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7:58: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民生新闻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生新闻因为关注的大多是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对于此类事情,作为“来自百姓身边的报道”,只要有代表性,栏目都会选择让记者来关注。但是,面对这类事情,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听起来虽然合理,但是,细查国家的相关法规,却未必合法。《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区住户的房子才住了一年多,玻璃忽然破碎,物业起初答应修理,后来又反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普通住户,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这肯定是玻璃质量有问题,物业应当无偿为住户更换新玻璃。但是,当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之后发现,玻璃等设施的保修期为一年,也就是说,虽然这块玻璃的使用时间大大短于正常的使用时间,但是,依照相关法律,物业没有免费维修的义务,应该由业主自己请人修理。虽然说,站在用户的角度,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烦心的,但是,不能情大于法,在评论中,媒体的观点一定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发表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评论。
二、评论应多引导,少指责
现在的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消费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分。这种新闻,除了要求记者前期采访调查到位之外,后期的评论也很重要。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将小纠纷升级为大矛盾。评论应该多加引导,少去指责。《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甲乙两家人发现自家后墙一米处有返潮的现象,有的墙皮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他们认为,是墙后的邻居丙家院基过高,花带的水下渗导致的,邻居丙却不这样认为。为避免自家房屋受到更大损失,甲乙两人愿意自费将邻居花带处抹上水泥,但邻居没有明确表态。面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就不能一味指责邻居丙,而是引导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洗脱嫌疑,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邻居家的烦恼消除了,自家的日子不就也能更和乐了吗?从正面积极引导,不说谁对谁错。民生新闻关注的很多纠纷,有时说到底,很难分出对错,对当事人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因为一档新闻栏目更和谐,记者也算没有白忙活。
三、语言轻松幽默,少用官话套话
电视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节奏。切忌掉书袋抖知识,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在我台民生新闻的一条新闻评论中说,“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即使做不成小棉袄,做个小背心也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奉劝那些做儿子的,别忘了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比板起脸来给大家讲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子女如果做不到,将会受到法律惩处的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这样说,观众也爱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劝导。
四、评论是为配合新闻而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就是指电视和报刊,如今不同了。网络像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覆盖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的新闻都是网络先报到后,电视媒体才紧接着跟上的。电视新闻落后于网络媒体成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另外民生新闻是受众最喜欢的内容,这一点也应该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重视的一点。民生新闻应该反应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不是站在更高层面看待民生问题,而是以百姓的视角看待民生问题,站在百姓的角度谈论民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新闻已经由政府的喉舌转变为百姓的喉舌,如果新闻工作者不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去评说新闻,那么百姓如何能够接受这样的媒体和代言呢?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应该成为电视新闻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工作的重点。
二、将时政新闻民生化
在全民构建和谐的法制社会的今天,时政新闻依然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人们通过收听和收看时政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动态,了解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在这个全民提倡创新的时代,时政新闻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创新时政新闻的写作,都是目前新闻工作要改革的内容。新闻事业的发展也要和创新密切结合,内容报道的创新和写作形式的创新都是新闻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新闻的传播也是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人们通过纸质、网络、口口相传等方式传播新闻。所以没有创新的新闻,没有创意的报道,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都影响着他对工作的付出以及结果的形成。紧密联系群众,报道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才是一切创新的根本。任何脱离群众、脱离百姓的新闻都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
确定了战略频道和重点发展频道之后,下一步需要确定的是重点发展的节目(栏目)。近年来电视的竞争逐渐由以往的电视剧的比拼转变为电视新闻的较量,这种趋势在深圳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
