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微电影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1: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微电影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微电影论文

篇1

电影创作的首要步骤是剧本创作,它是微电影创作的基础。如何让主题和故事情节不落俗套,这就需要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确定好主题和故事情节之后,必须把它写成剧本,这种文本格式小学生未曾学过,只有通过网络自学,并改变自己惯常的写作思维和方法去编写,这是学生创造力得到培养的另一种表现。最后,还要把剧本转化为分镜头,对小学生来说,这一过程是最困难的,学生以前未曾考虑过怎样用镜头来表现剧本内容,未曾体会过镜头与文字的差异:有时一段复杂的文字只需要一个长镜头就可以表达,有时一句短短的话却需要几个分镜头来体现。一组学生一般只有一部DV摄像机,这更增加了构思分镜头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像导演一样去思考镜头的机位、演员的表演,以及影片的蒙太奇思维等。这一过程是最具“头脑风暴”的,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在此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二、传递正能量

一部微电影,要表达什么、弘扬什么,是创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小学生涉世未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对于事件的对错、现象的美丑辨别不清,所拍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明确的观点,有时连自己拍摄的微电影要表达什么都不知道,这时候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对所要拍摄的内容进行研究:影片中的人物做法对吗?你对影片中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影片结尾对人物或事件的对与错是否有明显的观点表达?让学生在创作小组中交流探讨,或向家长请教,或在书籍和互联网中寻求答案。经过思考和探索,学生制作出来的微电影就会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作为创作团体中的一员,学生在创作中思考、探索,对影片内容深有感触,所受教育也最深,而其他学生在观看影片时,由于与创作者年龄相仿、心理特点和想法相近,加上影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因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接受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从而实现正能量的传递。

三、磨炼意志力

一部微电影的制作,撇开其他步骤不说,单“正式拍摄”就已经花掉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小学生控制能力差,拍摄过程容易笑场,拍一个镜头可能要NG好几次;一个小组一般只有一台摄像机,对某些多机位拍摄一次就能拍完的镜头,实际操作中学生要停下好几次,利用仅有的一台摄像机从不同的机位来拍摄,演员也要重复演几次,这无疑增添了拍摄的难度,延长了制作时间;学生的拍摄时间一般定在周末,如果其中的某位学生不能如约前来拍摄,那下周同一时间整个团队未必能按时继续拍摄,原因可能是某位学生的家长要带小孩出去办什么事,也可能是另一个兴趣班时间有改动等。微电影创作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已经如此耗时,可以想象,完成全部创作对小学生而言是多么艰巨!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困难而中途放弃了,但也有更多的学生坚持下来并成功制作出一部部微电影,他们的意志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磨炼,得到了提高。

四、建立团队意识

校园微电影创作,是一个团队的运作:它需要组织者的统筹帷幄,也需要队员的分工协作;它需要队员有铁的纪律和精确的时间观念,也需要队员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顾全大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而以上这些,恰恰是大多数小学生所欠缺的。校园微电影创作,让学生“不得不”去建立这种团队意识,否则将无法如期完成创作。笔者执教的班级有个以陈圳晓同学为首的团队,准备拍一个反映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的微电影《扶不扶》,笔者本来对该团队抱有很大的期望。三周以后,查问进展,竟然连一个镜头都没拍出来,究其原因,说第一次是陈圳晓迟到,第二次陈圳晓临时换角色,一个队员因为自身的角色由男2号降为配角,想不通而闹矛盾;第三次是一个队员没来,原因是“陈圳晓第一次也迟到了”。哭笑不得后,笔者只能把队里的成员全部找来,告诉他们:团队就是一台精确运转的机器,每个队员都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件,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同样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件,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这个团队最终如期完成了创作,作品虽不太理想,但还算完整。笔者觉得,能够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学会去建立起团队意识,也就足够了。

五、提高综合能力

篇2

2010年凯迪拉克联合好莱坞班底打造出历史第一步微电影整合营销的成功案例,而凭借《一触即发》的上映以及在营销过程中的大获成功,微电影的口号也正式地被提上传播舞台。

