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8 14:21:3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乡村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基本情况
全县农业人口为106.28万人,乡镇地方财政收入为10706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为16716.15万元,预算外收入为257.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为7321万元,由乡镇发放工资人员为9663人,其中编外人员为492人。随着农村改革尤其是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乡村两级债务问题凸显出来。据了解,全县2007年底乡镇级债务总额18391.45万元,债权总额为7141.18万元,净债务为11250.27万元;村级债务总额为8487万元,债权总额为2602万元,净债务为5885万元。
2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
乡村债务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发展滞后与公益建设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债务的主要原因苍山县是农业大县,乡镇财政收支历年来主要依靠农业税收维持,缺乏大宗而又稳定的税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公益设施,保证农村稳定,相当多的乡镇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债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目前,乡村基础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但长期形成的债务又对乡村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2多年来不合理的财政体制是债务规模逐渐扩大的直接原因上级要求乡村办的事情很多,但上级却很少给予相应的财力保证,给基层政府运行造成了很大压力。乡镇政府为了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保证干部教师工资发放,保证社会稳定,保证完成上级交办任务,就只好大量举债,事事举债,日积月累,造成基层债务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
2.3一定时期的行政号召和部分行政干预是债务造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以前各级号召大办乡镇企业,大搞达标升级活动,不少乡镇本论文出自为出政绩树形象,盲目举债上项目、办企业。而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因而企业建成之后,也是亏损到来之时。留下来的都是一堆债务,为了挽回败局,再贷再生产,越贷越赔,最终不得不关门破产。
2.4人员膨胀、乡镇机构庞大以及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对债务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多,乡村工作量日益加大,客观上为增人提供了前提。因此,财政供给人员逐年攀升。为了解决不断膨胀的人员供给问题,乡村两级不得不靠借贷至高息集资保障供给。举债度日与人员膨胀现象并存,这是基层债务越来越多的重要因素。
3化解乡村债务的主要措施
这些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乡村债务,已成为乡村沉重的包袱不能解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从当前来看,我们认为要按照制止新债、搞清旧债、分类处理、逐步消化的思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
3.1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消化乡村债务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壮大地方经济。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凡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债务一般较少,一般形不成对财政预算正常执行的冲击。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才能有条件逐步化解历史债务。目前必须抓住各级重视基层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经济总量,壮大财政实力,为逐步偿还债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区分债务渠道,分类化解债务根据乡村债务的性质,划清地方政府和乡村各自应对债务承担的份额。在分清性质的基础上,确定以下偿债的基本原则:对于挥霍浪费、非法占有等形成的债务由当事人负责;乡村经营举债以及提留形成的债务由乡村负责偿还;因地方政府转嫁负担形成的债务由地方政府负责;举办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举债以及教育达标等所形成的债务,按事权由各级财政承担;由部门政策或者法规导致的负债,由部门负责偿还。超级秘书网
3.3加强乡村债权清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尾欠,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以保证基层财政收入和税法的严肃性;村提留、乡统筹尾欠,要根据数额大小和农民实际承受能力,制定分年度计划,逐步进行清收;对农户普通欠款,可区别对待。对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可通过各种办法,促其主动偿还,不还的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贫困户欠债应通过国家救济的方式偿还。
3.4实行债权债务重组对于乡村与单位和群众个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可通过乡村协调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办法,让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挂钩,进行债权置换。对于以乡村名义为乡村企业贷款或担保形成的债务,企业尚在运转的,划拨给企本论文出自业;企业已经合并、改制的,由接收单位或者兼并单位负责偿还。
3.5盘活乡村资产对经营不善的乡镇、村组的集体企业,可通过公开拍卖变现;对集体的荒地、荒山、荒湖、荒坡等可采取产权转让、承包、租赁和拍卖等方式来开发利用。
4参考文献
[1]王翾锋.破解乡镇债务困局—刍汉乡镇债务的现状和对策[J].浙江经济,2007(3):11-13.
