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4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园教师毕业论文

篇1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活动设计。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2.论文。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篇2

为客观公正开展评选活动,首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研究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李 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

张 燕(西南大学,指导教师:刘云艳)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李 春 父母对3~7岁儿童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 华 故事讲述与扮演的结合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

廖 莎 父母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研究

西南大学

魏 燕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

赵丽君 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刘智成 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件的个案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志成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三所幼儿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吕 晓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A幼儿园为例

本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左慧慧(中华女子学院)熟手――新手型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

张 怡(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研究

王微丹(首都师范大学)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型教师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

韩佳伶(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

王剑琳(上海师范大学)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何海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研究

熙(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基于现场的观察研究

李 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现状及思考――以宁波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博聪幼儿园为例

江(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网站栏目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黄 俊(杭州师范大学)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菊芳(杭州师范大学)4~6岁学前儿童心理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许大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张 娣 5~6岁幼儿面积守恒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

向亚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史秀芳 对幼儿园节日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王迎双 国内外幼儿插图比较研究

许倩倩 高教育背景父母指导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

王 楠 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徐仲卿 上海0~3岁社区婴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俞洁静 幼儿园小班支持性游戏环境的初探

仇 芸 基于0~3岁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任 蕾 “抒情型”童话与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朱丹丽 对三套幼儿园教材(中班)艺术活动目标的比较研究

俞 洒 受欢迎幼儿的个案研究

王子 师幼互动中幼儿对教师影响的初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

毛美君 幼儿美术教育中范画价值的初步研究

吴奶儿 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调查研究

严倩颖 短期训练对小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西南大学

唐 赢 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述评西北师范大学

路 娟 关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鼓励奖:

王海霞 吴爱梅 刘丽娜(中华女子学院)

沈笑英 杨欣琳(陕西师范大学)

张 俊 姜 飞 白 云 陈 佳(首都师范大学)

张 颖 陈 夏 金爱萍(杭州师范大学)

陈 琳 张洁琼 陶 涛 邱莹莹 胡巧红 吴海燕

郁 蕾 谢巧玲 高乐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 卓(湖南师范大学) 刘 冉(西南大学)

吴丽玲(华南师范大学) 陈竹君 钱舒琴(上海师范大学)

专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张婷婷(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关于2~3岁幼儿早期阅读倾向的调查

胡 静(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在数学活动中建构有效互动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邹 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体态动作在中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覃小秋(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

吴锦婵(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赖慧珍(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关系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杨 媛 浅谈角色游戏与幼儿生活

许丽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失败

蒙小华 幼儿散文的教学与研究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谢莉莉 中班幼儿快乐感、同情心的研究

王爱萍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

吴霞花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庄碧云 大拇指翘起的度――附属幼儿园家庭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忠明 关于合肥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张 芸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创设与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唐翔燕 关于幼儿园开设兴趣班情况的调查

宣杨杨 幼儿园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之现状调查

卢 静 关于小学生感恩心理的现状调查

鼓励奖:

马丹荔 王 茹 王燕茹 马 静 王亚楠 汪 霞

余琼瑶 杨 蕾(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 群 周 卉 容 秋 李梅花 蓝 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吴桂婷 主子吟 肖 雅 林 玲 林李为(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为更好地将这项社会公益性学术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切实促进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全面客观展示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更有效地推动高校学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在充分总结首届评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主办单位决定。第二届(2008年)评选活动将提前至2007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8年4月30日。从第二届评选活动开始,评选过程将采用严格的“双盲”评审方法。第二届评选结果将及时于2008年5月31目前揭晓。

篇3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 践取向教育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 际问题”,即要有研究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幼儿园教 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能力中的“反思与发展”维度中,明确 提出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 反思,改进保教工作能力,以及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 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这意味着对未来幼儿园教师的 研究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作为一名 幼儿园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专业能力。

 

毕业论文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 最终结果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教育学校实施《教师教育课程 标准(试行)》中“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一课程目标 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 文存在问题,提出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节改革建议,对实现 学校培养“具有_定研究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 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不可否认,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论 文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学生主 观思想而言,每个人都想有_篇属于自己的高质量毕业论文, 学生毕业论文的抄袭现象反映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困难重 重,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如,学生普遍认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 最大的困难主要集中在“选题困难”和“写作能力差”两方面。 上述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平时专业敏感性较差,缺乏从教育现 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意识,缺少参与科研活动、获得科 学地研究幼儿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平时缺少写作练习的机会, 写作基本功不扎实原因之外,学校在毕业论文管理及教学环 节存在的体制问题也不可忽视。

 

