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实习实践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实习实践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习实践论文

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和经济形态,电子商务带来了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一次巨大变革,需要一支浩大的、有新型商务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队伍。自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首批13所高校进行专业招生以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07年,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306所,高职高专类院校864所。众多本科院校大多提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在目前的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中,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计算机水平、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相对缺乏。因此,如何构建符合电子商务发展实际和企业实务需求的教学实践体系,成为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话题。

一、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分析

在阿里巴巴的一份关于“网上做生意必备能力”的调查中,网络营销推广能力、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被众多企业(网商)看成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在全球最大电子商务网站之一的阿里巴巴看来,搭乘阿里巴巴平台的几千万国内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人才上极度匮乏,因此高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面向应用。2006年4月份开始,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一直在积极推广与全国各大高校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考试项目”。

事实上,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商务型人才等等。但企业最需要的是有专业、有技能、有特长,而且能够以最小的成本为企业赢取最大利润的人才。因此,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有其合理性,这源于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多方面能力需求,包括:作业层面的项目操作与执行能力,利用互联网销售推广的能力;战术层面的企业运作与商业策划能力,利用互联网进行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开发能力;战略层面的竞争优势的维护与开拓能力,产业链整合的决策能力等等。这对以培养高级电子商务人才为己任的高等院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市场的需求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因此,高校和企业间形成良性互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状况明确专业定位,尤其是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提高电子商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状况

实践性教学已成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目前,电子商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着极大的缺口,而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水平亟待提高。不少学生有“书本上的电子商务”,无法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的困惑。而业内企业普遍面临着“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电子商务人才不太好找”的困境,同时对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寄予了很大期望。这与许多本科高校“理论+实验室”的培养模式不无关系。在专业建设中,虽然各院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大体形成了偏向技术、偏向商务或偏向管理的几种目标定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乏味听讲的现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电子商务教材本身又存在着或偏于定性描述,或偏于具体技术,深浅不一,案例和实训内容缺乏等问题。有些重视实务环节的高校也没有为电子商务学生创造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实践环节只是以软件模拟实验为主,且软件简单、陈旧、脱离现实,导致学生在电子商务实习、创意、兼职创业等方面缺乏实践体验。电子商务是新兴专业,建设时间短,不少教师本身较少参与实践活动,使得组织讨论、分析案例、指导实验、指导创业、指导实习等都受到极大限制,导致出现偏技术的电子商务人才不太懂商务,偏商务的学生缺乏电子商务配套工具的应用能力,或者学生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一知半解的尴尬局面。

三、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明确化,既要有统一规格,又要根据各校特色进行准确定位。虽然应该建立包括技术、商务和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知识结构,但培养学生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领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电子商务某一方面的职业能力或行业电子商务的策划与实施能力,以提高人才的市场竞争力。这需要高校进一步把脉市场需求,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议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和培养方案探索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一)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构建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在明确专业定位后,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起一支强能力、高素质的多学科教师队伍,使专业教师不仅具有较为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而且还精通某一具体行业知识,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所成就。具体而言:一是加强师资培训。当前,重点组织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尤其是有实践课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观摩和交流。建议青年教师从讲授电子商务导论和实践课开始,注重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多采用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二是加大学术交流。例如,经常组织电子商务专业学术带头人进行交流,就人才培养和教学规格中一些重大问题充分交换意见;进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去国外考察等。三是鼓励教师多参与实践项目。青年教师应考虑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吸收专业工作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以缩短市场与课堂的距离。另外,专业教师应积极争取和参与本领域的科研和社会项目。

(二)统一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提供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无论是偏管理还是偏技术的培养模式,都必须紧紧切合我国社会信息化初期的市场需要,在基本实践教学环节上予以统一,以形成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建议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统一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各自比例考虑为4:3:3。其中,课程实验根据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而定,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综合实验和社会活动参观、实习。综合实训安排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完毕之后,形式上可以选择课程设计和专题项目实践(如案例调查、参与项目等)。社会实践部分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旨在逐步实现实验实践项目与社会经济活动紧密接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例如校内的商务、交易和支付活动;校内网站建设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例如参与建设全国高校联合实验室;与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合作,共建基地等。

(三)探索个性化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爱好进行分方向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进行各个方向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分方向的专业教学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议推行本科导师制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分类指导;毕业论文也应从实践性角度出发,着重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将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例如通过建立一个网站或开设网上商店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据此评定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专业遭遇尴尬:需求大就业难[N].科技日报,2006-07-11.

2、李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该层次化[J].电子商务世界,2007(1).

3、周志刚,王红梅.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3).

篇2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建立先进机制的前提条件。构建理想的教育实习模式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为了使教育实习模式的建构更趋于合理性,更具有前瞻性,本教育实习模式树立了如下三个理念。

1.关注个体主动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传统教育实习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过于关注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压抑了师范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了师范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人们已意识到教师专业成长不但要关注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而且更要关注教师健全人格和实践智慧的养成。因此,教育实习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成为教育教学实践训练中主动发展的主人。

2.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一个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合格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品质和研究态度,能自觉探讨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逐步生成教育实践智慧,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就教育实习而言,各种技能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师范生在真实的教育实践情境中理解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责任,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批判思维意识和自我反思的精神,不断生成教育智慧,更新和拓展专业结构,促进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

3.秉持“开放、互惠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实习理念。美国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说“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先进的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若想使大学找到通向模范学校的道路,并使这些学校保持其高质量,学校和教师培训院校就必须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师范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实习应从封闭走向开放,并主动与中小学全方位地开展交流和互惠合作。在资源整合、智慧共享的前提下,最终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同发展的目标。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目标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目标是:在教师专业化视域下,以系统论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关注个体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和秉持开放、互惠合作、共同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多元的教育实习,引导实习生以研究者的态度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使他们自觉探讨教育实践,反思教师角色与社会责任,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态度,形成反思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的内容特征

基于以上的教育实习理念和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习目标,该教育实习模式的内容特征具体表现为:实习时间全程化、实习内容丰富而系列化、实习形式多样化、实习评价多维化、实习合作多元化和全面化、实习过程的反思化。

1.实习时间全程化。我国传统教育实习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实习内涵狭窄,实习时间集中而短暂,把教育实习当作一次性、终结性的教学实践。这种实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的体验与反思,不利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则从师范生入学后就开始实施,涵盖了师范生在校的全过程,主要体现实习内容的系列化、实习时间的全程化。同时,还体现一定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特点。依据学校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特点,在整个师范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组织一系列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2.实习内容丰富而系列化。丰富、详实的实习内容有助于师范生深入了解中小学实际。同时,将丰富、详实的实习内容进行系列化的安排和训练,不仅使师范生掌握全面的职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精神和信念,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多元•反思•发展”教育实习模式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根据中小学教师实际工作内容,由传统的教育实习在内容上仅安排几节专业课和班会课扩展到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当中,要让师范生了解并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当中,让教育实习体现实践教育的真正价值。

