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2: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习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失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但就业率并未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学者们从不同侧面来说明我国失业问题,但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十分复杂,需要系统的理论来解读。
一、马克思失业理论能够解读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吗
马克思失业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其主要内容是: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来源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劳动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即是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通过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使生产相同剩余价值的劳动力数量下降,必要劳动人口减少,使形成的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第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失业人口产生的条件在于资本量及资本结构的变化。因为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出现的,而随着资本积累的加速,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由此引起对劳动需求的减少。“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同时,“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第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失业,还与资本家通过在内涵方面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有关。因为当单个工人能够较以前提供更多的劳动,则可变资本增大时,资本家无须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利用现有工人来推动更多的劳动。哪怕是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了,也只会使就业人数减少得更多。“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此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减少,更为迅速。”第四,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有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停滞的形式,而长期失业者往往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有密切关系。处于长期失业的劳动力“不断地从大工业和农业的过剩者那里得到补充,特别是从那些由于手工业生产被工场手工业生产打垮,或者工场手工业生产被机器生产打垮而没落的工业部门那里得到补充”。第五,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技术进步形成机器排挤工人及其补偿的问题。他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使用机器,主要是为了节约劳动成本,获得最大的资本增值。“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的自行增值,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特别是由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如果还受本身的技能制约,则社会总体的失业率还进一步地升高。同时马克思并不同意“排挤工人的机器,会同时游离出相应地资本,从而可以如数雇用被排挤的工人”的观点,并认为,可变资本减少,社会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下降,长期下去会形成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人失业。这样,“机器不仅在采用它的生产部门,而且还在没有采用它的生产部门把工人抛向街头”。第六,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对扩大就业或减少失业有重要作用,因为分工能增加生产力。“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但分工既有正面效应的作用,又有负面效应的作用。例如,正面效应表现在“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成为技术上的必要。现在,单个资本家所必须使用的最低限额的工人人数,要由现有的分工来规定。另一方面要得到进一步分工的利益,就必须进一步增加工人,而且只能按倍数增加”。而负面效应表现在它可以使工人长期处于技能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才能,最后导致能力弱化,失业后难以再就业的境况。“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另一方面,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的专业”。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不稳定的工作与失业后不易再就业的矛盾。第七,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是受资本的支配及控制的。“劳动的需求同资本的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劳动的供给同工人阶级的增长也不是一回事。”“资本的积累一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劳动供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的运动成全了资本的专制。”
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有严密的逻辑内涵和关系:资本为了追求最大利润,通过剩余价值特别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迫使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大量的产业后备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挤出大量的失业工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社会分工、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单个工人内涵的剥削,资本结构的变化都是造成工人失业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失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形成失业的原因、造成失业的手段、失业的表现形式以及失业的社会后果。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基本上不存在失业现象。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存在着严重的“隐性失业”,但这只是描述在计划体制下,工人劳动效率低,未能发挥出劳动力应有作用的状态。根据国际劳动组织关于失业、就业的界定,以及世界各国对失业的界定和统计口径,特别是根据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失业内涵,这种“隐性失业”不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失业。改革开放后,我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失业现象难以用一般的理论来解读,这也是学者们观点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失业问题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原因。马克思失业理论是科学而完整的理论,如果用马克思失业理论来解读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必须要克服下列困难:第一,马克思失业理论是否对当代中国失业问题有现实意义;第二,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内容,是否符合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不可否认,马克思的失业理论创立于100多年以前,而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形势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个时差障碍成为其解读中国当代失业问题的困难之一。笔者尽管不同意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观点,也不赞成有的学者要用“建设的”取代“革命的”的观点,但要用马克思失业理论解读中国当代的失业问题,的确必须要说明其具有现实性。
此外,马克思的失业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为追求增殖所形成的一种必然的社会结果。当代中国的失业,是否也是根源于资本增殖,是否也符合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现状,是否仍然受社会分工、产业结构变化、技术结构调整、资本结构变化的影响呢?如是,则解决当代中国失业问题,其理论指导作用将极为重大。
二、西方主流失业理论能够解读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吗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有以下内容:
