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民族舞蹈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9: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族舞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族舞蹈论文

篇1

通过对少儿进行舞蹈教育,可以使少儿得到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发展,少儿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可以增强少儿肢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力度,同时也需要得到大脑的配合使身体更加协调,更具美感,能够跟随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有利于培养少儿的表演欲望,增强少儿的自信心和想像力。不仅能够提高少儿的身体素质,磨炼少儿的毅力,还有利于培养少儿的创新能力。

2、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原则

在进行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时要了解少儿的心理特征,能够做到顺应童趣,最终达到启发童心的目的。首先,少儿的上进心较强,可以通过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培养他们的进取意识;少儿虽然理解力弱、注意力差但记忆力很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个动作的讲解要细,并一步步地示范,并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去教学;同时,少儿虽然模仿力极强而且好学但也很贪玩,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会吸引少儿的注意力,可以运用玩中带学,学中有玩的教学方法调动少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新的、难的动作一定要有耐心,只有符合童趣才能让少儿将动作技术、要领牢牢记住。

3、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方法

篇2

(1)在幼儿园相关活动版块融入民族舞蹈文化。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及风俗习惯等等,提高孩子们的知识面,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以傣族孔雀舞为例,傣族以孔雀舞最为闻名,孔雀舞主要以对孔雀的拟态为主,孔雀在傣族人民的心中是勤劳、善良和幸福生活的吉祥鸟,因而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常常与孔雀一起,欢快的起舞。又以壮族对山歌时的舞蹈为例,壮族人对生活充满向往,一边欢快的对歌,一边奔放的进行舞蹈,壮族由狩猎到农耕生活的进步,以及壮族丰富的民族文化,都在壮族舞蹈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还有维吾尔族、佤族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其舞蹈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少数民族舞蹈手工区:这一区域主要由幼儿园的日常手工课环节演变而来。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舞蹈老师引导孩子们收集少数民族乐器、风俗照片、舞蹈服饰资料等众多方面,通过孩子们对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知识的充分了解,进一步制作相应的少数民族舞蹈服装和视频。同样以傣族的孔雀舞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制作漂亮精美的孔雀头饰,还有孔雀裙子等,结合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促进孩子们学习少数民族舞蹈时的成就感。又以维吾尔族的民族舞蹈为例,可以引导孩子们制作简单的维吾尔族方帽,还有常见的维吾尔族小马甲等等,以男生小朋友和女生小朋友一组的方式,学习舞蹈《掀起了你的盖头来》。

(2)加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提高民族舞蹈乐趣。

家长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另外一名重要老师,因而在幼儿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充分融合少数民族舞蹈,必须要加强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可以在幼儿园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导家长的参与,促进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从而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设置半个月一次亲子互动日的方式,以家长带着孩子共同进行少数民族舞蹈的学习表演,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制作等方法,营造良好的亲子互动氛围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环境,提高了幼儿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选取部分在民族文化博物馆、艺术团等地方工作的家长,为其他家长和孩子们介绍相关少数民族舞蹈的风俗文化、风土人情等具体内容,并带领台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表演少数民族舞蹈,从而提高孩子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总而言之,需要促进家长对少数民族舞蹈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从而赢得家长的充分支持,幼儿园和家庭两方协作,为孩子们提供愉快的少数民族舞蹈学习氛围。

2在实际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合少数民族舞蹈时应注意的内容

少数民族舞蹈的种类较多,需要根据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筛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尽可能先选取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活动,结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为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应当选择特点较为明显,简单易记的舞蹈音乐,如维吾尔族的《掀起了你的盖头来》,傣族《孔雀舞》等等代表性音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以上两个方面之外,还应当选择题材较为多样化的音乐,从而保证孩子们在体验不同少数民族舞蹈的同时,丰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情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

3结束语

篇3

我国民族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和传播历史,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才有了其传播的需求。在民族舞蹈艺术传播过程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舞蹈艺术把具有时尚性的元素和具有历史性的艺术进行有效结合,使民族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发扬光大。

