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9: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能化数控系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
2 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2.1 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高效化 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
(2)柔性化 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
(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 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数控技术轴,西门子880系统控制轴数可达24轴。
(4)实时智能化 早期的实时系统通常针对相对简单的理想环境,其作用是如何调度任务,以确保任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人工智能正向着具有实时响应的、更现实的领域发展,而实时系统也朝着具有智能行为的、更加复杂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了实时智能控制这一新的领域。在数控技术领域,实时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正沿着几个主要分支发展: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学习控制、前馈控制等。例如在数控系统中配备编程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参数自动设定和刀具自动管理及补偿等自适应调节系统,在高速加工时的综合运动控制中引入提前预测和预算功能、动态前馈功能,在压力、温度、位置、速度控制等方面采用模糊控制,使数控系统的控制性能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最佳控制的目的。
2.2 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 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当前internet、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媒体等技术也对用户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
(2)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控技术领域,可视化技术可用于cad/cam,如自动编程设计、参数自动设定、刀具补偿和刀具管理数据的动态处理和显示以及加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演示等。
(3)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 多种插补方式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面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2d+2螺旋插补、nano插补、nurbs插补(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补)、样条插补(a、b、c样条)、多项式插补等。多种补偿功能如间隙补偿、垂直度补偿、象限误差补偿、螺距和测量系统误差补偿、与速度相关的前馈补偿、温度补偿、带平滑接近和退出以及相反点计算的刀具半径补偿等。
(4)内装高性能plc 数控系统内装高性能plc控制模块,可直接用梯形图或高级语言编程,具有直观的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功能。编程工具中包含用于车床铣床的标准plc用户程序实例,用户可在标准plc用户程序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从而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5)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2.3 体系结构的发展
(1)集成化 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fp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成为和crt抗衡的新兴显示技术,是21世纪显示技术的主流。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模块化 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
(3)网络化 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
(4
)通用型开放式闭环控制模式 采用通用计算机组成总线式、模块化、开放式、嵌入式体系结构,便于裁剪、扩展和升级,可组成不同档次、不同类型、不同集成程度的数控系统。闭环控制模式是针对传统的数控系统仅有的专用型单机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提出的。由于制造过程是一个具有多变量控制和加工工艺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包含诸如加工尺寸、形状、振动、噪声、温度和热变形等各种变化因素,因此,要实现加工过程的多目标优化,必须采用多变量的闭环控制,在实时加工过程中动态调整加工过程变量。加工过程中采用开放式通用型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易于将计算机实时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构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
3 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
当前开发研究适应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具有闭环控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已成为可能。
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
作者单位:张俊(北京市东直门外望京路4号,北京机床研究所数控工程中心,邮编:100102)
魏红根(北京机床研究所)
参考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开始了根本性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研究开发,提出了全新的制造模式。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
2 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2.1 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高效化 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
(2)柔性化 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
(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 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数控技术轴,西门子880系统控制轴数可达24轴。
(4)实时智能化 早期的实时系统通常针对相对简单的理想环境,其作用是如何调度任务,以确保任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人工智能正向着具有实时响应的、更现实的领域发展,而实时系统也朝着具有智能行为的、更加复杂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了实时智能控制这一新的领域。在数控技术领域,实时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正沿着几个主要分支发展: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学习控制、前馈控制等。例如在数控系统中配备编程专家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参数自动设定和刀具自动管理及补偿等自适应调节系统,在高速加工时的综合运动控制中引入提前预测和预算功能、动态前馈功能,在压力、温度、位置、速度控制等方面采用模糊控制,使数控系统的控制性能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最佳控制的目的。
2.2 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 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当前INTERNET、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媒体等技术也对用户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转贴于
(2)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控技术领域,可视化技术可用于CAD/CAM,如自动编程设计、参数自动设定、刀具补偿和刀具管理数据的动态处理和显示以及加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演示等。
