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1: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中语文;诗词;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堂中离不开古典诗词教学,但是通过对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课堂进行仔细研究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初中和高中阶段虽然都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和重难点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只有明确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差异性,才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古典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真正的价值光芒。
一、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差异分析的必要性
(一)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衔接的需要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循序渐进性的熏陶,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古典诗词学习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词。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典诗词在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才能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实现完美的衔接。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感情、节奏韵律,重点在读读背背,了解诗词内容,而对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则不需要重点掌握。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则不仅要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鉴赏古典诗词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提高古典诗词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初、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重理性而轻意境;诗词分析程度不适宜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在课堂上笼统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地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标。可见,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初高中诗词教学中差异性的探究和理解。
二、导致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初、高中学生理解能力不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初、高中生学习这样底蕴厚重的知识点时,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参与。然而,初高中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高中生感知能力的深刻。从思维能力上看,初中生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不强;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总之,对于古典诗词而言,高中生的理解力比初中生的理解力要好,并且高中生对古典诗词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程度也要强于初中生。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初中生还很难理解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因为古典诗词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更易对眼前的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是具有超前理念的新奇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虽然,很多古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缺乏探究古典诗词深层次之美的好奇心加上初中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因而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不过,高中时期的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评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主动地分析问题。当高中生们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有富有诗意和美感的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陶醉于古典诗词中那特有的意境之中。可见,初高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同也是不同学段诗词教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适合理解简单的古典诗词,对于意蕴丰富的诗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古典诗词存在着理解障碍。然而,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个性品质趋于成熟,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对于古典诗词的分析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鉴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考虑到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差异性表现
(一)初中重在“诵读”,高中重在“理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古典诗词教学注重诵读,教师既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搜集名家的朗诵来作为范读的版本,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也可以自己给学生范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含感情,根据诗词内容抑或温柔低沉,抑或嘹亮激昂,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相信初中生经过耳濡目染也会激起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细节方面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有关诗词的节奏、停顿、音律方面简单地知识,更好地完成诵读教学。
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学则应该是积累性学习向鉴赏性学习的转变,教学重难点侧重于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及情感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中生读懂并理解诗作有重要意义。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解读文本。对于高中诗词课堂而言,对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必须立足于“知人论世”。总之,初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在诵读,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理解。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从而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完美衔接。
(二)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意境分析的程度不同
初中学生也学习有关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但不需要很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诗歌。只需要对意象意境有个初步地了解即可。例如:杨柳、梅花等意象多代表送别;梧桐、明月为思乡的代名词;丁香、猿猴多为愁怨类诗歌的意象。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深远绵邈的意境。初中生只需要对一些常见意象、意境熟悉即可,从而进行零散的知识积累。高中教学对于意象的分析则不像初中只重视零散的意象积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性地积累。同时,在意象的积累过程中还要注意多重意象的掌握,意象具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同
初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希望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赏析古典诗词的水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诗歌体验,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品味文学语言,感受古典诗词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帮助学生培养古代诗歌的语感,提高思维层次。在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下积极探索个人价值,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与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治玺.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与现代诗词教学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 策略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学诗,无以言”,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欣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初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词的篇目数量来看,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学好古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所存在问题
