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2: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德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重复琐碎,但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每天幼儿来园与离园时,他们都会跟老师说:“老师,早上好!”“老师,再见。”等。玩玩具时,我们教会幼儿谦让,好玩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成功完成图画时,教会了幼儿懂得欣赏和赞扬别人的成果。每天的早操结束后,孩子们在喝水的时候,我们教育幼儿要排好队,不推挤。又如同伴生病了、捡到了别人丢的东西、无意间碰撞到别人等等,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加以特别关注,随时了解和掌握幼儿行为品德的各种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
二、将德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他们在玩耍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如,在体育游戏的竞赛活动中,让幼儿明白自己一个人是不能完成游戏的,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充分激发幼儿的团队意识;在自由活动时,有人不小心摔倒了,孩子们就会上前去扶起他等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游戏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三、将德育渗透于各学科领域教学中
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学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人虽然能够从周围环境、从与人交往中获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必须通过教学来给予补充。因此在幼儿园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谁要我帮忙》的故事,使幼儿了解了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及时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同时获得快乐;《花儿好看我不摘》的故事,说明了要爱护花草的道理等等。幼儿听故事时最易于调动他们的情感积极性。音乐课《蚂蚁搬豆》也是教育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好题材。
四、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德育
节日具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节日的不同对幼儿进行育。如,在“母亲节”活动中,我们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同时请幼儿回家为妈妈捶捶背,捏捏腿,对妈妈说句“妈妈,您辛苦了,我爱你!”并且帮助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还在国庆节进行了爱祖国的活动,幼儿感受到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多民族的融洽相处,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的积极情感。通过在诸如此类的节日活动中渗透德育,在孩子们的心中掀起了爱的波澜,促进了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与升华。
五、家园配合,共建德育
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家长的意识入手,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途径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帮助家长摆脱“学习第一”的观念,请他们积极地关注孩子的品德发展,并且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在尊重老人,热心帮助他人,爱护环境等方面做好孩子的榜样。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的情况,对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让幼儿有成功感和喜悦感,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持续下去。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种过程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外延到内涵的 演变过程。随着我国10年来在幼教领域改革的加深,幼儿美术教育从指导思想到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幼教改革中,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和各科教法的改革从两个方面推 动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幼儿美术教育提出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由于我国美 术教育理论方面的薄弱,使得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尚不能在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例如,幼儿 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问题,就是一个阻碍人们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研讨,无疑会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理论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 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 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一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
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 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 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 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 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 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 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 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 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 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 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 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 恩海姆(Rudo If 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 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 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 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 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 、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 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 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 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 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 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 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 ,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 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 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 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 0fe8 ?锥?朗跻?胄词档哪J街?小?/SPAN>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 )”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 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 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 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 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 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 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 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 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 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 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 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 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 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三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 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 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 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 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 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
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多种多样,人们一致强调学校和教师对幼儿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及主导作用,但却常忽视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家庭教育。
研究证明,人生的头六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六岁以后所有发展阶段的总和。而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为了不让孩子失去更多,这就要求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素质左右着孩子的未来,也是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老师。
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呢?众多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捕捉儿童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经研究调查显示:“人对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出的事,都具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则要求甚严和细心,具体来说家庭教育要做到以下十戒: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候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到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有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孩子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幼儿教育论文,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核心期刊。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明,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八:不要纵容孩子。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自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更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很弱,若在他犯错误时说反话则会误导孩子,使他遵循、认可“反话”。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假如你希望一个2岁的孩子同5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应极力践行这十戒,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更好地发展,有个美好的未来,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应充分认识孩子的性格特点,充满爱心,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个孩子。为了孩子,做到这十戒,我们又有何不可!为了孩子的未来,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利用好这个杀手锏,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论文摘要: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既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对人的作用是非常深刻的,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久远的门类之一,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古老也是最直接的好形式,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时期的教育可谓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舞蹈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及技能的提高和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舞蹈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中的一个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具有推动幼儿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既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一、舞蹈与幼儿生理素质
舞蹈训练跟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如:舞蹈素质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以及肩、胸、腰、髋上的各种手段练习及对孩子韧带、肌肉的延展训练等等都跟体育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要靠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动作,来表现各种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长期训练有效提高孩子的耐力和灵活性,有助于儿童形体的健美,培养内在气质、美化身段,提高人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从而使儿童的身体塑造的更挺拔,肢体更灵活,身体各部位更加协调。
