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养生保健论文8篇

时间:2022-12-16 13:45: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养生保健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生保健论文

篇1

对于养生防衰老,我的感悟是:养生的根本是平衡,如心态平和、饮食平衡;养生的核心是适度。不过度;养生的重点是生活细节,良好的生活方式:养生的关键是坚持,要持之以恒。下面,我着重谈谈日常生活中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的一些共同要领。

一要有个好心态,快乐每一天。愉悦欢乐的心情是健康的基础,健康才是长寿的根本。只有心情快乐,才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强壮的体魄、身不患病,才能延年益寿。所以,我们要做个开心老人,天天有个好心情,笑口常开,快乐每一天。要想做到老有所乐,就应主动寻找快乐。快乐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靠自己去创造和寻找的。快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积极参与适宜的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唱歌、跳舞、集邮等,就能时时、处处找到兴趣,获得快乐,使心情舒畅,消除烦恼,增进身心健康。

二要常动脑动笔,脑醒防先衰。人老脑先衰。为了预防脑先衰就要经常动脑学习、思考,动笔写写东西。写文章是一种锻炼大脑的好办法。因此。我经常动脑动笔,写些卫生科普文章。十几年来,我在国家级、省级10多种医学专业卫生科普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7年,我将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养生保健的其他文稿编辑成《医学保健科普论文集》一书(约25万字,内部发行),赠送给老年朋友,受到了他们的称赞,我自己内心也感到十分欣慰和喜悦。至今。我脑子还灵活,大概就得益于经常动脑思考和写些文稿。

同时,阅读书报,调剂晚年生活。书报中知识丰富多彩。从中可获得衣食住行的生活新知、养生保健长寿的经验、防治疾病的方法等。读书还能调整心态,有较强的解除抑郁和宣泄烦恼情绪的作用。我在阅读报刊时还注意收集资料,剪辑精粹,分类成册,现已有20多本。

三要合理用膳,吃出健康来。平衡膳食是老年人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基础。因此,我们老年人要管住嘴,合理用膳,吃出健康,延年益寿。平衡膳食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少细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杂粮,多品种搭配着吃。也可干稀搭配着吃。

(2)少吃油脂多的红肉类食物,多吃些鱼、蛋、奶、豆制品,保证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每天达到60-70克。

(3)少吃盐和糖,食盐每人每天6克以内,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做到多品种、多色彩轮换着吃,坚持每天吃10种以上的蔬果。

(4)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动物油,多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但每天每人食油不宜超过25克。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三餐比例适当,每餐七八分饱;多吃煮、炖、蒸的食物,少吃油炸、烧烤的食物。不偏食、不贪吃、不吃生冷食物。

另外,每个人还可根据体质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季节时令,选择合适的食物和中药材一起烹制、熬汤服用,进行食补,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强身健体,防病治病。

同时,应注意补充水分,每天应喝6-8杯水,以温白开水及绿茶水为最好。

四要适量地运动。最好是走路。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就是走路。走路有消除动脉硬化斑块,改善高血糖,降低血压、血脂,减轻体重等作用。适量的运动处方是“三五七”,即一天步行30分钟,一次走路3公里,一星期至少步行5次:运动强度是运动后心率+年龄=170。每个人也可根据自我感觉来制定运动处方。运动中不出现呼吸急促、气短现象。运动后感到轻松、舒适,睡眠好、不疲倦乏力,就是合适的运动量。

老年人做些家务也是很好的运动。打扫卫生。下厨做饭……这些家务活,或站或动,可使手足及腰部肌肉、筋骨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有条件的老年人还可搞些园艺活动,如种菜、养花、养鸟,同样对健身防衰老多有好处。

五要运用中医养生。强身增寿。老年人学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好处良多。首选是自我穴位按摩,经络养生。穴位按摩简便易行,具有舒通气血、经脉,保养五脏,增强机体免疫力及防病祛病、健身抗衰老的功效。老年人日常养生法还有:常梳头、擦面、揉耳、叩齿、摩腹,睡前用温水泡脚,点按涌泉、太溪、太冲等穴位。点按这些穴位有补肾、润肺、护心、疏肝、健脾的功效。当今,在老年人中盛行一种叫“三一二经济锻炼法”,即每天坚持点按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快步走半个小时和常做腹式呼吸。这种锻炼法对强身和益寿同样有效。