1教师认识上有偏差。对课内诗词,教师不重视,很少评析,更别说引导学生鉴赏了;而学生也是为应付考试,一背了之。教学的唯一目标是考试不失分而不是学会鉴赏并活用。
2教师诗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古诗词,也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鉴赏,更惶论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诗词教学蜕变为抽象的分析串讲,囫囵背诵,导致兴致索然。
3考察评价欠完善。中考及测试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且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4学生没有形成鉴赏诗词的能力。许多同学,在古典诗词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
二、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1、重视对标题的理解
题目是诗的眼睛。有些题目明确地交待了诗歌的写作重点或类型。如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这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以“物象”或用“咏(题、赠、赞)十物象”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这类诗大多是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或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的多是战争诗或边塞诗。这类诗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室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表达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
2、通过注解分析作者和背景
注解是诗歌鉴赏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才能打开离我们千年的作者之心。在初中古诗词中,很多诗歌都会在诗词末尾处附带上注解,这些注解要么交代诗人的生活年代,要么简述诗人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过注解了解作者的身世个性和时代背景。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注解为“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江城子,词牌名。词题一作‘猎词’。密州,今山东诸城。”看注解让我们产生了疑问,苏轼怎么会在密州,打猎又有什么可写?再探究不难发现,宋神宗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该文是通过冬猎的盛况来反映作者关心国家统一,反映对敌人入侵欲为国献身的强烈愿望。由此,“密州”这一注解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苏轼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注解看到作者的身世遭遇。当然,并非每一首诗歌都能很明显地看到诗人的遭遇,但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一些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时的感受,对理解诗歌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3、通过诗歌表达的情和景,了解诗歌的意象
文以载道,文章必定有诗人的情感,而更多的是将感情借助于物、景表现出来。因此,要鉴赏诗词,诗词中的情、景分析必不可少。尤其是那些借景抒情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更要通过引导学生从景来探情,在情中观景,在情境交融中领悟到诗歌的内涵。
有一种很重要的鉴赏方法叫做抓住意象赏诗法:让学生掌握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在鉴赏《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扣住相关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诗境。学生马上感到明显的深秋色彩,脑中重现一幅深秋凄凉的悲景,于是感受到诗人彷徨悲苦的寄旅之情和内心悲凉孤寂之感,从而抓住了元代社会仕途漂泊和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情感。
结语: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那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媛,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5)
[2] 石莉,谈谈中考古诗词鉴赏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3] 左巧荷,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和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1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的环境中,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概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的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作者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方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3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那么我们对其的鉴赏就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技巧浅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
古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从《诗经》到楚辞唐诗宋词,无一不给历史的发展添上华丽的一笔,构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文化长廊。学习古诗词有助于陶冶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激发少年奋发图强的精神。初中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实践里将最美的韵律铭记在心,体会古诗的广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积累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美育教学作为培育学生树立,发展正确审美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生人格塑造,培育情趣,全面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能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以特定阶级,时代作为审美标准,以感情为核心,形象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宗旨的教育,通过美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美的理想,美的素养,美的品格,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而美育的实质正是情感的教育,包括德育和智育,是将二者紧密连接起来的桥梁,情感教育融在道德和知识中间,有着比智育和德育更为复杂的规律。总的来说,德育,美育和智育三者共同影响,互相渗透,智育是基础,德育是方向,美育则是动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情感,语言,内容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审美因素,是初中生美育的绝佳素材。
美育具有娱乐性,自由性,形象和普遍性四个特点。娱乐性是美育中重要的特点,贺拉斯曾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提倡通过欣赏艺术活动,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并从艺术中得到知识和启迪。美育的自由性指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自愿自觉的方式进行,而不像德育和智育多少需要使用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形象性是美育教育中显著的特点,美育正是从观察,欣赏美的形象开始,美固然有其内在涵养,但脱离了形象就难以感受了,学生正是通过对美形象的领悟来感受其内在涵养,不管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离不开形象。美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与美育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美育已经成为一种人生教育和生活教育,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等。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的必要性
1.初中古诗词问题呼唤美育
随着可改变的推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语文课本中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珍贵的美育资材,但在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并没有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教师容易将古诗文教学和文言文混为一谈,喜欢拆字逐一分解,到最后势必要将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接着再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这种教学方式较之过去虽有下降,但一些年长固执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后,还是习惯简单传授而不思考,没有与时俱进的觉悟,就形成了重复,简单的模式,把美妙的诗词拆分的支离破碎,美感顿失,意境全无,学生除了反复背诵,理解大意外对诗词的精华和意境没有丝毫感悟。此外,很多初中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过于重视理性的分析,重视挖掘诗歌中景,物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做法较为普遍。虽然很多教师都知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重要性,但操作并不容易,这就导致很多教师知难而退。比如在讲解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经典名句时,常会强调它的重要性,但往往讲不出其中的奥妙,也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那种寂寞,孤独,萧瑟的意境。这就需要美育教育的介入,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2.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下降
