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9: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材料 绘画风格
绘画是美术最主要的门类之一,它是使用笔、纸、颜料等物质材料,通过线条明暗等造型手段,在平面上表现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等艺术关系,塑造出各种可视形象,借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1]。绘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与民族与历史文化背景、当时所出现的材料、民俗民风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的成长及个人所受的文化教育息息相关[2-8]。
1、绘画材料种类
绘画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为中国画 、油画、 版画、 水彩画、 水粉画等主要画种。中国画又按技法的工细与粗放,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版画又根据版材的不同,分为木版画、 铜版画、 纸版画、 石版画、 丝网版画等。
在绘画中又依描绘物体所用材料,分为帛画、水墨画、壁画、油画、水彩画、版画、腊画、丙烯画、铅笔画、钢笔画、镶嵌画、素描等。
2、古往今来绘画材料的发展
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古人在岩石上磨刻和涂画,来描绘人类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彩陶是原始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绘画作品。
彩陶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胚上,以天然矿物质原料(如氧化铁、氧化锰)在陶胚上绘以彩色花纹,然后烧制而成。
漆画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除漆之外,还有金、银、铅、锡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入漆颜料除银朱之外,还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
中国绘画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
3、不同材料与绘画发展的风格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绘画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
"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这时期的主的绘画形式是纯绘画的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石、画像砖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战争频繁,民生疾苦,但却是绘画史中的重要阶段,绘画艺术仍在曲折中得到发展。苦难的时代,肖像画在这一时期很发达,特别注重揭示对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现对象的特定性格。
隋唐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运,绘画艺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昂扬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五代两宋以后,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成为中古绘画的鼎盛时期。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题材上山水、花鸟占有绝大比重。文人画注意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相结合的题跋。
4、总结
各个时代不同材料的出现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绘画的风格也随之改变。绘画风格是表现了强烈的个人特征及审美感受.朝代的更替,政治的改革,社会的稳定,都在影响着思想的改变和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3]段文杰. 中国美术全集[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4]王伯敏. 中国美术通史:卷3[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5]陈高华. 隋唐画家史料[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6]薛永年. 晋唐宋元卷轴画史[M].北京: 新华出版社
澍雨是当代青年花鸟画家中的佼佼者。作为北方人,他大学时远下杭州,在南方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接受本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花鸟画传统基础。而后他回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先生的指导下,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研究人员。相对于一南一北两大美院的教育体系,澍雨都可谓深入其中而又出乎其外;而相对于整个20世纪中国画教育的学院化倾向,则澍雨又具有足够的研究资源与个人能力展开充分的反思。
众所周知,国画教育在中国美术学院渊源有自,自从潘天寿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以来,聘任了诸乐三、陆俨少、陆抑非、吴茀之等一大批传统派的画家,其训练更偏重于传统和基本功,对中国画教学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思考。人们常常把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教育称作“过五关斩六将”,也就是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国美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训练体系,环环相扣,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在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等留学西方的画家则从建院伊始就提出了“用素描改良中国画”的主张,在蒋兆和、叶浅予、江丰、吴作人等关键人物的实践和主张下,也逐渐形成了中西融合、注重个性的教学思路,对于教学方法的思考远不及对个人创作的投入。这在今天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中也有鲜明的体现。笔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学习期间就常与同人感慨,目前我们能够想到的最理想的学习进路,就是能够在中国美术学院接受本科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再来中央美术学院读研深造,开辟创作的胆量和思路。所幸这一梦想在澍雨这里成为了现实。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本科学习,让澍雨对于中国花鸟画的源流脉络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他没有放弃中国美院得天独厚的面对原作的临摹条件,广泛临摹了中国宋元以降花鸟画发展几个关键时期的代表性画家作品,按照导师们的指点将由林良、吕纪、陈淳、徐渭、、石涛直迄扬州八怪、赵之谦、吴昌硕的古代花鸟画传统各个击破,掌握了中国花鸟画工笔、没骨、写意各个画种的全部技法,无论双钩、设色还是水墨都达到了花鸟画科班教育所要求的全面而系统的高度。
