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互联网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1: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互联网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互联网技术论文

篇1

软件工程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对于它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实践,能够充分地运用手头的资源,将整个团队调动起来,并根据相关的规范,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目标。不管任何软件工程的开展,方法和工具固然很重要,但是真正起到核心作用的是先进的软件工程思想。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确保相关的技术方法不出错,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二、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首先,从操作系统发展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的环境不断变化,而软件提供资源共享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从软硬件异构性的角度来说,为了使异构性之间的桥梁更加平缓,使软硬件的互操作性加强,软件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比如为了使不同软件之间有更好的操作性,操作系统应运而生,为了使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异构性有所减缓,就诞生了中间软件,而web技术又是为了使中间软件的异构性和多样性有所减少才发明的,由此可见,软件技术的发展实质是一种不断桥接异构性的过程,也就是正确地解决概念和处理逻辑两者的问题。而从软件生产方式这个角度来说,为了使软件之间的共性增加,使开发软件不再过于复杂,并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软件技术不断快速发展。

三、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

3.1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模式也是势在必行的。根据Forrester的数据,现在不少开发团队呈现分布式的状态,超过一半的团队游两个以上的开发点,而且随着目前企业合并和收购的形式的家具,新的分布式开发团队也在不断增加。而企业为了使开发能力和支持能力达到24×7的状态,也推动者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的不断发展。软件外包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软件工程工具的不断进步,不少企业都开始发展软件交付项目,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企业选择在美国完成软件的概念设计,然后将系统架构设计安排到欧洲,而在中国进行软件的编码和测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24小时不间断的软件交付和支持服务完全可以实现,减少了对员工的压榨,有大大提高了交付的速度。

3.2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

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是IT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社交导航,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指定的任务。这就使得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应运而生,也同时出现了相应的方法和平台。在这种交付模式中,虽然每个项目都会有一个领导者,但是相对而言,它更强调个体的能力和创造性。由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员和最终用户共同协作,从而完成项目的交付。他们以公共社区作为协作环境,然后将创新思想通过web来分享,并完成软件的开发和测试,聚集他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对项目的热情和兴趣。

3.3模块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了生存,企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力和业务灵活性,而另一方面,目前IT环境复杂度也不断加剧,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因此模块化的提出使得企业能够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模块化实现了不同软件构件和应用的打包,从而使企业更好地使用现有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模块化的指导下,SOA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将各种服务实现组件化,从而使得新业务能够快速上位,实现了企业的业务灵活性要求。

四、结束语

篇2

1.1传播范围广泛,方便受众获得信息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了接近总人口的一半,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我国应用相对比较广泛的工具。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互联网广告奠定了受众基础。网络广告在传播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广告在传播上受时间以及地点的束缚,使其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能够实现循环性且不间断的播放功能。因此,其传播的空间也随之不断扩大,随时随地接受广告的互联网广告媒体,是传统广告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1.2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传统广告所注重的是广告的传播范围,以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广告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这种单项的传播方式,只是企业向消费群体的单一推广。互联网广告媒体不仅实现了企业向消费者的推广,还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企业通过网络向消费者传播商品广告,并且能够通过有效渠道来了解具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满足当前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比如,当前企业可以通过用户购买评论来获得消费者的反馈意见,从而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而消费者之间也可以通过评论来获得关于商品的相关信息,从而以互动的方式带动品牌效益的传播。

1.3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互联网广告媒体与传统的广告媒体相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传统广告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商品的性能特点进行宣传,其并没有固定的受众群体,也没有明确的传播目标,对时间、地点以及受众选择上都没有明确的划分,只是不断地强调传播的频率来实现其传播的效应。互联网广告媒体则有效地规避了这一问题的发生。互联网广告针对的群体年龄在18~40周岁的人群,根据商品的不同特点又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总体上这一部分人群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其在对广告相关信息分析与理解上的能力较强,与此同时,这一部分人也是最具购买力的群体。因此,通过互联网广告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商家的宣传与推广费用,还能收到更好的广告效果,从而为企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4具备持久性与稳定性的特点

基于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互联网广告媒体在传播上具备持久性与稳定性的特点。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与需求,制定相关的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而这一系列相关的信息企业能够将其进行长久性的保存,然后根据产品的相关变动信息进行完善与修改,从而持续地向受众群体进行传播。传统的广告传播形式受到其传播媒介的限制,其传播的实效性与持久性是根据传播媒介所提供的量进行的,不仅持续性短且费用高。比如电视媒体广告,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是根据商家支付费用标准进行定位的,且时间有限。在互联网广告媒介中,商家能够24小时循环向受众群体提供信息,不仅推广与宣传的费用低,且宣传效果好,极大地提高了商家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益[2]。

