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00: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业智能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电力企业工会组织体系不完善,人员配备不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电力企业得到了快速、持久的发展。然而,我国电力企业工会的发展举步维艰,没有引起电力企业的足够重视,存在很多问题,其主要问题是组织体系建设严重不足,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导致电力企业工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有些电力企业的工会形同虚设,有的工会组织就一人在管理工作,还有的工会工作人员都是业余兼职,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工会工作的发展,无法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发展。
2.电力企业工会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转变,电力企业顺应时展的趋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神话。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电力企业的机构设置,往往忽略了企业工会的建设,对工会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使得电力企业工会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容易导致劳资关系、劳动关系走向复杂多变的窘境,职工同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电力企业工会服务能力差
目前,由于电力企业工会得不到企业的重视,使得工会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2],人员配备零散且不足,缺乏专业的人才,企业工会组织在应对劳资纠纷、突发事件、安全事故等方面无能为力,收效甚微。此外,由于企业工会人员的专业性差,对于工会服务工作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为职工服务,使得电力企业工会工作无法落到实处,现行的法律法规得不到推广使用,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
4.电力企业工会缺乏工作创新
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同时也需要企业工会的内部协调配合。然而,很多电力企业工会组织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工会组织的具体工作内容,存在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问题,不清楚工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表示出漠不关心的态度;还有的企业工会还在沿袭传统的组织模式,不懂得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工作创新,使得电力企业工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二、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工会工作的要点
1.完善电力企业工会的组织体系,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电力企业工会工作是一项琐碎而繁杂的工作,工会组织要逐步完善职工利益协调和民主评议制度,依据法律法规来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例如,与电力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成立职工交流社,制定职工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劳资纠纷的仲裁委员会,成立工伤事故委员会等。因此,完善电力企业工会的组织体系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力企业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企业工会的作用,把企业工会建设提上议程,完善电力企业工会的组织体系,配备合理的人员,招聘专业的工会组织工作人才,形成高度和谐和富有凝聚力的电力企业的文化氛围,推动电力企业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2.落实法律法规,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企业开始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利,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来保障人民的权利。电力行业的发展对于工会组织的需求度增强,企业需要工会组织来协调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保障企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另外,电力企业工会组织要制度完善的工作体系,做到信息的公开和资源的共享,定期召开职工座谈会,了解职工的需求;接待职工来访和组织回访,听取工人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法律课堂,培养职工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设置网络信箱和微博通信,接收职工的诉求,形成互动的交流平台,真心实意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3]。此外,工会组织要及时准确的将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关心的问题向上级部门反应,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
3.提高服务理念,做好服务工作
电力企业的工会组织是群众性的组织,工会工作的职责是为职工服务,工会工作的目的是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因此,新时期电力企业工会工作要深入到职工的工作中,了解职工的心声和要求,平等的对待职工,建立起深厚的职工、企业感情桥梁,通过工会工作实现电力企业工会组织的群众化和民主化,推动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4.创新工会工作,构建劳资和谐的企业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利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超前的发展,电力行业也不例外。电力企业工会顺应新的形势,创新工会工作,建立“职工之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力求组织的活动贴近职工的实际生活,满足职工的精神需求,发挥企业工会的积极作用。此外,企业工会要运用网络普及职工的法律意识,宣传企业文化,形成高度凝聚的企业力量,构建劳资和谐的企业文化。
三、结束语
1.1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同时也能从思想意识进行改变,适应时展的需要。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个群体有技能在身,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中有资本立足,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1.2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
现代性主要就是指农民工在价值观、心理、行为上能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对现代城市生活有认同感、接受感。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走的是2种路线,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把城市和乡村完全分裂开来,形成2个不同的文明,2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走进城市,由于工作上的不稳定性,短期内很难与城市完全融合,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建立起来,始终处理弱势群体的地位。虽然人在城市,但未真正融入城市,难以实现现代性。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在改善其经济境遇的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重构与再社会化,有助于其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率和培训质量都不高
