跟着我进卫生间一窥究竟。最可笑的是,就连医生都问我是不是患上了厌食症。
这些不明原因的症状,让我一天天陷入了孤独、无助之中,拷打着我的身体和精神,令我日渐消沉。本来,我正处在新婚之后的甜蜜世界,并踌躇满志地要继续修完我的学位;但那种冥冥之中正在被死神召唤的感觉,却将我一步步推向绝望的深渊。
误解和偏见
终于,有一天,我难受万分,不得不去当地医院的急诊室;五天后,我带着一张诊断证明和一把小册子出院了。诊断证明书上赫然写着:“糖尿病!”尽管我被这姗姗来迟的确诊惊了一下,但总算有了一丝安慰,因为医生说:“不管怎样,患的是糖尿病,就意味着你还有希望继续活下去。”
过去,我从不知道,当一个人被贴上“糖尿病患者”的标签后,就意味着此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总是会问我:“这个能吃吗?”“那个能吃吗?”而且很多人就此认定,我不该吃一切含糖的食品。他们对糖尿病的无知以及对我的种种错误评论让我感到失望。一些人跟我说他们非常害怕针头,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很好地管理糖尿病这类疾病;但他们不明白,如果我也害怕针头以及与针头有关的一系列治疗,那么我将会死去。
患上糖尿病已经让我丧失了很多生活乐趣,但身边人们的各种指点和评论则进一步加剧了我的痛楚。
一位朋友为了安慰我,对妈妈说:“幸亏是Rachel患上了这种病,换做是我,肯定应付不了。”我知道她的好意,她是在对妈妈夸我是个独立自主的人,但即使这种安慰的话,也让我懊恼无比。
某天,一个小孩子对我说:“我叔叔也患有糖尿病,他因此切去了脚趾。”这算什么?安慰?鼓励?不,在孩子眼中,糖尿病就是这样的――仅仅是切掉脚趾而已。幼稚的表弟还曾问我:“医生什么时候才让你停止使用胰岛素啊?”他的问话并没有让我感到惊讶,因为这是我经常要面临的窘境,起初,我总是因此有种挫败感,深感自己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别人无需知道的东西,我却必须要了如指掌,因为那关系到我的健康和生命。
在每天回答各种善意询问的过程中,我渐渐意识到:那纸诊断书,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将我提升为一位“医学教育者”和“糖尿病抵抗者”。其实,当时这种想法是对糖尿病的误解和陈旧观念,这种心态也影响着许许多多患者。就我自己而言,确诊之后很长时间,我都在抱怨他人、或者自怨自艾。比如那些浪费了我那么长时间都查不出病因的医生;再比如我始终觉得自己置身一场自卫战中,一转身,就能看到别人在评论我。即使别人好心好意地告诉我说,我比确诊之前气色好多了,也会刺痛我的心。那时的我,一直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为什么患上糖尿病的人,偏偏是我?
坦然和接纳
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糖尿病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平凡、不可或缺。糖尿病护理人员也向我保证,糖尿病会成为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只是需要我稍微花点心思去照料它罢了。渐渐地,我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对待糖尿病的态度,并承诺要与它好好相处。糖尿病确实会给我带来一些麻烦,但我已学会从心里承认它的存在并接纳它,进而战胜它。不管在我们生活的某个阶段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过后,都要继续生活,让一切趋于常规化,并始终保持平常心。
必须承认,我已身陷一场持久战,对抗着身边的负面声音以及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医生不太恰当的一句话、一个举动,我都会考虑许多他的弦外之音;朋友一句“你真的要吃掉那馅饼吗”,也会让我条件反射地认定自己又输给了糖尿病。
沮丧?是的!伤心?当然!失望?肯定有!