2互联网广告媒体的经济价值

2.1微博以及微信广告媒介的经济价值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博的使用人数逐年增加,这不仅显示出微博的高商业价值,还为其广告媒介传播受众需求奠定了基础。微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飞快的速度占据了商业广告的一席之地,且不断地发展壮大。微信与微博广告在当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传统的广告媒介相比,微信以及微博广告媒介具备独特的宣传与推广模式,其在宣传与推广形式上为广告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与新的传播模式[3]。微博以及微信是通过用户探讨的模式,经过互动以实现广告宣传与推广的目的。此外,还能通过页面广告的设置来实现对商品的宣传与推广,进而树立企业形象与品牌效益。微博以及微信广告的特点为针对人群固定且集中,从而强化了广告的传播效应。与此同时,微博以及微信广告的投资成本更低,能够有效节约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与传统广告相比,微博以及微信传播处于起步与发展阶段,其广告所涉及的信息相对较为简单,因此缺乏有力的说服力,这就使微博与微信在传播效果上具备了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企业投资的风险,这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阻碍微博以及微信经济价值发挥的一大因素。

2.2网络广告媒介的经济价值

当前,网络广告是互联网技术下广告媒介应用范围最广且影响力最大的媒介平台。网站广告的模式当前有平面广告、视频广告等,其宣传与推广的方式可谓精彩纷呈,从而为商品的宣传与推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使其投资运行的效益有了保障[4]。在门户类网站以及社交网站中,网站广告具备着十分突出的优势作用,比如当前很多网页游戏都选择了在网站广告中进行推广,通常都是将推广与宣传的内容制作成精彩的视屏,将其突出的特点展现在观者面前,从而达到吸引观者注意的目的,获得相应的广告传播效应。与其他形式的广告媒介相比,网络广告的受众范围是最广的,因此,其对商品的宣传与推广效果是最佳的,不论是何种产品的广告,网络媒介都能够一一将其充分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从而提升商品的购买潜力。如淘宝网商家除了在自己店铺进行产品宣传与推广外,还能够借助淘宝主页的页面进行宣传,与此同时,也能够通过其他网页的链接进行宣传与推广,因此,网络广告以其较高的商业价值,成为当前最受企业青睐的传播媒介。但是,随着网站广告的发展,其所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在管理方面,由于缺少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使得很多虚假信息肆意横行,从而降低了网络广告的可信度,因此,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制约网络广告发展的一大因素。

2.3E-mail广告媒介的经济价值

电子邮件成为当前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广泛的应用为商业广告的宣传与推广奠定了基础。电子邮件广告包括邮件广告和页面广告两种,其中邮件广告指的是通过邮件接收与发送等渠道获取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通过以电子邮件类的问卷调查来实现与用户的长期互动[5]。页面广告指的是以电子邮件页面为商户提供广告位,从而实现商品的宣传与推广。电子邮件广告主要有文字以及图片这两种宣传推广方式,而文字与图片的形式相对缺少说服力与感染力,所以其宣传与推广的效果不理想。电子邮件广告是通过向用户邮箱发送广告来完成推广的,这样的方式很多时候会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情绪。因而,电子邮件类的广告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地吸收当前互联网广告媒体的先进技术,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改善,提高其广告经济价值。

3结语

篇3

随着普通民众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校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学校教学的需要,互联网作为新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校园。威金斯曾对大量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学校现状进行总结,认为互联网技术现阶段在校园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识别,获取并提供进行决策前可进行参考的有用数据,换言之就是在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收集所需的信息,并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要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合,以使用者预期的模式进行展示,为使用者作出下一步的判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摩根.沃斯认为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校园管理人员、教育规划师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映给学生家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及时地向教师提出问题,家长可以根据实际中的困难向教育规划师寻求帮助并得到教师的密切配合,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在众多因素的密切配合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够得到保障[2]。另外在教学课堂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讲述变得丰富化,可以增加更多图文并茂的信息,使学生的记忆不再只停留在文字的硬性记忆,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互联网本身就是人机互动要求非常强的一项技术,所以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教师不在为让学生对所授新知识有感官上的印象而准备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可以大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使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压力都得到缓解。学生的阅读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也会被更加拓宽,学生的兴趣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培养,师生关系更为密切。

