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2:0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学校体育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1.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还不够新颖,部分教师仍然拘于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学观念,导致其教学过程中思想保守、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同时体育实践能力较差,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降低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1.2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重视程度不高
在高校总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学管理部的教学计划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体育教育管理的位置摆得不够端正,从而导致体育教学部门的教学计划缺乏学校总教务处的指导和管理,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再有就是体育教学部门自身的原因,体育教师往往把体育教学管理作为重点,忽略了教学管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教学评价系统中缺乏有效的管理指标,从而造成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发现不了问题,教学方法得不到改进,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进而影响整个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2.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的措施
2.1转变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观念
随着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当学会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新时期下新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培养要求,同时要勤于思考,善于吸取国内外的先进体育教学管理思想和教学方法,并且敢于创新和实践,形成适应自身实际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使之更加适应本校本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综合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能力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项体育运动项目或专业体育技术,应该更加包括体育教学管理的行政服务能力,将体育实践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融为一体,引导其他体育教学工作者增强自身教学管理实力,努力钻研业务,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2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务管理处和体育教学管理部门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校教务处总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学校整体的实际教学状况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制定出能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水平的体育教学计划,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学管理部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不断加强教学管理力度,结合自身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特殊性,积极探索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整体综合水平。另外,学校教务处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设立相关的教学评价指标,及时发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多多采纳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积极有效的寻找问题的解决措施,提高体育教学管理的效率,增强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身体综合素质。
2.3建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相关的制度
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加强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监控,能够促进体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地进行,维持学校的教学管理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其中,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应当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环节进行监督、评价和及时的指导、修正。同时设立学生课后评价制度,学生是教学课堂的第一接触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意见能够及时、有效地反应出体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后动态,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努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
一、重在一个“稳”字
所谓“稳”,就是体育的地位要稳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口头上重要,实际上取消;非毕业班重要,毕业班挤掉;有比赛就重要,无比赛就松懈。
要做到“稳”,就必须有具体的措施。第一,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由一名副校长专管。长期以来,我们遵循“无体不成校,办校不离体”的指导思想,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工作计划,每周的行政例会都讨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全学期召开1至2次教工大会专门报告体育工作,期末要总结规划体育工作。从领导组织上保证体育工作的稳定地位。第二,建立体育工作常规。1986年以来,我校制定了体育卫生工作常规:把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全年重大的体育活动安排从制度上固定下来。每学期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到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止,均坚持三操两活动及课余体育训练。高中毕业班也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坚持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直至毕业。第三,制定体育工作导向政策。主要有:
(1)体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即:体育合格率不达标不能评先进班集体;体育课成绩不达75分以上、达标测验总分不在350分以上不能评“三好”和优秀干部。
(2)体育经费预算包干制。每学期把体育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节余归己。近三年还投资50万元新建田径场,扩建篮球场。建造棋类、乒乓球、投掷、跳高、跳远、单双杠、攀爬等体育教学区。
(3)按照《体育尖子招收办法》,每年初、高中招生时各降低总分录取10名体育尖子,以保证体育代表队的后备力量。
