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1: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院护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研究型护理概念
研究型护理就是以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立足临床实践,重视科学研究,在护理创新中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完善护理服务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
1.2研究型护理内涵
研究型护理包含4层含义:一是强调护理服务标准和护理技术规范的产生和传播,经过实践检验、科学凝练、行业认可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助于保证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二是强调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关系,护理科研离不开临床实践,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通过科研促进临床护理方法的改进、护理技术的提高、护理结局的改善;三是强调人才培养在推进研究型护理中的重要作用,技术优、能力强、素质好的高层次护理人才不断涌现,能够为护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四是强调护理的专业价值,使护理服务适应和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环境等诸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1.3研究型护理特征
研究型护理一般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目的,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
1.3.1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为目的。推行研究型护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下,护士的职业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尊重和关爱病人成为护士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不能适时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就无法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无法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环境。
1.3.2以持续护理创新为动力。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拓展护理服务的领域,深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以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开展护理研究,通过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不断推动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3以造就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关键。以高级护理实践培训为牵引,以强化基本技能培训为基础,以拓展专科护理技能培训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护理人才队伍,提高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1.3.4以发挥护理专业价值为己任。以被动执行医嘱为工作主线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更为整体化、连续化、专业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护理服务。要从整体人的角度出发,履行专业照顾、协助诊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沟通协调的护理职责,通过特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与专业实践相符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来服务于人群及整个社会,为维护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作用。
2创建研究型护理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2.1更新服务理念是前提
研究型护理应该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护理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学科发展为引领。在该理念指导下,明确护理服务宗旨,即“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和奉献精神创造一流的护理质量,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竭尽全力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确立护理工作目标,即“为病人提供规范、快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需求”。
2.2创新管理机制是关键
2010年初,在深化医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背景下,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各级各类医院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实质是医院护理服务模式和护理管理改革,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起一个优质服务常态化、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型护理新模式需要更加科学、高效、灵活的保障管理机制,营造更加和谐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护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集聚创新人才是根本
总医院于1996年被批准为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授予博士生招收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护理学博士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5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0名,本科学历294名,大专生824名,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占60.18%,比目前我国护理队伍大专护士比例(25.6%)高出34.6%,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结构。近年来,选送百人出国(境)培训、学术交流,为研究型护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4构建科研平台是保障
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有利于科研工作顺利发展。一是鼓励护理人员提高学历层次,脱产或在职参加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习,取得学历后给予报销学习费用。二是加强护理科研知识培训,邀请院内外专家讲授科研选题方法、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科研知识,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员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三是定期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护理论文新技术汇报会,立项课题汇报会等。四是医院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发表护理论文、获国家专利的人员年底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护理科研成果人员给予重奖,作为评优、评先、岗位竞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并与护士长考核挂钩。五是设立护理科研专项资金,鼓励护理人员搞科研,取得上级资金课题医院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3创建研究型护理成效
