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项目工程硕士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2: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项目工程硕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项目工程硕士论文

篇1

【关键词】 工程硕士 研究生教育 培养质量 产业需求

【作者简介】 杨波,副教授,长江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祝湘陵,副研究员,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3)05-0059-02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教育制度从建立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也成为高校中所有专业学位中规模最大,影响力较大,遇到的问题也较多的专业学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人才的要求,学者们一直探索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质量和特色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皆是解决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区别在于二者设置的背景、指导思想、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及培养目标等不相同。一是,工学硕士是能够适应社会各方面整体需求,为教学、企业及社会培养通用型人才,主要来源是应届毕业生。而工程硕士是为企业培养人才,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以企业需要为准绳,为企业培养特定型、应用型人才,主要来源为优秀在职人员;二是,工学硕士解决的是工程实际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追求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风险性;而工程硕士解决的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实现性和见效性,追求的是效益;三是,工学硕士立足于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进一步充实教学科研领域高层次人才及高校博士生生源,而工程硕士立足于为企业培养不离岗的复合型与应用型的人才,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服务,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把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质量和特色的三个环节

高校应根据自身设置工程硕士的特色,将工程硕士的质量贯穿于整个过程,具体分为三个环节:招生、培养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

在工程硕士招生中,首先应坚持招生条件中学位要求、工作实际经验要求及单位推荐材料等要求;二是,必须通过全国工程硕士入学考试要求;三是必须通过高校综合面试要求。这三方面构成工程硕士入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前一个条件是基础,后两个条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在工程硕士招生中应综合考虑这些条件,重视综合面试考察学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所从事的工程事业的责任感和热爱程度。

在工程硕士培养阶段,课程培养是重要环节,也是时间最长、影响的最大的环节。这一阶段中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专题研讨、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补充工程硕士科学知识、技术手段、技术创新、实验手段、实践应用、检测方法等,特别是在实际工作的中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程硕士解决企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应在该阶段结合工程硕士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等,构建适合工程硕士的教学框架,包括专业方向选取、教材定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选取、考评体系建立等,强化学生优势,建立高校具有特色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阶段是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综合体现,综合反映工程硕士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企业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集中于工程实际问题,为企业工程服务,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审阅等环节入手,尊重企业专家和高校教授的意见,根据工程领域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原则性的论文规范和评审标准,使工程硕士能够成为高校独具特色的专业学位并满足社会企业需求,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三、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机制构建

(一)企业参与项目设计

高校工程硕士的招生应该直接与重要产业、行业相结合,与企业合作,从招生开始就与委托培养单位商谈企业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及委托单位期望高校在哪些能力方面加强培养,高校可与具体委托单位在学生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培养方式及论文研究方向展开研讨,形成双方认可的培养方案与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把企业需求全面纳入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中,有针对性培养工程硕士,提高高校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补充委托单位人才需求,提升委托单位行业竞争力。

(二)面向产业、行业需求的师生互动教学

在高校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很好地发动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高校可根据工程硕士学生的自身各自的特点,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学师资和导师队伍,加强专职和兼职教授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通过师生互动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达成默契,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求、委托单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面向工程相关产业、行业所需人才重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三)论文研究工作要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交融

一是,采取双导师指导方式:高校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方面应采用双导师的指导方式,除高校教授对学生理论教学外,还需为学生配有一名来自工程业界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高校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及实验、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评及论文的理论构建等部分,业界高级技术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学位论文中工程实践、工程管理、论文的实践部分,并与校内导师协商确定学生的论文选题。通过双导师制度,使得工程硕士论文选题、论文研究等密切与行业实际相结合,与委托单位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切实解决工程实际。二是,高校提供论文选题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工程硕士论文应本着源于工程、服务于工程的原则,以工程相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为方向,从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评、论文评审及论文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结合委托单位意见和高校导师与校外导师意见,鼓励学生直接从相关工程领域的生产实践中选取论文研究方向,或者选取具有明确应用价值的课题;同时,高校导师和校外导师应注意论文选题的技术难度、前沿性和论文工作强度,本着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工程理论、方法、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的目的。坚持“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和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力求每篇工程硕士论文都具备各自的特色。

(四)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反馈

工程硕士项目的评价和反馈系统,主要有三大渠道:一是工程硕士毕业生的信息反馈,高校应定期与工程硕士毕业生联系,了解在校学习对他们工作能力提升的具体情况,以及培养不足之处和社会需求发展动向及时反馈于高校;二是委托单位的信息反馈,通过与工程硕士委托单位联系,了解工程硕士的在校培养是否有助于提升单位工程实践能力及竞争力,及提升程度如何、还需在哪些方面改进;三是联合培养项目组的信息反馈,鉴于校企联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是长期的项目,校外高级技术导师也会及时反馈信息,共同调整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以提升工程硕士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 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2011,(10).