1.1民族舞蹈艺术起源

只有了解了起源,才能对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背景和历史进行研究,民族舞蹈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一起生活,共同劳动,产生了简单的劳动生活舞蹈,跳跃、奔跑,甚至可以模仿动物们的动作,后来的孔雀舞,龙舞,狮子舞等都是通过模拟动物在自然界的生活情态,之后经过不断的演变,抽象具体,最后形成各种舞蹈。可以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和自然,又不断的加工创作,才有了后来的各种舞蹈的出现。随着人类的发展,各民族舞蹈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也形成了差异化,体现了民俗性和地域性。舞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成为了一种艺术。

1.2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积聚多民族的家庭,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审美观等的差别,各民族舞也具有民俗性、区域性、流派性的特点。东北秧歌的幽默、热情;蒙古舞的热情奔放和稳健有力;南方舞蹈的阴柔细腻,都体现了民间舞蹈由于地域和民族等差异,形成了多样形式,百花齐放。演绎着各民族的生活和民族心理,营造不同的氛围。同时我国民族舞还具有情节完整、形象鲜明、肢体语言丰富的特点,民族舞蹈很多都来自于民间的故事,把故事完整的用舞蹈表现出来,具有完整的情节。民族舞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融合了故事里面的真情,用肢体动作和舞者的情绪,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肢体这种“无声语言”,比有声语言更有感染力和意境,让观众更深刻领悟民族舞蹈的情怀。

1.3民族舞历史传播

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经历过一段悠久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内容也随着发生着变化。从最初民族舞蹈是表达人民内心喜怒哀乐被多数人所认识并接受,成为娱乐群众自己的活动,经过世世代代的相传,慢慢形成了对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形态,并成为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由于地域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舞蹈体系。所以最初的传播,是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追求已经从物质生活转变为精神生活,人们对于思想上也不再是单一的追求,而是追求多元化的享受。当民族间的接触越来越多,舞蹈艺术交流使得更具有时展的特色。

2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传播手段

我国民族舞艺术传播在早期就有多种方式,通过表演,图画,文字等传播。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各种新的传播方式出现,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极大加强。特别是多种传播方式相互配合,报纸、电视和网络等,达到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

2.1我国民族舞传播方式

民族舞的传播,可以以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在我国民族舞的历史长河中,是最主流的传播方式,对面教授,也可以通过图画和文字来指导。另一种传播方式是将舞蹈通过中介传出去,利用纸张和图画等,也可以借助印刷书刊图片的方式。尤其对于间接传播方式的发展,最初的图画记录的传播,没有直接传播产生的效果好,但是也给部分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看舞蹈的人以极大的满足。为了更直观的体验舞蹈带来的美感和刺激,电子产品的出现,变间接到直接的感官效果,现场直播的电视和互联网欣赏到民族舞提高了审美层次。

2.2新旧媒体的传播对比

在近年来电视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得到不断的重视,整体电视舞蹈的制作质量和水平也不断的提升。尤其一些电视节目专门推出民族舞节目,是电视的传播美和舞蹈的艺术美融合于一体的,广受观众称赞。在电视舞蹈的制作上,除了从形体上对电视观众的信息传递,而且借助舞蹈动作以及表情等符号向观众传递舞蹈的感情,让民族舞表演更具有渲染力。从传播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实现其传播艺术美,与观众进行互动传播成为新的手段,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调动起来,让观众从收视活动中走出来,不再冷漠在电视机前,而是用真诚的情感全身心地参与到舞蹈之中。表演结束后,可以让电视观众通过短信、互联网或者电话等方式对满意的作品进行评价等,对表演中的不足提出意见,提升了民族舞电视传播的质量。我国民族舞艺术与电视的结合之后,和互联网的联合又迎来了我国民族舞艺术的传播新空间,我国民族舞艺术的存在形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国民族舞艺术网上传播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艺术大背景下强有力的支持。网络对我国民族舞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推动作用。

