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1: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涉农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因为现在申请办理合作社不需要验资报告,所以一些合作社在申办过程中,注册资金随便写,有写几百万的,也有写上千万的;在入股社员资金分配方面,合作社法人不能超过30%,所以就把注册资金的70%分配给其它社员,可是事实上就没有这项资金,有些社里一分钱也没投,只是给法人提供了自己的户口簿和身份证而已,这就给财务人员做账带来了麻烦,这笔账不知该怎么做,很纠结,这影响到盈余返还和二次分配,真不知道该怎么分配,据我了解,现在像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没有起到合作社应有的作用。
2 发起人主导内部管理及监督流于形式。由于大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成立的时候明显存在地域特征性的问题,很多都是由当地的一些村民或者是村干部发起的,还有的就是发起人一人多职,既是理事长又是经理,合作社只有一个人或者是极少数的几个人在操控。众多社员没有积极的热情,各个方面都不太明了,他们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责任、权利。没有形成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则和决策,有些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没有按照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
3 民主理财意识淡薄,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开展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或者是农产品购销的业务,业务很单一,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连最基本的完整核算也没有,从何谈起完整的账薄体系,所以财务这方面的管理才会出现形形的问题,就像是注册资金不是真实的资金,最初的凭证没规范的填写,没有正当是使用发票,合作社法人对财务重视不够,有些法人确实不懂财务,有些财会人员根本没有会计从业的资格,没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当财务检查时不能做出财务报表,只能聘请一个临时的相关人员现编一份会计报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虚有的账目、假账,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4 未严格按照国务院财政部指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科目设置和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为小规模的纳税人,目前征管系统中没有采集财务报表,无法分析相关数据资料,财务人员在做账过程中,发生一些业务时,不知道该放在哪个科目,比如收到财政补助资金,按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应放在“专用基金”这个科目里。但实际上在给税务局的报表中,却没有设这个科目,最后只得随便找个科目,这样从账面上根本看不到这项资金。
5 中央及各地的政府部门针对建立合作社实施了补贴项目扶持的措施,有的项目是以合作社的名义来申请,同时,在地方实际操作过程中,申请注册合作社的要求并不严格,成本低,还有的就是根本没有严格按照合作社的要求实行,甚至有的信息失真,这几个方面,让合作社并没有起到其真正的作用,有些合作社成立的目的不正确,就导致其本身的发展动力不大,还有一些成立合作社是为了贪污项目资金、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取得贷款的帮助和用地方便等优厚的条件,才有现在称之为的“空壳社”“家族社”的现象。
6 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有些是借用名义,为自己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或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提供方便。
针对合作社以上问题,在以后的管理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6.1 加强业务指导。充分利用农经队伍资源优势,从乡镇农经站挑选爱岗敬业的财会专业人员组成合作社财务辅导队伍,帮助合作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合作社开展财务工作。
6.2 作为合作社财务人员要掌握好企业会计的制度,还要熟悉专业合作社独特的生产经营模式,了解不同类型专业合作社在财务处理中的特殊要求,实行合作社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不断强化监督职能,把合作社的经常性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专业合作社内部审计与业务主管部门审计相结合,把财务管理工作纳入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6.3 按照示范社标准建设要求,宁缺毋滥,择优扶持,使合作社做大做强。近几年合作社数量迅速增长存在机会主义套取扶持资金等潜在方面影响,需要改变有限资金分散使用难以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转变追求数量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支持规范合作社做强做大。
6.4 建议税务机关建立一套适合合作社的财务报表,这样方便财务人员做账和报账,也便于税务机关了解合作社的真实信息,更好的管理合作社。
6.5 主管部门要从注册登记、制度建立、社员管理、内部运作、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盈余分配等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全程管理和指导,各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要加大对“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运行质量高”的示范合作社支持力度,优先给予项目支持,引导支持各类示范社积极参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建设,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建设,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优势农畜产品。
(一)盈利返还合作社成员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经济组织,是区别于普通企业的经济组织。在盈余分配的决策和处理上,遵循的法律法规也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最优化为财务管理目标,立足本社社员、服务本社社员,通过合作社将拥有共同目标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单个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盈余分配是处理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成员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核心,盈余分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合作社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量化给每个社员,计入社员个人账户。
(2)可分配盈余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
(3)每年的分配方案要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
