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学生心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心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学生心理论文

篇1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萎缩,招生连续滑坡

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放低了对学生的分数要求,从侧面也造成了中等职业院校以及技工学校的生源不断缩小,学生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学校在进行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就增加了难度,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就业。就业情况的不乐观又反作用于学校,致使愿意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减少。

2、“零门槛”入学带来学生群体素质的整体下滑

职业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属于优势群体的教育。但是,随着观念的改变,多数父母以及学生都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面对生源的不断减少,部分中等职业院校为吸引生源,甚至“零门槛”入学。这样一来,学生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生在中考中失利后,就来参加职业教育,不仅在学习方面潜力有限,还在日常生活、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等各个方面表现不良。

二、中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行为方面的偏差

从学习行为方面来看,学生在整体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如有很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专业课学习又缺乏兴趣,上课听不懂,下课不用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课下与老师缺乏沟通;不善于总结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组织纪律观念薄弱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工作。

2、人际交往方面的偏差

从人际交往方面来看,中职生一般处于青春期的年龄段中,在生理、心理上不成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诱惑,表现出一定的迷茫和困惑;很多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一直受到不公平待遇,又由于自身性格、成长环境等因素,极度希望得到他人赞赏,常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流中急于表现自己,不注重方式方法,矛盾冲突不断。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对中职学生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者来说,在不断加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各项劳动技能的力度外,更应该投入大量精力在矫正学生的行为问题上,这样做,才能为社会提供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学校可在管理创新以下几方面作出改善:

(一)敢于接纳和真诚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学生的产生,究其原因,不仅受到不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研究如何把问题行为学生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才是我们教育者不断追求的教育境界。本来,问题行为学生在心理上就十分脆弱,常常郁结于心,就常借助不良的行为得到宣泄。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认认真,循序渐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找机会和时间去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个人经历、家庭情况,关心学生;和家长保持定时联系,常与家长分享学生的进步;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人生定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尊严;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二)把握社会主流,减少消极影响,引导正确思维。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认知上的局限性,在看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各种事情时,不能够准确的把握社会想象的实质,常常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如很容易将一些非本质、非主流的社会现象当作社会的本质和主流,然后进行效仿。由此,教育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归类,在日常讲课中穿插案例分析,明确对错,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从而自觉地抵制社会对于自身的不良影响。

(三)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环境。

校园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要想消减校园不良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应对:

第一,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开展运动会,演讲比赛,智力大比拼等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展示自我风采,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逐渐形成积极进取的校园学风。

第二,发挥团委、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组织和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拉帮结派形成小团体。

篇2

1.产生厌学心理

据调查,目前31.7%的中职学生都存在厌学情况。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信;第二,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同时对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学习是老师和自己以后的发展没有任何关系,自己处于被动地位,被老师和家长强迫学习。

2.自身心理矛盾

有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落后,表现差,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被父母和老师忽视、训斥、责备,这使得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变的自卑,同时也会出现自傲的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叛逆心理强,而且很多学生都不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情况。

3.情感变化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环境中,情绪波动比较大,而自控能力比较薄弱,抗压能力差,并且社会性的的情感突出的表现为冷漠。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

中职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表现的比较敏感,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缺乏与父母教师进行良性正常的沟通交流,网络交往不正常。

5.个性强烈,问题重重

中职学生个性比较强烈,对自己的成长问题没有过多的关注,也没有很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自律能力比较差,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很容易走上歧途,性格会发生很大变化,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当中,比如:手机,电脑游戏,不良网络信息浏览,不能够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中职学生在青春期的这个阶段有很多心理问题,主要有厌学问题、自身心理矛盾问题、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个性强烈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很好的解决策略,那么让我来具体看看有哪些策略。

二、中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1.建立心理档案,做好管理工作

要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那么首先学校要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心理咨询的管理,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对新生做好心理档案,每学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在班级中挑选合适的人选为心理委员,并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充分发挥同龄人心理辅导作用。