第一,认为技术进步促成的机器使用和劳动分工对劳动者技能造成损害及约束,从而限制了就业的数量,增加了失业的可能性。因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通过管理,会尽量降低雇佣劳动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在提高效率过程中,以大机器的使用为代表的技术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它的应用不光促进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还造成了对工人潜能的束缚。“机器可能做到的事非常之多,其中不少可能性都被资本故意挫伤了,而不是发展了”“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里,发展最迅速的大量职业部门是与科学技术关系最少的那些部门,机器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而是为了减少从属于它的工人的数目。”即机器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减少成本,不是为了工人。这个观点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相关内容是类似的。
第二,认为工资高低会影响失业率。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只要按照边际收益产品来支付工资,就能保证充分就业,即不会出现失业。这个观点与马克思失业理论研究失业问题的视角不同,且使用的经济范畴也不同。
第三,认为消费需求对失业状况有重大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曼认为,消费不足与投资过度将起到双重作用,使生产成本上涨及价格下降,从而造成危机导致失业。按照另一经济学家卡莱茨基的模型,低工资反而无助于高就业。因为由收入分配决定的低工资往往使得消费增加。marclavoie认为,高工资产生失业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在现有的有效劳动需求条件下,工资下降使工人的消费需求不足时,需要依靠来自利润的消费和投资的增加,才能维持总的有效需求。但无论是资本家的自主花费或政府花费,都将最终伴随工人工资的降低,使得“失业的最终解决还需要降低工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也得到相应的结果。rowthorn及glyn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1979—1985年期间,一些人均消费大幅度出现负增长的国家,如西班牙、荷兰、德国等,失业率也很高。
第四,认为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这是西方主流失业理论的重要观点。宏观经济生产函数表明,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正相关。当然,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有赖于经济增长。另一著名的理论是奥肯定律,这个定律表明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着重分析了技术进步、劳动分工、工资高低及消费需求对失业的影响,指出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从现实性看,这些理论较之马克思失业理论更符合当代时空条件。然而,其内容在解读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时,有着较大的缺陷。其一,这个理论本身与西方国家实际情况不能很好地吻合,使其理论的可信度差。其二,这个理论所描述的事实与趋势,与当代中国失业的现状不能很好地吻合,使其理论可信度进一步减弱。例如,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尽管达到空前的地步,劳动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并形成了长达4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下降,反而居高不下。英国中兰开夏大学的高级讲师密尔沃特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不断上升。英国1960年的失业率还不到2%,以后不断升高,1983年甚至接近12%,1990年以来稍有下降,但至1997年,也仅下降到7.2%左右。在加拿大,1960年的失业率不到5.4%,1997年超过了12%。日本1960年失业率不到1.8%,1996年及1997年达到了3%的历史高峰。德国1960--1966年基本上无失业,但以后失业率不断上升,1995年达到13%左右,1997年仍在9%的高位。法国1980年的失业率为6%,1997年上升至12%。意大利1960年的失业率为4.1%,1997年升至12.5%。荷兰在1970年,失业率仅为1.8%,1997年则达到6%。澳大利亚1960年失业率仅1.2%,1997年达到8,5%。在经合组织(oecd)20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美国和爱尔兰情况稍好,失业率时高时低,但总体水平仍较高。如美国在1982年和1983年,失业率超过9%,1997年也在4.8%左右。1997年以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失业率还将持续走高。本人认为在2009年将达到7%左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而就业增长率除了1990年达到15.5%以外,其他各年份均远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的水平。就业增长弹性虽然在不同的年份有升有降,但是从长期看,仍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79—1982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425%,同期就业平均增长率为3.075%,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o.414个百分点;1983--1988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9%,同期就业平均增长率为3.07%,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0.26个百分点;1991--2002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76%,同期就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19%,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o.122个百分点;而2003--2005年,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1%,同期就业年平均增长率为o.97%,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仅增加0.096个百分点。2006年,gdp增长10.7%,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仅增加0.09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1991年以来至今,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大幅度降低,奥肯定律在中国出现严重不相符合的情况。
三、理论的困惑及实践的出路: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解读
西方主流失业理论把失业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技术进步、劳动分工、工资率及消费需求的不足,而这些在马克思的失业理论中也早有论述,只不过其表述手段及方法不同罢了。如果考虑到两种理论在“失业”这个经济范畴的内涵上并无根本冲突和歧义,且考虑到时序的延续性及理论的发展性,也可以认为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受到过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影响,或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马克思失业理论。
然而,在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上,两种理论产生了根本的冲突。马克思失业理论要求从根源上解决资本无限地追求增殖而最大限度地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造成大量失业的问题。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则希望通过经济增长的途径达到失业问题的解决。虽然,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刺激需求、改变工资率等作为扩大就业的途径,但实际上他们主张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仍是倡导经济增长。
马克思失业理论既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的根源、原因、表现形式,又指出了资本家造成失业的手段及引发的社会后果,显得系统而严密。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对失业的原因分析得多,对失业的根源揭示得少;对失业的表现形式论述得多,对失业的社会后果及资本家造成失业的手段论述得少,其系统性不如马克思失业理论。
通过两种理论的比较,可以发现,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在解读中国失业问题的时候均会出现理论困惑:马克思失业理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失业问题,而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失业问题;西方主流失业理论尽管形成于当代历史条件之下,具有现实性,但其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现实状况乃至与世界的现实情况严重不合。解读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任何理论都需要有系统性、现实性、相符性三大要素,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相符性。再精致的理论,如果不能被现实证实或检验,即没有相符性,其理论的指导作用将不存在。因此,西方主流失业理论不能解读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理所当然地不能作为解决当代中国失业问题的理论依据。