篇2

1.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新形势下英语硕士点建设的几点思考

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思索 

4.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5.医学硕士研究生互动式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

6.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中转述动词的对比分析

7.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8.中外英语硕士论文转述动词对比研究

9.商务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情况分析

10.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11.英语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途径分析

12.主题-任务教学模式探究——以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3.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引言部分转述语使用情况的语类分析

14.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体裁特征

15.“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

1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分析 

17.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18.英语报刊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外英语阅读

19.基于新媒体支撑的面向硕士研究生实用英语教学的探索

20.论英语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问题

2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22.硕士研究生EAP习得模式探索——武汉科技大学某研究所硕士生学术英语习得个案研究

2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2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2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构成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26.批判性思维能力对英语写作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某大学2012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7.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28.中外大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四词词块的比较研究

2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30.中国与北美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以农学为例

31.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3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为例

33.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34.学习者英语硕士论文中的转述动词

3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现状调查及教学建议——对浙江工商大学的调查分析

36.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观念的对比研究

37.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38.法律英语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定位与教学组织

39.英语硕士研究生第二外语的学习策略探究

40.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探讨

41.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通用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42.影响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因素的实证研究

43.英语硕士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44.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核心、目标与措施

45.医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46.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英语标题句法特征的对比研究

47.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与启示——以赣南医学院为例

48.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49.英语硕士研究生教学之我见

50.英国TESOL专业硕士和我国英语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比较与思考  

51.实施“流利领先法”,培养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以报刊、学术杂志文章为课程材料

52.英语教育硕士教育实践中课堂观察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53.波兰华沙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及启示

54.师范院校英语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与对策思考

55.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56.媒体英语素材在法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探究

57.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之我见

58.中国英语专业和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题名的信息结构对比分析

59.“模块+选修”:转型期专业硕士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60.水利英语方向翻译硕士培养的可行性研究

61.英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自主性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以悉尼大学硕士TESOL专业课堂教学为参照

62.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分析

63.对比分析我国英语专业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

64.国内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65.在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66.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 

67.浅谈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位课程考试改革 

68.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69.英语硕士研究生科研阅读现状与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70.从课程本质透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 

71.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72.说写并重 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改革与实践 

7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工程硕士英语教学的启示 

74.硕士研究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特点的实证研究 

75.理工类院校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76.论英语专业硕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失误

77.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认同关系的实证研究

78.试论工程硕士英语课程交际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

79.河北省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80.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

81.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82.车辆工程专业工程硕士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EPBEP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83.英语专业本科至硕士英语词汇学课程三级分级教学设计

84.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85.广西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论文调查和分析

86.浅谈英语翻译硕士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87.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创新特征研究 

88.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89.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写作中重述话语之语用功能习得研究

90.专业硕士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启示——以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91.人际关系管理论与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模式

92.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与课程评析

93.英语硕士论文写作方法论要

94.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95.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自我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96.基于教育语言学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思想与学术能力发展的思考

97.民族高校医学硕士对医学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

98.自助式讲课学习模式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99.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考

100.基于ESP教学理念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01.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102.从中介语视角分析工程硕士英语会话的句法范式

103.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与EAP教学——以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10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105.从英语教学法的视角探讨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6.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

107.浅议工程硕士英语教学改革

108.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09.涉海院校硕士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110.农林院校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优化——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111.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引言的体裁分析

112.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水平综述——兼谈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13.关于提高理工科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想法

114.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思考与构想

115.论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环境的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研究

117.工程硕士英语实践教学途径探索

118.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119.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专业特色——关于西部地区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

120.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调查分析——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121.浅谈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选题

