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1: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国教育议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习俄语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学习俄语的过程其实就是跨文化、跨国度的语言交际过程。为了减少和避免由于中俄文化差异对交际效果造成的影响,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导入。本文拟对语言、文化的概念进行表述,进而借助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阐述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化导入的意义。
关键词 :俄语教学;文化渗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268-02
随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俄语教学而言,单纯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语言,即必须掌握用信息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什么时候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怎样以适当的方式表示客气(或不客气)、友好(或不友好)等等。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所学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的知识,使交际得以顺利完成。
对于以俄语为专业的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在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俄罗斯国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们学习俄语的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在对语言与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一、语言、文化的概念
谈到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必须先弄清楚语言与文化的概念。
(一)语言
对于语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丕尔对语言做了高度概括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用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音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与此相同,Brooks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句法)、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语义)和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语用)组成的。但语言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须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所以,从社会语言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社会文化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了语言认知世界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集中体现着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文化信息。
综合以上各观点,可以将语言定义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中介,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描写世界的工具,同时,语言又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从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功能特征来看,语言又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二)文化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他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综合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建立在本国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上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即: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从语言与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尽管语言是一个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但是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所以,它也是文化范畴的一部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现和载体,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学好语言和所学语言国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要依赖语言进行保存、传播和继承;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制度等文化侧面。即一个民族的语言表现形式要受到以上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三、俄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入的意义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的发展,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语言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的共识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者们的重视。
传统的俄语教学往往偏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特定的文化内涵往往一代而过,或由于各种原因而忽略不讲。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规则也十分清楚,但是仍然无法令人满意地理解并参与到俄语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在交际时往往语不达意或话不得体,从而造成难堪,甚至引起对方的误解,这往往是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观看英语电影,学唱英文歌曲,对于英美国家了解较多,而对于讲俄语的前苏联国家和俄罗斯的了解甚少,甚至也没有兴趣了解。所以,如果整天对这些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讲授名词变格、动词变位等枯燥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训练,学生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俄语语法本身就很难懂,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在俄语教学中,除了讲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外,还要适当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重视汉俄文化的差异性。
每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只为该民族语言所特有的、带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的现象。俄罗斯国家疆域辽阔、历史悠久,俄罗斯民族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很多。在传统的俄语教学过程中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知识的渗透相结合,有以下三个意义:
(一)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
俄语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到“праздники”的专题的时候,除了讲解课文上的“Новый год”,如果能将俄罗斯国家法定的、传统的、民间的、宗教的节日加以导入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俄罗斯国家节日的了解,既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二)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俄语语法难度大,上课课时少。对于零起点的俄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名词变格、动词变位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如果整天让学生面对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规则,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时间长了就会丧失信心。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渗入一些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带着兴趣学习,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消除交际障碍,提高交际能力
文化和交际知识的欠缺,有可能引起语用失误和交际不当。由于中俄两国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两种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传授语言技能的同时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以及俄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助于学生消除文化盲点,掌握语言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进而能消除交际障碍,得体地进行交际和沟通。
众所周知,语言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工具。学习俄语并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为了在工作中运用它,使它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作为俄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俄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中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俄语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利用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知识出版社,1992.
〔3〕苑文静.浅谈大学俄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学研究,2011(8).
〔4〕雷阿勇.“龙”与“Dragon”: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障碍及消解策略[J].2011(2).
〔5〕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黑龙江大学学报(外语学刊),1990(3).
〔6〕薛秀晶.俄罗斯文化与俄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2).
〔7〕张利明.浅谈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黑河学刊,2011(4).