(二)财务会计制度的特殊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活动与普通企业一样,就是经济组织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财务关系。与普通企业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筹集、组织机构、盈余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财务会计制度区别于普通企业的会计准则。例如:合作社是特殊的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服务,对外开拓市场提高业务量。因此合作社与社员的交易价优惠于合作社对外的交易价格,这就要求合作社在会计账务处理上要分开进行核算,不能混为一谈,这样会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合作社法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对内对外的销售情况,也会影响成员账户的记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内容
(一)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筹集资金活动是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起点,是合作社的基础财务活动。合作社的主要筹资渠道是对外筹资和对内筹资。这些都表现为合作社资金的流入。在各种资金的筹集过程中,需要偿还到期贷款,支付借款利息和其他一些筹资费用,是筹资引起的资金流出。
(二)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进行了资金筹集活动,资金一旦到位,即可开始进行投资活动。合作社首先将资金投资于内部建设,用来建造生产场地,购买生产设备和原料等,这些都是合作社的对内投资。待合作社资金充裕拓展外部业务的时候,可以考虑进行对外投资。这些投资活动引起的资金活动是合作社重要的财务管理环节。目前,海南合作社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局限,大部分还没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不管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会引起合作社资金流出,而投资获得的收益同样会引起资金流入。
(三)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合作社与企业一样,期末要进行会计利润的核算。利润分配是合作社与社员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财务活动。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产生利润要向税务机关缴纳所得税,并且提取公积金,提取一定的比例向社员分配利润。提取公积金分配到社员各个账户,增加社员账户积累,提高社员投资的信心。这些是合作社产生利润后发生的资金流出。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家和各个地区的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为了让合作社规范的发展,2007年国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该法对合作社会计业务核算、财务会计制度等都做了明文规定。同年,国家专门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颁布并实施了与合作社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有法可依,合作社正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起来。2013年8月,为了响应和执行党的“十”和2013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提升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和国际旅游岛的影响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条例,海南省农业厅出台了《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说明海南省相关政府部门重视合作社的管理和发展,海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主要包括社员缴纳的股金和留存盈余;另外一部分是外部资金,主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民间借贷以及政府扶持资金。内部筹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在我国信贷紧缩的大环境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果能够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话,将缓解其所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
(二)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设置情况
合作社社务公开是最基本的民主管理制度。按照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中应当设有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作为合作社的监督机构。根据调查问卷情况整理出以下(表1)合作社财务决策机构的设置情况。
(三)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情况
根据《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方法有三种:一是按社员交易量(额)返还利润;二是按股金分红;三是成员享受股息。第一和第二种分红方式容易理解,第三种分红方式是指合作社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对内投资新项目时,如果社员投资该项建设,那么这些建设资金就形成投资股。这些投资股不承担经营风险,不参与股金分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按高于银行利率支付利息给社员。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区别于公司制企业的收益分配。通过对屯昌县100家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有小部分合作社没有建立收入分配制度,分与不分由理事长说了算。提取公积金的只占35%,大部分社员只是享受到购买生产原料、出售农产品等方面的优惠价格,合作社与社员实行内部优惠交易,社员很少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就算有分配,也只是象征性地拿出小部分收益按交易额进行分配。有些合作社的收益分配方案不经过社员大会批准,存在少数人决定多数人的收益分配现象。
(四)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海南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的来讲是“起步较晚、发展较快、问题也较多”。目前,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松散的财务运行模式导致合作社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以下(表2)为屯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调查表,该表体现了合作社日常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是否到位。合作社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合作社的相关培训、监管和扶持等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做到足的重视。
五、建议
1.1现有经营项目及状态
1.1.1獭兔养殖基地。2007年投产,社员14人,总资产15万元,带动农户164户,2011年销售獭兔2800只获利12.6万元。1.1.2众帮育肥牛基地。2008年投产,社员代表5人,社员55人,存栏58头牛,总资产65万元,2011年出栏120头牛获利12万元。1.1.3杂粮种植基地。2009年投产,种植面积约33.07hm2,种植品种有玉米、谷子、绿豆等11种,社员12户。1.1.4红番茄种植基地。2010年投产,种植面积45.2hm2,参与农户91户。1.1.5砖厂。社员代表5人,社员39人,总资产85万元,2011年销售总量15万块获利4.5万元。1.1.6红联农机合作社。2010年投产,有农机设备32台套,社员代表7人,社员53人,总资产80万元,2011年耕种作业约5333.3hm2获利16万元。