2互联网技术对教学形态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特性决定教学过程生动性更强、吸引力更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讲述与听授转变为现代化的多元性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甚至教学体制都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重要的差别所在。

1)对学校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作为新型的现代化技术,它的应用必然导致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更加完善,校园的现代化氛围更加浓厚,互联网技术走进课堂后学校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术更加重视,开始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需求,与互联网技术直接相关的师资力量得以建设,积极引进互联网的配套设施。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出现,如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地域限制,只要学生想学习知识即可独自通过互联网注册加入,能够同时实现几万至十几万学生共同授课,慕课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校园集中学习的形式有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在信息化的发展直接推动下学校的管理更加现代化,对知识学习的关注程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将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而逐渐提高[3]。

2)对教师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有效地教学工具,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管理发生重大的改变。①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中新知识的引入和重点难点的讲解都要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原本就任务量较大的课堂时间变得更加紧张,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到学生的实际掌握状况。随着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教学方法出现,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翻转课堂,学习的决定权转移到学生手中,传统课堂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由教师前期通过视频、播客、电子书包等方式公布在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再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授知识,而是专注于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解惑或进行基于项目的实践活动。而一些以传授知识模式进行的教学形态,也逐渐被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在线视频和网络在线课程所替代。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转变传统思想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现代化先进技术相融合并逐步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素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融合教师的教学思想,以教师的业务水平为基础,凭借教师对互联网操作技术的应用程度进行综合的整理。当前在高等院校大规模推广建设的校本慕课,基于微信朋友圈等手段主动推送知识点的创新应用,对教师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的掌握提出新的要求。③促进教学角色转变和教学理念更新互联网技术走进课堂对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逐步更新,教学理念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趋势。教师一方面凭借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将课堂讲解的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管理人性化;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通过课件的图形、影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教学课堂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师的传统主导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全堂教授,学生被迫强行记忆的模式,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讲师转化为课堂的规划师、设计师、评价师,课堂的整体设计侧重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4]。教师的角色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此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任务实质上并没有减轻,互联网技术下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如何制作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清晰准确讲解知识的课件,如何在学生接触慕课、网上教学课件等互联网形式的教学后仍然能够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成为现阶段教师面临的问题,教师应该在准备充足的授课知识,掌握完备的互联网的技术的基础上总结实际教学经验,转变教学理念[5]。

3)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的发展理念都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前提,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是现代校园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主体除了直接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师就是学生,学生受到的影响非常明显。①提升学习效率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形态对学生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对知识进行图文并茂的了解,给与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引起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精神更加的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互联网技术的校园应用过程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中有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途径,使学生对于新知识更加感兴趣,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等手段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联系,使校园的陌生感大大降低,使学生更加热爱校园、热爱学习,在课余时间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及时寻找到可以解决的途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6]。②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受到课堂上教师采用何种引入方式的影响,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根据语言的描述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对于一些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根本起不到引导的作用,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程序设定出一定的场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主动的走进新知识的领域去吸收。特别是一些人机互动的教学场景,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计算机的及时反馈,这无形之中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对知识的敏感度逐渐增强,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逐渐形成,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学习主体意识逐渐增强[7]。

3结论

篇4

黑客精通网络技术,他们擅长发掘互联网中的不足,通过入侵这些漏洞破解加密用户,获取个人信息,例如破解银行账号与密码等常见手段。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黑客们的入侵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些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攻击手段将严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危害了网络社会的安宁与稳定,甚至对现实社会造成影响。非法传播他人隐私。互联网上的用户多隐藏真实信息,这就会出现部分人员会假冒他人身份将其个人隐私公布于网络,因网络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使得局面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严重危害了当事人的权益,而中伤诽谤之人的身份却无从查证,不利于网络继续稳定地发展。