篇3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125-03

1 引 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已经从9个培养单位、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1千多人,发展到2010年的241个培养单位、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8万多人、在校生21万余人。在这种趋势下,如何保证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工程硕士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对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索研究,其中张士峰探讨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准则和责任体系来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合格与否。王庆金等构建了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价。黄秋萍对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需明确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审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李庚建立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肖立山研究指出端正态度,制定科学标准,精确评分,公正评比,以评促进,加强监督,确保长效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实践的经验,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工作必须注重的环节。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学者关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与指标体系建立两方面,而在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却为罕见。鉴于学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估大多是定性评价的方式,专家评阅标准各不一致,导致论文评估时的主观性很强,论文的质量优劣难辨,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评审专家在评阅论文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下文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作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能够使评估更合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判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解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

2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造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模型的构建是基于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度原理得出最终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据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集:

步骤2: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AHP来确定。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利用1~9比例标度,对在同一准则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在xi与xj之间比较赋值,其中xij代表i指标对j指标的重要性。其次,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通过比较赋值,可以得到若干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专家将其转化成一个综合判断矩阵,通过特征向量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排序向量,从而可以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果构建的判断矩阵为A如下,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并对这个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

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各人偏好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难以确保评价者对多因素评判的思想逻辑的一致性,因此为了保证层次单排序的可信性,需在得到λmax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

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根据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将指标评语分为若干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通过采用德尔斐法对各评估指标所隶属的评语等级进行考察,从第i个指标对第j个评语等级vj的隶属度rij,由此得出第i个因素u1的单因素评判集ri=(ri1,rr2,…,rin),那么m个单因素的评判集就构造出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3 实例分析

本文通过AHP和模糊综合评价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类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建立评价指标集

在全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研究类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如下图所示。评价指标集U用向量形式表示为:

步骤2: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中,作者邀请了多位工程硕士领域专家与教育专家给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评分。然后,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综合向量法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步骤3:确立一个评价等级集

依实际情况及计算量大小,本模型将待评价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5个级别,建立评语等级:

步骤4:明确隶属关系并建立模糊矩阵

文中以某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为例,采用比值法确定单因素的隶属度,即每一级所占的数目与该指标所有评价项目总数之比为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详细的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由下可得到指标的隶属度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属于(优,良,中,较差,差)的模糊隶属度为(0.1349,0.5044,0.3607,0,0),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求解的最大隶属原则,我们可以确定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估的结论为良。

4 结 论

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的问题,本文提出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的论文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体系中各指标的量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评审专家在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中的片面性。同时,本文充分考虑了评估系统的模糊性,运用模糊评价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估,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使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更加科学客观。该评估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可实现软件化,即用计算机编程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从而达到简化操作,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此外,该评估模型在其余类型的论文质量评估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峰.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81-82.

[2]王庆金,王炬香,孔燕,等.基于灰色系统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综合模糊评价[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99-103.

[3]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4):72-74.

[4]李庚.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标准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8):344-345.

[5]肖立山.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评估的几点认识[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9,22(3):73-75.

篇4

1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1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研究开发出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并通过与另一应用软件开发课题配合,实现论文评审的电子化操作,努力使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1•2主要研究内容与流程

(1)研究《标准》,建立评审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研究,结合《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建立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2)借鉴国际先进评审模型,构建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借鉴、引进、消化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评审模型,结合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特点,构建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3)依据科学原理,构建模型。依据系统工程理论以及系统模型的构建原理,运用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发出满足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考核要求的评审模型。(4)研究量化的评审方法。(5)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采用加权法等综合评审方法,系统设计定量评审方法。(6)设计科学公正的评审流程。(7)试运行,验证。(8)为实用软件的设计预留对接接口。本研究成果具有开放性和多适应性,也可以运用于解决类似的评估、评审问题。

2课题研究的开展

2•1主要技术路线

(1)明确目标、确定范围。(2)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找出主要因素,确定主要变量。(4)识别和分析各种关系(内含的科学定律,管理关系、规则等)。(5)形成系统模型雏形。(6)进行“验证、符合试验”,检查模型是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7)简化和规范模型的表达形式。

2•2研究工作重点

(1)重在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和重点调查我国现有在岗的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相关的专家、教授,已经通过论文答辩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界的项目管理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在读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尽量掌握足量的、必要的、有代表性的信息。(2)精心构建模型。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用现代项目评估的相关原理和方法;②借助社会上项目管理评估方面专家的智力;③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相关评估模型,结合实际,改造创新,构建本模型。