1.2运营管理结构
1.2.1各项目基地独立运营,单独核算。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的5个项目基地,均为独立运营,每个项目独立设账,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在每个项目的入股金额由村民自愿选择,可在一个项目或多个项目上入股。1.2.2分层入股、分级管理。如育肥牛养殖基地,社员代表5人,由这5人选举出基地负责人,共同民主决定项目中一切事宜,并辐射社员55人,社员将股金分别交给社员代表,有社员代表代为经营。育肥牛养殖基地、獭兔养殖基地、砖厂、红联农机合作社都是这种运营方式。1.2.3公司+合作社+农户。红番茄种植基地的运营模式就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由呼伦贝尔市天瑞成番茄制品公司、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共同签订番茄种植订购合同。共签订合同91份,种植面积45.2hm2,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以每吨400元的价格统一收购。1.2.4园区管理、统种统销。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杂粮种植基地在“莫旗现代农业项目区”内,12户股民约31.27hm2耕地实现了连片规模种植,适应了大型农机具、喷灌设备作业,并采取统购、统种、统收、统销来节约成本增加收入。
1.3收益分配和风险承担
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的原则是:单个项目核算,按劳取酬,按股分红。风险承担原则:单个项目核算,按股金比例承担。
2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2.1艰辛而幸福的创业阶段
2007年10月29日村支部书记张伟与6位村民组建了“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5万元建立了“獭兔养殖基地”,用简易兔社养了60只獭兔,经过半年的饲养,就发展到了800只,股民见到了效益。2008年4月村民纷纷要求入股,但獭兔市场极其不稳定,市场风险高,过多的资金进入会带来更大的风险,经验失败会戳伤村民的投资创业的热情。这时支部书记、理事长张伟对养獭兔项目的成功和村民积极参加合作社而感到欣慰,同时也被市场的高风险而苦恼着,村民的投资入股的热情成为一个强大的压力,只能苦苦的寻找能让村民在较低市场风险中尽快致富的好方法。
2.2创新合作社运营方式,总结运营经验
2008年4月村民新入股资金达到32万元,怎么分配利用这笔资金成了最大的难题,这个时候理事长张伟想到了不能把全部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在扩大养獭兔基地规模的同时开创新项目,创建“育肥牛养殖基地”。
2.3二次创新入股方式,统一意见增大发展动力
针对意见难统一、管理混乱的问题,多次召开社员大会进行民主讨论,寻找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方向逐渐清晰,只有把决策权完全的交给村里精英们才能使合作社中的各个项目发展壮大起来。集中管理权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集中股权才是集中管理权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育肥牛养殖基地”、砖厂2个项目分别选出5名精英社员为社员代表,其他社员将股份合并或入股到自己信任的社员代表名下,由社员代表代替行使经营权。这个方法不但解决了意见难统一、管理混乱的问题,还增加了社员数量,增加了入股资金。使现在的育肥牛养殖基地的总资产达到65万元,社员55人,2011年出栏120头牛获利12万元;砖厂总的资产到85万元,社员39人,2011年销售总量130万块获利12万元。
2.4运营方式多样化,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运营方式
獭兔项目、育肥牛项目、砖厂的成功运营大大地增强了村民入社致富的信心,也极大地刺激了村民投资入股的热情。2009年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加快种植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向旗政府争取到了约333.33hm2的“现代农业项目区”,项目区内12家股民共33.07hm2土地入股,经营玉米、谷子、绿豆等11种杂粮,组成了“杂粮生产基地”,促进了土地合作,使零散土地连片经营,适合了大型农机具、大型喷灌设备作业,通过统购、统种、统收、统售、节约了劳动力和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
3胜利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经验
3.1村党支部加合作社特有的号召力和领导力
3.1.1村党支部加合作社能赢得村民的信任。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和发展最需要的就是村民的信任。村民的信任才能投资入股,获得资金支持,共同创业。村党支部书记及其支部成员是村民最为信任的人,他们牵头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满足了这一需要。
3.1.2合作社的发展能够站在全村发展的高度去思考。村里的领导者也就是合作社的领导者,思想上、理念上是同一关系。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就是村子的发展壮大,村民的利益的最大化成为领导者的终极目标,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村民共同致富载体。
3.1.3各项事务的开展能够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村内公益事业、合作社的项目发展可以统筹规划,并能够得到村民的支持,村内事务和合作社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种状态是村民自治方式在变化,村民从“被治”到“要治”的转变。村书记张伟说:“现在我们村社员都主动组织会议,讨论各项事务,开始‘请’我去参加会了”。扭转了村里的开会难、议事难、决策难、执行难的困境。
3.2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好形式,是集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它是由分散经营的单个农户,共同投资而成的经济实体。它以分散的产权为基础,以互经营为特征,以社会化服务为内容,与集体经济有着很强的内在关系。3.2.1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有制经济的低级形式。3.2.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配原则体现了按劳分配。劳动者物质利益的实现,是公有制在经济上得以实现的最重要表现。作为集体经济重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劳动者物质利益实现的主要形式是按劳分配。3.2.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领社员共同致富的。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集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服务本社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民办、民营、民受益,这符合集体经济特点。
3.3分层入股、分级管理让农民看得懂、信得过
3.3.1条理清楚、横纵分明让农民看得懂。每个项目独立运营、单独核算,赔了赚了让农民能够一眼看得清楚,又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上自愿入股,哪个赔哪个赚风险自担让农民看得明白。3.3.2自己选人、民主决策让农民信得过。农民把辛苦的血汗钱交了给自己信得过的人,共同决策资金使用,项目运营。信任贯穿在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过程,成为高效运营的基础。