二、微电影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其一,营销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意义的电影传播模式基本都是靠大量的广告宣传作为营销手段,而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则更加的多元化,不仅仅采用传统电影制作的传播模式来进行传播营销,还在网络、音乐、广告、文学等不同的领域开展新的路径来进行传播宣传,不断地探索与开发周边衍生产品。特别是在植入性广告方面,是微电影发展与盈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将品牌以及品牌内涵故事以巧妙的构思融合在短短的影片内,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其二,与传播受众之间的互动。微电影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电影传播与受众之间清晰的界限,其高效便捷的互动性是传统电影传播模式所不具备的。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电影依靠银幕与固定场所带来的限制,使得传播受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另外,微电影在传播手段上的多元化,利用自由点播、自由评论等手段,也在无形之中加快了微电影传播的效率。这使得传播受众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不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甚至使得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成为一种传播受众都可以参加的事情。其三,传播受众的定位。微电影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迎合了传播受众的心理,80、90后作为网络受众的主体,微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地贴近这一受众的生活与心理,从而使得传播受众更加关注微电影题材所传播的信息。其四,以“大众文化”作为切入点。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网络以及影视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的前提下,在整体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微电影得到长足发展的切入点则是更加贴合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向。如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传播受众的精神文化也逐渐地转变为大众文化,同传统意义的电影传播相比较,微电影更加注重对于大众文化的贴合,更加注重对于个体生活的叙述及表达。多元化发展模式,个性化表达方式,这正是微电影能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得到迅速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五,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碎片化”。随着网络传播技术及模式的不断发展更新,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下,传统传播模式变得不断的微小化、碎片化,个性化诉求的呼声在新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更加倾向于快捷方便的传播模式。微电影的出现恰恰在这一方面契合了传播受众的心理诉求,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段来观看微电影。

三、微电影传播发展的优势

其一,微电影在传播发展上具有门槛低、周期短、发行简单的优势。一是微电影在制作方面投入资金较低,相比较与传统电影制作模式,微电影在这一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二是微电影对于拍摄器材及拍摄周期方面要求较低,可以更快地速度制作出成品影片。三是借助网络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微电影在传播发行方面更具有竞争力。其二,微电影更具有互动性、娱乐性。传统意义的电影制作,在场地、剧本、演员、资金等方面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微电影则具有更大互动性,利用网络传播平台,传播受众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甚至自己可以参与进来,参与剧本的写作、影片拍摄等过程中。此外,微电影由于小成本制作,更加贴合大众文化,符合大多数传播受众的口味。其三,微电影的创作更加自由,空间更大。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基于网络传播平台,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网络传播平台使得微电影在创作与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与空间性。传播模式的简单化也使得传播受众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独特的风格。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必然能够推动传统电影制作的传播与发展。

四、微电影传播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概念问题。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兴产物,与传统电影制作与传播模式不同。传统电影在制作与传播方面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其不会因为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而变得简易化与平民化,而从意义上来讲微电影其实就是短片,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微电影的简易特性。从概念上来看,微电影究竟是属于传统电影还是网络视频,又或者是商业广告?其二,表达问题。微电影受到播放时间的限制非常大,虽然短时长播放在传播上能够更好地推动微电影的发展,但是受于时间的限制,微电影在表达方面也成了作品叙事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微电影的内容与创意才是其传播的核心所在,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不仅要在叙事上做到圆满,更要能够贴合传播受众的心理,满足传播受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得微电影在传播叙事及内容上更具有新颖性与审美性。其三,模式问题。微电影的传播与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网络传播渠道,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开放与多元化发展,传播受众如何能在缤纷繁复的网络媒体爆炸化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接收微电影所要表述的内容及含义,这也是每一个微电影人所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四,版权问题。网络渠道的传播使得微电影在盈利方面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商业传播模式下,微电影不能走出免费观看的圈子,那么其必将走入传统电影的发展模式与体系之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版权方面的审查问题。传统电影在制作与传播方面,国家对于版权的审查已经有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审核体系,然而作为新兴的微电影传播模式,国家相关部门对此并没有完整健全的体系来对此进行审核,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微电影如何能够保持健康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五、结束语