2互联网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特点

1)侵犯隐私权范围的扩大。与互联网发展前期,个人隐私权侵犯的内容相比较,除了盗取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之外,如今的侵权范围甚至扩大到身份证号、银行账号以及银行密码等内容,这些更加隐私内容的泄露会影响到当事人的金钱利益,使得人民失去对网络的完全信任,不利于网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更隐蔽。互联网中的用户都是虚拟化、信息化、数字化形式的存在,因此不论侵犯隐私权的实施者与被害者之间距离有多长,都可以仅通过信息软件等途径来开启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信息进行拦截,盗取数据,这种行为通常极为隐蔽,不易被人们察觉,不易及时发现。3)侵犯隐私权的结果很严重。在互联网中由于用户身份的虚拟化,使得被害者个人信息被利用、财产被盗等情况出现后,不能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无法循迹找出侵权人信息,导致这种侵权行为会继发猖獗,无法查处,造成被害者财产与精神的双损失,后果往往无法预计。

3互联网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难点

1)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信息化与复杂化。隐私对于现实社会,其存在的形式包括个人的通信内容、个人的住址或者个人的人际关系等多种形式。而隐私对于网络环境,其存在的形式是以信息呈现,比如文字、图像等等。所以网络中的侵权行为展现出新的形式,会更加信息化、复杂化,不够足够安全。数字化的信息进行修改、下载、删除等行为都很简单,而且互联网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因此进行非法操作也更容易得手。此外,网络操作的过程更加繁琐,比如信息对象的搜集、选择、实施等多方面,因此在追究责任的层面也更加复杂了。2)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形式更多样。侵犯隐私权的主要途径是非法侵入他人系统,将他人的信息进行非法获取、窃取、删除、伪造修改、加工利用,或是偷窥监视他人。一些侵权的典型行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黑客以自我盈利为目的,盗取并传播他人的信息数据;第二类是一些专门的商业机构非法追踪、偷窥网络用户,收集可用信息被商业利用;第三类是网络服务商或其它商业机构收集利用他人的隐私信息。

4互联网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解决办法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中,侵犯个人隐私权会让网络用户的隐私信息毫无保障,所以不论是从社会层面或是个人层面都要采用有针对性的举措来保护群众的个人隐私。1)加强国家有关隐私权的立法。互联网世界的发展十分迅速,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手段也是形式多样、不断变化,因此国家应该在借鉴其它国家优秀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应时改变针对本项权益保护的立法。首先应修改《宪法》中关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条款,将个人隐私权上升为我国公民的一项独立权利,使之得到切实地保护。其次,完善隐私权制度并建立健全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最后,应该同时制定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补充,例如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规定细则等。2)健全网络监管系统。首先对已存在的网络监管体系进行整合,明确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健全网络的监管系统。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本身监管系统的组织结构,还可以避免各方因权力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冲突。此外,还应该建立合理科学的举报制度,将网络社会的参与者都加入进来,共同协助监督网络安全,才能进一步挽回群众的信任,实现共同监督的目标。3)加强三方的隐私保护。就算有切实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依旧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隐私权的保护应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主要从软件自身、网络用户自身以及网络行业自身三方树立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观念。首先,软件自身应该完全尊重网络用户的意见,选择是否继续应用该软件,从而在第一步避免了侵权事件的进行。此外,网络用户自身应该加强自我隐私权保护的观念,比如下载安全的防火墙,避免接进入可能会发生侵权行为的网站等。最后,应该从网络行业自身考虑问题,规范自身行业行为,不得私自将用户信息进行商业交易,给他人提供信息数据。这样就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杜绝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类似事件的发生。

5总结

篇5

我国已经对运用于数据管理的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大小企业都已经逐步增添计算机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普遍使用了互联网技术,这与目前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尽管人们对新技术支持下的数据管理已经步入正轨,但是不少数据管理人员多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基础阶段,并没有从深层次去剖析该技术应用于数据管理的具体情况,这样就使得数据管理工作停留在机械地存储数据阶段,缺乏必要的创新过程。数据管理中应当清楚地认识形势,明白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为未来简化、优化数据管理工作打好基础。企业管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决策者,管理人员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理解将直接影响整个企业对该技术的理解,从而对某些概念的应用仅仅停留在照学照搬的层面,缺乏必要的匹配工作,管理工作的效率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

2)加强人才考核,注重人才培养

目前数据管理中缺乏专业性人才,其中互联网技术人才最为紧缺。目前从事数据管理工作的员工大多对数据管理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十分有限,一旦互联网出现问题,员工无法及时修复问题,就会使数据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可能会使数据泄露,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从事数据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互联网的理解比较浅显,一方面没有将互联网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没有能力挖掘互联网的潜在优势,限制了新技术运用于数据管理的前景的发展,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始终较低。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数据管理同样也需要有良好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人对新技术和数据管理都有足够的能动性。因为通信及互联网技术设计专业知识较多,对人才的要求将会更高。企业为了优化数据管理工作,就必须定期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新技术学习培训工作,并对出勤情况进行考核,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深化专业知识,使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作人员固然可能具有多年的数据管理经验,但是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管理方法也变得更加新颖,员工应当主动承担起改变数据管理模式的重任,这就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工作,使员工掌握更多核心的数据管理方法。

