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在校大学生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8:00:0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在校大学生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校大学生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结婚 法律认定 权利认可 管理机制 

 

一、大学生结婚的现象产生及现状 

从法律上来界定,什么事结婚。结婚是指男女双方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条件以及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不难开出,缔结夫妻关系的双方将由此产生权利、义务以及相对责任婚姻法第五条至第十条作出了如下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当前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涉及在校生婚育以及婚育退学的规定予以删除,这无疑是趋向于与目前的国家的基本法律相一致,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在结婚问题上的进一步放宽,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已经也不在要求结婚登记时需要有关单位的,教育部更是放弃了原来高考的结婚限制以及年龄限制。笔者认为,教育部径直做出取消禁止在校本科生结婚的决定仍有不妥善之处,其更应该对于在校本科生的结婚行为略作限制。诸如是否拥有相关财产来源,是否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素质。而作为大学本科生所在的大学(其对大学生的了解程度甚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不仅在大学生进行结婚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劝、提醒义务,更应该承担相应的审核义务。即具体审核大学生具有相应的财产来源以及是否达到一定的思想觉悟。这两项义务,在我看来,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这是,为相关大学生从事结婚行为避免出现有关基于一时冲动导致后悔终生的类似现象的有力举措。 

笔者综合几份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大学生结婚的现象在各地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有向上增长之趋势。就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结婚之态度而言,其普遍采取不予支持的态度。尤其,有一个问题及其回答值得关注,即大学生结婚又离婚,其复合的概率。从调查问卷中,没有复合成功的例子。这至少说明,结婚双方在结婚时候并没没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在结婚而又离婚的时候,能够较为清楚地认为到自己对于婚姻所真正的需求。才能认识到:恋爱是浪漫的,而婚姻是现实的。你必须有勇气面对婚姻生活里的各种问题.理解到“相爱容易相处难”的生活哲学之后,再走进婚姻的殿堂。 

就民众对于大学生结婚之态度而言,其依旧普遍采取不予支持的态度。这也可以说明,民众认为大学生结婚双方在结婚时候是一种有欠妥当的行为,同时,民众也比较理性地看到,大学生结婚,对于自身学业,还是家庭来说,都必将是沉重的负担。在校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来自社会各界压力的加大,他们的心理、生理、观念才会趋于成熟,对自己的身份以及能力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大学生结婚的社会影响 

如上文已经论述,从法律角度上来说,大学本科生结婚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从现实来说,大学本科生是否应该、能够成为负担结婚义务的主体就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事实上,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法律上的界定和权力上的认可,而并非现实的迫切需要。即真正想结婚的大学生并不多,他们在乎的只是结婚的权利——结不结婚是一回事,能不能结婚是另一回事。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上或者能力上的无准备,酿就了很多大学生结婚后婚姻生活的不幸福乃至造成离婚的惨剧。毋庸置疑,在校大学生结婚,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存在一个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的问题。恋爱、婚姻、家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说是很紧张的,要想完成好学业,就应当全身心投入,如果把精力用在恋爱、婚姻、家庭中,这对学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影响。在校学习的时间很短暂,应当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光阴才对,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种感觉,也许在校的时候是难以体会到的,但当走向社会以后,再想学习,不是说不可以,但工作和生活的重压,会让人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更不会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有一点,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错过了学习的机会,等到感觉所学的知识太少时,为时已晚。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是不值得提倡的。 

其次,在校大学生结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管是爱情还是婚姻、家庭,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在校大学生经济未独立,结婚首先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例如婚后解决夫妻住宿问题要增加开支;若婚后生育后代则产生子女抚养问题等,更需要物质基础作保证。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婚后生活矛盾,从而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好证明。我们知道,大多数大学生完成学业,学习费用是需要家庭承担的,即使有的学生在不断地学着自立,边打工边上学,用来补贴学习费用,但也难以完全自理,能够自已解决学费问题的学生,是极少数的。本来,供一个大学生上学,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高额的费用就是难以承受的,更有许多学生是凭借贷款完成学业的,如果再要承担恋爱、婚姻、家庭的费用,对于家庭来说就是更大的经济负担,可以说大多数家庭是根本无法承受的,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因而大学生不易在校结婚。

再次,在校大学生结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结婚,要经过恋爱,然后走向婚姻,组成家庭以后,会有许多需要做的事,要承担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学生能不能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就成了一个大的疑问,这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然,自2001年高考报名取消年龄25周岁的限制和2003年新婚姻法颁布结婚登记不需要单位证明以后,许多高校已取消了对学生结婚的限制,学校不干预和不禁止,但并不等于教育部门提倡在校学生结婚。更为现实的是,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学校没有义务给大学生提供完成婚姻以及实现家庭的一些诸如住房之类的物质保证,因此许多结婚大学生势必在校外租房生活,这与教育部“原则上不允许大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的管理规定相矛盾。即使允许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生活,随之会带来一些社会治安问题。 