尽管马克思失业理论诞生于一百多年前,但仍对解读当代中国失业问题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现实指导意义,即仍然具有现实性。其一,当代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成长着的社会主义及衰亡着的资本主义阶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具有共性;其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理论与实践所涉及的商品、货币、市场、价格等经济范畴与马克思时代相同;其三,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已无法由西方主流失业理论来解读和解决,理所当然应由马克思失业理论来解读和解决。中国的现实情况表明,马克思失业理论的相关内容,完全与中国现状相符,即具有很好的相符性。其一,当代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在《劳动法》规定的用工时间约束下,仍努力追求最大利润。从社会整体而言,基本上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作为主要方式;其二,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是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以产权改革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资本结构调整形成的;其三,当代中国已占“半壁河山”的非公企业乃至一些公有制企业,即使在《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内,也能通过定额加大、要求过高的方式,形成对单个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扩大的内涵式获取;其四,当代中国具有的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仍然存在;其五,当代中国高新技术的不断采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地扩大,使得传统产业不断地缩小,从而游离出了大量传统产业的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等过剩人口;其六,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工随社会的发展更为明细,因而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在不确定的市场条件下,会长期形成大量的难以调整技能结构、因而再就业困难的失业群体;如此等等。马克思失业理论完整地解读着当代中国的失业问题。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现状;发展对策;甘肃庄浪
食用菌具有食药两用优点,具有降脂、降糖、抗癌、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改善胃肠功能、延缓衰老、增强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美容减肥等功能[1]。食用菌是新时代保健食品,发展食用菌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近20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菜、果传统农业的新型优势产业。庄浪县于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的食用菌栽培点,自1993年引进日光温室技术后,食用菌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产量和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上半年,庄浪县食用菌生产大户有110户,从业人员600人,总产量1700t,总产值330万元,户均纯收入1.5万元。发展龙头产业,不仅振兴庄浪经济,而且活跃了周边县、市经济。但庄浪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邻近天水地区差距较大。现将庄浪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如下。
1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
1.1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
庄浪县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川农业示范园区,其他乡镇零星种植,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经营方式以户为单位,且以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条件参差不齐,户均年生产菌袋在0.5万~8.0万袋之间,年纯收入1万~8万元。全县种植大户有30户,户均年产值4万~24万元,户均纯收入2万~10万元,为庄浪县食用菌产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因只供庄浪县销售,在县内市场基本达到饱和,限制了新户发展,造成资源和劳动力浪费,综合效益较低。该县食用菌生产品种单一,品种少而老,技术和技术设备落后,主要以生产平菇为主,鸡腿菇、白灵菇、香菇、金针菇有少量生产,质量低,当地销售量少,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政策支持,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1.2科研力量不足,经费缺乏
由于食用菌生产未列入产业发展规划,申报课题难,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庄浪县自1994年以来的15年间的试验示范种植,对品种、配方、消毒设施不断地改进,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保证了食用菌的初步需求。但该县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并没有明显的起色,总结其原因有以下2点:一是没有成立专门的食用菌研究小组,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二是食用菌生产属自发性,没有咨询、供种、试验示范场所、完善的服务体系,菇农自作主张由外地(天水、平凉、陕西)购种,没有经过试验盲目生产,一旦引进有问题的菌种进行生产,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1.3技术、设备落后
虽然庄浪县每年都进行技术改进,但与我国食用菌总体发展水平仍不能同步,没有统一部署,设备简陋,周转资金少,管理粗放,防病防虫意识淡薄。目前,液体菌种生产尚属空白,无法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1.4缺乏生产合作组织,产业链条短
菇农各自为伍,没有统一的合作组织,产业链条短,不能组织贮运,只能就地销售,价格极不稳定。由于没有项目资助,无法组织学习培训,对我国食用菌发展动向缺乏了解,无法掌握近期发展的新技术、新经验,仅凭经验生产,缺乏交流,部分菇农以失败而告终;由于是自发性发展,规模小,分布零散,不能收购,就地销售经常出现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导致其社会效益降低[2-3]。
2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1气候差异较大,自然条件优越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地处东经105°46′15″~106°23′45″,北纬35°03′23″~35°28′26″,辖区跨经度37′30″,跨纬度25′03″,年平均气温7.9℃,生态分类属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半湿润偏旱区的草原灌丛带,十分适宜食用菌生产。
2.2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低廉
庄浪县农业人口41.65万,是甘肃省第二人口密度大县。该县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所需的手工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4],建设农村短、平、快的优势项目。
2.3原材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优势突出
全县总面积1553.14km2,总耕地面积6.10万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7万hm2,以小麦、玉米、洋芋、胡麻为主栽作物,其秸秆都是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加强食用菌生产,促进秸秆转化利用,变废为宝,使废料能培肥地力,发展循环经济。此外,邻近的华停县盛产煤,可就近为庄浪县食用菌生产供煤源,节约运输成本。邻近的天水市昌盛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加工产业,为庄浪县食用菌产业链条的就近延伸提供了便利。
3发展对策
3.1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机构和食用菌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成立食用菌科技队伍,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5-6]。增项目,树样板,每年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增强效益吸引力,农技中心、乡农科站要把技术指导与物资配套、产品收购、销售相结合,让群众取用菌种方便、放心,与菇农建立订单农业,保证菇农放心生产。
3.2结构调整,长期规划,科学合理布局
无论是从政策要求上,还是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支援、社会需求上升、气候因素等方面,发展食用菌产业都需要有良好的条件,需要领导重视、政策扶持,需要建立大项目及更深层次的项目,应长期规划,聘请高新科技人才,建立良好发展空间。正如市委书记马世忠在2010年4月15日讲话中强调的“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按照全县不同生态类型,分关山高海拔高寒阴湿区、前川温暖河谷区及中北部干旱山区三大区域,在关山高海拔高寒阴湿区的永宁、郑河、韩店、通化、杨河、良邑等乡镇建立白灵菇、金针菇、小平菇基地;在前川温暖河谷地区的南坪、盘安、朱店、万泉、水洛、阳川等乡镇建立香菇、鸡腿菇基地;在中北部干旱山区的卧龙、大庄、柳梁、赵墩、南湖、岳堡等乡镇继续扩大种植平菇,示范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各乡镇要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村、示范户、辐射带动户[7]。
3.3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建立良性的市场运作机制,促使种植农户、技术服务、收购运营及市场管理之间形成相互合作、互通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密切协作关系,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以天水市昌盛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庄浪县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8]。
4参考文献
[1]吕承义.食用菌防治现代病[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詹萍,刘巧燕.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73-76.