而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中,他一方面研习古代画理画论,撰写出具有学术价值的博士论文,同时也在导师张立辰先生的指导下,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画以笔墨造型语言结构自然生态的学术理念,在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既源于传统,又与时人迥异的艺术特色。他似乎并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没骨专家”这样狭窄的定位上,而是广泛尝试各种技法,在大幅作品、扇面小品等多种表现形式上的探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精品不断问世,毕业创作受到导师组的一致好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澍雨并没有像很多当代花鸟画家那样落入技法的俗套,陷入到那种单纯仰仗程式和概念,缺乏文人气和底蕴,“一说便俗”的境地。相反,他在技法的高度上保守出了笔墨语言的天然之趣。这是一种“拙”而非“野”的意境。用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的话说:野可顷刻立就,拙则需历尽一切境界然后解悟。野者矫揉造作,而拙者则为笔墨尽境。澍雨的笔墨技法,并非是单纯依靠程式的概念化符号,而是紧密围绕物象造型而存在,无论是花卉、兰竹还是翎毛、草虫,澍雨都能表现自如,一钩一点似乎都是为他所表现、精神为之契合的物象而生。读他的作品,能够让人在欣赏其笔墨结构甚至其书法题款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一种欲与画面物象对话的状态之中。真可谓笔墨氤氲处,朴实无华,元气淋漓时,浑然天成。
由此我们可以来回应本文开头所提出的中国画学院教育所带来的艺术生态的变化这重问题。以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是,如果说徐悲鸿、蒋兆和的体系代表了西方绘画理念入侵对于中国画生态的根本性影响的话,那么问题的另一面则是,事实上潘天寿所开创的“中国画分科教育”的背后,也隐含着中国画生态的一次根本裂变。至此,中国画从传统诗书画印兼修的文人修养,蜕变成连山水、花鸟也要加以区分的现代学科和学院专业。从技法训练的角度,在当今学院教育中这当然是必须的;而对于当代中国画家的命运与选择来说,则这种专业化的后果并不总是积极和光明的。这从今天许多中国画家训练单一、知识狭窄、不通诗文甚至不敢题款等很多现象上可以看得出来。这样说绝对不是苛责前辈,而是看到,面对20世纪这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命运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前辈学者和艺术家的见解留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种只能墨守的经验,不如说,是向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一个永恒的、开放的问题。
关键词:美术史论,审美培养,课程整合
美术史课程是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一种美术专业理论知识,是师范院校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美术史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丰富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美术欣赏水平。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师范生的美术史知识越丰富,对美术史学习方法掌握的越灵活,毕业后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专业素质就比较好。反之亦然。
一直以来,国内外的美术教育者,都从观念和意识上一致肯定美术史学习对美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容质疑的价值。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美术史教学中,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是分别进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和学习美术以加强对自身区域文化的重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借鉴了专业美术院校,却忽视了培养目标的不同。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上,对知识时间段上的对接不是很清晰,只有约43%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隋唐时期相对应的知识。可见学生对美术史的整体时间概念掌握缼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美术史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一这一学年,大一学生思想单纯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可塑性较强,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渴求知识。科技论文。但由于思想不牢固,缺乏深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知识积累不足不好进入研究状态,所学内容不易串联,教师在知识点讲解上应当注重史话内容的联系性,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特点。
1 注重美术发展史讲授的传统教学思路。
所有的人类文明、文化无一不是经过历代的沿袭发展而来的,中国绘画更是有深远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也是我国最早的原始绘画)到唐代的人物画再到宋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再到今天中华民族百花争艳的绘画局面都继承着历代绘画的精髓。科技论文。作为教师总是以把知识传给学生为天职,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们设想一下,我们的储存量有多少,我们的知识有没有更新。曾经有个教育学家说,我们教师不能给自己定位成一桶水,把水流给学生,因为这一桶水是有限的,水干了呢,所以他倡导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灌溉,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找水源。在美术史讲解过程中,注重介绍美术史中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由于社会背景、风俗不同而导致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演变发展走向,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多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导下吸取艺术养料,把握时代精神提高审美素质。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习惯用的是按时间顺序讲解美术发展过程,以美术的发展的史况作为重点进行讲授,如在讲解到春秋战国时期,让学生试着画一画《采桑宴乐战纹壶》,感受一下上面的剪影式构图,还可以说一说图中所表现的内容,既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方法可以将绘画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理论内容演绎的淋漓尽致,而且讲的更加详细、更加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时期的史论内容。
2 注重培养鉴赏能力的教学思路