3.实习形式多样化。实习形式单一也是我国传统教育实习的一大弊病。教育实习不只是训练学生组织教育活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参与全面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实习期间,该实习模式在形式上,将走出去请进来、校内校外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并穿插实地参观、见习观摩、案例分析、微格教学、模拟实习等多种形式,让师范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亲身实践、体验、感悟、积累与发展,从而获得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方法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4.实习评价多维化。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的自主专业发展。该实习模式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它从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丰富评价主体,增加评价弹性。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相结合,甚至引入了社会和家长的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加强对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切实保障和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与实效,促进师范生专业化能力发展。

篇3

当前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实习基地数量少,且不稳定

随着高校扩招,师范生的数量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活动也就成为高等院校特别关注的问题。虽然高等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不断努力,但是实习基地还是存在数量少、规模小等问题。为解决之,高校不得不把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结合起来,要求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这虽然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教育实习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分散学生的教育实习的质量却很难得到有效保证。而且,由于高校与实习基地学校平时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有些中学虽然曾接受过高校的实习学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经常性地承担教育实习任务,高校不得不每年都要寻找新的实习学校,教育实习基地极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

(二)教育实习基地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需要高等院校、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由于高等院校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教育实习经费标准偏低,且增长幅度甚微,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院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缺乏政策性支持,其财政预算中缺少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因此,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缺乏地方政府的必要支持;对于实习学校而言,政府没有专项基金,其自身财务开支压力也很大,所以根本无力顾及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三)高等院校与教育实习基地联系不紧密

在我国,教育实习管理完全是由高等院校负责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基本不介入,大部分实习学校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实习活动。在这种背景下,高等院校、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之间在教育实习问题上缺乏合作意识,更无制度化管理。高等院校由于缺少与实习学校的互惠互利关系,在其高等教育改革中,主要立足自身,而缺少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其改革也即成了空中楼阁,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中学在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教学质量,对高等院校教育实习普遍不热心,使教育实习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既不利于高等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基础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实习基地的稳固建设。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建立教育实习的长效机制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其顺利进行,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三方必须转变观念、相互协作、共同负责,建立教育实习的长效机制。首先,三方要签署实习基地共建协议,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对三方形成共同约束力;其次,三方要组建教育实习领导小组,保证教育实习指导与管理工作以及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再次,三方必须制定教育实习的相关制度,对实习计划、指导教师、实习内容、经费开支、例会制度、评估考核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由此,才能形成教育实习的长效机制,使教育实习既有利于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实习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增加财政投入,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

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经费投入是不可少的。在实习基地建设中,高等院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加大对教育实习经费的投入,减轻实习学校的负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在财力上适度支持高等院校的教育实习。在经费管理方面,学校要建立教学实习经费专项管理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以保证教育实习顺利进行。只有有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才能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才更有利于教育实习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沟通,充分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的积极性

在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走向。当前,应试教育的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观,升学率高低仍是中学办学质量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在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中,高等院校和实习学校都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教育实习和教育实习基地正常教学活动的关系。高等院校在基地建中,要积极配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搞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育实习基地的师资力量;要定期为教育实习基地提供适度的建设经费,不断巩固实习基地;在中学教育教学研究中要与教育实习基地密切合作,开展教改试验,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不断提高教育实习基地的教育质量;同时还要为教育实习基地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资料。实习基地要建立健全教育实习管理制度,把教育实习作为本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与高等院校配合,不断创造条件,定期承担教育实习和见习任务,使教育实习活动达到互惠互利[2]。

(四)强化培训,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教育实习的指导教师主要由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组成。当前,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在实习指导教师的选配上,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到基层指导实习,所以选派实习指导教师便成了高校教育实习中的一大难题。即使选派了指导教师,由于许多人没有从事过中学教育工作,对中学的教育教学实际缺乏了解,在实际指导中难以真正胜任该项工作;在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上,由于部分指导教师或刚参加工作、或自身能力不强、缺乏责任感,导致其很难胜任实习指导工作,使实习生得不到应有的指导,教育实习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该情况,在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中,必须加强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培训。高等院校要加强师资培训,选派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来承担实习指导任务。实习基地学校在选择指导教师时要尽可能选派素质高、经验足、能力强的教师承担教育实习指导任务。

(五)扎实训练,大力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保持教育实习基地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全面提高师范实习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教育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巩固教育实习基地的关键。为有效提高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高等院校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增加教育见习次数,使师范专业学生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岗位。师范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高校就能为教育实习基地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教育实习基地也就能更加稳健地发展。

篇4

关键词:组态软件;智能温室;系统设计

智能温室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对智能温室环境监控技术进行研究,其中日本、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发达国家智能温室监测技术发展的最快。国外智能温室最早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温室环境因子参数,并通过相关设备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随后又出现了分布式监测系统以及计算机数据采集监测系统的多因子综合监测系统。温室产业在我国农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速度。“组态”的概念是伴随着集散型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DCS)的出现,才被广大自动化技术人员所熟悉的。在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组态软件因为界面直观、便于二次开发、使用方便而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组态软件设计了一套温室监控系统。

1系统总体设计

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各种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这些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各不相同[1]。目前,科学家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达52种,其中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植物生长最主要的几种环境因子。根据系统监测与控制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2系统硬件设计

2.1传感器选型

要实现对温室环境因子参数的监测,必须选择适合系统的传感器[2]。为了便于电路设计,系统土壤温湿度传感器选择上海搜博公司生产的SLHT5温湿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内置SHT10器件,主要用于土壤温湿度测量。光照度传感器选用ROHM公司的BH1750传感器。该传感器是一种用于两线式串行接口的数字型光强度传感器,内部包含一个16位模数转换器,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因此,该传感器使用时不需再进行复杂计算,使用非常方便。二氧化碳传感器选用MH-Z14NDIR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非色散红外(NDIR)原理对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碳进行检测,是一款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无氧气依赖性,寿命长,供电电压为4~6V,提供UART、模拟电压信号、PWM波形等多种输出方式。该传感器内置温度传感器,可进行温度补偿,具有良好的线性输出能力。几种传感器外形如图2所示。

2.2主控制器设计

系统主控制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可靠性。本系统采用基于ARMCortex-M3内核的STM32系列单片机[3]。系统选用STM32F103VE作为主控芯片,主频72MHz,内部含有256K字节的FLASH和64K字节的SRAM,LQFP100封装。操作系统选用了μC/OS-Ⅱ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4]。主控制器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3系统软件设计

软件是整个系统的灵魂,对于系统的运行来说至关重要,各个操作都是在软件的协调下进行的。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温室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通信接口驱动程序设计、上位机管理软件的设计等。本系统上位机软件因选取组态软件,此处不再赘述。