3.4多项目、多形式的经营来灵活应对多变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方绪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01).
[2]中国在线网: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早做职业规划[N].
[3]黄书丹,朱小爽,曹立.内隐与外显职业兴趣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4]魏洪秀.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08,(14).
首先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课程设置方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区性特点。大部分江苏省各农业职业院校仍然以传统农业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缺乏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乡土课程内容。其次,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部分涉农专业的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不深,对农业生产实际不太了解,上课时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于教授涉农专业的老师来说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场所,但是田埂间更应该是涉农专业的教师应该涉足研究的场所。农职院校培养目标有别于农业本科大学,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的直接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去进行理论的研究,而是要求学生会实践、会操作。再次,各院校的领导过于考虑生源数量,过于考虑招生市场需求,重复跟班地进行着一些非农专业的建设,对涉农专业鼓励发展策略不够多,无法形成学院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解读日本农业职业教育现状
二战后日本的农业教育快速发展,正规的日本农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层级,即大学本科(含硕士、博士的培养)、农业大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和农业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中职)。农业大学校在日本共有42所,还有15所短期大学设有农学系。
(一)从国家政策上来讲,日本对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政策较多
在新修改的《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中规定,国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教育,对农业学校进行财政补助。日本农林水产省管辖的农业职业学校实行免费教育,其经费来源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分级拨款。日本政府还专门设立了“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包括农业专业教师都需进行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从业能力。
(二)从课程设置上来讲,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比较尊重
学生的主体角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日本农业大学校和日本农业短期大学学制分为两年,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分为一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广泛,有农产、畜产、林产、作文、外语基础、时事等综合课程。一般基础课程主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一般基础课中与国际化相关的课程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如国际农业市场、国际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能力。专业课程中分为必修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三类。日本农业高职院校非常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每所学校都设有为教学服务的实习农场,面积最大有250亩,最小也有50亩。学生是学校实习农场的主角。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经常在实习农场帮忙,到大二时他们会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毕业论文中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他们亲自在实验室或是农场实验基础上得到的数据。论文答辩过程中各专业老师会针对数据等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
(三)日本农业职业学院最大的亮点就是专业课教材比较多样化
任课教师从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部门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没有统一的教材,全部由教师自编教材。这些兼职教师的聘用,有利于发挥兼职教师的潜力,给学院教学和科研注入生机和活力。另外各农业学院采取灵活的实践学分制,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资源等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学生在外所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都能得到学分。
三、艰难中寻求生存
(一)各院校要进行有效深入的专业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具体体现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加强实训地建设三个方面。作为以农为特色的院校需对现行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发展壮大符合现今经济产业化结构的涉农专业课程,不符合的需大胆摈弃,在专业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始终把握专业建设规律,尊重社会事实,要将专业的发展紧紧与区域经济联系起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加强涉农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涉农专业内涵建设提供力量保障。实训基地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技能培养环境的好与坏。
(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公平灵活的评价系统
无论是对待老师或者对待学生,都要尊重他们。在统筹规划学院涉农专业的评价系统时,对待实践内容的传授,对待实践内容的演习与实践,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给予学生充足的学分。只有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会乐于带学生去展开实践,学生会乐于参与实践,社会会给予学院一定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
(三)形成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和农学文化