以上这些做法,使体育在学校工作的地位从体制、制度、政策上稳定下来,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有生气和活力。
二、关键在一个“活”字
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能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生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体育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活呢?第一,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第二,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弟和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和兴趣,了解他们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第三,教师要注重身教,以自己锻炼身体的坚强毅力、良好的习惯做学生的楷模,获得学生的敬仰和信任。我校体育教研组1987年开始采用实验课、比武课、公开课等方式,先后进行了“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体育课”、“教法与学法”、“体育课的目标教学”等课题研究,使体育课的教学有了新发展,受到学生欢迎。
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是学生盼望的活动,必须组织好。关键抓住两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参预意识。增加团体项目,如拔河、团体操比赛等,扩大参赛面。改革计分方法,凡参加者可得分,并计入团体总分。将个人努力与团体荣誉结合在一起。二是精神文明评比与田径比赛并重。运动会前一个月就制定精神文明代表队评比条件,包括各班参加运动会的广播宣传、比赛联络、茶水供应、治安保卫、小红十字会等10个小组是否落实;入场的服装、队列的要求;运动会期间好人好事;到场人数、安全保卫、遵守纪律等列入评比的具体内容,提早发到各班学习。抓住这两条,校运动会就会成为学生的盛大节日。
三、立足“实”字
一、互联网时代,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尝试
长久以来,学校领导对于财务工作的认识基本都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销、发工资、计算职工福利等基本简单的工作意识上,并且经常分不清校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力,有些学校甚至并未设置会计岗位人员,所有会计工作由校长或分管财务的校领导兼任。对于学校资金的预算、使用和把控力度相对薄弱,更谈不上对于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二)财务工作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已经浸润至各个企事业单位,电子支付、单子采购不仅能够方便经营活动,而且能够节省成本。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电子计算机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但是目前的电算化实践,基本上只是财务工作的操作实现计算机化,对于财务数据的分析、处理还处于较低水平。另外,长久以来学校财务工作相对封闭和独立,导致信息无法及时向各个院系和部门提供和反馈财务信息,也无法及时的从各个院系和部门获取财务信息。而且,依靠手工录入或者第三方间接导入获取的财务数据,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出错率相对较高。
(三)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关注力度低
由于历来对学校财务工作基本停留在核算、记账、报销的认识上,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要求仍以完成事务性工作为主,甚至只要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就可以兼任会计工作。财务人员数量少、业务生疏、技能水平较低,财务管理理念落后甚至缺失,学校对于财务人员的工作目标缺乏比较明确的指导等这些问题都相对突出。由于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等是学校重点关注的工作,相对来说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关注力度低于对于教师科研人员的管理和关注。对于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技能培训相对薄弱,这与学校财务管理深陷事务性工作形成了恶性循环的状态。事务性工作导致财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很难突出,晋升和发展相对缓慢,福利待遇相对落后,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更谈不上利用自身财务知识为学校财务工作提供决策分析和参考。
(四)成本控制、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愈加丰富,对于这些资产的管理工作也愈加复杂和有难度。相对于企业来说,学校对于资产的购置、报废、折旧管控意识薄弱,往往导致资产购置的单据与财务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卡片缺失、账存实亡现象常有,资产不清登记不全,院系之间缺乏沟通导致重复购置;资产购置后的盘点、报废登记未能及时入账;资产保管责任不到个人,出现丢失、损毁现象无法追究责任等。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更加薄弱甚至缺失,导致无形资产的占用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甚至无法在财务账面上进行反映。
二、适应时代环境的学校财务管理举措思考
(一)创新学校财务管理模式
1.充分利用学校固定资产的社会使用价值,尝试部分对外开放,比如学校的实验室、试验设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向企业单位进行开放,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获得一定的报酬;另外,学校的体育场所也可以分时间段、分场地的开放给企业单位做各种集体活动,学生在第二课堂的作业产品也可以部分的提供给社会展示甚至出售。
2.充分发挥院系自身对于资金使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院系在不违反学校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能力,统筹和合理安排所分配到的资金,这样可以提升院系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院系自身具有丰富的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强大的专业知识,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同时,完全有时间承接社会企业的技术项目,自创收益。
(二)提升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1.以信息用户的需求为最终导向优化财会业务流程。财务信息的价值重在如何利用它为当前和今后财务行为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所以财务流程的优化应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最基本导向。应将学校各种分散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看作一个整体对待,实现财务管理结构的扁平化,激活财务管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信息化建设应建立标准并体系化。标准的制定能确保数据在各系统间的传输、交流和共享的质量,而体系化的建设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整合财务资源,并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
3.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新新华建设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隐患,所以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范网络危险必不可少。学校可以通过采用专网,加装防火墙等措施保障网络安全,也可借助专业的IT技术备份、过滤和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力度,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复合能力