然而,我还是要回归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意味着我要防止自己和任何带有负面情绪的人接触。例如,那些夸张的、爱嚼舌头的、阴险的女人都会令我感到局促不安。所以,我从来不和这样的女人交朋友,因为她们会对我的情绪以及糖尿病护理造成不良影响。当我不再那么神经兮兮地盯着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情绪表现时,血糖开始向我妥协。
现在,当有人又开始向我数落糖尿病的消极性和对健康的危害时,我不再懊恼,而是耐心地跟他们讲关于糖尿病的常识和我对此的态度。比如,阿姨正要把一杯果汁递给我,突然想起什么,于是收回去,对我说:“哦,我忘了,你不能喝这个”时,我就向她解释说,我是可以喝果汁的,但我主动选择了放弃,因为我希望可以从其他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
当然,还有一种让自己逐渐坦然的方法――学习或感悟到某些东西之后立即与他人分享。比如加入网上的糖尿病社区,或者将每次拜访医生的心得写在博客上。慢慢地,我就可以自如地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疾病了。因为总体来讲,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是在增加的,我并不是孤独的一个人,我可以和许多人一起共享我们的生活和战胜疾病的秘诀。
选择和转变
郭清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目前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垂体组委员,国际糖尿病青年编委和医学综合编委。长期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发病和干预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25篇,第1作者18篇;5篇被SCI或Medline收录,参编书籍4本,参加翻译糖尿病巨著《Joslin糖尿病学》;所参与的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2006年获总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硕士研究生论文交流荣获一等奖;第九届全国糖尿病大会论文比赛被评为优秀论文,选送第四届中日糖尿病大会英文发言。参与多项国家、院级以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的研究。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危害及挑战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据最新数据表明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人数位居全球之首。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亦呈显著增长趋势。糖尿病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患人群,有人称两者为“危险的二重奏”。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4~5倍,国外报道为40~80%,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新诊断患者中为38%。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没有高血压患者相比,心血管事件相对危险性及病死率明显增加。近年来发表的大型临床试验报告,如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欧洲收缩期高血压试验、高血压最佳治疗试验、糖尿病人的高血压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研究等,均已明确显示,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与心血管事件高发生率有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主要心血管事件、冠心病事件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总病死率均显著增高,而且这种关联在全球不同种族和地域的研究对象中完全一致。正是基于许多国际多中心大型研究的结果,美国JNC-Ⅶ,WHO/ISH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一致指出,高血压患者一旦发现有糖尿病即应列入高危组或者很高危组,糖尿病是高血压预后的高度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存在三“高”,即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而与此同时也存在三“低”,即知晓率低、服药(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2004年我们参与的调查显示中国地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2%,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医生为患者制定的目标血压值以及实际达标情况与指南还存在一定差距。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达标率仅为20%~40%,明显低于总体达标率。无论专科医生还是全科医生,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控制均任重而道远。
糖尿病降压治疗的临床意义和地位
有关糖尿病降血压治疗与并发症的关系在八十年代初已受到重视,当时发现糖尿病患者降血压治疗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可使尿白蛋白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率减慢。在八十年代后期启 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长疗程研究。九十年代多项糖尿病降血压治疗研究陆续报道。各类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压可明显减少、延缓糖尿病肾脏、心血管并发症。
比如UKPDS对1 148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随访8.4年(中位数)的研究显示,严格控制组血压多下降10/5 mm Hg可便患者从多方面获益。
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下降24%;
糖尿病相关死亡下降32%;
所有大血管病变下降34%;
脑卒中风险下降44%;
心肌梗死风险下降21%;
心力衰竭下降56%;
所有微血管病变下降37%;
视网膜病变进展下降34%;
视力恶化下降47%;
微量白蛋白尿(≥50 mg/L)和明显蛋白尿(≥300 mg/L)分别下降29%和39%。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相继公布了高血压系列防治指南,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这一特殊人群提出了专门的规范管理方法,如2003年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NC-7)、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ESC/ESH2003)、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欧洲高血压协会(ESH)2007版高血压防治指南、欧洲高血压协会(ESH)2009版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等。
指南对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如下(见表1)。
糖尿病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中被列为很高危(见表2),提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害性已被得到充分重视。
