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1: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环境保护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理环境保护论文

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4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geography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are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high school geograph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spot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intuitive, sharing and fast that the field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an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aided design; the second i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demonstration and visual 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the third is to exp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to promote inquiry learn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ducati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0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学校教育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时间与空间的表达优势,丰富地理环境教育的内容,改变地理课堂教学形式,拓宽学生获取环境信息的途径,从而真正做到“在环境中”进行环境教育。

1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出现,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极大程度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能够结合所教内容,综合地处理声、文、图信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虚拟性和便捷性四大特点。①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环境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设计出具有基础性和时代感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程。二是有利于改变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或动态模拟环境问题典型案例的现实情景,寓教于景、于情、于乐,便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以及动手操作,形成对环境正确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价值观。②三是有利于学生拓展地理环境教育的信息与知识面,借助信息技术模拟现实环境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整理、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呈现技能。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解释能力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决策能力。③

2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要求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④同时,《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也明确要求:学生要在亲身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意识。⑤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开发地理环境教育的信息资源,设计出具有一定教学价值,适合学生学习发展,面向学生的“教学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1)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内容是面向学生的“学习型”资源。“学习型”资源指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并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型的教学资源。新目标要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借助信息技术,突出以学生的认知、感知和体验的学习资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问题导向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既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又能提高学生“学”的能力,在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使他们学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结构是“主题单元型”资源。“主题单元型”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按主题分类法,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类教学资源。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三部分,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过去对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积和对教学内容的单一呈现的方式。以“主题单元型”方式对于有关环境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度发掘,引导学生思考,以启发、探索的方式促进学生系统地学习,真正地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3)新目标要求信息资源的形式是“智能化的知识管理”型资源。“智能化知识管理”型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作为管理手段,优化资源的获得、储存和传播过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具有新型环境发展观的公民的使命。⑥因此,要求学生和教师在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时,能够准确、有效、迅速地对其进行筛选与加工。“智能化知识管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基于资源管理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问题,丰富已有的信息资源。

3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3.1应用于课程资源开发,辅助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促使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⑦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将新的环境现象、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经验补充到环境教育教学中,让信息技术作为开发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新助手”。

首先,信息技术的集成性特点符合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原则。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不同形式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在互联网各类信息资源平台上搜索图像、视频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搜集各种有关环境的新闻热点,突出环境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不同空间内的课程资源。利用网络搜集城市、农村、国内以及国外有关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与辨析、选择与设计出适合的解决方案。

其次,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符合环境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原则。一般来说,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效”资源。⑧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因此,在开发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课程资源时,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的广泛选择和主动控制的优势,认真搜索并分析与环境教育课程目标有关的课程资源,并且掌握其性质及特点,保证环境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环境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3.2应用于课堂教学演示,直观呈现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感知地理环境,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其中信息技术是教师在课堂演示中最好的技术支撑,有利于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上升为意识、责任和观念。基于此,下文主要针对信息技术的逼真程度和信息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具体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直观演示应用。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逼真程度高的特点,提高环境教育的感官教学。充分利用其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的功能,将抽象、单调、刻板的文字形象,变成直观、具体、生动的以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的多媒体形式。例如,生活在内陆的学生对于海洋没有直观性的认识,无法了解海洋污染的严重危害。教师可以通过搜集有关石油泄漏的图片,人们打捞泄漏石油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图像的展示,认识到石油泄漏对海洋生物的巨大影响,从而对石油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有关环境方面的数据统计图表。图表对于数据的统计更为直观,也更易于学生观察与分析。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图表直观地展示统计信息的时间性、数量性等属性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环境演变的过程和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危害。

3.3应用于拓展第二课堂,促进探究学习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应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走进文本,体验环境问题,并在体验中生成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就扮演着“拓展者”的角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性的特点拓展第二课堂。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第二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环境问题能力的场所,利信息技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模拟现实情景,打破时间、空间和经费的限制。例如,探究“城市垃圾污染和防治”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网络城市垃圾回收站”的模拟情境进行探究性学习。“网络城市垃圾回收站”是将不同类型的垃圾和问题分散在各个虚拟的城市中,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对同一个城市垃圾的分类、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讨论。最后集合学生对每个城市垃圾问题的分析结果,合作完成城市垃圾回收的学习任务。这种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现实情境的探索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行为规律。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便捷性的特点为拓展第二课堂提供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任务要求和认知特点来选择信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让学生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的观点与理解渗透到环保作品的加工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满足和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对现有的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知识与新信息、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认知冲突,重构正确的知识与能力。

4结语

新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要求突出学生在地理环境教育课堂中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激发学生的认知内在动力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搜索整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注释

① 邹冰.多媒体教学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2001(7):347-348.