二、舞蹈与幼儿智力发展
舞蹈课的训练是很艰苦的。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刚开始练功时,因为苦、因为累、因为疼而掉泪。要引导他们向周围的哥哥姐姐学习,讲述舞蹈家的生平和体育健将的感人事迹,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吃苦是为了什么。还告诉他们”苦尽甘来”的道理,只要努力拼搏,汗水、泪水都不会自流,总有一天会换来鲜花和掌声的。很多孩子刚参加训练时,一到下叉、下腰就打怵,有的不愿意做,有的则不用心做。可以选出动作做得较好的孩子来作示范,让大家用掌声鼓励她。这一举动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好胜心,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增强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舞蹈队的每堂课,都时刻贯穿着竞赛意识和挑战的风气,不允许消极懒惰和漫不经心,需要每个孩子的刻苦努力和持之以恒。通过训练,孩子们忍受着苦,忍受着痛,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从小就树立了知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当辛勤劳动获得荣誉的时候,孩子们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又加强了孩子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三舞蹈与幼儿创造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而舞蹈本身就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广阔天地空间,正因为有这片天地,往往每一个孩子包括每个人对每一个舞蹈动作、每一部舞蹈作品甚至舞蹈感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教《小兵》的时候,先创设情景:”一个个小女孩儿穿着帅气、漂亮的小兵服走路上,她们英姿飒爽,神气极了,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一一。”教师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把孩子们带到情景中去,孩子们似乎自己穿了一身整洁的小兵服翩翩起舞。感受那种受大家关注的神气与活跃。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抓住其好胜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
四、舞蹈与幼儿审美修养
舞蹈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的最具广泛性的形式之一。教学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蹈形象,陶冶了情操,受到了美的教育。此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塑造儿童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品德美、人格美、感知美的能力。
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在《毛序诗》中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舞蹈和音乐的共同点还表现在抒情性。儿童听音乐舞动,音乐可以激发感情,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舞蹈情节表达中去。既加强了他们的节奏感,又能让他们体会、理解、感受音乐的美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舞蹈与幼儿道德培养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
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幼儿中普遍存在着品行、情绪、人际关系、性格等不同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溺爱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恐惧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独生子女从小没有玩伴导致孤僻性格以及缺乏合作意识等等。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向幼儿讲授知识,还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进行品德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会对幼儿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幼儿教师更要重视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
2如何通过情感沟通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1以情育人,促进心灵沟通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幼儿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幼儿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幼儿教师的某些情绪变化例如欢乐或者忧伤、宽容或者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正确的运用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要懂得把握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成长氛围。作为幼儿教师在控制好自身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学会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老师由于语言习惯问题喜欢用喜爱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这个小笨蛋。”然而因为各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不同,有时候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错解,认为老师在责怪他们,不喜欢他们,使得幼儿心灵受到打击。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交流时,尽量不要说反语,也不要夹杂地方语言,充满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同时,表达积极情感时可以采用眼神的交流、抚摸、点头、微笑等等,正面积极地表达对幼儿的喜爱,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幼儿心理健康的氛围幼儿的心理环境包括幼儿学习、生活、活动的全部空间。幼儿安全、友善、积极的情绪状态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支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平等的进行交流。幼儿在这种平等、愉快、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会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宽容、自信的健康心理。另外,在集体环境中,幼儿不仅要有教师的爱护和关心,还要与同伴之间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很可能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面对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和争执,教师应该及时调解。在硬件方面应该及时更新设备以及添加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教室布置应明亮宽敞,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进幼儿个性特征发展。
2.3正确评价,激发幼儿自信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式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因此,幼儿教师正确的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做出评价至关重要。在评价过程中,让幼儿在成人的评价和自我发现中,了解自身优点以及不足,正确评价自己行为,树立自信心。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幼儿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时,自我意识便会显著增强,上进心会得到激发,并且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相反,如果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谩骂或者体罚,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心也会受到重创。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对于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比如说班级评红花时候,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应该给与积极地鼓励。另外,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由于幼儿阶段的认识是以客观为主,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进行评价。现在很多幼儿老师都乐意将小红花作为奖励,而且小朋友也乐意接受。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在大中小班长时间延续用这种奖励方式,幼儿便会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心理。
3结束语
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品德和性格方面以及审美方面的发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发展史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聪明,但他们却拥有优良的品质和性格,正是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走向成功。然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应从小培养,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良好的性格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力量。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可见,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多么重要。
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日益增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缺乏理智的教育也越来越多,使得很多的幼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及不良品德。在这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采取措施,去干预和纠正这些不良的行为和品质,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的不利。
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和言行等等,都会决定着幼儿今后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人对幼儿的教育观念要一致,都要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出发。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不和谐的环境当中成长的幼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性格等诸多方面。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在一日生活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让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幼儿的行为要进行随机的教育,既要有肯定,又要有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也要做好榜样。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并且可塑性也极强,通常被人们称作一张白纸,在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下,幼儿自然能够学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的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进行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提高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
幼儿的社会生活范围较窄,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来自于影片、广告、动画等等。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健康,会对幼儿造成良好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不健康,则会为幼儿树立反面的形象,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传媒成为幼儿成长的有利因素。
社会德育是幼儿德育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一个途径。社会德语的信息、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因为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这些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里,所以幼儿很乐意接受这些信息,并且还能够帮助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接触在幼儿园所不能接触到的信息,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从而会提高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率,增强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榜样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对象,它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幼儿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无需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要选取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间,重点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地榜样导向,学习辨别和分析榜样行为,对照自己找出不足,提出明显的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的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哟而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的德育教育是比较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生活的一部,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分辨是非的良好时机,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小但她是独立的个人,每个孩子除了具有他这个阶段儿童的共性以外,还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有关思想品德的苗头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意外,我们还需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各年龄班的不同,就需要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工作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有趣的、新颖的、极具吸引力的,并且还是有目的和组织的,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