3模型的构建

3•1模型构建的原则

在具体操作时充分考虑以下7个方面:(1)真实性。反映系统的本质。(2)简明性。反映系统的主要特征,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求解。(3)完整性。系统模型全面、完整,应包括目标与约束两个方面。(4)规范化。尽量采用教指委现有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和《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相关内容,模型与现有标准互动和对应,在创新和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尽量使之适用并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软件开发。(5)创新性。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克服原有标准的某些弊端,在模型体系结构、指标设置、综合评审等方面注意范围明确,尽量量化,以克服参与评审的教师、专家的随意性,专业关注的局限性;引导与规范教师、专家在发挥其专业水平的同时,注重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地按模型标准范围进行评审。(6)开放性。使模型系统化、模块化,参数可选择,可更改,有利于改进和拓展。(7)可操作性。为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奠定基础。本课题组和国内的软件开发公司做了沟通和交流,可以开发出简单可操作性的软件。

3•2评审模型结构设计特点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式,包括四个子系统模块:(1)评审目标设置。(2)评审指标(标准)与权重体系设计。(3)子准则和评审量表设计。(4)评审程序与制度设计。同时,给出可以选用的空间,以备选择应用。

3•3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为类、指标、子准则3个层次,如图1所示。指标层用于综合评分的累计,子准则层用于量化计分,采用100分制。通过对子准则评分得到其分数,再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累计加和(采用加法规则),即可以得出被评审项目的评审分数。图1中的子准则只是通过一个例子进行了示意,评审流程如图2所示,详细的量化评分表如表1所示。

3•4模型特点及用到的方法

从上文可知,这一模型具有如图3所示的特点,并分别用到了以下方法:①充分运用了信息搜集的方法;②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评审标准(指标)进行了分类;③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分层;④充分应用对比分析法筛选量化评审指标;⑤在整体指标的确定上采用逻辑框架法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逻辑框架关系;⑥在各指标的关系处理时采用了指标综合的方法。

篇5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

如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信息中心,承担着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这些部门急需大批具有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在培养面向应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第一个设立网络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至今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论文评价体系。

在论文写作阶段,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支持,一直以来都在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评审机制,过于强调研究的深度、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创新,忽视了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因为工程硕士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毕业课题主要是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点。如果沿用科学学位的论文撰写办法和评价体系,并不适用。因此,急需一套适用于工程硕士的论文评价体系。

一、国内外论文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就非常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在毕业阶段申请学位的形式也多样,撰写学位论文并不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的唯一途径。有些大学只是要求修满学分即可获得学位,有些大学是以提交技术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来代替学位论文,涉及具体的论文评价标准,各学校也都不尽相同,这类信息大多由学校各自掌握,完全发表的文献较少。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学生修满课程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上尚未统一,大多数还在套用工学硕士的评价标准和模式。从某种层面来说,这已经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由于在论文评价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性文件,学生在选题、研究工作开展以及论文写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论文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针对目前论文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州大学经过对国内部分大学的调研及对本单位培养经验的总结,制定了一套适合网络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价体系。该体系将课题类型分为产品研发型、工程设计型和应用研究型三类,针对每一类课题,明确提出了研究内容要求、论文撰写要求以及论文评价量化标准,并依此来指导学生的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课题类型的详细情况。

1.产品研发型。这类课题是指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核心部件的软、硬件开发设计或者对现有产品的优化再研发。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针对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目标,然后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采用科学规范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产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产品研发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应以附件形式提供图纸、实物照片等必要的技术文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论文结构及内容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研发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技术:对于产品研发中使用到的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总体设计: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确定性能技术指标,给出设计思路。

具体实现:依据总体设计,描述详细设计内容及实现过程,说明如何解决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测试: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测试,说明测试目的、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结果分析及结论。

总结:系统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展望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及改进前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1所示。(见表1)

2.工程设计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工程项目给出一个完整、合理、先进的设计方案。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研究难度,给出项目的整体设计方案及主要设备的选型依据,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设计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撰写要求方面,工程设计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设计报告作为正文主体,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作为必需的附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重点阐述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方案:描述项目需求、总体设计方案及设计细节,说明设计方案选择的主要解决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

选型分析:针对方案中的主要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对比分析市场上主要的技术和产品,分析其特点和优劣,说明选型依据。

实施情况:说明设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总结: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说明设计的新思路或新见解;论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思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2所示。(见表2)

3.应用研究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网络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自己工作单位或者导师承担的应用型研究项目。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试验研究。研究工作要具有创新性和一定的深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应用研究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应用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应用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现状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工作:说明所研究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研究中使用到的技术或者已有方案进行简要的说明。