2.借助媒体做好宣传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转,需要向老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心理健康知识,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力量,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节目,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设计大赛,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利用学校宣传橱窗,适时设计宣传专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团结和组织学生创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气氛,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快乐和重要性。

3.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效率的有效方法,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现阶段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针对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身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让他们学会如何积极的处理这一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开展中职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讲座,如何正确上网讲座,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讲座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心理讲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开展集体活动,注重心理训练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中职学生教育技能的培养特点来进行,要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有效的心理训练。提高中职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展开不同的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心理设计大赛、心理游戏比赛,让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教育活动,从而使得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也让学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和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成长。

三、结语

篇3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200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书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2.《教育文摘周报》2003年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1)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学工作做铺垫,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撑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

(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3.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应当制订一套详尽、科学的计划,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流程、参与人员、意外情况处理等,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况发生。另外,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关的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生人数、经费、课程安排等,灵活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的制订和严格实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

三、结语

篇5

1.1好奇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好奇心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不懈动力,它能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差别.同时好奇心能产生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是青少年、儿童获得知识、能力的必要条件,思维世界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物理学科是一门新学科,多数学生保持了纯真的好奇心理,他们很想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去理解事物,弄懂物理现象背后的道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好奇心,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教师给予及时的评判并指点,实为必要.

1.2好胜心理

好胜心理是智力活动中表现的一种心理成就感,其特点是以自信心为基础,在良性竞争中找到成功的渴望.好胜心强的学生往往会为争论某一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为得“第一”而发奋图强,往往不甘落后,为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时甚至废寝忘食,这时教者恰当地加以引导,这种心理可以转化为对学习精益求精、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动力.

1.3探究心理

绝大多数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问题,总有不满足现有结论的现象,其中少数人甚至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弄不明白绝不罢休.对于一部分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用生动的事实、严密的理论证明作出正确的解答;一些问题可以由学生组成相关小组进行独立研究,提供可能的实验条件和必要的指导;有些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使问题一步步深化.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学生探究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愿望,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乐趣,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1.4怀疑心理

当新的事实与旧的观念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怀疑,这种认知冲突往往为解决疑问埋下了铺垫,如果此时将它落实到具体的探究行动中势必就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实例在物理科学史上不胜枚举,例如哥白尼从对地心说的怀疑开始,建立了科学宇宙观;伽利略开始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怀疑,一个自由落体和惯性定律就这样确立了,爱因斯坦开始怀疑了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观念,建立了相对论的现代物理科学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他们不甚明白的东西常问“为什么”,“到底怎样了?”表明“怀疑”是学生的天性.同时很多时候学生经过一系列知识的积累,才会渐渐多了很多疑问,表明“怀疑”也是需要一定积淀的.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怀疑心理,努力使学生的这种“天性的怀疑”发展成为“科学的怀疑”,这也是初中教师需要重视的一环.

2怀疑心理素养的培养

以上四种心理是初中生学习物理学科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探究心理是“初级”的心理,初中生在接触物理学科前可能就已具备了这些心理特点,教者在此基础上应加以正确引导;怀疑心理是基于上述心理上的更“高级”的心理,对问题、现象、结论的怀疑可由好奇心理、好胜心理和探究心理产生,学生在一定物理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通过怀疑心理的培养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同时随着物理知识的不断增加反过来再催生更多的新的怀疑引发点,环环相扣,在怀疑—验证—怀疑的不断循环中加深对物理学科的认知与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源于问题,出现问题就会去动脑,只有思考才会去解决问题.有怀疑才会去学习,才会有新起点,正确的质疑往往是接受知识的开始.这往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在质疑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怎样把学生的这种怀疑心理正确地引导到物理学习的各个环节中,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新引擎”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2.1以疑引趣,激起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总具有好奇心,且小疑有小进,大疑则有大进,在物理探究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设置疑问,布迷局,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所以他们总是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门新鲜学科,讲解前言部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利用随手取材的物品,实验前请学生关注几个有趣的实验特别是某些值得怀疑的地方.例如,堵住耳孔能听到敲击金属衣架发出的声音吗?透过玻璃水杯能看到什么现象?从不同角度观察水杯中的小鱼,能看到什么现象?通过这些活动先让使学生感到意外、怀疑,接着去实践,从而激起强有力的思维活动,产生探究的欲望.