对于财务人员的绩效管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完成事务性的工作,随着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极大的提升财务人员处理事务性工作的效率。所以学校对于财务人员的业绩考核和管理指标也应伴随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而改进。
(四)改善学校成本控制,科学管理资产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
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
1.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开设课程
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学资源进行完善,并以此合理设置体育选项课程。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考虑到开设运动项目的实用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尽量多开设一些深受学生喜爱且具有实用性的运动项目,例如游泳、健美操等运动项目。游泳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还是一项求生技能,此外游泳还是一项有氧运动,几乎可以锻炼到全身大部分的肌肉,对体型超重的学生减肥有很大的益处。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体型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增加选项课的时间段
高校体育选项课要最大程度的做到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选到自己喜爱的课程。这就要求高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增加体育选项课的时间段,保证学生能够充分自由的选择时间进行上课。因而,各院(系)排课表时必须注意按规定空出2~3个时间段供学生选择体育选项课程,同时每天增设7~8节选课时间段供学生选课,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课程的自由度。
1.3完善场地器材设施
随着高校的逐步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和紧张的场地设施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学校扩招的情况和短缺的教学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修建急需的场馆,修建风雨操场,保证学生在雨雪等恶劣的天气状况下也能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学校还要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状况,增加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场地器材,为学生的健身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力争满足大部分选项课教学的正常开展。
1.4引进专业教师,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各高校要根据开设课程的需要,一方面要引进一批专业的教师,保证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开设,也保证了教师授课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还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项能力和专业覆盖面。针对当前繁杂和专业的体育选项课,要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要求体育教师除本专业以外,还需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专业技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课率,也为学生选择任课教师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要加强教师素质教育,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注意加强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拓展教师才能,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使选项课达到预期的效果。
1.5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
要完善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调整那些考核标准和操作方式不合理的课程。考试评价内容要科学、全面,应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要涉及到学生的进步幅度以及努力程度。评价的方式应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互相评价”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测试过程中,对评分标准、测试方法及测试人员应进一步统一规范要求,实现标准化评分,实现不同选项课课程项目的公平性与准确性。
2结语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 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G27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51-02
高校的学生档案通常是由学生部门负责管理,主要记录了在学校这段时间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还记录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在学生毕业后移交工作单位保管。但是,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效率的水平并不高,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机制的完善,影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因此,改革创新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理念现状分析
(一)管理模式方面
目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集中式管理。为了方便学生档案的整理及监控,避免档案丢失,由校学生部门集中管理所有学生的个人档案;二是相对集中管理。学生档案由学生处及研究生院直接管理。这样做可以省却很多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档案材料的真实完整。但由于缺乏专人负责,经常会造成学生档案材料遗失的现象;三是分散式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分解到学生所在的院(系)进行直接管理。这样做可以节约开支,保证档案材料记录及时,但由于缺乏监督,档案造假严重,学生档案可信度低。
(二)管理认识方面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够重视,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缺乏专业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方法滞后;其次是造假严重,档案信息可信度较低。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夸大学生的能力,隐瞒学生的不足,影响社会组织选拔真实人才;再次是保密意识较差,学生档案材料谁都可以调阅,谈不上个人信息的保护;还有就是管理手段落后。进入网络时代,学生档案电子化是大势所趋,但很多高校还是手自笔录,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原因
(一)在体制方面和社会观念层面上,存在着渐渐弱化的现象
非公有制经济随着我国稳步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成了高校吸纳毕业生主要的渠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聘任制的改革,用人制度走向双向选择,而我国的人事制度还不够完善,用人单位对学生档案不甚关注,劳工合同关系逐渐取代了人事关系。在社会体制层面上,导致了毕业生成了“弃档户”。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时常发生一些影响学生档案的严肃性的造假事件,如:履历、档案和学历上的不道德事件等,从而影响高校和学生对档案的重视程度。