表一显示的是2003至2006年深圳市各类节目播出和收视比重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发现,电视剧近几年在持续降温,如果收视增长模式过多依赖电视剧,抗风险能力就会越来越脆弱。2005年,深圳本土电视剧收视所占的比重仍然高达45.02%,高于北京市的36.0%、上海市的39.4%、湖南省的40.0%(均为年平均数据)。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圳本土电视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发展的支撑点。
表一也显示,新闻/时事类节目在深圳市各类型节目中受众收视量列第二位,观众对此类节目的收视总量在逐年提高,节目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在逐渐攀升,这说明,深圳受众对新闻节目有较大需求空间。2005年以前,深圳本土电视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比重还不到深圳市场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带来的收视回报却远高于播出比重。
新闻节目具有收视率较高、观众忠诚度高、收视稳定等优势。城市台的新闻优势则更加凸显,不仅拥有信息渠道、发现制作上的快捷性与便利性,而且在报道角度与报道手法等方面更符合地方观众的口味。这些优势都是中央台以及各省级台所不可替代的。本地新闻是深圳本土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并且易于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新闻类节目中有所作为,是深圳本土电视确立的新的突破点。
2005年、2006年,深圳本土电视增加了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播出比重,虽然还未达到平均水平,2006年的播出回报却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见图一)。
图一清晰地显示出了,与深圳地区所有电视媒体相比,深圳本土电视媒体在新闻时事、电影、少儿节目等方面明显具有竞争优势,而在综艺、专题、体育、音乐等方面明显不如其他媒体。
图二显示,在扩大播出比重的情况下,新闻时事类节目的收视比重2006年比2005年有了较大提升,效果明显,本地新闻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由此可见,深圳本土电视媒体选对了着力点和突破点。而很多城市电视台则缺少对新闻节目投入的决心和智慧。
二、以民生新闻带动新闻类节目整体发展
在各类新闻题材中,深圳本土电视选择了独具优势的民生新闻作为重点发展目标,确立了以《第一现场》为核心的民生新闻栏目群。
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决非偶然,民生新闻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之处。从价值观念上来看,民生新闻正式地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从传播观念来看,民生新闻确立了从以传播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从传播过程来看,民生新闻不断增强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体现在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民生新闻采用平民化视角,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和琐事,市民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反映市民的意愿、要求和呼声是民生新闻的宗旨。①
城市电视民生新闻还具有中央台和省级台所不具有的优势:一是能够“零距离”地贴近本地民众,成为具有地缘特色和平民化色彩的公共表达空间。二是在内容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将镜头直接对准本地百姓日常生活领域,通过报道本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本地民生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三是具有地域优势,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能够通过对区域性地理文化资源的充分开掘与利用激发区域性受众的价值认同。四是播报形式能满足本地观众需求,更有亲切感。②《第一现场》正是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从定位、内容提供、品牌营销等多方面塑造差异点形成与竞争对手相区别的、并为受众所接受的独特性,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在与传统新闻理念的博弈中确立自我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三、深圳本土电视在打造源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重要进步
以《第一现场》为代表的自办栏目构筑的本土电视核心竞争力颠覆原有节目收视格局。在经过两年重点培养之后,2005年,整体划归都市频道的《第一现场》在将内容进一步调整为民生新闻定位后发展更加迅猛。2005年下半年,《第一现场》收视率超过翡翠台的《六点半新闻》,获得了长足发展,得到了深圳观众的普遍认可,深圳本土民生新闻品牌逐步建立起来。2005年11月,《第一现场》节目长度由半个小时延长为一个小时,播出方式由录播改为直播。扩版后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继续稳步提升,月平均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分别比10月增长15.6%和13.3%。首播的《第一现场》改版前对频道黄金时段的贡献率是1/12,改版后的贡献率提高到了1/6,栏目对频道整体收视的影响变得俞发举足轻重。由于受扩版后《第一现场》收视率增长的支撑,都市频道2005年11月份的总体收视业绩也实现了较大增长。
2006年,深圳电视台在人财物等方面继续向《第一现场》倾斜,进一步加大了对栏目的支持力度;都市频道及栏目组人员在节目的民生化、贴近性、权威性以及思想力度等方面苦下功夫,使得栏目的市场份额屡创新高,单日最高达到31.58%。从2006年3月份起,《第一现场》月平均收视率超越翡翠台的电视剧,成为深圳市常态性电视节目的收视冠军,广告创收也突破了亿元大关,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一现场》收视业绩的稳步提升,使其不仅撑起了一个本土频道,而且也成为拉动本土电视整体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当本土电视收视业绩提高时,《第一现场》能够进一步放大收视成绩;在本土电视收视业绩下降时,它又能构筑一个较高的底部,抑制下跌的幅度。《第一现场》已经成为2006年影响深圳市收视格局的重要力量。
2006年,深圳本土电视将近6个百分点的市场占有率增量,与往年情况比,并非来自传统的收视强项电视剧,而是来自新的节目收视增长点,主要是民生新闻和电影。这其中主要的是以都市频道《第一现场》为代表的新闻时事节目,成为推动深圳本土电视快速成长的主要动力。
深圳公共频道的《新闻广场》和《十八点新闻》、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的表现也值得称道,《新闻广场》与2005年相比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创办于2006年的《十八点新闻》和《直播港澳台》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超过了本地区的许多老牌新闻栏目,都进入了深圳地区新闻节目前20强,而且还在进一步成长过程中(见表二)。
表二为2006年度深圳地区所有频道晚间各新闻节目收视排名。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栏目稳坐市场收视榜首,与榜眼中央台综合频道的《新闻联播》拉开了较大的距离。深圳公共频道的《十八点新闻》和《新闻广场》也进入了前20位。一批新闻节目收视成绩的稳步上升是深圳本土电视业绩走强的重要支柱。在《第一现场》以及《十八点新闻》、《新闻广场》、《深视新闻》和《直播港澳台》的带动下,深圳都市频道、公共频道、深圳卫视成为2006年深圳市成长最快的几个频道(见表三)。