篇3

微时代下方兴未艾的微电影凭借着丰富的题材,自由的创作、快捷的传播、低廉的成本优势,以窥斑见豹的态势向人们演绎着自己的影像图腾,以一种全新的影像叙事风格大大地拓展了注意力经济的疆土,“飞入寻常百姓家”,造就了微时代的草根盛宴。但也许“从微电影出现的那一刻起,甚至在其概念酝酿之初,其中的大部分领域已然变成媒体新一轮资本游戏的掘金地。”[2]日益成为各业界关注的广告营销新战场。在《一触即发》、《哨声嘹亮》、《11度青春》、《酸甜苦辣》系列、《奇迹世界》等视频的背后充斥着的是雪弗兰品牌、佳能相机、凯迪拉克汽车、九游网络游戏等各种商业实体欲言又止的利益诉求。产品广告的植入和品牌的定制早已经成为资本在微电影的创作之中的商业考量。诚然,在微电影的诞生之日就与广告结下了不解之缘,但过度的“暧昧关系”必将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诉求,从而沦为一种浅薄无营养的快餐文化或是披着剧情外衣的高级广告。品牌成就微电影的同时,也像一把斯巴达之剑悬在微电影的创作之中,引发人们对微电影创作自由度的疑虑。微电影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徘徊,但就像徐峥参演的《一部佳作的诞生》所诠释的:“与其纠结于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不如重视影片细节上的艺术审美追求,只有让作品走进观众的心,最终才能赢得商业上的成功。”与此同时,微电影创作的微门槛唤起众多“电影游民”的影像冲动。他们在自由的网络时代中争先恐后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微角色”,沉浸在影像表达的感性狂欢中,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微时代下的网络媒体环境为非精英式的影像表达提供了多元化的创作土壤。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底层叙事的方式切入当前社会发展的“微现实”传递出发人深省或感人至深的正能量。如四川大学的王余亮《山隅》以一种原生态的摄影方式记录大山深处爷爷奶奶的生活状态,诠释一种对生活恬静淡然的态度。《迷失的家园》通过物种与环境反差对比的手法,以镜头语言讲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庭发生的真实故事,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当然在这些眼花缭乱的作品中,笔者也发现某些微电影将其沦为他们情感的宣泄工具,甚至无法掩饰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扭曲的心态。“这些叙事的方式是以一种自我防御的姿势将自身构建成与外在世界暂时隔绝的空间,用‘空间伪装自身’,无意识地维持着一种斗争和防御的姿势。改变的仅仅是犹如海市蜃楼般外部世界的视觉侵略性。”[3]在《红领巾》的对白中曾有“小学不正常,长大就流氓”之类近似群体扭曲的价值观说教;《我要结婚》中诸如“郑钱花”、“姜来有”的未来期许中,也隐藏着对“富二代”的微妙的“仇富”心态。虽然它们直面了现实的生活状态与现象,但缺乏了深沉的理性思考,主题呈现或是与审美价值擦肩而过或是停留于表象的结合,无法展现人性、情感的力度与深度,虽然迎合了受众的宣泄心理,但亦消解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吸引力。

二、微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微情怀”

黑格尔说过:“作为艺术品应当具有意蕴,即内在的情感、精神和灵魂。”[4]而各类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电影艺术作为第七艺术因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意蕴。微电影所追求的艺术情怀就是指微电影中所具有的艺术意蕴,可以指向作品影像语言或人物形象所传递给受众的人生感悟、审美情趣、生命体验以及思想、精神、哲理等价值取向,是一种言尽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美学家苏珊•朗格就曾指出:“呈现就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电影从本质上看像是以梦的方式进行表意。”[5]微电影作为电影在新媒体时代的新模式可以借助这种独特的表意方式满足了大众在碎片化时间中对于电影之梦的审美追求。它以独具创意的故事主题、朴实写意的影像视听、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演绎着自己的艺术魅力,以一种新型的艺术样态书写自己的艺术情怀,诠释着每个人的电影梦,虽微,亦微而足道。

(一)虽辞微,但其意旨深远微电影的“微”之义不仅仅在于微小、微型,而其精髓在于精益求精的选题创意,以微知著,其辞虽微,但其志可洁,虽微言亦可大义,一叶而知秋。没有复杂的时代精神,也没有深沉多元的主题架构,只有单一的主题阐释,但必另辟蹊径,怀有“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已可怜”的情怀,仅仅一个故事,一段情怀,一次追忆,亦或是个体情感的释放与审美理念的浓缩,没有宏伟的故事篇章,只有小人物、小命运,但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杯酒释兵权”“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的艺术效果。将深沉的表达蕴涵于影像符号之中,不禁让观影者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时长5分钟)《看球记》中当成年的儿子骑上父亲的肩膀看球的瞬间,浓浓的“父爱亲情”便以这种独特的风格得以诠释。在2010年的《老男孩》通过讲述一对不再青春年少的老男孩重登舞台追寻青春与梦想的故事,以真实细腻的姿态触动到了广大的“70、80”后内心深处,打开了他们记忆的闸门,激起了他们缅怀自己青春与梦想的情感共鸣。