〔8〕黄青华.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和跨文化加急能力的培养[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
〔9〕赵颖.俄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
语文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适时、自然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然也是如此,不能单为“爱国”而“爱国”。把语文课当成政治课,是违背语文课的教学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多是文质兼美的,其思想的丰富性、语言的优美性、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首先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年事已高、生活贫困、悲苦而无助的老人形象,狂风吹掉了屋顶的茅草,拄杖的老人拼命地追,他气喘吁吁,体力不支,顽皮的孩子抱着茅草跑了,老人用力的喊,直到口干舌燥,还是没能喊回顽童。老人无奈的回家了,半夜里,雨漏进了破茅屋,老人面对爱子,面对冰冷的破被子,痛苦而无助,此时此刻,主人公很自然地会发出呐喊,而他的呐喊实在出人意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原来,身处漏雨茅屋的主人想到的竟然不是自己,而是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寒士”。文章最后,作者又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作为对自己理想的补充,令人感动。文本分析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我们甚至不用明确要求学生学习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就会如春雨,如甘露,点点滴滴,沁入学生心田,成为其高尚思想中最活跃的一部分。
二、品析、感悟语言
语文教学说到底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品析和感悟,而品析、感悟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要设法让文字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化为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有效提升。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他们沉迷于玩乐,终日无所事事;他们服饰怪异,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巧用比喻描写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形态,又用反语“标致”表现作者的反感与嘲讽,并用动词“扭”表现清国留学生的扭捏之态。作者仅用寥寥数语便勾画了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的丑态,表现了作者的失望与厌恶之情,因此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寻求真知。在仙台,一次看电影时日本学生狂呼“万岁”,而电影内容是枪毙中国人,这深深刺痛了鲁迅的心:“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至此,教师可以问学生“刺耳”的原因。很明显,日本学生的欢呼,伤害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以致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鲁迅赴日留学,本为学医,这次看电影之后,他弃医从文,改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三、抓住教育契机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22―02
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是许多国外人士崇仰的。自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人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思维和文化在基本的层面上都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以崇尚个人为中心的,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三、中国文化与英语教育
中国的英语教育从大纲到课程总体目标的实施及培养合格外语人才方面上,极少甚至不曾与母国的文化相联系。虽然中学生有语文课本和中文阅读,但都与英语教学脱离,没有把母国文化教育渗入或者融入到英语教育中去。
(一)让英语适合中国学生
我国英语教学在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迄今仍普遍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该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其言语的方式、内容和术语都是西方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对于英语教学这门大量接触西方思维和文化的项目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以清醒的、理智的头脑对待西方文化,对其影响要加以合理的限制,要在真正重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化。
(二)减轻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
由于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指导学习过程中会缺乏真实的语言与文化的交互贯通。最为典型的影响是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阻力和学生对英语语言习惯的适应能力的缺陷。但是要认识到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发展与改革,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学生们的思想也会趋向于时代化,对文化冲突的抵抗能力也会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课程、大纲、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等进行重新思考,加强对文化教育的导人和融会贯通,本着加强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借鉴和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适当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努力消除不利影响。
四、构建适宜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一)思想上的准备
以前我们要求学习英语的中国人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文化的东学西渐趋势的增强,我们应从另一方面着手,使英语学习中多掺入中国文化,形成具有英语文化又有中文文化的教学模式一中国特色的英语学习和教学。
1、认识中国文化精髓
所谓精髓,就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源远流长的正面影响,能被其他人所认可其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性并且广为传颂。而且还应具有研究和发展价值的那一部分文化。我们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大中国延续至今的仁爱礼让、包容海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些令人敬仰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2、建立平等交流意识
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及中国文化的缺失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大部分人,包括国人,在当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谈话出现了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而导致对方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时,都会认为是中国人的责任,而实际上这肯定是由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文化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西方交流中,双方文化是具有平等的地位的,不存在一方应该尊重另一方的文化的问题,而是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二)教材上的准备
