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作业成本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1: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作业成本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业成本论文

篇1

一、溯本求源,改变成本动因

传统成本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将成本划分为:①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短期内仍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与传统成本法基本相同;②长期变动成本,以作业为基础,作业量是其成本动因。某种产品分配的长期变动成本数额在传统成本法下多为固定成本;③固定成本,在给定的时期内不随任何作业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它也是变动的。

在传统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间接成本分配的合理性。而在现代企业制造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最终产品和劳务吸纳的间接费用大增。这种情况下,按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分配将会使产品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应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作业成本法(ABC法)应运而生,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二、强调成本的战略管理,延伸成本概念

传统的成本概念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但随着市场格局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产品的价值实现比价值形成更为重要,因此,应选择实施按成本管理要求的全程管理。

ABC法正是立足于这种全程的成本概念进行管理,将成本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将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阶段,且尤其重视在产品投产前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如果说价值工程强调在设计阶段剔除产品过剩功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ABC法则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也选用低成本作业。因此,ABC法被看作是价值工程在成本会计应用中的深化、细化。

三、强调决策的成本关联性,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

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种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做出决策,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忽略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假设决策对成本在短期内发生影响和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

相关成本决策法考虑了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①一旦某项决策敲定,与该决策相关的变动成本就会成为与其他决策无关的固定成本;②所有成本均是变动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仅仅只做一项决策,前期决策会对后期决策产生影响。换言之,某些成本就某单个决策而言是固定的,但就一系列决策而言却是变动的。相关成本决策法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脱离现实的,生产中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还同时进行,其相互影响既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在未来的潜在成本上。相关成本决策法没有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将导致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单项的决策效果之和。ABC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相关成本决策法,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一项决策不仅要考虑其对同期决策的影响,还要考虑其对后续决策的影响;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还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其中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变动,但随多项决策变动的成本习性。ABC法通过揭示各种成本的动因,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使决策后系统的总体效果大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

四、重新界定期间费用,完善成本概念

传统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其制造成本,就其经济内容看,只包括与产品成本直接有关的费用,而用于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支出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产品成本按费用的经济用途设置相关项目。而在作业成本观下,产品成本是指完全成本。就一个制造中心而言,该制造中心所有的费用支出只要是合理有效的,都是对最终产品有益的支出,就应计入产品成本。即作业成本观强调费用支出的合理有效性,而不论其是否与产出直接相关。

作业成本观下,也使用期间费用概念,但此时期间费用汇集的是所有无效的、不合理的支出,即所有作业无效耗费的资源价值和非增值作业耗费的资源价值,而不是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企业将它们计入期间费用,是希望通过改进相关作业以消除这些耗费。另外,作业观念下成本项目是按作业类别设置的。这种成本和期间费用的重新界定,是对管理内涵深层次认识的体现,有助于考核企业的管理效益,同时也完善了产品的成本概念。

五、降低成本的主观动因,完善责任会计

篇2

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作为会计界新的动向之一,近几年已被广泛关注。作业成本计算制度也称作业成本制,是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础依据,根据产品产生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引进该制度无论对我国会计学科建设,还是对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将受益匪浅。

一、成本动因定义

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作业成本计算法加以了解: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部分;狭义的看,它又可视作企业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二、成本动因的分类

在作业成本法下,从成本归属的角度,作业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执行动因、(均衡)数量动因和强度动因。

1、执行动因。若某项作业被重复执行时,每次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差别很小,这时作业的执行次数即可作为成本动因。作业成本除以作业执行次数,即是作业成本动因率。在设计作业成本系统时,一定要在分析有关作业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业主体的意见,慎重确认执行动因,以避免由此引起成本动因信息失真。常见的具有执行动因的作业有订单处理等。

2、数量动因。当某项作业多次执行中,资源费用的消耗表现出明显的变异,不过若资源费用的消耗跟作业时间或其他数量量度之间存在近似的正比例关系,这时称成本动因为数量动因。数量动因可表现为作业时间,也可表现为耗费资源的体积、重量等量度。作业成本除以数量动因的总计,即可得到成本动因率。同执行动因相比,数量动因的精确度有了质的提高,但应用数量动因的成本费用也增加了很多,为每种产品都可能多次消耗不同的作业,观察和记录每次作业花费的时间或资源耗费的数量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作。有些公司在应用作业成本方法的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编制“复杂程度指数”的方法。假定成本计算对象的复杂程度与消耗某作业时花费的时间或其他度量成正比例,则可以一定复杂程度的成本计算对象为基准,将其他成本计算对象与之进行复杂程度的对比,得出复杂程度指数。分配成本费用时,复杂程度指数乘以基准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即可作为参与指数编制的成本计算对象的数量动因了。

3、强度动因。有些产品、劳务或顾客需要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作业,在作业执行过程中资源的耗费并不具备执行动因或数量动因的条件,这时需要对作业作个别追踪记录,直接把作业成本归属于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成本动因称之为强度动因,由于直接归属作业成本,所以不需要计算成本动因率。应用强度动因进行成本的数量归属是最精确的,也是最符合逻辑的,但花费成本最多。只有那些作业成本较大、每次执行时资源消耗又无规律可循的作业,才应用强度动因。如同样是由安装调试作业中心执行的某次产品的安装调试作业,由于技术要求高,需聘请外来专家,租用外单位的高级仪器,并且作业时间集中等原因,跟一般作业区别较大,不宜采用执行动因或数量动因,则应直接把成本归属到产品中去。