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所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实验与分析:对解决方案进行仿真或者实验研究,说明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并对方案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3所示。(见表3)

这三类论文的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层次,其中,优秀为总分≥85,良好为84≥总分≥70,合格为69≥总分≥60,不合格为总分≤59。

三、论文评价体系应用效果

上述的论文评价体系,可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在论文选题阶段,依此来指导研究生进行选题;二是在论文写作阶段,通过撰写要求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三是在论文答辩阶段,通过评审标准来指导论文的评审工作。培养单位出台了相关管理细则,并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经过网络工程方向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届研究生的试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选题多样化。传统论文主要是基于理论创新的学术型论文,这对于工程硕士来说,不但难度太大而且不够实用。三种基本论文类型的确定,明确了网络工程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范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条件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类型。

2.导师指导更有针对性。论文分类和指导细则出台后,导师会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类型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一方面提高师生的沟通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加充分地发挥导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升论文质量。

3.实用性更强。由于论文选题贴合实际,既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实现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4.答辩通过率提高。通过应用新的论文评价体系,工程硕士的论文答辩通过率由原来的80%上升到95%,这主要是因为课题分类合理,选题更加贴近研究生的实际工作,保证了论文撰写质量和答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永红.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

[2]尹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2).

[3]李杰.国外工程类硕士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评估机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C].2011.

[4]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篇6

一、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

工程硕士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上还存在着工程硕士质量比工学硕士低的偏见。对于新升本科院校介入这一领域,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之前从事技术教育的新升本科院校,因与企业有天然的联系,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应充分把这一优势融入到工程硕士的培养中去。这类院校在从事工程硕士培养时,就应处理好质与量、自主与自律、节点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等问题,以确保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质与量质量是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培养成败的关键。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毕业生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数量和质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没有质量的数量会失去培养工程硕士的社会意义,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浪费,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工程硕士毕业生,那也将影响社会对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新升本科院校在工程硕士培养初期,应规划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数量,每年可根据学校可招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招收研究生的数量。

(二)自主与自律工程硕士教育是一种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教育。一方面,办学可以直接面向企业的实际需要,为满足企业需求的多样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在工程硕士教育方面应该自主办学;另一方面,当高校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主体之后,市场竞争机制就成为高校工程硕士教育的根本调节机制。高校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教育市场份额,就必须建立起自律机制,不断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办按照上述思路,在工程硕士教育中不断给办学单位放权。实践证明,只有学校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自主办学,而且为确保质量和信誉自律办学,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工程硕士教育。

(三)节点控制与全过程控制在遵循工程硕士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应实行全过程控制与节点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将质量意识贯穿到招生、培养、毕业等工程硕士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

1.严格招生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主要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取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至三年,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者,亦可进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答辩。为保证生源的质量,需要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除大中型企业和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外,还应重视中小型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甚至某些管理、法律类行业的人员(比如某些工作必修涉及到工科领域的律师、管理者等),拓展生源渠道,通过增强企业和个人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识,获得企业或个人的重视和支持。(2)加强辅导,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目前来看,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对象还是在职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却因离开学校的时间较长,理论知识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因此,学校可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考前辅导班。(3)做好综合考试和面试工作把那些业务素质高、思想道德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骨干人员招录进来。

2.严格培养培养的年限应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在培养中应重视以下五个方面:(1)课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其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课程设置可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应培养学员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定外文阅读能力。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紧密结合生产、讲求实效,可按照专业共性、应用性、特色行等原则考虑以下几类:前沿型课程、交叉型课程、应用型课程、技术型课程等,为了加强工程硕士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应开设一些实用性的课程,增加适当管理类课程以满足人才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2)学分设置应确定开设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应修总学分和必修学分,以确保学员在培养中学习和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3)教学内容和方法跟进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于知识的具体应用,避免大量的理论讲述和公式推导。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教材应及时删旧补新,把最新的应用知识和动态反映到教学中。教学方法方面,宜采用适应性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4)师资培养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高等学校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培养,也要把教师的培养纳入到平时的工作中。要努力提高学校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下企业等形式加以培养。例如,德国高校教师要获得工科教授资格,必须具备数年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而且德国工科高校、专业学院中的一些教授本身也在企业中任职或兼职。(5)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制订个人培养方案时,应在课程设置、学习年限、教学安排、论文撰写、培养方式等方面作出安排。这样做,一方面课程教学环节有计划相对稳定,以保证在校教师能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好校内及校外培养基地工程硕士的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得工程硕士生能根据课程安排调整各阶段的工作,以期尽最大可能参加课程学习,使整个培养体系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部分环节又具有弹性和灵活性。

