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1 03:35: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生德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利用比喻,使教中学生动化。为了帮助中学生有效掌握看似枯燥的英语知识,攻克英语学习难点,教师授课时可运用生动的比喻,使知识趣味化。2.利用表演,使教学可感化。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带入感情,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再现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听课。同时,可以把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中学生切身体会,形象可感,能够加深记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应的单词、语法知识。3.利用实物,使教学具体化。教学实践表明,实物实景因形象具体而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并加深印象,如果中学生把所学的词汇、语法与相关实物有机结合,那么记忆会尤其牢固。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相关设备和器材,有时可以举某个同学的服饰穿戴,发生在其位中学生身上的某件事,教室里的桌椅板凳,墙上挂着的名人名言的例子,直观的实物介绍,可以使中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和客观事物相联系,使中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促进学习
由此可知,要使中学生学好英语这门科目,中学英语老师就要多与中学生交流,多关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中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自己的耐心、爱心、‘巨心感动中学生,赢得中学生的爱。只有这样,中学生才会由此生发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端正学习态度,讲究学习方法,自然学好英语。
三、创新教学手段,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相异构想
中学语文难教又难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头脑中的一些“相异构想”的干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确了解“相异构想”的形成和特点,充分认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干扰作用,以找出清除这种干扰的有效方法,对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提高质量,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什么是“相异构想”
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一些从事课程教学研究的学者,先后对学生的前科学知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明,早在正式学习科学课程以前,儿童就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和一些儿童阶段特有的思维方式。专家们将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形成的这类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或简称为“前概念”,而把儿童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Alternative Frameworks)。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也存在着与此类似的“相异构想”。这种“相异构想”对于他们学习语文是一种很大的障碍,因为“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教学中清除一种“相异构想”要比传授一种知识(从无知到有知)困难得多。从认知心理学原理可以知道,一切心理现象都可以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刺激就有反应,反应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可以认为是信息输入,反应可以看作信号输出。有关语文教学中的现象或问题的刺激作用于中学生,由于中学生本身就已具有的“相异构想”的作用,便使输出的信号失真和畸变,并又以错误的“构想”形式表现出来,再继续影响到以后的学习。所以,经常有教师责怪学生:“这个问题我不是讲过了吗?”,“上次错的,这次又错啦!”要知道,一个人先有的“相异构想”是不容易抛弃的,因为它是一个人对于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客观事物已经形成的概念、规律、思想方法、逻辑素质的总和,它顽固而错误地影响着一个人学习行为的理性趋向。
二、“相异构想”的形成及其特点
形成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相异构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①来自生活的感受而导致不正确的理解。②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以致“相异构想”相安无事的存在和“生长”。③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对正确的概念不愿意接受。④思维定势影响正确观点和概念的建立。
另一方面,①自幼以来在家庭生活中受到家长错误观点的影响,比如一学生写议论文,每节开头都喜欢用诗词,原来该生家长在中曾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手笔”。②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时,对某些语文知识产生曲解。③广播、电视、录像和广告的错误宣传。④有少数教师对语文概念或知识讲解有误。⑤某些资料对概念和知识的不科学阐释。
中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相异构想”的特点主要有四点:
1、 特异性由于每个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不尽相同,对同一类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也不完全一样。
2、肤浅性由于中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有限性及其认识过程的自发性,他们在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往往缺乏逻辑性,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象阶段,不能正确地通过具体表象形成抽象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3、隐蔽性当中学生对某一语文现象形成初始观念时,由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限制,常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只能朦胧地“意会”,还不能明晰地言传。但作为一种观念,仍有其实质性的内容。
4、顽固性“相异构想”含有学生对事物认识先入为主的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认识新知识和新材料所凭借的工具。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学习新知识或新课文之前,中学生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往往存在着一定的“相异构想”,这些“相异构想”错误地阻碍着正确知识的接受,也错误地“同化”着一些新知识和新材料,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消极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如何清除“相异构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干扰
1、教师要充分了解严重干扰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相异构想”。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相异构想”既是各自特异的,又是隐蔽的,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创造一种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勇于暴露思想。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善于帮助学生理清思想,使他们那些朦胧的意识变成明确的,可用语言表达的清楚观念,使隐蔽的“相异构想”昭然若揭,然后与所学的正确知识进行比较,再予以清除。从教的角度看,善于从学生含糊不清或语无伦次的表达中找出他们的思维脉络,发现其“相异构想”,进而培养学生独立理清思维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2、 对于“相异构想”的否定,必须针对其形成的原因引发学生进行思想交锋,不能依靠教师的单边活动,更不能简单地处理。由于学生“相异构想”的顽固性,教师要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同时要设法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认知框架,组织讨论乃至争论,让学生清楚而深刻地发现“相异构想”产生的原因及其荒谬之处。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拘泥地把一个文言偏义复词拆成两个单音词理解,但是也不可以把一个文言双音词当作两个单音词。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文释义”,因文辩词。这样,由思维定势造成见到两个文言字就以为是两个文言词的“相异构想”,便会得以纠正。