三、确定成本动因的必要性

传统的成本系统通过假定数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而过分简化了成本的产生过程。在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里,生产的数量可通过产生的单位数来计算;而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中,直接人工小时或直接人工金额,甚至机器小时数则通常被用作单位数的替代品。随着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折旧费、维修、动力等费用由制造成本变成了制造费用。显然,这种情况下“驱动”制造费用将导致不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而将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更为复杂的成本动因,使得生产成本组成项目“各得其所”的使用不同的动因,则无疑将改善制作费用分配,近而导致更为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使得传统的对“期间费用”作一次性扣除,而不加分配的作法成为历史。确认成本动因的必要性还表现在,它会帮助我们清晰的看出哪些产品利润较高,哪些产品处在微利和保本状态。而这一点在传统成本计算法下却是不易觉察到的,成本动因的确定有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

四、成本动因概念的引起对成本性态划分的影响

传统的成本系统根据各项成本与数量,将成本划成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种。这样的处理方式忽视了成本还可以随着数量以外的因素而变动,即成本的可变性观念。事实上,成本形态是由成本动因所支配的,要把各种费用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上去,首先要了解成本性态,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动因。按照这种观念,成本可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和长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即原来的变动成本,它随产品的产生数量成比例变动,对它应该利用“与数量相关的成本动因”;长期变动成本则以作业为基础,它随作业消耗量的变动而变动,对它应该利用“与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须指出的是,长期变动成本的变动与作业量的变动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个时间差,即本期作业量的增减并不一定会立即引起本期的长期变动成本的相应变化,其影响可能要到下一期或更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显示出来。如产品批次计划一旦制定下来,即便企业决定减少本期的生产批次,但已经发生的生产批次计划指定成本并不会马上减少,需要分摊到各个产品批次中去。正是由于长期变动成本的这一特点,传统上常把这部分成本视为固定成本。而该“制度”把长期变动成本与短期变动成本区别的较为清楚。

五、影响成本动因选择的因素

从定量角度而言,成本动因的确认可通过在各种动因和相互成本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而展开;就较为主观的手段来说,成本动因的确认又可通过涉及成本的部门和主管讨论决定。因此,影响成本动因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四个:(1)计算成本动因的成本;(2)选定成本动因与实际作业消耗间的相关性;(3)成本动因的采用所导致的行为;(4)采用成本动因的数量。毫无疑问,计算成本动因的成本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成本——效益分析对于任何新的成本管理程序而言是适宜的。其次,是成本动因同涉及的成本相关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应考虑的因素。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可通过统计的方法或直观的确定,然而,成本——效益考虑应优先于对较高相关性的关注。再次,应考虑的又一个因素是动因的行为或刺激方面。减少动因将降低报告成本,从而激励企业法人去努力减少交易或所采用的任何动因的数量。最后,尚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即采用成本动因的数量。企业通常都要经历一个确认很多的成本动因,来重新汇总成本库并选择有限数量成本动因的过程。最终选定成本动因的数量取决于成本库的数量、成本的多样性、所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成本——效益密不可分。尽管确认适宜的成本动因能为企业实现降低成本目标创造条件,但确认过程实施起来仍有三个难点:(1)重新汇总成本库和成本动因过程带来的不准确性。这是一个主要难点。(2)成本。成本是采用多种成本动因的又一障碍。(3)总体复杂性。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制造过程日趋复杂,这种情况下确认成本动因是困难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要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产权制度的改革,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且必须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文/赵立业)

参考文献:

[1]韩静:关于成本动因问题的思考,经济师,2003,4

[2]杨雪梅、唐艺: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财会月刊2003,8

[3]丁启叶、金帆:浅析作业成本动因,财会月刊,2001,12

篇3

1.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财务人员未能对作业成本管理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作业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错误地认为,成本管理属于财务人员的工作范围,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部分财务人员对于作业成本法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这种管理方法过于复杂和繁琐,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手段而言,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过程十分繁复,导致财务人员引入该成本核算方法的积极性很低,造成作业成本法无法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2.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应用作业成本法的良好条件。

要运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就必须要将产品视作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重视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各个环节给予科学的内部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各个阶段的工作,然而,现阶段大部分企业没能成功构建完善的生产销售控制体系,无法为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运用创造有利环境。

3.缺乏强大的技术支持。

企业要运用作业成本法,就必须要不断引进各种高科技信心技术,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信息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得已经很广泛,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和成熟,但是目前还没有研发出专门服务于企业成本控制的科技信息技术,无法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二、加强作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企业作业成本核算意识

企业要在目前实施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加强作业成本核算意识,首先要根据“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重新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其次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采用全员成本管理方法,企业所有员工均应明确自己的具体作业成本中心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在工作过程中加强作业成本管理,养成良好的作业成本控制意识。最后企业必须要针对生产制造各作业环节所消耗的资源包括材料、动力、设备等各项工作制定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管理规范,重视对企业资源、能源等消耗的控制。

(二)重视人才培养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企业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该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同时引导企业财务人员积极配合成本管理工作,提高作业成本法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企业必须不断强化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与作业成本法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明白实施该管理方法的积极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作业成本法的学习中。在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初始阶段,企业应该对国内外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借鉴,综合考虑企业自身实际状况,稳定推进作业成本法应用。

(三)加强部门联系,重视政府支持

企业财务人员应综合分析具体的产品成本状况,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应部门及领导,不同部门针对企业成本实施深入分析及有效整合,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将非增值作业终止,减少相应部门成本。所以,企业必须要调动全体员工的力量,为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以及成本归集改善工作提供有效支持,作业成本法应用不仅仅是财务人员的事,同时也是整个企业的事。另外,企业要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例如争取政府在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经济支持,推动企业作业成本法的技术研究开发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实现对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应用,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