由于农民工的主观意识上没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加上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一些农民工认为培训可有可无,或者认为培训没啥大用,对新鲜事物不愿接受;而有一些想培训的农民工,由于费用上的考虑就不愿参加培训,种种情况导致外出的农民工培训过的人不多,整体培训率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由于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的时间不太长,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地方,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致使农民工的培训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训的科目少,培训内容和项目都是一些市场供大于求的职业,而一些需求旺盛的行业却很少有培训项目设置。农民工由于自身身份,不能完全融入城市,打工的目的就是快速赚到钱,所以在培训选择上往往只选一些中短期的项目,而对于自身长远发展有益的项目却很少选择。另外,农民工的分散性等因素都制约了培训的质量提高。
2.2资金上的投入不足问题
由于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企业方面投入没有积极性,而政府的投入又明显不足,农民工自身来讲,经济相对困难,更不愿意投入到不能马上看到效益的培训上。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好坏,重点问题就是资金的投入。由于当前多元的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而投入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政府的有限资金对于我国近2亿的流动农民工来说相差的太多了,所以在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上都难以得有效的保障。
2.3培训机制和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又是资源的分配者,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政府在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角色发生错位或越位,职责不清晰。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缺乏统筹安排,培训资源亟待整合。整体培训体系和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2.4内容和市场脱节,就业服务不到位
1、忽视行业企业竞赛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出现白热化现象。众多高职院校对国家级或省级、市级举办的,具有官方性质职业技能比赛给与过多关注,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及实验设施,认为官方等级的荣誉称号分量重,有利于提升院校知名度,便于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等一系列目的,这种带有功利性竞赛心态,严重违背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意义。因此降低行业企业竞赛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即使参与了业竞赛,认为获奖的荣誉分量轻,对院校没有实质性帮助,因此会在竞赛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降低支持力度,这种重视官方级竞赛,忽视行业企业竞赛的态度违背了高职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市场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这种缺乏企业行业竞赛技能型竞赛,会对校企合作产生诸多影响。
2、工业设计参赛的积极性低
院校学生在职业院校所有的学习科目、实训项目等都是为以后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发现自身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培训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的参赛人员并无明显增加,甚至导致有些竞赛项目因参赛人员少等缘故,无法组队。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企业工业设计技能竞赛的深刻认识,不了解竞赛对于自身的意义,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热衷于各个项目,缺少参赛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选拔职业技能强、职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工业设计竞赛不重视,抱着不端正的态度,不遵守比赛纪律,怕吃苦的态度,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乏。
二、参与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1、健全技能竞赛制度
所有的工业设计教学项目均是围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这也竞赛中打造以人才培养的理念,把学生从对荣誉的关注度转移到对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的重视。对于国家举办或省级举办的官方性竞赛以及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给与相应充足的支持,结合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理念、学院特色有选择性的参与职业技能经常赛。以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来说,其行业企业竞赛更有利于职业道路拓展,通过这种形式,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企业加快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步伐,许多官方性质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不仅仅局限在了国家、省市单位,现如今逐渐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承办。因此,进一步促进了参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竞赛的积极性。
2、营造了学院学习氛围
各种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促使学生掌握的大部分技能提供了一展才华的机会,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眼界、锻炼抗压能力、增长技能知识,发现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弥补自身技能的缺陷。行业企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对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提前接触工作环境,拓展了职业发展空间,提高了职业竞争能力,通过对自身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为以后在岗位的适应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这一层面来说,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学理念的实现。
3、深化指导工业设计教师的专业性
学院教师对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工作中,直接推动了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自由教师自身熟练掌握各项技能以及教学方式,才能高效的发挥教学工作,易于学生对专业性质高的学科理解、掌握。许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能力,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都有体现,这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当下就业形势及要求所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全面了解竞赛项目、规则、注意事项等做好赛前准备,这既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院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的考验,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面貌的形成。促进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为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给与高度认可和接纳。