根据我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毕 业论文指导工作问卷调查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安排不怡当。根据问卷显示,50.0%的学生认为 我校目前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怡当。目前我校毕业论文时间 安排在大三上学期,从选题到提交最后定稿时间只有5个月 (因为下学期学生要到幼儿园实习),时间非常仓促,其中有1 个多月是在暑假期间,根据学生反映,这个时间学生在家查阅资料非常不便,影响了论文写作质量。第二,指导老师分配不 合理。根据问卷显示,65.0%的学生认为由学校调配给自己的 论文辅导老师专业与自己选题专业方向不_致。目前,我校对 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分配原则是,在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 教师专业对口的基础上,按毕业生总人数平均分配给全校具 有毕业论文指导能力的老师。但由于90.0%以上的学生选题方 向基本都集中在本专业的某一个点上,我校教育专业教师数 量有限,于是就存在很多学生选题方向与指导教师专业方向 不一致的现象,这也极大影响了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 第三,平时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及写作能力的锻 炼。45.7%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论文质量差,主要原因是自己 的资料搜集能力差,写作能力不强。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是,在平时教学中,学生的书面作业一般都是照教材抄写答 案,缺乏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机会,类似论文写作这样的作业几 乎没有。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制及教学环节改革的策略

 

首先,加大毕业论文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一,加强毕业论 文的全程管理,规范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 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纳 入课程管理体系中,进行宏观部署,统一安排。建议毕业论文 具体实施工作由教务科专人毕业论文工作负责,这样便于从 上课程安排、指导教师的协调、学生见实习的安排、论文写作 时间的调整等各方面整体协调;同时,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 程及教师指导情况实施全程管理:从最初的对学生毕业论文 工作及指导教师的动员及培训到过程的监管再到论文结果评审和反馈。此外,学校应制定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 细则。诸如,《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 《毕业论文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辅导奖惩办法》等管理规定。 第二,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指导水平高低,指导教师的专业知 识结构和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指导 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的宽和窄、深与浅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审所能达到的 水平⑴。第三,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改善学校教学环 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应尽早提前,将论文写作时间放 长、论文提交时间灵活放宽,避免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与见实 习及学生毕业找工作等方面的冲突,比如可以在大二下期就 布置毕业论文任务,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中早做准备,在见实习 中注意积累相关素材。

 

其次,教学环节的改革。第一,将毕业论文环节延伸到 教学实践中 ,注重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毕业论文各环节 延伸到曰常专业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曰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各科教师必须树立“全实践”理念。 加强教学环节的体制改革,将毕业论文环节渗透到各科教 育教学实践中,即各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统筹知识、技 能、能力的教学与实践,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技能应用与 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见习、实习机会,让学生获得 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最基础的 素材。同时,专业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其在幼儿园见、实 习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合理分解,将其 与多个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从低年级开始,各专业 课程的任课教师向学生介绍其所授课程的实际应用前景, 帮助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特点,并根据自身兴趣和所学专 长培养并确定对某个研究领域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对自 身后继的学习做出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⑴。这样就可以避 免学生在最后毕业论文选题上出现大面积雷同的现象。此 外,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如,每一门专 业课在每_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写_篇文章,如读书体会、学 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通过多次写作练习,达到提 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增加写作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结合专 业特点讲授“论文写作”知识[2]。第二,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 活动机会,丰富其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在加强教育 科研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 获得科学的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以强化学生科研 意识,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如,应尽早开设“教育研究方法” 课程,对于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建议在学生学习了 “儿童发展与学习”及“幼儿教育基础”模块课程后就可以开设该课程,以尽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教育实践的体验。学生 在学习了科研方法、掌握了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后,有利于 其早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其专业敏感性。此外,学校应鼓 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特别是与幼儿园教育教学 工作结合紧密的校级课题,鼓励教师在做这些课题研究的 过程中多让学生参与,或者直接带着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学 生在历经了项目研究的每个环节后,获得研究教育实践的 经历和体验。同时,为学生提供呈现研究成果的机会和平 台。例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内部资料《河南幼教》杂志,专门 为学生开辟一个教育实践研究栏目,刊登学生在见实习中 的所见、所闻、所感及对专业方面的问题思考。这样,既给了 学生写作锻炼的机会,又增强了其论文写作的成就感和自 信心,为其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杨雪萍

篇4

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从最初注重知识,到强调技能,再到现在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正是基于幼儿园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迫切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见习活动日益重视。一方面增强了与幼儿园的双向合作,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见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对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见习活动存在以下问题:见习时间安排过少、见习缺少针对性,见习过程缺乏有效指导。