[2]宋崇豪.农村债务成因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144-145.
[3]谢志杰.浅谈县乡财政风险及政策[J].现代商业,2007(30):183.
[4]宋玲妹.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中国市场,2008(1):16-17.
[论文摘要]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在评述城步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城步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性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实现社会资源和文明成果在城乡之间的共享以及财富的重新分配,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推动欠开发、欠发达的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每个黄金周形成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2007年国家农业部与旅游局联合推出“百千万工程”,争取“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30万人以上,间接就业150万人,每年旅游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在全国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城步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东邻新宁崀山,西连通道侗乡,南抵龙胜、桂林,北通邵阳、长沙。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全县总面积2647km2,总人口26万,其中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14.54万人;农业人口21.1万人,占总人口的81.2%。经济主要靠国家扶贫,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资本资源贫乏。加快城步乡村旅游的开发,对城步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1.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以当地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业必将成为农村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当地农民很多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之中去,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变化,减少了农业人口的比例,增加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化。发展乡村旅游还可以充分发掘和实现资源的价值,并可通过产业链产生一系列经济增长点,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数据表明,城步参与旅游农业的农民每户的人均年收入由1999年的1568元增长到2006的4658元,其平均收入每年也逐渐上升。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为农民带来了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2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完善生态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能在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方面发挥十分独特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交流的日趋活跃,不单是城市,就连乡村、集镇的景观风貌与日常生活也已经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如果社区存在传统乡村景观而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收益又比从事其他经营要多的话,居民就会主动地承担起保护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形态的责任。例如,长安营的大寨侗族文化村,通过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资源基础发展乡村旅游,正在加快消失的民族建筑、服饰、歌舞、风俗又鲜活地再现了,并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此外,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这一充满活力的经济产业的基础,为了吸引旅游者,村民就要美化乡村的居住环境,爱护树木、花草和动物,因此,乡村旅游还能激活村民整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1.3增进城乡观念交流、推动农村进步
乡村旅游是城乡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平台,城市居民到乡村旅游寻找失落的清净空间和远去的古典文化,农村农民在提供纯净的空间和演绎古朴的乡土风情的同时,也接受城市居民先进的理念和开放的意识。小农经济几千年封闭保守,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村民与外界的接触,农民摈弃了沿袭几千年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传统观念,结识了许多新事物,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此外,乡村旅游对文化层次的高要求能够激发当地居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使农民的群体素质不断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城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评述
2.1城步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和经营类型
城步素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既拥有以苗文化为主的多民族风情,又有两江峡谷和白云湖秀美的自然风光,更有令人神往的南山大草原。1993年,城步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口号,并相继提出了“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兴旅游,建基础”的发展思路,大力挖掘旅游资源优势与潜力,使城步乡村旅游从无到有,旅游产品结构初步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结合,产品开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开发建设格局,少数村民纷纷加入经营者的行列。“九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开发建设,共投入旅游建设资金1360万元,建成了南山、白云洞、大寨侗族风情村等景区景点;改造了县城——白云湖、江头司——南山两条旅游公路,新修了两江公路、威将公路、南山至岩寨公路;开发了南山皇家马车、桃林苗家乐等旅游产品;在此期间,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2.2城步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遗憾的是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等一系列因素限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基础设施落后、景区可进入性差、接待能力较低。