(3)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 多种插补方式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面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2D+2螺旋插补、NANO插补、NURBS插补(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补)、样条插补(A、B、C样条)、多项式插补等。多种补偿功能如间隙补偿、垂直度补偿、象限误差补偿、螺距和测量系统误差补偿、与速度相关的前馈补偿、温度补偿、带平滑接近和退出以及相反点计算的刀具半径补偿等。
(4)内装高性能PLC 数控系统内装高性能PLC控制模块,可直接用梯形图或高级语言编程,具有直观的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功能。编程工具中包含用于车床铣床的标准PLC用户程序实例,用户可在标准PLC用户程序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从而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5)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2.3 体系结构的发展
(1)集成化 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FP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成为和CRT抗衡的新兴显示技术,是21世纪显示技术的主流。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模块化 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
(3)网络化 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
(4)通用型开放式闭环控制模式 采用通用计算机组成总线式、模块化、开放式、嵌入式体系结构,便于裁剪、扩展和升级,可组成不同档次、不同类型、不同集成程度的数控系统。闭环控制模式是针对传统的数控系统仅有的专用型单机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提出的。由于制造过程是一个具有多变量控制和加工工艺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包含诸如加工尺寸、形状、振动、噪声、温度和热变形等各种变化因素,因此,要实现加工过程的多目标优化,必须采用多变量的闭环控制,在实时加工过程中动态调整加工过程变量。加工过程中采用开放式通用型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易于将计算机实时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构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
3 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数控技术 制造技术
一、国内外数控系统发展概况
目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线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长期以来,我国的数控系统为传统的封闭式体系结构,CNC只能作为非智能的机床运动控制器。加工过程变量根据经验以固定参数形式事先设定,加工程序在实际加工前用手工方式或通过CAD/CAM及自动编程系统进行编制。CAD/CAM和CNC之间没有反馈控制环节,整个制造过程中CNC只是一个封闭式的开环执行机构。在复杂环境以及多变条件下,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组合、工件材料、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轨迹、切削深度、步长、加工余量等加工参数,无法在现场环境下根据外部干扰和随机因素实时动态调整,更无法通过反馈控制环节随机修正CAD/CAM中的设定量,因而影响CNC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加工质量。由此可见,传统CNC系统的这种固定程序控制模式和封闭式体系结构,限制了CNC向多变量智能化控制发展,已不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过程,因此,对数控技术实行变革势在必行。
二、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一)性能发展方向
(1)高速高精高效化。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2)柔性化。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控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3)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数控技术轴,西门子880系统控制轴数可达24轴。(4)实时智能化。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
(二)功能发展方向
(1)用户界面图形化。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2)科学计算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言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3)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三)体系结构的发展
(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FP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成为和CRT抗衡的新兴显示技术,是21世纪显示技术的主流。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提高系统的可靠性。(2)模块化。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3)网络化。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4)通用型开放式闭环控制模式。由于制造过程是一个具有多变量控制和加工工艺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包含诸如加工尺寸、形状、振动、噪声、温度和热变形等各种变化因素,因此,要实现加工过程的多目标优化,必须采用多变量的闭环控制,在实时加工过程中动态调整加工过程变量。加工过程中采用开放式通用型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易于将计算机实时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构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
三、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
当前开发研究适应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具有闭环控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已成为可能。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电动机降压起动器的选择与分析,凌浩,2000.12 vol.20 P66.
【关键词】智能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
1、简述智能控制技术
智能控制技术(ICT: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是控制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高度,开创了控制理论的新时代。智能控制技术解决的对象主要是那些用无法用传统方法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智能控制”指的是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能够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来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常用的智能技术主要包括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学习控制,专家系统,分层递阶控制等等。以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一定的智能行为,例如: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等等。它主要用来解决工程上难以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的、随机的、模糊的、复杂的、柔性的控制问题。此外,工程机械中也经常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其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可小觑的。
2、智能控制系统类别形式与特点
目前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已经相对普遍了,那么当前采取的智能控制系统都有哪些呢?