关键词:语文教学;参与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29-02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其中教师仅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一、构建和谐氛围,培养“参与”意识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日益成熟。一方面求知欲旺盛、自尊心很强。想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比较单纯、幼稚,害怕批评,唯恐丢面子,对语文课堂教学又会产生害怕甚至是恐惧心理。因此,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作为语文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体贴和理解学生,要以心发现心,用“火”点燃“火”,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亲师感。放下了师道尊严,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学生爱师、亲师,与老师心心相印,情感沟通,思维就能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就具有创造性。学生亲其师,必能信其道,更喜欢他的语文教学。
二、优化教学模式,创建“参与”条件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的是那么多具体的个体,他们性格不同,志趣各异,要想让全体学生都能思考,畅所欲言,得到有益的语文锻炼,就必须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1.组织好课堂教学。教师自始至终要能驾驭整个课堂教学,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跑野马”,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改变教学中“老师台上唱”,“学生台下听”的弊端。
2.实行差异性教学。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和难易适度的课堂思考题,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实现教学上的真正平等。
3.容纳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因学生认识角度有差异,看问题观点有碰撞,理解有深浅,分析有正误,评价有不一……教师不能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妄加优劣正误评判,要充分肯定学生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安全感”和“成功感”,“愉悦感”和“光荣感”。
三、引进竞争机制,强化“参与”程度
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扩大的、开放的、综合的教学。要达到扩大、开放、综合的目的,就有必要引入竞争意识。所谓竞争意识就是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比赛,争取优胜的意识。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竟争的“开放期”心理,引进竞争机制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着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五要素(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和非智力因素(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热烈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和独立的人格)。
1.创造竞争环境。教师要精神饱满地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营造竞争气氛,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人人跃跃欲试,进入最佳竞争状态。
2.强化竞争意识。教师要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自强意识,做到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3.拓展竞争形式。根据学生即时即景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比赛形式。在内容上可以从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应用知识能力等方面比赛;在形式上可以开展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赛、团体间的比赛、自己与自己的比赛。这样就能从深度和广度上深化语文课堂教学。
四、照顾全体学生,重视人人参与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坚决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的课堂结构,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者,既保持了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交住,也促进了学生跟学生之间的交往(相互发问,相互切磋,相互争辩)。为此,可将全班学生分组结对,两张课桌四个人,好差搭配。另外,课堂讨论、知识竞赛、作文互评、智力游戏抢答等教学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保证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如口头作文,各人先在组内讲,后由各组推举一人到班上讲。教师选择一两个重点讲评后,布置大家再在组内复述。
过去只有几个人得到锻炼的机会,现在却人人动脑,个个开口,既有个人活动,又有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既有学生的锻炼完成,又有教师的指导讲评,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立体教学网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一直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教师搞“承包”,学生成附庸。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当前的教学现状,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已刻不容缓。
【论文关键词】独身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6]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
一、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教育意义
1、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一、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问题意识能够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探寻相关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多数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疑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讲解结束后,往往会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问,而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没有,即使有学生也不敢说。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表现。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很少有学生敢对教师的权威提出疑问。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和谐。教师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提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回答,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第一,利用已学的知识。小学语文的课文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年级的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李白的诗词,在学白新的诗词之前,我们可以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加深对作者的了解。第二,利用生活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见到的火烧云的实际情况,然后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介绍的生平之后,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悲痛的情绪中进入课文。接着,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演示人们送别的过程,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多媒体的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合作。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应该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在交流与合作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培养问题意识。