② 尹玉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8:6.

③ 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4.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S].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3.2

⑥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R].地理学报,1993.4:289-295.

篇2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学地理课程的学科优势,试从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开展和形势政策教育三方面论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生产、城市乡村、、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素质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 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渗透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04-02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成为了世界关注的主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备受关注。由于人类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过分索取,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大搞发展,不仅使局部区域环境遭到破坏,还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高中地理知识与环境相渗透的学习,让学生们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融入到身边的环境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现在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下面就对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进行论述。

一、高中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渗透的必要性

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环境教育不是地理课本知识的外延,而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保障。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对地理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做到对教材的深刻研究,要把教学内容吃透、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对环境保护所起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可持续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学生对环境意识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控制和处理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让学生成为杰出的环境保护工程师。

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途经

1.培养科学环境观。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环境问题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地理学科非常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做好环境教育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以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在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做到有目的的学习,才能对地理知识有更好的把握和了解,才会使地理教学生动化和形象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带动课堂教学,用生活的环境再现地理。如用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为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们在讨论研究的同时联系实际环境。这样切入实际的案例是学生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融入到真实环境中来。另外,通过这样的问题研究,会让学生对其相关的地理知识产生好奇,因而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这样,可以使得环境引起学生学习地理,学生学习地理又能用于环境。经过学生的思考,还能对相关的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有见解和可实行的解决措施。

3.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平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写好环保小论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现状调查”,通过这次活动深切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

三、结合环境变化,调整地理教学策略

1.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时期,环境所收到的破坏程度显得较小。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类贪婪地对自然环境索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使环境被污染,生态失衡。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温升高、海洋污染和土地沙化等现象产生。通过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对生活环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疑问,进而对地理知识产生好奇,使其渴望能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使其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把书本的中固定知识深入到实际中去。让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学习,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对地理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和记忆。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口资源矛盾的加剧,使人类活动面临着严重威胁。这就对高中学习地理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和领会,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的相关知识用在环境保护上。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渗透的教育方式就是要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培养学生对环境改善的能力,使其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加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刻不容缓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广明.论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J].科技信息,2009,(10).

篇4

【关键词】环境教育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16-0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重要知识领域。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主要着眼点,而地理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环境教育中具有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地理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科优势,在地理教学中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公民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学地理课教学应是环境教育最好的保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有关,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现代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了环境教育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同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环境保护”在高中地理的课程计划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被列入选修课程计划,“环境保护”已成为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部分。

二 整合处理地理教材的环境知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全面体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地理教材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的“环境保护”各章节的标题已非常切合主题,因此,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注意收集相关材料,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处。

在讲授《高中必修2》第五章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由于人类的压力和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探究式提问、探究式讨论等手段,达到启发引导、多维互动、自主探究、促进发展的目的,使师生、生生互动,以导向性信息创设探究环境,引领学生思维的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

三 精心设计地理教学的课堂互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的社会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主体地位,教师居主导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应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境,使学生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尤为重要。

四 开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教育,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对环境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探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其活动形式主要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近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开展多种多样的专题纪念活动,如环保专题讲座、环保志愿者行动、撰写小论文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被唤醒,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环保活动之中,并在小范围内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真正地提高了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与地理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良好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理;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初中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根据初步调查就可知道,在大多党跫吨醒В学校把初中教育搞成了升学考试教育。学校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忽视其他学科。在很多初级中学,地理课教学由兼课教师担任,对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老师向学生教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都难以得到保证,还谈什么地理素质教育呢?甚至有的“主科”老师鼓动学生放弃学习地理,因此学生对地理课根本没有兴趣,上课也不专心,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素质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全体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做人”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地理教学中得“学会做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人类利益又不损害环境的地理行为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地理素质教育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充分挖掘现行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是学生才懂得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使得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地理教学必须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讨论,自己得出的结论,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环境的沙尘暴,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论文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地理;教学

教师教育的信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追求有效,让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另一个是教育就是激发,用榜样和实例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启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从学生的素质发展着眼,着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最终在地理活动中获得发展。 

1. 环境“资源有主、资源有价”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有关资源的内容也是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科学资源观(包括资源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资源”内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问题三大方面。这三大方面均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切入点,但切入的角度主要是“资源有限”这一维度,对“资源有价”和“资源有主”内容的关照力度明显不够,这对于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是不利的。为了达成中学地理课程的预设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有必要将体现“资源有主”、“资源有价”观念的内容纳入到现行的中学地理课程中,使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主的,即它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能随意占有和使用;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应有偿使用。