(二)虽景微,但可自成天地微影像中的一个画面、一句对白、一个镜头都可以让微电影成为捕捉时间消逝与空间跳跃性的美的艺术。巴拉兹贝拉曾说过:“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许多生活中隐蔽细节的发现往往是归功于特写,这些特写并不是单调乏味的,它们往往既有现实性又富有抒情味,体现出一种穿透现实的力度,以独特视觉效果冲击着人们的心灵。”[6]微电影因自身时长的限制,其镜头语言的表现方式必然从宏伟叙述和广阔的图景转向聚焦视角致微。因此,微电影故事中呈现的画面、声音、色彩、光影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象征性以及语言对白的隐喻性将成为展现作品艺术气息的重要元素,大面积地选取特写与近景也将在所难免。一部优秀的作品常常利用与日常生活贴近或相关的自然情感资源或带有普遍性的大众诉求指向,通过特定的画面与画面之间触碰,强烈而鲜明的底层叙事色彩绘制,俘获观众的心,满足平凡大众的心理诉求。《老男孩》中鲜有广阔纵深的外景空间镜头,却通过泛黄怀旧的影调、校园大喇叭、蓝白校服、游戏机、教学楼场景、吉他、校园街头的青年小团体这些特定镜头与场景,以简练却不简单的方式在影像与社会现实的相关联性上刻画上时代的痕迹,寥寥几笔勾勒出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仿像,瞬间将“70、80后”观众拉回他们自己的校园记忆中,感慨那个年代我们一同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与社会变迁。

(三)虽个性,但不失微美新媒体技术的革新,特别是DV技术的普及打破了传统胶片时代精英人士才能驾驭影像的神话,让电影这个高雅艺术平民化,让每个怀揣电影梦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DV机以自己的叙事风格拍摄属于自己的微电影。多元化的主题、独特的叙事环境、紧凑的叙事节奏造成了微电影叙事策略上的独具一格。微电影主题的取材虽广,但没有采用传统长片中的多元主题建构,常常以贴近现实又容易被人们忽略“微现象”为切入点,向观众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生活横切面。移动多媒体技术地出现,让微电影从暗房走向了天空,让影像在人们的指尖中“流淌”,在互动中让微电影成为人们精神交流的新载体,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电影艺术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转向。若奈特曾经说过,作品的叙述方式常常与它所叙述的故事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这层意义上讲,微电影的故事风格常常决定了它要选择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的线性叙事电影不同,在微电影中往往摒弃传统的叙述方式,进一步淡化、凝练故事发展中的前期铺垫与次要部分,简洁明了地预设悬念,设计一环扣一环的情节与矛盾,灵活地采用倒叙、交叉叙事、插入叙事、时空交错式等叙事结构以及应用色调、音乐、象征性影像语言等手法,在短促的时间内,营造出一种能引起观众对故事深层内涵思考的韵味和情绪,让观众感受到微电影与长片电影别样的艺术表达形态。在作品《回到过去说爱你》中就大胆地采用时空交错式叙事方式,令观众在时空交错中目睹了一场感人的爱情故事,提醒当代的年轻人许多事情过去了就无法挽回,要学会珍惜现在。影片《调音师》中采用闪回与倒叙的剪辑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伪善的调音师形象,隐喻着人性的选择的重要性。全片十三分钟以平静而略带悲伤的音乐,古典而富有感染力的镜头,鲜明又独具特色的剪辑手法,渲染出悬疑惊悚的氛围。结尾用音乐表达出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内心活动。在跌宕起伏的电影情节中以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引发人们无尽的联想和深刻的反思。

三、结语

篇4

注册微博人群数量有限,关注电影微博的人数更少

首先,中国虽然拥有4.77亿网民,但是微博注册人数只有上千万,注册官方微博的影片,也只占所有上映影片当中的五分之一。所以,电影微博的粉丝基数稀少,关注程度较其他领域低了很多。电影微博营销这种方式,由于微博的刚刚起步,微博营销的刚刚起步,而且影片所能够涉及的影响范围有限,从而制约了影片传播的广度。

基于国内微博平台,营销范围不够广泛

我国的电影微博营销其仅仅是针对于国内的用户群体而言,电子社交平台的范围有限。虽然中国拥有者庞大的网民基数,但是由于地域的局限。境外很庞大的华人观影群,不能加入到关于影片的热烈讨论中。让影片的讨论质量,推广的深度和营销的范围,都受到了地域的局限。反观国外的电影营销,其微营销所基于的平台是Twitter,而Twitter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广泛的用户群体。Twitter的用户群体涵盖了许多国家级地区的不同用户群,因此无论是在涵盖的广度和深度上微博营销都始终不及国外影片的传播范围。

微博营销是一把双刃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篇5

摘要:

微电影的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广泛。借此契机,教师吸取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特征,将其中适宜教学的特色运用在课程实践中,更新教学方式及思路,进而形成影视教学的新特色。本文总结了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六个重要的特征,借此分析了趋势引导下学生创作的三个重要方面,以促进影视专业教学思路的转变。