3.严格毕业作为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工程硕士生必须开展学位论文工作,以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独立担负技术、工程或管理工作能力。应从以下五方面开展工作:(1)论文选题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毕业课题应满足实、新、高等特点。“实”是指论文选题内容来源企业生产、科研实际、论文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新”是指论文选题要应用学科前沿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企业在工程技术中的急需难题,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高”是指撰写的工程硕士论文从文学水平、科学水平、创新水平都要达到较高水平,成果取得较高的实际价值。(2)双导师指导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与工矿企业、工程建设部门的高级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联合指导。在工程硕士论文指导方面,双导师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执行过程中既要避免论文阶段学校专任教师放任不管、全由企业导师包办,又要防止企业导师只是挂名、完全不管的两种极端。应明确学校导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论文的选题、开题、实施方案制定、论文修改等方面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企业导师要发挥他们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以及在企业内的影响力,解决学生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技术上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导师应加强联系与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对学生论文的指导。(3)定期检查、指导学生在进行论文课题研究阶段,每隔二至四个月左右,导师应到企业检查、指导学生的工作,通过召开座谈舍,填写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调查表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度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企业有关部门、厂内导师沟通情况和交换意见,协商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4)规范评审程序可采取双盲评审制度规范评审。其方式是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将其送审稿一式三份送达校内专家1名、企业专家1名、申请人单位或校外专家1名的手中,评阅人按照要求逐项评阅。盲评通过才能参加答辩。(5)在学位授予方面,要严格评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坚决不授予学位,保证学位的质量和含金量。

二、确保灵活有效的培养模式

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新升本科院校工程硕士培养应积极发挥原有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强化“产学研”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地位,通过“产学研+具体项目”的模式培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措施,这与工程硕士培养的性质和目标是紧密结合的。这种培养模式由生产企业、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协作,按企业要求培养企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产学研+具体项目”的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一)能够调动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工程硕士研究生是企业等单位选送的,毕业后回原单位,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学生的论文选题直接来自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习研究过程也就是企业生产开发过程。许多工程硕士的课题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对这种类型学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二)能够发挥各方综合优势,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质量企业和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学校理论、教育和科研力量强,而企业在生产实践,资金方面有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产学研+具体项目”的合作培养方式将使工程硕士得到多方面优良要素的训练,使他们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应与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共同协商,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应用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在课程授课方式方式上,应灵活有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计划的制约,适应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是高层次人才教育走向市场、实施“宽进严出”教育管理模式的良好开端。因此,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重点在于过程管理。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生源的现状,在工程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可采取如表1的授课模式。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管理评估体系

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工程硕士教育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该系统的构建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一)科学系统性原则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工程硕士教育应在一个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中运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新升本科院校没有研究生院,工程硕士的管理可在科研处下成立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以及与企业的协调等工作。有工程硕士专业点的学院(系)应指定相负责人负责学院(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篇7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电气工程学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52―05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逐年递增。截至去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人。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称“清华大学电机系”)目前有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643人,已经超过该系在校本科生的规模。研究生的培养成为本系教学的重点。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的目标,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缩小与世界一流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差距。本文着重介绍清华大学电机系在完善课程建设、加强学术交流、注重实践培养和严格规范学位评审等环节所进行的改革尝试,以及这些改革措施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的积极效果,和对促进学生就业于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发挥的推动作用。

一 根据就业去向确定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内容

2006年-2010年问,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就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不含工程硕士生)人数分别是226人和397人。图1和图2分别据此统计了研究生的就业去向。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知,能源/电力企业和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已经成为近70%的研究生就业时的首选,“进入主流行业、发挥大才干”已成为大多数研究生首选的就业取向。

反过来,为了适应这种择业的需求,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如何把握其技能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205名毕业研究生的调研和对国家电网总公司、南方电网总公司、区域电网公司、省电网公司、电力设计院、发电公司、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输配电装备制造企业、电力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0余家用人单位的访问,对包括学科认识、毕业生工作状况、行业用人需求、毕业生知识和技能需求在内的共9个方面内容进行了调研。我们得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结论:

1 基本功扎实是在后续事业中取得成功的基石,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加强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当成为研究生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3 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智商+情商”兼修,即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施等各项专业技能,也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