很多学生对于美术史论课有一个误区,认为史论课只是要了解一些名家作品,而对生活中的美却视而不见,不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生活。科技论文。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经论精妙绝伦的姿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诸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都在显露出个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美术史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会造成教师很投入而学生默然的尴尬局面,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潜能。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与学生共同上网查阅资料,挖掘作品中的故事题材,每一个欣赏内容都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来渲染。如韩熙载的《夜宴图》可以配与舒缓的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以简练的语言讲述韩熙载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创作出这幅作品,以及作者是以何种方式表现出自己当时的心情的。使学生对中外美术作品及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动艺术的美。老师也要因人而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觉得上美术史论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美术史论课时一种直觉的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经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艺术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的,他们有更多的“没见过”、“看不懂”,更不要说的是理解其精髓,感受其魅力了。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对这些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学生对于某一个时代、某一幅作品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而作为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再如在讲解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的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结合审美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办法。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术史论教学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史论教学承担着提升美术类学生艺术理论素养、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拓艺术思维、推动基本技能发展等重要任务。美术史论教学是提高美术类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有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当下是一个信息充斥、资源共享的时代,面对空前发达的信息渠道,学生们被动或主动地面对古今中外五花八门的文化现象时,常常会有些迷茫和无措。因而希望能够通过课堂上尤其是文化味和艺术氛围浓厚的美术史课得到一些深入的学习。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更多更直接地提高审美能力,让我们易于为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诙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力。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中国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彭峰.美学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顶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论文摘要:随世界新军革进行,军队院校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变革。我院作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型军队院校,重点是培养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军官。因此全面增强学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艺术教育一度被军事院校忽视。为此,文章首先阐述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又针对军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条件,具体提出在军事院校需要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对具体要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实施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关键词:中国画;校外美术教育;重要意义
一、校外美术教育的含义
校外美术教育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然而关于校外美术教育的研究有很多,总结这些研究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校外美术教育是指在除了学校课堂外的场所,包括青少年宫、少年之家(国家为其提供教育活动的经费)等,在学生的课外时间,如双休日等,进行的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的落实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且美术又是一门非考试类科目,因此校内美术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部分学生无法进行专业性学习。在校外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美术学习兴趣。校外美术教育参与人数多,教学时间充分,学生可以接受更为专业和高水准的美术教育,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素质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画教学在我国美术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校外美术教育是开展中国画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如下:1.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学习绘画者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品,包括中国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画家的生平事迹以及该作品中包含的画家的情感、美好的心理期望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激发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这些中国画中获得启发,引起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借此培养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如,徐悲鸿喜欢画马,他笔下的马具有一种“一洗万古凡马空”的非凡气势,让人看到画作的第一眼就会感到一种豪情万丈的气势,敬佩感油然而生。徐悲鸿还常常借助画马抒意,如借助画马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是《奔马图》,这幅画是在1948年初冬创作的。在中国画学习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每一幅中国画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之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画的精妙之处。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校外美术教育相对于学校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可以在校外美术教育的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学生在进行中国画创作练习时可以不强调造型和意象,随意一些,只需要感受笔墨的变化,体会中国画的意境。