篇4

〔关键词〕 民族民间舞蹈 传承 发展 舞蹈价值

一、民间舞蹈的现状和特征

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民族民间舞蹈将人类的观念、希望及精神世界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转换成为形态语言,已经形成了既定的风格形式,薪火相传,并奇迹般地被保留下来。漫长的人类生命历程当中,舞蹈文化不断的发展会推动世界继续前进,这是一种可以寻根可以观貌的传承轨迹(陈明.《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09(15):112-113)。在绚丽多彩变幻多端的舞蹈世界中,民间舞蹈自成一派,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舞蹈,同时兼具自娱性、民族性、传承性以及群众性等特质。

1 、自娱性。自娱性是民间舞蹈一个比较突出的性质特点。自娱性是人们“自我表现”及“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表达,人们在舞蹈的表现上将精神自由作为主要核心对象,舞者在表演时听从自己的内心,可以在内心愉悦且让观众也内心舒爽的情景下进行艺术交流,从而使民族更具备凝聚力。彝族村寨坐落在四川的大凉山,那里载歌载舞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篝火让整个山寨显得温暖,尽管没有任何的背景音乐,彝族的人们也会在篝火旁围成一圈愉悦的舞蹈,节奏欢快的舞蹈伴随着他们的歌声和独有的乐器演奏,欢聚在一起。在那里没有年龄的限制,即便年过八旬,身板以无法再站直,依旧可以载歌载舞,树枝树叶都可以成为舞蹈的道具。一声声的叫喊中表现的热情,可以将观者带入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当中,那精神中透着热情奔放、自娱自乐和对自由的向往。

2 、民族性。民族性是民间舞蹈的特性。基于文化审美的角度考量,首先民族性要建立在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其次要在舞蹈中展现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审美、气质以及魅族的性格特征等等,从服饰到动作,从节奏到妆容无一不体现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由于是自身的存在、形态以及环境所表现出舞蹈特色,每个民族的舞蹈都独具风韵。

3 、传承性。舞蹈文化在人类世界之所以可以经久不衰,主要就是因为舞蹈具备传承的特质。在传承的过程中人类文化的生存及发展得以保留,无论历史的变革还是民族之间的融合都不会改变(沈健.《关于民间舞蹈继承与发展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53-54),作为民间文化的优良载体民间舞蹈的传承性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得以发挥作用。经历了历史的积淀,民族舞蹈的精髓还是以特有的方式被传承和保留下来。多元化的文化总会跟随人类的脚步不断前行,不管是现代还是在多年前的古代,这样的传承却也真实的包容了历史的轨迹、记录了人类的文明史,民族民间舞蹈的薪火相传都被沉淀留存。

4 、群众性。民族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反映了民族生活、劳作以及整体的精神面貌。民族舞蹈有着朴实无华、真情实感、韵律优雅及风格鲜明的特征,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方面。它起源于民间,植根于群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孕育发展,在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的创造中,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被传承和保留。民族民间舞蹈更贴切的对人民经典生活及形象进行了展示,展现了地区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共同的审美情趣、风俗礼仪以及道德观念,是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体现,最终以多彩的形式和风貌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 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1 、继承――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之基础。在民族舞蹈的创作历史中,舞蹈在细节上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有些元素是不可变更的。当代的文化十分繁复,多元化对经典不断冲击,作为舞蹈的创作者应有理性对舞蹈的编排进行思考,顺应社会发展求新求异的同时,保持对于民族文化“本心”的守护。一个好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不管是怎么样进行重新的编排,都要以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为基础,不能违背最基础的民族习俗和特色(储晓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体现与发掘》[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4(3):170-172)。在这一点上体现差异化表现不同。

让人看一眼就难以忘怀的作品往往是立足于时代的,在此基础上不失扎根于民间的理念和文化内涵。以为追逐特立独行难免会让作品停留在最肤浅的表面,没有内在的核心思想。空洞的拼凑造就的就是禁不起推敲哗众取宠的作品。没有进行深刻推敲的作品,没有深厚历史背景民族特色的舞蹈作品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创作出来的作品空洞、虚伪没有研究价值和生命力。