城步县目前仅有旅行社1家,星级宾馆2家(二星级),其余18家宾馆和招待所的档次较低。城步县的商场和娱乐场所很少,而且离景点远,不集中。有些景区水电、通讯等“缺胳膊少腿”,如沙角洞银杉区,景区群山环抱,现在还没有通电话,手机通讯属盲区,给游人带来诸多不便。从产品开发来看,旅游产品缺乏特色、知名度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城步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停留在旅游景点和景区建设的初级阶段,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只触及皮毛,很多产品都为观光游览型的初级产品,结构单一,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名牌产品和文化依托。而且仅从服饰、建筑、语言三方面来看,城步县苗侗特色不突出,尤其是服饰汉化明显,汉化程度较高,使竞争力大大减弱。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3新农村建设中城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乡村旅游是一种参与性、文化性、趣味性很强的产业,随着旅游者的日趋成熟,乡村旅游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需求动机。城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要在深入挖掘城步乡村文化特色和注重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城步乡村环境条件为基准,与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发掘并构建个性鲜明的城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3.1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模式
该模式具有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了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创意空间等功能,是兼有观光和教育功能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这一模式在世界上具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美国西部的牧场务农旅游,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一样的工资,以资助旅游费用,不仅解决了农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且可以就近推销产品。从城步的乡村自然资源看来,城步拥有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苔地草原和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该景区内还有老山界和高山红哨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建一个上规模的教育牧场,场内可修建展厅、步道,开设牛舍、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展示奶制品生产的全过程,供学生和游人参观。这样在教授农业知识的同时,也让游客对他们的农产品有了一定的认可,起到就地宣传促销的作用,并且游客还要交纳一定的学费。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集观光、度假、体验、学习科考等各种活动于一体,必然成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趋势。
3.2体验生态博物馆发展模式
该模式属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未来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趋向。生态博物馆是指将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如民族村寨)建设成为对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搜集、整理、研究、陈列、保管和展览的基地。主要由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生态文化(建筑、歌舞、节庆、习俗等)和当地居民组成。生态博物馆有人有物、有静有动、朴实自然、和谐共生。通过静态的设施展示和动态的生活展示满足城市旅游者猎奇的心理,并将之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强调村寨在旅游中的整体性开发和有机成长。体验生态博物馆既具备传统博物馆对典章文物保存、整理、研究及陈列展览的功能,更具备对文化生态社区环境、建筑、歌舞、节庆、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动态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实施整体保护,并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开发的作用。城步的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聚居着2800多名侗族乡亲,这里完整地保留着侗族人民原始、古朴、奇特的民族风情。村民住的全是一色的吊脚楼房;寨中有鼓楼、风雨桥,村民有自己的服饰、语言、节日、风俗,他们还时兴集体舞、对山歌、喝油茶。风雨桥旁边还有88棵古杉树,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湖南杉树王”也巍然屹立在这群古杉中。因此,城步长安营大寨侗族风情村的开发应着重发掘乡村遗产,发展为体验生态博物馆模式,在变与不变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空间。
3.3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
该模式具有承载古村落、新文化村落、新经济村落等,不同阶段乡村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物化与意化相统一过程的认知和体验功能。为了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的潜在需求,该模式通过旅游策划、设计和组织管理,加上旅游者自身的体验,使都市人的潜意识现实化,有助于他们实现“回归自然”。城步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源,涉及内容广泛,有特色民居四合院、八角楼、苗家吊角楼;有民俗风情庆古坛、苗家“烫”新郎、踏花山、踩鼓舞;有民间手工艺刺绣、手编、蜡染、苗乡油茶;特别是城步的傩文化和丰富的傩面具,为其他地方所不能比及。城步民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在桃林、边溪,还是在大寨、南山,均能见到绿树、蓝天、清流、人家的优美画面。因此,城步县桃林苗族文化村、两江峡谷森林公园的设计要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乡村环境的真实性,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圈层,向体验旅游和民俗文化的结合方向发展。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体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下,该模式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城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农业资源优势为启动点,注重旅游和农业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及其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之最终形成独具风格和特色的整体化、系统化优势产业,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是城步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城步乡村旅游只有沿着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才有希望把城步建设成湖南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胜地。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