从对人教版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分析看,对于自然价值内容的体现,其着力点还是在自然的经济价值(或资源价值)上,虽然在自然的生态价值上有所体现,但力度还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价值多样性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内容选择和配置必然影响学生正确自然价值观的形成。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就更显不足,亟待充实与完善。基于此,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自然除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除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其中,有关自然权利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在相关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力求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从中自然领会到其蕴涵的道理。

2. 注重讨论,培养学生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地理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发生对自己原有正确判断的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找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现实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高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通过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同时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3. 利用地理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地球环境变化的关注

在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解释有关气候问题的时候学生很有成就感,因为大家都能比较顺利的解决世界上一些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问题。但是大家似乎有意回避一个地区——副热带大陆东岸。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把副热带大陆圈了出来,并向同学质疑(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成因及特点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解释,但对东岸只能做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不能正确分析。这时,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忘了刚才为了研究方便所做的假设——地理模型,而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实际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同学们根据先前研究的经验,想到了把地理模型还原成实际大陆,即把先前的假设推翻,考虑地表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所以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是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接下来很顺利的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

4. 搞好环境地理教育的措施

环境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小学开展这一科目困难很大,目前只能把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渗透到各门相关的课程中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现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没有从环境的角度去阐述、深化,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笔者认为,中学地理课搞好环境教育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备课是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直接与间接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要讲清楚自然环境的概念,还要讲解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对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明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比如,蝙蝠是扑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国它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英国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扑杀蝙蝠,保护蝙蝠巢穴。违者罚款1000英镑。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当今之世,各国都在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然而人们依旧以传统的“消费心理”对环境,保护环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篇7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而环境问题无疑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因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曾经有人指出,未来毁灭地球的可能不是战争,而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说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把环境观教育渗透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而地理环境中的各个地理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要维护好这种整体性。但是本文由收集整理我们人类要发展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影响环境,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必将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我们地理必修一是自然地理,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的关系。实际上这一部分知识为我们奠定了环境教育的基础。必修二被称为人文地理,人类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生产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环境,而它们的合理发展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思想。而必修三的区域地理的若干案例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说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素材。讲到对流层时要强调“逆温”现象及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向学生讲述“玛纳斯河谷烟雾事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性;在讲到全球气候变暖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所造成的各种危害,在此基础上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再进一步探究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废气的肆意排放及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讲到水资源时可以其时空分布特点及水循环的周期性来启迪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约用水,避免浪费;在讲到“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要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讲到交通运输的区位选择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其合理的布局实际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讲城市化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其可能对大气、水运动产生的不良影响:比如说城市热岛、城市环境的污染、城市内涝的多发等。另外在地理教学中与环境直接相关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比如说在讲到滑坡和泥石流时,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较难区分,此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能反映直观及动态的优势,利用其动态变化过程直观地反映出两者的区别及联系、产生的原因、治理的具体措施等。

二、通过各种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可由学校领导牵头,地理老师负责成立环保社团组织,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可利用节假日进行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心,投身环保

行动。在这个基础上,由这些核心成员带动,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带动大家一起参加环保。比如说为了唤醒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醒目地点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在水池旁可张贴:“请节约用水并及时关好水龙头,否则有可能会造成局部地区‘洪涝’灾害”。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可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报、广播站等各种媒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另外还可利用适当的时间观看环保影片,如《可可西里》《2012》《后天》等,让学生通过影片受到震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环保的实际行动。

三、通过时政热点,在地理教学中贯穿环保思想

篇8

论文摘 要:对初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日益重要。对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问题教学法、比较法、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日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中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还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方式进行了探索。 

一、通过环境主题活动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这种环境主题活动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既可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它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所需的时间可长可短,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教学效果良好。当然,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的设计不仅要选好主题,考虑活动的依托形式和部分组成,还要遵循环境教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主题活动更有成效。 

环境主题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的内容,如认识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环境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环境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通过问题教学法渗透环境教育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最好与当地环境有关,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争议问题不仅可以由教师提供,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从事他们自己选择的问题的调查。 

问题教学法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一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须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三、通过比较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与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在环境教育中用比较法较为适用。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一种,通过比较可以突出某一区域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化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在环境教育中,比较法又具体包括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1.纵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某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状况。如讲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早可追溯到古时,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使它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横向比较法 

可以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如结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东部和西部环境问题的差异。东部由于生产力水平高、人口稠密、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的环境问题有资源开发过度、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城市垃圾严重等;而西部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主要问题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森林面积锐减、沙漠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这样既可说明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又可以明确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应同时考虑、统一规划。传统的以资源的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通过探究法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地理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当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地理环境教育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解决或部分解决的问题,才适合于探究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巴西热带雨林的危机”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探究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深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就“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不力所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进行探索,这样就可以发挥初中地理课堂的教育功效,收到好的环保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