另外,从情感角度来说,多数大学生结婚是基于双方恋爱的结果。爱情是人类美好而神圣的情感。但是,这份情感以何种标准进行界定并判断其是否能够成为结婚的根基,这个社会并没有也根本没办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评判体系。众所周知,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在思想意识上处于空虚的状态,很多的同学沉溺于玩游戏、上网或者无所事事的状态中。而在这种情况下,恋爱这种既时尚,又浪漫的“消遣方式”无疑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首选目标。殊不见,更多的已谈恋爱的大学生,在一段恋情的惨淡收场后,没来得及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行为恰当与否。便已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另一端风风火火、“惊天动地”的恋情。无疑,爱情对于很多应该奋斗的大学本科生来说,是一种难以戒除的精神鸦片。在这样一种以自我排泄,自我满足乃至自我解脱为中心的恋爱过程中,我们诉求那些责任意识淡薄的大学生能够顾虑结婚后将面对的各种现实难题,诸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极度不现实的。简单地来说,他们既然不能在恋爱过程中体现粗自尊、自爱、自重、自律的优秀品质,那么也无法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体现出他尊、他爱、他重的情感因素,因此就更无法体积对家庭、社会乃至婚后对方的责任意识。当然,我们不排除在大学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群体。即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互容、互助、互扶。在恋爱因素的冲击下同时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分析彼此将来应该循于的人生道路、方向。当时,恋爱毕竟和结婚处于很大的不同。一位已婚女大学生就说出了这样一句戏言:结婚之前,感觉找到一位能够结婚的男士好难好难;结婚之后,感觉找到一位适合结婚的男士好多好多。这说明,恋爱和婚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不可能将结婚所处于的高度激情时刻运用于婚后平淡的生活过程中。因此,恋爱双方的思想认识能否达成统一,即在能否或者意愿成为“患难夫妻”以及共同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上达成高度统一,以及双方的经济条件能否支撑双方或者单方顺利完成学业并保证婚后生活的井然有序。这是当事人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篇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30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63-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一、前言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思想受到时展变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开放化的特点,给其思考方式以及具体行为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具体行为方式,了解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要求,研究其思想特征。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趣味性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目前,校园文化正在通过丰富的形式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差异化的实现载体,校园文化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佳教育中的积极意义,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创造全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不断适应发展变化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尽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一)艮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优质环境

根据理论,环境是由人创造的,同时环境也可以反过来创造人。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创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可以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可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建筑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针对学校的报告厅、音乐厅以及宣传栏等区域,不但要注重其使用功能,还要促进其审美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且要兼顾其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打造彼此尊重,公平平等的校园关系,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发挥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

价值导向指的是要明确学校要培养的具体人才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价值导向的明确作为基础,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现阶段,社会价值取向不断走向多元化,然而,国家意识层面上的主流价值观念仍旧比较单一,两者不相适应。面对这种发展形势,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只有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以及判断依据。目前,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根据党的十的中心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包括文明、富强、民主等内容,同时还包括法治、诚信以及爱国等内容。通过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播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名言警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校园文化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的思想观念作为直接工作对象,该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虚无的存在,针对个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般可以对其语言以及具体行为进行观察,进而评价其思想观念。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关奶奶,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假如学校的学风、校风端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严格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以及标准,不违法违纪,针对特殊时刻以及特殊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则表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过来,如果学校的校风学风较差,学生经常违法违纪,则表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效果不佳。综合分析我国的高校教学评估标准,对于校园文化的衡量评价已经形成固定有效的指标体系,其中针对学校学风的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受处分情况,考试违纪作弊情况以及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就业情况等指标进行考核来实现。针对学校的教风评价,一般要求对考试试卷、毕业论文以及学生评教情况等多个指标进行考核。校园问问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科学的检验标准。