3)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全方面的在数据管理过程中运用好互联网技术,首先应当使运营商自身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改变以往对数据管理人员的陈旧观念,运营商一方面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技术之于数据管理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防患于未然,避免运营商蒙受经济损失。企业应当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主,确保数据管理人员掌握最基本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对最为常见的故障能够妥善处理。具体的培训工作可以安排具有丰富互联网技术知识的人员组织讲座,也可以把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外包给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第三方机构来负责。企业内部还应当招聘专业为互联网技术的人才,组建专门的专家团队,为数据管理献谋献计,确保数据管理能够始终充满活力和动力。企业应当组织专业人才对数据管理的风险进行评估,拟定出完整的融风险评估、风险防治为一体的风险体系,避免重要数据外泄,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企业应当清晰地认识到信息泄露对于企业形象的负面影响,间接导致企业遭受沉重的经济打击。互联网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业务,并且在不同业务间的兼容问题上处理得相当成熟,用户将同时拥有用户号码和物理号码,对二者的管理能确保用户使用的流畅性。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对整个网络通信进行整合,便于集中处理,在设备运行工作中,互联网技术还可以提供强大的监控管理,使网络数据的查询更加方便快捷。丰富的互联网技术经验能够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因为有强大的加密措施,为数据安全设立防火墙,避免病毒和黑客的侵入。

4)小结

篇6

1.现代远程教育

近些年,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推进引导网络教育,目前国内许多机构和个人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网站。现代网络教育主要体现在现代远程技术教育,这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国内一些高校正在探索,并且这种模式目前也只在高等教育中开展。据笔者了解,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是以网络学校的形式开展,其基本教学内容是教师在网络上利用课件上课、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考试等。

2.名师声乐教学视频

我们知道,音乐家、声乐家对声乐作品的讲解与范唱,具有权威性、可靠性。如今网络上有大量国内外知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的讲解和演唱视频提供下载,通过观看视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声乐教学网站和论坛

互联网上有关音乐的论坛和网站有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站和论坛有古典音乐网、北京音乐教育网、中国艺术教育网等。在这些网站中都有较为专业的音乐论坛,话题从声乐、器乐到音乐理论,应有尽有。

4.语音视频声乐教学

这是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即时在线教学来解决空间限制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前提是通过网络建立语音或视频聊天室,然后将聊天室ID以及视频声乐教学的安排进行通知宣传,人们可以在约定时间进行网上学习交流。这样一种网络手段,既可以解决声乐学习者和声乐教学者身处异地的空间约束,同时也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教师或教学资源。

二、网络声乐教学优势

1.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师资力量并没有成正比增长。因此,出现了由“一对一”演变到“一对多”的教学形式。通常是5到10人一节课,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授课教师无法能在课堂上完全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显得尤其重要,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2.有助于提高演唱素质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无论是歌唱发声知识还是发声训练都比较抽象。每周一次的声乐课,对于加强学习者对发声状态与感觉的记忆巩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观看网络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视频教学,可以与网络上名师的教学进行对比,加强自身对歌唱发声状态及感觉的领悟。通过与教师沟通或观摩学习别人的上课演唱,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正确声音的要求,并借鉴他人的长处,从而更好地从各方面丰富自己,提高综合演唱素质。

3.有助于突破时空限制

由于声乐学科的特殊性以及每一个声乐学习者的嗓音条件和声音特点都不尽相同,使得声乐教学一直延续“师傅带徒弟”“面授机宜”的教学方式。这种对教学条件的要求,无形中在师生之间树起了一道屏障,让很多声乐爱好者望而却步,出现了课后没有教师就不知如何练声的情况。而网络声乐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论坛开展师生在线互动的学习交流,学生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多方面的专业声乐知识,而且在自己遇到无法克服的难题时,可以通过在BBS上发帖来获得专业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听取广泛的意见或建议。也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在线声乐教学的方式,在专门语音视频聊天室进行学习。