我们在外语教学上的偏差,不能不说是我们教材编写方面的一大失误。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促进融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教材的编写,提供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系统性的教材和资料;另一方面,在现行教材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一定的替代措施,以及鼓励学生和教师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加强教材文化建设。
(三)器材上的准备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富有趣味、互动性强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素材和课堂交流环节,运用多种感官刺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思维情境,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材和课件的修改和制作中,将学生的意愿加入到课堂内容的改变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互动性改进,促成教学双方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课堂环境。
2、图书馆及相关设施的应用
更加重视富含中国文化知识的书籍和资料的管理和引进,不仅要有诸如《史记》、《诗经》、《孟子》这样的古典作品,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注解和说明性的书籍,以及含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可视为传统文化的扩展的一些书籍作品,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了解中国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一个更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间,使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融合更加顺利,使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英语教学更加有力地发展。
3、网络的开放性应用
影视产品作为观众精神营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其代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分析热播的美国电视剧《越狱》为标志的美国文化的扩散,对我国影视剧目的繁荣发展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越狱》是在美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体制下诞生的,这与中国的电视剧明显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众所周知,美剧的流程都是很商业化的。这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是分不开的,在美国,拜金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以《越狱》为例,制片人会先挑选出有市场潜力的故事题材,选择合适的演员,先拍一集试播,市场反映好,才开始剧本创作,大都采用每周播出一集的方式进行制作,所以观众一周之后才能看到一部电视剧的新进展;而在中国,一般都是全部拍摄和后期制作完成之后才搬上荧幕与观众见面,如果在制作前期就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得一般会收到不错的关注,不过有的剧组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等到播出之后观众不买账,收视率达不到预计效果,可能就会造成相当大的影视产业浪费;不过这样的制作方式有利于电视剧的一气呵成,从而达到一种相对完整的效果。
具体到播出体制上,美剧和国产剧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剧的播出体制是和制作流程相吻合的,完全以收视率为前提,如果可以超过某个百分点,广告商的订单多,对该剧的投资就会相应提高,电视剧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按照每制作一集播出一集的方式,按部就班地一直持续下去,《越狱》的第一、二季就是这样制作完成依次与观众见面的,从2005年8月第一季开播到2007年4月第二季的结束,历时近两年的时间。相反,如果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低于某个百分点,制作方和广告商就都会减少投资,电视剧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那么,就是这部电视剧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了。
而在中国,一部电视剧一旦决定拍摄,就会在杀青之后,一集一集地连续、集中播出,播出时间历时比较短,所以一般只是电视台打算播出哪部电视剧的版权费用问题,而很少会见到中途停播的现象。在中国的影视界,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在电视剧中凡是依托名导和大腕的,收视率往往就相对较高,赚个盆满钵满不是问题。还有部分电视剧由于一些原因必须播出和禁止播出,这也是中国影视剧播出的一个特点。不在这两个范围之内的就只能依照观众的认可程度,收视率或高或低了。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一、教育视角的乡村转向
“五四”时期,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这不仅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实验主义的改革道路,与此同时,知识引导生活以及教育改造社会的进步主义思想也逐渐深人人心。在中国的学术讲演中,杜威强调教育“是要人人受着切己的教育”,是国民人人所应享受的平等教育,而非“贵族阶级式的有特殊势力的人的教育”,中国应当实行平民教育,以“养成一般人民有知识、有能力及有自动、自思、自立的精神”。杜威的平民教育主张多与传统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相契合,推动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民性改造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当时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的乡村社会的教育问题,在“五四”前后开始为更多的人所关注。
但是,当时有限的“乡村教育已经破产”,余家菊在《中华教育界》(1919)的文章里如是断言。1921年,陶行知在《师范教育之新趋势》中也指出:中国以农立国,乡村占8500,城市占1500,六千万人居城,三万万四千万人居乡,而乡村学校却仅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00,“乡村教育不发达,可谓已达到极点”。这是因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种“走错了路”的乡村教育不仅是无用的教育,胃‘软手软脚病”(不会动手的知识分子)和“呆头呆脑病”(不会用脑的体力劳动者)两种流行病的病因,而且造成了乡村的学校荒废、农民愚昧,直至乡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严重滞后。乡村社会的破败衰落不仅使我国工业的现展,有失去原料供应以及有效劳动力的可能,也将严重动摇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根基,欲救中国必先要救中国之农村和农民,“到乡村去”、“到民间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改革的基本共识。“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塑造新的乡村社会”也因此成为这一时期诸多教育改革家们的不二选择。正如晏阳初在《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中指出的:“我们内受国家固有文化的陶育,外受世界共通新潮的教训,自觉欲尽修齐治平的责任,舍抱定‘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从事于平民教育的工作而外,别无根本良谋。”