三、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积极创新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形式。一直以来,创新都是时代的重要主体,不管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针对高校文化建设工作,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假如高校的文化工作一直沿用传统、陈旧的方法,那么校园文化一般都会欠缺足够的新引力,无法体现高校的活力和活力,也无法调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整个校园气氛死气沉沉,缺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种情况是无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一定情况下,还有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厌倦和逆反,造成学生拒绝参加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创新思想,将创新思想灌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革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想实现对校园文化的创新,就必须要赢得高校是生的广泛支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创新活动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创意以及想法,积极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于可行性较高的创意可以进行采纳。高校可以针对学生提出一个固定的校园文化主题,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创意征集活动中,也可以针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全面分析校园活动的具体设计内容,制定科学的校园活动方案,保证校园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更加贴近,确保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实现两大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分析大学生的具体思维习惯,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第二个目的是广泛收集学生的思想和创意,集思广益,为高校文化活动赢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提高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篇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已经不再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走与实践相结合的路线,因而大学生兼职成为潮流也就不难理解。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刚刚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大门,对于外界的防范意识不强,这就造成对兼职大学生的各种侵权事件层出不穷。根据调查,大学生从事兼职时,只有16.3%的人与用人单位于签订书面合同。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兼职时遇到权益受损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被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工资,要求大学生超时工作但无法得到相应报酬或从事无安全保障措施的工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权利受到侵害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财产权利受侵害。如拖欠、克扣大学生的工资,都直接侵犯了大学生的财产权利。其二,人身权利受侵害。一些用人单位不考虑大学生的人身安全的保护,给大学生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甚至存在危险行,如在无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形下从事于化学相关的工作等”,甚至有女性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遭受性骚扰、犯的事件发生。由此可见兼职大学生群体的权益保护已经成为一个急需决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二、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保护

从调查中得到的情况看,在大学生兼职的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大约有80%的人维权意识淡薄,极少采取维权措施,一般是自认倒霉;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有维权的意愿,但是不知该如何进行,不知道应该向什么机构进行投诉。大学生权益受到侵犯与其本人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大学生自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平时留在学校的时间最长,与学校关系关系也极为密切,学校应重视这方面的管理,由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这样无论是对于兼职大学生还是将来大学生就业都有很大帮助。学校可以与一些正规的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大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侵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学生个人声音太过弱小,可以有学校牵头,组织一个兼职大学生自己的机构,当大学生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上报机构,有机构出面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涉,以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维权。

无论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维权意识,还是高校加强对于大学生相关方面的教育,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被侵犯的问题。我国法律对于大学生兼职的行为定位模糊,而据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虽然“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但法律只是不承认,在校大学生兼职的行为是就业,但却并没有排除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利,是因为“就业”与“存在劳动关系”这两者之间并不等价。既然兼职大学生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那就应该归属于民法的一般调整,或是适用教育部有关的规定,如《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就目前来讲,我国法律中对于大学生兼职的定性身份模糊,而兼职大学生又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只能适用民法的一般调整,或者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大学生兼职无论是假期工还是平时兼职,都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每条条款的意思,特别是工资、劳动时间及劳动环境等,是否存在潜在的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都应做出事前的确认及防范,也可以为以后的侵权诉讼准备证据。

三、总结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表达能力

一、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活当中处处都是课堂,家长和学校之间应当形成互动,有效地开发生活当中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家庭活动当中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这种主动交流能力培养的情境还可以搬到课堂上,通过情境再现的形式,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语言行动提出必要的指导。教师爱应当多关注身边的资源,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学习同时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书籍、报刊或是电视节目等,以此来让学生模仿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来丰富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条件成熟的地区还应当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优势作用,定期由专家向家长传授如何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语言表达能力之前先培养语言理解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要拥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掌握理解语言的技巧,只有具备一定理解能力,才可以总结把握住表达规律,了解表达方式的真正意义,从而在实际的运用中加以应用。假如在这里我们将顺畅的语言表达形容为一条河流,那么拥有丰厚的语言知识沉积才能够为这条小河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是语言表达流畅的根本前提,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求,组织统一订阅优质的阅读办刊读物,让学生的阅读素材更加的丰富。在平时也应该多注意指导学生去留心一些语言优美的文字,或者是表达方式十分独特的词句,像是我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一些对联标语以及广告宣传语等,为学生打开更加宽阔的知识领域。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自主控制能力较弱,上课时十分容易走神,所以要想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就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培养学生高效正确的阅读习惯。同时老师也可以针对语言积累问题开展相应的班级活动,并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班级内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去阅读积累高质量的语句文章,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选,给予成绩突出的学生以奖励,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多参与教学的热情,最重要的是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