六要积极防治疾病。自我保健。老年人患病对健康长寿影响极大,患病会加速衰老。老年人易患的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慢阻肺、骨关节炎等。因此,老年人要十分重视防病,做好自我保健;经常调控不良情绪,做到生活起居有序,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保持合理饮食,讲究卫生,让疾病无以生发:还要坚持每年体检,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篇2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10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5)

篇3

近日,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养生专家张国玺教授,请他专门谈谈人们日益关心的养生保健问题。

忽视健康,寿命打了折扣

“张教授,人真的能活120岁吗?”记者急于想知道这个很多人都关注,可是一直没个肯定答案的问题。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然寿命应该是超过百岁。而现代医学对人类寿命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动物和人的寿命与其生长期有关,寿命应为100~175岁。第二种观点认为动物与人的寿命与性成熟期有关,寿命应为110~150岁。第三种观点是美国学者海尔弗利于1961提出来的,是以胚胎细胞传代的次数来推算寿命,应为100~120岁。目前绝大多数老年医学学者都认为人类的最长寿命应该是110~120岁。”张教授微笑着说。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现代人类平均寿命这么低,特别是中年人非自然死亡率逐渐上升呢?”

对于这个问题,张教授解释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健康与长寿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后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的影响。WHO的分析结果已经说明,影响人类健康与长寿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个人因素(占60%),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影响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张教授笑着说:“所以我们认为,人的寿命不能达到百岁,不能怪别人,主要得怪自己不注意养生保健。”

张教授给我们出示了一份最近的资料,资料记载,北京一家医院进行 “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发现:现在50岁左右的中年人死亡率上升最快。中青年人猝死或过劳死亡时有发生,就是由于他们中很多人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健康,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透支着健康和生命。正所谓“前30年拼命赚钱,后30年拿钱保命”,还不一定保得住。

教育家陶行知说:“忽视健康,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宣传先进人物的时候,往往是过分强调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很少宣传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人民大众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应该说,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心身健康的好干部和科技精英,我们希望他(她)们长命百岁。

养生保健,从日常做起

有人认为保健没多大意思,还有人想保健,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此,张教授说:“养生保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那些自身健康意识比较强的人才能够长期坚持。WHO的总干事曾说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能减少一半的死亡。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注意自我的养生保健,才能够有益于健康长寿。”

张教授指出,目前人们对养生保健的认识和理解常常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时不但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误区一:认为养生保健是中老年人的事,与青少年没有关系

许多人会说,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生龙活虎的还需要什么养生保健。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中老年时期的健康与否和青少年时期的养生保健做得如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为养生保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小抓起,在这里套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叫做养生保健“要从娃娃抓起”。

误区二:希望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体的健康长寿与遗传、社会环境、气候环境、医疗条件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均有关,所以不是一两种养生保健方法就能保证自己健康长寿的。就个人因素而言,最少要通过五种养生保健的方法才能做到:

一是要心态平和,处世乐观。 二是要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三是要饮食有节,合理营养。 四是要适量运动,持之以恒。

五是要根据体质,适度滋补。

前四种适合于所有的人,后一种针对体质虚弱的人群。只有综合性地进行养生保健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误区三:被广告宣传所误导

有的人认为,吃保健品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保健品是不能乱吃的。在人体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根本不需服用保健品,只要做好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养生保健就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当然,身体虚弱的情况下,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可以合理地进行滋补。

用现代科学解读传统养生

张国玺教授从事养生保健工作已有20余年,在这20余年里,他深感我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发现,虽然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但现在能读到和读懂传统医学著作,并且能正确使用的人很少,由于方法的贫乏,不能正确使用,继而造成对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怀疑。

张教授说,经常有人向他咨询如何服用补益中药的问题,他也经常看到滥用人参等补益药而引起副作用的报道,这使他感到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养生学,正确使用补益中药的必要性,否则老百姓不但白花了钱,而且还添了新病。于是,他在工作之余撰写《益寿羊皮书》系列丛书(包括中药、饮食、精神、运动、起居5个方面)。他在书中结合中西医理论的特点,用现代医学理论解读传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让大家学会如何正确进行养生保健。