现在初中生是伴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喜欢上网冲浪,各种实事,娱乐新闻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静下心来去品味,拼读一首诗歌。很多学生都觉得古诗词已经落后,不值得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比埋头沉吟古诗更为重要。手机的普及让他们再难体会鸿雁传书的情谊,高速的交通工具也让他们难以体会山长水阔的距离,相思的红豆,话别的长亭,清冷的残月已经逐渐掩埋于科技信息的浪潮里。为了寻回学生那种单纯,美好的情怀,体会古诗中的点点滴滴,不正需要美育的介入嘛?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美育策略
1.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词在古代不仅是文字的记述,还可以浅吟低唱,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强调古诗词的韵律,只有重视诗词的节奏才能在朗朗上口中体会诗歌音律美。古诗文一般按表音节来划分多,表意节奏划分少,七言有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的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五言有二一二和二二一的节奏,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韵脚需响亮稍长,读出韵味来。此外,在古诗词朗诵中还要注意诗歌情感基调的变化,如缠绵悱恻的《无题》,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忧国忧民的《春望》等。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育中的重要内容,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体验,想象在经过加工,提炼后和生活图景融合的一种境界。古诗词中的意境美是诗人有意或无意的营造,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所以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去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5]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要做到两点。①动之以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己的动情来影响,激发学生的动情,让他们随着自己的节奏感受进入诗词内部,感受诗词感伤或欢快的情感。在讲解中教师应让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都充满感情,而不是板着脸,自说自话。②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来安排情感。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情感基调,也要注意诗词定词句的情感表达。如在《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全局体会诗人如何借江雪,咏垂钓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和清高,抒发自己失意的情怀,也要把握对灭,绝,独钓,孤舟等词的细细体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用词和情感的精妙。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由景引情,由声体会真情,由美导情的综合运用,不能顾此失彼。
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大的比重,对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和美育应当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只有将二者巧妙的连接起来,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童心乃初心,只有学生喜欢上诗歌,古诗词才能焕发生命,而美育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翠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M].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5)
[2] 李洋.中学语文古诗词美育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
[3] 周大华.走进古典诗词 寻找美的踪迹——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原则[J].科学教育.2010(4)
[4] 周庆元,胡旭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培养 创造力 审美
一、养成良好习惯
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是读和背,更为重要的是鉴赏,因为只有让学生自主鉴赏古诗词,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净化,审美能力才能得以充分提高。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无论是古人慷慨悲歌的爱国情怀,还是多彩多姿的大好河山,在意境上,都能够深深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如果我们比较好地从古诗词中诸多文人骚客的表现手法上让学生进行阅读鉴赏,那么,学生不但能提高审美能力,而且可以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和感染。
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中学生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学生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也不完全依赖于课堂,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使学习途径变得十分广阔,课堂学习时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鉴赏古诗词也应该重视。课堂和课外,是学生创新性鉴赏古诗词的两翼,缺一不可。
二、了解作家风格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作家,上下之间有几千年的历史,他们所处的时代迥然有异,有的繁荣,有的衰落;作家与作家之间的际遇亦是迥然有异,有的得意,有的失意;即使是同一位作家,由于人生坎坷,不同时代对时局的认识也迥然有异。要想让学生达到创新创造性阅读鉴赏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广泛而又充分地熟悉这些作者,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他们的人生际遇,了解他们的语言和表现风格。如,曹操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是建安时期颇有建树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入选于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观沧海》。要想让学生能够创造性阅读鉴赏曹操的这篇作品,我们的学生必须很好地了解曹操其人,尤其是让学生知晓曹操叱诧风云的传奇经历,了解那个特殊年代以及久经沙场的人生经历。只有想方设法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观沧海》。在教学这首古诗时,首先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因素,再现曹操这个古代传奇人物的形象,当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近曹操时,感悟《观沧海》的创作意境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曹操作为一个屡遭批判的历史人物,从《观沧海》中,学生们看到了曹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定意义上了解古诗词作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效果。
三、重视合作探究
古诗词带有浓厚的古色彩,首先是它的句序安排受词牌和格律以及多种原因的限制,使人难以一读便掌握其全部的意义,更别提完全理解了。其次是古今词义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对相关词语的意义不够了解,或者说是理解得极不准确,那么,学生根本不可能鉴赏到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这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需要我们发挥学生的群体智慧,让学生进行有效而又高度的合作探究。
譬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安排了诵读欣赏《诗经》的《关雎》和《蒹葭》这两首古诗,诵读这两首古诗,学生会受到很好的审美熏陶。
两首古诗都有“兴”的手法的运用:《关雎》以雎鸠和鸣使人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蒹葭》描述了追寻意中人的境况,借景起“兴”。学生在诵读欣赏这两首古诗时,对其“兴”的手法运用以及理解还比较朦胧,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学生接触这类诗歌还比较少,虽然对这两首古诗已经建立了一定意义上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想使得学生对“兴”这种诗歌乃至于古诗中所常用的手法上升到一定意义上的理性认识,则还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合作学习。这里的合作,并非就是要让学生对这两首诗再进行一些刻意的研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广泛的古诗词诵读研究,体会到诸多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这两首古诗词时,我把很多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让学生进行古诗词比兴手法的探究上,选取了多首古诗词,力求做到人“究”一首。以“我读到的比兴诗”为题,让学生写微型的研究性论文。学生们兴趣盎然,都把精力投放到自己所探究的诗歌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性活动。学生们的展示包含着口语交际的展示以及文本性的展示,无论是哪种展示,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内容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迪。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任教过程中任重而道远,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明确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加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观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陶怡情操,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学实践为依据,大胆地探究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从创设情境、了解诗人及背景、诵读领悟、品味语言、品析名句、感悟主旨几方面来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2]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创设合理的情境必须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需要,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等[4]。