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的控制目标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保护易受高血压损伤的靶器官,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 Hg时即应开始降压治疗,对于一般人员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 Hg,以往指南提出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但2009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到,虽然以前的指南曾建议将心血管风险极高危(有心血管事件史)或糖尿病患者收缩压降至130 mm Hg以下,但其证据并不甚充分。迄今尚无随机试验证实将收缩压控制在130 mm Hg以下可使糖尿病患者更多获益,因此这些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近来,一些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提示,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J形”曲线现象,即当血压水平低于某一界值时,患者心血管危险水平不仅不会继续降低,反而逐渐增高。这一现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在降压治疗时应该设定血压低限。然而现有证据显示,若患者不存在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当血压水平≥120/75 mm Hg时,可能不会发生“J形”曲线现象。新指南虽然没有明确划定降压治疗的血压低限,但首次明确指出血压水平过低可能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新指南指出,基于现有证据,将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设定在130~139/80~85 mm Hg范围是合理的,并在这个范围将血压尽可能降低。血压继续降低是否会对患者产生有益影响尚期待更多研究证据。同样将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支持,考虑到大多数患者的血压达标困难,因此新指南未制定具体的血压目标值,而是建议患者适度降压,这一做法更符合临床实际。
关于血压在正常高值的糖尿 病患者是否应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尚缺乏充分证据,但若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则仍推荐进行降压治疗。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宜个体化,一般将血压降至130/80 mm Hg以下,合并有脑卒中恢复期后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 Hg以下。
表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
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不仅需要符合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要求,还有如下特殊性。
1 小剂量开始 初始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因降压药物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因此要充分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 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又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如使用中、短效制剂,则需要每天2~3次用药。
3 个体化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合适患者的降压药物。
4 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任何药物治疗均鼓励患者进行非药物治疗,否则事倍功半。如(1)控制体重;(2)减少食盐摄入量每天在6 g左右;(3)合理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脂肪;(4)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调查显示单纯控制体重,体重下降10 kg可使血压下降5~20 mm Hg;膳食限盐可使血压下降2~8 mm Hg;增加体力活动可使血压下降4~9 mm Hg。
5 联合用药 不同类型药物有其特殊的优点及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需要1种以上的降压药物,2级以上高血压常需联合用药治疗,以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但具有相似或重叠机制的药物(如ACEI与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联用,此类联合疗效并不优于单独应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给出一些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见表3)。
6 降压药物选择的争议 2009欧洲高血压指南认为常用5类降压药物即利尿剂、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 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βB)的降压作用无显著差别。由于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显示不同降压药物在降低心血管总体风险或特定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如卒中、心肌梗死)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仍然建议利尿剂、ACEI、钙拮抗剂、ARB及βB均可用于抗高血压的初始与维持治疗。指南进一步强调血压下降幅度是患者获益的根本保障,所选药物种类并不是患者获益与否的决定因素。每种药物均有其各自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应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选择。传统的一线、二线药物的分类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本指南不推荐使用。
近年来,βB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广泛争论的热点之一。2009年修订的欧洲指南认为现有证据尚不足以证明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与靶器官保护作用弱于其他降压药物。虽然βB对糖代谢具有潜在不良影响且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但药物诱发的糖尿病是否与自然发生的糖尿病具有相同的不良预后尚属未知,因此不宜据此否认此药的临床作用。另外,由于不同βB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βB的临床作用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可能有显著差别。由于上述理由,贸然下调此类药物的临床地位是不甚妥当的,故βB仍应被视为一类有效的降压药物。
关于噻嗪类利尿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地位,欧洲高血压指南并不认同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报告(JNC7)的观点。2009欧洲高血压指南认为噻嗪类利尿剂的临床地位仍存在争议,目前关于此类药物逆转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证据很少,现有的少数研究显示噻嗪类利尿剂的靶器官保护作用逊于钙拮抗剂或ACEI。不仅如此,大量研究显示在各类常用降压药物中,利尿剂和βB的耐受性最差。此外,联合治疗防治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ACCOMPLISH)研究结果则有力撼动了噻嗪类利尿剂在联合用药中的基石地位。基于上述考虑,新指南并不认为噻嗪类利尿剂是一类出众的降压药物。