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以学生的实际年龄作为重要依据,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中国画练习提出一定的要求,避免学生玩得失控。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探索、创新的意识。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学习中国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艺术与文化修养。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通过学习中国画,学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喜欢、创作实践、产生对美的感悟和创造力,还可以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如,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了解、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在中国美术发展过程中,书画同源得到了有力的彰显。所以,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还发扬了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校外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中国画教学,可以采取诗词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也对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素质、修养的过程,中国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等。让学生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地临摹画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绘画的能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除此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书法临摹能力。
结语
校外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校外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相对而言具有灵活性,学生参与校外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而中国画在校外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校外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国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2]张印成.课外校外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随世界新军革进行,军队院校对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发生了深刻变革。我院作为生长干部学历教育型军队院校,重点是培养培养德、智、军、体全面发展,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打赢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初级指挥军官。因此全面增强学员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一环的艺术教育一度被军事院校忽视。为此,文章首先阐述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又针对军事院校的教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条件,具体提出在军事院校需要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以及对具体要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实施主要做法进行了思考。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3]《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论文摘要】决澜社——中国画坛上第一个自觉借鉴和吸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艺术团体,以“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为宣言,轰轰烈烈地演绎着其艰辛悲壮的历史片段。
2O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危机与新生、破坏与创造的并存阶段,中国在经历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文化艺术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帝国主义的炮舰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的新思潮也加快了向中国传播的速度。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着屈辱.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步改变了关于世界秩序的古老观念,并且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艺术界也不甘落后,他们意识到中国的传统艺术必须从昏昧的状态中猛醒过来,摒弃颂风吟月的闲情逸致,打破因袭古典传统绘画之“旧”风气弥漫的中国画坛,以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来传达民族的声音,承受残酷的现实之重。
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使中国的艺术思想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西方各国从l8世纪以来各种艺术流派的内容,“新的艺术”、“外来艺术”尝试着在中国寻找合适的土壤,冲突、矛盾、混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决澜社应运而生。
决澜社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宣言、有纲领的学术性团体,它标志着中国现代绘画运动的开始。
1930年,刚从法国留学回国的庞薰琴发起“苔蒙”画会,不久被查封。“观夫今日中国艺术界精神之颓废,文化之日趋堕落,辄深自痛心,但自知识浅力薄,倾一己之力,不足以稍挽颓风,乃思集合数同志,互相讨究,一、力求自我之进步。二、集数人之力或能有所贡献与世人”。1931年,倪贻德访问庞薰琴,“余与倪君谈组织画会事,倪君告我渠亦久蓄此意,乃草就简章,并从事征集会员焉。”
1931年9月23日在梅园酒家,召开第一次会议,以庞薰琴和倪贻德为主,还有陈澄波、周多君、曾志良共五人,议定社名为“决澜社”,即怀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给颓败的现代中国艺术一个强大的波涛。并议于1932年元旦在沪举行画展,卒因东北事起,各人心绪纷乱且经济拮据,未果…。
1932年1月举行第二次会议,会员渐增,出席者有庞薰琴、倪贻德、梁白波女士、杨秋人、王济远等共十二人,议决事项为:(一)修改简章;(二)关于第一次展览会事,决定于4月举行;(三)选举理事,庞薰琴、王济远、倪贻德三人当选。一·-A.,4月画展成泡影。第三次会议于4月在麦赛而蒂罗路九十号举行,议决将画展日期延至lO月。
1932年lO月,在法租界爱麦虞限路中华学艺社举行决澜社第一次画展,同时发表决澜社宣言。有感于宣言.特摘录如下:
环绕我们的空气太沉寂了,平凡与庸俗包围了我们的四周。无数低能者的蠢动。无数浅薄者的叫嚣。
我们再不能安于这样妥协的环境中。
我们再不能任其奄奄一息以待毙。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的艺坛突然出现新兴的气象,野兽群的叫喊,主体派的变形,达达主义的猛烈,超现实主义的憧憬……
二十世纪的中国艺坛也应当出现一种新兴的气象了,让我们起来吧!用狂飚一般的激情,铁一般的理智,来创造我们色、线、形交错的世界吧!
