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1: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生学习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但是在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盲点较多,更谈不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再加之受制于高考升学及高中阶段办学思路的制约与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相关研究还难以真正实施,其必然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率,并在某种程度将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某种必然性的联系,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的教与学。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策略,目的在于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外部影响因素,争取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渐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其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有着与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学习不同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及辅导材料等。
随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密切相关,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动机更强烈,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能主动地制订计划,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持久的学习,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并排除各种干扰。他们常能自觉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2.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仍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但他们也注意向社会学习,开始重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高中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速度并重,懂得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把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由于高中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身心发展水平、智力结构、认知方式,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致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可能都按照相同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但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学习方式和技巧,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理论体系,并且趋于完善。
3.学习活动表征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自身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对以上几个目标的追求,并且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学习环境的局限,很多时候出于个人的利益,他们会表现出利用已有的条件抢占有限的学习资源来强化学习中的优势,再通过学习的优势进一步去占有好的学习资源的行为,这就出现了竞争。合理的学习竞争是有益的,它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学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竞争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合作的产生。合作性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人所在群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繁多,难度增大,任务重,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有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相关研究表明:有86.36%的学生在当同学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会详细耐心的解答,既帮助同学,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这说明学生既愿意得到同学的帮助,也愿意帮助同学,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合作的互惠互利,并没有因为学习中的竞争而相互保守。
4.问题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水平提高
现代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高中生生活经验增加,科学知识增多,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对事物了解得更深人。他们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结构,不再对书本上或老师讲授得的知识一味地全盘接受,开始拥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于批判和怀疑原有事物或他人观点的不足不妥之处,并能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系统工程,对于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讨论,应从理论与实践进行两个层面考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过程,需要从变革文化观念、学校家庭氛围、教师能力等各个方面做起。
1.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塑造的积极作用
由于文化是长期以来积累在人们内心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因而文化对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弥漫性的影响。这种弥漫性既表现为它对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表现为它对人在所有问题上的观
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基于思维方式的文化传统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久远。
影响高中生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稳定、具有封闭与保守的特征,并且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我国教育中,教师权威化、专制化,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经典等取向与这种文化如出一辙。因此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首先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界新的文化思想和思潮,积极地、批判性地汲取其精华部分,使学校师生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中扩大视野,进而以开阔的心胸去理解、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内的革新和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及其成员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生活方式的变革,才会有真正的变化产生。
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的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而反思是转变观念的最主要方式。一方面是进行课后小结通过集体的力量改进;另一方面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方式对其背后隐藏的观念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探索新的观念和相应的教学行为。
2.变革评价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制度是调控学习方式的杠杆,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变革评价制度主要涉及改革传统的高考体制,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高考是我国传统教育评价的典型代表,也是影响学校教与学改革的最大因素。现行高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科考试分数的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形式。但新课程所强调的是合作、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因此,要“回归”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变革考试制度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强学生对多种多样学习方式的重视,并通过这些方式培养起相应的学习能力。其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做能否升人大学的一项评分重要因素,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更全面地发展,帮助学生从“听讲型”的学习方式向“实践型”的学习方式转变。
高考制度的改革还应朝向实行多元、多维评价体制的方向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外,这种完整体系的建立也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现有的评价手段,要积极借鉴和运用质性评价,增强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和发展积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之一。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但是在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尚不十分清楚,盲点较多,更谈不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再加之受制于高考升学及高中阶段办学思路的制约与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其相关研究还难以真正实施,其必然影响学习的进程和效率,并在某种程度将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分析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之间某种必然性的联系,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的教与学。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策略,目的在于认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外部影响因素,争取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
二、高中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渐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其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有着与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学习不同的特点。
1.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减少。相关研究表明: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相信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以及辅导材料等。