2、 创新――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之动力。民族舞蹈是在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下,存留的极具文化感和传承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历史不断推进的今天,民间舞蹈不应该拘泥于固有的表现形式,应该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尽心创新,传统的基础上再创作。民族民间舞蹈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阶段,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再创造,从服饰到动作到提炼、神韵都需要在结合传统文化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变化,完成传统与变化的有机结合。被时代赋予了感情和思想的作品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这样的变化更具有文化价值,这是“时代特征”与“个人风采”的结合。对民族舞蹈的文化和创作进行分析,全方位的对艺术展现形式进行透视,舞蹈的编舞者一定要在对传统民间舞蹈文化进行认识和再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当代的审美及未来舞蹈的发展,需要紧盯民族特性,对作品的内容及形式进行细节分析,让民族文化与文化相结合。

三、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

世代传承的民间舞蹈文化,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费仁英.《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4(20):1),民族的富强为各民族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物质和经济都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为艺术开拓了宽广大陆,这些条件无一不使民间舞蹈得到充分的发展。

1 、通俗文化方向。通俗性特征中没有对娱乐性或者演绎性进行具体区分,自娱自乐的舞蹈更能反映出表演者的内心世界,拥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可以进行舞蹈的再创作。随着个人对舞蹈的理解和表达,创作出来的舞蹈是通俗的,是不会脱离民族文化的。

2 、精英文化方向。演绎性舞蹈在高雅的基调上更添观赏价值,对舞者的舞技要求相对较高,在汲取了民间舞蹈精髓的同时,还要不断提炼动作,挖掘舞蹈表述的民族精神,也是“学院派”舞蹈发展传承的理念。一个富于时代感情的作品是会结合民歌或者史诗的思想进行构建的,所以未来的民族民间舞蹈祝福会向精英文化方向发展。

3、 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民族舞蹈与世界文化进行了高频率的交流互动。现阶段我国的民间民族舞蹈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考验。面向世界和现代化,跟着艺术的节奏与脚步,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表达我国人民对未来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

S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更是水涨船高,中国的民间舞蹈作为众多艺术中的一种,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洗涤,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广大的观众眼前。舞蹈的编排到演绎,都透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继承与传承方面有紧跟时代脚步。不难认识到,现在民间舞蹈是在各地各族人民的劳作、心愿共同作用下留下的文化瑰宝,雅俗共赏强身健体,是中国文化艺术群体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形式,应当被重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 乌日娜.民族舞蹈创作中的主体理念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2] 李乐,杨杰锋,邓越.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J]. 大众文艺. 2014(10)

[3] 苏忠.论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创作中的审美价值取向[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02)

篇5

民族民间舞蹈是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以当地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形式。受到当地的环境、当地文化传统、当地生活方式、当地风俗习惯、当地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民间民族舞蹈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通常以民间文化特征为依据,而课程的设置,一般是通过不同教学模式来进行强化。学术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一般都只在表面,只是对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及舞蹈技巧加以记忆,这是因为学术的舞蹈水平参差不齐,某些教师教学也只是通过示范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模仿与练习,这就忽略了学生舞蹈素养培养与文化理论的拓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只有动作外表,缺乏内在的感情,再加上受现代舞蹈的冲击,导致了多数学生跳舞的风格、情绪都是一样的,让人看起来没有新意,没有特色,导致了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水平不高。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它的教学质量好坏情况,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方向。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传承的分支,在其舞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拓展传承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内涵,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关于舞蹈的技巧,传授舞蹈形态,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积淀和文化理解,来领悟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舞蹈的真谛。