(四)加强作业成本差异分析

企业成本控制的最终环节是要实施事后分析以及总结。针对作业成本,事后分析值得是针对实际发生的不同作业法以及预先制定完成的成本标准,开展有效对比和分析,将存在的差异计算出来,同时,再此前提下对引发差异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具体责任进行科学落实,从而推动成本责任考核工作,并为新标准以及新方法的制定提供参考。成本差异分析指的是企业形成成本后,针对日常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全面分析和研究,挖掘引发成本变动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及时纠正和改进,进一步明确具体经济责任,为下一个成本控制环节的目标成本确定提供有效依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企业成本的减少,提升总体经济效益。针对作业成本控制工作,建议采用定期报告制度,全面了解不同成本资料的控制状况,明确实际成本以及目标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研究引发差异的原因,制定科学措施进行偏差纠正,为企业奖惩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通常,成本控制中的事中控制在综合性以及全面性上相对比较缺乏,所以,这些缺陷必须要通过加强事后控制进行有效弥补。作业成本的时候分析实际上是事中控制的延续,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企业成本控制的监督以及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新标准以及新方法制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业成本法要求在成本事后控制中,针对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以及传统预算制度的具体运行方式进行归纳和改进,实施作业实行差异分析。研究事前控制以及事中控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成本控制标准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下一环节的成本控制提供有效指导,这同时也是事后控制的主要目标。所以,企业必须要编制科学的作业成本报表,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报表进行补充完善。

(五)促进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有效结合

作业成本法在可控成本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而其它可控性差的成本因素依然可以采用传统成本法。比如,一个科技密集型企业通常需要经过数个生产作业步骤,且重视非财务变量,如产品的设计、零件数量、运输距离等,就应该应用作业成本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因素,达到优化生产过程,降低成本的目的,并考虑企业中其它不可控成本因素采用传统成本法;而其它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作业过程若步骤简单,耗时又不长时,可以考虑继续采用传统成本法,而对于生产过程中所需消耗的多种材料则使用作业成本法,最大程度的消除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失。这样将两种成本法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优势,互相弥补,既可以提高企业成本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更多的真实成本信息,又成功的降低了成本消耗。

(六)科学开展作业成本核算,发挥其对于企业的积极作用

篇4

1.1运用传统成本核算法计算物流成本的缺陷

传统成本制度存在以下弊端,如:无法提供相关物流成本的准确信息,传统成本核算主要以计算产品成本为目的把物流成分进行分解,导致不容易看到其真实面目,因此不能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具体情况如下:

①物流核算范围不够全面。现阶段,企业日常物流核算主要涉及采购、销售环节,忽略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从现代物流的角度来说,物流主要涉及供应、生产、销售、退货等环节,其相应的物流费用也是种类繁杂。从核算的内容来说,部分企业把支付给外部的、比较明显的外部运输、仓储企业的费用归纳到专项成本中。而企业内部的物流费用经常与企业所用的生产费用等各项混在一起,极易遭到忽视,多数企业并未把其列入成本核算内。从而导致物流成本出现低估或模糊的情况,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利于有关利益者或企业内部管理者进行决策。

②物流信息与其它成本相互混杂。根据物流信息的披露情况来说,因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把有关物流费用核算整理归纳至产品成本核算中,和其他成本费用相互混杂。这种把物流信息与其他信息混杂起来,导致物流信息需要从有关会计信息中进行归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其信息时效性太差,严重影响物流管理和效绩评价效果。

1.2借助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核算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不只是企业成本分配和计算的方法,也是根据因果关系对资源流动情况进行分配,便于合理控制成本。使用作业成本法先以市场的信息决定选择那些产品,判断生产所需产品必须辅助哪些作业及数量,随之对进行这些作业所需的哪些资源展开分析。物流活动及其它很多费用并不单单出现在一个部门,过去企业进行成本计算的方法是把各种物流活动与其它费用混合在一起,归集成租金或工资等形式出现,这种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明确划分运作责任,严重影响生产经营评价效果。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弥补上述不足之处,作业成本法的分配标准更符合客观情况,能有效提升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能有效对不同物流作业成本展开汇总,不用在大量的会计账目内找寻物流活动形成的费用,可以快速计算出物流成本。作业成本预测法是把作业成本库为依据,以成本动因为预测变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成本预测的范围,加大预测变量的相关性,确保预测更加明晰、客观,提升预测的准确性。

2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核算的步骤

作业成本法(ABC)就是以作业成本核算的方法为基础,根据作业动因理论,随之对作业展开动态追踪、认证和计量来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因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是具有一致性,但是TBABC具有程序简单,节省ABC中分配资源费用到作业的某些步骤,依照测定单位作业所需的时间把资源动因与作业动因进行合理融合,从而把资源成本合理分配给成本对象。把ABC内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合理融合起来,以时间为统一的度量工具,合理分摊成本,从而保障物流成本计算更加简单,更容易进行推广,具体步骤如下:

①大胆估计总作业时间。某些部门的具体产能是员工或设备实际工作的时间,管理人员根据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展开估算,通常认为资源能力的提供量占据理论提供量的80%~85%左右,以实际提供量为理论提供量的80%进行计算,如此能快速估算出有效作业所需的时间。随之对单位时间成本进行计算,必须注意,单位时间成本是为总成本除去有效总作业时间。

②明确资源动因。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资源消耗是完成某项作业需要消耗资源的总量,作业影响着资源消耗量,资源动因与资源和作业相互联系,明确资源动因的专属和共同消耗,若某项资源消耗只属于某项作业,可以直接计入某项作业成本库内。若某项资源消耗是因多项作业引发的,这是要选择最佳的量化依据把资源分解至各类作业中,这里的量化依据就是需求的资源动因。