4、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
各种高要求、高标准的工业设计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于以往的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当代教学水准,让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注重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融合的教学特色;在工业设计课程专业的选择方面,逐渐重视学科的应用型、岗位实用性;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束语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智能音箱
一、相关概念
(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并且发现其内在规律的学科。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试图发现智能的实质,并创造出一种以人类思考的方式做出相似反映的智能机器。同时,它又是计算机知识、心理学知识和哲学知识的集合,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过程,让机器能够做到只有人类智慧才能做到的复杂的事项。
(二)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集合,通过系统将各种家居与人们的居家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感和安全感。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智能家居正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人性化的居家体验。
二、文献综述
欧阳婷梓研究了人工智能对智能家居的影响,认为人工智能应用的落地将会使智能家居产业升级,同时还指出Al技术还有待突破,市场决定人工智能能否再次爆发。荣华英和兼国恩研究了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国际智能家居行业贸易发展前景,认为国际智能家居行业贸易将朝智能产品设计、智能生产制造、智能高效物流和智能商业服务方向发展。吴斌在研究我国智能家居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时,指出要制定行业标准体系,降低系统成本并完善售后服务。
观察现有研究,发现有关人工智能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指出Al对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影响,指出未来发展机遇,并预测未来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三、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
(一)国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美国的Amazon Echo、Google Home和Apple HomeKit占据了国外的智能家居语音控制平台市场,Contro14 利用Zigbee技术可以与世界知名品牌的家电产品连接,控制各种设备和系统;英国的Laing Homt公司早在2000年建立了“智能家居”示范街,给每栋房子都装上了智能管理系统,近年也在国内建立起了一些智能家居体验式展厅;日本软银生产的Pepper人形情感机器人能够读懂人类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映,在各种场合为人们服务,松下于2017年“Panasonic Home+全屋智能”战略,让全屋各个部分的功能都智能化;德国的Apartimentum未来型公寓将物联网应用和先进科技结合起来让住户的生活更加简洁舒适。据中国报告大厅的《2016-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智能家居市场规模逐年上涨,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行业开始进入技术融合,技术沉淀打造更加智能的家居用品的阶段,2016~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变化如图1所示。
(二)国内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现状。2012年智能家居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深受大众追捧,但进入2015年,销售增速开始放缓,随着政策的扶持,2016年市场规模增速开始上涨。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5年达到7,500亿元,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5,000亿元,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能社区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愈发强劲。面对如此红利,相关企业加快布局,海尔建立U-home平台、美的建立M-Smart平台、阿里巴巴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了智能音箱等产品。据中国报告大厅的《2016-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运行暨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持续上涨,市场前景看好,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
智能家居产业错综复杂,涉及众多产品,根据目前各企业涉及的领域,大致分为六个流派: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企业,通过将原有的产品智能化提高销售;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通过自产智能硬件或与传统家电企业建立合作涉足智能家居行业;以华为和小米为代表的手机硬件企业,通过研发软件、生产硬件和建立智能家居生态系统进军智能家居行业;以Honeywell、Bosch和松下为代表的安防企业,在本身安防设备的基础上智能化,占据智能家居安防市场;以Amazon Echo和Google Home为代表的国外智能家居企业,通过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进军国内市场;以及一些提供云平台服务和小型硬件的供应商。
四、当前智能家居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统一的标准。在整个智能家居产业中,至今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导致各大公司各行其道,各自开发自己的系统,与其他厂商开发出来的系统并不兼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谷歌、苹果、微软加入了高通主导的AllSeen联盟,英特尔、三星、戴尔等公司组成了智能家居设备标准联盟OIC。之后,谷歌在收购Nest之后力推Thread,苹果自家提出Homekit。一方面用户的智能体验降低;另一方面加重了用户的转换成本。而人工智能是一项复杂的产业,它不是一两家公司就能经营好的,它需要各领域的公司参与进来研发技术、搭建平台、生产终端,各司其职,并用统一的标准将各个环节连接起来。
(二)缺乏人性化的伪智能。目前,智能家居产品大多通过手机来实现,但有些厂商以“智能”为噱头,将原本简单的操作强加到手机上,使得手机承担较多的功能。然而,除了年轻人对智能手机的操作较为熟悉,其他用户面对复杂的“智能”操作只能望而却步,严重缺乏人性化设计。
(三)需求低且价格高。一方面智能家居概念映入人们眼帘的时间较短,人们对智能家居还不太了解;另一方面智能家居智能化水平不高,操作复杂,运行过程中经常出错,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体验。同时,目前的技术水平有限,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研发费用,加上日常的维护费用,导致智能家居的消费价格偏高,打击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物联网信息传输过程中,个人信息极易被黑客窃取,不法分子通过这些个人信息进一步窃取用户的财产,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对智能家居未来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如果智能家居产业在未来想占据较大一部分家居市场,就必须克服信息安全问题,加大信息的监管力度。