1.创设故事情境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
文学离不开生活,所以诗歌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会。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根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设计导语假设学生自己身在外地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随教师一起融入词中。
3.创设表演情境
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前排演情景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让学生排太守带随从出去打猎及归来的情景。
4.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5.创设竞赛情境
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讲《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准确地回答完后意兴正浓,很快进入了教学。
6.创设娱乐情境
采用一些娱乐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诗),谜底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了解诗人,感受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5]。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
三、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教师在教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四、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6]。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五、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很见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六、迁移拓展,感悟主旨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7]。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中学语文教学》)。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於爱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D]. 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唐顺发.诗歌为何在学生中失宠.上海教育,2002(8)
[4]王正立.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5)
[5]黄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初中语文学习主要还停留在记忆和形象思维阶段,学习内容相对单一,学习的趣味性较强。初中阶段的学习,虽然三种基本文体、诗词、戏剧都有涉及,但是仍然以记叙类(包括小说、散文)为主,课文的故事性较强。说明文的选择注重文章的趣味性,尤其是冀教版更多选择的是科普小品文,对文体知识逐渐略化,比如《,蟋蟀》《天鹅》《绿色的基因革命》等。议论文的编排内容越来越少,除了经典的《谈骨气》,其它要么是演讲稿,要么介于议论和散文之间,学生难以快速明确地判断出文章体裁,比如,《谈读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古诗词的学习仅限于对课本知识的积累和赏析,文言文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工具书了解其大一,课外拓展很少。现代诗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默写阶段。散文的选择也都比较注重故事性或景物描写,比如《,父亲的谜语》《背影》《敬畏生命》等。这些文章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文字浅显,内容简单,情感直白,易于理解。教材的编排和考试的方向,决定了初中语文学习仍停留在记忆和形象思维的阶段。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截然不同,记忆部分占考试内容比例极小,且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记忆部分考试分值不大,但是考核面很广,这表明高中语文仍然注重积累,但是积累的方式由课内学习转向了课外自主积累。说明文由初中浅显的科普类文章转变为内容深奥科学文,且考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提取以及加工处理,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则转变为内容深刻的社科文,距离学生生活的遥远,需要学生沉入其中反复揣摩,方能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文言文学习与初中差别更大,主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要求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文学文阅读内容也出现突然加深的倾向,呈现出语淡情浓、更加突出人和生活本质的特点,这对初升入高中的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由于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的原因,学生很难自觉发现语文课程特点的变化,并自觉调整学习方法来适应新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一阶段,尤其是高一第一学期,要向学生简要介绍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的不同,指导学生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除了夯实背诵、默写基本学习环节,还要将学习重点转移到理解诗词描绘的情景、表达的情感上,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面,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理解初次接触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逐渐改变学生在初中养成的“以本为本”的学习习惯。在说明文和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改变以朗读为预习方式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默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思考。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议论文的论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标出来,并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结构,对于文章中重点字词和语句要及时进行标注和深度理解,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过程,逐渐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学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初中语文学习的习惯,从文章内容、情节、表达方式、人物心情、主题思想入手去解析文章,而是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产生时代、创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等较深层次去理解文章,解读文章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和时代思想,从而更加准确滴把握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
3、教学方法要与学习内容一致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当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模式,尤其是初中学习更是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为主。初中语文学习更适合课改后的模式,因为记忆性学习和形象思维的发展需要学生之间的互相检测和互相触发。经过初中三年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已经习惯了“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学习模式。但是,高中语文学习中需要学生不断发展逻辑思维,无论是哪个版块的学习都需要深度、缜密的思维,反复的比较和鉴别。这个过程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和安静的环境,学生随时打断别人的思考,会影响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适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在预习或者课堂阅读阶段,不许随便与周围人交流意见或者向别人询问,有不理解的内容先标注出来。当学生有了初步的学习结果时,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以提高课堂学校效率。当然,与初中语文学习的另一个显著不同,是学生要养成开发课外课程资源的习惯。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相对较深,涉及面也很广,不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全部解决的,也不是课堂上能全部能够涉及到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开发课外课程资源,利用工具书、网络资源或者身边的人力资源,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疑惑,从而促使学习更加深入。
4、小结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陆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