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不是空谈,更不是“作秀”。它要成为鼓励全院师生爱农敬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支柱。袁隆平是这个时代的楷模,他终身奉行的宗旨是“学为农民,生为农民,造福农民”。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做到了。当科学实验与经典理论相悖时,他更是敢于大胆怀疑与创新。当代农业职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不能认为袁隆平离我们很遥远。这位平易近人的老人曾经也很平凡,最初他也仅是在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的农学老师。因为他志向高远,因为他爱岗敬业,所以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我们每所农业院校都要将像袁老这样的老一辈的农学家作为学院的楷模典范去景仰,要逐渐形成自己学院独特的农业精神与农学文化体系,老师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热爱农学,关心学院的发展。
(四)加强对外科技指导
自2009年开始,江苏省涉农学校专业教师直接被派到县(市,区),驻在村,实现学校与地方对接,科技与产业对接,教师与示范户对接,实施“三对接”政策。这是农业职业院校发挥传统专业的办学优势,集中人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重要体现。通过这种科技指导,教师可以借此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增强在当地经济的辐射作用,扩大社会影响。这种类似的科技指导活动要多开展,而且要有更为实效的对接普通农户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农户享受研究成果,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四、结语
关键词:涉农专业 兴趣 学习目标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实践课教学形式
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涉农专业建设越来越重视,中职涉农专业率先实现了减免学费,且给予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政策;同时,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双带头人的送教下乡工作也已全面展开,这些都促使涉农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
我校现设有农、林、牧三个涉农专业,近几年,涉农专业共招生2148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生源充足,但在教学中却存在两个普遍问题:一是学生素质偏低;二是大部分学生虽来自农村,对农业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茫然,学习缺少积极性。所以,在现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如何提高涉农专业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如果把涉农专业教学成绩比作果实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结果之前的花朵,有花才有果。育开兴趣之花就需要有光、热、水、土做为生长的条件保障,即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全新的教育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形式。
一、明确的学习目标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阳光
目标是指导行动的灯塔,只有目标明确了,才会确定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进的动力。使涉农专业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抓好学生入学初期的兴趣教学。在入学初期,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活动、课程安排、教学内容都感到新奇。教学管理要紧紧把握这个契机,尽量安排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难度,放慢教学速度,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切忌在一年级只安排文化基础、理论课的做法。
(二)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近两年,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对附近的果园、花卉市场、果品蔬菜批发市场、畜牧养殖基地参观,邀请技术管理人员讲解花卉市场的种植品种、销售行情、以及果品蔬菜的种类、来源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感受到农业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他们对农业的看法,使学生看到学农的光明前途,增强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三)让学生了解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及管理模式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国外的先进农业生产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内容,如简介日本果园的精细管理和营销网络,再让学生与国内果园相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两国果园管理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到我国与日本相比落后的果树生产管理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技能、奋发图强的积极性,坚定把我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农业大国的信心。
(四)用现实生活实例感召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建校多年来为我市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部门,为我市农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这些人的成功事例感染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二、全新的教育理念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热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兴趣问题,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教师要转变理念,从怀念过去学生勤奋好学、老师安贫乐教的美好年代中走出,正视中职学生难教、难管的现实,克服厌教情绪,用积极的情绪影响感召学生。利用学生可塑性较大,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成才的教学目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学生亲其师,教师除了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外,还要多关爱学生。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存在自卑的心理,对学习缺乏信心。作为教师要正视这个客观问题,加强理解和关爱学生,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师无微不至的温暖关怀下,学生一定能提高学习兴趣。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水源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时时保持良好的求知状态。