2005年,翡翠台的市场份额为16.47%,深圳都市频道与其之间的差距为9.99%;2006年,翡翠台的市场份额为11.95%,深圳都市频道与其之间的差距已大幅度地缩小到1.99%,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现在前者处在下降通道当中,而后者正处在上升通道中,深圳市场强势频道的格局被改写为时不远。
四、深圳本土电视突破的借鉴意义
深圳本土电视在找到了自己的突破点后,抓住不放,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在进一步提升以《第一现场》为首的一批新闻节目的收视空间、拓展栏目衍生品牌建设的同时,逐步向周边扩展,建立更多的源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品牌,这是深圳本土电视要实现新一轮扩张的基础。
深圳本土电视的突破说明,找准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样可以有所作为。而新闻节目,尤其是民生新闻是众多城市电视台的首选,一是节目资源丰富,取材便利;二是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城市电视台都可以承受。三是可以深度挖掘,形成独特视角。③对众多城市电视台来说,虽然自身的力量有限,但如果将力量集中于一个拳头,选对出拳的方向,坚决地打出去,是谁都不敢轻视的。
注释
①沈全梅:《民生新闻解读》,《新闻大学》2003年夏季版。
②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年第6
期。
③杨莉:《电视新闻的差异化策略》,人民网,2005年6月19日。
1.1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对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进行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SCL-90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心理弹性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施测。共发放350份问卷,有效问卷309份(88.3%)。被试的性别构成为男性185人,女性124人。其中汉族204人,回族103人,其他民族2人。调查时间为2014年3-5月,所有问卷由心理咨询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主持施测,由生态移民被试现场独立完成。
1.2方法
①社会适应:自编生态移民社会适应问卷,根据国内外移民社会适应的理论,从生产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和文化适应4个维度出发,参考国内外研究者编制的问卷,自编社会适应问卷,分别从以上4个方面测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由16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从“非常不适应”到“非常适应”,得分越高表明越适应。在309例样本中,4个维度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64%,生产适应、生活适应、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全问卷的α系数为:0.879、0.747、0.765、0.838、0.901;
②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用于评定一个特定时间(通常为一周)的心理健康状况,包含90个项目共9个因子。该量表为5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此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并证明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9个分量表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51~0.903,效度系数在0.77~0.99之间[20];
③应对方式: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解亚宁结合我国文化的特点,将国外应对方式量表简化和修改,编制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包含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20个条目。该问卷采用4级评分,在每一应对方式项目后,列有不采用、偶尔采用、有时采用和经常采用4种选择(相应的评分为0、1、2、3),由受试者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好一种作答。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α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α系数0.78;
④心理弹性:自我弹性量表,由王振宏、吕薇等根据心理弹性理论,参考自我弹性问卷编制。初始问卷20个项目,经过信效度检验,删除4个项目,最终问卷保留16个项目。问卷采用6点评分,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得分高表明心理弹性水平高。间隔1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87,α系数为0.81;
⑤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量表含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7等级计分法,即分为极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极同意7个级别。在275例样本中(男139,女136),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和全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7,0.85,0.91和0.88,重测信度分别为0.85、0.75、0.72和0.85。
1.3统计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采用Mplus7.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2结果
2.1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3、0.238、0.174(P<0.01),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之间也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9、0.217、0.430(P<0.01)。表明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心理弹性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