4.有助于积累声乐曲目

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视野、学习新曲目,是网络对声乐学习提供的又一便利。网络信息交流的便捷使得一些新歌或者一些近乎“失传”的歌曲都能被我们找到,并且网络能提供原唱、翻唱等不同版本的音乐信息,以及歌曲创作背后的相关文化信息供我们参考。学习者既可以较快地学唱旋律,还可以在歌曲的表演、情感的体验、演唱的处理上获得多方面的帮助。

5.有助于开阔视野

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如何客观、正确地衡量、判断自身的声音条件或演唱水平,如何避免“井底之蛙”式狭隘思维,就需要借助网络声乐教学。学生往往不能全面正视自己的歌唱状态,对于歌唱观念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偏差,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将网络上国内外声乐教育家的视频教学进行播放,开拓学生视野和思路,使学生学会思考,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演唱方法,为己所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6.有助于共享学习资源

由于网络信息更新的迅速,学习者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并且可通过网络下载,存储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音乐声像资料、文献资料。网络还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新颖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充实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需求寻找不同的学习资源,并将其贡献出来与他人交流。网络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既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可以满足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资源。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有益于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发展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网络声乐教学的劣势及解决方法

1.网络声乐教学的劣势

(1)师生交互性缺乏

目前,通过网络学习声乐,单一的知识传递较好,但交互性不强。由于面对电脑屏幕进行交流,学生与教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疏离感。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每天对着录音录像的机器讲课,而无法获得学生即时的反馈,更不用谈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自己不能很好解决,又无法等到及时的指导。而这些情况,教师不一定能及时得到反馈,也无法保证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网络学习中教和学的双方,缺乏一定的交互性。

(2)网络资源组织管理无序

网络上资源虽然丰富,但零散的资源不利于学习,并且资源建设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系统,制约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在线学习允许并鼓励学习者之间进行自由交流,使得一部分学习者只把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去。这就给其他学习者造成了影响,他们必须从大量的信息中去挑选真正对其有帮助的内容。如果有人想利用网络学习散布一些消极的思想或者恶搞的作品,将会给学习者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

(3)声乐学科特殊性的局限

由于声乐学科的特殊性,其授课方式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和电脑的简单操作,其必须要通过面授的方式来完成。声乐是声音的艺术,其对声音质量的要求非常高,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远程声乐教学,由于技术、设备、网速和周围环境等原因,都会对声音的质量有所损耗,不能保证声音完全真实的效果,进而影响声乐教学效果。而且,声乐不仅仅是单一个体的艺术,其是集体合作的艺术,很多音乐形式仍然需要通过集体教学才能完成。

2.有效避免劣势的解决方法

(1)利用现代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利用网络资源,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研究,提供有效的教学网址,鼓励学生查阅。整理收集网络上有学习价值的声乐教学资源,包括音频、视频和文本资料,整理归类后存放在声乐教学网站的资源库里,可通过学校局域网向学校师生公开。学生可以在资源库里找到海量的信息,为学习提供帮助。

(2)建立网上论坛为师生提供交流互动平台

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辅助声乐教学,扩大了师生交流的互动空间,为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提供了平台。网站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特点,开设相关的栏目。一般平台的建设中有侧重学生歌唱技术技巧的栏目,拓展专业理论修养的栏目,还开设有交流和答疑栏目,与学生集中探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课后练习的技巧要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又可以带领学生集中研究一些共性问题。例如,关于歌唱声音位置的训练,很多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理解,难免会走入误区。教师可以通过调取论坛中的相关资源,通过对比来让学生体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建立独立的“学习档案”。教师把每个学生的学习要求写在“学习档案”里,包括整体的学习计划、单个练习曲的重难点、曲目的简要分析、课后注意事项等,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参考。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平台建设,就像一个永远存在的课堂,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变成无限的教学空间,有效延伸了课堂教学。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伦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 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66-02

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进入新的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诸多领域。但是,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基于伦理层面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反思也逐渐引起了该行业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因此,本文从互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其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来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互联网技术的特点

在探讨互联网技术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之前,有必要从理论的层面,对其基本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互联网技术主要是指围绕计算机网络所产生的诸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其他类型的技术相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计算速度的不断加快。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在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在计算速度层面进行提高也是该领域的一个主要的方向。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将会为今后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大层面助力。

其次,人性化。科技是为人类的发展而服务的,互联网技术也不例外。在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从智能电器到互联网汽车等领域都在技术服务的人性化层面得到了很大水平的发展与提升,这也从侧面彰显出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层面的发展特点。