[3]陈秀娟,阮海东.加快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0(2):90-92.
[4]雷百战,林伟君,万忠,等.2009年广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285-288.
[5]潘春彩,石朝民,袁建生,等.许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4(6):71-72.
[6]康源春.抓标准化生产,实现食用菌生产大省向强省跨越的目标——2003年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化研讨暨新产品展示会纪要[J].河南农业科学,2003(12):32.
本文作者:钱小力工作单位:新疆石河子绿洲医院
意外和危险防不胜防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常常发生一些令人防不胜防的应急事件。工作人员言行稍不慎,即被涉及妄想怀疑对象,封闭的住院环境,病人就会萌生逃跑念头,护士要时刻担心:工作中不经意的疏忽引发病人出走并因此造成一些严重后果:有些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受病态所致还常发生一些诸如自缴、自伤等事件。这些应急事件的发生,成为了护士工作中无形的压力。目前,重性精神病的治疗仍处于对症治疗阶段,正如高血压患者要终身服药一样,精神症状消失后,仍要长期维持治疗,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满意,连带着家属对整个护理工作的不满意,这样就容易和护士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局。生物钟节律紊乱及角色冲突许多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三班倒,压力人,职业竞争带来的同事间的冷漠、猜疑,导致:工作中合作性、协调性的不一致。与医、护、患之间的矛盾均会使精神科护士产生焦虑、压抑等不良心理情绪,甚至导致抑郁,如果不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容易使矛盾加剧,人际关系障碍更加严重。身心疲惫患上了失眠、头痛、易怒、内分泌失调、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久而久之,焦虑失眠接踵而来并形成恶性循环。
树立爱岗敬业的理念,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精神科护士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境,首先要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已的职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精神科一样可以体现出护理:厂作的重要性和地位。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乐观、恬静的心情,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和对工作的全身心投人,用积极情绪感染和影响患者,并由此得到理性上的愉悦。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做好精神科护理工作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熟练地操作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各疾病的临床特点,对各类精神科应急事件的发生应有充分的预知,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我们在工作中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注意病人的一言一行,哪怕是细微的动作也不放过。还要多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内心真实想法,将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工作中注意技巧与方法,可以多参加一些诸如脱身术等暴力防范讲座,以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处事不惊,遇事不乱,减少紧张、焦虑的产生。学会自我减压,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人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常见缓解压力的方法有:(1)休息片刻:(2)转移并释放压力;(3)了解造成压力的根源,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压垮了你?(4)随它去:(5)自我鼓励法:(6)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7)分散压力;(8)不要把工作当成一切;(9)改变认知:(10)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工作中,要学习《护理心理学》相关的知识,注重自我培养,认识到情绪及其良好的控制对于自身心理健康、事业成功与病人身心康复的双重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循序渐进的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的培养与提高。业余时间多听音乐,多散步,做自己的QQ空间,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心路历程,释放压力,也许你工作很忙,没有机会去内地的大城市学习、旅游、观光,但和发达地区的网友聊聊天,看看他们做的空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同行的内心感受,你会视野开阔,感到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理性地看待公平,升华积极情感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许多现象是无法用公平来衡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习惯处处去寻求一种公平和正义,倘若失望,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只要明白,完全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自然界就不会存在生物链,在工作中埋怨、消极不可能改变一些不合理现象,这种情绪对心理健康百害无益。只有在工作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做积极的努力,从而在实践中才能努力消除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总之,在工作中,要学会宽容他人,不斤斤计较,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的热情。遇事不急躁,理性看待同事之间的竞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确的处理好家庭与工作、上下级、医、护、患三者间的关系。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在积极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塑造一个身心健康的自我,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就是说: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使命和远景的确定,目标体系的建立,战略方案的制订会为城市的产业转型与资源的重新配置规划明确的方向。因此为城市的产业转型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发展战略的基础:“修道保法”
“修道保法”,是指要明确使命与目标,并建立一套确保使命与目标实现的机制。
在产业结构转型上以韩国经济的发展为例,其中经转型后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韩国为规划和发展文化产业,于2001年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该院每年可得到政府5000万美元的资助。在法制建设方面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项法规。近些年又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法律法规保障。
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转型其根本就是要促进技术与知识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引导产业结构转型也该有相应的政策、法律、措施来保障。
三、发展战略的核心:“知己”
孙子兵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可见任何战略决策的制订,都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为前提的。准确的自我剖析与定位可在战略决策中“扬长补短,以优取胜”。
以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成功转型为例,1990年后,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显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辽宁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就首先要考虑辽宁自身的优势。辽宁是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城市,省内有渤海船舶重工、沈阳机床集团、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大连机车、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50多个装备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内甚至国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2006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石化行业,成为辽宁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显然装备制造产业是辽宁的主导优势产业。那么装备制造产业的不断革新升级就是辽宁发展经济的首选。