③估算单位作业耗费时间。单位时间需要的时间是通过经验丰富的作业经理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推测获取。得到单位作业耗费的时间,计算出单位作业的成本。单位作业成本就是单位时间成本和单位作业花费时间这两项指标的乘积,作业成本动因率的经济含义则是某项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求得作业成本动因率之后,就能把作业成本计算至产品或服务之上,最后汇总出产品或服务成本。

3结束语

篇5

作业成本核算法也可称为ABC管理法,其以具体事项作为依托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将分析和研究对象细化为多个部分,对各部分在整体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所得数据作为基础,进行从大到小排列。以具体累积比重或占有比重的相关标准作为根据,将各组成部分划分为ABC3个等级或类别。A、B、C类别分别为重点管理部分、次重点管理部分、一般重点管理部分。结合作业成本法实现在成本分析过程中明确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同时,又可兼顾对一般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管理,进而实现应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作业成本法包含的基本步骤

作业成本法主要包含作业成本计算及作业管理两大部分,其主要包含3个步骤,具体为:

①对各种资源耗费进行确认和计量。资源可分为货币、材料、人力、动力等诸多种资源。作业成本计算法在不改变生产所耗资源总额的基础上对资源总额在各产品中的具体分配额、资源总额在销售成本和存货中的分配额进行调整。

②将具体资源在作业中进行分配。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作业过程中包含的具体资源种类进行确认,即对作业中所包含的具体成本要素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对各类资源的具体资源动因进行确立,将资源分配与具体作业中,然后将作业中该类成本的总成本额进行计算,并列出具体作业成本单,对各成本要素进行汇总,算出总成本额。

③将作业成本法中总成本具体分配到各产品中,并列出具体产品成本单。这个步骤的工作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各作业的具体动因进行确认,并对动因总数进行统计,然后计算作业单位作业动因的具体费用分配率;另一部分,对产品制造费用进行统计,并列出产品成本单。

3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设计

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分析和理解可知,成本的计算和分配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

3.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

在成本控制系统中,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的阶段极易被忽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也经常不被应用于实践。但是该流程在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中也属于一个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具体有以下几个部分:对低效与高效作业进行区分、对非增值作业与增值作业进行区分。然后应用科学有效地分析管理技术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低效作业部分,且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非增值部分作业进行删除。此外,在这个阶段中还需对企业各项作业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设计的各作业具有科学、合理的连接,尽量避免重叠作业部分的存在,进而促进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作业链的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2对企业成本控制具体对象进行明确

对成本控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使之得到明确,为成本控制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对工作责任进行明确。责任的明确除了需要制定责任制度外,还需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个人及具体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成本控制的责任承担者、成本实施者具有良好一致性。通常情况下,对成本控制进行管理的工作者会将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和具体作用归到一起进行设定,然后直接交由一个部门进行承担。因此,为了实现成本核算得到有效简化,可将多个不同作业进行合并,然后归于同一个作业中心。但是作业类型的设定范围不宜设定过大。成本具体实施与其相应的责任中心部门具有一致性,进而促进企业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3.3对作业的标准成本进行制定

研究对象制定为作业中心,在具体数据和相应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内容相互结合,为作业中心制定具有标准性的成本。作业标准成本制定原理与传统成本核算法原理基本相似,但也具有部分独特之处。通过与作业成本法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其成本流程具体可理解为资源———作业———产品三大流程。对作业中心标准成本进行制定的原则也是根据这三大流程来展开。通过对作业过程中所需消耗的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对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相关作业进行分析。通过这两个分析环节来实现对标准成本的确定。标准成本制定过程主要包含作业标准单价、作业标准量两大部分。作业标准单价具体为资源标准单价×单位作业所消耗的相应资源数量。通过这个分析可知,想要得到作业标准成本的具体数据,还需要了解两个元因素,即单位作业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和标准资源单价。该两部分的制定方法及原理与传统成本控制相同。在标准作业量中也包含两个部分,即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和产品的有效产出量。产品消耗资源环节产生的实际效率对单位产品消耗的标准用量具有决定作用。

3.4落实成本差异分析

当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生后,就应将其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并对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对成本差异部分进行分解和分析,然后寻找、归纳差异产生的相关原因。对成本差异进行分析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作业中心最后发生的实际成本减去标准成本即为成本差异;等同于将单位作业产生的实际价格乘以实际数量所得乘积减去标准数量与价格的乘积;也等同于作业量差所引起的成本差加作业价差引起的成本差。实际与标准成本二者间存在的差异导致作业价差产生。当资源消耗效率和标准数量间未存在一致性时,便产生作业量差,也就是说作业量差的产生与作业实际、标准消耗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有密切联系。

3.5制定相关对策

通过对成本差异进行全面分析后,对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确定,然后积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进行有效应对,进而实现对企业作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降低企业的作业成本。对策的制定方法与传统方法相似。因此,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基于作业成本法积极对相关标准进行修改和调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作业成本法未对企业作业链、生产流程进行任何改动,只是对作业链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改造,并充分结合后续发生的相关生产过程进行适当调整。

4结束语

篇6

(一)技术基础和人员素质低下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业银行的科技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未形成筹资、投资、成本管理、后勤管理等综合经营管理的系统化;软件开发水平较低,基本上停留在提高核算效率和减轻人员劳动强度方面,各个系统间的互通性差。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缺乏对应的技术支持。同时,从素质角度看,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加之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会计人员习惯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缺乏职业判断能力。而作业成本计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很难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二)实施成本巨大

实行ABC必然需要对原有的成本系统进行适当的改进。以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系统及相关业务管理系统的构造框架,与ABC的要求相比,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对商业银行当前十分庞大的系统进行改造的成本如设计成本、咨询成本等将十分巨大,加之设备费、测试费、维护费等机载成本以及相关用于作业成本核算的人力、物力支出的核算成本,改造一个成本核算系统的确不易,其要承受的财务压力可想而知。