2.1分级控制系统
分级控制系统又称为分级阶梯控制系统,是美国普渡大学提出的控制理论。它的理论是在自适应控制和自组织控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由低到高分为组织级、协调级和执行级这三个级别。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1)执行级:根据上级发出的命令,执行确定的某些动作,并完成组织分配的各项任务。
2)协调级:此级由控制管理分层和控制监督分层组成。主要负责协调各项任务,以保证各项任务得以高质量完成。
3)组织级:它是通过用户和人机接口进行交互,执行最高决策的控制功能,对协调级和执行级的任务进行组织,监视并指导协调级和执行级这两个级别的行为。
2.2学习控制系统
学习控制系统是通过对内部结构进行判别、认知和调整后,利用对信号循环输入以及数据处理来保证良好的运行效果。它是一种自动控制系统,能在运行过程中逐步获得受控过程以及环境的非预知信息,积累控制经验,不断更新各种数据和资源,并且能在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系下进行分类、估值、决策和不断改善。
2.3专家控制系统
专家控制系统是人机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能将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融合进计算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数据库含有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和经验和技能,且次系统能像人的大脑一样对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和技能来解决该领域的高水平复杂疑难问题。
2.4神经网络系统
神经网络是指由大量的人工神经元互联而组成的网络,这些人工神经元与生物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相类似,神经网络也可以由大量象生物神经元的处理单元并联互联而成。智能网络结构形式主要运用了人工神经元模式、神经细胞模式。其中,神经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模仿真人和智能控制。
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中的智能控制技术通常具有以下一种或者几种特点:
(1)分层递阶的组织结构:“智能递增,精度递减”的原理在智能控制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原理也是智能控制系统的一大特色。其协调层次与其所体现的智能成正比,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多模态控制:智能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多态控制,这种多态控制通常具有具有开、闭环控制相结合,定量控制与定性决策相结合,数学模型和非数学广义模型相结合的特点。
(3)自学习能力:学习控制系统是能够对一个过程或者环境的未知特征所固有的信息进行学习,并且能将其所得到的信息与其以往的经验相结合,用于进一步的估计、分类、控制或者决策的一种系统,它的整套模式使系统的性能得以改善和提高。和人们的学习能力一样,智能控制系统的学习功能也参差不齐,高层次的学习功能主要包括知识的更新与遗忘,它使系统的资源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低层次的学习功能则主要包括对控制对象参数的学习,它是一个相对的静态过程。
(4)自适应能力:智能控制系统中的智能行为实质是一种映射关系,反应了从输入到输出之间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不依赖模型的自适应估计。因此,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由于系统具有插补功能,所以即使当系统的输入不是以前见过的例子时,甚至当系统中某些部分出现故障时,系统也能够不受干扰,像没遭到破坏之前一样正常地工作,给出适当的输出。如果智能系统更加强大的话,它还能够自我找出故障,甚至还具备自我修复的功能,体现了智能控制系统更加强大、更加完善的适应性能。
3、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机电一体化中的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数控机床和智能机器人就是反应这种趋势的最好的例子。数控机床的智能化体现在各类传感器对切削加工过程中以及加工过程前后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测和比较,并且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检测出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做出正确的判断与综合处理,自动对异常现象进行调整与加工,以保证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与完成,从而保证加工出合格、高品质的产品。智能机器人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类传感器检测工作状态,根据实际变化过程反馈的数据、信息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此外,智能控制系统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其控制方法也是十分巧妙的,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1)挖掘机通过检测液压系统的运行参数来识别载荷的大小:如检测液压系统中泵的输油压力,泵的控制压力,以及各机构的情况与状态.有的还检测先导手柄的系统流量和位移的情况等等。挖掘机控制器根据采集的信息,通过模拟控制理论理出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据,以保证以后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基于CAN总线的汽车起重机智能控制系统中采用总线分段。双CAN总线协议结构,既可以对起重机的动力系统、液压系统等做出全面系统的监测,又可以避免总线冲突,实现有效、快速通信。各种不同型号的汽车起重机需要具有不同配置的软件,对此我们要注意区分。