二、当前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错位

民间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与劳动的剪影,它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群众的情感,并由群众自发创造和组织的舞蹈形式,是有着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重视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理论上的教学意义,却一味偏重于技巧教学,导致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目标的错位。在一般的舞蹈教学中,常常以同一动态方式为基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学的过程呈直线式递进上升,从而使学生的身体能呈现出同一种鲜明风格,这与中国民族舞蹈教学截然不同,例如古典舞的提、沉、冲、靠、含、腆、移、拧最终呈现的是一种动态的风格。而民族民间舞则是呈现多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它包含汉、蒙、朝、藏、维等不同民族的舞蹈,使习舞者的姿体能体现出绚丽多彩的舞蹈风格,从而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仍有部分教师未能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未让学生感受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更体现不出生动的形象,从而降低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

(二)教材建设不合理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它具有流传广泛、风格迥异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集合体蕴涵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民间舞蹈教学的基本工具就是可以体现教学内容的教材,它是舞蹈系学生获得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舞蹈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可是在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化教育的这些年里,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内容一直未有太多的改变。但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要能够突出地域特色,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导致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普遍存在着老、窄、缺的问题,它应着重于包容舞蹈中能够反映本民族典型心态的动态语汇,并且突出那些能够体现本民族精神气概的风格韵律,此乃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所在。如今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编排教材过程中没有注重本土民族舞蹈的教学内容,未能根据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上进行系统地研究、整理和提炼后,编写出一批有时代特征、体现民族舞蹈内涵的新教材,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三)教学方法太单一

由于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有着鲜明的本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主体风格和基本特征已经被绝大多数舞蹈院校采用,却没有将民族学和历史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所结合,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固定没有创新,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单调的动态的传授,例如有些课只教动作和舞姿、节拍、律动,不求技能和内在的感觉、乐感的培养、不求风格等。这种教学方法只注重了舞蹈课的实践性,但是忽视了教学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广泛引入多媒体教学,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可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的相应资料,互动性不强,这种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树立民族文化的教育观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民族民间舞蹈就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之一。在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自身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这使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格外的徇丽多彩。因此教师在教授民族民间的舞蹈课程中,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广泛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将民族民间舞蹈与本民族对应的民间文化相融合,让学生充分领悟舞蹈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在学习苗族舞蹈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南方地区多山地,而山地民族生活在山谷之间,因长期的劳作生活便形成了一顺边的动作和体态,故苗族舞蹈的表现中,学生在学习“踩鼓”动作时,身体就是一顺边的摆动。只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舞蹈。学习舞蹈和表演舞蹈的目的在于一种情感的表达与文化的传承,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下去,这是舞蹈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在。因为这不仅代表了这个民族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民族审美等特征,而且让我们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同时,在全球化的今天,要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毫无疑问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民族文化责任意识,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信心满怀地将舞蹈艺术传承下去,这是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关键。

(二)合理编制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它承载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舞蹈教材的建设与使用,将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教材要强调文化传承,讲究规范系统,以建设科学规范的舞蹈教材。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编制中应注意两个方面,应该分为科学规范了的民族民间舞蹈和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两部分,规范了的民族舞蹈要求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素材加以选择和提炼,并准确地把握民族文化的内容,传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精神和风骨,而原生态的民族舞蹈表现出无拘无束和个人的强烈情绪的宣泄。故教材的编写应该在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利用挖掘、整理、提炼等方法,充分搜集民间舞蹈资料,了解整个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以及当今国内外相应学科的最新理论、观点、动态和方法,编制出既反映民族民间特色精神,又紧密结合现代教育特点的实用性民间舞蹈教学教材,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舞蹈视野。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

篇6

学前教育毕竟把不同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活动,其面对的大多数3~7岁的幼儿和儿童,学生群体的特性要求学前教育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改变,使其特征独具。具体来说,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教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教学内容定位于初具阶段。由于学前教育接受群体的特殊性,学生并没有成熟的接受机制和反应机制,对于舞蹈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并不能在艺术水平层面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活动往往需要针对学生心理文化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内容。常常选取各民族最著名、流传度最高的舞蹈曲目。二是教学目标不在于盲目追求学生舞蹈水平和艺术水准的提高,而在于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产品,其对于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在感受、学习和实际的舞蹈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艺术气息来完成对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对舞蹈艺术气息的感受和反应。三是对学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教学成果采取多样性的衡量标准,不单单以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为基准。既然民族民间舞蹈对人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那么就不应该用显性化的规定标准去衡量这种教学活动的成功性。所以,学前教育活动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的评价多以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艺术接受能力、审美体验能力以及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为标准。