其次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如技术开发、高端技术熟练型人才的缺少;吸引外资优势薄弱;物流服务产业不发达等等。针对这些自身的“劣势”,辽宁做出了“城市一体化”与“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规划。通过城市一体化具有实现城际间的优势互补,加强城市间产业、人才、资金、科技等方面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拉动物流产业发展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鼓励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庄荷花园口工业区的对外开放开发,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加速发展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战略规划具有可实现重型装备制造业向沿海地区布局,也可以有效承接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加强辽宁对日、韩资本的吸引力,吸引跨国公司落户辽宁,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选择转型升级的产业上应该首先选择自身的传统优势产业,而且要清阻碍优势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时出台解决对策。
四、发展战略的关键:“奇兵制胜”
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战略思想“奇兵制胜”运用到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商就是指“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多元化”战略思想。
以韩国大邱市为例。为加快促进其传统主导产业纺织产业升级,提出了著名的“米兰计划”,其核心是全力加强技术研发,占领纺织和服装产业的尖端技术高地。近期和中期主要是集中力量攻克纳米纤维、超级细纱及智能性纤维和数字染色工程等高附加值项目研发。长期目标则是把大邱建设成为“东方米兰”,使之从纺织的生产、营销到人才培养都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业的重要枢纽。另外大邱市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大邱城市转型核心是全力培育新型尖端技术产业,形成多元化产业结构。目前大邱市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比重到1998年达到顶点35%以后,目前下降为24.2%;金融、保险、通信、物流等服务业比重上升为75%。相比之下,纺织业无论产值和出口的比重都大大下降,因此,传统纺织业已不再是带动当地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主力。
可见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必须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核心技术同时还要以“主导核心”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出台鼓励产业结构转型、鼓励创新,鼓励技术开发等的法规与优惠政策;产业转型上要首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城市发展要有主导核心产业,而且必须要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开发核心尖端产业技术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集约发展,增强城市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海:孙子兵法与经营谋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
[2]曹世功:韩国大邱市:以产业升级促城市转型[N].中国经济网,2008.5.7
[3]陈梦阳:辽宁装备制造业进入最好发展阶段[N].新华网,2008.4.25
[4]辽宁“五点一线”战略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网,2007.7.29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和功能,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准确地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课程体系转变,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一、大胆革新解剖实验指导,突出临床应用特色
首先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引导,根据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特点,自编实习指导,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如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与注射、穿刺、插管和切开技术相关的局部解剖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及角度和深度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加强与护理专业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
护理技术操作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其中抢救技术100%与解剖学有关。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患者进行多种技术操作,操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非常重要,而准确性、合理性是和解剖学密不可分的,因此护理专业的解剖课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把学与用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解剖教学中,尤其是实验课教学探索的课题之一。
体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是临床操作中非常关键的定位标志,实验课教学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在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并把触摸体表标志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把护士的素质教育融于标本观察的实践中,教会学生在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的同时,要在自己或同学的身体上观察、触摸、辨认这些标志性结构。这种从标本到自身,从自身到标本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结构,避免了单纯的机械记忆和操作的盲目性,提高了临床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三、培养学生在标本上演示护理操作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模拟临床操作,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可以在模拟臀大肌注射时用注射器向穿刺部位注射染料,然后再进行局部的解剖操作,观察染料的分布情况,注射针扎入的深度及针头与臀区血管、神经的关系。操作结束后请大家总结臀肌注射的最佳部位、深度、角度及易损伤的血管和神经。模拟临床护理操作要注意防止学生片面追求操作练习,忽略解剖的结构观察。
四、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
在实验课教学中,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查阅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授肝门静脉系统解剖时,引导学生就临床肝硬化治疗新进展、肝门静脉系统与临床肝硬化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的解剖解释等多方面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并针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形成一系列系统知识。
五、适当应用多媒体小结学习内容
在每节实验课结束前应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小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比课本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多媒体素材,使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及感受,较好地解决口头讲授和板书无法实现的教学重点、难点,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改革考试环节,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外,课程结束考试时将传统的笔试为主改为笔试加技能考核,笔试占60%,技能考核占40%,主要内容包括在活体上进行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的定位;以同桌的同学为对象,准确的在活体上触摸和指出题目要求的内容;在标本上演示及叙述局部操作的解剖学要点。每个学生从十个内容的试题中抽取一道题,当场回答,老师按学生掌握的程度打分。对于还未掌握该结构的不得分,对于不能正确触摸或指出结构者,给一半分,回答正确者为满分。在考核后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当场纠正,至其正确掌握为止。这种现场考试的方法督促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对活体资源和教学标本的应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训练,调动了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积极性。这对于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也为将来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良好的方法学基础。
通过以上多方位的护理解剖实验教学改革,使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一、毕业论文撰写结构要求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二、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模板从河北大学教务处主页下载专区下载)。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具体格式要求详见模板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
10、图、表、公式
图:a.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
b.图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
c.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用五号字宋体。
表:a.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
b.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
c.表序、表名和表内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