在他看来,传统养生学是我国本土发展成长起来的,具有文化背景上的优势,其养生方法易于被国人所接受。而现代医学则重视养生保健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利于进行总结和提高。

他说:“虽然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学术观点各异,但如果仔细地对中西医理论进行分析,两者常常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中医的静神养生法与西医的心理或精神疗法、食养养生法与饮食营养学相类似,起居养生法与正确的生活方式、动形养生法与运动锻炼基本相同,药饵养生法与保健药品的区别只是应用中药和西药的不同,调气养生法与心理疗法、固精养生法与性生活保健也有相似之处。”

《益寿羊皮书》中药部分《一罐飘香》问世以后,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书中所介绍的中药、中药复方和食疗方服用安全、疗效可靠,对于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的患者及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来讲,是非常实用的自我治疗和养生保健的指导手册。

对于外界的评价,张国玺教授却谦虚地说:“我做的这些工作,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和养生学来说,是很肤浅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提高。推出我个人的养生观,也只是为了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以引起同仁们的关注,并且让大众对传统养生学有所了解。”

最后,张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重视养生保健,不要等到重病缠身、卧床不起的时候才后悔没有早点预防。

人物简介:

篇4

病由心解解放自己

天地何来?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为他的损失而悲伤,而是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的创伤。”在寻找中,卢自润的《追求与学习》像一盏灯,叫人心里一亮,“人不可无追求”,“一个人的青春是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追求什么?“一曰健康,二曰有为。”也不可不学习,“一个人的衰老,是他不再学习的那一天开始的。”学习什么?“一曰养生保健,二曰自己爱好。”名人名言,指明了方向。我想,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挫折,疾病突发,确也凶险,若能坦然面对,病魔也会望而却步。必须调整心态,探索一套“病由心解”的治疗方法,生理有病,心理决不能生病。实践证明,心理一旦平静,就能从病痛中解放出来,踏上心理健康之路,走进那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乐学乐为充实自己

心理健康之路怎么走?自珍自惜,自我开发,做自己喜欢又力所能及的事。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周围的环境和社会需要,自得其所。一位哲人说:“人的许多错误,许多疾病,都是由无知和疏忽造成的。”为了不死于无知,早日康复,并给他人“提个醒”,我锁定寓养生保健于乐学、乐为之中。订购各种保健快报,学习新的健康理念,充实自己,服务他人。这些年,边读书看报边作摘抄,抄格言三本、诗歌十本、短文两本(100多篇),复印文稿六本(数百篇),剪贴资料约五十本。其中,养生类有:名人养生、长寿经、百岁谱、饮食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等。文学类有:诗歌、散文、小品、笑话等。我在乐学乐为中忘了病痛,终于从病痛的泥潭中站了起来。有《病悟》一诗为证:“病重方知生命贵,体衰更悔养生迟,日捧‘内经’频调理,延年却病正当时。”

关心别人少想自己

乐学的结果,心地宽了,头脑也更充实了。我又再上一层楼,进一步做到老有所为。从2000年起,每年编辑两期《祝你健康》小报(或剪贴或全文复印),送给同志、同学、亲友。并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病情,赠送相关健康资料,帮助那些正在被疾病痛苦和精神折磨的人们。

为了扩大宣传,我开始撰写养生保健文稿,有的还被报刊选登。其中,《笑口常开,康寿自来》一文,还获得了省老体协第八届健康论文的二等奖。这些年,我把宣传健康作为乐学乐为的大事来做,它使周围的老年朋友增强了保健意识,提高了健康水平,使得老年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国家和自己少花医药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为此,我愿尽力奉献。

我还热情地为老寿星写“健康老人”申报材料,其中88岁、96岁的两位女寿星获得了“酒城健康老人”的殊荣。从去年下半年起,我每学期以200元资助一个女孩返校读初中。做这些事情虽是微不足道的,但朋友多了,亲情、友情加深了,它给了我许多欢快、欣慰,幸福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神奇的是,心系他人,忘了自己,也忘了疾病,真是物我两忘,其乐融融。