总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临床危害巨大,将会加速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增加患者的病死率。积极干预和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能明显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降低病死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指南给出糖尿病降压治疗的策略,但临床和实践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专科医生以及全科医生共同努力,充分认识该类特殊人群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结合指南进行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最终达到减少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提高预后的目的。
刚到知天命之年的王师傅身体一向很健康,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他老是感觉左肩部疼痛,左胳膊活动受限,厂医说他得的是“肩周炎”。可是按肩周炎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也不太明显。后来妻子陪同他到一家大医院挂了个专家号。接诊的专家在详细了解了王师傅的病情之后,建议他查查血糖,结果发现血糖显著增高。医生告诉他,他患有糖尿病,而且,他的肩周炎很可能与之有关。医生的的诊断结论令王师傅百思不得其解,不是糖尿病人都有“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症状吗?可他除了肩膀痛以外并没有其他不适,另外,糖尿病怎么会与肩周炎扯在一起呢?医生告诉他:糖尿病人的症状各式各样,许多病人的症状都不典型。他的肩周炎就是由于糖代谢紊乱,导致动脉血管硬化,使肩关节周围的血管、神经不能获得充分的血液供应,累及臂丛神经缺血、缺氧及营养不良而引起的。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遗憾的是,具备典型症状的尚不足所有糖尿病人的一半,许多病人症状并不典型,看上去似乎与糖尿病毫不沾边,我们姑且称之为糖尿病的另类“脸谱”,除了前面提到的肩周炎之外,还有:
1.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男性障碍,所以,以往正常的中年男子,发生阳痿或不坚时,应及时化验血糖,排除糖尿病。据调查,男性糖尿病人合并阳痿的约占50%左右。
2.胃肠道功能紊乱: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常可影响胃肠道功能,使胃肠道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病人表现为腹胀、纳差或顽固性便秘。少数病人也可出现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通常不伴有腹痛及脓血便,这种腹泻使用抗生素无效。
3.异常出汗: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时可出现汗液分泌异常,即便天气不热(尤其是吃饭时)也常常大汗淋漓,且以颜面、上身为主,下肢出汗较少。
4.排尿无力及尿潴留:高血糖可损害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影响膀胱的收缩与排空,病人表现为缺乏尿意、排尿费力,膀胱残余尿增多以及“张力性尿失禁”。男子出现上述情况时,如果排除了前列腺肥大,则应怀疑是否有糖尿病。
5.性低血压:由于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造成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当久坐、久卧后突然起立时,由于血管不能反射性收缩,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6.女性反复尿路感染:女性由于尿道较短,本身就比男性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当糖尿病控制不佳时,尿糖含量较高,尿道就成了各种病菌(细菌、霉菌等)的最佳滋生地,如果同时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导致尿潴留,将使尿道感染的机会进一步增加。
7.皮肤瘙痒:高血糖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皮肤瘙痒,特别是女性会的瘙痒尤为严重,让人寝食难安。
8.餐前低血糖:在糖尿病的初期,有些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常常表现为餐前饥饿难忍及低血糖。其原因是由于2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的变化不同步,餐后血糖达高峰时,胰岛素分泌却没达峰,到下一餐前血糖回落时,胰岛素分泌反而达到高峰,这样就造成了低血糖(反应性低血糖),引发餐前饥饿感。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千万不要被低血糖这种假象所欺骗。
小常识:正常人吃饭后,血糖值在30~60分钟内达到高峰,120分钟开始下降,180分钟左右达到空腹水平,而胰岛素的分泌也与血糖变化相互匹配,从而使血糖得以维持正常。
9.视力减退: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从而影响视力,发病率随着病程与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影响最严重,可造成视力突然下降。
10.手足麻木: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表现为对称性的手足麻木、疼痛、灼热、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有人会产生走路如踩棉花的感觉。
11.嗜睡及昏迷:有些老年人身患糖尿病自己却浑然不知,在某些诱因(如严重脱水、感染等等)作用下,可引起高渗性昏迷或酮症酸中毒昏迷,临床酷似脑血管病。
12.皮肤反复长疖子、起脓包或者伤口久治不愈。
13.能吃,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者。
14.有巨大胎儿(出生时体重≥4公斤)分娩史的妇女。
15.有习惯性流产或胎死宫内。
细节提醒:凡是具备上述症状之一者,即使没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也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化验血糖和尿糖,以免糖尿病被漏诊。
[论文摘要] 本文阐述了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的意义包括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等。对今后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快速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现将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 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在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的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外源胰岛素治疗是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主要措施,可快速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