结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机电一体化中对智能控制系统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深入,不管是在现代机械上还是在典型机械上。相较于传统的钓控制方法智能控制系统更具有柔性和灵活性,优势很突出且实用性很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控制系统,在微电子技术、精密机械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展现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具优势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照明优越性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J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智能照明系统的出现,以其控制方式、照明方式、管理方式智能化以及可观的节能效果,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照明系统。
一.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实现照明控制智能化。
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以使照明系统工作在全自动状态,系统将按先设定的若干基本状态进行工作,这些状态会按预先设定的时间相互自动地切换。例如,当一个工作日结束后,系统将自动进入晚上的工作状态,自动并极其缓慢地调暗各区域的灯光,同时系统的移动探测功能也将自动生效,将无人区域的灯自动关闭,并将有人区域的灯光调至最合适的亮度。此外,还可以通过编程随意改变各区域的光照度,以适应各种场合的不同场景要求。智能照明可将照度自动调整到工作最合适的水平。例如,在靠近窗户等自然采光较好的场所,系统会很好地利用自然光照明,调节到最合适的水平。当天气发生变化时,系统仍能自动将照度调节到最合适的水平。总之,无论在什么场所或天气如何变化,系统均能保证室内照度维持在预先设定的水平。
2、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照明系统中,配有传统镇流器的日光灯以100Hz的频率闪动,这种频闪使工作人员头脑发胀、眼睛疲劳,降低了工作效率。而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则工作在很高频率(40~70kHz)不仅克服了频闪,而且消除了起辉时的亮度不稳定,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可观的节能效果。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使用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能对大多数灯具(包括白炽灯、日光灯,配以特殊镇流器的钠灯、水银灯、霓虹灯等)进行智能调光。当室外光较强时,室内照度自动调暗,室外光较弱时,室内照度则自动调亮,使室内的照度始终保持在恒定值附近,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实现节能的目的。除此之外,智能照明的管理系统采用设置照明工作状态等方式,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节能。
4、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维护费用。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普通照明人为的开与关转换成了智能化管理,不仅使大楼的管理者能将其高素质的管理意识运用于照明控制系统中去,而且将减少大楼的运行维护费用,并带来较大的投资回报。
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特点
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办公大楼,不仅要有足够的工作照明,更应营造一个舒适的视觉环境,使员工在其中工作保持心情舒畅,提高办公效率。因此,做好照明设计,选择合理的照明方案,配置先进的控制系统,加强照明控制设计,已成为智能办公楼的一个重要设计内容。
我们知道办公大楼按照功能区域划分,通常会有办公区、门厅、会议室、多功能厅等,各个功能区域的照明具有不同的特点。办公区域照明使用的光源主要是荧光灯与白炽灯,其中荧光灯多用于一般照明,白炽灯多用于局部照明,照度水平的设计主要取决于视觉作业的需要及经济条件的状况。办公区域的工作时间主要是在白天,可以考虑利用窗外入射的大量自然光进行照度补偿,不仅能节约能源,更能维持室内舒适的视觉环境。
对于一个完整的办公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来说,办公区是办公楼的主要组成部分,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使其照明系统工作在全自动状态。通过配置的“智能时钟管理器”可预先设置若干基本工作状态,通常分为白天、晚上、清扫、安全、午饭等,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段可自动的在各种状态之间进行转换。比如:上班时间来临时,系统自动将灯打开,并将光照度自动调节在预先设定的水平。在靠窗的房间,系统能智能地利用室外自然光,当天气晴朗,室内灯自动调暗;天气阴暗,室内灯会自动调亮,以始终保持室内恒定的亮度。午餐时间,灯将自动变换到一个舒适、柔和的灯光场景,使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休息和放松。当一个工作日结束时,在智能时钟管理器的作用下,系统将自动地调暗各区域的灯光,进入晚上工作状态。同时智能传感器的动静探测功能将自动生效。系统处于清扫状态时,该区域的灯保持基本的亮度,当清扫人员扫到该区域时,智能传感器的动静探测功能自动生效,点亮该区域的灯,当清扫人员扫完该区域离开后,延时数分钟后将灯关掉。安全状态和清扫状态的工作原理相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还能保证办公区域和公共区域协调的工作。如:办公区域有员工加班时,电梯厅、走廊等公共区域的灯就保持基本的亮度,只有当办公区域的人走完后,才将灯降低到安全状态或关掉,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三.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具备的优点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中央集中控制系统及分布式控制系统两种与传统照明控制系统相比,在控制方式、照明方式、管理方式以及节能方面等均有不少优点。