五、Al助力智能家居行业发展
(一)AI与智能家居结合进入最终状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智能家居经过了用App远程控制家电的单品智能化和多个电器间相互感应的智能互动两个阶段,以上两个阶段均为弱智能阶段,得通过手机来操作。而第三阶段是家居产品与人工智能的深入结合,赋予家居产品人性化,摆脱手机的操控,通过自主学习、主动记忆、自主决策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生活。
(二)提升全新的交互体验。语音交流以其与人交流的亲和感,成为当今最流行的人机交互方式。人类通过语音给机器下达指令,机器通过语音识别执行指令。近几年,语音识别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7%以上。而智能音箱具有语音交互、提供音乐和有声读物等媒体内容、提供多种互联网服务以及可以对智能家居进行控制等功能,深受大众追捧,因而被称为智能家居的入口。为抢占智能家居的入口,互联网各大巨头纷纷加紧研究抢占市场。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至今已有几千万的销量,随后谷歌推出GoogleHome,微软推出Cortana,紧接着国内的京东推出叮咚音箱,阿里巴巴也推出了“天猫精灵”,小米推出“小爱同学”。
(三)提供更安全、可控的应用环境。传统的密码输入和保护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人们对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于是推动了人们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开发。生物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与生物传感器等高科技结合,提取人固有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以鉴定个人身份。目前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达到更高的安全水准,通过红外线照射获取手指静脉图像的指静脉技术也在紧密研究当中,极大地迎合了人们对智慧生活的追求。
六、我国智能家居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智能家居需求增大。因为工作关系很多子女与父母在异地生活,难以妥善地照顾好父母的生活,而智能家居可以方便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上多年财富的积累,老年人的经济实力比年轻人要高,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人口的比例将加重,多重原因结合起来支撑起了未来潜在的市场需求。
(二)“智能家居”概念将越来越普及。通过前些年“智能家居”概念的炒作,各大新闻客户端、网站的转载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到智能家居的相关概念。近些年各大浏览器对“智能家居”关键词的搜索数量大幅度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家居产品的信赖感也在增强。如今人们购买家具,对房屋进行装修也会考虑适当引进智能家居的相关元素进入日常的起居中。
(三)居民收入增多,消费价格将降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在逐年上涨,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人们的收入水平将会大幅增长,相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的同时,科技也在飞速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完善降低了智能家居产品的成本,同时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费用也在下调,日常的运营维护成本也在下降,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将会大幅下降,市场需求将会激增,市场规模将会扩大。
(四)政策扶持,发展道路顺畅。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相继出台《“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指导性文件,促进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产业发展。并成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和“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把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所有环节全面整合,扫除阻碍人工智能发展的一切障碍。
七、我国智能家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标准日趋统一。当智能家居行业依旧遵循现在的发展方式,各企业各行其道,系统间互不兼容,消费者将会对该行业产生疲倦,未来市场规模可能难以扩大。除非出现一家领导性标杆企业,拥有自己的系统,能够生产出所有类别的智能家居产品,用户对该企业提供的方方面面都很满意,进而垄断了整个智能家居市场。很显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力挽狂澜,所以市场逼着企业间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为用户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二)AI与智能家居的完美融合。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只有智能家居与人工智能的完美结合才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未来智能家居将会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能够准确抓住用户的喜好提供相应的服务,根据用户的工作安排相应的行程。一整套智能家居系统犹如一个智能管家,在最优的时间提供最优的服务。
(三)个人信息更加安全。个人信息的安全是制约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扩大的又一要素,因此行业内将建立起一套世界领先的信息安全标准,并且该标准能够和各地的法律法规衔接好,收集到的数据能够安全地储存好,能够记录数据的产生时间地点等情况,以便需要的时候能够查证。
八、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下智能家居行业仍将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处于一个无统一标准、需求低、价格高的阶段,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智能家居概念的逐渐普及、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渐增长,将促使企业间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人工智能将会与智能家居完美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文/陈功正 王腾 陆畅 王蕴鑫 陈黎阳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伦理困境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邓中祚.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3]欧阳婷梓.人工智能能否成为智能家居的强心剂[J].通信企业管理,2018.1.
关键词:企业政治文化 软权力 企业治理 企业政治发展
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企业中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企业政治文化以企业心理层面的政治态度为研究对象,讨论企业成员的行为取向及心理因素。在客观实际中,企业政治文化表现为企业及其成员的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也可以表述为企业及其成员的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与其它政治文化一样,企业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仅客观地存在于企业之中,而且也在企业中发挥其固有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政治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政治文化模式