最后,全球在线。在线是互联网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的特征。这一观点的提出虽然还比较新颖,但是也充分彰显了互联网的发展特征。通过在线,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与网络的服务终端之间建立一个高效的互动链接。这种在线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网络资源的实时共享,同时,也会更大层面上促进网络使用者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互联网技术在应用与推广的过程当中,逐渐具有了人性化、全球互联化等层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彰显其发展特征的同时,也会在客观上为其在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应用带来一些客观层面的挑战。其中就包含着伦理层面的挑战。

二、互联网技术所面临的伦理层面的挑战

伦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名词,它是基于文化、传统习俗以及道德层面所形成的固有的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关于伦理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体系比较完善的伦理学。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无论是主观层面的世界,还是客观层面的世界,都可以从伦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论证与分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其在伦理层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挑战。

首先,信息的公开问题。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容器。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相关信息,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网络检索手段来进行获取。这在一方面有助于相关信息的汇总与分析,但是,也会在客观上造成网络信息垃圾的泛滥,当然也包括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这种信息的公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在伦理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在发挥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共享价值的同时,为信息的安全,尤其是个人隐私信息提供更大层面的安全将会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其次,网络技术的秩序问题。网络技术的秩序问题简单来讲就是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哪一者为优先发展的问题。例如,在当前比较火爆的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就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无人驾驶会进行特定的程序设计,来为汽车的乘坐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因此,各方面的技术安全设定是偏向于驾驶员及车内的乘客的。但是,当在无人驾驶行进的过程中,由于某种不定的外在因素的影下,会出现和包括行人或者动物发生撞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的无人驾驶就会面临着一个伦理学层面的秩序性的问题。不同的选择揭示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层面的影响。

再次,道德两难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当中,同其他技术层面的应用一样,互联网技术也会在道德层面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整体的技术应用也会陷入一种悖论。也就是一些学者所提出的技术崇拜或者说技术依赖所产生的诸多的不利影响。例如,互联网技术在最大限度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人类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诸多的操作。人类对网络技术平台依赖的程度越高,也从侧面反映出技术层面所具有的优势,从某种层面来说也意味着人类自身在发展层面存在着一定的退化现象。所以,如何平衡好在互联网技术应用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两难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应用推广中进一步发展。

最后,技术的应用信仰问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信仰不仅是伦理层面的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与道德层面的综合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信仰体系,其中就涵盖着技术层面的信仰。对互联网技术的信仰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虽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于技术层面的信仰,会从整体上推动整个技术发展迈向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但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没有所谓的善良与邪恶之分,如果在其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缺乏具有适合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来进行指导,那么其所带来的结果将会是极为负面的。

总之,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进的过程当中,其所面临的伦理层面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技术研发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高。

三、应对互联网技术伦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面对互联网技术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伦理学层面的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积极的应对。

首先,法律层面减少伦理冲突。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各种各样的发展正面临着伦理层面的冲突,这些冲突作为一种客观层面的存在,不仅需要在伦理道德层面来进行相应的约束与引导,更需要借助更加强有力的武器来进行外在的约束。这种约束从很大层面上来看就是发挥法律在应对各种互联网技术的伦理层面的问题与挑战中的作用。

一方面,在相关法律的制定方面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切实保障网络使用者的相关利益,避免由于法律层面的不足与缺陷而使网络技术在应用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承受更大层面的挑战。另一方面,在法律的执行层面,要在执法的环境以及相应的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无论是立法层面的不断完善,还是在执法层面的不断完善,其最终的出发点是更大限度地从法律的角度来保护公民或者团体在互联网技术应用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来自伦理层面的压力与挑战。同普通意义上的道德约束水平相比,基于法律层面的约束力与权威性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大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法律层面的完善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该不断与时俱进,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互联网技术在伦理层面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做好网络监管。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中,违反相关伦理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各种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具有一定层面的匿名性,因此,一些掌握了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者会通过技术手段来对一些网络信息进行窃取。还有一些网络黑客会通过制造与传播网络病毒的方式来干扰互联网络的正常运营与使用。例如,最近爆发的“勒索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些行为的发生不仅违反了一些基本的伦理秩序与原则,也严重侵犯了互联网的安全。因此,为了减少这些类似情况的发生,还应该在网络运营的监管层面下更大的力气。只有通过监督与监管,才能在更大层面上实现更好的互联网伦理层面的规范与秩序。