结合这些调研分析结果,本系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拟定从课程建设、学术交流、学位评审过程管理三个环节来加强专业教育,综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并在规范化的学位评审制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

二 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

1 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清华大学电机系多年来始终坚持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双语或纯英语教学、促进高水平研究生教材编写等角度开展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多突出性成果。先后有“现代电力电子学”、“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4门课程荣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称号。“高等电力网络分析研究生学位课重基础研究型教学方法”项目荣获2008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电力电子与电机集成系统,研究生双语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荣获2010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完善研究生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包括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完善,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电机系不断增加研究生课程的深度与探索性实践,优化课程内容设置,适当删减部分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课程。我们认为所学课程应为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与先进理论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不仅要使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正确地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还需拓宽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逐步完善了一批研究生课程,新增开设了“磁性物理与电磁检测”、“电力电子器件原理与应用”、“磁测量原理与技术”、“现代电力系统优化新进展”(深圳研究院)课程。已通过批准开设“电能质量”、“现代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复杂性与大电网安全技术”等课程,优化调整了“现代能量管理系统”、“电气设备可靠性工程”、“电力系统广域监测与控制”、“电力系统理论与分析”等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由于一方面介绍电气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另一方面也满足当前智能电网与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受到学生的欢迎。

3 聘请海外学者短期讲学

为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借鉴其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开展“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资助计划”,先后聘请一些国外的著名教授、学者来校进行短期讲学。共有100余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了海外学者讲授的课程。表1列举了近年来聘请的国外知名大学来本校进行短期讲学的课程内容。

三 加强学术交流,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1 选派研究生参加国际联合培养与短期访学

为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力度,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短期访学交流,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电机系已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26人次,前往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2010年和2011年共选派9名博士生进行短期访学交流。表2为清华大学电机系近5年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情况。

清华大学电机系选派的学生在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师从著名教授,学习到国际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派研究生出国联合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果,如博士生何同学在“IET Generation,Transmission&Distribution”、袁同学在“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期刊上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林同学更是在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文章的基础上,还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博士研究学术新人奖”。

2 建立专项基金资助制度,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

为支持博士生出国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促进博士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拓宽学术视野,了解学科研究进展和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电机系依托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专项基金,

资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其研究领域中重要的、影响大的国际会议,鼓励研究生出成果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专项基金自2009年6月设立至今,已实施资助40名博士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博士生覆盖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新技术所有二级学科和深圳研究生院能源与电工新技术研究所。

资助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受资助的学生既开拓了国际视野,又促进了其创新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的培养。如博士生罗同学将与会报告内容完善并在“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期刊上发表文章。之后,该博士生又以此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并申请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3 改善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

要想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活跃的学术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创新的思想需要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孕育。清华大学电机系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的氛围。

电机系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中心”,通过组织调研,及时了解研究生所需,定期整理汇总各类学术活动信息。促进二级学科间的学术活动信息共享,以及相近研究方向的深层次学术探讨,使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2007年底创办《学术前沿导读》电子刊物(以下简称《导读》),该刊目前已出版10期。《导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1)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2)国际学术前沿的发展情况:(3)相关专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4)科学研究方法与科研研究经验等。《导读》主要归纳总结国内外电气工程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思路;及时准确、分门别类地归档记录系内教师、研究生已有的与最新的学术方向与研究成果,并定期。《导读》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它很好的起到导引作用,通过对学术资源的整合,将初涉学术科研生涯的研究生导引到更广阔的资源、获得更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最前沿的学术环境中。

4 促进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良好的师生交流是研究生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同时也能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博士生论坛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非常重要的平台。清华大学电机系利用这一平台,积极组织安排博士生导师会议在博士生论坛期间召开,既使老师们参加了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同时也保障了更多的博士生导师参加博士生论坛并对博士生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为全系师生间进行学术交流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博士生论坛每年组织一次,每次有120名左右研究生参加论坛。博士生导师专题讨论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每次都有10余位至20位博士生导师参加。

以“聚焦行业热点,关注学术进展;着眼学科交融,开阔思想视野;感受学者风范,品味学术人生”为宗旨,清华大学电机系于2004年推出“行家行话”学术活动品牌。该活动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现已经成功举办23期。每期的嘉宾均是电力行业内的著名专家或业界精英,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院士、大型电力企业技术专家等。