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间,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等乡村教育派,就在实地调查和研究农民群体的生存现状及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和领导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创造性地开展了划区乡村教育实验的推进运动。其间,陶行知的晓庄师范最具里程碑式的意义。他从1926年底开始,自筹经费,在南京郊区的晓庄买了10里荒山、200亩坟地,作为“活的乡村师范”的校址。1927年3月,晓庄招收了13名甘愿为农民“烧心香”的首批师范生。陶行知和学员一起,住牛棚,挑大粪,“和马牛羊鸡犬泵做朋友,对稻粱寂麦樱下功夫”,晓庄师范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师范学校的新形象,成为了当时全国乡村教育运动的中心。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1926年8月,选择河北定县作为试验区,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效果也很显著。他们用学校式、社会式及家庭式等“三大方式”,进行生计、文化、卫生、公民等“四大教育”,以救治农民贫、愚、弱、私的“四大疾病”,目的就在实现农村社会在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等方面的“六大建设”。其他影响较大的实验区有:黄炎培领导中华职业教育社办理的江苏昆山徐公桥实验区,梁漱溟在山东荷泽、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区,江苏省教育学院研究部创办的无锡惠北、北夏试验区,燕京大学农村建设科的北平清河试验区等。
据美国学者拉穆利统计,到1934年,中国从事各种乡村教育实验的团体达691个,据台湾学者杨愚春统计,1925年至1934年中国各类乡村教育实验区则达63处之多。从历史地位和教育贡献上看,这场规模宏大的乡村教育改革运动,不仅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早期发展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教育下移民间社会的努力,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重心由城市向乡村社会转移的重要标志,其间也隐含着城市、乡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中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二、主要思想和举措
大大小小的教育试验区,在推进所在区域乡村社会生活的改造和发展方面不仅取得了一定成效,而且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教育实践经验,我国乡村教育的内涵、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自此也都有了新的拓展。虽然,乡村教育各派别在进行乡村教育实验的方式、方法以及规模、效果上不尽相同,如指导思想上,有的主张“富教合一”,有的主张“政教合一”;在方式、方法上,有的侧重教育普及,有的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等等,但他们的思想里都有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以及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影响,也都比较重视彼此经验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因此,这一时期的乡村教育实验活动,在总体上还是有相近的理论和举措的,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关于目的。乡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新农民”、改造乡村的社会生活。乡村教育派认为,人的现代化问题是现代社会毫无疑问的中心问题,而“吾辈所以努力于平民教育的目的,正为培养国民的元气,改进国民的生活,巩固国家的基础”。从此,读书识字不再是旧时代里升官发财的捷径,学校教育也不再是脱离生活实际需要的虚无教育,乡村教育的办理要以唤醒农民群体的文化自觉、养成经济自立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如陶行知所强调的,乡村教育的具体使命是:“(一)是教民造富;(二)是教民均富;(三)是教民用富;(四)是教民知富;(五)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换言之,乡村教育要塑造的“新农民”,就是现代社会视野下的能够自主、自治和自卫的,能够理性经营和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能够自觉、自动地去帮助他人并积极参与周边社会生活民主化改造的现代农民。如果中国一个个的乡村,一个个的农民都有了这样“充分的新生命”,乡村社会重塑的依靠才就有了可靠保证,整个国家赖以现代化发展的基石也可得以真正确立。
其二,关于内容。乡村教育的内容是实践的、实用的,也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全部。在《宝山县试办乡村儿童自动工学团组织大纲草案》中,陶行知提出工学团的乡村教育工作包括:调查本村实况以创造自治的村庄;培养本村体力以创造健康的村庄;开展本村交通以创造四通八达的村庄;增进本村生产以创造丰衣足食的村庄;启发本村知识以创造科学的村庄;改良本村风俗嗜好以创造进步的村庄;提倡本村艺术以创造美的村庄;锻炼本村武艺以创造自卫卫人的村庄;共济本村急难以创造互助的村庄;报告现代大事以创造与大的世界沟通的村庄。可见,当时乡村教育的内容的确是广泛而不狭隘、实用而不空泛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事实上也包括生产技术、政治观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以及自卫教育等多个层面的乡村社会的整体重建运动。可以说,与整个社会(直至世界)的发展进步互为沟通、彼此协作,以开启民智为中心、对乡村社会进行的大的综合改造活动。
在这大农村教育活动中,陶行知将乡村学校看作“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指出乡村学校不仅要培养乡村所需要的人才,也要积极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活动。但当时乡村学校的教育内容,空洞无物,所学非所用,不仅脱离乡村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且城市化倾向严重,也不能对农村社会及农民自身的急迫问题提供有效帮助,有的学生读了三四年的书,甚至不会记帐、写信。陶行知认为,乡村学校改革的开端是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即不能仅从学科体系和书本知识出发,而首先要从乡村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有无实用价值为原则标准来选择该学什么、该教什么和该做什么,并能够以实践为中心来进行教和学,“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也就要在田里教”。生活的、有用的和实践的原则性要求,不仅改变了以书本教材为中心的农村学校课程设置,而且以农村生活为本位的大课程观由此得以确立。今天的农村学校也着手设置以本土文化资源和生活实际为基础的乡土课程、综合课程,农村学校成为改造农村社会之中心因此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
其三,关于原则和方法。乡村教育活动的推行方法和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先实地调查研究,后具体实践、推广。如晏阳初在定县实验之前,要求以“系统的科学方法,实际调查定县一切社会情况,使我们对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一般的与特殊的事实和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与明了的认识。然后各方面的工作才能为有事实根据的设施。’,黄炎培也要求对实验区首先进行政治、经济、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调查分析,然后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确定适合该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最佳可行性方案,以保证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该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和当地民众充分合作,“以先能授后能”,决不以盲导盲,要能以实际的生产成效来增加当地民众对改进工作的信任和参与,正所谓“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最后还要能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力求推广普及。