1997年,Ilkova等[1]首先将CSⅡ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13例患者中有9例可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数年不需药物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空腹血糖>11.1 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不仅能使血糖快速稳定达标,逆转糖毒性作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同时,迅速降低血糖也可解除糖毒性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 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2]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目标。
最近一些资料表明[3],空腹血糖<7.8 mmol/L的时候能够有效预防微血管病变,但是空腹血糖<6.0 mmol/L的时候才能够预防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下降而下降,HbA1C每降低1%,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同样,对于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bA1C每降低1%,心肌梗死的危险度降低14%。此外,2型糖尿病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望降低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延缓或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的并发症。
3 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胰岛素抵抗和相关的炎症介质:IL-6、CRP的升高是糖尿病发生的很强的预测性指标。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在高血糖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他们是影响早期代谢环境的重要因素。沈备等[4]将38名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比较治疗前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结果表明,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SⅡ和MDI方案强化治疗后,可在良好控制血糖的同时有效降低CRP水平[4-6]。
4 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反应是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心脑等器官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39例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发生低血糖,其中29例经口服糖水或碳水化合物后症状缓解,8例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 ml后低血糖很快恢复,2例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后继续给予10%葡萄糖液后好转,2 d后恢复正常[7]。
5 小结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实现尽早、尽快胰岛素强化治疗,紧抓早期的可逆期,解除高血糖毒性作用,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糖安全平稳达标,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因此,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更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及预后。
[参考文献]
[1]Ilkova H,Glaser B,Tunckale A,et a1.Induction oflong-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 etic patients by transientintensive insulin treatment[J].Diabetes Care,1997,20(9):1353-1356.
[2]Ryan EA,Imes S,Wallace C.Short-term intensive insulin thempyin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5):1028-1032.
[3]Raskin P,Bode BW,Marks JB,et a1.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and multiple daily injection therapy are equally effectivein type 2 diabetes:a randomized,parallel—group,24-weekstudy[J].Diabetes
Care,2003,26(9):2598-2603.
[4]沈备,冯佳庆.强化治疗对初诊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8):617-619.
[5]郑霞,郝立鹏,薛灵敏.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231.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8-02
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DM)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1]。糖尿病足的发病主要与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细菌感染三大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2]。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护理工作实际,总结分析糖尿病足的护理要点,提高临床的治愈率。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32例糖尿病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45~83岁。糖尿病史1个月至40年;糖尿病并发肾病17例,并发周围神经病变28例,并发下肢血管病变17例,并发感染24例,其中并发甲癣17例;足部发生溃疡时间为半月至2年;入院平均腔腹血糖11.3 mmol/L,餐后2h血糖平均19.4mmol/L。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3],本组均为2级以上。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32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和运用护理程序护理,患者血糖控制比较满意,空腹血糖7.1 mmol/L以下;餐后2 h后血糖10.2 mmol/L以下。治愈22例,好转9例,截肢1例。
2 护理方法
2.1 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开展知识讲座等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评估等形式对其宣传和教育。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血糖的控制方法、监测血糖的意义、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等,针对其个人的情况,做到正确规范用药,定期检测血糖,重视血糖控制。