总医院创建研究型护理以来,经过4年建设,在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科建设、护理服务提升以及护理品牌塑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申请各类课题16项,科研经费200余万元。每年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十余项,在国家统计源期刊200余篇,在SCI、Medline收录期刊近十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0项。护士中有40多人担任中华护理学会和北京护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各项学术职务,10多人担任国家统计源期刊杂志编委,在军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4创建研究型护理意义
4.1回归护理本质
护理是对病人的这些反应进行观察和判断,进而报告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处理。现代整体护理强调在诊治伤病同时,观察、判断和处理病人伤病的反应,尽量满足和缓解伤病或治疗过程给病人在情感、心理、功能等整体方面所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和改变。因此,与医生形成互补的是,护士职责正是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她们关注的焦点是病人疾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趋势,工作核心是运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了解和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的目的。
4.2洞悉护理内容
研究型护理包括生活护理、治疗处置、教育指导、心理护理、监护观察、功能训练和专业护理等7项内容,对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护理内涵是专业照护,焦点是判断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要观察病人身心情况;治疗处置核心是执行科学的操作规范,并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贯穿其中;教育指导在于选择关键时间节点,实施个性化指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心理护理应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心理反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地进行,缓解病人的无助、紧张、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监护观察要求及时、量化、动态;功能训练要有明确、量化的训练计划;专业服务核心要尊重病人、方便病人,才能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
4.3改善护理结局
1.1缺乏护理管理组织
护理管理组织缺乏是乡镇医院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由于乡镇医院中没有专门负责护理工作的干部或管理人员造成。乡镇医院的管理人员通常是从事医疗工作的,没有护理工作的亲身经历,对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不能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再加上医院管理人员通常比较繁忙,使得其关注重心没有放在护理工作上,造成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护理水平和质量低,从而影响了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1]。
1.2护理人员知识结构较低
根据以往走访乡镇医院的经验看来,很多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偏低。调查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为中专学历,其中极少数人员经过短期护理培训,多数护理人员未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医院中也没有相应的技术考核,使其知识水平得不到提高[2]。
1.3护理质量不高
由于乡镇医院中没有专业负责护理工作的干部或管理人员,再加上人员配备不合理,分工不明确,护理人员没有进行培训或再教育,使得护理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导致整个护理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不高,距省卫生厅对乡镇医院规定的护理标准有很大差距,有的乡镇医院甚至出现了为迎接上级部门的质量检查出现形式主义等情况。如有的乡镇医院在上级部门质量检查时,为迎合上级部门检查而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护理服务,但上级部门质量检查后又恢复到原来护理质量不高的状态[3]。
1.4护理人员受情绪影响较大
乡镇医院由于医疗条件差、环境差、设备落后、待遇较低及乡镇医院领导不重视护理工作,使好不容易分配来的护理人员都在想办法去条件好、设备先进、人员多、环境好的县级医院,使得乡镇医院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突出,乡镇医院也变相的成为县级医院护理人员的培养基地。这种情况影响了乡镇医院整体护理人员的情绪,使很多护理人员不能安心工作,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造成乡镇医院护理质量不高[4]。
2乡镇医院护理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完善乡镇医院护理管理组织工作
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体系中重要内容,医院工作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而护理工作又直接关系到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因此重视乡镇医院的护理工作是必要的。肖桂华[5]调查显示:某城市社区的人均医疗时间仅为5.3min,人均护理时间为31.5min,城市社区医院的护理情况尚且如此,乡镇医院的护理情况可想而知。护理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患者需求和医疗需求,可直接影响医疗质量,进而影响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故医院必须培养出有能力、业务精、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干部,让护理管理干部有计划、有条理地制定出科学护理制度,在护理人员遵章守纪的同时尽量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系统,有利于乡镇医院护理工作全面开展,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护理质量[6]。
2.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无论对于那个行业来说都非常重要,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就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成果,尤其在知识结构相对较低的乡镇医院,如注重人才的培养,就永远跟不上社会进步和时展。因此,乡镇医院管理人员应重视护理工作,并给予护理工作大力的支持,打破传统弊端,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乡镇医院护理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条理地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在职护理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思想观念,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乡镇医院的护理质量[7]。
2.3构建科学考核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竞争意识