2.2中介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假设应对方式、心理弹性、领悟社会支持分别为单一中介变量,建立3个中介模型,使用Mplus7.0分别建立3个中介模型。通过中介模型的检验,发现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两个中介变量分别做中介的时候,中介模型显著,如图1、图2。而在领悟社会社会支持模型中,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79(P>0.05)未达到显著水平以外,其余各路径系数均达到了统计学的显著水平(P<0.01)。该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分别是社会适应影响移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变量。由于直接效应的系数c'(P<0.001)均显著,因此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所起的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作用。同时,通过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回归,计算出总效应C为0.302(P<0.001),由中介效应公式ab/C计算出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别为13.61%(P<0.01)和9.33%(P<0.01)。
3讨论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闻改革 受者本位
一、民生新闻产生的兴起
民生新闻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台湾。1978年在台湾创刊的《民生报》最先提出了“民生新闻”之说,但是在当时民生新闻还主要局限在消费新闻的层面上。随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市的《消费报》开始大量刊载民生新闻,而由深圳报业集团于2001年3月1日创刊的一份都市报《晶报》,首次使用了民生新闻一词。除此之外,上海的《新闻晨报》、《武汉晚报》、《辽宁日报》、《新华日报》等报纸也都开辟了民生新闻版。
然而,民生新闻真正被我国广大受众所熟悉与接收是因为电视媒体的影响。1995年北京电视台开播的《点点工作室》,后于1998年更名为《元元说话》,最终又于1999年更名为《第七日》、1997年同是北京电视台推出的《北京特快》以及1999年成都电视台播出的《今晚800》等栏目都已经初具了民生新闻的特性与性质。2002年1月1日,由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新闻资讯类节目《南京零距离》,则正式把民生新闻推上了我国电视新闻的历史舞台,节目中民生新闻的理念一经推出,就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与响应,形成一股“民生潮”并一直持续至今。因此《南京零距离》被视为打开了我国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类节目的先河。
二.民生新闻产生的历史原因
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生新闻虽然在学界与业界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对其的界定至今为止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总体来讲,民生新闻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用平民角度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关注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生存状态以及心理状态。民生新闻更突出地体现了新闻的贴近性和时效性,从本质上来看,民生新闻是新闻从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回归的体现。
究其民生新闻在我国可以异军突起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的导向作用。在我国,政治意识形态一直都是影响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因此党和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是民生新闻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新闻传播设定了总路线,同时“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提出则为我国新闻传播提供了指导思想,突出了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一“三贴近”原则的提出,对我国新闻传播做出了正确的具体导向,是中央进行推进和深化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在社会经济层面上,我国正在处于社会转型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报纸与电台也随之转变了原有的经营体制和营销策略,新闻传播业开始自负盈亏,新闻市场化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经济体制的压力下,传播主体就不得不把受众的需求摆放到第一位,主动去迎合受众的口味,用大众喜爱的方式去争取受众,而民生新闻不仅受到广大受众的喜欢,还是可以创造经济利益的新报道方式,因此,民生新闻也快速的成为了电视台和受众的新宠。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转型,我国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多元化文化。这种多元化文化不但体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碰撞中,更因为我国的现实情况所致,那就是城乡文化的结合。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发展,使得我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涌进,并且逐步脱离传统的体制束缚,开始追求公平、独立与自我,形成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他们需要大量有关日常生活的信息,渴望从拥有知情权变为“知情人”,这部分群体就成为了民生新闻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使得民生新闻的生存空间大幅度提升。
三、民生新闻的意义与作用
民生新闻的繁荣已经成为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中一道靓丽别致的风景线。其发展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与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生新闻凸显了受者本位新闻理念的回归。民生新闻是把镜头锁定在了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身上,关注的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市民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事件、去评说新闻事件,同时通过热线电话、现场连线、话题讨论等方式,使得普通受众也可以参与到新闻评论中,这就是将话语权重新交还给受众的体现。在民生新闻的兴起中,受众可以看到我国新闻传播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变,这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政治环境与社会生活与心理的共同产物。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价值取向,更加显现了新闻的本质内涵。
在民生新闻中,新闻内容重要性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同样是评价新闻标准的贴近性与趣味性得到了重视。新闻的贴近性不但是与受众空间距离上的缩进,更是心理距离上的缩短。只有零距离地为老百姓说话办事,才能做到反映民情、赢得民心的最终目的。要注重报道观众身边的新闻事件,才会引起受众的关注、认同与共鸣。趣味性则是要打破媒体即是“工具”与“喉舌”的理论,尊重百姓的意愿,强化新闻内容的故事性,情节性,符合老百姓的欣赏口味,让老百姓做新闻的真正主角。