决澜社带着希望,携着激情,在动荡、沉寂、混乱的世纪初成立了,他们因“痛感中国艺术界之颓废与中国文化之日趋堕落,于是集合起来,不避艰辛,不问凶吉,更不计成败,向前不息勇猛的前进,这是艺术革命的战士应有的常态,决澜社的同仁就在这种常态中奋斗着!”(王济远语)决澜社的勇士们一开始就是以“艺术的革新者”的姿态站了出来,肩负着中国新兴艺术的使命踏上了艰难的征程。从这份由倪贻德起草的艺术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决澜社的艺术主张:(一)反传统;(二)艺术为其自身服务;(三)鼓吹西方现代艺术。这份宣言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立场,表现出了决不与传统艺术相妥协的精神,个性鲜明,锋芒毕露。
一种艺术思潮、艺术主张总是要和创作结合在一起,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1933年lO月在上海福开森路世界社礼堂举办第二次画展;1934年lO月在上海蒲石路留法同学会举办第三次画展……决澜社的第四次画展,也是最后一次画展于1935年lO月,在中华学艺社举行,由于群众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能力的限度,使画展的接受群体太过局限,再加上充满战火的时局,最终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展览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参观者寥寥可数,冷落的局面与他们充满激情和热忱的宣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展结束之后不久.决澜社也宣告解散。
对决澜社的发起人庞薰琴来说,它的解散是令人伤心的,而杨秋人却认为无论从整体或个人的发展来看,决澜社在当时解散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决澜社解散的原因主要来自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且客观大于主观。(一)决澜社诞生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的美术工作者(当然包括决澜社成员),不论何种艺术主张、态度,都是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民族解放的神圣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也无瑕继续再对新兴艺术作深刻全面的尝试与研究(解散后,大部分成员到内地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二)决澜社的会务、展览活动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决澜社成员的创作多倾向于西方的现代派,恰恰相反的是,中国的油画市场在当时并不繁荣,民众接受能力又有限度,所以其成员自身生存尚存在问题,何谈一个非赢利性艺术团体的运转;(三)决澜社成员没有认清当时的时局和自身的艺术,而且缺乏对传统绘画的考究而孤立了自己,从而使自身在艺术长河的学步中摇摆不定。他们对艺术只是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还没有形成中国现代艺术的强大实力。还有东西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不同,也决定了决澜社的征程是艰难的、坎坷的;(四)正如决澜社宣言所说的那样.他们追求所谓遗世独立的“纯粹造型世界”、“纯粹艺术”,因而忽视了当时大众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能力。加之决澜社成员之间艺术追求不一致,各人有各人的艺术主张与方向,使之缺乏了韧性与凝聚力。
如果仅因为决澜社的昙花一现就抹煞它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那未免有失偏颇。决澜社作为激进的青年美术团体(初创时,其主要组织者庞薰琴只有26岁,倪贻德也仅31岁),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他们互相联合、互相勉励,满腔热情地想为中国的艺术做点事情,又出于对艺术现实的不满,因此在创新的原则下,积极地引进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力图改变上海以致整个中国绘画界庸俗沉闷的局面,努力使中国的艺术尽可能地接近当时的世界艺术主流,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客观上为当时的中国艺术注入了新的绘画因素。正如陈抱一所评价的那样:“在那个时期,决澜社画展的作品,已显示了较清新的现代绘画的气息……”此后上海又有独立探讨西画的画会成立,这使得中国的美术领域为之扩大,西画事业向前有所发展,而且大大丰富了油画表现的艺术语言。这一切,不能不说没有决澜社的功绩。
决澜社的成员多来自于“苔蒙画会”和“摩社”,其基本成员有“庞薰琴、王济远(于第二次画展后退出)、倪贻德、周多、段平右、杨秋人、阳太阳、丘堤、周真太、张弦。决澜社的出现,如陈抱一所说,是“在沉寂中犹如新花绽放似地微微显露了一点颜色来”。虽然他们的基本成员只有十名,但参加“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人却很多。如:陈澄波、梁白波、李宝泉等。决澜社成员们崇尚现代艺术,反对建立在唯科学主义基础上的唯写实风气,反对把机械的、科学地模仿冷冰冰的现实世界当成绘画的真正意义的自然主义画风,主张从绘画作品中表现出人的精神,表现画家自身的内心感受与体验。如第三次画展中庞薰琴的《地之子》,这幅作品是他目睹江南大早民不聊生的时局后历时数月完成,以象征手法表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劳动者的疾苦。作品在展出时虽然挂在楼下光线昏暗的过道处却仍然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庞薰琴的作品蕴涵着对人生、对命运、对时代的思考,如反映荒享乐的《如此人生》,喻人生舞台如赌场的《人生哑谜》及担忧中国去向的第四次展览作品《无题》。在《无题》中,右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压榨机的剖面,有三个手指押在上面,代表了当时的三种势力,右方一个愁容满面的农妇,代表苦难的中国,后面一个机器人象征发达的西方工业,在画面的左上方遥不可及的天际出现了芭蕾舞.预示着浪漫的未来。3O年代的庞薰琴就已形成极具现代风格的绘画风格,可惜因战乱而终止。
决澜社中第二位重要的创始人倪贻德(1901—1970)是一个集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于一身的代表人物。早年曾加入具有浪漫倾向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7年留学日本,对日本和西方美术史有较深研究,由他撰写的决澜社宣言充满了激情与豪气。他的早期作品模拟印象派.而后倾心于野兽派的那种纯色的表现力,认为“艺术的意义还在于表现自己的心象”,绘画的精神就是一种绘画的个性,认为无论是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纯粹主义抑或是野兽派、表现主义、绝对主义、至上主义的绘画都是画家自我精神的表现……
虽然,求新求变是决澜社成员共同的倾向,但是具体每个成员的风格又各不相同,艺术造诣也各有高低,而且有些成员在不同的阶段也拥有不同的风格探索。但总的来看,还是停留在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阶段,模仿性大于创造性。如最后加入决澜社的张弦,老是用浑浊的色彩,在画布上点着、点着,而结果往往是失败的,于是他感到苦闷而再度赴法。后来他把以前的技法完全抛弃,而竭力往新的方面跑。从临摹德加、塞尚那些现代绘画先驱者的作品始,而渐渐受到了马蒂斯和特朗的影响。