考核制度在各个行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对人员和企业都有积极影响。乡镇医院中也应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制度,并将制度切实地落实到基层,以增强护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8]。护理管理干部根据制定的考核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术、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业务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建立护理人员个人技术档案,根据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奖优罚劣,让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提高竞争意识,督促护理人员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用良好的服务和专业的护理去满足患者的需求,赢得患者和医院的认可,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9]。
2.4上级部门重视和支持
要全面提高乡镇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离不开卫生系统上下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乡镇医院应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调度,避免出现人员外流和来源不足的情况,然后适当的提高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以安抚人心,稳定乡镇医院的护理队伍。乡镇医院还应切实解决硬件设备落后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而稳定地发展乡镇医院的护理事业[10]。
3小结
医院管理年活动推出了一系列的质量评审考核标准,如何借助这一政策,把握好医院发展的契机,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护理管理者也不例外。在开展医院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各医疗机构要按照评审考试标准,建立建全各种相关制度,规范医院的管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要充分体现出医院管理年的“主题”和发展目标。
2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缺乏:在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就护理工作而言,工作量不断增大,人员不足,重医轻护是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医院规模的发展,在县级医院护理人员在不断地向医院的一些岗位分流,如电脑记账、病案管理、防保、新农村合作医疗账目核算管理等,造成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2.2护理工员整体素质偏低:随着现代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医院规范扩大,使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紧缺,为了医院工作的正常运动,大量地聘用护校毕业的护士以缓解护理人员的不足。由于教育和卫生体制的改革,医院用人机制受限,护理人员储蓄长期不足,人员结构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护理人员结构没有形成梯队,加之护理学校招生“门坎”低而数量盲目增长,使护理教学和临床实践不相匹配。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实。
2.3护理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有限: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科护士长要受院长、护理部、科主任的多重领导,部分护士长对职责认知缺失,工作繁忙,杂事较多,与科主任的沟通受限,有时不能很好地履行护士长的职责,使自己的管理水平受限。
3医院管理年活动中护理管理的思考
3.1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护理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是医院评审、社会评价护理工作的主要指标。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不仅能提升护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促使了医院对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和管理。
3.2及时的督导,协助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管理难题:护理部和护理质控组每月对全院的各项护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针对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科室的护士长进行现场反馈。在每月的护士长例会上进行质量分析,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充分研讨和广泛征求意见,提出持续整改方案,不断修改完善各项管理措施。
我院是云南省唯一一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056张,年收治住院患者4万余人。护士共670人,学历:硕士6人,本科314人,大专260人,中专90人;职称: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45人,初级职称510人。
2方法
2.1护理风险管理团队的设立
我院在2008年成立了医院的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委员会,下设各级护理专家10人,并在每个科成立了护理安全管理小组,一般设2~3名组员,主要负责医院及科室的护理安全风险的排查,护理安全的质量控制,护理安全事件的上报和督查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及整改。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委员会对护理部负责,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对科室负责,实行三级管理,各司其职。
2.2风险因素分析
2.2.1护士因素
目前很多医院肿瘤科以及大部分肿瘤医院护理人员配置不足,达不到国家要求的护士与床位比。我院护士人床比也较低,近几年在大量扩充临床护理人员,新护士较多。新护士肿瘤专科知识缺乏,临床护理经验不足,专科操作技能不熟练,对肿瘤治疗及相应的并发症缺乏足够的了解,应变能力差,不能及时发现及处理异常问题;同时,年轻护士责任心不强、观察不细致易导致潜伏的安全隐患增多。
2.2.2患者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病人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医疗或护理工作稍有意见,就引发纠纷;部分晚期肿瘤患者对病情发展多有负面看法,对医护人员信任度不高,以致不愿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身体的不适告知医护人员导致护理风险。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面临复杂的心理问题,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的肿瘤病人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甚至轻生;有的因经济问题产生严重的思想负担。
2.2.3管理因素
风险缺乏预见性,制度不完善,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技术操作流程不健全,有的没有严格按照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护理记录不到位;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实行“举证倒置”制度后致投诉发生时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护理工作量大、工作繁琐,使护士身心疲惫而致工作疏忽。
2.3护理风险相关预案和制度的制定