3.1系统主程序

系统的主程序是软件设计的核心环节,对整个程序架构起关键作用。系统上电后,将进行初始化,随后进入主程序。系统可以进行模式选择,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在进入相应的子程序后,将逐步完成按键的扫描和服务、控制方式设置、环境参数采集、通信接口驱动和执行处理控制等程序,主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3.2CAN总线通信协议

CAN总线有其自身的特色,传送的报文没有目标地址,采取全网广播方式,每个节点通过反映数据性质的报文标识符筛选报文,能够实现即插即用,可在线上网下网,增强了数据的安全性,满足控制系统及其他较高数据要求的系统需求。CAN总线通信软件设计包括CAN总线的初始化、报文发送和报文接收3个模块[5]。本系统所使用的芯片因其有专门一整套为其设计的固件驱动程序,因而大大简化了编程过程,为开发者省去了许多时间,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现系统功能上。

4组态监控系统设计

本系统上位机软件选用组态王组态软件。组态王(Kingview)是由北京亚控自动化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具有易用性、开放性和集成能力的通用组态软件。使用组态王的基本流程为:设计图形界面、构造数据库、建立动画连接、运行和调试。上位机是系统与用户直接对话的窗口。组态王提供了丰富的系统界面设计资源。本系统分别设计了登录界面、温室状态与控制界面、参数修改界面、实时与历史曲线界面、报警与事件界面,实现了系统相关功能[6]。

5结语

系统完成设计后,配合硬件试验资源,在杨凌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实地测试,系统测试运行界面如图5所示。测试结果表明,基于组态软件的温室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系统预期功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系统运行情况良好。

作者:冯春卫 闵卫锋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肖乾虎.基于ZigBee/GPRS的作物生长环境因子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4.

[2]杨少春.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丹,宗振海,陈慧珊,等.基于STM32的智能温室远程控制系统的设计[J].浙江农业学报,2014,26(3)791-796.

[4]朱琳,郭永.基于STM32的工业通用控制器的研究和实现[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2:224-227.

篇5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医院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医院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引导价值观念,继承文化成果,整合医院资源,陶冶医生情操,提高人文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可见,构建和谐的医院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应有之意。

一、正确把握医院文化的本质

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化”。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定的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一所医院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也有自己的文化——即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以医患活动为主体,以医院精神为底蕴,由医院员工、患者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医患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一所医院综合素质的体现。从结构上看,医院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它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医院文化的外在标记,是其表层文化,它包括医院环境布局、建筑雕塑风格、图书资料、医院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和文化网格,还包括医院的标志如院徽、院歌、院训、院旗、院牌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服务水平。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应从创建优美医院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制度和方式文化。它包括医院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职能、服务内容、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以及相应地体现于人际关系中的主体的生活、行为、消费方式等,还包括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制度和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工作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先用制度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

3、精神文化。它是医院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由医院的院风加以体现,是医患共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

二、医院文化的功能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服务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

1、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目前,在医院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医生医德意识削弱,服务意识淡漠,把医疗服务视为商品,把个人拥有的技术当作商品出卖,无利不医;有的把个人利益得失看得很重,容不得吃一点亏,遇到好处争着向上伸手要,涉及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增资调级等切身利益争持不下;有的认为医院发展只是管理者的事,与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碌碌无为,不求进取;有的习惯安定舒适、没有压力的工作,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医院文化建设来加以正确引导。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通过媒体、电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正确对待外面世界的诱惑。和谐的医院文化能够引导医务工作者参加医院文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洗礼,提高理论修养与辨别能力。

2、医院文化的凝聚功能。医院文化的凝聚功能是伴随着导向功能而产生的。它能够凝聚职工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要激发人的心理内在诱因去努力提高绩效,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去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宽容、和谐的医院文化能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实现上述需要提供文化氛围,员工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医院文化,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实现自我,在提升自我中感受到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日常的诊疗服务工作中自觉成为医院文化倡导者、建设者、宣传者和传播者,提高整体战斗力。

3、医院文化的服务功能。和谐的医院文化服务于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是一个技术、知识、人才密集型的实体,它是通过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各类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特殊行业。医疗资源可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基础的医疗物质资源;一类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医疗技术资源;另一类则是以思想、文化建设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资源。三者的整合转化为医疗资本,构成医院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体现了医院技术专业化的竞争力。优良的医院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通过发挥医生个体发展、发挥群体效应,真正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药有专方、人有专长”的良性循环体系,营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三、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切实加强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

长期以来,医院更注重物质建设,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医生和患者的需要,以人为本说的多而做的少;医院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受物欲和利益的驱使,使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所以要搞好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使全体医务工作者形成价值认同,聚合成一致的理念、追求,以及对医院目标的共识。医院党委要把医院文化建设提到塑造医务工作者灵魂精神的高度来重视,要把医院文化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抓:(1)应把医院文化建设纳入医院建设的整体规划。医院党委应将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建设的总体任务之一,既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又要明确近期的目标,使医院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2)要建立健全医院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医院可以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参与的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或相关文化活动的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不同时期的实施方案。还可以设立医院文化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的医院文化组织机构,具体组织医务工作者开展医院文化活动。(3)要加强对医院文化活动的具体指导。要发挥党、政、工、团等组织各自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浓郁丰厚的医院文化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广大医务工作者整体努力,那种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只是管理部门的责任的狭义意识,正是目前医院文化建设普遍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也是阻碍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医院领导者以及全体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医院文化建设应负有的责任,医院文化才能出现整体效应。转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骨干队伍

医院要在医务工作者中发现和培养医院文化工作的骨干,尤其要发挥广大医生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医生是医院文化的引导者、组织者,本身又是建设者,在医院文化形成中起着一种示范、表率、组织作用,是医院文化不可缺少的主体。目前,在医院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组织者往往是医院党政部门,参与者往往也是医院行政工作人员。所以,要建设和谐医院,建设高品位的医院文化,医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缺少了医生的参与,医院文化的水平是不可能上层次的,和谐医院的建设也是空想。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医院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民主。医院文化是以医生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生在建设医院文化的主体作用。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不仅要增大医院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医生与医院领导联系的畅通渠道,增强医务工作者的主人公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而且在组织管理上也要充分相信广大医务工作者。(2)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医院要避免因人员素质不够而导致医院文化建设或流于形式,或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创新,或者“急功近利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节目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

3、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全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的建设还应遵从医院文化规律,循序渐进。具体来说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抓好硬件,创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医院的硬件建设是基础,是依托,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到整个医院内建筑的宏观规划与设计,医院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小到院牌的制作、信封的设计、院徽图案的构思等。医院建设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实现医院生态化,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医院、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医院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医生说话”。医院布局和绿化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就是一张名片,一定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

(2)建章立制,创造和谐的制度文化。医院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医院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医院文化的正常有序地发展。医院制度文化既有柔性的也有刚性的。柔性的包括医院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医患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刚性的包括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前者是医院发展过程中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成;后者是在医院为适应服务患者专门通过特定程序制定的。所以医院的制度文化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作风、效率,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和意志。就管理文化而言,制度是形成医院文化的“定型器”。要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医院群体文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医院服务目标、服务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个性特征的规章制度。