(三)作业的定义与作业动因的选择难度较大

在商业银行运用ABC,目的是更全面、更合理地将商业银行所消耗的资源分配到消耗这些资源的作业上。而商业银行的作业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剧,其作业种类将更加纷繁。因而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在作业的定义划分、成本动因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影响ABC得以正确运用的关键。然而,由于经验与技术问题,也由于“人”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在作业的划分、成本动因的选择上难免会带有主观性,从而易导致成本的不真实。

(四)对实施ABC的定位不当

从目前已有的一些案例看,对ABC的认识与定位不明,也正严重地影响其运用效果。一是将ABC仅仅看成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认为会计或者财务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二是一开始推行ABC就过分追求完美而忽视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应用环境。这两种观点与做法均有失偏颇,对ABC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推行造成极大的伤害。

(五)制度问题的制约

从目前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与会计准则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费用作期间费用处理,一般不要求分摊给产品、客户和部门等成本对象,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现实实施ABC时,在核算体系等方面,缺乏外部刚性的制度支撑,也缺乏财会人员与经营管理层的主观支持。

?推行ABC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统筹安排,有所侧重。根据ABC制度的计算原理和基本办法,笔者认为,抓好基础工作,建立框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现阶段推行ABC的重点:

(一)建立作业成本法的制度框架

尽管ABC在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完整的实践成功案例,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却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有效指导ABC的实践,必须做好ABC的引进介绍、制度设计、学习培训等工作,以尽早建立起ABC的制度框架,为其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基础与制度保障。

(二)ABC信息系统的建立

在假定商业银行管理当局与财会人员已基本掌握ABC计算办法的基础上,ABC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又是一个重大变革。开发与建立ABC信息系统不仅会影响到研究范围内的所有部门和职员,而且要对各种作业提出质疑。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ABC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规划与实施。从国外商业银行ABC的应用情况看,结合我国实际,ABC信息系统的建立应考虑数据的种类与来源及可获性、系统的解决方案、可能的模式、操作需要等因素,在对原有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可分以下6个阶段、24个步骤进行。即包括:发起项目(包括商定项目目标、确定项目结构、制定业务计划书、制定详细的项目方案)、数据的构成(确定成本对象、商定作业字典、确定成本动因和业务流程、识别作业的计量指标)、收集数据(确定详细的数据规范、确定数据来源、确定数据收集方法、开始收集数据)、开发ABC信息系统(确定报告要求、选择并安装软件、开发静态数据和接口、加载数据并检测报告能力)、汇编ABC信息(把成本分摊到作业中、将作业与成本对象联系起来、计算贡献毛利、评估增值)、使用信息(生成并展示信息、验证即时效益、鼓励采取适当行动、确保不断进步)。

(三)合理定义作业

从ABC的成本核算原理与流程角度分析,作业是核心,商业银行可以看做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些作业用来支持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交付,通过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开展作业,或提供客户愿意支付的差别化产品和服务,借以获得竞争优势。定义作业应该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为部门中进行的主要作业定义,一般每一个部门的主要作业不能超过12个,二是为主要作业的组成部分(细节性作业)进行定义,根据管理目的与信息用途的不同,如机构日常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客户盈利能力评价、产品成本核算等。从个案角度看,对作业的定义层次要求与详细程度也有所不同,但从整个ABC管理体系分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均应在足够低的层次上对作业进行详细的界定,以使每一个部门的作业能与分析所侧重的决策层次联系起来。

根据目前已有的成功经验,定义作业的方式应该在对作业链进行充分分析的前提下,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融合的方式进行,其方法可以采取调查表与座谈法,将经营管理活动的处理与员工的敏感性结合起来,充分抓住作业的特征,并可视商业银行的特点,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适当的合并或分解,以达到科学、准确定义作业的目的。

在对作业基本界限予以明确后,应对作业按支持资源使用的优先顺序排列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即对任何部门所确定出来的作业,区分为基本作业与任意性作业,在此基础上,将这些作业进一步区分为维持性作业与经营性作业,构成一个矩阵型的作业库,为寻找成本削减和效率提高提供基础。作业的定义,涉及到许多的实践问题,如作业定义的明确性,细致程度、数据的维护等,则应通过谨慎的设计和运用有效的ABC系统来克服。

(四)适当确定成本动因和作业计量指标

成本动因与作业计量指标的使用,是ABC与标准成本等传统成本管理办法的主要区别,通过集中关注成本动因与作业计量这两个因素,可以避免使用不相关的或是随意的摊配方法使问题模糊化,使成本信息有助于决策。

成本动因的确定,要在对作业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结合业绩管理需求,放在那些影响商业银行作业流程改善的关键因素上。从外部看,成本动因的确定,应考虑市场变动性、整体经济情况、竞争地位、规章制度、客户需求等因素;从内部看,应考虑管理层能够控制的因素,如产品开发、处理速度、分销渠道的数量和种类、作业的数量与多样性、风险政策、客户服务质量等。

在实践中,作业计量指标的确定,既需要职业判断力,也需要分析技巧。总的来讲,计量指标的确定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确定出那些耗用时间长或成本较高的作业,并考虑作业所支持的产品、服务和客户的多样性与这些作业在每一个产品、服务和客户中绩效的差异程度之间的关系;二是确定出与账户余额相关的成本,并确定那些待分配给利息收支的指标,把与产品和交易对方的利率和风险考虑进来;三是要考虑那些与作业无关的成本,以及分析这些成本如何发生、为什么发生所必需的计量指标。通过对相关经验的分析,商业银行作业的主要计量指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所提品和服务的数量、新产品推进的速度、使用分销渠道的数目、服务质量、接受服务的客户数量、所提品的价值、完成交易的数量等。值得注意的是,作业计量指标的数量要求主要取决于产生成本信息的准确性要求,以及商业银行所提品和服务的复杂性,因此必须根据采用信息的可获性以及处理信息的成本对其进行平衡。