5.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和教材中的问题,通过主动的思维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探索。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 问题意识 发展空间 教学过程
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教师讲得多,对问题讨论得少,教师提问得多,学生问得少,甚至学生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必须对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努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就在每问。因此学生学习提问、学会提问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原因剖析
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主要方面。首先,教师认识的偏差。毋庸讳言,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的教育培养模式下造就的教师,以及他们繁衍的继承者,因为有统一的教材、大纲,有上下一致的教育教学标准,有整齐划一的教学规范等等,可以武断地说,他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人已没有什么个性,失去了应属于自己的思想,他们不敢有问题,不能问问题,最后也没有了问题。试想,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教师,又怎会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一个不能体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的教师,又怎会去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科学方法、怎会有努力去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自觉行为。同时,尽管实践新课程标准喊得轰轰烈烈,当前素质教育也搞得如火如荼,但旧的、传统的观念、习惯具有强大的惯性,还有很大的市场。长期教学观察中,我们认为目前英语课教学中使用较多仍是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学习方式较多也是被动接受式。运用讲授法,教师可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但这种方法在使用中往往被使用变形,变成“一言堂”、“满堂灌”,有的形似启发、实为“满堂问”,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零碎英语知识,学生成为知识容器,抑制了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其次,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对积极思维和问题的产生极为重要。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自觉的发生过程。如果没有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就没有自觉的、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对学习内容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要想产生问题是不可能的。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些学生中还存在着对英语课厌学、怕学的倾向,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影响了自己问题意识的产生。同时,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是对自己思维困惑的明确表述。在英语教学中不难发现,有学生有兴趣提问,但怕问不好,因缺乏提出问题的信心就不敢问;也有学生敢问,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方法,处于一种问题模糊状态,对问题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想问不知怎么问。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越来越退化,这是造成当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提问少甚至提不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科学激发策略
我们知道英语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受到英语教学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科学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区别联系教学内容,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问“Why”、“What”、“How”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例如,在反意疑问句内容教学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句子:She is a student, isn’t she? Yes, she is. No, she isn’t.是的,她是。不,她不是。She isn’t a student, is she? Yes, she is. No, she isn’t.不,她是。是的,她不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前肯后否”和“前否后肯”反意疑问句的共性和差异。其次,建立良好社会心理氛围,使学生敢问。学校社会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关系,在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一副尊容,足以把学生的“疑问”吓到九霄云外,学生即使有问也不敢问,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提问习惯不能形成,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自身扮演角色、地位的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肩并肩,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共同进步者。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即使是幼稚无理可笑的提问,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优化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环境。再有,创建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要问。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单调教学形式,尽可能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造情景与语境,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有感而问。最后,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遇到问题往往不知从何而问?因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做法有: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模仿老师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教学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独立质疑、自我展示;教师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方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提问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三、结束语
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见地,古代先贤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强调了问题意识与思与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宋代学者陆力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他认为无疑是学之患,疑难能可贵。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以及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成为我们英语教师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2002.
[2]李祖超.教育激励理论探讨.2001.