(3)重精神,突出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精神层面的医院文化表现为医院人多年积累沉积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医院院风的集中体现。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医院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一个精神文化荒芜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医院文化粗浅的医院也绝对是没有希望的医院。精神层面的医院文化建设决定了医院文化的品位和风格,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因此,必须从医院服务思想、服务目标、管理理念、专业特色追求、医院传统等方面构筑独具魅力的医院精神。

参考文献:

篇6

岭南的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和沿海区域,冬暖夏热,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候炎热、空气潮湿、雨水充足、台风频繁、每年的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多数发生在岭南地区。因此岭南建筑的内部地面普遍比外部地面高,墙脚多数采用青砖、石块或具有防水功能的材料建造,以防洪水,房屋的布局也比较密集,屋顶层采用砖或其它材料压紧加固,防止台风的侵袭,造成建筑物的损坏和人员伤亡,对于富裕的家庭使用青砖楼房,或者加厚墙体,达到防水、防风的效果。岭南许多地区靠近沿海,古时海盗出入频繁,因此这些地区建筑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满足人的居住功能,而且还要有抵抗外人侵犯、偷盗的防御功能。例如广东省开平市的碉楼是具有明显防御功能的建筑,这些建筑有许多传统和其它原因所建,但建筑的结构和设计无不体现其防匪、防盗的特性,开平碉楼现存共有1833座,每座碉楼风格各有差异,但有许多共同点,即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体较厚,材料坚固,易守难攻,墙体四周设有枪眼,人们通过枪眼可以对碉楼四周进行了望和控制,古时的碉楼一般配备枪械和铜钟等防卫装置(见图1,图2)。

岭南地区毗邻港澳台,海上交通便利,国际商业贸易来往密切,进出口商品频繁,自古经济就比较发达。所有这一切都给西方建筑文化的引进创造了条件,不少岭南地区的城市,如广州、厦门等地出现了西方建筑与岭南建筑相融合的产物,即“洋楼”“骑楼”等。这些楼一般是楼上住人,楼下商店,往往两排“骑楼”对面而建,形成街道,形成长达几百米乃至上千米的商业长廊,为业主提供经营和居住的优良条件,为顾客和行人营造了舒适的通道和购物环境(见图3,图4)。这样的建筑模式延申到现在,普及到乡镇,扩展到工业。我国现代的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新农村建设等建筑小区,一般都是类似这样的建筑群。它是西方建筑文化与我国建筑文化,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文化与乡村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2岭南建筑的技术风格

岭南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风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平面采用条形,多间房屋并列组合,前面设有敞廊,遮阳板或屋檐,以遮阳挡雨,同时也方便用户行走。为防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础及石梁。岭南地区雨水多,地处有山、有水、河流小溪交错复杂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比较紧张,许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林地带,居高而下,分排建设,一个山坡形成一条自然村。村中房屋多为单层,屋顶为金字塔形,以泻雨水。在建材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泥砖、青瓦或青砖。有些富裕家庭,为防止偷盗,采用加厚墙,其厚度甚至达到1m以上,用砂、泥、灰捣固,非常坚硬。在山区,为不占良田,房屋多建在山腰。岭南建筑的平面布局除了条形,还有方形和圆形。客家的围龙屋,是典型圆形布局建筑,以广东梅州地区最为常见。这种建筑由多围建筑群组成,每围由许多相连单间屋向内作一半圆形状,像半月牙形,围屋前沿有一禾坪和池塘,建筑物与池塘组成一个圆形的平面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客家建筑的围合性和向心性文化(见图5),据2009年4月15日《羊城晚报》报导,仅梅州市现有客家围龙屋总数2万余座。客家的“土围子”和“小城堡”式建筑是典型的方型建筑(见图6),这些建筑墙厚1m以上,屋高10m多,具有十分强的防御功能,墙体采用“三合土”技术,以筑土形式营造,再用砂灰批档墙壁,以防雨淋。这些围合性建筑一直传承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许多建筑已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但在岭南山区的乡村,依然还有许多这样的建筑群,这是客家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结果。岭南地区江河多,海岸线长,许多以捕鱼谋生的渔民,长期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解放以后,在政府的关心和组织下,他们在海岸或江河岸上,修建房屋,移居陆地,这些房屋矮小,形状似船,屋顶为弧形,人们称其为“蛋家”。为防止台风和水浸,这些房屋用木板和金属板建成,一家一间。岭南建筑的内部平面布局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椐家庭成员情况来确定,除条形布局以外,还有中轴对称院落布局,这种布局类似北方的四合院,中间为天井,四周分别居住几个小家庭,这种布局有利于通风和采光,有利于家底成员的沟通和照顾,也有利于防止外人的干涉和偷盗。

3岭南建筑生态景观

岭南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对各种植物的种植和生长都十分有利。因此,岭南地区家家户户的周围都有园林、池塘、河流、田野等形成的生态景观。许多人相信风水,认为好的住宅应背山,面水,位于缓坡(背玄武,前朱雀,左青龙,右白虎之地)。因此,屋的前方常建有池塘,池塘边种植树竹,两者融为一体,形成与房屋不可分割的自然景观。池塘既是风水组合的一部分,又可供农田灌溉,村落消防,气候调节,这都给村庄带来了勃勃生机。夏天从南边吹来的凉风经水面,穿竹林后,吹进住宅,使屋内空气清新凉爽。南方的村落很少修建围墙,而是利用竹林,尤其是带刺的竹林,围成的天然屏障作为防御实体,同时还可遮档台风,防止台风对房屋的侵袭(见图7)。村落进出口或公共地方,往往都种有参天古树,有些古树旁边修有土地庙,逢年过节,人们便来供奉。村民住宅的旁边,通常设有大小晒场,这些晒场不但是村民晒谷的场地,还是村民的活动场所。每逢炎夏傍晚,男女老少,一起来到晒场,聊天乘凉,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岭南有些客家村落门前都设有一个数平米的空地,用来立桅杆,每当家中有人获得功名,就在桅杆区立一根长15m左右的桅杆,上掛功名旗,这也构成了客家村落的一独特景观(见图8)。由于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一般很少荒山秃地。到处都是四季常青的绿色环境,每个自然村就象一座园林,有果树,竹子,芭蕉……翠绿的海洋中,点缀着灰白的房屋,十分雅致。即使是烈日炎炎,室内也很清凉,村庄的是稻田,农作物随着季节变化,与村庄相互衬托,呈现出一片迷人的景象,即使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出现,村落间出现了高楼大厦,但是那种传统的生态景观文化还是十分浓厚。

4结语

岭南建筑文化充分体现出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是岭南地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岭南地区的建筑必须要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吸收全国乃世界建筑文化的优点,实现美好的居住环境,逐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环境。

参考文献:

[1]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0~64).