复合型的企业政治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关注政治,并可能成为主动的政治角色,但他们同时具有被动的臣民角色。企业及其员工缺少熟练的政治知识,没有深入的参与活动,不特别主动,参与时也不全靠理性判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企业的权力与责任关系。经济民主是企业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保持企业权力和企业责任之间的适当平衡是企业经济民主的必要条件。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一方面在于企业管理者有权做出命令型决定,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企业管理者。
企业及员工参与政治的主动性。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参与企业及企业外部的政治活动积极性,但自认为有责任参与人的比例远远大于实际参与人数。政治并不是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观念中最重要的问题,与其它关心的内容相比,政治一般只耗费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较少的感情和时间,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不是一个永久的政治演员,除非必要,他们将远离政治场所。
企业的功利与情感关系。企业及员工参与政治通常以企业的有效运行为准则,采用纯实用主义的态度,功利性强。这种情感基础不稳定,是一种无情感注入的政治参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机会主义的政治行为。
政治一致性和政治歧义的关系。信任与合作的角色取向,是企业政治文化的一个成分,它是企业政治行为的一般动力来源。在企业中,人们的利益相似,政治观点上也相似,如果有人持不同观点,可能会被迫转变态度,形成一致。企业内总的政治冲突依附于团结、合作的态度,它通过普遍的社会关系准则将其限制在适当的位置上。
企业政治文化是一种软权力
企业政治文化是管理系统的重要政治资源,是推动企业政治行为的重要力量。软权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向外传播中所产生的影响力。作为一种软权力,企业政治文化具有以下性质:
企业政治文化表征企业政治系统的有序性。从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可以观察到相似的、得到系统内大多数人认同和自觉遵守的文化,它与外界系统有着明显的软权力边界,体现了该系统的有序性。企业政治文化越有特色,软权力边界越明显,熵值越小,有序性越高。反之,特色越少,软权力边界越模糊,熵值也越大。
企业政治文化的产生与演化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根据趋利避害的需要,逐渐积累、沉淀和遗传下来的。
企业政治文化的扩散与辐射是正负熵流的双向流通过程。企业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能量耗散过程。在当今社会,文化的扩散与辐射将一些原生态文化模糊化,造就出新文化,现代企业的政治文化也是正负熵流综合作用的结果。
企业政治文化具有非垄断性。只有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企业政治文化,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保存下来发扬光大,所以企业政治文化这种软权力是一种非垄断性的权力。成熟的企业政治文化被群体所认同,就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企业政治文化与硬权力的互补性。硬权力是各种法定实力的总和,是对内统治和对外交往的保障,软权力则是硬权力实施效度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制约。
企业政治文化形成与消失的延时性。企业政治文化除了具有扩散性、积累性、连续性、遗传性特征外,也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它与硬权力的演化并不同步,往往出现慢化或延时效应。其原因是企业政治文化是人们在大量的实践中经过总结、提炼、归纳、去粗取精才系统化、理念化并为人们所认同而形成,并成为一种传统被遗传下去。
企业政治文化的内在功能
(一)企业政治文化影响和指导企业的政治行为
在企业的政治生活中,各个环节、部门、机构和个体的政治行为无不受企业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克鲁克洪说:要指出哪一件活动不是文化的产物是困难的。当企业政治文化的各种要素内化为企业部门、利益相关者和个体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了行为主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态度、感情和倾向性,成为一种内化了的企业政治行为规范,影响着企业相关主体对企业政治的关心程度,争取或行使自身权利的力度,支配着他们对企业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更以一种一贯性的行为取向深刻、稳定、长久地指导企业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指导企业政治行为的功能,是企业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
企业中的政治行为是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的而从事的政治活动。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中的政治行为具有提高企业效率的正效应,也具有阻碍企业目标实现的负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和社会因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国外企业很热衷于实施政治战略,“政治经营”已成为经营管理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与企业政治经营相联系的另一个事实和概念就是企业政治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开始把企业政治行为作为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维度进行研究。在一些行业和某些企业,企业从政治战略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亚于他们从市场中获得的利益,因而对企业来说,在企业整体战略中把政治战略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甚至是突出的位置,整合市场战略和政治战略也就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国自身的体制与文化,决定其企业政治战略在企业的战略构成中占有比西方企业重要得多的地位。
事实上,企业中的政治行为并不仅限于企业政治战略一类的宏观政治行为,它还包括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微观主体之间的政治行为。在企业内部个人、单位、部门以及企业股东间、企业与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微观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是其微观政治行为。企业微观政治行为并不基于法律、政策等政治资源的谋取,而是基于某种具体的利益,如货币、职位、权威、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好处的获得。
企业政治文化涵盖了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选择等因素。它是企业在动态适应外部环境及调整内部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政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不仅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过程,还影响着企业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回避是企业文化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权力距离是指企业中缺乏权力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不确定性回避是指企业员工对不确定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很显然,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回避的程度不同,企业利益相关者对权力的心理态度不同,从而会导致不同的企业政治行为。
(二)企业政治文化影响企业治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稳定