三、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敢说

部分学生胆子小怕说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嘲笑,尽管有了想说的欲望,仍旧怯于开口,因此,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敢于开口说。在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轻松、愉悦、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到亲切与轻松,从而敢于开口,大胆说出来。一方面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学生因先天因素、家庭环境、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因材施教,面向全体,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说的活动中来,让所有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对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使他们有信心同答,如,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星期天你去哪里玩了?对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一些较深的问题,如,简单描述你最喜欢的某种动物或植物等。这些基于学生白身实际的问题,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发言,勇于表达。另一方面,赏识为主批评为辅,增强学生说的信心对学生说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说的信心与勇气。我以赏识教育为主、批评为辅进行评价,以保护和增强学生说的信心,培养学生说的兴趣。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而是进行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在白身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表扬。尤其针对后进生,他们极其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会给学生沉重的打击,会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哪怕只是用对了一个词,说了一句完整的话,我都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说的乐趣。当然评价还要适时适度运用批评,引导学生正确表达。

四、利用“故事会”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我曾经认真观察和调查过学生,别看班上有很多孩子看起故事来兴趣盎然,但让他讲起来却是支支唔唔、词不达意,语病也时常出现。所以我认为语文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故事会,让学生展现和锻炼口才。对不敢讲的学生分析原因,解除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多说。在学生说话时,不但要注意培养他们做到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而且讲完故事后要求学生互评。通过听、讲、评几个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在一节主题为讲童话故事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有的讲述了课文的故事,有的讲了从课外书阅读到的故事,有的自己编了一个小故事,有的续讲了故事,还有的改编了故事,讲的同学在台上无论是口语表达能力还是心理素质都会得到锻炼,但是听的同学也不能袖手旁观,他们要给讲的同学评一评哪些地方讲得好,为什么好,哪些地方要改进,应怎样改进,让全班同学在听、讲、评过程中都得到锻炼。

总之,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并努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以实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异化 伦理问题 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消费伦理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家庭的幸福,还关系到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节约型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重视对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的研究,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消费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消费异化―大学生消费伦理问题得以提出

消费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在传统社会里并不存在伦理领域。因为表面看来,消费是人对物的关系,而不是人对人的关系,故而不存在伦理关系。传统的消费大多是生命的基本需要的满足。这种消费根源于生命的自然需求,因此不存在异化问题。然而,现代社会的消费不一样,法国后现代哲学家波德里亚甚至把当代社会称为“消费社会”。按照波德里亚的观点,现代社会已经从“物的消费”过渡到“符号消费”。消费也不再是物的占有和消耗,而是指向符号的消费。对符号的追求超过了对物的功能的需求[1]。今天的需要是超越了生命基本需要的需要,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欲求”,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的需要”。这种状况概括起来就是“消费异化”或“异化的消费”。正是因为出现了异化的消费,才有消费伦理问题的提出。异化消费首先出现在西方,而今已快速扩散到发展中国家。至少在价值观念上已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崇:高消费是个人生活“现代化”的标志。

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消费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即笔者提出的消费异化。消费异化现象在我校大学生的消费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消费结构异化

大学生是一群尚不能自食其力的特殊消费群体,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资助。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应该和家庭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然而,快捷多变的社会生活,世俗化的消费潮流使得某些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远远超过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大学生的日常支出不再仅仅是基本生活费用的支出,还包括多样化的娱乐休闲消费支出和交往消费支出。

1.娱乐休闲消费

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高考压力,容易放纵自己,KTV、电影院、网吧、饭店、咖啡厅随处可见大学生的身影;利用节假日结伴出去游玩的也越来越多。据调查:20.18%的大学生经常出没卡拉OK厅、电影院、溜冰场等娱乐场所;30.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每天超过4个小时;51.13%的大学生每月上网费用超过100元。

2.人际交往消费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友情消费和爱情消费。一方面,随着社会不良风气传入校园,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日益世俗化,过生日、拿奖学金、评学生干部、入党都要请客送礼。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恋爱观已悄然改变,感情的深浅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更体现在物质层面。尤其是男生,为了显示阔气,不在女朋友面前丢人,“打肿脸充胖子的”不在少数。

调查显示:我校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1500左右,真正用于基本生活费用的支出平均每月600元左右。这表明大学生的生活费近2/3花在了如上面所述的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上,真正用于必需的生活支出占1/3。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存在异化。

(二)消费目的异化

大学生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客观需要出发,购买适当的商品和服务。但某些大学生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的角度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并不是第一位的,他们所关心的是对商品或服务占有的满足欲及其所带来的成就感。大学生消费目的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盲目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和时尚性消费。比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某些大学生争相攀比购买某一价格昂贵的品牌手机,拥有这一手机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先进的通讯设备,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炫耀的资本,有的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买不起这款手机而觉得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这种现象,在马尔库塞看来就属于虚假消费,即仅仅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需要。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本来目的是及时地与他人沟通,但现在附加了许多其他“用途”,而且这些其他“用途”正是某些大学生购机的主要目的,形成消费目的异化。