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和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委员会的不断修订和完善,我院共制定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38个,护理安全应急预案共34个,全院护士依照相关制度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护士有章可循。
2.4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
2.4.1加强风险意识及“三专”训练,全面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三专”训练,即专科知识、专科理论、专科技能训练。
医院采取分层级培训的方法对各层级护士进行护理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强化护士肿瘤专科知识的培训,包括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造口伤口、放化疗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护士自我能力的培养,减小因护理专业素养不够引起的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护理部组织护理专家对全院护士每年至少进行4次的护理安全教育及考核,对新进护士再加强入科前培训及考核,外出进修护士必须回院进行讲课等方式强化全体护士的风险意识。
2.4.2护理岗位实行“三化”,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
“三化”即护理岗位固定化,护理内容个体化,全程护理人性化。医院根据医院的肿瘤专科特色,对全院护士进行了岗位划分,将全院护士分为N1至N5级护士,对不同的护理岗位进行岗位说明,护士按照自己的岗位工作。同时,每个科室按照自己的专科特色,制定各个科室自己的前5个疾病的护理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技术、护理仪器操作、护理应急预案等内容,对不同的病人提供最专业的护理。此外,加强医院各科室专科护士的培养,在近3年医院共培养各种类型专科护士共69名,大量的专科护士在科室起到指导及示范保障作用,加速了肿瘤专科护理的发展。
2.4.3抓好“三重点”预防,有效规避风险
“三重点”即重点时段、重点病人、重点观察。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委员会及护理安全管理小组重点工作就是对上述3个重点环节进行重点质量监督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运用护理管理工具对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对暴露的问题,及时修订护理安全预案和制度。同时,所有科室采取双夜班制,护士新老搭配制,护士传帮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的因人力资源引起的护理安全事件。
2.4.4护理管理做到“三到位”,完善护理安全监控体系“三到位”即职责到位、制度到位、监控到位。
医院及科室严格按制度办事,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实施,以保证各项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得到落实。成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组织,定人负责,定期督促检查护理质量及安全工作。护理部及院纪委定期到科室发放问卷调查表,科室护士及医生满意度调查表,并征求病人、护士、医院反馈意见,对反馈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将护理隐患降到最低。
3结果
全院护理安全事件上报逐年增加,2013年全年共206例,科室已经形成主动积极上报护理安全事件的意识。同时,全院所有科室每个月均利用了护理管理工具对护理事件进行分析。患者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均大幅提升,全年全院各项满意度均保持在90%以上。在全院护士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全部病区均通过云南省卫生厅的优质护理示范病区的验收,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优质的护理服务。
4讨论
1.1函询方法
自2013年8月16日至2013年12月3日,进行2轮专家函询,函询问卷采用现场填写或E-mail的方式发放和回收。第1轮问卷回收后,研究组对问卷进行筛选并编码,统计分析数据,根据专家意见对条目进行查证修改,不能确定的内容与专家进行当面或电话沟通。最终形成的第2轮问卷包括修改后指标及上一轮函询结果反馈。第2轮问卷回收后研究组同样对资料进行统计整理,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1.2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专家积极系数用2轮问卷回收率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算术均数表示;专家权威程度用权威系数表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及肯德尔和谐系数表示[5]。本研究采用优序图法确立一级指标权重[5],根据专家对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判断确定二、三级指标权重。指标筛选标准为: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3.50且变异系数<0.25。
2结果
2.1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第1轮发放问卷27份,回收有效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为85.2%,其中有13名(56.5%)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第2轮发放问卷23份,回收有效问卷22份,有效回收率为95.7%,其中5名(22.7%)专家给出修改意见。2轮函询有效回收率均高于7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合作态度积极,研究结果可信度高。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9。说明本研究选取函询专家权威程度高,进一步说明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2.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经过2轮函询,各指标重要性赋值分数分别介于3.24~4.78、3.36~5.00之间,94.6%以上指标重要性赋值分数高于3.50,说明专家意见较为集中。两轮函询变异系数分别为0.08~0.36、0~0.32,93.2%以上指标变异系数满足筛选标准;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0.33,均P<0.01。该调查结果充分说明22名专家具有较高的协调程度。
2.3各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变异系数及权重最终确定的肿瘤专科医院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56项,见表1。
3讨论
3.1本研究基于“结构一过程一结果”模式构建体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应用于护理管理者对医院护理质量的监督、检查,还可以作为医院自身改进护理质量的参考依据。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肿瘤专科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结构-过程-结果模式构建医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6]。此模式涵盖了护理服务的各个阶段,环节之间彼此联系紧密。本研究以此模式为理论依据,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医院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确保护理质量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及落实。
3.2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
3.2.1指标体系删减条目及讨论结合2轮专家函询结果,并经过研究组讨论、查证,本研究对指标体系的修改如下:合并二级指标2项,删除三级指标7项,新增三级指标3项,修改三级指标4项。其中,条目“教学护士比例”被删除,可能是因为肿瘤专科医院工作量大,没有设置专职教学护士,医院也未设置特定比例,各医院依照自身护理资源设置教学护士,因此此条目未列入评价体系。条目“患者出院计划的落实率”、“癌症患者出院后的随访率”被删除,笔者认为部分护理管理者仍未意识到延续护理的重要性,对于患者出院后的护理还需要提高重视程度。也可能是因为患者出院后状况难以控制,因此函询专家未将这2项列入评价体系。二级指标“2.3护士满意度”的三级指标中“护士年离职率”被删除,有专家认为影响护士的离职原因众多,不能单纯以护士离职率评价护士满意度的高低。