2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关键词】体验设计乡村休闲游
体验是人们与外界事物、他人互动的结果,是一种伴随美好情感的回忆;体验是一种新的价值源泉,它让消费者身临其境,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价值。旅游体验设计就是将旅游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以旅游者的参与为前提,以旅游体验为核心,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旅游者在旅游中获得美好体验的过程。
旅游地开发应立足于创造游客难忘的经历和感受,即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来选择、利用资源,开发旅游项目,这也是旅游地发展的方向。以游客体验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模式,突破了资源的局限,通过对同一资源体验方式和体验深度的改变,创造出不同的体验效果,吸引游客重复消费,使旅游地获得持续发展。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游客创造一次难忘的经历,景区提供的产品——旅游项目、设施、活动都是为形成游客独特体验服务的。因此,一切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乡村休闲游时所接触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设计旅游者的体验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构建一个不断更新、丰富且多样的游客体验系统,是乡村休闲游开发的新模式。
一、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是一个景区最基本的设计,视觉设计就是研究景观,以观为主体。
1、建筑景观。乡村的建筑景观就应该有乡村的特色,而不是东施效颦模仿城市建筑,所以乡村的建筑景观和乡村的整体环境应该和谐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曾在一片文章中这样写道:“农村已庸俗化。中国民居自古讲究天人合一,而现在白瓷砖外立面比比皆是,田园诗意荡然无存。”要营造有田园诗意的乡村旅游点,就应该对乡村旅游点居民盖房进行约束指导,不允许建与总体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物。休闲农庄、休闲山庄游客休憩区建筑不得超过三层,以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庄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
2、文化景观。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应体现乡村文化特色,木制大水车、石磨、栩栩如生的水牛雕塑等都是不错的点缀小品,茅草房外,水车不停地把水拉来拉去,石磨把毛驴拉着转个不停,各种各样的农具既陌生又熟悉。绝不可把城市街头、公园常见的现代主义雕塑照搬到乡村休闲游,因为乡村休闲游正是以与城市绝然不同的乡村文化来吸引城市居民,如果游客来这里看到的是和城市一样的文化景观,游客就体验不到这里的乡村文化。
3、环境景观。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美化环境,提升环境质量,让人置身于一种清新、安静、优美环境之中并得到享受,可根据原有特点和优势,精心设计,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环境的震撼力和吸引力,让游客流连忘返,想在这里住下来,生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低层次“农家乐”留不住游客的问题。乡村旅游区内大多分布有很多小湖和供游人垂钓的鱼塘,堤上光秃秃的,没有花也没有树,由于水位升降影响,泥石,观赏效果欠佳,可以在湖堤上种植桃、柳等姿态飘逸的树种,并在树下设置水泥仿木桌椅凳子以供游人小憩或垂钓。种植月季、夜来香、栀子花等能散发香味的花,在堤下种植枫香、紫藤等以遮盖泥石部分,达到湖岸、碧水、绿树、白云、蓝天、倒影共处的如诗似画的景观效果。这样,游人可在湖边流连,慢慢游赏;垂钓爱好者也不用害怕夏天的酷热,在树下阴凉处悠闲垂钓。景区内小桥、亭子、指示牌、桌、凳、垃圾桶、厕所都应古朴,仿若天成,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和谐美。
4、视线走廊。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游客会形成一个视线走廊,要使游客保持一个美好的视线感觉,有的地方需要贯通,有的地方需要遮蔽,总体来说应该是形断神不断,作用是通过视线走廊把各个景观连接起来。无边无垠的小麦,绿油油的一片或是金灿灿一大片油菜花,会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甚至是视觉震撼。春天,来到乡村休闲旅游点,租一辆自行车,在乡间小路上穿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黄的油菜花,蜂飞蝶舞,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绿油油的小麦,起伏的麦浪如同绿色的绸缎在空中舞动;穿过满眼青翠令人爽心悦目的蔬菜园,粉红的桃花又跃入眼帘,桃林到了。这样的视线走廊,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二、活动设计
1、农业DIY。发展作物(比如葡萄)采集、加工、消费游客DIY的体验农业模式;可以开展“花农”赛、“菜农”赛、“果农”赛,让游客亲手采摘蔬果食用,还可亲自下厨烹调这些新鲜蔬菜,享受纯天然绿色美味。学习制作干花、香精、艺术插花等,到茶园采茶学习制茶。
2、农耕体验。“做一天农民”深度体验活动项目之一,像农民一样耕田、种地,挖红薯、挖花生等,体验农耕的辛劳与乐趣。划船采莲垂钓体验:还可坐在船上,在荷叶间悠闲地垂钓。
3、乡村露天电影。体验在闪烁的星空下、在明月的清辉里观看电影的感觉。城市的游客第一次露天看电影,感觉必定新奇而兴奋,年轻的情侣在闪烁的星空下、明月的清辉里观看电影感觉诗意、浪漫、温馨。年纪稍大一点有过下乡经历或是童年在乡下度过的,露天电影勾起了他们一串串的回忆……
4、乡村露天看戏。露天看戏是乡村很隆重的一项娱乐内容,一般是哪户人家有了大喜事才请戏班子到村里来唱戏,唱戏那天,附近的村民便会早早地吃过晚饭,相约着来到戏场等待演出开始,小商小贩也会早早地来到戏场摆摊设点,卖一些零食、香烟、冰棒、汽水等冷饮,整个戏场像过节一样热闹。
三、声音设计
普通景区都会设置背景音乐,但乡村休闲旅游点不同于一般的景区,乡村的鸡鸣犬吠,鸟叫虫鸣更显出了乡村的宁静。在农业景区播背景音乐反倒破坏了大自然的宁静。因此,乡村休闲游的声音设计应为将噪音降到最
低,让游客可以听到乡村特有的鸡鸣犬吠,鸟叫虫鸣。
四、嗅觉设计
嗅觉设计以清为目的,首先要清新,进一步要清香,田野里空气清新,春有花香,秋有果香,气味清香。但是容易有这三种难闻的气味夹杂其间:农户生活垃圾散发出的恶臭、粪池和菜园里的粪臭、鱼塘边可能有过浓的鱼腥味。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尽量避免让游客闻到这些影响他们体验的气味:加强村民和农场内居民环境卫生教育,引导他们定点倒垃圾,统一运走垃圾;不允许设置露天粪池;开展农家乐的农户要重建可冲水厕所方可营业;在鱼塘边种植月季、夜来香、栀子花等能散发香味的花,冲淡鱼腥味,让游客在鱼塘边游赏、垂钓时感觉更舒适、惬意。
五、触觉设计
1、亲水。在清澈的湖水中划船游览,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去触摸那水,先是把一只手伸进水里,然后忍不住把脚也伸进去亲水、戏水,与清澈得让人陶醉的河水、湖水进行亲密接触。特别要注意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不可忘形跌落水中,景区也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2、摘菜采果。当游客亲自去采摘还带着露珠的蔬菜,光滑细腻,触感非常好,手指接触鲜嫩蔬菜时感觉非常愉悦。去果园亲手采摘水果,触摸那还带着细毛的水蜜桃、光滑的油桃,柔软娇嫩的草莓时,体验果农丰收的喜悦。