首先在控制方式和照明方式上,传统照明控制采用手动开关,只有开和关,而且只能一路一路地开和关。而智能照明控制采用调光模块,通过灯光的调光在不同使用场合产生不同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不同的舒适的视觉氛围。在控制上采用低压二次小信号控制,控制方式多,功能强,范围广,自动化程度高。其次,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于使用了自动化照明控制,智能利用光照以及通过网络,只需一台计算机就可对整个大楼的照明实现合理的能源管理自动化,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耗电开支,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运行维护费用,在节能方面可比传统照明控制节电20%以上。另外,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由于可通过系统人为地设置电压限制,可以避免或降低电网电压以及浪涌电压对灯具的冲击,从而起到保护灯具,延长灯具使用寿命的作用。实现智能大楼的计算机系统集成。
四.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设计一般都是在灯光设计和照明电气设计部分完成之后来进行的。其设计一般可分为:
第一步:编制照明回路负载清单。
在这过程中应注意:首先每条照明回路的灯具应该为同类型的灯具,这样才便于调光模块的选择和配置。而且每条照明回路的灯具控制性质应该是相同的,是普通供电或同为应急供电。其次,应核对每条照明回路的最大负载功率是否在需要选择的调光器允许的额定负载容量之内。最后,还要对一些照明回路的划分作适当的调整,使其更适合场景配置的需要,使各路灯光可组合构成一个优美的照明艺术环境。
第二步:按照明回路的性能选择相关的调光器
调光器是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主要部件,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灯具应该选用不同适合他们的调光器。比如对于冷阴极灯(发光、霓虹、充气),这类灯采用电压变压器工作,所以应采用前沿相控调光器。而对于包括金属卤化物灯在类的各种气体放电灯则应该选用正炫波电压调光器。
第三步:按照明控制要求选择控制面板和其他相关控制部件。
【关键词】智能技术 电气自动化 控制系统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智能技术,智能技术的实现是依托计算机系统,通过模拟人工智能,促使机器做出智能化反应。目前,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难题,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了极大提高。鉴于此,要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行智能技术,加大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运用力度,加快我国电气行业的发展进程。
1 智能技术运用效益的评价
智能技术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远程监控,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在线监测。将智能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自动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大大降低,运营效率也会显著提高,并且可以接受并且完成更多不同的任务,目前,已经得到各行业的实践认可。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水平,受到计算机技术的直接影响,原因在于自动化系统主要依赖智能技术完成生产过程和电气运行的在线监测。工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生产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且提交给管理部门,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消除安全隐患,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进而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由此可见,智能技术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可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2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2.1 架构设计
在电气设计的角度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这就要求程序员在掌握过硬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要扎实掌握专业的电气知识,设计人员工作过程中要经常与编程人员共同深入实践进行操作实验,熟练掌握操作过程,分析操作要点,预防操作不当,并且针对易引起操作不当的部分予以改进。对于电气编程,编程人员首先要学习计算机理论,掌握专业的计算机语言,才能够编写出科学的智能化控制程序。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与控制程序息息相关,自动控制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控制时间,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更是可以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2.2 功能设计及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智能数据采集技术,让人们告别了人工数据控制,数据的采集可以方便利用终端设备和控制平台实现,并且第一时间记录下采集的数据,输入到自动化设备中执行动作,自动化控制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智能监控技术和预警技术是核心技术,由于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巡查,智能技术则成为电气设备运行期间的唯一安全保障。电气自动化设备借助于智能监控技术能够实现自动预警,确保设备始终处于安全稳定运行状态,避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的另外一项重要技术是智能故障录波技术,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可以对设备故障录波和记录,并且能够智能捕捉波形,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科学性,省去了繁琐的人工故障记录,提高了维护效率。