对于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与作业计量单位指标的使用,一般应该在综合以上所述多种因素(如性质、数量)的基础上,采取经验法、测量法、回归法等办法确定。为降低ABC应用的复杂性和实行成本,还可以依据同质性,合并一些成本动因,减少系统的成本动因数量。

(五)合理安排资源和成本的分配规则

根据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ABC原理,将成本资源归集到作业中心或作业成本库,并分配到相关作业,是推行ABC重要的一环。在资源费用的归集分配过程中,应坚持注重价值高与差异性大的资源、注意那些需求方式与传统的分配基准不相关的资源的原则。归集项目可以参考预算项目进行,从分配步骤看,通常应从确定作业的人工成本开始,接下来才是收集、分解或归并执行作业时耗费的其他资源。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是无形产品,尽管ABC的基本概念和成本分析有关,但考虑收入也很重要,收入信息提供了监督和控制投资收益和盈利能力的必要输入数据,这样,才能把报告主体的成本与收系起来,使成本分析的不再是孤立的监督和控制成本。

从成本产生的渠道看,将利息、中间业务支出、人工成本等分配到作业成本相对比较容易,对于信息技术等费用来说,相对难度较大,其他成本则可根据ABC产生信息的用途进行分析。对人工成本的分配,尽管有历史平均法、相对价值法、作业抽样法、预定时间标准法等分析办法,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访问和工作讨论会、对信息技术系统费用的分配,则应该采取矩阵分析的办法。对收入的分配归集,应根据不同的分析用途,通过不同的作业类别或责任进行分配。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不使成本分析模糊不清,可以通过协调报表和使用突出主要结果的分类汇总,使成本完整与决策需求之间达到平衡。

(六)逐步在日常成本管理、产品与客户赢利能力的计算、战略管理中运用ABC

从ABC的计算原理与流程看,将作业成本分配给各相关的成本对象是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成本对象主要包括机构、部门、产品、客户等,将作业成本归集到成本对象同样也涉及到其对象的定义、动因定义、计量指标等问题。与此同时,按相关性的要求,归集相应的收入,使各成本对象的赢利能力计算成为现实,并运用到实际的经营决策中去。利用计算分析的结果,通过适时管理(JustInTime,JIT)、TQC(TotalQualityControl全面质量管理)、流程改造等的实施,加强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削减非增值作业,寻找降低成本的机会,并实际运用于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与战略管理中,以提高竞争优势。

通过上述有关问题的分析,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人力与技术条件下,推行ABC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此,我们应该紧紧围绕上述工作重点,以利率逐步市场化和加快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等为契机,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促使我国商业银行ABC的渐进式发展。

(一)克服认识障碍,高层支持,让管理者和员工参与ABC系统的设计

应用ABC,应该重点强调其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作用,以广泛更新商业银行的管理观念,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要更多地将ABC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模式运用于商业银行的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管理方面。对此,需要高层支持的积极性、提供资源的竞争性和内部各部门的合作性。需要对全体员工进行ABC有关理论的充分学习与培训,理解ABC应用的重要性以及相应对ABC结果的影响,积极参与ABC系统的设计与运用。总的看,ABC作为一个变革,需要时间、努力与耐心。

(二)做好基础研究工作,着手建立框架

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技术条件,在广泛学习培训的基础上,要着力研究具体的ABC推行方案与实施框架。在框架中,应包括组织机构、推行步骤、操作程序与要求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制定方案中,对动因的选择不必太细、太全,而应该找与本行主要成本相关性最大的因素,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作业活动。作业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要基本与目前的科技化水平相适应;ABC制度的制定要与内控管理制度的改进紧密联系起来。

(三)由点及面,梯度推进

ABC作为一种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在推行框架的指导下,可以从个别部门到整个银行,从个别先进分行到更多分行,逐步开展,梯度推进。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银行内部技术装备水平的多层次,可以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与之适应。例如:劳动密集型部门可采用责任成本控制;自动化程度高、间接费用比重大的部门可运用ABC控制。众多的探索已表明:即使是局部应用的ABC,对于促进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与竞争力的增强,也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不一定要等全面符合条件后再实施。目前工商银行的全面成本管理与建行的部门预算也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应运而生的。实际上,实施ABC后,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效益的增加,从长期来看又会促进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环境的改善,从而进一步为ABC、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逐步将ABC纳入预算过程

有关实证研究表明,成功应用ABC的公司中有45%把ABC纳入预算。因此,通过试点,可把ABC的信息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以使预算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提高预算的精确性与科学性。

(五)实行财务体系一体化

篇7

1.资源动因分析——评价作业的有效性

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它表现了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是把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基本依据。资源动因分析是通过对资源消耗、资源分配的分析,评价各项作业有效性的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哪些资源是必需的,哪些需要减少,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最终确定如何改进和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其实质是判断作业消耗资源的必要性、合理性的过程。具体分析程序如下:

(1)确认主要作业,建立作业中心

这一步工作,应在了解生产流程的基础上确定各个作业。作业的划分不宜太细也不宜太粗:太细则不仅不能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反而有可能造成分析紊乱;太粗则难以揭示管理改善的机会。确定了作业之后,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作业,建立作业中心。信函的寄递过程可以分为:交寄中心、理信盖销中心、出口分拣中心、搬运装卸中心、转运中心、长途运输中心、交换邮件中心、转运中心、进口分拣中心、投递中心等10个作业中心。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各个作业中心