清华大学电机系为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探讨,积极组织召开访学报告会,安排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归国的访问学者、公派出国生、短期访学生,向全系师生介绍他们在国外一流大学的访学经历。访学报告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 依托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加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

从2009年起,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个新的培养类型。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之一,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是我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对于这种新的类型,如何制定好培养方案,特别是如何突出“应用型”特色,值得各个学科深入思考。

清华大学有关学科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清华大学电机系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认为,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达成此目的,需要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体验和实践。清华大学电机系注重利用企业资源,建立专业实践或合作培养基地,推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实现“人才强国、人才强校、人才强企”战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系统性、学科交叉性及知识前沿性和企业在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和高水平工程实践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清华大学电机系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工作站合作协议。清华大学电机系每年将选拔一批以专业型硕士生为主的研究生,赴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合作研究,研究专业包括: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直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仿真、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智能电网等。工作站的建立是对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很好保障,必将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 规范学位评审制度,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1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预审查制度

2006年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实行《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清华大学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两年多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该办法存在的不完善之处并进行修订,从而完善了工程硕士论文预审核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

2009年,从工程硕士开始,清华大学电机系率先对学位论文进行重复度审查。经过对最近两年答辩的近40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的重复度审查,结果表明该项审查对电机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

2 严格规范学位论文送审评阅、答辩过程

自2006年年底起,清华大学硕士答辩改为集中答辩,给答辩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论文评阅人的聘请、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答辩硕士生和导师及答辩秘书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答辩工作的组织安排、导师和答辩硕士生对答辩后收尾工作的认识等都存在一定问题。清华大学电机系高度重视硕士生答辩工作的严格把关, “电气工程”学位分委员会2010年9月专门讨论,通过并实施《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对硕士答辩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规范要求。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编写《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秘书工作提示》和《电机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工作提示》,专门组织召开硕士研究生答辩动员会,要求全系预计答辩的工学硕士生、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答辩秘书以及全系各所主管研究生工作副所长参加会议。通过动员会,对硕士研究生答辩的全过程、各项工作的时间安排进行全面介绍,明确提出系级论文预审查、论文送审评阅、论文答辩各环节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结合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即将进行毕业答辩的实际情况,对答辩各个阶段中主管副所长、答辩秘书和答辩硕士生等相关人员的各项工作及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说明,并对硕士论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进行讲解,要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但内容要保证质量,同时也要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答辩动员会效果良好,今年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存在的问题比以往有所下降。

六 结语

篇8

1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内涵

所谓的全日制是一种全天候的教学体制。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指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后,前往研究生培养单位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学习期间不再承担工作任务,在规定年限内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相关要求,申请学位通过后即可获得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而撰写的学位论文即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生产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或应用课题,选题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学位论文形式不局限于学术型研究论文,可分为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本质上来说,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它包含以下五个要素:准确把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概念内涵,努力加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宣传力度,积极搭建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培养的平台,合理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有效建立专业学位论文评审体系和评估机制,五个要素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起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2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环节,统筹规划、查漏补缺,开展卓有成效的质量保障工作。

2.1加大解释和宣传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力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均属同一层次,但培养类型不同,它与一般意义上侧重学术、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在应用性、专业性、实践性,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大规模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普及、被广泛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乃至新闻媒体等主体的共同努力,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深入第一现场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报道。使企业、社会人士和学生、学生家长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能有一个全方位的正确认识、了解,被广大考生、考生家长、企业、社会充分认可和广泛接受[3]。

2.2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于刚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他们未来就业主要是面向社会上的大中小型厂矿、企业,需要走进现场和工程前线。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要创造一切条件使研究生更深入、更便捷地走到企业中去,多视角、多方位了解企业,同时也要让更多的厂矿、企业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中,悉心指导、倍加关怀、爱护研究生,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加强研究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督促研究生与企业之间换位思考,使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加融洽、更加深入。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践培训、论文选题、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力争从企业中寻找一批热心研究生教育的企业大家和工程技术、管理骨干,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双导师制”中的校外导师,承担起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部分工作,建设一批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建立健全“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指导过程中仍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4],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与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锻炼、学位论文指导工作,并承担学校研究生教学的部分任务。作为提高企业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项举措,高校应注重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并注重在企业中建立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5],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让研究生到实践基地实习,在实践过程中磨炼,练就一身真正的才干。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西安科技大学率先垂范,建立起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29家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遴选校外导师110余名,卓有成效地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实现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