企业的政治体系与企业的经济治理与管理体系有极大的重合与交叠性。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政治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企业的治理和管理体系。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要适应企业的基本政治取向,然后才是对企业政治文化的逐步改造。在一个权威主义文化盛行的企业里,要想建立高度民主的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企业的治理与管理体系并不是只能被动地适应企业政治文化,它同样可以对企业政治文化的形成、演化产生影响。
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稳定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要保持其稳定并有效地履行其功能,需要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为条件。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的认同性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均涉及企业相关主体的政治行为取向,可以将其看作是关系到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政治文化危机。企业成员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的认同,是建立稳定、发展的现代企业的心理基础。如果不解决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认同冲突,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难以获得稳定,也不可能有能力应付各种挑战。
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合法性的认同,更是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稳定、有序运行的条件。所谓合法性,班德认为:当人民对终极的权威愿尽政治义务时,此权威即具合法性。派伊认为,合法性包括两项要素:政治体系的施政能力,人民对政府权威的感情。合法性危机往往在“人民对系统权威的发生分歧的看法,政府的结构与作为因之崩溃时出现。借用他们的一些看法,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合法性和合法性危机具有同样的特征。因此,一旦发生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合法性危机,不仅会影响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职能的发挥,还会危及企业控制权以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政治文化影响企业政治发展
企业政治也存在着一个发展问题。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扩大,企业治理与管理系统权威的增强,企业机构的分化与一体化是企业政治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企业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企业民主管理。企业理论和实践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的民主管理。这种民主管理的集中表现是实行一股一票和一人一票相结合的制度,有关企业重大事项由全体股东共同决策,而不是少数人专断。企业的管理机构由企业股东民主选举产生,对全体股东负责。企业制这种民主管理原则,保证了所有股东能平等地参与企业的经济及政治、文化等一切事务的权利,并使现代民主精神有可能大规模地在企业中予以真正实施。
企业政治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企业政治文化是推动企业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无形力量。企业政治文化中内含着企业相关主体对企业政治发展前景的期待和向往,它一方面引导企业相关主体政治行为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相关主体追求理想的企业政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民主的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民主制度的形成和保持能够产生的巨大作用,因此,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企业民主,把企业民主视为一种企业政治信仰和指导企业相关主体政治实践的规范,对于企业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孙明贵.国外企业的“政治经营”及其效果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由于铁路企业在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所实行的是职业资格的认定形式,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于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的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针对铁企业的行业特点,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要与国家制定的相关制度相融合,该逐渐改变原有的人才管理思想与模式,通过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实现人才的优化。因此,以鉴定部门为组织者,定期进行会议讲座、开展专题培训,强化工作宣传的力度,不断强化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人员提高对职业鉴定的认识与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向职工宣传职业技能鉴定的必要性和重点性,在政策的制定中,体现出高技能人才的优势,提高职工的积极性,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得到更全面的开展。
2建立健全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行业的主要特点。因此,通过建立健全的职业鉴定工作模式,确保铁路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章可循,制度规范化,过程标准化。我局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落实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制定了《铁道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等相关的管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职业鉴定工作规范性。对于运输站段而言,在人才鉴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严格过程控制,不断优化技能的鉴定工作,为我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持续开展,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3制定明确性的工作发展方向
对于铁路事业的建设而言,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可以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铁路事业的发展建立适用性的人才保障。在铁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工作方向:一是不断加强鉴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网络考场,实现理论考试网络化,确保考试的标准化,阅卷的高效化,通过相关部门的协调协作,通过职工培训基地建设,设立规范化实作考场,从根本意义上提高鉴定的工作效率;二是要健全高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制度,通过这种考核评价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杜绝一劳永逸的思想,刺激职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三是对加强考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引入考评员、管理员考核制度,是提高职业技能鉴定水平的基础工作。在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不断优化各项制度,落实机制,形成团环管理模式,为人才技能鉴定体系的建立提供充分的保障。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人才选拔的公正性,为铁路企业中人才技能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4结语