(二)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操作层面上,缺少规范化和标准化
当前,我国对于学生档案管理,还没有明确管理职责,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导致高校档案缺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只能根据学校自己的情况,融合学生档案的特点,制定属于自己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目前,学生档案在高校集中统一管理中,具有原始资料内容不完整、残缺等缺点,如何整理收集和归档学生档案,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都没有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一致的标准和要求。另外,有的高校学生档案甚至没有原始的资料,总体来说,具体操作性不强,比较笼统,缺少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指标体系。首先,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缺少档案管理专业的知识,专职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兼职,一身多任,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不能有效地、科学地管理学生档案,也不能科学地编研、开发、收集和利用档案,更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档案的作用。其次,学生档案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地增长,但大多数高校还在使用原始、传统、手工操作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学生档案管理的需要。
(三) 师生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内容不完整
一般情况下,学校的领导和相关负责的同志不够重视学生档案工作,缺乏良好的管理氛围,造成了学生档案工作被动的局面,导致了学生档案的遗失,这种现象还在进一步的扩大中。
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创新措施
(一)管理机制的创新
学生档案管理需要创建综合档案馆(室)管理学生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证档案管理科学合理、安全有序的前提下,确定适合自己的档案管理方式。首先,要明确学生档案管理主要负责的部门,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机制,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各项工作落实到人,追责到人。然后根据学生档案管理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要明确规定归档的时间,及时形成档案归档,使档案材料保持连贯和齐全。要形成统一的存档标准,确保真实安全的档案资料。这样才能够使档案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发展的新情况,也能减轻集中突击整理的工作,保证了完整和真实的档案信息。
高校要做好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就要建立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并且进行完善,以人为本,从新生建档、归档到专递,每一环节都要制定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都有专人负责。另外,高校管理学生档案应该聘用专职人员和设立专门岗位,学生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有高度的奉献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熟知国家有关学生就业的种种政策,具备深厚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
(二)管理意识的更新
为了促进学校进一步的发展,高校档案馆增强管理意识,提升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科学整合收集和征集学生档案,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管理意识,根据社会的需求,扩大收集范围,打开档案馆藏封闭式的管理结构,增强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内容,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和完整性。重要的档案资料要面向社会开展征集工作,进一步增强档案管理的宣传教育,特别对学生在校外的活动表现要加强征集,建立真实全面和内容丰富的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按照档案安全保护的要求,强化师生的档案管理观念,避免学生档案受到破坏,提供专用的、符合要求的档案库房。加强宣传《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力度,增强学生档案安全管理的工作力度,并且配上安保、温湿度控制、消防以及其他安全设施设备,教育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一种新局面。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机构要面向校园,开拓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面向社会,促进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服务模式。要准确把握国家的就业政策,转变思想观念,找准学生档案服务的结合点,使学生档案能更好地成为介绍学生的品质、能力的依据,找准档案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就业几率。
(三)管理手段的创新
随着国家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识认识的逐步提高,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近年来,学校招生专业和人数在逐年增长,校企之间的合作也愈加频繁,具体表现在:高校通知书网上了,企业开始网上招工了,学生也开始网上投档了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操作。为了使学生档案管理跟上时代步伐,利用计算机管理学生类档案已是势在必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改变管理手段,增强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根据学生在校时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处理档案文件中的照片、文本、录像、录音等等,把每个学生详细档案材料录入计算机中,建立学生各类信息数据库系统,使之能够快速、高效进行学生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为学校管理学生和用人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信息。还要与教务系统相衔接,实现信息共享,随时录入学生的最新信息,及时维护与更新录入的信息,确保学生个人信息数据的完整、真实、准确。同时为了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实现学生类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为了便于查阅学生档案,方便学生就业,要提高档案管理的科技水平,真正实现学生类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完整的学生档案系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选拔人才的可靠信息,是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存在的形式,为未来人才的管理和开发奠定了基础。高校应该结合校庆和纪念活动,举办各种学生档案展览,充分地发挥档案信息的宣传教育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 任永辉.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3).