关键词:

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网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网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较长,视听感受效果较好,适宜在大屏幕放映。微电影的制作改变了以往拍摄电影短片的方式,及时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势,声画效果精良。从某些品牌商拍摄的微电影,如康师傅、诺基亚等,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类微电影的视听效果良好。即使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设备,追求声画效果。随着学习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增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影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声画效果是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得以强化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趋势可以总结为电影姿态。一方面基于视听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业界对微电影认可的模式。现今流行的较具有权威性的审视方式即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评定作品的成绩。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为例,从结构上看,该项目基本遵循了常规电影节的模式,其各种奖项的设置呈现出电影姿态。所以,业界对微电影的认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学生这样的关键词,而是把微电影当成电影进行的赏评。

有的微电影节在奖项设定中增加了“创意奖”“传播奖”“人气奖”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短片评审的奖项,此类奖项有助于体现出微电影某些方面的特质。不过现今人们对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认知观念会在主观感受上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在电影短片的荣誉认证中往往不设立此类奖项。但“电影姿态”的这个趋势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会有持续呈现,其变化有待于人们对微电影认知观念的转变。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更是受众对电影短片概念的更迭。

过往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够正式走向电影拍摄岗位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习作,以此证明自身拍摄电影的能力,并借助这样的短片作品,敲开电影生涯的大门。所以,过往的大学生创作的短片,尤其在技术设备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质朴的声画效果,会比较容易得到观看者的谅解和接受。微电影的兴起和繁荣将这种局面逐渐打破,最重要的改变是认知和习惯。微电影的创作已不仅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范畴,门槛的拓宽使得微电影的创作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媒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作品的赏析和认可,一方面可以有着权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群体的自我欣赏。而随着平板客户端的普及,微电影的传播路径又增加了一个更显自由的层面。

诸多APP如魔力视频,都会设有微电影频道,形成一个类似传统的电视频道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自由点播。这对刺激微电影的平民化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平台里,准入门槛依旧很低,但传播力量却很强大。所以,媒体环境的宽松包容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成为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趋势。

而微电影节的系统化、常态化将会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的微电影节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据半壁江山的姿态纷纷举办微电影节,所以微电影节的权威性荡然无存。但随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以及主办方是否能坚持在微电影节评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以维持电影节的运作,将会形成部分微电影节的常态化发展,进而系统地、有序地循环,将微电影节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甚至面向国际。与此相悖论的是微电影究竟能够生存多久的问题。作为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电影的兴盛实则和微博等此类新兴事物密不可分。

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随着潮流演变而调整自身状态,还要结合电影及电影短片的特质。现今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义。除去动画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这两种因传统收视习惯形成的长度限制,其余类型的微电影创作都会出现30分钟以上的作品,所以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区分度不明显,“微”特征和电影短片交融混杂。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内涵,微电影是该事物的外在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包装存在,而电影短片则是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技法的实质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五———回归电影短片的本体,微时代的终结。

当人们对各种“微”事物失去兴趣之后,微电影的市场活力悄然下降,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微电影,但微电影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微电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不同于电影短片的独特气质,从而在电影的范畴内稳步扎根,形成独特的风格,进而延续生存。鉴于和电影短片的密切关系,微电影作品中剧情片占据了主导优势。以宣传某产品为主的微电影、或以动画形式表现的微电影等,都倾向于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唤起受众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节在作品类型的引导上,并没完全照搬传统电影短片的评审模式,对作品类型加以强调。

所以,纪录片和实验片在微电影创作中较不受关注,尤以实验片最为突出。实验片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对电影的学习和认知达到较深的程度。但是,实验片对电影风格的开发,对固有形态的突破是有先锋作用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实际上给实验片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互联网的掩护使得实验性的微电影能够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甚至可以有大胆的尝试。以实验片为主导的、在电影风格、形式、题材等多方面产生突破性发展的微电影极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独特气质,进而逐渐形成微电影不同于电影短片的发展空间,形成微电影发展的第六个趋势。

二、趋势引导下的学生创作

在目前的影视教学过程中,微电影创作被诸多专业老师认可。结合课程设计和微电影的特征,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影视创作且产生成就感,微电影实则较为适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应和微电影发展趋势的教师引导会对学生创作作品的收效产生事半功倍的意义,这完成的不仅是一门课的教学工作,更是用教师的眼光和见识对学生创作的思路、学生认知影视作品的观念、甚至是学生把握时代信息的方向起到的影响。介于本文整理出的微电影发展的六个趋势,教学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精良的视听效果。