二、多角度透视下学前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

在前文的论述过程中,已经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及其必要性进行了简单的说说明和涉及,此处将从民间民族舞蹈的内容、形式等多个不同角度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整体的透视和说明。一是从学前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其教育活动尽可能结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来选取内容适宜的民族民间舞蹈曲目,保证学生能够对舞蹈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体验。保证教学活动意义和价值形成的可能性。学生在对舞蹈内容进行个人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自身审美感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的过程。这种提高过程是个人化,也是无形的,它借助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让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气息和美学理念直接进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一种类似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对学生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助力。二是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常常需要学生来模仿舞蹈动作,做出形体上的艺术反应和模仿动作。这种形体的动作和模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在长期的舞蹈过程中塑造优美的身形,同时能够通过这些舞蹈动作的模仿来帮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让舞蹈本身的艺术气息和优雅的动作姿态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一种素质,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艺术气息,淬炼出学生整体上的艺术气质。三是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能够借助舞蹈和艺术的熏陶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帮助学生通过舞蹈学习和艺术修养形成对“真”“善”“美”等内容的基本认识,藉此实现对幼儿心理文化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学前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文化结构,培育完善的人格,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对外界事物有正确而完整的接受体系和反应机制。四是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能够借助舞蹈中的音乐内容、绘画内容以及舞台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绘画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模仿舞蹈的同时,同时接收舞蹈中的音乐元素和绘画元素,在将之内化为文化心理结构组论学前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必要性成部分的同时发挥自身创作力和想象力,模仿其中的唱腔或者绘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艺术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五是学前教育中的民间民族舞蹈教学能够发挥民间民族舞蹈的本身特性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如果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是民间民族舞蹈意义和价值的初级体现,那么对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就是其意义和价值的深度体现。民间民族舞蹈本身大量运用艺术的象征手法和留白手法,营造出虚幻而美妙的艺术空间,幼儿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在感受其艺术渲染力的同时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空间的填补和勾勒,这一阶段就是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阶段。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建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和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资源。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的地方特色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对本民族人民的性格、气质、气概、物质文化、精神信仰甚至生存状态的最好的、最直观的表现,在中国美学史上,民族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且现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必须要做好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一、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特征

1、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群众性、娱乐性和继承性

自古以来,民族舞蹈都是在本族人民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它从最初的个人感情的表达逐渐发展成为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同时慢慢成为劳动人民讴歌现实、自我娱乐的主要方式,在娱乐中接受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陶冶,所以我国民族舞蹈的发展必然具有很大的群众性和娱乐性。另外,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就是民族舞蹈,民族舞蹈的发展更是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在新的时代,民族舞蹈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民族文化的又一发展特征就是民族舞蹈的继承性。

2、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感彩

丰富的民族舞蹈文化可以让人民从实实在在的身体感受升华到精神世界的感情投入,也就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就导致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具有浓重的感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舞蹈自娱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舞蹈作为宗教礼仪、节日庆典、劳动丰收等风俗习惯的主要庆祝形式,已融入了众多人民的感情依赖,这也是千百年来民族舞蹈文化不断发展、长流不息的主要原因。

3、我国民族舞蹈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受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现今的民族舞蹈文化正经受着国外艺术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不断的发展、变异、更新和完善,逐渐向更高的精神层次的表现转变。现在的民族舞蹈已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民族舞蹈已走向夜总会或者歌舞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它的机会;有些民族舞蹈经过改编后已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运动方式。由于现在民族舞蹈比赛的盛行,舞蹈艺术家们也对民族舞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作,努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神层次的追求,使民族舞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舞蹈文化正从“俗”向着“雅”的方向发展,这标志着民族舞蹈文化的审美境界在向着全新的层次发展,终将会以饱含民族特色及个性的姿势走向世界。