3 总结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应用智能技术,有效提高自动化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针对当前智能技术进行评价分析,然后以工业电气为研究对象,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架构及功能应用进行分析,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实践证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多新型的技术将会应用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典友.浅析人工智能在电气自动化中的运用[J].信息通信,2015(01).
[2]王海杰.论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重要作用及趋势展望[J].科技展望,2015(03).
[3]任铭.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3(11).
[4]潘正昊.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0).
[5]徐建俊.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的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
作者简介
马逸然(1996-),山东省济南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山东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关键词: 静脉输液; 远程监控; 无线报警; 软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3?0114?03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monitoring transfusion
SONG Yu, WENG Xin?wu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A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medical transfusion is introduced, which includes one transfusion center management PC, one transfusion center manager, some transfusion monitor, some handheld terminal for nurses and some relay stations. The infrared photoelectric sensors is used in transfusion monitor to detect the information of liquid level and the dripping speed, the information is transmitted to the relay station wirelessly, and then transmitted to the transfusion center manager, after processed the information is sent to transfusion center management PC for visual management through upper computer. The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ceiving transfusion and alarm information of patient wirelessly, unified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intelligent scheduling nurses and transfusion information centralized management, and so on.
Keywords: intravenous infusion; remote monitoring; wireless alarm; software design
0 引 言
目前,公知的输液报警装置都是在患者输液结束后,通过输液监控器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护士站或护士手持终端发送报警信号,护士根据收到的报警信号再进行相应的处理。这种方式都是被动式的处理。以护士站为中心接收报警的为例,每次护士都需要回到护士站才能得知有没有新的报警,而没法在处理完一个情况后立即处理下一个情况。以护士手持终端为中心接收报警为例,有时可能几个护士同时都去处理一个情况,而不能指定某一护士去处理。上述两种情况下都没有使护士护理效率最大化。
针对上述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智能化输液监控管理系统。
1 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1.1 系统拓扑结构
本文介绍的智能化输液监控管理系统包括一台输液中心管理PC机、一个输液中心管理器、多个输液监控器、多个护士手持终端和多个中继站。输液中心管理PC机和输液中心管理器置于护士站,输液监控器使用时置于病房的输液管上,护士手持终端使用时每位护士一个,中继站每个楼层置一个。输液中心管理器和输液中心管理PC机以串口线相连。考虑到有的病房和护士站距离较远,如直接由输液监控器向输液中心管理器发射信号的话,可能会因为多道墙的阻隔而导致丢包率上升,因此本系统在每层楼道上增加一个中继站,同一楼层病房内的输液监控器向该中继站发送信号,再由中继站向输液中心管理器发射信号,输液中心管理器直接或通过中继站向护士手持终端发射信号,这就减少了无线信号被多道墙阻挡导致丢包的问题,从结构上保证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因此本系统采用的是树型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拓扑结构图
1.2 系统工作原理
本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输液监控器的传感器把测试到的输液液位、点滴速度信息及呼叫、摘换瓶和欠压信号,由无线模块把信息发送至输液中心管理器,由输液中心管理器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再根据相关规则,将这些数据转换为报警处理指示,转发至护士手持终端,医护人员根据护士手持终端提示进行操作,同时输液中心管理器通过上位机将数据上传至输液中心管理PC机,方便查看、管理患者输液情况及调度护士进行报警处理。
2 硬件电路
本系统主控芯片都采用ATmega16L单片机,外接8 MHz晶振,芯片内有模拟比较器、10位A/D转换、看门狗及电源管理等功能,无线通信模块都采用SRW1012模块,工作频率为435 MHz,GFSK调制方式,采用3.7 V锂电池经XC6206P332MR稳压芯片稳压到3.3 V作为系统电源。