随着高中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与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密切相关,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的动机更强烈,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能主动地制订计划,较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持久的学习,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并排除各种干扰。他们常能自觉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地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2.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
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仍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但他们也注意向社会学习,开始重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高中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速度并重,懂得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把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理解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由于高中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身心发展水平、智力结构、认知方式,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致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可能都按照相同的学习方式去学习,但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了相关知识学习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学习方式和技巧,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理论体系,并且趋于完善。
3.学习活动表征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自身能力的锻炼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对以上几个目标的追求,并且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学习环境的局限,很多时候出于个人的利益,他们会表现出利用已有的条件抢占有限的学习资源来强化学习中的优势,再通过学习的优势进一步去占有好的学习资源的行为,这就出现了竞争。合理的学习竞争是有益的,它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能使学习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竞争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合作的产生。合作性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人所在群体的学习活动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繁多,难度增大,任务重,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有些问题在短时间内还解决不了,这时就要寻求别人的帮助。相关研究表明:有86.36%的学生在当同学遇到困难时都会选择“会详细耐心的解答,既帮助同学,也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这说明学生既愿意得到同学的帮助,也愿意帮助同学,能够认识到学习中合作的互惠互利,并没有因为学习中的竞争而相互保守。
4.问题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水平提高
现代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特征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是否能够或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高中生生活经验增加,科学知识增多,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对事物了解得更深人。他们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结构,不再对书本上或老师讲授得的知识一味地全盘接受,开始拥有自己的观点并敢于批判和怀疑原有事物或他人观点的不足不妥之处,并能按照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三、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系统工程,对于高中生学习方式变革策略的讨论,应从理论与实践进行两个层面考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过程,需要从变革文化观念、学校家庭氛围、教师能力等各个方面做起。
1.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塑造的积极作用
由于文化是长期以来积累在人们内心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因而文化对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思维方式等具有弥漫性的影响。这种弥漫性既表现为它对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表现为它对人在所有问题上的观
念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基于思维方式的文化传统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更为明显、更为久远。
影响高中生的文化因素主要是学校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稳定、具有封闭与保守的特征,并且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我国教育中,教师权威化、专制化,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经典等取向与这种文化如出一辙。因此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首先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界新的文化思想和思潮,积极地、批判性地汲取其精华部分,使学校师生在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中扩大视野,进而以开阔的心胸去理解、选择和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内的革新和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及其成员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生活方式的变革,才会有真正的变化产生。
发挥文化因素对学习方式的作用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而反思是转变观念的最主要方式。一方面是进行课后小结通过集体的力量改进;另一方面是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方式对其背后隐藏的观念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探索新的观念和相应的教学行为。
2.变革评价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制度是调控学习方式的杠杆,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看,变革评价制度主要涉及改革传统的高考体制,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高考是我国传统教育评价的典型代表,也是影响学校教与学改革的最大因素。现行高考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科考试分数的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以纸笔测验作为唯一形式。但新课程所强调的是合作、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因此,要“回归”多样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变革考试制度首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加强学生对多种多样学习方式的重视,并通过这些方式培养起相应的学习能力。其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做能否升人大学的一项评分重要因素,促使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有更全面地发展,帮助学生从“听讲型”的学习方式向“实践型”的学习方式转变。
高考制度的改革还应朝向实行多元、多维评价体制的方向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另外,这种完整体系的建立也要求我们不断丰富现有的评价手段,要积极借鉴和运用质性评价,增强对学生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形成和发展积极的学习方式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就会发现自己课堂上的重难点,哪些很简单,自己看看就会;哪些相对来说容易一点,但是需要教师讲一讲;哪些自己看了也没看懂,课堂上要认真听教师讲解。首先通过阅读教材,生物学基本概念,需要抓住的关键字,心里要有底细。预习不是简单地看书,预习还离不开对知识的稍作升华和识记,看完书后定下心来想一想,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哪些内容不甚了解,哪些是重点等;必要时再结合手中的资料,能做的题要提前做了,做对了说明自己记住了、会了;做错的题自己先检查一下,如果能发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就把那个地方作为重点,自己在稍作巩固,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出相应的标记;做错了,结合答案分析不出原因的、有疑惑的问题,在课上要作为重点,认真听教师讲解,做好课堂笔记,可以用深红色的笔做出重点标记,以备以后复习的时候再次巩固和加深印象。学生还要注意分析,归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预习后自己可以做到有难点、有重点、有目标地听讲,从而能使课上注意力更集中,避免了课上“走思”现象,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养成做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避免了因为基础薄弱,课上听不懂、听不会,继而课上不断“走思”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只听教师讲课,自己只在座位上坐着,不动手、不动口,思维的集中靠动手来调节。很多学生反映:“生物课上教师讲明白了,自己也听懂了,当时做题的时候不会,为什么?”因为课上教师讲到的内容,在自己作业题的时候全忘光了,导致教师讲了白讲,学生听了白听的状态。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要做到心道、手到,能做的笔记尽量都落实到笔记本上,会的写一写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不会的记一记,把别人的东西争取变为自己的东西;再难的知识点,要认真地落实到笔记本上,课上同教师讲,课下自己在努力的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点。学生在课上要做到紧随教师思路,眼到位,脑跟紧,手要勤,嘴要动。这样的生物课,教师会感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会感觉自己学有所获,这样的课堂才是较成功的课堂。
三、养成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习惯
课堂笔记做好了,课下要及时做好复习工作。课后复习就是把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这是一个强化知识记忆的过程。课后复习就是要整理课堂思维,课后复习要及时,争取尽快把课堂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课后复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把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只要坚持课后复习,久而久之,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学习生物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会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去主动思索发现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
四、养成及时习题巩固的学习习惯