3、全身心的触觉设计。这里没有过多的时尚与繁华,却有独到的宁静与意境,静静地看乡村日落与月升,都是如此美好。游客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欣赏到的都是花的海洋、菜的世界、瓜果的天地,流连忘返。在山水田园中欣赏自然风光,在农家小院里感受民俗风情,在收获喜悦中体验现代文明,在田园婚典中感受真正的浪漫,在这里,居民、工作人员、游客的真诚、友善与互助无处不在,人们脸上的似乎写着幸福、纯真和从容,简简单单的一个微笑就会触动你整个的身心,让人陶醉,真正体验“诗意田园,浪漫乡村”。一切都是如此和谐美好,乡村休闲游不仅有风景美,自然美,更有现代社会越来越稀缺的人情美,令游人如沐春风,令游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一次次地重游。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区规划与策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2]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配合课程设置。连云港市农村小学美术专职教师紧缺,为了完成课程设置,学校从其他科目调配非美术专业教师担任美术教学工作。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分析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目前农村美术教师构成阻碍了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第二,体现课程性质。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美术课程资源,是对国家美术课程的补充,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课题是立足于连云港市板浦特有的民间艺术,让民间美术从艺术角度反映民族特色和本土艺术精神,反映民族文化意识与价值观。第三,提高教师素养。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本课题的研究将引发教师及学生转变创新观念,丰富和发展美术课堂教学的理论。第四,解决现存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审美教育,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把家乡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二、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连云港民间艺术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第一,学生的美术素养。小学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发既要把握民间美术资源的“民间”特性,又要注重与学生身心发展认识规律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理解力,让学生多渠道地体验学习乐趣,逐渐认识民族艺术的价值,通过探索活动主动地在生活中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传承。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对连云港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学习、交流、探讨,与民间艺人直接接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民间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对连云港民间艺术的学习与探讨,据此确定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案和策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第三,学校的整体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办特色艺术学校,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大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
2.研究内容
乡土特色美术手工课教学,是根据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学生准备美术学习用具较难而设计的。经过实施可以弥补农村基层学校教学方式的不足。第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这次课题研究主要应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连云港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学习、交流、探讨,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民间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第二,教师教学的方式与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讨论、交流和动手操作。第三,教师研究水平。教师在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教学行为。以人为本,依托课题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连云港民间艺术的实践
“连云港民间艺术在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不仅体现了美术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是衡量美术课堂教学优劣的原则和标准,研究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广”的思路,进行科学、有序的研究,主要过程如下:
1.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单一化现状研究
第一,现象分析。根据调查发现,以往海州区农村美术教学的课堂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海州农村地处偏僻,受客观条件限制。在海州农村,缺少美术馆、画廊、历史博物馆等设施。海州区部分学校经费紧张。教师缺少辅助设备、图片资料等。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厌烦,从而对美术课失去兴趣。由于美术课对材料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导致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生材料的准备情况。农村学生的学具很难齐全,常令教师犯难。学生在接触美术作品时,主要使用一些蜡笔、彩笔、水粉等常见的绘画材料,材料的单一使学生的作业带有明显的复制痕迹。第二,对现状的反思。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发现要改变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必须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转变观念作为切入点。当前的教学在向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靠经验的描述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课堂教学中长期困扰美术教师的难点问题、症结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才能有效地建构生态化的课堂教学。因此,必须积极引导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困惑进行研究,让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学规律。