2.2 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通过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等方法控制血糖水平。血糖控制良好有利于创面愈合,减轻微血管和动脉血管的损伤,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4]。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应严格、长期执行饮食计划,给予患者低糖、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适量脂肪的饮食;同时三餐要定时、定量。同时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血糖与饮食的关系,提高饮食对糖尿病重要性的认知。降糖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短效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治疗、短效+长效胰岛素+口服药治疗等。
2.3 足部溃疡面的处理
2. 3 . 1 ①采用清创法,清除坏死组织,脓腔较深,引流不畅者,给予切开引流术。②局部换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部分溃疡可用双氧水冲洗,充分消毒后根据创面情况清除腐烂组织,吸收渗液,保持伤口湿润,促进肉芽生长,保护新生上皮组织。③局部用药:根据药敏结果涂用敏感抗生素、胰岛素6-8u,有真菌感染者联合抗真菌药物涂擦,油纱填塞引流,避免渗出粘连。部分年老患者溃疡生长缓慢加用重组碱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进表皮生长。
2.3.2 换药时间间隔 根据创面分泌物的多少及创面的具体情况调整换药的次数,若渗出较多,每天换药1-2次,分泌物或渗出较少且肉芽组织新鲜时间隔1~2d换药1次。
2.4 心理护理:糖尿病足患者面对截肢的危险和经济的压力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等心理,从而影响进食情况、血糖波动、情绪等。因此护士应多安慰、多鼓励、适时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正确引导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①每次治疗护理前将患肢创面好转的信息传达给患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告诉患者乐观的情绪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利于创面愈合,而精神紧张可使血糖波动。②经常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耐心解释病情,了解患者的期望和忧虑,通过心理辅导解除其恐惧及抑郁等不良情绪。③与医生沟通,尽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建立新型的护患、医患关系。
3 讨论
糖尿病足开始时常是一个小伤口,但大量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最终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足主要诱发因素是高血糖,血糖监测不及时,血糖控制不理想,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较多,合并感染等诱因常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糖尿病足患者常常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缺乏重视,没有对足部进行保健,一旦发生足部微小损伤且溃疡形成,极易继发感染,西南地区天气潮湿,足部感染合并甲癣者多,且难以治愈。通过对32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有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因此加强糖尿病足的护理,对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降低糖尿病足的致残率、致死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牛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足的护理是一项十分关键和艰巨的工作,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糖尿病足治疗的成败,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之外,还必须具有耐心、细心和恒心,这样才能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9
[2] 邹玲梅,陆春红.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肽、血脂水平与胆结石关系探讨[期刊论文].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9例,女4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2.3岁,文化程度高中到本科,血糖波动范围4.8—15.9mmol/L之间,其中60例为未患糖尿病足患者,为组一,60例为0级糖尿病足患者,为组二。每组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学论文,具有可比性。由于1级以上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有破溃,不适宜浴足,本次不做研究。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知识教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酒,选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纠正高血脂,控制血压,使血糖、血脂、血压在短期内达到或接近糖尿病患者正常标准[3],无特殊治疗。治疗组在以上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浴足,处方:川芎 15g 当归20 g 地龙 15g 防己 15g 干姜 10g 桂枝 15g 海桐皮 15g 红花 15g 丝瓜络 15g 五灵脂 20g 元胡 15g 茯苓皮 15g 川牛膝 20g。将上方煎水取汁200ml,置于盆中,加适量开水,水量至脚踝即可。调水温至37°C--40°C,以病人舒适为度,浴足15—20分钟,早晚各一次。,10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注意水温不宜过高,糖尿病人末梢神经感觉迟钝,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烫伤而病人不自觉,应严格控制水温,否则容易加重病情。如浴足过程中患者出现神志、面色、出汗等异常症状,立即停止浴足,报告医生处理。嘱患者注意修剪指甲( 平剪法) ,穿松口棉质袜,避免穿露脚趾的鞋,避免穿过紧过硬的鞋,以免损伤皮肤;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注意足部保暖。
2 结果
2. 1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肢端皮肤发凉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觉迟钝或丧失等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消失,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增强;有效:皮肤发凉色暗、麻木、刺痛、灼痛、休息痛,感觉迟钝或丧失等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无效:各项指标达不到有效标准。
2. 2 治疗结果
组一中实验组患者经过浴足仅有两人出现肢端皮肤发凉色暗、麻木感觉迟钝症状,对照组患者有12人逐渐出现上述症状。
组二中患者治疗效果见表一
表1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组二
治疗组
30
16
12
2
93.3%
实验组
30
13
8
9
70%
3.讨论