关键词:Web2.0;旅游;信息化
Web2.0体现为互联网作为跨设备的平台,其应用程序充分发挥平台的内在优势,软件以不断更新的服务方式进行传递,个人用户通过组成群体贡献自己的数据和服务,同时允许他人聚合,以达到用户越多、服务越好的目的。通过这种“参与架构”创造出超越传统网络页面技术内涵,引发出具有丰富用户体验的网络效应[1]。Web1.0的特点在于用户只能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与用户的交互,用户既是信息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2][3][4]。
一、Web2.0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旅游2.0(Travel2.0)就是将Web2.0的思想运用到与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及网站上,将来源分散的信息聚合以实现与游客更好的交互体验,是一种对以往旅游信息化过程的再思考和改进[5]。Travel2.0是旅游服务市场的发展方向。Web2.0的基础“长尾理论”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这一理论有效的前提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渠道成本降为零或者趋于零[6]。旅游行业自身的特点正好满足这个前提,天然具有发挥互联网营销能力的优势。同时,旅游业对于信息的依赖性又不同于其它行业,Web1.0时代集中式的信息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用户的要求。伴随Web2.0诞生的大量新兴网络商业模式给传统旅游业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二、旅游业参与角色功能范围的重新划分
Web2.0时代则关注用户体验,关注服务质量,这种业务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旅游业各参与角色功能范围的变化。
1.游客。旅游产业必须占有和依托大量的信息,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对信息的支持和更新要求很高。Web2.0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角色功能。
首先,从“读者”到“编辑”的转换。Web2.0服务强调协作,网络信息的生成不再完全由专业编辑控制,而是向所有用户开放。大量游客的直接参与不仅改变了以往信息的单方向流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以往无法及时采集或者更新的旅游信息。比如国外著名的TripAdvisor网站可供游客对酒店、景点等任何旅游相关的服务进行评价,这些信息可以防止服务商虚假信息,也可以提供服务商没有公布的信息,是潜在游客重要的参考资料。其次,从“遍地撒网”到“集中攻克”。Web2.0服务注重个人体验,强调信息的个性化。游客可以通过书签订阅感兴趣的资料或者加入合适的兴趣小组就可以直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相关资料。“信息的消费者和创造者”合二为一的游客新角色是应用的需要,也是用户意志的体现。这种主体意识必将在全新网络文化的滋养下愈发强劲。
2.政府。政府在旅游行业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外,还负责一些公益性的、需要巨大投入的项目建设。Web2.0时代实现了“网聚人的力量”,任何组织和个人以往无法完成或者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才可能完成的工程,现在只需要很小的投入便能成功。维基旅游(WikiTravel)的成功正是源自于无数网络用户一点一滴的贡献。单就个人来说,这种贡献压力小,可以做到精准。而对于网站来说,积沙成堆的效果就很明显。这种个人力量的汇集最终又将惠及所有人,是知识和经验传播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该变换思路,放弃传统旅游信息组织的方式,主动利用Web2.0的特性来组织构建新一代旅游信息平台。采用类似维基旅游的方法,这样政府就可以从大量繁重的信息采集和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而集中有限的人力资源来审核信息。
3.景区。景区作为旅游信息化最终的落实对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提升自我服务质量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使得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景区是旅游活动最重要的参与对象,但不是唯一的。良好的旅游服务应该使游客对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满意。景区开发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要素,即使勉强提供了所有业务,那么与这些要素配套的服务会成为景区不可避免的负担和累赘。例如仅是酒店预订、机票车票预订就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行业(国内多数旅游网站都依此为主要经济来源,如携程,e龙等),景区如果不做到专业化如何能与独立旅游网站竞争?所以,景区的发展之路就是专注与景区的管理和开发,而相关的服务通过与第三方旅游网站的联合而实现双赢。
Web2.0还为景区的开发管理以及信息化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例如景区地图。以往的景区地图需要请专业机构制作,更新频率低,而且地图与相关介绍分离。Web2.0提供的免费电子地图(如GoogleMaps,BaiduDitu,Go2map等)不仅更新快,分辨率高,而且具有很好的扩展性,便于二次开发。景区可以方便的将景点信息(图片,文字等)潜入电子地图,给用户更真实的体验。
4.专业旅游网站。在Web2.0时代,旅游网站的功能和职责没有明显变化,但其经营方式却需要转变思路。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驾驭“长尾”的力量。旅游网站一直以来作为个性化散客的信息平台,却未能从这些“服务对象”身上直接谋取丰厚回报。“长尾”经济现象启示人们,个性化旅游市场目前虽然松散但总量可观。在旅游Web2.0网站,基于以上两种力量,相似偏好的用户将形成虚拟社区,并引发新的出游模式,实现出游的“化零为整”。这就要求网站突出Web2.0的特点,以用户为中心,跟踪用户的需求和习惯,加强互动性。
其次,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性,产业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产业依托性较强,产业链涉及部门广泛,单纯依靠传统交易模式来提供服务产品效率低下,准确性欠佳。旅游产业的复杂性决定了服务于旅游信息沟通和交易的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的多元复杂性,游客对于一站式旅游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景区不可能提供这样的服务,旅行社在个性化旅游时代的作用会被削减。因此,旅游网站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衔接六要素相关行业的中枢,实现各类服务的无缝集成,给用户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这种模式在Web2.0时代必将大行其道,其原因就是行业分工更明确,行业协作更自由。Web2.0初期旅游网站之间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收购合并事件,直至市场分配相对平衡。
5.旅行社。Web1.0时代追求一切业务都上网,旅行社也不例外。实际上除了少数几个大型旅行社依据雄厚的实力通过网络获益外(如中青旅遨游网、春秋旅游网),很多中小型旅行社的网站只是一个摆设。Web2.0时代旅游行业的专业分工将更加细致,同时经济收入的提高促进了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中小型旅行社单薄的网络营销依然难与大型旅行社竞争。其出路在于与独立旅游网站合作,借助专业网站平台的用户群和营销模式来争取客户。可以预见Web2.0时代,旅行社独立建设的网站数量将大大减少,多数旅行社的业务将寄托在专业旅游网站上。由此可见,旅游网站将成为旅游2.0的核心,其商业价值巨大。
三、结论
在Web2.0时代,游客、政府,景区,专业旅游网站和旅行社的角色功能都要重新定位,新的网络应用模式和商业盈利模式促使旅游行业分工更加细致,行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这种洗牌过程有利于提高部门效率,提高部门专业化程度,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
参考文献:
[1]TimO′Reilly.What’sWeb2.0?DesignPatternsandBusinessModelsfortheNextGenerationofSoftware[EB/OL]
[2]周敏,周仁军.Web2.0:企业信息化新趋势[J].上海信息化,2006(10):76-78.