二、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对家庭来说,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一)对个人来说,不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当今,诸多不良消费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比如,某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某些学生出入宾馆酒家、休闲会所;有的学生追求高贵、时尚、华丽;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花钱享乐上,丧失了人生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无心向学,荒废学业,进而影响将来就业。

(二)对家庭来说,加重了家庭负担。

经济在发展,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也在飙升。据统计,1989年至今中国大学学费增长了25倍。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仅以我国高校当前基本学费标准5000/年计算,这一标准是农民纯收入(2008年为4761元)的105%。这还不包括生活费、住宿费、教材费、交通费及各种培训、考证的费用[2]。再加上非理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这无疑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对学校来说,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是理性消费者。但是,极少部分学生把追求享受、追求时尚品牌作为自己生活的目标。一方面,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夜夜在网吧消费,上课无心听讲,甚至压根不到教室上课,在寝室睡觉,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违背了学校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高校校园里两极分化严重,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购买名牌商品,这势必会影响到一些贫困大学生。贫困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报复心理,有碍贫困生的身心发展。更可怕的是,极个别学生在消费欲望的驱动下,铤而走险,走上偷窃犯罪之路。这些都不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四)对社会来说,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消费异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马尔库塞认为,消费社会表现出令人苦恼的方面,“它的不合理的合理特点”[3]是无止境的,异化消费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消费异化的后果是无止境地消耗资源进而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冲击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过度求新求异往往使消费品没有发挥自身的价值而被搁置,造成资源浪费。艾伦・杜宁认为,现代社会实际上意味着“摧毁或毁掉,浪费或乱用,用光、用尽”。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即“人类如果摧毁了生物圈,他将和其他生命一样,使自己遭到灭顶之灾”。

三、解决当代大学消费伦理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首先要坚持教育为先,积极引导,倡导理性消费。由于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念探索建立时期,各方面意识均尚未成熟,对于事情的处理方法也不是很正确,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下面分别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提出对策。

(一)学校必须加强教育。

首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两课”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为例,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消费伦理观,但可以寻找到结合点引入消费伦理观教育。比如,《绪论》中提到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个知识点是确立独立生活意识,任课教师在讲解这一点的时候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自己的生活费。第四章里提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另外,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第八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消费伦理观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其次,高校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有利于他们进一步社会化,树立自强、自立、自助的消费观念,最重要的是能让他们明白挣钱必须付出劳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使他们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辛苦,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二)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启蒙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孩子的消费观念形成过程中,家长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家长要用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影响孩子,并且以身作则,杜绝不良消费行为,贯彻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正确引导孩子合理消费。其次,要避免对孩子过度溺爱,不能单一地满足孩子的生长需要和物质消费,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和精神消费。事实上,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会应发挥媒体的作用。

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功能。大众媒介是把双刃剑,它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大学生个体感觉敏锐、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载有大量信息的大众媒介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大众媒介的监督,杜绝黄、赌、毒及不良消费行为的宣导和传播,净化传媒领域空气,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美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学消费观的宣传,通过科学培育和合理引导促使大学生这一最活跃的消费群体在这一新的生活转型期形成健康的娱乐追求,成功地实现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步发展,形成科学、理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和消除不良消费习惯。

把中国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独特群体进行专门研究,是因为大学生群体潜在的市场价值与它的独特性决定了进行专项研究的必要性。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乃至整个国家有积极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法].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3.

[2]牛亚楠,彭勃.教育公平视角下的高考弃考原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4):106.

篇6

【论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艾华、郝琴.论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篇7

【关键词】高职院;煤炭行业;安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011年10日6时,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5人死亡,8人生死不明。该事故是2011年以来全国煤矿发生的第一起特别重大事故,损失极为惨重,社会影响恶劣。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面对上述血腥的煤矿安全事故,不仅令社会中的人们毛骨悚然,也诱发了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笔者欲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评价主体在自评过程中对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进行不对称的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或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些活动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潜意识)进行自我否定。或者因自身某些暂时的困难觉得低人一等而感慨。比如部分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太差而感到自卑。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从对象上看,主要是采矿、通风、矿山机电、选矿等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农村),从内容上看,他们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生活单调、远离都市的脏、苦、累、险的工作,社会地位低,甚至连对象都难找,让人看不起。酗酒闹事、为争口所谓的“气”打“气架”,或者争风吃醋打“醋架”,因上述原因受处分的学生中,据统计,80%以上是这些专业的学生。