二、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意识

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的今天,民族舞蹈的创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编导在对民族舞蹈进行编排设计时,要始终保持冷静的思考力,明白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要不受各种流行舞蹈的影响,让民族舞蹈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真正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无论怎样变化,作品的编排都会尊重当地民族的文化习俗,更不会随意打破民族禁忌,违反民族规定。舞蹈中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突显出民族特征,彰显出当地民族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对此,舞蹈的编排设计上应该求异而不求同。好的舞蹈作品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发展能够扎根于民间,立足于时代。

作为空间和时间共存的艺术,舞蹈具有文化传播及传承的个性特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民族舞蹈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现今民族舞蹈文化正不断地融合外来元素,处于一个多变和发展的阶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舞蹈的创作需要用发展、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还需要把坚持传统和现代意识有效的结合起来。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韵律、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等都是民族舞蹈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必须要真正理解民族舞蹈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以现代的审美理念、前瞻的意识、发展的眼光和研究的态度,紧紧抓住民族文化的特征,认真分析作品内容形式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通过深厚的民族文化,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韵。

三、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族舞蹈的创作不能片面强调坚守传统,舞蹈的创作要迎合时代的发展,一味地注重民族传统的融入只会阻碍民族舞蹈的发展。我们需要用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对民族舞蹈,更要以学习、继承的态度来对待它,保证在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加入符合时展的内容,从而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1、倡导民族舞蹈的自然传承方式:这种方式是比较原始的一种传授方式,传授人没有专门的记录方法,只能一招一式地通过身体的示范,言传身授。因为现在各种新的文化争相涌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物质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所以他们更喜欢新的接受事物的方式,传统的授艺方式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吸引力。

2、引导人们在娱乐性活动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在节日庆典或者庆祝丰收的时候,舞蹈是人们主要的自娱方式。这种娱乐性的舞蹈不需要有专门的人去教,人们跳的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种舞蹈方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存在有自编自演的情况,所以能够更快的接受和融入外来事物,再加上自身民族元素的混合,民族舞蹈文化就逐渐的丰富并传承下去。

四、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也代代相传,为其以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文化具体可以向以下两个方向发展:1、通俗文化方向。民族舞蹈文化带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娱乐性,这决定了民族舞蹈自身具有通俗的特征。“民族舞蹈大家跳”也逐渐成为民族舞蹈发展的重要助力,所以促进民族舞蹈文化向通俗文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精英文化方向。这种舞蹈要求技艺要美观、表演要高雅,从舞蹈中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要把民歌、史诗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题融入到民族舞蹈中,用现代的方式表现出舞蹈家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

面对世界舞蹈文化的频繁交流,舞蹈艺术创作要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节奏,把舞蹈的主题与人们群众的思想感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把民族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区别开来,认真挖掘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把民族特色、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审美情趣融到民族舞蹈之中,在人们欣赏舞蹈的同时传播了民族特有文化;采取民族舞蹈健身的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舞蹈中来,保证民族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把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发扬光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既需要民族舞蹈工作者的激情投入,也需要大众的积极参与。我们要明白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认真研究民族舞蹈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在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不但要坚定立场,保留有一定的传统民族特色,还应具有开放精神,积极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做到传承与创新并存,创造出一种贴近时代精神,体现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参考文献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6,(4).