二是划区实验、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重实效。乡村教育派的实验一般都是划定特定区域,因地、因人之需实施教育改进工作,力求突出地方特色,强调改进工作的实际效果;黄炎培认为,任何形式的教育和训练,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因地置宜,因材施教”。例如,为扩大农民收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实验区,就组织农民因势利导发展花边和刺绣等传统手工业、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建立各种养殖业和种植业,这都给村民带来了较好的实际收益。既然办教育是为了借“教育的力量”,改造社会环境,那就先要“身人其中”,了解将要改造之环境中的各种待解决问题,以此为基础而办理的教育就是有效的教育,也是老百姓欢迎的教育;否则就是没有出路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愈广,生计愈窄”,白白浪费了人力财力,这在今天的教育界尤其值得警觉。
三是以富促教、科学简化的双管齐下。什么是以富促教?乡村教育派认为,经济发展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必要基础,农民生计问题的解决应该是乡村教育的首要突破口,如陶行知所说,活的乡村教育,能够叫“荒山成林”、“痔地长五谷”。但是,要解决富民问题必须依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而要增加生产则必须依赖科学知识和技术,乡村教育派都非常重视这一科学普及工作。如中华职教社在徐公桥实验区内注意在农民中普及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常识、推行正确的耕种方法,注意推广优良品种和试用各种新式农具等。晏阳初在定县试验区成立了专门的生计教育部,一是办了两个农场,实验并推广美国引进的猪、鸡、小麦、棉花等的优良品种及先进技术;二是采取实验巡回生计训练的办法,包括生计巡回学校、表证农家(示范户)和推广训练三个方面,形成了较完整而有效的农村生产教育制度。梁漱溟甚至还提出,金融流通、引进科学技术和改进合作组织要三管齐下、同时推进,才是增加农民财富、摆脱农民贫穷的有效举措。
四是重视乡村的社会组织制度建设。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制度文化的合理建设和必要支撑,对农村及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而言,现代组织制度的建设自然也是其应有之规定和必然要求,所以,乡村教育实验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建设以现代民主、平等、合作观念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制度。梁漱溟认为,在竞争的时代,有团体的才可以胜利,没有团体的则必定失败。在山东邹平实验区,借鉴西方团体组织的长处、吸取中国历史上乡规民约制度的精神内核,他建立起以解决乡村社会种种问题、谋求乡村社会整体建设为主要目的的乡村组织新形式—乡农学校(包括村学和乡学)。其主要教育内容包括:组织农民走合作生产、经营的道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训练村民对团体生活及公共事务的注意力和参与力,培植乡村社会的民主政治习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传授农民新的科学知识,促进农村的农业改良等。但乡农学校所进行的集政治、经济、教育、自卫一体化的教育活动,还只是“规定”了乡村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因为社会组织本身是“一个生长的东西,慢慢开展的东西,从苗芽而生长,从端倪而开展,其苗芽端倪在乡村,从乡村慢慢开展成一个大的社会”。换言之,倘若离开农民的以个体社会实践方式的积极参与和推进,乡村社会组织制度建立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实在的基础,毋庸质疑,借助教育以促成农民群体的文化自觉和行动参与则是乡村组织建设背后的涵义和依靠。
三、历史借鉴
从历史借鉴价值上看,以陶行知、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乡村教育派,主要是希图借助开启民智的教育手段,开发广大农民丰富的“脑矿”,培养农村人才,寻求乡村经济、乡村教育、乡村卫生、乡村政治等全方位的现代改组,以为中国社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与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思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参照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经验,当前要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发展,首先,要明确农村教育作为农村社会整体发展的基础工程的内涵。一方面,农村教育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三个部分,涉及了农村社会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教育及至国际化教育等多方位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的有效发展不仅决定了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也影响农村社会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以及整个社会协调有序的现代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农村社会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是要解决农村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这里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因此有必要先进行因地制宜地调查研究,制定出相应区域内科学可行的农村教育发展规划;其二,农村中小学校要真正确立为当地农村社会的发展培养实际人才的基本宗旨。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积极改革以升学考试教育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增加“绿色证书”教育及有关农村实际生活生产的内容,努力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改造的教育中心;其三,针对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留守农民和进城农民的两大群体,积极依托农业院校以及有关的教育培训机构,因材施教、因需设施,逐步建立开放而有效的农业生产教育制度、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最终促成学习化农村社区以及农村社会终身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韩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启示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我国。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的:“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中的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记录。“韩”是指韩国,“流”是水,是韩国特色的水,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就是通过韩流来流入中国,流入我们的大学生之间。事实上韩国国土面积只有9.9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700万。其文化传统不如中国深厚,经济也没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发达。但是在近10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异军突起,其电影数次赢得世界关注,电视剧渗透到了亚洲每一个国家,韩流的出现不只在中国大陆,在日本、菲律宾甚至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也受到广泛拥趸。
曾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接触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的。可见,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于韩国文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韩流的出现究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那些启示意义呢?