2.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恐惧主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混乱。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源于煤矿血腥的安全事故,如上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笔者对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是: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你对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有恐惧心理吗?结果表明:258人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占91.16%,17人有一般的恐惧心理,占6%,8人没有什么感觉,占2.84%。在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的群体中,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居于绝对数量。

3.抑郁心理。忧郁心理有时也称徘徊心理,它是一种情绪低落、言行谨慎、遇事多虑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往往会使行为主体疑而不决、寸步难行、斗志衰退,丧失机遇,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煤炭行业及一些艰苦行业,其内在的抑郁心理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难有保障、今后的幸福指数不高等特点。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尽管煤炭行业大量需求人才,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在犹豫不决中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忧郁心理的背后还隐藏着依赖心理,即期望或依靠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找工作,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亲朋好友等。

4.逃避心理。逃避心理也称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煤炭高等职业院校一些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镇、父母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愿到煤炭行业中生存发展,这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得到佐证;在校内招聘会中,非煤炭行业单位热闹非凡,学生如潮涌动;一些学生甚至不参加校内招聘会,企图在校外招聘会中寻找就业机会等等,这都是内在逃避心理的外化,导致许多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

5.无奈心理。无奈就是解决问题时没有办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态度。笔者曾对283名大学生(煤矿主体专业学生192人,非煤矿主体专业学生91人)进行抽样调查,问题1:毕业后,如果在其它行业能够顺利就业,在同等收入条件下,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17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76.67%,有66人表示可以考虑到煤炭行业工作,占23.33%,这部分学生又以采矿、通风、选矿、煤化工专业居多,这是由所学专业就业领域所决定。问题1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向往美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心理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问题2:当在其它行业实在找不到工作时,而在煤炭行业容易就业,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69人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占95.05%,只有14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4.95%。问题2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表现出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心理。

二、帮助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思路

1.运用认知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自卑心理。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心理学理论指出: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如前所述,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觉得在脏、苦、累、险的煤炭行业工作,社会地位低,没面子,颇压抑。这是认知的误区。要帮助大学生努力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煤炭行业进行认知重建。(1)职业有类别之分,但无贵贱之分。(2)煤炭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15.8亿吨,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50%以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煤炭工业的大力支持。(3)要为做一名煤炭工业建设者感到欣慰。(4)要为当前煤炭行业人才紧缺,容易就业拥有知足心理。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许多大学生难于就业的背景下,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要为自己容易就业充满信心,而不是自卑。

2.运用放松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恐惧心理。放松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如果能改变“躯体”的反应,那么“情绪”也会随着改变。也就是经过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克服恐惧心理,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3.运用心理置换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此方法是心理疏导者在直接对受挫者进行挫折疏导时所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疏导者在对受挫者进行疏导时,要设法使双方在心理上调换一下位置,即疏导者要设身处地为受挫者着想,急其所急,难其所难,满腔热情地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受挫者也要能设身处地为疏导者着想,相互理解,顾全大局。比如,对于出现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要和他们互换位置,以师生平等的地位为基础,耐心听取受挫者的言论,当忠实的听众,并从其心声中分析出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那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

4.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无奈心理。心理暗示疗法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大学心理教育中,暗示疗法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威望、学识的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境或行为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思想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自然状态下接受暗示者的正确意见或观点,并以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去付诸实践,最终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比如,就全国来讲,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煤炭行业目前对人才(力)资源的需求空间却比较大,而煤炭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到该行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大学生说:“到煤炭行业就业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时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进行了巧妙的讲授,即心理暗示教育。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基本上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基本上已成为一般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看待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视觉也从“仰视”变为“平视”。其实静心而论,一朵“普通的鲜花”插在“牛粪”上,也许是其最聪明的选择。试想,一朵普通的“鲜花”若插在高贵的“牡丹花”丛中,谁又会认为你是“鲜花”呢?世界也真小世界又太大,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能生存、能发展、能实现才能和人的价值的地方都能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能人。

参考文献

[1]郭祖全等.金融危机时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哲学思维教育[J].管理学家,2009(07).

[2]Nelson--Jones,R.,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2.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2.