作业中心建立后,需将资源费用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作业组成的。所谓作业的同质性是指这些作业都是为同一个目的或同一项服务而产生,对产品的生产起某一方面相同的作用。例如,以交寄作为一个作业中心时,许多与交寄信函有关的成本将会归集到消耗该项资源的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中心的各种什业消耗资源的数量以及相应的单位资源成本计算各种作业的成本,所有作业成本之和就是作业中心成本。信函寄递过程所经过的10个作业中心包括的资源费用项目有: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邮件运输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收集费用数据时,应充分利用企业原有的成本信息系统,有的数据可以直接获取,有的数据需要加工处理。这一步骤工作是繁琐而重要的,要仔细分析各项费用,按资源动因归集到各个中心,往往要反复几次才可最后确定。

(3)评价作业的有效性

企业的作业少则几十种,多则上千种,不可能一一确定增值性和效率,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只能选取相对比较重要的作业进行分析。由于邮政成本费用构成中出口分拣和长途运输环节占有较大的比重,笔者选择出口分拣中心和长途运输中心进行分析。

①出口分拣中心

分拣中心的作业可分为粗分拣和细分拣两项。一般在邮件量少的小企业只需进行一次细分拣,而在邮件多、规模大的企业就需两道分拣作业,以提高工作效率。分拣工作大多数是由信函分拣机在一些大的信函分拣中心来完成,少部分由人工完成。分拣工作在时间上负荷不匀,工作人员在高峰期时忙不过来,闲暇时也可能无事可做。归集到该中心成本库中的成本费用主要是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机器设备折旧和修理费。因此可考虑在加速邮区中心局体制建设进程中,不断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信函分拣机的数量1997年比1996年增长了33.3%,1998年比1997年增长了39.5%,但其生产能力并未被充分利用,不仅使昂贵的进口设备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大大提高了成本费用水平。为了提高投资效益,必须提高其设备的利用率。

②长途运输中心

长途运输工具有飞机、火车、汽车、船舶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火车,在一级干线邮路上80%~90%的邮件量靠铁路运输。长途运输作业在邮政生产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增值作业,但就目前情况而言,长途运输在邮路选择、运能利用及人员配备等方面还未达到高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提高作业效率:安排好邮路。综合考虑里程、运输效率、班期正常与否和利用价值等因素,按照自办与委办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用运输工具,力求通信效果较高,而运输成本较低;充分利用目前的运能,既要避免在自备邮车已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购置新车,又要避免空载问题。将各项业务集中管理,合理配载运输,提高利用率;合理配备人员综合考虑各种运输工具的时间、频次、停靠地、容量等,合理配备外勤人员。

.作业动因分析——判断作业的增值性

作业动因是指作业被消耗的直接原因,是进一步将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各项产出上去的标的,其分配依据是该项产出消耗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代表作业的数量。例如分拣中心作业动因的计量可以选择为信函量;搬运装卸中心可以选择邮袋数来计量。作业动因分析是通过对作业的识别、作业的计量、作业消耗资源费用的归集与确认,分析评价各项作业增值性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哪些作业是必需的,哪些作业是多余的,尽可能降低直至消除那些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最终确定如何减少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从整体上降低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

确定是否为增值作业时,应结合作业动因分析对多项作业开展细微的分析。增值作业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该作业的功能是明确的;该作业能为最终产品或劳务提供价值;该作业在企业的整个作业链中不能去掉、合并或替代,三者缺一不可。一般来说企业各个环节的作业都是为了产出而作的。都是增值作业。而一些搬运、装卸、存储以及生产过程中任一环节的等待、延误等,应属不增值作业、现以封发阶段的搬运作业和质量检查作业为例分析如下:

(1)封发阶段搬运不增值作业分析

封发阶段的搬运作业,是对即将发出进行转运的邮件由分拣封发的场所转移至邮车旁,以备装车。搬运的目的是转移邮件,它是一种不增值作业。消除或减少这一作业的途径是车间内合理布局,使邮车尽量靠近分拣的场所,以减少不必要的搬运。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搬运作业都是不增值作业,应视具体情况来分析判定。如大型包裹分拣中心的搬运就是其主要作业,是为了分拣而必须进行的作业。

(2)质量检查不增值作业的分析

质量检查作业是封发阶段出口分拣中心的一个作业。它是在分拣之后、捆信之前对邮件进行质量的检查,看有无破损、有无规格和质量问题等,并做补救的措施。根据TQC零缺陷的观点,这一作业属不增值作业。解决的办法是让顾客使用标准信封,正确书写等等。

3.计算、归集作业成本

成本库确定后,就可以计算每一个成本库单位作业动因的成本,即成本库分摊率。然后将汇集于各个作业中心成本库的成本按成本库分摊率分配到各项最终产品上。产品最终作业成本即为该产品所经过的各作业中心应分摊的成本之和。具体计算公式为:成本库分摊率=该库归集的资源费用×该库作业动因耗用数某项产品应分摊的成本费用=成本库分摊率×该产品作业动因耗用的单位数某项产品的作业成本=Σ该产品在各个作业中心应分摊的成本一封长途信函的作业成本即为上述十个作业中心中应分摊的成本之和。

4.作业的综合分析

篇8

一、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

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性质相同的作业所构成的集合叫做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是指产品消耗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它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集合(作业链),随着作业的推移,在作业链上发生的费用,就转移到了最终产品成本上。同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价值从内部逐步积累最后转移到顾客(价值链)。

成本动因是指导致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的诱因。成本动因通常选择作业活动耗用资源的计量标准来进行度量,如质量检查次数、用电度数等,是成本分配的依据。