珍惜生命笑看人生

篇5

传统饮食养生学侧重于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人体阴阳,滋养五脏六腑和预防疾病。所谓食物的“性”,指食物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温热、平性等几类。我们日常经常食用的食物中,以平性食物居多,温热者次之,寒凉者最少。

热性食物有:芥子、鳟鱼、肉桂、辣椒、花椒等。

温性食物有: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橼、佛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鹅蛋、鸡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平性食物有:大米、玉米、花生米、黄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豌豆、扁豆、白薯、土豆、芋头、莲子、榛子、芡实、香菇、银耳、黑木耳、白菜、荠菜、大头菜、圆白菜、胡萝卜、洋葱、李子、无花果、葡萄、黄鱼、鲳鱼、青鱼、鲤鱼、鲫鱼、鳆鱼、鳗鲡鱼、泥鳅、鸡蛋、牛奶、牛肉、猪肉、鸭肉等。

凉性食物有:小米、大麦、小麦、荞麦、薏米、绿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萝卜、冬瓜、丝瓜、油菜、菠菜、苋菜、芹菜、橘子、橙子、苹果、梨、鸭蛋等。

寒性食物有:苦瓜、番茄、黄瓜、蕨菜、竹笋、茭白、莲藕、荸荠、甘蔗、柿子、香蕉、桑葚、西瓜、甜瓜、紫菜、海带、蛏子、田螺等。

所谓食物的“味”,主要是指食物的味感,分为“辛甘酸苦咸”等五味。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次之,苦味最少。甘味食物包括米面杂粮、蔬菜、干鲜水果、鸡鸭鱼肉类等。酸味食物包括番茄、山楂、葡萄、杏、柠檬、橙子等。辛味食物包括生姜、大葱、洋葱、辣椒、韭菜等。咸味食物包括海产品、猪肉、狗肉、猪内脏等。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苦菜等。正常饮食以甘味食品为主,兼而其它四味调和口感。气候寒冷或外感风寒时,可适当增加辛热食物的食用,以祛寒解表。气候炎热或患有热性病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苦味或寒性食物,以清热降火。饮食中略佐以酸苦味,可开胃消食。饮食中酌加咸味食品有补肾益精的功效。

所谓食物的“归经”,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别对机体五脏六腑产生不同的滋养和治疗作用。例如传统养生学认为,小麦、绿豆、赤小豆、西瓜、莲子、龙眼肉等归心经,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小米、大米、黄豆、薏米、山楂、苹果、大枣等归脾经,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番茄、樱桃、油菜、香椿等归肝经,有舒肝理气的功效。白萝卜、胡萝卜、芹菜、柿子、生姜、大葱等归肺经,有益肺解表的功效。禽蛋肉类、桑葚、黑芝麻、枸杞子等归肾经,有补肾益精的功效。

篇6

【摘要】 推拿导引不论是作为中医治疗的方法,还是作为养生康复的手段,都是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整个中医发展的历史沿革中,推拿导引与中医养生康复都是紧密联系的。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的中医文献和古典医籍,并结合自身从事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教学实践,对推拿导引和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发展轨迹、学术观点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发现推拿导引在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体系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中都足以显示其作用和地位。其独特的实施手法、对象、疗效及应用原则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的保健养生,疾病的康复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推拿导引 中医养生康复学

从推拿导引之法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难看出,其在整个中医学及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体系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上,还是在临床的实际利用率上都足以显示其作用和地位。在伴随整个中医学理论及临床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独特的实施手法、对象、疗效及应用原则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已形成独立的学科,为人类的保健养生、疾病的康复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推拿导引的古代历史记载