2.农村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生态化建构”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民间艺术的实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采用了实证研究法,从理论上弄清课题中民间艺术的内涵,明确生态化教学的特点、价值,初步形成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体系。在实现生态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如广阔的田野、蓝天白云、美丽的山川、河流、动物和奇花异草,还有天然的材料,如各种竹、石、木、土、草等,不仅自然风光美,而且物产丰富等,这些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第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的特色,也是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在节日里,农民杀猪宰羊、走乡邻、访亲友、逛庙会。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古镇板浦有着悠久的舞龙、玩花船的风俗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古镇传统的花灯节。这是全镇性的盛大庆祝活动。在活动期间,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下,笔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画脸谱、糊龙鳞、龙头点彩、染彩车、舞大龙等活动。第三,方便利用的民间工艺资源。连云港市的服装业比较兴旺,自然废弃的布角料也很多。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指导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笔者把这些经济实用的材料作为美术学具引进课堂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得主动、愉快,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四、研究的理性认识
第一,明确了乡土文化美术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乡土文化课堂教学有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了,大大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二,明确了乡土文化美术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应有地位。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借助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以农村小学所形成的教学系统为中轴,以连云港乡土文化渗入课堂教学为主线,从实践中探索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形式,建构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生态化的环境,达到了教学的平衡、协同、和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化。第三,梳理了乡土文化美术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不断丰富生态化美术课堂的内涵。二是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关系,追求“乡土文化”的教学环境,追求乡土文化基础上的生态课堂。三是处理好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寻找生生之间“协同”的连接点,让乡土文化课堂更加完善。
五、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
这两年多的研究过程,课题组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研究的动力尚显不足,课题研究活动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第二,课题注重对农村小学乡土文化课堂教学特色化的研究,但对特色化课堂教学的构建研究还有欠缺。研究过程中关注乡土特色文化教学过多,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乡土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2.对研究的反思
(一)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学科实验性很强,但是由于乡村化学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化学实验并没有在乡村化学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乡村初中缺少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师无法进行实验教学,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不能有效理解与掌握,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开阔思维,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乡村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不合理
由于乡村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少到乡村任教的意愿,大部分形成初中化学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信心,学生对化学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不能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乡村化学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进行当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情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活的应对能力,有效的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够对课堂有合理有效的掌控,一出现事先没有意料的情形就不知所措,直接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乡村化学课堂教学当中,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是一味地将化学知识等灌输到学生脑袋当中,而不是侧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应用,注重结论,而不注重结论得出的过程,缺乏钻研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根据教材讲教材的方法,而不是以教材为基础对所学知识展开联想,延伸,缺乏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不能够有效的带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反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距离感,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二、提高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对策
(一)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化学教学质量