注重艺术自由创造的决澜社在经历了四年多风雨洗礼之后,最终解散了。决澜社对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历史进步性不容忽视,客观上也刺激了当时中国美术的发展,对中国美术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决澜社犹如世纪初沉闷的中国艺坛上一声惊人的响雷,惊醒了在传统中自娱自乐、昏昏沉沉的中国美术家的睡梦,使当时的美术工作者、理论家陷入了对世纪初艺术走向的深思,为西方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决澜社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引发了艺术工作者对艺术与时代相契合的深思。其历史地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实际存在。
美术理论的意义
“美术理论”的定义有两种: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美术史、美术批评和美术基础理论;狭义而言,它单指美术基础理论。美术理论是从美术创作、艺术家及其作品,美术同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总结出的规律。它主要针对美术活动而言,是人们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探索的结晶。美术理论的研究范围可概括为美术哲学和美术原理,细分则就是中西美术史、中西美术比较、美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思潮研究、美学,等等。另外,有关美术作品的使用工具、材料、制作手法以及对绘画创作的经验总结,都是美术理论研究的内容。美术理论与其他美术学科确实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于,美术理论看似是程序化框架、大篇幅的理论总结,与美术创作无直接联系,其实不然,美术理论作为美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实践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独行,其意义更不仅仅是理论而已。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美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黑格尔说:“每种艺术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其他的观念和目的。
艺术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阶段紧密相连,是与社会综合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明传统与文化教育水平相关联的复杂而现实的问题。”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到对美术现象的认识,再到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初次学习还是深入剖析对象,我们都会发现学科间的交叉无处不在。人文、地理、政治、自然、社会、历史、科学等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使得美术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动手能力上,也不仅仅只是要求美术教师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功底。对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美术学习更是一个贮备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美术的发展是奇异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会有万紫千红的景象,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东方的自然美、西方的人体美,更从一定意义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所以,老师曾说:“美术史不仅仅是绘画史,更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发展史。”它成了人类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人类从不自觉到自觉,通过实践开辟出一条美术之路,顺着这条路往下走,美术观念、绘画理论自然产生。
观念一旦形成理论,理论就具备了形成体系的条件。当然,特定时期的美学观念源自各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美学研究的是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回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每位艺术大师的实践和每一次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都建立在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先秦时期《左传》里所说图画的“使民知神奸”,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功能说,而且决定了那个时期的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中国的美学思想在此时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宗白华先生曾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缕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强调的诗、书、画、印开始勃勃兴起。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在汉代之前,还处在艺术的不自觉,美术理论也是只言片语,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审美渐渐自觉。美术史上超级明星东晋顾恺之与南齐谢赫的绘画美学思想,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先锋,堪称中国美术理论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他们的理论成果无不是艺术实践的总结。顾恺之在作画时悟出,一幅画“形”美不代表画美,“神”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要求。于是他身体力行倡导“传神论”。顾恺之的“传神论”一经提出,便引来绘画界的“蝴蝶效应”,其影响从人物画,扩展到花鸟、山水画领域。谢赫在顾恺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谢赫绘画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六法论”指引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方向。唐代以孔孟儒学为正统,绘画风貌“灿烂而求备”。张彦远强调“书画之气,皆须意气而成”,张璪从画与人的角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荆浩的《笔法记》、郭熙《林泉高致集》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并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和审美标准。后来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苏轼、赵孟頫、倪瓒、董其昌、石涛等人的绘画思想,都为中国美术理论添砖加瓦。