[2]谢志英,宋晓云.岭南建筑文化探析.河南建村.2008.2(13).

[3]王琴.,惠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4(60~62).

[4]张国雄.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10).

[5]朱丽娅.碉楼建筑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1(280~281).

[6]王颂等.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观.小城镇建设,2008年12期.

[7]杨豪.从城堡、土楼、围龙屋看客家建筑文化.江西食品,2004年1期.

篇7

1.1以单向传播为展示手段的热媒介时代所谓“热媒介”指的是那些具有高辨析度、低参与度并能调动单一感官的媒介。在展示空间中,以单向传播为主导的媒介称之为热媒介时代的展示,在人类早期的展示活动中常以口语、文字、印刷为主要媒介,这是一种由极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单方向传播形式。文字(wénzì),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是早期展示活动的重要信息传播工具,也同时是展示热媒介手段的重要工具,在视觉上,文字是视觉图像的抽象再现,其特征是清晰稳定,可反复阅读,并可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文字图形化和图形文字化都是视觉演变的形式之一。在展示设计中,文字的信息传递本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反复阅读性特点,因此,文字成为展示活动中最早使用也是最常应用的展示热媒介之一,后来,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超越了本身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其可以进入超时空的人际传播,印刷成为了文字的有效载体,但由于地域文化的限制,也使得文字的流通性远远低于图形的信息传达。现代展示活动中,主题首先是以文字的形态呈现,介绍展示内容的大纲和梗概,一般的展示文本会按照一定的叙事逻辑进行展开,因此,文字成为了传递展示主题的第一重信息表达方式。其次,在早期的文化中,人类是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信息交换的,围绕“口述—聆听”展开,如戏剧艺术这一表达。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声音媒介较文字媒介具有了更高的辨识度和共通性,其跨越了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成为了展示设计最基本的媒介运用手段。展示声音媒介一种是表意的声音也称文字性声音,如对话、旁白、解说等,其具有实际的内容,另一种是表象的声音也称非文字性声音,不含实际的意义,主要用来烘托情节、过渡转换、趣味增效的作用。声音有其自身的五重属性:(1)音调,(2)音质,(3)长度,(4)响度,(5)节奏,展示空间通过声音的变化塑造情景,传递信息。在展示的空间叙述中,声音主要有其三种功能:(1)塑造地点,(2)塑造时间,(3)塑造状态。声音媒介作为多种媒介的辅助要素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展示空间情景的塑造,空间编排的叙述增加了丰富的语言。相对于文字、声音,人对于图形的认知能力更像是自发的、天性的,图像媒介使抽象信息变得更具体、更轻松、更简洁。人类一直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为认识信息的首要通道,图形似乎变得比文字、声音更具有说服力。在展示的空间语言中,图形影像慢慢变成了比文字更快速传递信息的热媒介载体。

1.2以双向或多向传播为展示手段的冷媒介时代所谓“冷媒介”指的是那些具有低辨析度、高参与度并能调动多感官的媒介。在展示空间中,以互联网数字技术而孕育发展起来的展示手段,以双向或多向传播为主导的媒介称之为冷媒介时代的展示,这是信息发出者、媒介、接受者为一体的双向、去中心化的传播形式,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由、互动,而新媒体恰恰符合了这种展示传播方式与手段。“新媒体”也称“数字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展示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给展示的空间叙述以巨大的释放,使得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义了展示的方式和手段,使其在形式美感、艺术风格、信息传播、空间叙事等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展示的空间叙述中,新媒体的装置设备可以快速吸引观众,并提供有趣的互动性体验,新媒体技术制造出来的场景可以移步异景真假难辨,奇幻的光影、绚丽的色彩、富有节奏和动感的空间环境使观众充满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在展示空间的信息量传播上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充,观众不再被动地成为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主动变成了信息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观众与展物也不再是传统展示空间中远距离观看,而是与其产生互动体验,从而使观众的意识产生转化,至此出现全新的关系、影像、思维和经验。

二、展示空间中不同媒介的空间叙述方式

2.1建筑场所空间媒介建筑场所是展示信息承载的空间媒介,也是展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形态给展示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容器,但同时也制约着展示设计的内容展开。因此,优秀的展示设计应可以很好地考虑建筑空间的结构形式和展示信息内容之间的关系,达到二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展示与建筑场所的关系可以看作三种:分隔式、连结式、消解式。

2.2机械装置技术媒介装置媒介通常在展示的特定空间中,将生活中的物料通过艺术性改造来反应展示的主题内容,其介于雅俗之间,即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又表达深刻、反应精神。在展示空间中,一部分装置倾向于艺术性表达,注重内容,揭示内涵,另一部分装置倾向于客观性表达,注重原理,反应自然。机械互动装置的出现,弥补了静态展示“只能看不能摸”的尴尬状态,变被动为主动感知的展示内容。交互式机械装置把复杂的理论知识以简单的装置互动的方式展示出来,既展示了知识内容本身,也激发了参观者的兴趣。

2.3场景模型仿真媒介当主题内容因尺度大小、数量多少无法在空间中展示的时候,就需要借助三维模型来模仿实物的真实状态,从而达到逼真、生动、直观的展示效果。展示场景模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1:1的体量关系的仿真模型,另一类为建筑航空类示意模型。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微缩模型的应用也随之变化,不少新媒体新技术也应用其中,真实模型,虚拟影像、声光电等相互配合,达到虚拟真实的效果,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360°幻影成像技术、新媒体沙盘模型技术等,其目的就是弥补传统的仿真模型动感不足的缺点,从而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2.4图文展板平面媒介图文展板信息媒介是展示空间叙述中的基础媒介,也是展示空间中使用最广泛的媒介形式。图片文字的信息传递相对于其他的媒介相对稳定,但也暴露了其局限性,较少的互动体验使得图文展板平面媒介与观众的交流非常有限。图形只需要辨认,文字却需要理解。图文展板平面媒介需要有良晋好的版面设计基础,其中包括文字、图片、图表及装饰图形等元素的设计,设计师通过版面的编排,元素的布置,以一种独特的美学视角传递信息表达情绪,观众通过信息的阅读层级可以清晰快速了解到展示的内容和展示的主题信息。图文展板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展示空间中的,而是紧密地结合于展示空间,达到既富于变化又清晰传达。

2.5舞美表演演示媒介舞美表演演示是传统的展示叙述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以舞台的形式阐述展览的主题内容,其形式多样,内容手法繁多,如通过传统舞台中布景,灯光,道具等齐全的舞美要素,表现详尽的展示内容。西班牙馆进入展馆之后利用新媒体的声光电技术作为舞美背景了,营造出一种溶洞的气氛,抽象地演绎了西班牙人的民族精神,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2.6视频影像动态媒介在展示的空间叙述中,视频影像通常是利用图像拍摄技术完成跟展品内容相关的记录电影和视频录像或利用软件制作编辑的二维、三维动画形式的媒介。新媒体构建下的展示空间视频图像的动态媒介是一种借助电脑设备的视频投影互动技术,这种技术在解决展示难以还原再现的历史场景或展示自然演变的生命过程时体现的尤为重要,其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如展示空间叙述中幻影成像新媒体技术是一种运用视频影像在平面玻璃板上进行反射的演示技术。