在乡村初中化学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化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或改造化学实验室。化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重视起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将化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提高化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化学课程效率
在乡村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适应学生的化学学习需要,提高教学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要不断充实化学教师师资力量,促进乡村初中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和乡村化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高乡村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通过学习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注重的是理性思维,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和方法,比进行题海战术更加有效,记忆更加深刻,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总结
一、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基础
该县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始终认为,要做大做强该产业,必须紧紧依托本县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这一品牌,宣传生态、保护生态,以生态留客,以环境聚财。一是××具有资源优势。××是××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区。境内山青水秀,风景如画,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年均气温17摄氏度,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5.7%,空气质量优良,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5万个,有全国罕见的无菌区,被誉为“天然氧吧”。境内九岭山海拔1794米,是赣西北最高点,从其南麓源出的北潦河南北两支流平行横贯全境,水资源四季充沛,且无污染、矿物质含量高。二是生态产业链初具规模。优良的生态,造就了×ד中国椪柑之乡”和唯一的“中国娃娃鱼之乡”的美名。以无公害椪柑、绿色大米、珍稀白茶、早熟梨、油光板栗、高山蔬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和加工产业已形成较大规模,产品上市前全部达到了生态和环保的要求。三是生态保护卓有成效。××是全省沼气工程建设先进县,全县沼气池保有量达7000只,有数万农民从中受益,年节约薪材3万多立方米;××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娃娃鱼保护,现已成功繁殖娃娃鱼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20xx年颁布了禁伐阔叶林的政府公告,近年来共关闭30多家粗放型的木竹加工企业;严令禁止在境内主干河流上游开工建厂。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文化是内涵
国内乡村游发展较为先进的地区的经验说明,传统文化越丰富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更红火。因此,××注重把自身的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去,使得该产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该县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唐升元年(公元937年),迄今一千多年,诗词文化、青天文化、禅宗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历史上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有唐代诗人刘慎虚、高僧马祖道一,宋代诗僧释善友,明代礼部尚书李叔正、清官况钟,清代著名词人舒梦兰,当代著名导演陈方千。境内座落千年古刹宝峰寺,是佛教禅宗“三大祖庭”之一,南天八祖马祖舍利归骨地,全国各地数百高僧在此修性传佛,享誉东南亚,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任方丈,并在寺内兴建××佛学院。××是“中华诗词之乡”,乡乡有诗社,妇孺皆吟诗,被认为“踏遍山乡路,诗朋满××”。通过精心酝酿,科学规划,该县在乡村游的各条线路、各种产品中以不同形式铬入本县文化历史的东西,让乡村游注入文化这一元素,使游客在游览美丽的山水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了乡村游的内容,提高了乡村游的品味。
三、发展乡村旅游,政府主导是保障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无限生机与希望。一方面,该县发展旅游的大举措、大手笔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该县县委、县政府本届班子以来,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把旅游列入县域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县直单位和乡镇的领导相继外出到四川成都、湖南张家界等地考察学习,对照典型,分析县情,召开千人大会进行部署和动员,把旅游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落实全县旅游工作会议任务分工方案》、《风景旅游区“穿衣戴帽”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定》和《关于开发“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付诸实施。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该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风景区已形成了由况钟园林、宝峰、盘龙湖、骆家坪“四大景区”组成的百里风光带。景区有国家级景点93个,开发出漂流、户外拓展、滑草、野战、溜索、水上娱乐、农家乐等20多个项目,有山庄、宾馆40多家,床位3500余个,成为一个集休闲度假、避暑疗养、观光娱乐、宗教朝觐、名人瞻仰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是全国著名的“漂流大县”,境内开发峡谷漂流点4个,有船只3000余只,同时,一支上千人的××漂流大军在全国20多个漂流点投资兴业。正是因为该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旅游产业逐产翻番,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实现旅游投入10亿元,接待各类游客550万人次。旅游业的大发展使乡村游的大发展成为可能,并成为该县旅游发展的品牌产品和主打产品。
四、发展乡村旅游,突出特色是关键
日前,中国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如下形式和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区。一是景区边缘地区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发展起来的附属产品,是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区;二是都市郊区型,它主要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过繁杂、甚喧嚣、多污染的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三是老少边贫地区型,他主要是近年来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它主要是以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生态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闲度假娱乐旅游。