这些移动医疗平台的想法是:通过每天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及时提醒并监督他们每天的用药和饮食,避免引发并发症。这种方式也可以为保险公司进行“控费”,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慢性病患者付费的意愿。这种模式在国外有先例,美国个人健康管理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通过其打造的糖尿病管家系统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开支,保险公司愿意为用户支付超过100美元/月的费用,WellDoc则通过保险公司收费盈利。
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件好事,但在中国能否行得通呢?从我国医疗体制来看,相比美国医保和商保的打通,美国商保付费比例已占30%,而在我国,90%的看病人群是医保付费,商保仅占不到5%,与医保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没有利益诉求点,保险公司没有动力来为移动医疗买单。
“目前保险公司推出的糖尿病保险也只是短期险种,例如大特保为1年,糖尿病患者在1年之内不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或有并发症。因此,短期险种对糖尿病人群并无多大意义。”一位保险相关人士认为,但如果设计为周期长的险种,保险公司会非常谨慎,怕赔不起。 糖尿病APP市场或面临洗牌?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持续发酵,慢性疾病管理引进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已非新鲜事,而在慢病人群中,糖尿病存在发病人群大、控病达标率低等特点,因此有人还认为,糖尿病应是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中的重点。在第六届肠促胰素论坛中,专家认为,目前运用互联网手段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包括糖尿病在内慢病管理质量和效率,但在今年有很多软件可能因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而“夭折”,另外横向延伸与保险合作,或为未来发展趋势。
“互联网+”控糖更方便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15亿,预计到2040年或达6.42亿,其中在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已超过1亿人,但其中仅25.8%患者治疗达标。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人数多、病情延续时间长及医患交流频繁等特点,因此容易成为互联网医疗聚焦的热点。
据了解,国外部分糖尿病APP已开始结合大数据进行应用,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Samuel Dagogo-Jack表示,在美国,患者用APP控制糖尿病是很流行的,例如有些APP,患者对着食物拍照上传,APP就会显示这个食物的热量,并提醒是否适合患者食用,另外还有些APP能依据患者当下血糖数据和胰岛素的剂量进行计算,然后提醒患者目前打多少胰岛素合适等。
在医院专家眼中,这类软件是否对糖尿病控制起到良好效果?据了解,此前已有医疗机构就使用糖尿病APP进行患者管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代谢病医院院长陈莉明表示,2014年8月应用糖尿病移动管理程序后,糖尿病患者院外管理差和治疗依从性低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国际糖尿病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向记者表示,虽然国内尚未开展较为严谨的糖尿病APP管理临床实验,但是国外有部分研究论文已经指出,经过对照实验发现,使用APP的患者,在预防糖尿病发生以及管理糖尿病方面的达标率方面,都比未使用APP组的要高,“而在使用APP管理这方面,我们医院也在做一些尝试”。
纪立农表示,就中国和印度而言,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且患者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去提高管理效率是目前比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患者与医生交流的时间短是目前需要解决的痛点,而互联网APP的介入就可缓解这个问题,增加患者与医生交流时间,患者从而获得较好的管理”。
部分APP今年或“洗牌出局”
庞大及可预期的市场,自然会有创业者“蜂拥而至”。记者通过手机“APP商店”以糖尿病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符合结果的APP就有437个(而实际数字或比这个还高),其中排名前十的APP大多能提供饮食运动数据统计、血糖数据管理及医患交流等服务。
抛出概念、产品上线揽用户、宣布融资……这种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模式也在糖尿病APP领域也是“通用”的,据了解,在2015年,掌上糖医、微糖、悦糖等公司已完成融资,当然,看似热闹且庞大的糖尿病APP市场,优胜劣汰也是必然规律,专家分析,“洗牌”很有可能就发生在今年。
纪立农坦言:“此前曾希望跟我们医院合作的APP公司少说不下10多家,但绝大部分我还是拒绝了,对我们医生来说,我们更愿意参与一些今后有发展前景的APP开发合作。”
他表示,糖尿病管理APP数目众多,但其中很多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他还预计,这批APP如果缺少资金支持或未能及时整合,很多一部分可能在今年会夭折。“当然,有明确盈利模式的APP还是能生存的,但这些APP数目少之又少”。
另外,虽然糖尿病APP可以“一对多”的形式将患者分组管理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功能和程序开发尚未完善,软件不能“分辨”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尤其在咨询上医生往往要面临一名医生面对N名患者的局面,因此容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能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服务。
纪立农坦言:“如果用现在的APP管理20个患者,对于一个医生的时间来说是没有问题,然而如果要去管200个人,这就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一个好的糖尿病管理APP,应该要有具备大数据筛选性。”
纪立农表示,真正理想的APP是可以对患者各项数据监控,例如1000名受管理的患者中,把真正需要医生介入管理的患者通过大数据等形式进行计算挑选出来,让医生对其进行疾病干预,这样“既让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也能节省医生的管理时间”。
横向延伸保险或为趋势
“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是目前糖尿病APP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通过第三方服务而获得补偿,这也许是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此纪立农认为,延伸至保险服务或为糖尿病APP日后发展趋势。
“例如保险公司设计一个关于糖尿病的险种中,就涉及到糖尿病APP管理的服务,APP通过各种监控干预措施来延缓患者并发症发生,从而激发保险公司为糖尿病患者付费的意愿,同时也让糖尿病APP有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实际上在去年已有互联网医疗或保险平合国内外保险公司,推出如“退糖鼓”、“糖小贝”等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保险,不过中国人寿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所存在的保险险种属于短期险种,对长期控病的患者来说是杯水车薪;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糖尿病并发症目前的发生概率大,难满足保险公司的利益诉求,“保费太高,消费者不买;保费太低,保险公司有可能亏本;因此APP能否与保险相结合,如何发展,还需要看政策和市场等变化。” 商保如何买好这份单?