知识点的转化不是简单地识记,这需要大量的习题训练。解题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要想把知识点真正地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把知识落实到位。做题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缺陷和知识漏洞的过程。学生在做题训练中要针对相应的情况去补充知识缺陷、弥补知识漏洞,进而使生物知识系统化,这样在大规模的考试中才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五、养成及时总结规律和方法的习惯
在教学中很少学生能做到这一点,有的学生有这一想法和思路,但是付诸实践的很少。教师要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在全国、全省市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强,教师稍加点拨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内在潜力。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有利于一部分学生成为生物学习的高手,使生物成为他们众多学科中的强势学科,为他们的高考加油助力。
六、结语
高中美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美术学知识,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美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要和学生的审美特征以及认知习惯相适应,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美术教材上的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学生接触的太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教学活动。
2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
新课改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作品的创作和产生过程,以让学生体验真实感。比如,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编排相应的故事或情景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情感,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美术知识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激发了求知欲。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场景写生,如让学生观察下雨时大自然的景象、下雪时的雪中美景等。通过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新课改提倡体验式教学方式,但这种体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观察,而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体验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和体验,增加教学过程的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对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探索,让学生在通过体验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先对上堂课的内容进行提问以巩固旧知识,然后讲解新知识,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欣赏、讨论、讲解和训练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困难。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要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并把课堂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4提高教师的美术专业用语水平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高中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1〉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我曾要求学生证明:如|a|≤1,|b|≤1,则。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提问,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a=cosα,b=sinα),理由是|a|≤1,|b|≤1(事后统计这样的同学占到近20%)。这恰好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把两个毫不相干的量(a,b)建立了具体的联系。2〉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一些直观的或熟悉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不具体的、抽象的数学问题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质,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模型或过程去分析解决。
例:已知实数x、y满足,则点P(x,y)所对应的轨迹为()(A)圆(B)椭圆(C)双曲线(D)抛物线。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我拿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一着手就简化方程,化简了半天还看不出结果就再找自己运算中的错误(怀疑自己算错),而不去仔细研究此式的结构进而可以看出点P到点(1,3)及直线x+y+1=0的距离相等,从而其轨迹为抛物线。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f(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z∈c,则复数方程所表示的轨迹是什么?可能会有不少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椭圆,理由是根据椭圆的定义。又如刚学立体几何时,一提到两直线垂直,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两直线必相交,从而造成错误的认识。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例: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函数的内容,而二次函数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为此我作了如下题型设计,对突破学生的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包括基础差的学生)情绪亢奋,思维始终保持活跃。设计如下:
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最小值:(1)y=(x-1)2+1,(2)y=(x+1)2+1,(3)y=(x-4)2+1
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那个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如:设x2+y2=25,求u=的取值范围。若采用常规的解题思路,μ的取值范围不大容易求,但适当对u进行变形:转而构造几何图形容易求得u∈[6,6],这里对u的适当变形实际上是数学的转换意识在起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数学意识的教学,如“因果转化意识”“类比转化意识”等的教学,才能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从容作答。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为此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判断函数在区间[2―6,2a]上的奇偶性。不少学生由f(―x)=―f(x)立即得到f(x)为奇函数。教师设问:①区间[2―6,2a]有什么意义?②y=x2一定是偶函数吗?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意识到函数只有在a=2或a=1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时才是奇函数。
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谈心的方法,可以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题目,事先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错误想法,要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的观点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有时也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当然,为了消除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只会“按部就班”的倾向,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90年9月版)
1.1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
(1)自主学习是由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主动接受知识的态度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综合构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
也是学生主导并控制自身学习情况的一种能力培养。
(2)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资料、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能够合理安排和调节自己的时间,将不同的教材和辅导资料相结合而进行学习,通过自学完成对知识和题目的理解和掌握。
(3)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抽象、知识运用复杂,且不同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生必须要将不同的知识点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才能在题海中自由发挥和解答题目。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学生单纯依靠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是无法做到熟练掌握知识的,必须要加强课后复习和习题解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运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高中数学学习。
1.2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是在学生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异步性三个特点: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自主学习是要建立在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学生自觉自律进行学习,这在教学中是一个无可推诿的责任主体,解放了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压抑和不能自己做出决定、自己判断的思想,从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学习、从消极学习转为了积极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挖掘了内心的学习潜能,也培养了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心。
(2)自主学习的独立性。
关于高中数学,如果一味地听老师讲课,然后单纯地记忆和理解,容易导致“死学”的现象。往往很多学生对课本中的重要概念可以正确理解,但在具体解题中却难以熟练运用,因此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性的加强对学生的数学水平培养至关重要,高中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要进行适当的独立学习,不要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翻看教科书或询问他人,即使是完全不明确的问题,也要在看完答案之后进行自我总结,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3)自主学习的异步性。
异步性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由于很多学生在智力和数学思维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套教学模式,课堂上要综合考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尽量考虑不同学生的掌握能力,有所区别、有所侧重的开展教学。