从游客停留时间和活动空间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为主。由于中国乡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刚刚开发,条件还很不成熟;加上乡村旅游热点区域的城市郊区交通区位的优化,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在增强。因此,日前中国乡村旅仍然以短程不过夜一日游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的规律。
从客源市场看,主要以国内市场,尤其是本地及周边都市团体游客为主,散客和国际游客少。受距离、价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条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参加这类特种旅游的散客和外地远程游客甚少。
二、目前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1.规划开发不够科学,盲目开发现象严重。目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依然存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部分乡村旅游点,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布局,缺乏资源论证、规划与策划。特别是由于乡村旅游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仅对原有乡村资源稍加景观修改加工,就盲目上马、批量开发,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
乡村旅游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城市近郊由于交通便利,客源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因而适宜发展乡村旅游;而在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由于有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有风景区大量的客源为基础,因而也便于发展乡村旅游。而一些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的地方,若盲目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出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本地居民对农业并不陌生,因而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2.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中国疆域辽阔,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农业特色。但是目前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各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雷同,开发利用多限于果园、林地、鱼塘等类型,开发项目也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观赏型蔬菜园、瓜果园、花卉园、租赁果园、租赁花圃、租赁菜地、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驾船、捕鱼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
3.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4.没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大都是在一些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这些农户的村镇领导自然就成为了这些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显然缺乏相应的行业法律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造成服务不到位和管理工作混乱,因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旅游效益的提高。
三、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根据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对有优势旅游资源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防止出现一轰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2.注重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及保护。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文化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同时,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因为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本民族自觉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只要科学合理地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众进行正确、充分地引导和规范,完全可以实现在发展和利用中保护民族文化。
3.是要加强人员培训,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通过正确宣传和科学引导,帮助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握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本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鼓励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为规范,加强对经营者的检查与监督,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4.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注意保持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保持乡村的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应保持原貌,妥善维护。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乡村景区、旅游农庄内的污水、烟尘、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应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把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
[2]范春.论乡村旅游的开发[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
[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4]魏小安,刘赵平,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5]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