公式:a.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b.公式中的英文字母和数字可以采用默认的字体和字号。
图、表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公式与正文之间不需空行;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如:图2-5,表3-2,公式(5-1)(“公式”两个字不要写上)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11、标点符号
注意中英文标点符号的区别,不能混用。
三、毕业论文装订存档要求
从国际市场来看,以知识含量密集为特征的新技术和第三产业将取代传统工业成为主导产业;脑力劳动逐步取代体力劳动将成为主导趋向,从而加快了职业更新的速度。美国在过去的15年中淘汰了8000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种新职业,白领阶层已占劳动力的59%,蓝领仅占29%,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职业在此变化的影响下也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然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产业仍为主导地位。199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3%,计划到2010年达到25%,这仅是发达国家的现有水平。我国现有职工1.2亿,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约8000万人,其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占19%,高级工仅占1%。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落后的产业和技术必定要被淘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新问题摘要:一是要在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市场发展经济,二是要解决现有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新问题。
2.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专业化倾向明显。澳大利亚有培训和继续教育学院287所,承担了全国90%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大中型企业的培训机构除开展本企业的职工培训外,还通过竞标参和劳动力市场计划的培训,私营培训机构也积极参和各种教育培训。目前,澳大利亚已形成了由100余家集体培训公司组成的全国性培训网络,每年有17000余名青年接受培训,3000余家小企业受益。日本企业教育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更加丰富。日本的职业教育趋于探究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体系化。美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迅速对当地劳动力需要作出反应,使其课程设置、培训项目和教学方法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我国的职业教育应不断探究国际职业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并以此为借鉴制定职业教育计划,才能更快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局限
1.落后的体制和机制束缚职业教育发展面对职业教育市场的挑战,政府和市场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达到50%--60%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易于造成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效?quot;两张皮"的后果。
2.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过去,中国人是很重视技艺的。素有身怀特技而走天下之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高新技能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强化,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因而不屑于接受职业教育。再者,社会的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致使他们失去了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当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喜好的时候,职业教育必遭冷落。
3.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机构将对我国职业教育产生冲击
中国入世后,随着国外更多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瞻前而实用的教育培训观念和办法将赢得用户欢迎。而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办学规模、管理方式、招生渠道、收费标准等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约束。由此带给职业教育的挑战会出现两种情况摘要:一是及时借鉴,开拓求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迅速缩短差距;二是迫于应付,无法和之竞争,以至于被挤出人力资源开发市场。
4.传统的职业教育现依然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在传统职业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之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原则,让接受职业教育者把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国外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倾向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能,而且突出地发展了自我,提高了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在尊重受教育者、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要求方面形成着力点,培养跨文化、跨学科的全面发展型人才,采用国际惯例设置教育培训的评估标准,以期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轨道。
三、加强我国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举措
1.在职业教育各个层面加强国际交流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和机构,在职业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以国际标准作为参照,注重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和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目前状况和优势。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可采用恰当的办法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
2.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课程的开设应是适应国际市场豹通用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接受培训和工作实践,获得在国外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验,同时,加快参和国际互联网上的职业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增加机会;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强国外知识、语言和文化的含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熟悉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建立多国姊妹学校、合作公司,开展学生、教师互换交流和实习活动。
3.引入信息交流技术(ICT)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算起,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市场化阶段”和“国际化阶段”,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第一个10年里,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奠基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以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在中国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上构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证券市场,并为将来的市场化、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但在整个“奠基阶段”里,由于我们采用的一些方法手段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从而直接导致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的制度架构中带有较为浓厚的非市场特征,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直接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为了使我国的证券市场更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内在规律,提高中国证券市场迎接国际化挑战的能力,我们需要在“奠基阶段”之后的“市场化阶段”中通过一系列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大力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以消除过去形成的种种非市场化色彩,这一阶段大约要持续5年左右时间。