2.2逆向设疑,启发思维

所谓逆向设疑,个人觉得就是通过理清事物发展的顺序,由循因索果变为由果引因,由问题一步步倒逼结果而成,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引领学生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和应用惯性知识时,如将一堆棋子放在桌面上,当把最下面的棋子打出后,上面的棋子怎样变化,是落在原处还是其他地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左右转弯时,系在绳上的小球的状态会变化吗?要变化,该怎样变化?此时学生心中的认知可能与实验结论不相匹配,这时就要让学生疑点重重,思维活跃,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3不断设疑,训练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热切探索这一欲望,设计的问题须一层接一层,一环套一环,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地发现、研究、探究中得到强化训练.如在讲《电流、电压、电阻》一节中电压的作用时,先设计以下情景:“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有电源且电路是通路.”教者接着问:“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教者不断问:“是什么让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接着老师演示小灯泡照亮的电路,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些废电池换掉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而旧电池却不会呢?”这时学生不能直接回答,产生了学习的欲望.让疑问得到升华,思维得到发展.

2.4想象设疑,开拓思维

缺乏想象力,无从谈创造力,因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发散开去.如在八年级力学有关摩擦力、重力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情景:没有摩擦力,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没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样的?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允许和鼓励学生的“假”和“偏执”,课堂开展对话交流,批驳引领,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能力.

2.5言语设疑,提升思维

俗话说得好,百倍的说教,不如一两句鼓励的言语.每个学生都喜欢听表扬的话,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有一个好心情,对任何事情更感兴趣,有了兴趣就越想学习,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助于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成功放在教学的首位加以鼓励.例如在讲解电路设计时,可通过展示设计的作品,让一部分成功的学生分享喜悦,另一部分学生抓紧努力.在创设问题的情景时,教师要遵循两个策略:(1)定位策略,通过创设情境要求教师设计问题,以“点”,问题要能体现出“是什么”,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准备计划,以满足所有情况;(2)科学性策略,科学政策要求教师问题,通过创作故事反映问题.

3结语

篇6

高中生物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生物学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行为,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具有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师观,新的教材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在课堂中,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要能和学生交上朋友,说上知心话,了解学生的内心,不能与学生之间产生巨大的隔阂。学生不反感老师,才会对于上课感兴趣,才会乐于接受老师讲授的问题,变得乐于思考,积极发言。学生主动性提高了,才能更好得理解和学习知识,课堂教学水平自然而然的也就提高了。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2探究式教学其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其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这个是要从跟本上改变学习的方式,提倡“主动、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善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这种科学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传统的抽象理论的理解转变为从直观现象观察入手的“实验—归纳”式学习。其中心是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现代思维科学证明:思考需要问题来诱导,这种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产生疑问,主动发现问题,这样学生发现了问题,就会主动的思考。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指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传统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对于教学环境的创设,需要老师创造多种多样的活动,给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谜题,就像迷宫一样,吸引学生往里走,引导学生去寻找正确的方案,通过对问题综合分析,找到最终的答案。同时,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做实验必备的各种技能,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整理数据分析资料,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好这种教学方法。因为,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3增设生物课外“实验探究活动”的内容,弥补探究式教学需时较长

篇7

【论文摘要】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对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来说,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又可以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应该是学生们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是学生最为恐惧和头疼的课程,本文重在解决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时出现的问题。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沟通交流,发现绝大多数的高中学生,在谈到高中学习时,都反映高中的物理是所学科目中最难的,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原因主要有:初、高中物理教材研究的内容、深度及初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要求不同,是学生感觉较难的客观原因;物理学习中没有斗志、毅力,不自信、心理素质差及学生的性别心理不同,是学生感觉难学的主观原因。作为物理教师对此问题如果认识不清,将直接影响学生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也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存在原因的研究,作者总结出解决方案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情商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兴趣、有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好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籽,他说:“只关心种籽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籽喂麻雀。”因此可知,兴趣和很好的动机,能够很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一讲到底的做法,而是根据教学目的,通过“设疑”、“析疑”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励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前进;要“思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料学生所错,投学生所好”。