此外,在注重受众本位、新闻内容的贴近性与趣味性的同时,民生新闻还让传播者意识到了开放性、参与性与互动性的作用。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参与不仅使电视节目获得广泛的受众基础,还可以加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信息的传达与理解起到了有利的影响,同时,还为电视节目开辟了一个全新信息来源。
四、民生新闻的缺陷
民生新闻是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化环境中产生的,随着它的快速发展,一些弊端也逐渐开始浮现出来。对于经济利益上的追逐是民生新闻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国电视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就是各电台都以节目的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好坏的最终标准。在利益的驱使下,电台就会去寻找一些可以成功推销给受众的“卖点”以吸引受众,在这种形势下,新、奇、特、星、腥、性就成为了他们的杀手锏,为了达到经济效应,传播者就会特意去追求这六个字,从而使新闻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意义取向,违背新闻的基础准则,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就会受到践踏与挑战。
只把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作为评价节目好坏唯一标准的最终结果就会导致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娱乐化以及庸俗化。一个民生栏目的高收视率会引起其他多个电台的盲目模仿和跟风,从而使得很多同类电视节目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大相近庭,甚至几乎雷同,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是屡见不鲜,这会导致电视节目风格缺乏创新,失去了节目自身应有的个性与特色。为了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受众追求新鲜、刺激的欲望,很多电台在播报新闻时,会夸大其词,突出新闻中的矛盾,用煽情的方式和戏剧性的场面来达到寻求感官刺激的目的,这样就会使我国的民生新闻逐渐被套上了新闻娱乐化的外包装,如果传播者对这种新闻娱乐化的泛滥现象不予重视与整治,只一味的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那么,也必会导致民生新闻走向低俗化。
题材选择,拓宽广度
目前,许多报纸民生新闻的定位大多局限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等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存在选材范围不广、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视角肤浅等问题。比如今天下雨了明天天气如何、哪个地方什么植物开了一种新奇的花、节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这样的新闻在很多报纸的民生新闻中常常能够看到。这类新闻由于其内容较浅,格调不高,很难长久吸引大众,尤其无法吸引社会主流人群的关注。随着民众审美情趣的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有广泛社会意义和一定影响力的民生新闻。因此,民生新闻要想得到长足发展,首先应努力拓宽题材选择的广度,提升新闻品格。
其实,民生新闻除了实用信息、家长里短、日常诉求等百姓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外,还可以涵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资讯、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粮农补贴、就业再就业、医疗保险、教育收费、食品安全、经济适用住房、社会保障、农民工待遇、行车难和停车难等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民生”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化的解读和报道。除日常生活外,民生的表层背后还有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生计的更严肃的话题,这些内容在许多地方媒体的民生新闻中大多没有被深层次触及,即使有也往往是一些蜻蜓点水式的报道。因此,拓宽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触及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既能丰富报道内容,更能体现媒体责任意识。
毋庸置疑,从新闻服务性原则出发,任何新闻都应该多层面关注民生,因此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也应被纳入民生新闻的报道范畴,让政府工作重点和百姓生活挂钩,让国家大事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相联系。2008年,许昌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并召开一系列会议部署落实。记者避开程式化的会议报道。从民生角度、从百姓所能得到的“实惠”入手,采写了一系列事关百姓生活的稿件,如《全民创业,引发一座古城嬗变》、《许昌县全力打造全民创业方阵》、《为全民创业打造最佳“税收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民创业就业――访市企业发展服务局局长王鲁生》等,连续在《许昌日报》一版《把许昌打造成最佳创业基地》栏目中推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采访报道,挖掘深度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显著特征,其中,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核心内容,它使民生新闻具有了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也是民生新闻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人文关怀不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简单叙述能够体现的,而是需要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深度上不断努力和创新。
目前,一部分民生新闻报道陷入记流水账式的误区,日复一日的原生态生活琐事的描写充斥着报纸的民生版面和电视广播的民生新闻栏目。这样的报道群众也需要了解,但是时间长了也会使人厌倦。在新闻实践中完全可以把一件件单个事件汇总、筛选,然后按照逻辑关系整理归类,从而把一个个原本关系到个体利益的事件整合为关系到一个群体利益的现象,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找出事物发展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几年前,每到夏季,大雨、暴雨就会给许昌市区部分路段带来一定的积水,影响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出行。针对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许昌日报》组织得力记者,兵分几路深入采访,连续推出了《市区积水点有望两年内根除》、《改造积水点居民不再愁》、《路上积水深摩托车易“受伤”》、《雨季内涝,电话联系市政工程管理处》等。经过这样的过程而呈现出的民生新闻所代表的是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其生命力就会更长久。