[2] 王伟.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09(2).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问题与对策
一、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聘指导理念落后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行动”。当前中职招聘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与其背后指导理念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招聘理念中存在着问题,这是导致当前中职招聘存在的首要问题,也是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据笔者深入调查了解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在招聘理念中存在着招聘理念落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招聘过程中注重学历文凭,用学历文凭作为招聘唯一依据,不可否认学历与学校出身与学生的能力有一定关系。但是学历与学校出身不错的就一定能够胜任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吗?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这种落后的招聘理念必然导致中等职业院校在招聘过程中出现务虚不务实的,不能够招到真正符合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人才等问题。
(二)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招聘数量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社会某一行业的专门技术型人才,而要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专门技术型人才,就必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要培养这样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就要求中等职业院校有一支庞大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培养出符合中职培养目标及其符合上一等级职业院校要求的教师。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理论的知识与专门实践完全分开,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中职招聘过程中很少招到或者根本没有招聘到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所造成的。缺乏双师型教师使得中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陷入职业教育“两张皮”的境地,双师型教师招聘不足也就是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三)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就是职称结构不合理。据了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称评定不合理,体现在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太少,绝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都集中在初、中职称,这种职称结构的划分很显然不利于中等职业院校的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能否顺利的发展成为骨干教师,对中等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中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流动状况及中等职业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职称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是当前中职师资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中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障碍。
(四)在职培训机制不健全
“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教育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的培训环节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就是培训机制不健全。表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培训目的不明确,培训对象的选择有偏差,培训内容不符合中职要求,培训效果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章制度做保障的情况下,当前许多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把培训看成仅仅是提供带薪休假的福利,或者视作自己评定职称的敲门砖。这固然与教师本人关系密切,但是不能不说这和培训机制有着重大关系,中职培训偏向于那些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老教师,而真正渴望提高自身的青年教师被拒绝门外,而把培训视为对教师提供的一种福利。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培训机制不健全,所以培训机制不健全也是中职师资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五) 激励方式单一
“教师激励对于师资队伍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激励对于教师价值追求及进行自我教育有着主要的推动作用”。教师激励这么重要,在师资管理中对于教师激励就不得不足够重视。反观今天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激励工作,很容易发现教师激励方式单一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激励就是冷冰冰的物质激励,用无任何生命的几个数字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对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当前中等职业院校用不科学的绩效考核作为对教师进行激励而且仅仅是物质激励自然是有问题的。目前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除了方式单一,还有就是不懂灵活变通。
二、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的对策
(一)改进更新招聘理念
招聘理念落后是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中存在最核心最首要的问题,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思想认识入手改进更新招聘理念才能解决招聘理念落后的问题。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对中等职业院校招聘部门进行最新招聘理念的培训,通过外部培训这种方式使得中等职业院校从事招聘的相关人员认识到改进更新招聘理念的重要性;中等职业院校有关招聘人员应该学会更新招聘理念的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学习网上先进的招聘理念,进行自我反思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这种不断的反思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总之,思想教育的途径无非就是内外这两种途径不断地进行改进更新。
(二)扩宽双师型教师来源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中存在着双师型教师招聘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挖潜的方式,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有培养成双师型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在职培养教育,如果他们是缺少理论就进行理论培训,缺乏实践就进行专门的实践教育,这种内部挖潜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中职双师型教师不足问题;坚持以实力、能力、需要三者结合为标准,进行中等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只有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教师招聘,才能够走出教师招聘的误区,招聘出符合学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另外可以通过学校教师推荐或者社会人员自荐等多种形式扩宽双师型教师。
(三)改进完善职称结构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中存在着师资职称评定结构不合理,不能够有利于大量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问题。改进完善职称评定结构。首先探寻调查中职教师职称评定要求,通过制定问卷或者访谈获取本校教师群体的职称评定要求,调查了解学校的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职称评定的需求,需要说明这里只是了解情况,在问卷的制定、访谈尽量要做到客观公正的记录,问卷或者访谈的答案,为后面进行相关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分析讨论这些要求,在此过程中可以征询有关专家的建议,让专家参与到分析讨论之中;最后按照讨论的建议制定出合理的符合学校需要的职称评定结构。当然职称评定结构的合理还离不开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形成一股合力一定能够促进中等作业院校师资评定结构合理。
(四)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下面几种具体的途径。首先进行教师职业培训意识教育,也就是说让培训人员明确培训的目的,使得其树立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进而确立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奉献一生的信念;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确定培训对象的x择,真正选择出那些具有培养前途而且愿意进行培训的教师作为在职培养的对象;最后加强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培训效果监督评价制度,也就是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跟踪的评价,不能评价完了就不闻不问,这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培训效果的监督,才能够督促培训人员进行认真培训。从培训意识、培训对象、监督评价入手就一定能够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师资管理过程激励方式单一,而且激励的依据不科学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选择较为科学的依据,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激励。教师工作许多是复杂的不可以量化的,这就需要改变目前对于教师依靠数字绩效考核做为依据,而是应该向定性方面转化。对于教师的激励方式也不应该单纯的依靠物质激励这种方式,而是应该向精神激励方向转化,通过深入调查的方式了解需要,然后依照需要对教师进行激励,而且还应该依据性别、年龄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励,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进行激励,不能够拘泥于某种具体的激励方式,而是应该依据教师的合理需求进行激励,以达到最大程度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为最终的目的,只有围绕这目的进行激励才不会走错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梦卿,杨妍F.“双师型”视阈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13,19: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