三、小结

篇8

「关键词跨国有组织犯罪经济模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壤,皆为利往.古老的中国格言说出了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利益。犯罪作为一个伴随现代社会而存在的现象,其根本起因也在于利益。无可否认,作为犯罪有组织化的最高形态——跨国有组织犯罪,即使它一经出现就很快发展成为扰乱国家法制秩序、危害公民基本人权的世界公害;即使它的滋生和蔓延十分迅速,领域由传统非法活动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形成了遍布世界的网络,其拥有的巨大经济和政治势力另人触目惊心;即使在最近十年中,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人员和货物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跨国有组织犯罪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联合国在防范犯罪和刑事司法领域中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即使跨国有组织犯罪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其自身合理性和社会背景,并不是偶然、任意出现的,其发展又同时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但是,它的基本动因仍然是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因此,如果要对跨国有组织犯罪进行控制,明了其基本目的以及其控制经济领域的手段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我们明了跨国有组织犯罪控制经济领域,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措施,真正从根本上对跨国有组织犯罪进行打击,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实现对跨国有组织犯罪发展的有效控制。为了能建立一个典型的跨国有组织犯罪控制经济的模式,对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概念、特征进行界定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一、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各国在谈到跨国有组织犯罪问题时无一不涉及到有组织犯罪问题。而这个问题在世界上是有许多不同看法的。因此,若要界定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内涵和外延,就必须先从界定跨国有组织犯罪谈起。

有组织犯罪的概念我国学术界对有组织犯罪定义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争论很大,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由故意犯罪者操纵和控制的组织结构稳定、具有较强自我保护能力的犯罪组织所实施的各种类型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活动.这个定义要求,犯罪是由故意犯罪者操纵和控制的犯罪组织实施的;该犯罪组织的组织结构稳定,而且具有较强自我保护能力;该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包括各种类型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活动.随后同一作者又认为,有组织犯罪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有组织犯罪,应当包括两类:一是指地区性或跨国性的走私、贩毒、伪造货币、诈骗、敲诈勒索、暴力恐怖以及一些国家存在的赌博业、业等有组织犯罪活动;二是指每个国家内的各种集团性犯罪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各种团伙所进行的犯罪活动。狭义的有组织犯罪,则指那些组织严密、等级森严、内部分工明确、有严格行为规范、为了获得巨额的经济利益而进行有预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的集团性犯罪。对有组织犯罪的定义是,指由故意犯罪者操纵、控制或直接指挥和参与,组织结构严密、等级森严或组织成员相对稳定,有特定行为规范和有逃避法律制裁的防护体系的犯罪组织和犯罪组织联合体,为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而使用暴力、恐吓、腐蚀及其他非法手段所进行的集团性犯罪活动.这个定义界定的有组织犯罪,要求有组织犯罪必须具备若干复杂的条件: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形态是组织结构严密、等级森严;成员相对稳定,有特定行为规范和逃避法律制裁的防护体系的犯罪组织和犯罪组织联合体;犯罪目的是为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犯罪手段是使用暴力、恐吓、腐蚀及其他非法手段;犯罪人从事犯罪的活动方式是集团性的犯罪活动.不符合任何其中一个条件都不能构成有组织犯罪。这个定义太过于绝对化了。如果用它来衡量具有组织形态的犯罪活动,那么,绝大多数都不能列入有组织犯罪之中。

有的人则认为,有组织犯罪又称为集团犯罪、团体犯罪。广义的有组织犯罪,是指有一定组织形式的团体,通过其成员的团体活动所实施的犯罪。其中既包括法人组织实施的犯罪,也包括非法的社会团体、犯罪集团所实施的犯罪。狭义的有组织犯罪,仅指犯罪集团组织实施的各种犯罪.这种观点主要从犯罪的主体来确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接近于这个术语的语义。还有的人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以谋利为主要目的,为了长期共同犯罪而结成组织的,或虽无明确协议成立犯罪组织,但经常共同实施犯罪的,就是有组织犯罪进而解释说,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目的是谋取经济利益;犯罪成员构成三人或三人以上;从事犯罪的人以长期犯罪为目标;但是,构成有组织犯罪不要求该组织造成实际的严重后果.这个定义把犯罪人数确定为三人或三人以上,将有组织犯罪的面予以扩大,又把该组织界定为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的犯罪组织。这个定义从根本上把那些出于政治目的而进行恐怖活动的犯罪组织所实施的犯罪,以及那些的组织所进行的犯罪,都排除在有组织犯罪之外了。

西方许多专家把有组织犯罪看作是用来界定某些主要从事暴力、谋利性的犯罪活动的集团所反映出的犯罪现象的一个术语。①作为集团犯罪的一种形式,有组织犯罪应与纯粹由有组织犯罪活动的集团所为的其他犯罪言行区别开来,②还应把有组织犯罪集团和其他由有组织犯罪集团雇佣而诉诸相同方法和手段的组织区别开来。不能把有组织犯罪与法人公司偶尔从事的犯罪活动相混淆,后者所为的犯罪只能算作是法人犯罪或者是机构犯罪。③有的国家认为,有组织犯罪是由划分为两极以上的犯罪组织或由若干不同的犯罪组织,采用阴谋手段,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所从事的刑事犯罪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经济利益或对公众生活方式施加影响.有的国家则认为,所谓有组织犯罪是指由稳定的具有逃避社会控制之防护体系的、操纵犯罪团伙,利用暴力、恐吓、腐蚀和大量盗窃等非法手段从事故意犯罪的相对大的集团所实施的犯罪行为。这些定义都在不同层面上揭示了有组织犯罪的特征。由此可见,关于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尚存在许多争论。为了求得一致的见解,以便更好地认识有组织犯罪问题,有必要从多个视角去理解它的实质意义。从术语上讲,有组织犯罪首先是个犯罪学术语。这个术语来源于英语