[2]纪兰慰,邱久荣.少数民族舞蹈在中华舞蹈史中的历史地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

篇8

(一)历史文化影响

秦汉与唐宋两个朝代的精华与理念把中国历史文化推向了顶峰,实际上汉文化于当时的发展并不拘于诗、书、乐、画,该时期更是民间舞蹈创造与进步的飞跃期。唐、宋两代,汉文化广泛吸收少数民族舞蹈精华,使汉族舞蹈艺术在历史上达到了难以逾越的高度,宫廷乐府与舞蹈的兴盛,使民间舞蹈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性。明代,文学崛起,“通俗文学”时代到来,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快速进步,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在元宵节以及各种庙会中得以展现与共享;与此同时,灿烂的传统文化也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以继承与发扬。

(二)地域文化影响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不同的地理区域会给其范围内的民族奠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我国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不同,长期自给自足的社会状态使我国民族文化内容相对稳定,在文化特点当中,凸显出只有适应并符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存活条件,该文化才能在其范围内得到巩固和发展的特点。因此我国汉族舞蹈文化形成较早,且带有较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我国古代文化在流传上是沿水域而行的,因此即便同一种舞蹈形式也会被覆以不同的地域特色。大体上,我国汉族呈现出四种文化类型:邹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燕齐文化。而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南方注重唱腔和体态,歌舞仪表相并重,风格秀美小家,多青睐于丝竹管弦等轻柔的乐器,表达作品的情感内容也相对细腻;相比之下,北方更注重舞姿和技巧,气势恢宏壮观,风格粗犷豪放,在情感表达上洒脱不羁,对鼓吹乐器十分注重。

(三)影响

汉族不论在经济或是艺术上都以农业为主,但其更是个注重理论、崇尚伦理结合的民族,这就致使了汉族在民间文化艺术当中纵贯融合着的元素。古代的中国,历代都拥有对神佛的信仰,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推崇神传文化,独具一格发展成神韵盎然的历史文化特色。人们以舞蹈内容表达祈求丰年的期盼和对神明的敬仰,而后逐渐发展为表达对生活、情感的抒发和对生命美好的无限向往。

在我国古代,佛、道两大家被人们称之为“正教”,历朝历代有人信仰,而民间舞蹈中一部分所要表达的,恰恰是人们最贴近现实的生活内容。因此,一些舞蹈作品表达的是宗教故事,例如“吕洞宾戏牡丹”“十八罗汉斗大鹏”等等。在一些宗教活动与祭祀节日当中,舞蹈也逐渐成为了弘扬教义和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文艺形式。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

(一)汉语文化

同样为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汉族民间舞蹈艺术中,汉语恰到好处的应用突出显出画龙点睛的韵味。精辟而独具作用的短语多用于对舞蹈作品命名,例如“鲤鱼跃龙门”“开门大吉”“高粱红”等等,甚至包括一些谚语与俗语,该类词汇带有多彩的民间文化特点,从而使舞蹈更加传神而富有承传性。汉语与舞蹈在形式上的相融,不仅使汉语更加灵动,与此同时也赋予了民间舞蹈艺术更深的内涵。

(二)歌舞并重

充分融合着丰富汉文化的汉族民间舞蹈,其另一个艺术特色为———歌舞并重。至今广为流传的秧歌、花灯、大头娃娃舞、红绸舞、花鼓等等都是汉族“载歌载舞”舞蹈形式的完美演绎。汉族人在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中对道具的青睐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民族。秧歌中的扇子手绢、高跷、旱船,狮子舞中的狮头、绣球,以及竹马、大头娃娃等等,灵活鲜明的道具都被融合在舞蹈当中,成为舞蹈内涵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汉族民间舞蹈吸取了多民族的文曲精华,服饰漂亮美观,道具生动形象,富有突出的表现力,具有丰富的表演性和艺术效果。

(/,!/三)托物情结

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通常借某种象征吉祥、美好的事物来寄托对生命、自然、生活的向往。这些事物可以是如意神兽———雄狮、龙、凤、麒麟,也可以是吉祥静物———牡丹、如意、翠璧等臻品。该类事物皆与汉族文化完美融合———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牡丹报春等等,饱含汉族人民对富贵和乐、生命绵长的渴求与期盼,这其中满载着汉族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及积极乐观、淳朴灵气在汉族民间舞蹈文化中不俗的展现。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