到了近现代,美术理论这个巨大的车轮凭借着自身的惯性继续向前发展,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庞薰、王朝闻等艺术大师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的绘画理论思想。这些思想凝聚了艺术大师的智慧。我们要从中吸取艺术养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中国美术的发展正是由于美术理论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才拥有风姿卓越的面貌。当然,我们应该结合时代背景来看问题。在学习美术理论时,我们应从传统的精华中挖掘现代性的元素,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蕴藏着现代性的萌芽。中国传统美术理论只是全部美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大精深的美术理论体系,我们还需要更深刻的认识。
学习美术理论不仅让我们了解已有的艺术经验总结,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利用经验的价值,利用前人对美术实践的总结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实践。这就涉及两个必须:一个是我们必须重视,第二是我们必须学习。现如今,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种类的相互交融,同样也带来了艺术的狂躁不安,这不能不说是对美术类师生的一个考验。实践在继续,遗憾的是美术理论却渐渐不与它齐名。作为一名正在研修美术理论的学生,我深感学习美术理论的重要性,同时也惋惜美术理论课程在高校的不被重视。我曾经就美术理论的重要性这个问题问过身边艺术类的同学,从反馈中知道,他们还是偏重技法的研究。就美术而言,“重技轻理”明显是个亚健康发展状态,如果艺术类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理论精华都不甚了解,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更不用说其他相关的美术理论知识。在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时候,没有理论指导也是盲目的实践;不能全面掌握美术知识,不重理论修养似乎只是个匠人。新时期,我们要努力做内外兼修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艺术设计师甚至艺术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内到外都彰显艺术气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真正融入美术,才能使科学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思想转变为更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p#分页标题#e#
美术理论的学习
学好美术理论,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要把美术理论放在一个整体的系统中学习,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这是其一;其二,对老师而言,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兴趣。在学习阶段,我们不仅要打牢美术理论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扩展我们的视野。美术理论具有抽象性,而它又是以纯粹的理论形式出现的。很多同学会误以为理论的东西只要记记背背就行了,这是学习美术理论的一大误区。美术理论作为美术一个分支,它是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死记硬背不仅浪费精力,而且,辛苦背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与记忆相互结合,双管齐下。把每一条理论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想想为什么每个时代所强调的美学思想不一样,为什么艺术家之间会有差别。
我们可以尝试给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这是一个有效的理论学习方法。学习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指点,特别是理论课的学习。学习美术的同学一般正规地学习美术理论是在进入大学后,但是,美术理论课程在部分院校只是以辅助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美国教育学家贝斯特认为:“严格的智慧训练,有赖于优良的教学。”有优良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贝斯特在他的研究结论中也指出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要想美术理论真正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适当的理论教学改革还是有必要的,如可尝试着把理论课程与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画画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美术理论里面的知识穿插到实践课堂中,画石膏模型、速写、基本素描、静物写生、出去采风等都可以结合中西方美术理论的知识点。当然,具体阶段要具体分析,比如在初高中绘画课堂,老师会根据绘画对象的特殊性,找出其特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
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把西方绘画理论中所强调的明暗、光感、体积、线条、透视和色彩等基本的绘画理论方法传授给学生。老师可以多介绍一些大师的书籍和作品给学生学习,这个方法在画画的初级阶段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期的绘画学习中,学生的画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技法也比较熟练,画面上的功夫转而可以上升为画外精神,这时候,中国美术理论的经典美学思想对艺术实践能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中国画人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根据需要选取主要画家介绍一下他的艺术风格与成就。进入大学,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偏向中外美术史这部分,好在这部分史论学习有专业老师的带领,学生也就有机会对它的整体有个大概的认识。理论课内容涉及范围很广、种类繁多,特别是中国美术史里面的理论思想更是需要有一定的语文功底才能明白。教师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这些知识,还要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教学实践课,主要就是自己准备课题上台讲课,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角色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