影视专业的专业优势不仅体现在先进且专业的设备使用,更关乎最终呈现在影视屏幕上的视听效果。学生的创作一般都能够完成较工整的构图、光线、色彩等传统视觉效果的配搭,也能够实现符合录播标准的声音效果的拾取,但不够精致。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作业的拍摄往往强调影视创作某一环节的学习,有侧重的方向;二是思维导向。对于课程学习,较常见的认知是:完成课程作业即可。后者对学生作品效果的欠缺起到更深层次的影响。实际上,每一次的课程创作都可视为微电影创作练习,这里容许存在课程的侧重点,但无论侧重于影视创作的哪一个环节,最终都会指向银幕呈现。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思路,让学生有意识地追求精良的视听效果,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中先进的硬件资源,亦能够树立更高的标准,不断进步。

第二是以情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讲故事是做剧情的基础,一个好的故事才具有成为好电影的前提。从目前的几个较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的举办可以看出,各种大赛对学生创作微电影的导向,即:偏重剧情类微电影创作,并常常辅以某一家广告商的形象宣传。这就结合出两种意识:一是讲故事,二是重经济。故事讲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作品是不是够好看,有一个好的故事基础,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意思的情节。实验片不太适合学生创作。实验片在电影认知、创作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较高的。学生创作应仍以剧情片为主,因此需要讲好故事。

经济意识的欠缺,直接决定了学生创作时自我意识的淡泊,这并不是不提倡导演为中心,而是更强调对市场的尊重。一部微电影作品,即使再短小,也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没有观众,就等于是没有完成该作品的生命历程。作者电影理论对学习中的学生创作是很有影响的,加之早些年互联网并没有如今发达,电影的传播载体以影院为主,短片创作及推广仅限于学院环境,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中国学生的作品往往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作品题材较偏门,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微电影的宣传、引导给现今中国学生短片创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这就是市场意识。

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不单单是指作品的传播、放映形成的买卖市场,还包括学生头脑意识中对市场的认同感。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因此,既要把自己看成作者,又要把自己看成导演,既不能在作品中失去自己,又不能过于沉浸在自我中,从而培养起注重市场需求的学生创作,这也就不太可能为了市场而创作,流于低俗。目前较为普及的开发学生作品市场潜力的行为往往是将创作出来的作品上传至互联网,形成展映平台,从而告别孤芳自赏。

但其实,学生作品中出现的服饰、学习用品等道具,以及拍摄环境等,都具有市场价值。对于此种市场价值的挖掘,也应纳入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持续多年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直采取和企业合作的办法,以命题、半命题的形式向大学生征集作品,其中包括视频创作。这种方法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予以实施,但有所欠缺。

这也关乎市场意识的培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市场因素,只注重作品拍摄。因此,命题的范围狭隘,思路容易受到局限。大赛中的半命题、命题形式给予影视教学的优异启示在于拓宽命题的范围,将触角伸及更广阔的领域。以某广告命题实则就是市场意识的强化,不仅在于创作中某品牌产品的出现,还在于拍摄经费的提取及后期宣传的制作。因此而形成的产业链的意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自我沉浸的怪状,形成更全面的创作姿态。

第三是简浅入手,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念。学生的创作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会受到韩剧、台湾剧、独立电影等影响,在故事讲述尤其是情感表达上过分纠葛。刚开始创作的学生,一方面是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适于创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是眼高手低,倾向于剧情复杂晦涩的创作。

从广告型微电影和公益型微电影作品中得到的启发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注意选择简单而又浅显的主题,以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带动创作,这样可以有效抑制不知所措的境况,避免复杂的情节创作,又可以很好地牵引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好讲故事的本领。高年级的学生更需如此。

微电影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品要在短时间范围内完成完整的情节刻画。因此,集中某一个点展开情节设置,从简浅的主题入手,不用担心题材是否庸俗,也不用担心故事是否平淡,只要抓住主题的灵魂,同样能够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在作品征集上明确给出微电影创作的有益启示,即价值观念的导向。

比如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以清明节、端午节为主题,制作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微电影。清明节和端午节的主题从弘扬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上对学生作品中容易出现的灰暗情调予以抵制。以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较喜欢重口味,容易表现生活中的灰暗题材、主人公的失落情绪、畸形的情感链条、变态的人物关系、阴险的内心世界等。独立电影对大学生的影片创作产生过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作品价值观倾向的原因之一。

篇6

首先,对于微时代的理解,从表面上来看,时代是时间的一种标称,而微是一种限定,而在时代前加上“微”字,则可以理解为压缩时间,这也就凸显了工作、生活时间的紧迫性,从而在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微时代上有节奏极快、时间紧凑的特性。