在今年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高峰论坛”会上,来自移动健康研究专家、糖尿病学术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保险行业研究专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界媒体代表、医药企业代表、移动医疗创业者和资本机构代表等以嘉宾对话方式从分级诊疗落地实践的背景“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以及“创新支付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和协作方向”,深入探讨了糖尿病教育管理创新支付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呼吁社会公众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价值,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创新支付,关注糖尿病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分级诊疗落地实践背景下糖尿病教育管理推进创新支付的必要性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管理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
1、很多数据都显示,真正控制血糖好的患者是那些定期到医院测血糖的患者,他们能够把血糖控制好,经过良好管理,相关的治疗费用就会降低。
2、以前,慢病管理在基层的质量没法考核,可是有了移动医疗,也就有了考核的手段。
健康报总编,移动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冰:
1、互联网不可能把普通人变成医生,变成有能力可以提供医疗服务的人,事实上互联网只是能让现有的医生资源更多地释放他的服务,可以让现有的医生更多更有效率地来为社会服务。
2、互联网时代,大家很多时候是在免费享受信息。在医疗服务领域由医生免费提供这样的信息显然是不符合这个规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有一个支付的概念。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林:
1、其实不是保险愿意不愿意付的,也不是歧视慢病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来讲,慢病管理是一个机会。
2、保险公司介入慢病管理存在一些困难。第一点就是商业保险公司目前的市场空间很小。如果政策能够放开,把商保空间放出来,商业保险会更多涉及很多多元化的保险产品。我们愿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去发挥我们的效率高的优势。
3、有了这个空间以后,我们也需要信息的共享。让保险公司了解用户的相关信息,做好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达到国家提出来建设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的目标。
4、面对自付保费的人群,我们怎么去做糖尿病保险?其实可以涵盖健康管理,包括日常的提供数据收集,通过APP的方式不断提醒用户用药等。实际上,我们现在与掌上糖医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掌上糖医的app为患者的自我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从掌上糖医方面获取了很多的数据。并且,我们与掌上糖医合作,也为他们带来了支付方面的解决方案。
5、医改层面都希望决策能够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机制,保险是支付方,我们希望有一种机制,无论是服务方还是患者还是药品供应方或者相关各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第二,保险提供了一些工具,这些工具不见得保险自己做的,但是这些工具要能够让服务方和患者方沟通起来。
糖尿病教育管理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评估及创新支付的困难与障碍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陈伟教授:
1、糖尿病管理的第一个痛点是,患者的血糖管理没有跟真正的生活管理结合在一起。
2、第二个痛点是医生没有真正纳入患者的血糖管理中来。
3、目前所有的管理服务都是不收费的,不收费的带来的后果是,患者不珍惜医生的服务,医生不甘愿自己的价值被低估。
4、在技术层面,目前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没有精细化的水平,这使得我们的很多水平是比较苍白的情况,因此我觉得如何去把社会力量,app模式,把糖尿病患者的利益,更重要一点如果不把医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掌上糖医创始人CEO匡明:
1、移动医疗时代,糖尿病的患者教育实现了便利的、个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