基金项目:共青团云南省委课题《高职院大专生心理及行为“亚健康”问题研究》(云青办【2006】8号)。

作者简介:

龙勇(1978—),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篇8

[关键词]和谐 高校 大学生社团 维稳作用 发挥

[作者简介]胡吉红(1973- ),女,辽宁朝阳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心理研究;刘华政(1972- ),男,广西横县人,广西教育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社会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广西 南宁 53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基于地方教育资源的开发运用”(项目编号:2013JCA270)、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群团组织参与高校管理和服务的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13YB137)和2012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广西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研究――基于和谐校园的构建”(课题编号:2012LSZ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46-03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日益严峻的挑战给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本文拟从和谐校园的角度,立足大学生社团,探讨其在高校维稳中作用的发挥问题。

一、何谓和谐校园

“和谐”两字均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谐”,“谐”乃“和”,引申为各种事物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相互协调,即《周礼》里所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和《中庸》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美德,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和谐是其核心的价值追求。其主旨为“和而不同、”,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不是整齐划一状态,具有协调性、共荣性、和平性三重内涵。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等组成的微社会,是按照一定制度、规范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社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校园建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一般认为,广义上的和谐校园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就内部环境来说,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友好相处;就外部环境来说,是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环境的平和相处。狭义上的和谐校园是这样一种状态:学校结构、规模、质量、速度、效益、生态环境等要素能够协调发展,各种资源能够充分释放,各方面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素质能够全面提升,干群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合作真诚,健康竞争,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要素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从本质上说是校园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经过冲突、协调,趋向统一的过程,体现的是不同利益冲突的个人或群体和平共处、相得益彰的状态,这是矛盾及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和制度化解决的过程。

二、和谐校园的构建格局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一个社会能够在稳定中得以发展,在于社会的三大支撑点――政府、民间、个人各有分工,并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小政府,大社会”的趋势明显增强,政府的角色由“全能”向“有限”转变、由“控制”向“服务”过渡,一些社会事务将由“以政府直接管理为主”转向有着广泛公民参与的“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社会(公民)治理为主”。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也是社会民主法制的重要表现。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诸多民间性质的社会组织日益受到重视并日趋活跃,其活动的边际也越来越广,承担着从政府中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同样,和谐校园的构建同样离不开校园内部的三个支点――校方、群团、个人,并形成校方主导、群团参与、个人自律的三维一体的工作格局。

(一)校方主导

和谐校园建设是校园管理的方向,也是重点。包括党委、各行政职能部门和校属各单位在内的校方,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主体,处于领导和主导地位。当前,校方需与时俱进,正确把握校内外新形势新特点,针对校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管理、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首先是转变理念,从传统的校方“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观念;从校方“包打天下”到注重运用群团力量、形成建设合力;从习惯“灭火”到突出源头治理;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到重视运用道德、科技、行政、经济等手段综合管理的观念转变。校方主要在和谐校园构建中的主导作用,须重在以下方面的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实践安全监管体制、师生权益维护机制、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及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二)社团参与

大学生社团等群众组织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存在的形态和相互维系的纽带,也是个人与校方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更是校方与个人之间利益矛盾的“减压阀”“缓冲器”。社团建设得好,可减少校方的建设尤其维稳方面的支出,有效降低治理成本。社团引导得好,利于校方决策措施的贯彻执行、落实到位,消除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引导学校各类社团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学校的能力,并支持社团参与学校管理和公共服务。社团对和谐校园构建的参与,重在管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门,突出表现在有效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于内部,不致使问题扩大甚至恶化造成校园的不稳定。允许、鼓励乃至激励群团参与,需要校方切实推进职能转变,赋予大学生社团等群团组织以合法性,使群团代替校方行使部分职能,并从政策、经费、场所等方面予以有力支持。让群团有所为,从短期看是当务之急,从长远看则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必然。校方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凡群团“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都交给它们去办去管,自己只需通过制定规则,形成机制,从宏观上把握好群团的方向。

(三)个人自律

公众由个人组成,官府或校方是公众出让部分权力并委托帮助管理的机构,而民间或群团是广大普通民众存在的场域。不管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官府或校方,抑或是身居相对次要地位的民间或群团,个人均是其基本组成要素。因而,个人的素质影响到群团组织的构成及作用的发挥,也制约着官府或校方的效率和信誉。所以,就个人而言,也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法律规章许可又无损他人的,可为;否则,不可为,应及早避之。为与不为,决定权在个人,这就是个人的自律。自律,须注意和学会“换位思考”,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须常思“要我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样做”的问题;须不但管好自己做好自己,还应影响、帮助、感染、感化他人;须主动参与,加入群团,支持和监督官府或校方,坚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同时注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到“慎独”。作为和谐校园构建的基本主体,个人作用不容小觑。

总而言之,校方与社团之间并非竞争、对立,而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双方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建立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应是一个持续的良性互动过程。通过合作,社团可以做许多校方想做而做不好的事情,填补学校管理中的缺陷;与此同时,社团也可以在校方的扶持与培育下完善自我、克服不足,成为介于校方与个人之间的第三种力量。