organizedcrime。从语义的角度上讲,organized是已经完成了的组织状态,organizedcrime自然是指具有组织形态的犯罪。汉语有组织犯罪,是由两个术语组成的:有组织、犯罪.有组织是修饰词,它是用来界定这类犯罪的。很明显,有组织犯罪主要是从组织形态的角度去理解和界定此类犯罪的。是否具有组织形态,是判断这类犯罪的标准。各国刑法典中所规定的每一类犯罪,只要犯罪人是具有组织形态的,都可以列入有组织犯罪中。可见,组织形态是理解有组织犯罪的关键。而恰恰国际上对有组织犯罪的分歧也正在于此。犯罪时,具有多大规模的组织形态,才算是有组织犯罪;一个犯罪组织的内部结构如何,才能称作是有组织犯罪;犯罪时,犯罪人内部如何分工,如何联系,才能认为是有组织犯罪;犯罪人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组织,并如何在犯罪组织的驱使下进行犯罪,才可以认为是有组织犯罪,诸如此类都是界定有组织犯罪的关键问题。从犯罪学的角度上讲,有组织犯罪可以有多种理解。第一层,应把有组织犯罪看作是犯罪组织的犯罪,即凡是由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都可以认为是有组织犯罪。从这个理解层面上看,各种犯罪集团,类似意大利黑手党、日本的山口组、哥伦比亚卡利贩毒集团从事的暴力犯罪、贩毒、走私、洗钱等毫无例外地归属于有组织犯罪。从这个角度出发看问题,界定犯罪组织就成为确定有组织犯罪的关键。就生物学而言,组织是生命的有机体,是有结构的存在。就社会意义而言,所谓组织,是指为了一定目的,按照相应规则,而结成的具有体系的机构。犯罪组织即是为了犯罪的目的,根据犯罪需要而结成的具有内部管理体系的系统。从组织形态上看,单个人是不能称为组织的,犯罪组织最起码应由两人以上构成。犯罪人结成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犯罪。这就把那些为了其他目的而成立的组织排除在外了,这种组织即使偶尔实施了犯罪,也不能把它称作是犯罪组织。从内部管理机制看,犯罪组织有其特殊的组织系统,并按照内部规则进行活动。第二层,有组织犯罪则是指犯罪人有组织地进行犯罪。凡是犯罪人按照犯罪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完成其犯罪活动的,都属于有组织犯罪。从这个角度上讲,有组织犯罪即是犯罪人根据犯罪需要,共同进行组织、策划、实施犯罪。两人共同犯罪,只要具有组织形态,并且按照组织规则进行犯罪活动,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视为是有组织犯罪。第三层,有组织犯罪不是个人犯罪,而是多个人在某个组织的名义下进行的犯罪。这种犯罪因此具有组织行为的全部特征。它不象个人那样,以单个人的行为反抗整个国家或社会的面目出现,而是以组织形态来表明其的性质。所以,有组织犯罪是特殊社会组织反抗整个社会的一种形式。

跨国有组织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形式之一,是更大规模的有组织犯罪。如何界定跨国有组织犯罪,最主要的立足点是要把它放在跨国犯罪的范畴内来加以考察,不能只单纯用国内犯罪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跨国有组织犯罪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空间概念,并不具有任何时间概念。所以,跨国有组织犯罪无非就是指犯罪组织在两国或两国以上有组织地实施犯罪。其认定依据是国家的疆界范围。凡是有组织犯罪者超越一国领域实施犯罪,即可以归入跨国有组织犯罪之内;凡在一国领域内由该国的犯罪团体实施,就不能认为是跨国犯罪,更不能认为是跨国有组织犯罪了。由于犯罪的阶段各不相同,在犯罪预备、计划、着手、实施各阶段,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行为的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也不一致。跨国有组织犯罪过程一般都很复杂,这当然给认定跨国有组织犯罪造成了困难局面。从抽象的意义来讲,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下列各项:首先,跨国有组织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所有的跨国有组织犯罪都是有组织进行的,任何形式的跨国有组织犯罪都需要许多犯罪成员加入才能完成,所以,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犯罪规模很大。为了完成特定的犯罪任务,实现其犯罪意图,犯罪集团不得不进行庞大的组织工作,从计划、预谋、准备到实施犯罪、逃避打击,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整个运转过程如同跨国公司的商务运作那样,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地进行各项犯罪活动。在跨国贩毒和跨国洗钱过程中,其运作最能体现出这种特征。

其次,跨国有组织犯罪是跨国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跨国犯罪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跨国有组织犯罪肯定都具有。所谓跨国犯罪,是指非法进出两国或两国以上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尽管跨国犯罪是在国际范围内活动,其危害性涉及各个有关国家,如犯罪地国、犯罪结果地国、受害人国籍国、行为人所属国等,但它仍然是国内法上犯罪,而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犯罪。跨国犯罪主要破坏的是国内法。认定跨国犯罪是以当事国特别是受害国法律来作为衡量标准的,而不是以国际法为标准的.第三,跨国有组织犯罪以谋求更大的利益,榨取巨额利润为其首要目标。第四,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敛集了巨额资本,具有在国际范围内调动资金投入犯罪的能力。这是一般的国内有组织犯罪团体无法比拟的。第五,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组织结构严密、内部约束严格。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是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主要犯罪特征之一。由于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往往比较庞大,各个集团的组织结构相应都是很复杂的。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有组织性是是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基本特点。实际上,跨国有组织犯罪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中的概念。跨国有组织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特殊形态,它的产生也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同时,大规模的跨国犯罪组织也可能发生分裂或者消亡。认识到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动态特征,就为我们同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跨国有组织犯罪对社会的经济控制模式

顾名思义,有组织是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应有之意,而有组织的根本特征就是控制性即在一定领域或者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控制力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控制力量,跨国有组织犯罪造成的危害才特别巨大,某些大规模跨国有组织犯罪甚至能够富可敌国,成为第二政府.物质是社会的基础,物质利益是人们组成社会的根本动因,因而,跨国有组织犯罪也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根本特征的,也就是说,犯罪分子集合起来组成跨国犯罪组织的动力正来源于其经济目的,经济特征是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本质属性。谈到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经济特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跨国有组织犯罪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方面,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经济目的决定其一切其他特征和行为。

前者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谈的。跨国有组织犯罪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阶段)的高度发展而形成的。在以分散和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和以短缺和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跨国有组织犯罪缺乏生存的土壤,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无利可图。只有在经济一体化、社会分工细化、国际交流频繁的社会中,跨国有组织犯罪才显得更有存在必要。现代经济活动要求的激越化、信息化、国际化在各种犯罪形式中,也只有跨国有组织犯罪才有可能达到。同样,也只有以跨国有组织犯罪这种形式才有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跨国有组织犯罪是最高形态的犯罪特征。后者是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经济特征和其他特征相互关系角度谈的。经济背景只是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外在条件,而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出现是犯罪内生因素决定的,谋求犯罪利益最大化是犯罪的终极目标。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是因为资本追求超出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也正是这一股力量使得犯罪实现了由一般犯罪到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转变。垄断是跨国有组织犯罪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其经济利益的手段。正是为了牟取垄断经济利益,个别的罪犯组成了犯罪组织并进而发展成为跨国;正是为了提高犯罪的效率,犯罪组织内部建立了严密的层级结构和分工;正是为了拓宽犯罪市场,跨国有组织犯罪不断向全球扩张,活动领域遍布各个行业;正是为了长久的维持其犯罪利益,贿赂官员和武装威胁甚至操纵选举,才成为其常用的手段。