要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使民生新闻摆脱零碎化、表面化现象,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应避免简单的一事一报,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使新闻事件从动态报道上升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在这方面《许昌日报》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7年8月6日,来许昌务工的禹州青年张红亮为了救两名溺水者,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如何从落水救人这一表象挖掘出有深度的内容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篇报道应该与弘扬许昌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主题联系起来,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营造见义勇为的社会氛围,社会和家庭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新闻《两外地民工河中遇险命悬一线一许昌青年奋勇相救不幸殉难》、《碧波有幸留忠骨浩气永存贯长虹――记舍己救人的青年英雄张红亮》、《当英雄在许昌出现时》及评论《另一种感动》、《他,给我们的感觉与众不同》刊发后,社会反响热烈,在许昌再次掀起了提炼弘扬许昌精神的热潮。
舆论监督,适时适度
民生新闻的升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也使新闻舆论监督更趋平民化。但是媒体在作舆论监督报道时,应始终秉持客观、公平、公正、真诚的原则,严把批评监督的尺度,所提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包容性、建设性和可行性。这也是民生新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的减震器,既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和社会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的舆论监督也是主旋律,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密切关注群众工作。关注群众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努力做到既不给有关方面出难题,又能够及时帮助广大群众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以不断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做到舆论监督的适时、适度。
做到舆论监督的适时,就是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监督内容的全面情况,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争取达到预期报道效果。我们常讲,新闻报道时效性的强弱与新闻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但对舆论监督报道而言,这个定律却不是绝对的。一个舆论监督报道选择的时机恰当,则可能起到下情上达、沟通信息、稳定情绪、缓解矛盾、解决问题的作用;反之,则可能造成加忙添乱、误导群众、激化情绪、加剧矛盾的不良后果。而什么样的报道时机才算适时,则要看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要看报道事件当事双方或各方特别是广大群众的诉求状况,要有报道后的效果预期分析,并体现对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人文关怀。在报道时机的选择上,急不得也慢不得,早不得也晚不得,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最难得。
做到舆论监督的适度,就是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对舆论监督的承受能力,准确把握舆论监督报道的节奏和分寸,适当掌握舆论监督的力度。良药未必非要苦口。舆论监督并非越尖锐越好。做好舆论监督,既要替群众说话,又不能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既要在真实、客观、准确的前提下一针见血,又不能说过头话,不能凭主观感情妄加评论,不能冷嘲热讽:既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和尺度,又不能搞隔靴搔痒。不敢碰硬。在舆论监督的力度上,重不得也轻不得,能够实现最好的监督效果最难得。
【关键词】新媒体;民生新闻;转型
一、民生新闻现象
1、民生新闻回顾
上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已经小有影响了。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电视屏幕上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1860新闻眼》,湖南经视开播《都市一时间》,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第一时间》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引发了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现如今,民生新闻已在全国各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呈现出遍地开花百花齐放的态势。
2、民生新闻兴起缘由
由图1央视索福瑞的2010年31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收视份额数据图可看出:在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超过半数城市的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收视比重超过了50%;其中尤以杭州、南京、广州和济南地区表现突出,地面频道新闻节目收视比重均超过75%。显然,这些地区的民生新闻节目的高收视率起到了支撑作用。
民生新闻栏目已是地方台参与新闻竞争的主要阵地。近十年来,民生新闻遍地开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民生新闻以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并深得地方受众的喜欢。民生新闻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既符合新闻的基本定义和标准,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又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从编播方式看,民生新闻节目大多从地缘出发,让反应百姓生活的内容做主角。再者,民生新闻注重受众参与机制,设置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上留言等多种信息渠道,受众的参与使民生新闻突破了“我播你看”的基本模式。此外,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等一系列相关因素也是民生新闻节目蓬勃发展,赢得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原因。
3、民生新闻现存问题
(1)“市井新闻”充斥的内容误区
民生新闻切入点就是大众民生的市井生活,但现如今民生电视新闻往往停滞在事件的表层,缺乏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一些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过多聚焦于百姓生活的感情纠葛、稀奇怪事等琐事,报道的新闻内容价值含量低,大量的版面和时间段都浪费在鸡毛蒜皮的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甚至家长里短、奇闻怪事上,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娱乐性大于教育性。