输液监控器采用槽型红外光电开关作为输液液位、点滴速度检测传感器,点滴速度检测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作为ATmega16L模拟比较器的负极输入信号,ATmega16L模拟比较器的正极输入作为检测门限,输液液位检测信号作为ATmega16L的A/D转换输入。输液速度调节器采用微型步进电机作为伺服机构,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使电机正传或反转带动夹持器夹紧或放松滴管,从而达到调节滴速的目的。并设置4个功能键, 8位数码管作为键盘显示单元,分别显示病房号、床位号及点滴速度。输液监控器硬件原理框图如图2所示。
图3为输液中心管理器硬件原理框图。时钟模块采用DS1302时钟芯片,作为输液信息的记录时间,SD卡用于存储输液和报警信息,UART接口采用MAX232作为上微机电平转换芯片,采用LCD液晶屏作为显示屏,设有4个功能键,声光振动报警单元包括一个LED和一个蜂鸣器。
图2 输液监控器硬件原理框图
图3 输液中心管理器硬件原理框图
图4为护士手持终端硬件原理框图。护士手持终端为方便显示输液信息及报警情况采用 LCD作为显示屏,设有4个功能键,并设有LED提示灯、蜂鸣器和振动马达作为提示。
图4 护士手持终端硬件原理框图
图5为中继站硬件原理框图。中继站主要完成将输液监控器上传的数据转发至输液中心管理器和建立网络的功能,这需要长时间的不间断运行,所以中继站的功耗较大,最好能够工作在有外接电源或容量较大的电池供电的条件下。
图5 中继站硬件原理框图
3 软件设计思想
3.1 通信协议
输液监控器向输液中心管理器发送的输液和报警信息有:病房号、病床号、输液信号、换瓶信号、摘瓶信号、呼叫信号、欠压信号;输液中心管理器向输液监控器发送应答信号。
输液中心管理器向护士手持终端机发送的数据有:护士手持终端机地址、病房号、病床号、输液信号、换瓶信号、摘瓶信号、呼叫信号、欠压信号、报警处理建议信号、撤销报警信号;护士手持终端机向输液中心管理器发送的数据有:护士手持终端机地址、开关机状态、正在处理信号、处理完毕信号、处于空闲信号、应答信号。
3.2 各节点软件设计
3.2.1 输液监控器软件设计
(1) 病房号、病床号设置:按 “设定”键,可依次选择病房号和病床号,选择某一位时,该位数码管将闪烁,按“置数”键在0~9循环改变其数值,设定好后,再按“设定”键,退出病房号、病床号设置,进入滴速设置;
(2) 滴速设置:此时滴速显示数码管将闪烁,置数方法和病房号设置一样,设置好滴速后,液滴速度会自动通过滴速调节器及滴速检测传感器将滴速调节到设定的滴速;
(3) 摘/换瓶报警设置:按“摘换”键,按键按下表示换瓶报警类型,反之,按键弹起表示摘瓶报警类型;
(4) 输液报警:液输完毕,输液监控器的阻断装置将自动阻断输液,防止回血发生,同时蜂鸣器将发出“滴?滴”的鸣叫声, LED指示灯闪烁,提醒患者,并自动向输液中心管理器发送换瓶或摘瓶报警信号;
(5) 一键呼叫:如果患者有特殊护理要求,按“呼叫”键;护士站接到呼叫信号后,指令护士处理。
3.2.2 输液中心管理器软件设计
(1) 报警处理规则:输液中心管理器接到输液和报警信息,发出“滴?滴?滴”的提示声,迅速将报警情况转发给全部在线的护士手持终端机及输液中心管理PC机;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的换瓶、摘瓶、呼叫、电池欠压、输液的报警顺序和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显示,并按照显示的顺序,指令护士轮流处理;
(2) 信息共享:当护士处理完指令事项后,护士要发处理完指令事项的信息;输液中心管理器将收到处理完毕信号,此时会向所有在线护士手持终端机发送撤除该条报警信息,并存入FLASH存储器,以备查看;
(3) 异常情况:在有患者输液但没有护士手持终端机在线时,输液中心管理器将发出长“滴?滴”的告警声音,直到有护士手持终端机在线,接受指令后,停止告警。
3.2.3 护士手持终端机软件设计
(1)开关机设置:护士手持终端机开机后,自动向输液中心管理器报告开机信息,护士手持终端机开机的数量将代表护士值班人数,护士手持终端机每次开机时,会接收到输液中心管理器发来的所有当前输液情况;护士手持终端机关机时,将自动发送离线信号到输液中心管理器后再断电,输液中心管理器将不再发送信息至该护士手持终端机;
(2) 报警提示:护士手持终端机接到输液中心管理器发来的指令,第二声光振动报警单元的蜂鸣器会连续发出两次“滴?滴?滴”的声音提示信号,LED指示灯连续闪烁,振动马达会连续发出“嘟?嘟?嘟”的振动提示信号,提醒护士接收报警信息和处理指令;
(3) 处理方法:护士按照输液中心管理器发来的处理建议,通过按“确定”键向输液中心管理器发送接收该处理指令;护士处理完事项后,再按“确定”键,护士手持终端机会自动向输液中心管理器发送指令处理完毕信号,此时该条报警信息将删除;
(4) 状态设置:按“状态”键选择处于工作状态还是空闲状态,“状态”键按下表示处于工作状态,反之,“状态”键弹起表示处于空闲状态,处于工作状态时则不能接收报警处理建议。
3.2.4 中继站软件设计
(1) 转发数据:转发输液监控器输液信息至输液中心管理器,转发输液中心管理器的应答信号至输液监控器;转发护士手持终端所在位置及状态信息至输液中心管理器,转发输液中心管理器的报警信息及处理建议至护士手持终端;
(2) 优先级:优先转发输液监控器给输液中心管理器的信号,其次转发输液中心管理器给护士手持终端的信号,再转发输液中心管理器给输液监控器的信号,最后转发护士手持终端给输液中心管理器的信号;
(3) 工作状态:在未转发数据时处于接收状态,先接收到的数据先转发,未发送成功的,经短暂延迟后再发,直至转发成功,处于发送状态时不接收数据。
3.2.5 上位机软件设计
输液管理中心PC机负责对全部的节点进行可视化的管理,包括对网络节点的实时监控、数据处理、滴速异常报警、输液完毕报警和系统参数设置等功能。软件使用 VB 进行开发,本输液监控管理软件主要适用于静脉输液监控管理系统的全部工作过程的控制,采用菜单式界面,直观明了、操作简单,具备监视、控制、设定、记录、查档、打印、出现输液故障语音提示等功能。
4 结 语
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具有精度高、稳定可靠、组网灵活、提前预警、统一分配信息、智能调度护士和输液信息集中管理等优势,护士随时随地对整个病区的所有病房的详细输液信息一目了然,从而为患者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以及医院的智能化、网络化、规范化的管理提供了极大地保障。该系统可进一步推广使用在其他医疗监护领域,如获取病人的血压、体温、心率及其他病理信号。
参考文献
[1] 姚运萍,张育斌,陈宇,等.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输液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28(4):83?87.
[2] 吴飞,杨宏桥,张瞩熹.基于ZigBee的医院病区护理智能化无线监护系统[J].中国医疗设备,2008,28(10):13?15.
[3] 陈宇,王玺.基于光电技术智能输液监控系统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9,29(5):1149?1153.
[4] 刘贺,余成波,杨数强,等.自动输液监护系统设计[J].中国测试,2009,35(4):80?82.