3.2.2护/患满意度条目争议大本研究中条目“2.3护士满意度”属于过程指标。在函询过程中,有专家指出护士满意度应属于结果指标。研究组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结果指标主要从患者角度出发[9],而护士满意度则被认为可能与患者满意度等有关[10]。研究组认为护士满意度的高低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条目属于过程指标。另外,二级指标“3.1患者满意度”重要性均数为4.64±0.49,明显高于条目“2.3护士满意度”(4.14±0.47)。有文献表明患者满意度较好地反映了服务、技术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1]。专家更加认可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性,而护士自身的满意度还应该得到护理管理者的进一步重视。
3.3肿瘤专科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3.3.1指标体系突出肿瘤护理特色本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结合肿瘤专科医院护理特点,注重突出肿瘤护理特色。条目“1.3.5骨髓移植病房护士数量及资质结构比”、“2.1.9放/化疗废弃物处理的合格率”、“2.2.2化疗药物给药防护技术的合格率”、“2.2.3放射性药物给药防护技术的合格率”、“3.2.5化疗药物外渗年发生率”均为肿瘤专科医院特色指标,从函询结果可以看出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条目比较重要,能够反映肿瘤专科医院护理质量水平。条目“2.1.14肿瘤症状控制的有效性”、“3.1.3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3.1.4患者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控制满意度”均为医护合作项目,重要性均数相对较低,变异系数高。有调查显示医护合作项目中医生占主导地位,护士处于从属地位。有函询专家认为以医护合作项目作为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准确性不高,不能充分显示护理质量的高低,因此专家认可度较低。
3.3.2指标体系注重条目的客观及可测量性护理质量指标是护理工作中某一现象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表现的统一体,对护理工作具有导向性作用。本研究在制定肿瘤专科医院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注重指标的数量化和可测量性。本研究三级指标中有53项(94.6%)指标以“比”、“时数”、“例数”、“率”、“满意度”形式出现。以量化形式对各指标进行评价,避免管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更加客观的评价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指标的制定要求从临床实际出发,能反映护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和实际质量,易于测量和观察。当前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已经由定性管理转化为定量管理,科学、真实的数据更能直观地展现护理效果及存在问题。
4小结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诊治疗的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护理人员共1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有150名护理人员,包括护士85名,护师50名,15名主管护师或以上,全部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5.15±3.85)岁,将其设为护理组。有900例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其中男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535例,女性患者及患者家属515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9.86±6.85)岁,设为患者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这些1200例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参考《社会调查原理和方法》设计问卷调查的问题。护理组调查问卷的主要的问题有: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内容的了解程度、护理人员了解优质服务的渠道、自身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程度、认为医院是否有必要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等、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评估等,设计2~3个不等的答案;患者组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有:是否有接受过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相对之前常规护理的满意度、对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期待程度、对优质护理服务意见建议等,设计2~3个不等的答案。在两组调查表设计好之后,采用的调查方式是不记名调查法,采取当场调查当场回收调查表方式进行调查患者,发放护理组问卷表150份,收回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发放患者组问卷表1050份,收回10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1.1一般资料
选取30例2005年10月~2010年8月期间在我科成功接受治疗的pilon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19~52岁,按常用Ruedi-Allgower分型:Ⅰ型为关节面无明显移位劈裂骨折者3例,Ⅱ型为关节面劈裂、骨折明显移位中度粉碎性骨折者25例;Ⅲ型为胫骨远端关节面及干骺端严重粉碎压缩骨折者2例。闭合伤21例,开放伤9例。
1.2治疗方法
9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急诊清创并一期复位内固定,闭合困难的患者,术中腓侧伤口二期植皮闭合性骨折待肿胀减轻后手术。闭合骨折患者21例,入院行手法复位或跟骨牵引7~10d,待软组织损伤情况好转后手术,术后石膏托固定保护。
2护理
2.1心理疏导
Pilon骨折较复杂,其临床特点常导致预后不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对此,患者早期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专业的病情讲解,让患者对医治充满信心,排解患者的焦虑烦躁情绪,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尽快早日康复。
2.2手术期护理
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做好皮肤准备。定时了解观察患肢远端血液循环、肤色、患肢感觉、运动情况、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并注意肢端有无剧烈疼痛、肿胀、麻木感,皮肤有无温度降低、苍白或青紫,发现并发症及时医治。定时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术后石膏固定后,嘱患肢抬高20-30°以利静脉回流,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保持外展中立位。定时观察患位渗液、渗血情况,如出现患肢肿胀可通过按摩大腿、足、足趾,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3皮肤护理
Pilon骨折常伴有软组织损伤,造成肢体肿胀,局部张力大,引流不充分,常容易发生局部皮肤坏死及深部感染,所以,要密切观察皮肤色泽、有无渗出液体,在局部表皮破损皮肤处用碘伏做无菌处理,创面涂抹喜辽妥软膏预防干裂、感染,及时更换敷料。
2.4pilon骨折并发症的预防