2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2.1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它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实际情况,而有所针对地制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所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于高中数学这门课来说,学生们由于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解题方法掌握程度不同等,导致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是有所区别的,这不仅导致了他们在数学上的学习兴趣不一,也造成了他们数学考试成绩的高低不同。因此,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所侧重,对于同一数学知识点,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向学生们讲授,这样才能照顾到所有的同学,切实提高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2在启发式教学中强化学生主动提问意识
在学生自主能力的组成要素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提问意识是一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数学题感兴趣时,学生往往会主动地提出问题,进而自主地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观察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我们发现,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提问意识,这使得他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常常带着问题去理解知识,由此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掌握程度要要比其他同学更加深刻和牢固。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通过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来强化学生们主动提问的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在讲授数学知识点时,特别是在讲授重点难点时,要先向学生们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和方向去寻找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带着问题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2.3在实践性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高低对高中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而实践活动是学生们开展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和载体。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是在初中的二维数学思维的基础之上,拓展到了三维的立体空间。然而,由于很多学生在刚上高中时立体想象思维还较差,不能及时地转变思维。因此,为了使他们更直观形象地理解高中数学知识,教师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来拓宽他们的数学思考维度,促进他们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立体几何教学模具制作大赛”、“开放性数学知识竞赛”等,在比赛时,将不同的学生分配成不同的小组,为他们制定不同的任务,如在立体几何模具制作比赛中,让有的小组制作平行六面体,有的小组制作正四棱锥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探究性活动,一方面将学生从高中疲劳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情,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提高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而为下一步的数学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三维空间几何。
2.4在交流教学中培养互助学习意识
由于高中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且知识内容量很大,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开展合作学习,加之很多学生性格比较腼腆,导致不能很好地接受交流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分组学习中也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导致了学习效率难以提高。因此,数学教师在加强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采用有效方式来加强学生们互助学习意识。高中生即将面临着升学压力,一切学习都是为了高考成绩,所以,交流式教学也要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落脚点,在交流式教学中,让学生们针对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畅所欲言,帮助学生们解疑答惑。
3结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第二,基础教育是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中的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提高的大事。新课标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衡量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如果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把学习由一件痛苦的事转化为快乐之事,“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学上,教师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就为学生的自主自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喜欢语文,才会有兴趣去学、主动地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者和乐者”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重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学就可以收到预定的效果。否则,学生遇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独立分析问题就会“望题兴叹”;久之,学生不爱学习,不想思考,只等教师讲解答案,形成一种惰性,甚至养成一种坏习惯,慢慢地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语文课中来,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探讨,亲自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奥秘,教师只做一个理智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在自主自学的活动中有所收获,逐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明确自学达到的预定目标,形成强大动力源泉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没有学习目标,犹如航海时没有灯塔,容易迷失方向。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学生及早地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他们就会自觉地、 努力地学习。实践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学习目标明不明确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学业成绩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单时间上就可以节省一半以上。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好象运动场上的赛跑,有起点终点、有过程和结果,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最能发挥明显的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注意力的控制、集中的强度等方面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学习成绩高低。同时,目标的设定要有适当的难度、合理的梯度,各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学生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就会产生强大的冲劲,并为之奋斗,形成动力的源泉。
3.给学生“授之以渔” ,教给他们基本的自学方法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更好更快更轻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在长期的自学培养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即可终身受益,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安排有序的自学程序,让学生定向发展:课前预习,课中导练,课后复习巩固。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知这一概念也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感知,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也起到重要作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以书本为媒介的条件下去认识客观知识和前人经验。某种角度上讲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便是认知过程。为发挥认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认知策略应用时,很多教师从选择性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练习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等四个方面去实施。也就是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从授课开始教师便应注意对优质教学内容的选择,为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高中政治学习中。
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主要是将教师所讲教学内容在脑海中进行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与理解,不能让教师所讲内容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这样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只有对教师所讲内容有一定理解与初步识记才会不断堆积政治知识。练习策略主要是指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师课上所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做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精细加工策略便是学生将课上教师教授的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的内容进行结合串联,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的资源管理学习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环境与资源,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资源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环境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他人支持策略等四大方面。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指在学习中,尽量选择优质环境,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全力投入学习。时间管理策略主要是在政治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时间这一因素,尽可能多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并通过时间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努力管理策略便是控制自己,减少玩耍的时间。他人支持策略便是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