只有在基本完成市场化进程之后,我们的证券市场将步入一条更为健康的发展道路,从而才能更好地进入“国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证券市场将与国际资本市场充分接轨。只有完成了这一国际化进程之后,我们的证券市场才真正与世界市场融为一体,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伴随中国加入WTO组织法律程序的基本完成,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将大大提前,这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将在市场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之下开始,这对我们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挑战。
回顾中国证券市场的十年奠基阶段,我们主要取得了如下成就:
(1)初步构建了以《公司法》、《证券法》
为核心的资本市场制度架构。
(2)市场发展初具规模。截至2001年10月,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包括A、B股)达1152家,市价总值为43742.14亿元,流通市值为14560.16亿元,这一市场规模表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3)培育了一支规模较大、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队伍。截至2001年10月底,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开户数已经达到6577.05万户,有44只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部分商业保险资金可以通过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间接投资于股市,开放式基金已经推出。虽然投资者队伍还需进一步发展,并有待成熟,但是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金融投资意识已经大大加强。
(4)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相对独立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公正、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护投资者利益、建立公正市场秩序的内在要求。经过十年努力,信息披露规则已经建立。市场参与各方尤其是上市公司,大都能在这个规则框架内及时披露其相关信息,从而使交易市场具有一个基本的规范。
(5)建立了一个科技含量较高、富有效率的证券交易体系。沪、深证券交易所从起步阶段就注重发挥后发优势,整个交易、清算、登记、过户系统是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交易体系之一。经过10年的不断改进,我国的证券交易体系运行稳定、效率较高。
(6)证券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对风险的防范、控制水平显著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监管是市场规范发展、防范风险的前提。只有监管的理念、水平有了切实的提高,创新化的市场行为才不会成为新的“风险源”。
在充分肯定我国证券市场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规模小,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总的说来,这个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市场的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只有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尚未建立,风险投资制度也不完善。(2)现有的主板市场容量小,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机构投资者比重小,市场投机氛围浓厚。(3)市场监管落后,不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配合及开放条件下的市场监管经验极为缺乏。(4)上市公司质量有待提高,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5)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如国有股、法人股的不可流通问题,A、B市场的分割势态等,这些遗留问题都为市场的未来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证券市场的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证券市场已成为我国整个金融市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它的成熟和发展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需要持以高度谨慎态度。
加入WTO对证券市场的挑战
我国证券市场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新兴市场,我们刚完成市场的“奠基阶段”,正在进行“市场化阶段”;二是我国证券市场一直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开放我国的证券市场将使我国有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尤其是证券市场开放带来的数量庞大的国际资本流动,其投机性和迅捷的流动性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严重的话还可能干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不稳定的因素。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人们清醒地看清楚了过快开放本国证券市场的风险。虽然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因而享有开放市场的很多缓冲手段,但是随着缓冲期的结束,国内证券市场必然将更加开放。因而加入WTO将给我国这样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证券市场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WTO的22个协定中,涉及金融业开放最主要的是《服务贸易总协定》,该协定共有29个条款和8个附件,其中两个是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阐明了定义、范围等,与正文一样具有法定约束力。此外,1997年12月13日WTO成员国在日内瓦达成了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并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参与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逐步自由化原则。其中前三项原则为一般性原则,各缔约方在所有服务贸易领域都必须遵守。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和逐步自由化原则属于特定义务,需要各缔约方经过谈判达成具体承诺并加以执行。在三条可协商的原则中,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开放所持的立场是:
(1)对于逐步自由化原则,中国坚持金融部门的开放必须循序渐进,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之前,外资全面进入的可能性不大。但最终会全面开放市场,使得外资能从事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一切业务。
(2)对于证券市场准入原则,我国所做的承诺主要有:确保在华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取得证券服务方面享有最惠国待遇;允许外国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华设立机构并有开业权;确保外资证券服务提供者在我境内提供本国暂缺的任何形式的新金融服务。
(3)对于证券市场的国民待遇原则,我国所作的承诺主要有:外国证券服务提供者在取得我境内证券组织成员资格,进入任何形式的证券市场享有与本国证券服务提供者相同的待遇,包括投资品种、投资数量、投资比例等方面。就证券市场的透明度来说,除紧急情况之外,每一缔约方必须将其余证券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它决定、规定以及习惯做法,最迟在生效之前予以公布,以便给国内外市场主体有充分的时间予以了解和掌握,尽量使得市场环境变得可以预见,并进而决定自身的行为取向。
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证券市场的开放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1)对各缔约方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
(2)允许缔约国在国内建立证券服务公司并按公平竞争原则运行;
(3)缔约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
(4)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
(5)允许缔约国资本在国内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
上面这些要求,尤其是新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实际上将所有缔约国的金融市场都连成一体,伴随着未来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程,中国完全开放证券市场是必然趋势。但我们要注意到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现实基础,不成熟、不完善、在相对封闭环境下发展起来市场的过快开放必将给我国的金融安全和民族证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表现在:
首先,国际资本的流动将给我国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市场带来极大的风险。在证券市场完全开放后,如果国内外资产的价格存在明显的差异,或者本国市场存在明显的盈利空间,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将不可避免。频繁而大量的资本流动将可能严重地干扰本国金融市场正常发展,给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如果本国市场的规模本来就不大,市场的流动性也不充分,那么一定规模的外资流入或流出都会十分明显地影响本国市场的价格走势,加剧市场的波动。我国证券市场产生的时间短,发展水平低,尤其是市场规模小,很容易被大资金所控制。到2001年10月底我国资本市场流通市值仅14560.16亿元,而国外一只大的基金管理的资产即有上千亿美元。中国证券市场的个股规模就显得更为袖珍。从资金量上来说,操纵和控制中国股市易如反掌,这将给中国的资本市场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与本国金融机构开展全方位的竞争将给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带来极大的挑战。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会有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出现更多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甚至外国独资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市场占有率、技术、金融服务、人才等方面开展激烈的竞争。这些金融机构大多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严峻的市场竞争中经历了多次考验,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非常严密、成熟的业务经营管理制度以及风险管理制度,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竞争策略、竞争手段和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比较高,具有良好的国际信誉,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软硬件设备先进,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都很庞大,资产质量优良,不仅金融技术手段先进、发达,服务品种多样化,而且创新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非常强,产品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服务品种多而且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非常高。外资金融机构这种整体上的竞争优势,将在短期内对国内证券业的业务经营活动形成较大的冲击,打破我国金融体系原有的均衡,使中资机构的经营环境恶化,生存空间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导致其部分业务和客户的丧失,市场份额的下降,对于那些目前经营状况已经不佳的机构的冲击就更大,甚至有可能引起这些机构出现动荡和危机,以至于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
以资本规模上的比较为例,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发展的时间都不长,资本积累尚很不充分。《证券法》实施后虽然出现了新一轮增资扩股,但目前最大的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也不过45亿元,总资产只有3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客户账户的资金),所有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加起来还不到2000亿人民币,而目前仅仅一个美林证券的总资产就超过3280亿美元,并且其总资产尚不包括客户账户上的资金,就客户账户的资金而言,1997年美林证券客户账户的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两者相比较,规模与实力相差实在太远。资本规模太小限制了我国券商扩大规模、发展核心竞争力,使整个行业处在低水平过度竞争状态,抗风险能力较低,根本无法参与国际竞争。更为重要的是1999年11月美国正式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可以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投资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
最后,证券市场的开放将给我国的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身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金融监管无法满足这种要求,无法对证券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那就可能使证券市场的风险越积越多,甚至酿成金融危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开放,一方面使得外国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这就对国际监管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中这种国际性的监管还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本国监管当局无法有效监管外国金融机构在母国的业务,另一方面,监管当局也无法对本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
从现实监管水平来看,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监管水平仍不适应资本市场开放的要求。例如,在证券、银行、保险以及财政、计划、外汇管理这些与金融运行息息相关的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政策协调、沟通机制,容易出现政策、规则不一致的现象。此外,如何对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我们也缺乏经验和清晰的应对思路。所以我国的金融监管急需进行深刻的变革。
入世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
及外汇管理制度的影响
加入WTO对我国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和外汇管理制度看似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将对我国的货币自由兑换特别是资本项目下开放的进程以及外汇管理制度产生重要的间接影响。
加入WTO对一国外汇制度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国际收支和金融服务业业务上。《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允许缔约方为保障本国国际收支的平衡而采取某些限制性措施,例如其中第二部分第十五条“外汇安排”中规定,缔约方全体应当谋求与IMF的合作,以便使IMF主管的外汇问题与全体缔约方在数量限制和贸易政策上相协调。缔约方在外汇管理问题上采取的行动是否符合IMF的条款,是否符合缔约方之间所签订的特别外汇条款,这些问题接受IMF组织的判定,各方不得以外汇方面的行动妨碍IMF意图的实现。如果全体缔约国认为某一缔约方有关进口支付和
转账方面的外汇限制与某些外贸数量限制的例外条款不符,可以向IMF组织报告以寻求解决方法。
IMF组织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一直致力于推行各国货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进程,并且进展较为顺利。但是由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特别是其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普遍对于发展中国家过快地开放本国货币和金融市场持反思甚至怀疑的态度,加上IMF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遭受到普遍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对马来西亚货币管制的不恰当认识,使得IMF组织今后在这方面的政策将变得更加谨慎。因此外汇管理和汇率的自由化很难像贸易和金融自由化那样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要求。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不进行货币和汇率的自由化,而是说将更多地由各国自己去决定制度选择和进程安排。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没有直接涉及外汇管理和汇率制度,但是有很多间接涉及到的条款。例如服务贸易中的国民待遇条款和金融服务的附录,其中所定义的金融服务范围极其广泛,其中有些重要的内容是中国境内目前对外资禁止或没有开展或是刚刚开始的业务,由此引发的本币和外币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资金的进出,显然将促进本国货币兑换制度和汇率制度的开放进程。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为例,今后不仅可以经营外汇业务,还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甚至可能经营衍生金融产品业务,这些银行本身以境外为背景和支持,资金的流动、进出非常迅速,这将在事实上突破中国目前所允许的人民币经常项目兑换范围,出现事实上的某些资本项目货币自由兑换。
此外,从产品贸易的角度来看,由于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从审批制度转向登记制度,以及中国将在平等贸易条件下与WTO组织各缔约方广泛开展国际贸易,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将大大增加,外汇流量也将大量增加,外汇供求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增加,这都需要有更灵活的外汇使用和监管制度,适当灵活的货币兑换也成为社会的需要。
因此,我国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不受加入WTO的直接影响,相应地说,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交易、资本流动的全面开放与加入WTO没有直接关系,WTO所约束的主要是证券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但是加入WTO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开放将产生积极的间接推动作用,从而也必然间接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上证券交易、资本流动的对外开放进程。
发展我国证券业的政策建议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的现实要求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种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证券市场开放并非有利无弊,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世界及开放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使世界经济、本国经济潜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巨大金融风险。尤其是证券市场开放带来庞大的国际资本流动,其投机性和迅捷的流动性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顺应历史潮流,通过主动性地调整国内的法律制度框架、政策安排,加大力度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来迎接市场开放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经济安全,从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认识证券市场开放可能带来的冲击,认识到发展民族金融业的重要性。我们要发展,也要安全,要以发展来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