关键词 广播;智能化;总控系统;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N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20-02
1智能化总控系统概述
智能优化总控系统采用的事大型核心数字矩阵和网络音频路由的双路由总控系统,相互备份,以便同步切换和统一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随着后置加上四选一设备而大大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加之网络音频路由系统的综合性能突出、价格低廉、布置简单,总控系统网络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总控系统构建发展的方向,广播领域在网络化技术上也有了可靠的实践和深入探索。总控系统中的关键设备,有数字无源音分、数字音频矩阵以及网络音频矩阵,实现全台直播间、转播、外转等对信号的汇集、分配、传输、调度等功能,智能化监测监控应急系统就是在这些构架的基础上设计的,性能卓越,智能化总控系统也是通过整合而来的,实现对全台业务的全程监测监控,工作内容有:音频工作站系统监测、关键点音频信号监测监听等,在各项工作的严格监控情况下,确保电台信号播出的安全性,充分体现智能化总控系统的优越性能。
2智能化总控系统结构与组成
智能化总控系统工作时,分工明确,且各个功能独立性高,互不干扰,每个分工由各个子系统完成,子系统之间的整合让网络总控系统具备自动化能力,就是所谓的智能化总控系统。系统具体组成如下所述。
2.1网络化音频传输系统
音频信号的网络化切换与传输室该子系统的主要任务,对各个音频路由进行监测和控制,可监测到每一路的音频实时信号。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证是由子系统与矩阵系统构成互备结构达成的。
2.2空中信号质量监测监录系统
信号传输都会在空中信号落脚,因此对空中信号的监测,可以间接获取监录时广播播出的真实情况,对于广播电台来说,能播出声音是不够的,还要求空中信号达到总局要求的指标范围。
2.3网络化信号监测系统
对网络化信号的监测是采用该子系统的CAS1000网络音频传输与切换功能,可以对各项关键信号实时监测,所有过程都是自动完成,且有故障报警功能。信号的监测场所一般在总控室,也能通过网络技术设立在其他办公室进行监测,达到信号远程监测的目的。让技术管理水平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2.4智能化音频信号DSP处理系统
该子系统的目的是通过设置的两台CNP800网络音频处理器保证音频信号的传输质量。作为一款新型网络化数字音频处理器――CNP800,其功能室与CAS1000音频路由器交换网络音频信号,对音频信号处理的软件由路由来设置。
2.5工作站状态监测远程控制系统
该系统负责全台广播的网络监视工作。在工艺用房内由工作人员来进行网络监视工作站状态,实时掌握工作站的工作状况,并对异常进行处理,及时上报工作情况。并及时纠正工作人员在操作上出现的一些失误或工作站出现故障时进行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开机工作中数量的统计可由该子系统来实时把握,全面对工作站的使用时间、效率以及状况体系进行监测。尤其体现在该系统的远程遥控功能,既提高了工作站的集中度,又解决的维护上的一些困难,是相当有用的功能。
2.6设备状态监测系统
实现各项设备集中监测是该子系统的目的,包括UPS电源、音频路由器、调音台、音分等的设备。此外,还能够监测关键设备的工作温度和环境温度。自动对设备异常情况的发生做警报。设备温度是对设备的工作状态的直接反映,是监测设备的一种方法。设备故障的出现很可能是温度产生了异常,所以设备故障的这种预警机制大大提高了设备工作的安全性。
2.7应急控制和智能化故障分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网络信号进行监测,出现故障时自动报警,并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测,由智能系统对故障匹配最佳的解决措施,达到最好处理效果,保证设备工作的效率。网络音频矩阵可以通过备份管道的切换对信号故障进行有效切断和移除。应急音源子系统会自动将出现故障的备份通道进行应急播出处理,并自动备份。此外,系统自带的手机短信通知功能可以及时将系统的故障情况发送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时进行处理。
2.8应急音源系统
每个广播节目在播出时可以利用该子系统的自动判断功能了解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应急措施,系统会自动匹配与当前录播节目的原本的录播节目来播出,倘若是直播节目,会转为相应的音乐来进行应急,确保广播的播出效率和质量。
3智能化总控系统功能分析
3.1实现全网络化音频传输、监测和切换
采用目前比较先进的Cobranet网络音频传输标准,整合出更为出色的全网络化音频矩阵与传输系统,使系统变得更加明了,摆脱了大量的中间环节,对系统后期扩容以及维护都是大有好处的。
3.2全程监测关键音频信号,并自动化处理故障
对全台音频信号的传输情况由值班人员来掌控。系统自带信号故障处理的备案,并对故障发出及时警报,并按照备案进行应急处理,自动执行备份信号的切换,避免错播或者停播现象的发生。
3.3设备接口模块化,确保系统安全
模块化的CAS设备的信号输入输出口,具有相当好的独立性,模块之间互不影响,此外冗余的网络接口是CAS设备的特点,可在安全时间内,将出现异常的主网路信号自动切换到网络接口,确保信号的不间断性。从而提高网络矩阵的安全性,使广播播出跟家安全可靠。
3.4良好的可扩展性
智能化总控系统只需接入新信号源,还可配置支持Corbranet协议的硬件设备,设备兼容性强,体现出扩展性好,设备添加范畴广,即可将新的数字或模拟信号引入网络矩阵中,或是与其他网络连接,使监控管理更加全面便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