(2)发展同质化的栏目误区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南京等地的成功播出,中国电视屏幕上演了民生新闻热潮。全国各省市电视台一哄而上,争相模仿,大批复制,奉行拿来主义,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区域化特色和优势被掩埋。
(3)舆论监督的角色误区
民生新闻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媒体功能,但有的记者自以为是民众的“代言人”,对相关部门指手画脚。相当一部分民生新闻节目为走平民化的路子一味迎合受众,甚至把媒体自身的客观立场抛之脑后。这样的新闻虽然听着解气,却背离了民生新闻贴近百姓的初衷和客观报道的原则①。
二、民生新闻的转型
1、打造民生新闻节目链
民生新闻能带来较高的电视收视率,在尤其注重收视率指标的地方台往往通过加长节目播出时间的方式,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标。但随之而来的是节目品质的下降和观众的审美疲劳。而南方电视台并没有做节目的简单加长版,而是在节目理念创新基础上进行外延拓展。南方经视频道定位于民生频道,其品牌民生新闻节目《今日一线》获得中国电视协会2010“全国电视栏目民生影响力60强”称号。9年来,《今日一线》不断创新,在广东新闻类节目的收视率持续稳居前列。同全国民生新闻的情况一样,《今日一线》也面临着民生新闻下一步向何处走的困境。南方台破解民生新闻瓶颈的方法是:在《今日一线》的带动下,继续打造两档民生栏目《真实故事》和《马后炮》,研究公共新闻的深度解读方式,强调民生新闻应该讲故事。由此南方台形成了“民生新闻报道+民生新闻评论+民生故事演绎”的民生节目集群。2011年初,《全民议事听》正式亮相南方经视频道周末荧屏。从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一线》到民生时评栏目《马后炮》,到民生栏目剧《民生故事》,再到推崇思想互动和观点交锋的民生对话栏目《全民议事听》,TVS-1南方经视形成了从周间到周末黄金时段民生新闻节目链条,继续强化“本土第一民生普语频道”的品牌形象。
2、解读南方台经济频道创新模式
如今各电视台都在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要求,整合频道资源,强化栏目定位。南方经视频道的创新模式在于其打造的民生新闻集群。集群方式一方面使节目在播出内容上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丰富了节目内涵。另一方面,节目集群使频道在统一定位的调配下,做到节目资源的共享和多次开发利用。南方经视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集群强化了频道的民生特色,凸显了频道专业化及品牌化。现将其民生新闻创新模式做如下解读:
(1)创新民生新闻节目扩容方式
民生新闻在地面频道之间的竞争呈现白热化,增加节目版块、延长节目时间的扩容方式出现在各个电视频道里。跳出节目本身,借助原有民生新闻栏目,制作与其内容呼应、形态各异的民生栏目是另一种扩容方式。如改变山东人收视习惯的《拉呱》栏目推出方式:齐鲁电视台将“嬉皮笑脸”的《拉呱》与“一本正经”的《每日新闻》捆绑播出,《拉呱》放在《每日新闻》之前半小时播出。尽管《拉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其曲艺嫁接新闻的形式,但其开播之初则是借助《每日新闻》拉动和提升。等到《拉呱》培养起来自己的一批忠实观众后,《拉呱》与《每日新闻》形成了良性互动。这种通过增多几档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也还只是量的增加,由于新闻资源的有限会导致同一频道内各栏目因相互争夺资源而出现内耗的矛盾。南方经视频道对于民生新闻的扩容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民生新闻扩容模式。其在品牌民生新闻栏目《今日一线》的带动下,继续打造了民生栏目《真实故事》和《马后炮》以及周末版的《全民议事听》,形成民生新闻栏目剧、故事剧、评论剧的不同节目形态的搭配。这种多体裁形式的搭配不仅突破了单一节目形态的发展瓶颈,而且强化了频道的民生定位,进一步提升了频道的品牌影响力②。
(2)创新频道运营模式
集群是经济学的一个术语,集群经济是指企业在一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基于技术关联关系的集群式创新比企业从事单项创新更经济。即集群创新的总体绩效大于单个创新活动绩效之和。频道在电视行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生节目集群可以说是南方台在频道运作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条民生新闻的新出路。主要表现为频道从产业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民生新闻节目外延扩容,打造多种形态节目,从而构成一个民生节目的集合体。而这一经营管理思想可以说是节目集群理念与频道运营概念的巧妙融合。
三、发展民生新闻的建议
1、重视研发,探寻扩容模式
媒体市场化的今天,媒体研发部在媒体运营过程中担当重要的职位。电视频道研发人员要在保证节目品质内涵和保持原有品牌节目影响力的基础上,挖掘品牌节目资源更多的传播价值,打造多种节目形态并对其进行有效编排组合,找到新的外延扩容形式,为频道发展带来发展契机。因此,频道应不断加大节目研发力量,不断创新节目形态,保证节目资源充分共享,品牌效应互相叠加。南方台的节目集群要良性发展,研发队伍要强化整合营销思维,从集群以至频道层面对品牌节目集群进行整体的策划、包装与推广,从而有效避免频道既有资源的浪费,有助于更好发挥频道资源的传播效应和价值。
2、多媒体融合,增值经营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注重受众参与的今天,电视台要引入媒体互动元素,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形成跨媒体合作。以“互动”带动民众深度参与节目,打造多媒体互动全新平台。现今热线、短信形式的民生新闻参与方式已被各电视台使用,在新媒体时代影响下,大多数电视台还应紧跟新媒体步伐将微博,社区等新媒体宠儿用于栏目运行过程。跟进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运营平台,并探索经营平台的增值业务模式。如北京大兴电视台开设了国内第一档以手机拍摄内容为素材的新闻栏目《手机新闻眼》,在全国首先推出了手机记者和手机新闻的概念。
3、内容联动,树立频道运营新理念
频道是电视市场竞争的基本单元,其在电视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中占据关键地位,已成为带动产业发展,凝聚社会资本的核心力量。频道化机制已成为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电视台的运作方式,频道化运作机制一定会产生频道化的内容产品,频道内容高度联动必会形成节目集群。因此,节目集群也为频道运营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电视台在做民生新闻集群研发时,要树立频道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以节目为单元的管理理念,把整个频道当作一个有机系统去运作经营,从而做到通过一档品牌节目研发更多品牌节目,整体提升频道传播价值,最终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③。
【项目名称——基于价值网络的移动服务业企业创新机理研究;项目编号——71172040】
参考文献
①何士华,《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几个误区》[J].《声屏世界》,2010(8)
②于凡奇、谈天,《电视民生新闻的扩容与延伸》[J].《现代视听》,2009(12)