导引作为一种养生保健活动在我国起源较早。《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状而湛积,水道壅塞,民气郁淤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宣导之。”可以说,这是导引行气的最早形式[1]。导引之名很可能就是从“教人引舞以利导之”的含义中产生出来的。导引又称“道引”,属于运动养生的法则之一。关于运动锻炼养生,作为哲学家、思想家的子华子由“贵生”而偏重养生之道。他说:“营卫之行,无失厥常,文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其后《吕氏春秋·尽数篇》中亦有相似的观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说明人欲保持健康的体魄,永驻青春,经常性的运动是不可缺少的。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高度概括了养生和康复的原则,提出了气功、针灸、导引等具体措施。与其同时期的名医华佗,也十分重视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其所创编的“五禽戏”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运动养生法。而且导引与行气之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关系密切,倡导引行气合称,成为道家内修强身的重要手段。晋代葛洪《抱朴子》中认为:“导引可以健身疗病,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水谷,三则排却风邪,四则长进血气。”南朝陶洪景《养性延命录》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导引资料,介绍了《导引经》七势,肢体运动八势,以及“五禽戏”等导引方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在大部分病候下,都引用了道家《养生方》《养生方导引法》这两部书中所在导引之法以养生保健,康复疗疾。此导引之法多以肢体动作为主而配以呼吸吐纳与按摩,其方法、种类十分丰富。推拿又称按摩,起源很早,并多归于导引之列。《内经》称之为“按跷”。中医养生康复一词其含义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制书中的按摩疗法,涉及按摩导引最多的是《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其中《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我国按摩历史最早的药摩与膏摩。《诸病源候论》还倡导按摩导引用于伤科病的康复治疗,唐代孙思邈更为重视按摩,尤其是日常保健按摩,《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每日必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经,易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铖,预防诸疾也。”南朝的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于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自除。”宋元时期《圣济总录》对按摩疗法所作的总结归纳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按摩专论,在理论上有极高的价值。至明清时期的养生康复学已初具规模,而按摩导引之法发展亦日臻成熟,亦有了较完备的体系,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及养生保健康复之中。

2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养生康复学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不断补充而逐步完善。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养生与康复知识的积累。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积累了一些养生保健以及康复的知识[2]。甲骨文、《山海经》中都有相关养生保健、康复措施等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养生康复的学术思想亦应运而生。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孔子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些都是养生康复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了全面的总结,汉晋隋唐历经上千年,其间经过多次战争动荡,产生疾病灾难,中医学得到了发展,养生康复理论亦在实践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即医治之,……”指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并采用了导引、气功、针灸、膏摩等综合措施,很有指导意义。南朝陶洪景《养性延命录》书中有“教戒篇”“服气疗病篇”“导引按摩篇”提出了养生康复的方法,隋代巢元方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说,对疾病的防治必须以养生和康复医疗并重,特别把导引法附于病后。宋金元时期除了忽思慧《饮膳正要》、陈直《养老奉亲书》等养生康复方面的著作,提出相应的养生康复思想外,温病四大家也提出了有各自特点的方法和思想。明清时期养生康复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养生的专论和专著大量涌现,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曹廷栋所著的《老老恒言》,该书又名《养生随笔》,可以说是全面论述养生的专著。解放后党和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除了论文、著作大量涌现外,各种专业委员会和高校中医养生康复学专业被也陆续设置,相信今后的养生康复事业必将推动整个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3]。

3 按摩导引的传统中医养生康复功效与现代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按摩导引具有调整脏腑阴阳,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散淤,解痉止痛及滑利关节等作用,明代徐春圃倡导从头到足的全身按摩,认为按摩可以行气血,宣壅滞,泻邪气,长期坚持可以永葆青春,使“色如少女”,在手法上也有发展,除按法、摩法外还有搓、揉、捶、捻等方法。《诸病源候论》中倡导按摩导引用于伤科疾病:“夫腕伤重者,为断皮肉骨髓,伤筋脉皆是,卒热至损,故血气隔绝,不能周荣,所以善系缚,按摩导引令其血气复也。”宋元时期的《圣济总录》对按摩疗法所作的总结归纳提出按摩导引之法有斡旋之机,周流荣卫,宣摇百节,疏通凝滞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按摩导引之法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按摩对机体的刺激,导致能量、信息的吸收、转换、传递,从而引起机体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对机体的效应及局部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生理、神经生化及神经内分泌等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对许多顽固性、慢性疾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肢体伤残、功能障碍等起到了积极的康复医疗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性疾病、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龄化,各种潜在的威胁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后期功能恢复的需要,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与康复医学,尤其是对中医养生康复医学的研究越来越多,而按摩导引之法以其简便易行的操作、独特显著的功效备受医家学者的重视,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在中医养生康复学得历史发展沿革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随着时代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和临床运用的日趋广泛,按摩导引之法必将会得到继承和发展,与其他中医养生康复之法一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 辉.道家导引行气与中医养生康复[J].1994,10(4):55.