其次,是碎片化的闲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缩短了人们的娱乐、休息、闲暇时间,并且这些时间不连贯。通常一天时间内,工作时间就占了整个上午、下午时间,而晚上又大部分处于加班状态,中午只有短暂的吃饭休息时间,没有太多的娱乐时间。所以一天内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拿来供休息、娱乐,且时间不集中较为分散,而这正是产生微事物的外在条件。

再次,是人们的“微镜”视野。微镜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将微小物体经放大后供使用者观看,与显微镜有类似的作用。而这里将微镜与微时代的特性相提并论,可以将当前社会人们的一种窥视心理展示出来,将微小的事物用微镜放大才能满足人们的窥欲心理。通过微镜扩大视野,无论现代社会的微小事物是什么样,或是有什么隐藏的隐私,人们的求知欲都能够得到满足。

2微时代下微电影艺术创作分析

2.1微时代下微电影纪录青春印记

从狭义上来分析,微电影本身具有事故情节、艺术性、创意元素、易于分享等特点,其主要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较容易打动消费者。一些创作微电影的年轻者们,在微镜头下用他们的青春将激情飞扬的年代展现的淋漓尽致,有述说感怀毕业时光,难舍同窗情的;有对美好爱情憧憬和向往的,将自己的校园爱情故事记录了下来;有青春励志、敢于担当、团队合作赢得未来的微故事等,微电影以微时长、微成本、微制作,能够将校园文化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师生自我服务、自我表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增强了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2.2微时代下微电影丰富校园文化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并为大学生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各高等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努力探索多元化,实现服务载体的创新,突出品牌特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微时代的发展,微电影的逐渐兴起为校园创作和繁荣微电影注入了新鲜活力,而院系或学校在学生会、校团委及党工委的作用下就成了校园微电影社会或微电影创作机构滋润的土壤,有利于增加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与电影植入式广告或传统硬广告相比,微电影主要区别在于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是其关键,其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提高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如邀请网民参与拍摄系列剧或续集,通过选择演员、评选奖项及选择多个故事结局等,而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微电影的创作者多下功夫[2]。在信息技术、影像电影艺术及传媒精神越发张扬的今天,构出一部微电影很简单,只需一个梦想、一点创意和一台摄像机就能够实现,心中所有的憧憬、感动及智慧就能够表现出来。大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多以身边所发生的故事或自己为题材已成为一种时尚,他们逐渐走进这个微世界,后来慢慢成为了微电影界的新生力量,为校园内微电影增添了不少活力。学生们通过从自编到自演这一整个过程定格了校园的美景,将留下的青春印迹记录了下来,将大学校园生活的微电影如实地反映了出来。

2.3微时代下微电影反应群众客观生活

与微电影共同构建“微时代”大众文化传播的还有近年来所盛行的微小说、微博等。接收信息形成以“碎片化”的方式或可以说随时对微电影的诞生和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微电影短小精悍,并且形式比较简单,对于受众来说正好契合了即时消费关于“体型”上的诉求,可以满足传播过程中及时间上对于“碎片化”的需要[3]。基于移动新媒体和网络的传播媒介,使得微电影的传播方式转移向受众中心,这样使众受所掌握的话语权也就更多。对于电视与传播主体的关系从媒介特征来看两者是相对立的,这一单向的传播模式在网络时代下被打破,它能够提高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篇7

在我国,酒店行业市场定位选择或是自然流动状态或是片面利益最广原则。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来说,这两种方式都不能产生战略性的利益,而且市场定位策略偏离了市场客户的本质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酒店会产生两种结果“叫好不叫座”或者“叫座无利可图”。酒店的目标市场定位战略其最终的目的是提高酒店的市场竞争力、品牌价值力和实现内外资源的最优设计安排。国内酒店行业的目标市场应该定位在弥补性消费需求上,而不应该将进阶性消费作为主要内容。在客户源一定的情况下,消费体差异性的需求也将影响酒店的经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酒店行业的目标市场选择应当是集大众化、特色化和服务化为一体。酒店营销环境的构建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在多方市场参与力量的协调组织下形成一种和谐文明的发展环境。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多层交互影响

对于企业的产品销售来说,消费者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的价值比较广泛,且有网状化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购买行为会产生交互式的多层分布格局。在市场因素、商品价值和消费群体结构的影响下,企业的产品结构被进一步细分,经济利益和营销价值也不断被分割。另一方面,因为多层交互影响效应的存在,消费者群体也会趋向于多层分化,而消费需求自然也就产生了结构性的差异。从酒店经营的结构角度来看,其提供的消费内容是一种约定性的性质。产品多层分化分局既是对消费者利益的差异性分割,也使酒店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加。如果完全遵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那么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也就趋向“过渡型”的发展转变。