再次,避免文化冲击。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它仅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与载体,因此,在语言、符号的背后会打上一些文化的烙印。由于在文化层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不同文化类型的网络内容在进行交换与共享的过程当中难免由于差异与分歧而产生一定的冲击或者说是冲突。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还需要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层面下更大的工夫。只有建立在更大范围层面的文化公约数,未来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伦理层面的冲击与影响才会降低到一个最低的阈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整合文化共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世界性之间的关系。这一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其所具有的价值也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凸显。

最后,树立普世价值。互联网技术应该建立在一定的r值取向的基础上,在其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伦理层面的压力与挑战在很大层面上是与普世价值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的。因此,要基于全人类所享有的更为广阔的福祉,在互联网技术的公开性、共享性等方面来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树立科学的技术伦理思维。无论互联网技术进步到哪一个阶段,其最终要实现的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这一点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在诸多普世价值的追求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依据互联网技术所具有的物理层面的属性,不断促进其良好一面的呈现。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人类在进化与发展过程当中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文明与文化的成果,最终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人类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将技术与网络载体作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技术载体。只有这样,才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本身的一些原因,在伦理层面该技术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本文尝试从互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以及发展特点出发,对其所存在的伦理层面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与发展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助推围绕互联网技术的伦理层面问题研究的深入与完善。当然,由于研究的水平有限,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偏颇,还恳请相关专家、学者予以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彤.蠕虫:网络监视与科学教育――从科学实践哲学的立场看科学人文教育[J].科学与社会,2011(4).

[2]李晓红,张朝霞.论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3]王玉,陈晓英.当代网络技术伦理的再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美)福雷斯特.计算机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一)对互联网管理的影响

在办理好互联网接入手续的设备上创建WiFi热点,可以让其他没有经过登记备案的设备共享网络,出现只登记一台设备,却有n(n≥1)台设备连接到互联网的情况。这违反了互联网管相关规定,使互联网管理规定如同虚设。

(二)对信息安全(审计机制)的影响

2014年4月科技处举办的信息安全培训中提到,“场所不得布设WiFi,非场所布设WiFi,必须距离终端20米以上。”当位于场所周围,距离场所不超过20米的互联网的设备创建WiFi热点,将会出现隐患。此外,当创建了WiFi热点的互联网设备出现安全事件时,无法第一时间追踪事件的源头。

二、相关建议

一是出台有关WiFi的管理制度或规范,从制度上规范WiFi的使用。二是加强对WiFi设备的管理,在登记互联网设备时,标明该设备是否具有创建WiFi热点的功能。在距离场所20米内的区域,禁止创建WiFi热点,并用标志标明。加强人工检查,杜绝私自使用WiFi的情况出现。三是加强技术防护,对未获得WiFi接入许可的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防止利用WiFi来“蹭网”:

1.BIOS禁用无线网卡

此方法仅对利用PC、笔记本自带无线网卡创建热点共享WiFi的情况有效。进入BIOS,禁用无线网卡,并设置BIOS口令。

2.禁用ICS

由于WiFi热点的创建使用了无线网卡的AP功能,而无线网卡的AP功能是通过调用系统的InternetConnectionSharing(ICS)服务,因此可以通过禁用操作系统的ICS服务来禁用WiFi。

(1)右键逐步点击“计算机”“管理”“服务和应用程序”“服务”“InternetConnectSharing”;

(2)右键点击该服务,在属性页里的“服务状态”里选择停止服务;

(3)将启动类型选择为“禁用”。此外,网管可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来提升效率:一是利用批处理命令:编写一个bat批处理文件,包含两行核心内容,一行是停止ICS服务,一行是禁用ICS服务,除外还应加上不显示执行命令行信息的语句以及隐藏命令还回结果的指令。然后将文件拷入目标机器中执行即可,也可以加入到目标机器系统的开机自动启动项中,每次开机执行完成禁用该服务。二是组策略法:这个方法最好能配合用户组来实现,能防止普通用户利用默认管理员用户权限重新打开ICS服务。打开系统的组策略编辑器,打开“默认域策略”,依次展开“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然后选中“系统服务”,在右边中右键选择“ICS服务”,点击“属性”。在弹出的属性窗口中,选择“定义这个策略设置”,并勾选“已禁用”,然后点击“确定”。

3.TTL抓包禁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