韩剧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们大学生传达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即强调的是个体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是对个体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种独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
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亲有父亲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权,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负责,为自己负责,由自己来选择要走的路。这便是一种主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才是韩剧在极力肯定的。《看了又看》中银珠这个人物便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她自己选择自己的爱人,当爱情受阻的时候她也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做出选择,她甚至从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辛与困难,她都能够不放弃,不抱怨,永远相信自己可以,而对比较为明显的就是跟她同龄的李圣美了,虽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却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骄傲以外再无别的,失去了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当挫折出现时,她才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当她经过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时,才开始乐观、坚强起来。当她的爱情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才表现得无比坚定,当她为了母亲而打算放弃自己的爱情时才显得那般伟大和美丽。
二、自强精神
这是韩剧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的一种价值取向。自从《大长今》开始风靡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励志剧”。励志精神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去抱怨客观条件的恶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而是认定自己的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长今》就不必说,在韩剧中具有长今精神的又岂止这一个。《屋塔房小猫》中的智恩,《嫂嫂十九岁》中的郁美,《加油,金顺!》中的金顺,《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恋人》中泰英,每一个都是在逆境中坚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谁能说,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幸运跟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无关呢。或许吸引我们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并执着不懈地为了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这种精神几乎贯穿了韩国的每一部电视剧。《看了又看》里的银珠、《人鱼小姐》里的雅丽莹、《汉城奇缘》里的汉妮、《黄手帕》里的紫英、英俊……无不为了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家庭进行着执着而认真的努力。“fighting!”、“加油!”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和主人公鼓舞自己的口号。这一点,不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希望,领会到一种积极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是韩国电视剧吸引众多大学生的魅力之一。
三、乐观态度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
那么怎么在幼儿期对孩子实施品德教育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一、教师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有时要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老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您老师早上好,久而久之,是孩子养成讲礼貌的行为习惯。
四、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比如:用“拔萝卜”的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应学会相互谦让,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五、如何促进儿童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孩子们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甚至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满足大自然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必须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这些力量,他们是不至于随便滥用的。一切身体的需要,不理是在智慧方面或是体力方面,都必须对他们进行帮助,弥补他们的不足。
再给他们帮助的时候,应当之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决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因为,胡乱的想法不是自然的,所以即使不使它实现,也不会使孩子们感到难过。应当仔细研究他们的语言和动作以便在他们还不知道佯装的年龄时,辨别他们哪些欲望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哪些是由心里想出来的。这些准则的精神是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好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习惯;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尽早让他们做事,把他们的欲望限制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们就会尝到力不从心的事情的苦头了。
六、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责任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校小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学生来校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宿舍内财物丢失、打架斗殴事件等时有发生。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其他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做到在校期间自已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违法违纪并能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看到违法事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等。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和管理方法
1.班主任安全管理责任
(1)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除对班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班主任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山、生命责任大如天的意识,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2)安全告知责任。班主任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告诫责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负有对学生告诫的责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是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危险行为或潜在的危险行为要及时地告诫、制止和纠正。
(4)安全防范责任。班主任要对班级活动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如对流行病、传染病的防范,对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校园欺侮、包括隐性伤害在内的预防等。要防微杜渐,而不要亡羊补牢。
(5)安全救护责任。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除要及时按制度规定上报,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自护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2.安全教育的方法
(1)多讲
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时让学生签定公约。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哪怕每次说的是现话,都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
(2)多做
每周的班会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而应该脚踏实地、防患未然。教室内,书写安全标语,危险处设置警示牌,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法制知识,演唱安全歌等。班级开展争当“安全星”活动。利用各种活动,不同形式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进行有关安全的主题班会。
(3)做细
安全工作,我们做得多,说得多,这还不够,必须细管理。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的确如此,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时间(即课余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很多的纠纷,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否则,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
(4)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