(一)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教育是要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及时结合。基于这种理论出发,我们要把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转化为实际应用或实践中的职业活动,例如:在果树嫁接时期,带领学生到试验田或基地,进行实地嫁接。通过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一种专业技能。此外,还可以把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适时地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自觉地实现知识的内化。例如:梨树、苹果树在开花期为了提高授粉和坐果率时,现在果园常用蜜蜂授粉。蜜蜂采蜜足以把雄花的花药带到雌花的柱头上,使得雌、雄花完成受精,从而达到提高坐果率的目的。同时,由于梨树、苹果树在开花时产生大量的花粉(花蜜),蜜蜂采集回来的是蜂蜜、花粉、蜂王浆等。种果树和养蜂相辅相成,一举两得,在农业生产上值得推广。这让学生感到奥妙无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运用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与农学教学有机结合,是农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的动态图形功能,能显示生物体内生理活动过程,使许多静态的、死的概念,变成动态的、形象化的过程。教学中用的挂图、模型、实物能静止地呈现生物的形态和解剖结构,而生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则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在荧光屏上显示生物的生理作用,画面形象逼真,具有活动性,能形成动态感,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观察和了解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现象,为掌握知识提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用软件演示血液循环路径,不但可以看到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途径,也有利于各血管名称、部位的记忆。另外,呼吸生理的气体交换、胃肠蠕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尿的形成、条件反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成为声图并茂,新意感强的知识点。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从多个感官传输知识信息,使大脑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实训《牛活体触摸和主要内脏器官体表投影位置的确定》,通过训练,学生能熟练地在活体动物上指出体表部位名称,触摸常用骨性、肌性标志及体表淋巴结,确定牛主要内脏器官的体表投影位置。又如学习畜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各器官形态结构时,可利用解剖实验观察鲜活的生物体,进行真实生动的教与学,学生兴趣较浓厚。还可利用学生课外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由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将课堂内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加深扩展。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和发展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特殊的效用。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是育开涉农专业学生兴趣之花的肥料
从一定意义上说兴趣不是天生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已经 形成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农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果只讲不练,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田间地头实际操作,实行“做中学,学中做”,是树立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涉农专业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采取课堂授课和“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农艺师、种田能手展开教学。学果林专业的学生到林场、果园去,学养殖专业的学生到养猪场、养牛场、养鸡场去,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上课,让学生学到真技术。教师利用当地优势,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课教学形式,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如在讲解果树嫁接技术时,必须让学生亲自到田间实习,熟练掌握技术要点,并检查嫁接成活率,这样会使学生学起来有压力,有动力。在完成一定阶段的理论课学习之后,让学生多实验,多动手,多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涉农专业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操作技能,由此恢复学生学习涉农专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热忱,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而发挥潜力,学习成绩自然会有新的提高。
不顾旅途劳顿,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此,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9月。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校学生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激进专业
辖11个乡镇,县是全山区县。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缺乏,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2010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校有教职工177人,1师资力量。目前。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法确立课程科目。比方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严格依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局部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外乡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惯例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战略,3实习基地。近几年。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发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回乡守业,5社会环境。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生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逊色的管理才干,仅5年时间,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生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莲山课件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