可见,组织特征和经济特征作为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分别对其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目的两个方面作出了概括。除此之外的其他特征是附属于基本特征的。而在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经济特征是第一位的,是跨国犯罪组织之所以成为跨国犯罪组织的基础和动力。

既然经济特征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经济学家又是如何描述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呢?通常,经济学家将以两种模式描述跨国有组织犯罪:在获得利益的前提下,组成一个公司或者一个政府.一个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正是一个通过向其他无组织、小规模的犯罪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公司。通常,它以充当高于正常价格卖出的垄断性供应者或者低于市场价买入非法商品的垄断性收购者的方式统治着某一种或某几种固定的犯罪行为。作为垄断性卖方,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可以以垄断价格出卖货物,例如将出售给零售者。而零售者以同样方式将其出卖给吸毒者。但是,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不仅获得了垄断利润,同时也将大部分被捕的风险转移给了无组织的罪犯。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在它可以作为唯一的买受方时,可以人为低价买入,例如被盗物品。同样,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获得了以低价购买非法商品的利润而将触犯盗窃罪的风险转移给了无组织犯罪人。

垄断供应者和垄断购买者的经济模式帮助解释了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采取此种行为模式的原因。例如,如果一个类似黑手党形式的犯罪集团经营着一个几乎没有竞争者的市场。而,此时,人身暴力,或者暴力的威胁,是犯罪集团用来保卫市场分额的基本武器。例如,如果当一个强大的组织试图侵入同一市场时,对于因此而出现的市场的不稳定,暴力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而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个合法的公司可能通过投资于调查研究或者广告来保护它的市场分额。

另一个典型的跨国有组织犯罪形式类似于政府。在这种模式下,一个犯罪辛迪加在大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并且在一定的地域或者经营范围内对合法或者非法的生意都享有额外的特权。一个跨国有组织犯罪组织充当政府的角色制定了对某些行为的规定,如果必要,仍然以胁迫手段为最终的解决方式。类似一个政府,这种犯罪组织拥有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利。跨国有组织犯罪政府通过对合法或者非法的经营征收额外的强迫赋税或者贿赂来取得从事特定的营业的许可。

同时,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也是一种重新分配的机构,把从一些民众那里取得利益再分配给其他人。同合法的公司或政府一样,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利润获得同时意味着利润的分配——象公司分配给股东,或者象国家以福利的形式分配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其分配的依据是在组织内部不同的作用和地位。在通常的犯罪集团中,集团的成员被分为如下三类:执行者、决策者和保护者。下层的执行者有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在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控制下的单独犯罪人,在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中,他们可以说是被害人,这是因为他们是犯罪集团中最基层的执行者:在作为犯罪集团的垄断性买卖中,如果他作为买方并承担着面向普通社会成员的卖方,那么,他是犯罪集团中最为暴露并因而承担着最大的被捕的风险,同时,相对于犯罪集团所获得的利益,他获得的利益无疑是最小的;如果他作为卖方,那么,他的应得利益或者会被犯罪集团的垄断性低价而剥夺怠尽,或者会因为不得不依照犯罪集团发挥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政府管理功能时所制定的税——保护费而被部分瓜分,但无论如何,做为犯罪集团的最基本构成人员,他们是整个犯罪金字塔的基础,也是整个黑社会组织的重要经济来源;其二是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内部的决策者。他们在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中的作用相当于公司或者政府的决策人员。他们负责规划出黑社会组织内部的分工与发展方向,同时,也具有代表作用,即作为真正的黑社会首领——即合法化的某些政府官员的代言人指挥着整个黑社会组织的行动。保护者是黑社会内部最为合法的一部分人——他们或者具有某种合法的社会身份,或者具有相当的政治影响力,并通过他的这种身份或者政治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以合法的或者非法的方式保护着黑社会组织,并通过其合法的行为为黑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

对于一个成熟的跨国犯罪组,它就是这样以两种方式、三类组成人员达成了控制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地区经济的目的。控制经济——分配利润——取得政治权力——控制社会——便利犯罪——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个怪圈的不断循环构成了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基本经济历程。

三、我国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特点及控制措施

与成熟的跨国有组织犯罪不同,中国的跨国有组织犯罪仍然处于逐步发展的进程中,在其组成人员与经济控制方式具有独特之处。

1,在经济控制模式上,中国的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暴力性明显。同资本的原始积累相类似,暴力是跨国有组织犯罪获得最初的经济基础的不二法门。处于发展中的跨国有组织犯罪自然也无法免俗。从中国现有的跨国有组织犯罪来看,暴力手段仍然是其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基本手段。而暴力手段意味着犯罪集团中基层执行者的增多与单独犯罪的增多。而基层执行者又多来源于两劳人员,因此,加强对两劳人员的控制,不失为防范跨国有组织犯罪蔓延的有效方式,同时,加强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打击、防范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背景下,控制国内黑社会犯罪的发展,也是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发展的有效方式。

2,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层次简单。西方跨国犯罪组织多由一个绝对权威的决策者操纵、控制,有多层次的固定成员,有严格的残酷的内部纪律、规章制度,有专业犯罪技术和科学分工,有极富成效的保护体系,但是,在中国,由于地域、文化等原因,跨国犯罪组织的家族性、地域性较强,就跨国有组织犯罪总体水平看组织话程度不高,结构较为松散,除首领地位显著外,内部等级不森严等。在西方黑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跨国犯罪组织程度的提高,多是随着跨国犯罪组织之间的并吞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因而,防范这些分散的犯罪组织联合起来,也就成为减少黑社会性质势力经济控制力提高的有效方式。

3,作为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组织利益分配的受益者之一,某些政府官员也是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组成人员,他们造成的危害甚至更大于执行者与决策者。例如,在1991年和1994年初之间,经过刑事调查和全民投票,意大利政府的整个领导阶层由于贪污与著名的跨国犯罪体团——黑手党有染的罪名全部被罢免。4名前总理被指控有罪。其中一名被指控有与黑手党同谋,参与谋杀的罪行。另一名由于贪污已被判处8年徒刑。一名前内务部长被逮捕并因与卡莫拉秘密团体勾结的罪行而受审判。十余名前部长均因贪污而被罢免。24分要求授权审理因犯有严重罪行(其中17分是关于与黑手党勾结的罪行)的前立法会议的议员的报告被呈递到议会。400余名不同级别政界人士被指控贪污。70个市议会由于黑手党在其所辖区域的破坏活动而被解散。150余名地方行政人员因同样缘故而被撤职。显然,我国的跨国有组织犯罪还未发展到如此猖獗的地步。但是,跨国犯罪组织同政界勾结的迹象却已有迹象。

总之,在明了跨国有组织犯罪对社会的经济模式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我国现有跨国有组织犯罪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是制止跨国有组织犯罪产生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维护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康树华主编犯罪学大辞书[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有组织犯罪的经济模式》王家明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第15卷第2期,2001年3月

《RussianOrganizedCrime》,RobertHeilman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