根据旷课的多少,笔者将旷课分为轻度(1~5节课/周)、中度(6~15节课/周)和重度(15节课以上/周);根据旷课学生所在年级不同分为早期(本科一年级)、中期(本科二、三年级)和晚期(本科四年级);根据是否到课堂将旷课分为显性旷课和隐性旷课。
1.1早期旷课以轻度隐性旷课为主
大学第一学年课程安排以公共课为主。由于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和对环境陌生等原因,往往表现出轻度隐性旷课,如在课堂上玩手机、看课外读物等。此外,还有极少数学生出现显性旷课,如在宿舍打游戏、看小说等。
1.2中期旷课以中度和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大二、大三的学生渐渐熟悉周围的环境,为提升自身素质,有的开始趋向活跃并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有的学生则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些原因促使大学生中期旷课以中度和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1.3晚期旷课多以重度显性旷课为主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入大四,绝大多数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业和考研的严峻形势迫使其在上专业课时会有选择性,凡是有利于考研的课程就会积极上课,反之选择旷课。因此,晚期旷课多表现为重度显性旷课。
2旷课原因分析
2.1内部原因
2.1.1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相关调查发现,只有约40%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因缺乏认知和兴趣,导致其在学习本专业时积极性不高。另外,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别于中学课程。中学理科学习方法多偏重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然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则注重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和课后复习3个步骤。学生因不适应该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此外,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认知不足,认为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以及诊断学、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和基础课程比较重要,其他课程不重要,导致学生对其他临床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动力不足。
2.1.2没有目标,感觉前途渺茫
第一,高考受挫,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有些学生高考前对自己预期较高,然而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没有取得预期成绩,不得不降低要求选择普通院校或专业,其内心不能接受现实,感觉自己的前途渺茫。第二,自控能力差,容易丧志。大学生自控能力往往比较差,不能处理好兴趣爱好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有些学生过分沉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便选择旷课。久而久之,他们在学习中更找不到乐趣,因此更沉溺于兴趣爱好,不愿意学习。第三,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和规划阶段。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与高度。然而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没有目标,不重视专业课学习。
2.1.3学习急功近利
临床见习时,医学生开始意识到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同时,为适应当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考研。医学生大五期间需要实习,供自己支配的时间不多,迫使其在大四期间就开始准备考研,往往会采取急功近利的学习方式,几乎把所有时间用在准备考研上。
2.2外部原因
2.2.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的医学生课程多,除周一到周五外,晚上或周末还安排一些课程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和学生过度疲劳,上课积极性不高。此外,高校在安排课程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的关联性,有些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2.2.2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的主要参照依据是科研量。该政策导向本来是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误将科研视为衡量高校教师的唯一标准。很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选择埋头钻研科研,将教学主要工作留给刚刚进校的年轻教师。很多年轻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怨声载道,导致高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不高。
2.2.3考试制度不完善
期末考试本来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个人目的而给学生考前划考试重点、考试范围。另外,考试时会出现教师监考不严、学生作弊现象。此外,个别科目考试题目相对固定,学生只要收集近几年的试题就可顺利过关。以上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旷课行为屡禁不止。
2.2.4管理部门监督不到位
首先,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学生管理部门查迟到、旷课仅仅是在开学初,不能真正遏制旷课行为。其次,即使对经常旷课的学生给予处分,也只是采取较轻的处分方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2.5家长监督意识不强
有的家长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一旦出现其他情况,家长就认为学校应负全部责任。孩子的成长、成才与家长、高校和社会的影响分不开。孩子进入高校后,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加强监督管理,要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3对策
3.1学生方面
第一,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高考志愿,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旷课问题。第二,入学后,学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第三,主动向教师或者高年级学生请教专业课学习方法。第四,正确处理专业和兴趣的关系。第五,树立远大目标。
3.2高校方面
第一,完善课程设置,积极实行学分制。第二,修正教师评价体系,对那些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在职称和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待遇。第三,加强教务管理,严肃处理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高校教师,真正做到正本清源。第四,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落实责任到人的工作方针。第五,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使其尽早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第六,建立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告知家长。
3.3家长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