三、大学生社团作用发挥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团具有“组织联系,凝聚人心”“锻炼能力,培养才干”“解决纠纷,营造和谐”等校园维稳的功能,是高校维稳的主力军。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中,社团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来维稳:

(一)有效的内部管理

大学生社团属“非正式组织”,由一些理想、信念、志趣相投的在校大学生为了共同目标而组成。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加入和退出社团比较自由,这不利于社团对成员的管理,更不利于学生问题的社团解决。因此,社团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实行有效的内部管理,改变这种涣散、近似无组织无纪律的状况,树立起作为解纷主体的权威,确立起作为维稳生力军的地位,切实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校园”这一主题,在学生各类问题、矛盾纠纷日趋增多、复杂的情况下,不断强化社团的维稳功能。这就需要社团积极探索能促进自身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方式。首先,社团自身要有一套可行的活动组织措施、一套先进的管理方法。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宗旨而凝聚成的一个整体,社团内部管理须由学生自己来承担。社团需定期召开议事会,讨论工作中的具体工作方法,解决问题,布置下一步工作,确定开展活动时各种人员的协调合作。其次,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使大家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进来,使成员能切实感受到加入社团所获得的乐趣和取得的进步。再次,要在组织开展某项活动前,集思广益,认真做好预案,争取把活动开展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及解决的对策、办法考虑周全。同时,在活动开展中,需选派一名责任心强的人专门负责,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最后,要注意社团信息的收集和成员情况的研判,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社团内部才会稳定,才能真正成为同学反映意见、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平台。通过社团管理学生,做到“事不出团”,全校各社团共同为之,校园方能和谐。

(二)有效的横向沟通

校园的和谐稳定是一个整体概念,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破坏校园安全有序的整体效果。因此,学生各社团须有全局观,有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平衡沟通,协调好社团关系。高校学生社团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因此,大学生“一人多社”现象也十分普遍。社团之间成员的交叉重叠,注定了社团解纷的复杂性,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和维稳的成本。成员身份的多重性及成员问题矛盾的部分涉外性(注:涉外,指涉及本社团以外的),使得一些问题和纠纷没办法完全通过本社团内部来解决,而必须借助涉及的其他社团力量。因此,社团在解纷维稳过程中须实行相互之间有效的横向协调。社团间横向协调时须坚持、平等互助原则。不同的社团,有不同的兴趣认同和目标要求。无论从地位上、合法性与合理性上,每个社团都是平等的。任何一个社团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社团的发展与支持。社团间相互联系,可以减少隔阂,消除误会,化解矛盾,能够实现建设和谐社团的重大目标。高校犹如一个小型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许多的社团主体,在学校这个范围内各团体以社团为主体参与“全校事务”,相互间加强合作,通过平等协商,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问题会商机制、会同解纷机制、善后平息机制等。

(三)有效的纵向衔接

社团存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一方面来自社团,另一方面来自成员。这些问题,大部分可在社团内部得到妥善解决,有部分借助其他社团力量也可得到圆满解决,但也有部分需提交到校方才能决断、处置。这就要求社团主动和加强与校方的对接和联系,注意汇报,争取到校方的认可、理解和支持。社团尽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实行自治,但与校方之间却不可分割,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社团对校方提供的政策、规章制度环境的依赖,因为校方往往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对社团的活动施加最具权威的影响。因此,社团须经常保持与校方的沟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有效地将社团的声音传达给校方,以便校方了解社团,并适时地出台有利于社团发展的举措。学校的各职能部门是代表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的,社团主动配合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至关重要。因此,社团应把处理好与学校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作为自身基本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上,社团应谨慎地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自觉地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尊重这些部门的权力,接受其领导和管理,遇事请示、有问题主动对接,不谋越轨之私,不做越权之事。此外,社团应坚持向校方多请示、勤汇报,不失时机的宣传、展现自己,以取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事实证明,部分社团有效地处理了与校方之间的关系,校方也给予积极的回应,提供了很多服务,从而为社团赢得了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和社会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引领未来社会的核心力量。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学习实践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大学生社团对于正处青春期和“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在校期间,大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加入社团,通过社团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有组织地参与到学校稳定的维护与校园和谐的构建工作中,切实做出自己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EB/OL].http:///gn/2011/02-19/2854836.shtml,2011-02-19.

[2]刘华政,丘贵明.纠纷解决与校园和谐――以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有效开展为视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李立刚,李书梅,高鹏飞.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4]李毅昂.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