(二)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都是视为产品消耗作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于直接费用,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方法一致。但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与传统成本法不同,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将上述分配给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各自的成本动因,根据作业的耗用数量分配到各产品。作业成本法下,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由于成本动因的不同,使得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也不同。

二、供电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一)必要性分析

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其环节可分为输电、配电和售电等部分。供电企业的商品是电能,电能的输送,分配和销售过程与其他企业产品的销售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由于其产品的单一性,供电企业的成本核算不像一般制造企业那么复杂。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指为销售电能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费用不是由公司根据实际支出任意定的,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电网公司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购入电力费、输电费、委托运行维护费、材料费、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其他费用来确立。

根据现有成本管理模式得出以下结论:以省公司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省公司以下的分公司按照指标进行简单的成本记录,省公司最终汇总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实际支出,成本费用具有很大的控制空间。因此,在供电企业实行一种较准确的成本计算方法是迫切的。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动因来进行控制特点,注定了它非常适合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

(二)适用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具体计算过程而且在于其逆向思维方式,方法是否实用关键在于应用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时候能否真正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鉴于这样的考虑,作业成本法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供电企业是可以率先推行、逐步推广的。原因如下:

1.从作业成本法产生的根据、背景和应用条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高科技制造环境。随着我国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供电企业提供了日益先进的生产技术,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基本具备作业成本法应用的高新技术环境。

2.供电企业的现状适应作业成本法应用条件中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例要求。作业成本法的精髓是其逆向思维的方式。其功能不仅是更精确地计算成本,归集各类成本,最主要的是能经过分析,找出成本动因,进而加强成本控制。所以只要企业具有成本控制空间就有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能性。

3.供电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大的可控空间。在供电企业的所有成本中额数最大的是购电费,其次是折旧,控制弹性小的折旧和购电费占了总成本70%以上比例,从表面上看费时费力地应用作业成本法似乎没有必要了。其实不然,由于供电企业成本基数的巨大,包括材料费、修理费、其他费用等可控成本费用对省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在实际中三项可控费用是迫切需要控制的费用。可控费用有很多都是弹性支出:例如材料费根据维护资产及拥有设备数量情况如何标准控制。所以按可控成本的绝对值来说供电企业应使用作业成本法。

4.供电企业的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期望采用一种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供电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这种形势既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随着供电企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作业中心和作业链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条件。

(三)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意义

1.作业成本法使公司的成本信息更加科学化。公司通过降低管理费用、材料费和修理费等三大费用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使其成本信息更加合理化;通过人力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生产成本控制,使利润信息更加真实。

2.作业成本法对供电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很大意义。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经营对资源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作业成本法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实施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3.作业成本法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实施作业成本法有利于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一步消耗的过程进行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规模效益目标,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

三、供电企业作业成本法实施模型设计

(一)前期准备工作

公司领导的有力支持是作业成本法能够实施的前提,另外财务人员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作业成本计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项会计凭证、计算单,并遵循以下具体实施原则:

1.各项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数据来源于财务处以及各环节成本管理人员。

2.成本动因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各部门发生的详细记录及财务部门数据报表。

3.对于特殊相关数据,均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做了合理的估计。

(二)确认和计量各种资源耗费

供电企业的资源可进行如下分类:货币资源、材料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折旧资源和修理资源。

货币资源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材料资源指那些为维护而耗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各类材料、工器具、仪表、备品备件,由于技术培训、劳动安全保护措施、小型技术改造等耗用的材料和管理部门及公共场所通风、照明、维护用料;人力资源即人工成本主要包括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等有关费用;动力资源是耗电能、动能的设备、工具等;折旧资源是固定资产所提取的折旧;修理资源包括本单位以及委托外单位日常固定资产修理费。(三)确定作业种类

虽然供电企业的成本具有很大的管理空间,但其核算过程并不复杂。考虑到供电企业的单一性,可直接设立作业,通过作业归集资源。供电企业的作业应按其流程及成本动因的重要性设立为: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和折旧。

(四)将资源分配给各个作业

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就应将资源费用分配至各个作业,衡量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收集费用数据时充分利用企业原有成本信息系统,有的数据可以直接获取,有的数据则需要加工处理。这一步工作是繁琐而重要的。要仔细分析每项费用,小心地归集进入各个作业,往往要反复几次才能最后确定。

(五)确立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各项作业

资源动因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1.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作业所消耗的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动力资源、折旧等直接计入购电、输电、配电、售电、调整作业。如货币资源中的购入电力费直接计入购电作业、输电费直接计入输电作业等。

2.在发生领域上就可以区划为各作业所耗的资源耗费,则可以直接计入各作业。如各作业各自发生的办公费、各作业依照应付工资额核定实际工资费用等货币资源,材料支出按发生的部门计入相关的作业、折旧按发生的时段计入相关作业。

3.从最初消耗上就呈混合耗费形态的各项资源耗费,则需要选择合适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解分配到各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如动力费一般按各作业实用电力度数分配。

(六)把总费用分配到各项作业,算出各作业成本

在企业所有的费用中最难的就是企业管理费用的分配,因为有时资源动因很难确定。供电企业不是制造业,所以存在相同的问题:分配整个企业的管理费用时很难找到一个量化的指标计算分配,但这并不意味着找到合适的资源动因和分配率不可能,在供电企业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找到相应的标准分配费用:

1.算出分配率。

=分配率

2.根据分配率向每个作业分配总费用。

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的成本×分配率=购电作业(输电作业、配电作业、售电作业)所需分担的成本

3.计算每个作业的总成本。

每个作业所分担的管理费用+前些步骤中每个作业所分担的资源费用=本作业的总成本费用

四、推广实施作业成本法的难点及对策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