2.4.1预防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Pilon骨折因软组织的损伤,局部肿胀明显,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故预防其发生,尤为重要,及时降低骨筋膜间室内压力是防治该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措施[1]。治疗期间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症状,如患肢部位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肿胀、明显压痛等症状需要立即处理。
2.4.2预防腓总神经损伤Pilon骨折局部组织损伤重,肿胀严重,且术后需石膏固定,极易损伤腓总神经。在护理期间: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期间注意躺卧姿势如出现任何损伤现象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5饮食指导
患者治疗常需要较长时间卧床,情绪和疼痛的影响,胃纳减少,吸收减少,导致营养缺乏,同时钙质摄入和吸收缺乏,骨形成受到抑制,因此应规律饮食,除只注意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更应均衡进食富含铜、VitK、锌、锰等微量元素的食物,补充钙、磷和维生素D,让患者从负钙平衡转为正钙平衡,患者在卧床期间特别要多食用水果和粗纤维蔬菜,多喝水,按照肠蠕动的方向对腹部进行按摩,预防便秘。
1.1调查对象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目前有床位880张,护理人员446名,其中临床护士268名。2014年2月,我院护理部利用浙医二院分院的合作平台,在护理专家的常驻指导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根据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技术水平和能力,将268名临床护士分为N0、N1、N2、N3、N4五个级别。采用分层调查,调查对象为N0级护士32名,N1级护士72名,N2级护士92名,N3级护士44名,N4级护士14名,排除不符合分级要求的临床护士和符合分级要求但未从事临床护士岗位的护理人员。254名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51岁,平均年龄(28.39±4.2)岁。
1.2调查内容
含护士一般资料和护理人员层级培训需求项目两部分。护士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和工作科室。培训需求问卷采用叶红芳等研制的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问卷表。问卷表共有6个维度40个条目,分别是临床护理基础技能6个条目,临床护理高级技能9个条目,沟通能力5个条目,教学能力5个条目,科研能力6个条目,管理能力5个条目,专业认同4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Scale5级计分法,0分为不需要,1分为不太需要,2分为一般,3分为需要,4分为很需要,分数越高说明需求程度越高。
1.3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调查,调查前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方法,详细讲解问卷填写注意事项,问卷发放、回收均由资料收集人员负责。发放问卷268份,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94.78%。
1.4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差异用F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分析
N0级护士为刚参加工作一年内的新护士,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护理学理论知识,但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灵活应对临床工作中实际困难的能力。基层医院护士基础学历相对较低,N0级护士中,中专护士占65.63%,而中专护士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理解能力差、观察能力差、基础操作技术不过关、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因此,对N0级护士,重点要加强临床护理基础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尽快地胜任辅助护士岗位,并争取早日晋级为N1级护士。N1级护士多为是从开始独立分管轻症病人到熟练应用专业知识执行整体护理的阶段,基本上是工作3~5年的初级职称护士(本调查中占63.89%)。独立上岗后,不仅要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技能,还要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各项护理能力的全方位培训需求更为迫切,特别是临床护理高级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训。对N1级护士,培训的内容设置应以人为本,循序渐进,普及急救技术、提高应急能力是重点,注重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交流和协调等全方位能力的培养。N2级护士是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工作年限6~10年的护士(本调查中占67.39%),不但要熟练运用整体护理的方法执行重症病人的护理,还要承担实习生、新护士的带教和协助护士长进行病房管理工作,是一个临床观察分析及应急处理能力、沟通协调组织能力逐步成熟的过程。因此,对N2级护士,应重点加强沟通、教学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并关心其专业发展方向,塑造N2级护士集护理、教育、管理、咨询为一体的多角色人才。N3级护士以中级职称护士为主,本调查中占75%,基本在临床担任护理组长,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对保障临床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兼有教育者和咨询者的身份。同时,N3级护士对科研能力的培训需求非常强烈。因此,作为临床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骨干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传授者,应重点加强专项技术及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护理实践中能以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去履行职责,既实现了其自身价值,也提高了科室的护理质量。N4级护士多为基本科室总带教老师和专科护士,主要参与护理临床管理、执行护理质量改进和年轻护士的培养。基层医院护士的基础学历多以中专教育为主,虽然工作后通过继续教育获得本科文凭,但并没有经过护理科研、护理教育与护理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因此,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增加N4级护士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充实其理论和实践,重点加强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新技术、新业务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以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为目标。
2.2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存在交叉现象
护士的能力提升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层级护士在临床护理基础技能、科研能力、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管理者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可根据情况在不同级别的护士培训时合理安排上述内容。在临床护理高级技能、沟通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认同方面的培训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层级护士的培训需求存在一定的交叉。因此,在进行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层级培训项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关注点和区分度,保证同类项目在不同级别护士培训过程中的合理延伸,并允许少数优秀护士在完成自身所属级别的培训以外选择跨级别培训。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