[3]莫凡.Web2.0的常见形态及传播特点[J].开封大学学报,2006,20(2):77-78.
[4]郭莎莎,韦铭,肖江南.Web2.0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对旅游业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8(1):37-41.
1)在实践目标方面,各个实践课程总体培养目标清晰
但各个具体实践环节的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却缺乏有效界定,导致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控制。
2)各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在实践课程设计方面往往存在着内容的重叠,或者部分知识的缺失。
3)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规范的教学内容和计划。
这也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最严重的问题。一门实验课程往往只有简单的教学大纲,并没有规范的、明确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对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讨论,教学实施环节因教师而异,差异较大;而且教师引导有限,放羊现象严重,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未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4)现行的考核体系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成果。
目前的学生成绩主要依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未明确实践环节所占的考核比重以及具体的考核方法,教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成果的考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仍然是基于传统的理论学习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梳理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过程,提出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思路。
(一)指导思想
系统性思考和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调研界定工商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综合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关联性,设计相应实践课程;构建课程质量标准体系,规范标准化实践过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
充分调研,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精心设计与之匹配实践课程和环节。所谓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笔者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等形式,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岗位所需能力以及若干年后职业发展能力进行统计与提炼,最终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经营计划与决策能力、人力资源规划能力、物资采购与客户管理能力以及战略规划与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围绕职业能力设计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实践教学过程优化
1、实验准备阶段
1)精心设计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细化实践课程目标。
目前大多数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大多数实践教学课程仅仅制定了该课程的目标,而对整个实践课程过程中的目标缺乏控制。因此,教师应精心做好实践环节设计和安排,不仅明确课程培养目标,还应当进行目标细分,将整个实践过程细分成若干个环节,制定出每个环节的阶段性目标及实训方式。比如《战略研究与规划实训》课程,就可以细分为调研和资料收集、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战略分析与决策、战略规划与计划、撰写总报告以及总结与考评六个阶段,每个阶段详细列明具体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和训练方式,并明确各阶段性成果。
2)准备相关资料素材。
为保障实践效果,作为教师课前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比如《采购管理课程实训》中招投标采购环节训练,教师应准备不同行业企业的各种招标文件帮助学生加深对招标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提供背景企业方面,尽量选择当地知名企业或者学生感兴趣的企业,在实训之前将相关资料发给学生,要求认真研读。
3)构建科学合理的全过程、全方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过程为导向,建立各阶段考核指标体系,在考核指标选择方面,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效果的考核外,应适当增加考核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思考、团队协作,服务精神等方面指标,并清楚描述各指标标准,形成课程评分表。
4)加强沟通。
为了加强实践过程把控,教师课前可先与班委、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该班学生基本状况,为实践课程分组分工、重点控制打好基础。
2、实验实施阶段
1)合理分组、恰当分工。
实践课程的开展一般以小组或者项目组的形式展开,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可采用“自由组合”与“教师微调”的方式对是实践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分工方面,可指定或学生自我推荐形式产生组长或项目经理,具体任务由组长或项目经理根据组内成员特点恰当分工。
2)组织培训、授权管理。
实践课程强调全员参与,团队合作,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特点一般是学生较多,教师在重组织和过程控制中的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组长负责制形式进行管理,对各小组组长或项目经理进行培训,明确组长或项目经理的职责权限范围,授权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考勤、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教师从旁指导,做好监督和协调。
3)定期考核、阶段控制。
做好阶段性成果验收提升整体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学生实践效果必须定期验收。对于有实质成果的实验可采取提交相应材料的方式进行,比如《战略研究与规划实训》,在环境调查、分析与评价阶段,要求学生提交《战略环境分析报告》;对于没有实质成果的环节,可组织学生进行发言汇报,与其他小组分享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3、实验考核阶段
1)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公正客观进行成绩评定。
管理类实践课程的考核仅仅是知识应用的考核,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按照构建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考勤、团队合作、阶段性表现以及最终成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
2)最终成果的考核可以采用“书面报告+口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整理汇报,学生对于整个实践过程和环节能够进一步总结,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在成绩评定主体选择方面,可以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共同组成。
各小组组长对其他小组的成果进行评分,评分的同时可以吸收借鉴其他小组的亮点;另外,各小组组长也要对本下组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组长对于各自成员的表现比教师了解更加深入,打分将更加准确客观;教师对于各组成绩以及各成员成绩做最后的把握和调整。
4)教师最好实践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不仅仅是单纯成绩的公布,教师应该对实践课程过程中各小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概括总结,中肯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诸如态度、团队合作、只是理解等各方面的表现,肯定突出表现,指出不足。尽量做到关注细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性。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