其次,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改中物理实验的教学加重了,演示实验可以使他们“眼见为实”,学生实验更使他们有自己动手的机会,课外小实验又有趣,学生都比较乐于参与。经过调查,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良好的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简单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可以给学生亲切感,消除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

再次,加强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兴趣。(2)传输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可随机调节,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3)交互性强,有益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新课改下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以新的内涵。

认识到学习兴趣、学科情感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学生就会早日进入物理学习的正轨,主动克服物理学习的困难,教与学也就更加相辅相成了。

二、重视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西方一位颇有名气的学者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美国的《九十年代的挑战》一书中指出:“在不断变动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或一套课程可供不可见的未来使用,或可供你终身受用。现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学会如何学习。”因此,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当前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教师教法的探讨轻学生学法的研究的现象,这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实践证明: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因此,我们不仅应重视教师教法的探讨,更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新课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过程,毕竟,科学过程是科学家们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所以,物理课程不应该把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擦去,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方法过程,而只追求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中学物理学习方法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预习、听课、做笔记、思考、作业、考试的方法等;二是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三是学生记忆的方法;四是学生运用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如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化归法、外推法等一般科学方法,再如临界问题分析法、动态电路分析法等具体解题方法;五是学生选择合适学法的方法,如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做笔记的方法等。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决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学生则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积极地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

教师与学生都要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必然会喜欢物理并能够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三、注意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差异心理

虽然学生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要让他们都明白:每个人的大脑生理结构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思维学习上的差异。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女生处于劣势不是绝对的,不应盲目自卑,通过努力,女生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比如,2007年全国各省的高考状元绝大多数是女生。所以,教师要多通过事例与学生交流、沟通,多给女生以充分的鼓励,树立其自信心,消除过重的心理压力,让其明白“人人是可树之人”,绝不放弃与轻视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信心学好物理。

以上我们针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感觉较难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我们认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其养成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上遇到心理障碍时,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尽早克服,使他们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过渡期。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关注教育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成长、思考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想法解决,必将取得师生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教育事业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7.

篇8

一、改革教师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书面成绩高,而知识运用能力差,创新能力更是薄弱。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转变教育观念,做创新型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将创教育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具有渊博的知识。要成为创新型教师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做一个学者。这样才能开阔教师的视野,扩展胸怀,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建立大语文观,由单一的课本传授转变为多样化、多途径的传授,才能转化为教育智慧,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2.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与现代教育相符合的教学思想与意识,增强自主性与创造性。

3.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教学实践就是产生创新的摇篮。只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独特的见解,形成个性化的教育观,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观念,提炼出成熟的教学观。

二、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自主探索的源泉,是最为积极活跃的成分。只有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时段。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满趣味性、艺术性与挑战性的导入,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要做到上课伊始趣已生,课中趣更浓,课末趣未尽。

1.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可以化静止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化枯燥为生动,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导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成功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以往的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成了教师的一个人的课堂,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与附和者,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才能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以学习主体地位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与学习权,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质疑,营造创新氛围

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教材与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不允许学生对教材、对自己有任何怀疑,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接受,习惯于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不会自己提问。这样的课堂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其实有着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不会提问,不会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提问,要让学生从“学答”转变为“学问”。在教学中,我总是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文本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一起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全是有思考价值的,我们要注意引导,肤浅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深化,从而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错误的问题要注重引导,促进学生自我修正;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要引导学生课下再考虑。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肯定学生提问的勇气,注重引导,激起学生提问的动机,让学生勇于提问,学会提问,乐于提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