③赵德全、李岭涛、罗霆:《地面突围:中国电视省级地面频道四小龙》[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关键词】民生新闻;贴近性;真实;人文情怀;互动交流
民生,顾名词义,指的就是人民的生计。小到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大到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都属于民生范畴。而民生新闻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用平民视角和真实理性的态度来关注普通百姓生产生活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对一个广播新闻工作者来说,要想做好民生新闻,就要始终保持人文主义的情怀,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冷暖,并始终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具体说来,广播民生新闻的核心要素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深入基层,增强贴近性。民生新闻,其内容大多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民生新闻脱离群众生活,即使新闻作品写的再好,也会让人觉得“曲高和寡”。因此,抓民生新闻,首先要考虑贴近性。群众所关心的,就是新闻从业者应该关注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群众生活中,站在群众的角度,从日常生活入手寻找民生新闻的切入点,使民生新闻报道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民生工作的民意在基层,民生工作的方法和智慧在基层,民生工作的成效标准在基层。和传统新闻传播上情下达的方式不同,民生新闻传播主要是下情上传,让老百姓的声音尽可能的得到扩散,让老百姓的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基层,写出有贴近性的民生新闻作品。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基层,并不一定指的就是农村。我认为,民生新闻工作者工作的基层,应该存在于每一个社会角色的工作生活中,比如医生的手术室,农民的田间地头,教育工作者的讲台上等。真正的融入角色,才是站在基层,深切的感知角色,才是立于基层。对广播民生新闻而言,只有努力实践“三贴近”原则,接好地气,养成深入民众、体恤民情的作风,才能让民生新闻的亮点闪光。
二,坚守真实,塑造媒体的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形成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基础。作为一个民生新闻记者,更应该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我们知道,民生新闻大多着眼于社区、街道话题,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并多以故事化,情节化为其节目形式,其特点主要是本土性、贴近性、平民性和低视角。民生新闻的这些特点使它更加便于受众接受,也由此表现出了高度的真实性。对普通民众而言,他们想尽可能了解原生态的新闻事实,以便从中获得信息帮助,而民生新闻的特点恰恰满足了受众的这种需求。如果民生新闻失去了真实性,受众会失望,会逐渐对媒体失去信任感,媒体也将因此失去公信力。所以,如果为了片面追求受众关注而夸大其词、任由“新闻失实”的情况发展,就会彻底失去广大受众,新闻媒体也将失去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功能。因此,作为广播电台的新闻记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三,保持人文情怀,塑造有温度的新闻作品。随着社会节奏日益加快,来自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所以,希望生活变得更温暖、更安全已经成为更多人心理方面的一种需求。而关照受众心理,和受众相知,给予受众朋友般的关爱与温暖也成为民生新闻必须具备的潜质。一名优秀的广播民生新闻记者,在具备了新闻敏感、好文笔等业务技能之外,内心深处必须始终荡漾着一种 “情怀”。
民生新闻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记录者,也是引领受众进入新闻事件的情感体验者。比如,在报道一些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时,有情怀、有温度的记者在塑造新闻作品时总能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从而让受众产生共鸣,并使受众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从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自然而然的变成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介人到新闻事件中去,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由此还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后续效应与跟踪报道。由于记者自身的这种“情怀”,使普通的民生新闻有了情感和温度,从而引发了受众的共鸣,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这种由记者的个人情怀引发的群体行为,由媒体关注引发的大众关怀,让民生新闻脱离了浅层次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继而深入到广大群众的内心世界,使人们结成了一个情感共同体,促进了社会和谐。所以,一个有情怀的记者总能关注到那些被普通记者忽略的最为民生的切入点,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对新闻作出最至情至性的报道。记者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怀”,才能写出真正贴近民心、民意、民情的民生新闻作品。
四,互动交流,搭建倾诉的平台。近两年,民生新闻通过大胆探索,加大了与受众交流的力度。在这种互动交流中,每一位市民都有可能作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节目,从而提高了群众直接走进民生新闻的几率。另外,现在,也有很多民生新闻节目开通了新闻热线。在这类节目中,群众可以就某一事件发表看法,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诉求,在节目中寻求解答。如赤峰市广播电视台的《行风热线》栏目,每期节目都设有热线互动环节,并且每一个来电都有记录、每一个问题都有答复。通过搭建这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受众的倾诉愿望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使他们更为信赖和喜爱民生新闻节目。可以说,作为一个话语平台,民生新闻节目在人文关怀的背后,也引导着整个社会去尊重群众的话语权。通过这种方式,媒体把话语权从党政官员手中转移到普通市民手中,从而推动民众的意见上升为政府的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民意的公共价值。
总之,广播新闻工作者只有始终坚守真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产生活,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赵彤.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记者摇篮,2010(3).
[2]原红玉.浅谈新闻报道中的民生新闻.科技传播,2011(6).
[3]杨晓云.亲民——民生新闻价值之所在.记者摇篮,2010(3).
[4]马宏.让民生新闻越来越生活.新闻知识,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