[2] 曾文斌.古代按摩导引的发展[J].按摩与导引,1996,(6):33.

篇7

“练”,就是科学锻炼。这是我健康保健的第一法则。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就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练好身体,少生病或不生病。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差,尽量不花看病钱。上了中学后,体育锻炼劲头更大了,因为我是校学生会体育部长。锻炼的项目更广泛了,不仅有田径,还有乒乓球、足球等。考上中专后,还学会了游泳。时至今日,我已健康工作已38年了,从未住过院。至今依然坚持每天快步走30分钟,并且还学会了垂钓,动静结合,更加丰富了业余生活。

“节”,就是节制调理饮食。这是我养生保健的又一要则。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确保健康的天然屏障。要做到节制调理饮食,在家中易做到,而在社交场合,难度就大了。我在领导岗位后,一年四季会议不断,应酬不暇。当时我正年富力强之时,不论白酒黄酒,一律照喝,不管肥肉瘦肉,一概照吃。没半年,血脂高了,还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脏负担不堪,结果被迫在家休息一周,医院检查服药,才恢复常态。

应酬多,反误身。有此教训以后,严格遵守“食不过七分、酒不过五分、食鱼蔬为主、主粮粗细搭配”的饮食原则。同时我还注重水果和水分的摄入,饮水一天不少于2500毫升。饮食中脂肪、糖类适当控制,注意营养成分搭配,严把饮食关。

“踪”,就是定期检查、跟踪身体状况。这是我健康身体的第三要则。对常见疾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尽量减少服药。单位里有职工体检制度时,自己有意识对心、肝、肺等重要脏器每年检测一次,发现个别指标,如血脂、胆固醇为临界值时,就及时调节饮食结构,予以纠正。由于我注重预防和适度运动,至今连感冒也很少发生。

“保”。就是恰当适当保健。这是我保健的又一个法则。一是精神保健。精神保健,是乐观、大度待人处事。由于年龄的关系,权力和位子已成历史,应心平气和、淡泊名利,面对今天;思想开朗,情绪乐观。淡泊名利,不必多想过去辉煌的历史,和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不要处不惯,不生气。二是营养保健。由于生理年龄的关系,适当营养品保健亦是需要的。

篇8

翁嘉颖,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兼任国际医学交流大学针灸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德国巴德歌根矫形外科康复治疗中心教授、主任医师,曾在美国、德国等针灸医学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近年来,中医针灸养生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

灸疗是用艾绒或其他药料点燃后,在体表一定部位进行烧灼、烘烤、薰熨,或用鲜品捣敷,借助艾火或药物的作用使施灸部位发热、充血甚至起疱,达到治疗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

灸疗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记载:“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由于灸法适应证广,疗效迅速,还有安全可靠易学易用等优势,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采用这种方法养生保健。

神奇灸疗好处多多

由于针灸这个词语,很多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且适应范围十分广泛。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较好疗效。

温通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运输,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灸疗通过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扶阳固脱 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升阳举陷 灸疗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如脱肛、阴挺(子宫脱垂)、久泄等病,可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拔毒泄热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现代研究还证实,艾灸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常用3种灸疗方法

灸疗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灸法适合不同的病症,经常用到的主要有下面3种——

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编者注:这种治法,宜在医院进行,不可自己贸然用之,以防感染难愈);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可用此法。

间接灸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即悬在腧穴之上进行施灸的方法。常见的有隔姜灸,取约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换新的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隔盐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温针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取出针。

在家灸疗注意

灸疗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因此喜欢这种保健方法,并选择自己在家中进行家庭灸疗。但是,灸疗毕竟是一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保健治疗方法,自己在家中操作要做到以下8点——

1.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专心,手眼协调,以免发生烫伤。灸疗养生,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穴位的准确性:要根据处方找准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同时要注意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男人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3.保暖和防暑: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冬季注意保暖,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4.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此时,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5.施灸顺序和时间: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施灸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并且不要在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经期施灸。

6.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后多。一旦晕灸(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甚至发生晕倒),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