三、酒店营销策略分类与目标市场细分

市场经济活动,其本身就是差异化和趋同化消费行为共同存在的阶段。对于酒店行业来说,消费者的需求心里层次不同,选择酒店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应该采取无差别营销策略。产品“供大于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局域性的爆炸性需求依然旺盛。一方面是产品或者服务的差异性需求所产生,另一方面则是酒店根据客户需求以及本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的营销策略选择优势。当然,酒店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市场定位也离不开本企业提供的产品内容、形象、信誉以及品牌等方面的操作。市场需求存在这样的差异,在维持客户群体共性消费心理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局域性的或者阶段性的营销手段选择来扩大利益空间。

四、集中化营销与市场定位选择

篇8

“微课”,就是通常所说的“微课程”,将视频作为教学最重要的载体,使其能够将相关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教学的相关环节进行讲解,并且能够将这一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微课”的产生,使得高校能够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能够将其运用到教师的授课过程当中,并且还能够将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应用,使相关的课程内容能够更多的展现形式。

2.电子商务课程

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专业,主要是以电子信息的相关技术为工作手段,对其进行商务上的应用,同时还将管理学、营销学、现代物流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对网络的建设维修、产品的营销策划等进行工作,甚至是与客户进行工作的交流。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就导致学生的技术水准较低,因此也就需要提高相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微课”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使用特征

3.1课程时间短“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视频,而电子商务课程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视频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解。“微课”的上课时长最长的不会超过10分钟,这样就能够保证电子商务课程的学生能够保持兴趣,不会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效率往往会比40分钟的课程高的多。

3.2课程内容少和传统的电子商务课堂相比,“微课”所涉及的问题较为集中,能够将课堂的主题更好的表达出来。使用“微课”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能够使教学的内容显得更加精简,避免复杂的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3.3课程资源容量小“微课”所涉及到的电子商务的视频与资料等,它的资源容量不过几十兆,而且视频也都是通过相关的网络媒体进行播放的,这就保证相关的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与学生能够及时地进行课例、教案以及课件的观看,同时还能够将其存储到手机或者是笔记本电脑上,使学生、老师能够对其进行反复的研究思考。

3.4课程资源使用方便在“微课”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主题明确完整的,都是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视频作为教学的主线,对其进行教案的设计,搜集课堂上所能使用的课件与素材,同时还能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形成相应的电子商务资源包,构造完整的教学资源环境。

4.如何让“微课”在电子商务课程上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4.1构建出更容易操作的“微课”学习平台根据相关的脑科学家的研究,人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工作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人类的大脑就不能再次进行有效的工作,因此电子商务课程的“微课”设计时长一般都不会超过10分钟,最好的是3至5分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证明,视频时间超过10分钟的话,就会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产生厌烦的态度。不仅如此,如果相关的“微课”学习平台的造作过于复杂的话,就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也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构建出更容易操作的学习平台,使其能够进行更好的操作与学习。

4.2将“微课”学习进行更深层次上的开放由于“微课”属于开放性的学习资料,再加上电子商务课程自身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相关平台的开放程度足够大,才能支撑起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如果开放性的程度较低的话,就无法保证相关课程软件的升级,导致电子商务课程在“微课”上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传播。因此,要想保证“微课”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就必须将“微课”学习进行更深层次上的开放,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应用“微课”进行电子商业课程的教授。然而,如果只是将“微课”进行表层的开放也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将课程视频的代码直接嵌入并开放,要能够将“微课”平台分享到空间、“博客”或者是“微博”上面,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相关的教学课程。

4.3扩大“微课”引导的吸引力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将“微课”引导的吸引力进行扩大,使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时候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扩大“微课”的吸引力主要指的是扩大其引导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平台本身的能力。仅仅依靠“微课”平台,也许能够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学生,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也仅仅是“微课”这一平台,一旦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其失去兴趣,这样对电子商务的课程学习没有多大好处。因此,要不断地提高“微课”在娱乐方面的能力,创造一些与电子商业课程相关的小游戏,将游戏对高校学生进行开放,而且还要能够方便学生的操作,这样就能够提高电子商务课程的有趣性。不仅如此,还要能够不断地吸引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微课”的学习,不能将相关的课程当作私有,要和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使不同学生、教师之间能够进行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交流,使其能够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

5.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