二、问题分析

1.根本原因在于重技能轻理论。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艺术类课、师范技能课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虽然也开设了许多专业理论课,但从上到下这种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能力不足。

2.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对见习活动缺乏统筹安排,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见习活动只是作为学期工作的一部分,相机安排,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见习使用手册,学生的见习活动目的性不强,浮光掠影,主要就是关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许多学生经过多次见习仍然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不熟悉,更谈不上懂得具体的工作方法。

3.缺乏对见习指导方法的研究。专业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全程陪同,偶尔点评一下幼儿园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学生在见习过程中的收获主要来自于自身的观察,这就使得见习效果大打折扣。

4.缺乏与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意识。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主要是看,幼儿园教师主要是做,基本就是两条平行线,互不交流。幼儿园教师的实践经验往往比专业教师更为丰富,而由于缺乏合作意识,没有创造条件为双方的交流搭建平台,浪费了幼儿园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对策研究

1.转变观念。

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经历了三次观念性的转变,即由最初的“知识拥有者”到“技术熟练者”再到“反思性实践家”的转变。这种观念性的转变实际上也表征了幼儿教师教育三个不同的阶段。“知识拥有者”重视幼儿教师的知识素养、学历水平,这是幼儿教师职业由非专业走向专业的最初形态;“技术熟练者”强调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反思性实践家”则强调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其终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境界。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提出了从“技术熟练者”到“反思性实践家”的专家形象转变。在舍恩看来,传统的以“技术理性”为支撑的“技术熟练者”的教师职业形象正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动者”为支撑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职业形象。艺术技能只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外在条件,而如何扮演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在懂得幼儿的基础上科学施教则有赖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见习活动恰恰是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印证理论,促进对理论学习的极好的平台。

2.设计见习实用手册。

为了使见习活动能够统筹安排,有科学的依据,需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专业理论课程中确需见习活动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增强见习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加强对见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师在见习指导方面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见习指导方法。

(1)群体辅导。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首先在学生集体观摩的基础上,安排施教老师介绍教学意图,其次由幼儿园教师和专业教师分别点评,回校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最后完成教学反思,由教师批阅,结合问题进一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

(2)小组辅导。适用于幼儿园一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见习手册,观察幼儿行为,教师可以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幼儿行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3)个别辅导。适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前期阶段由专业教师逐一辅导学生完善教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散到各个幼儿园开展试教活动,再由幼儿园教师负责评定和具体指导。

(4)完善课堂教学活动。注重运用情境化教学,注重课堂模拟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见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我认为,加强学生的见习指导,其目的在于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著名教育家阿尔贝兹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经验情境中形成的以特定的实践环境和社会环境为特征,具有高度经验化和个人化的知识。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

我认为,唯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见习活动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动态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而且这种践行与反思是一体的,它是“行中思、思中行”的统一。只有思行合一,才能在螺旋形的进程中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性知识。

4.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请进来,近年来我校经常邀请幼儿园的园长和骨干教师围绕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常规管理、游戏指导、幼小衔接、就业指导等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幼儿园见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进幼儿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增进对幼儿的认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5

为客观公正地开展评选活动,本届评选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华女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青岛幼儿师范学校等院校的部分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评审组评选,现将结果予以公布(获奖证书随即寄出)。

第三届(2009年)评选活动将自2008年12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09年5月30日。第三届评选结果将于2009年6月31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幼儿教育杂志社

研究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周 英(华东师范大学)中班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对其

同伴冲突情境中表现的影响研究

王兰枝(内蒙古师范大学)回归生活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

园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幼

儿园园本课程研究为例

优秀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

吴慧源 多元文化背景下广西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研究

谭 峰 亲子教育机构中教师对家长的指导策略现状研

究――以桂林市A中心为例

赵俊婷 儿歌的教育观研究――基于广西幼儿园课程文

本的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

翁晓鸣 3岁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自主性相关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

鲍艳辉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

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

黄美贤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及相关

因素研究

本科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梅 莉(中华女子学院)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有效阅读指

导策略的研究

杨 云(中华女子学院)中日关于大班幼儿同伴冲突与教

师应对策略的比较研究――日本九州女子大学附

属幼儿园与中国恩儿园的比较研究

章佳颖 (华东师范大学)关于综合主题背景下幼儿园音乐

教育现状的调查

王丽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劳动合同法在呼和浩特市公

立幼儿园的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陈 丽(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视觉支架式教

学提升自闭症幼儿语言能力研究

马芝(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儿童阅读障碍

的ERP研究综述

苏 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行为异常幼儿 的个案观察与分析

骆晓笑(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教师专业

成长动力研究――以L老师为个案的叙事研究

优秀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刘 欢 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开展现状的调查

周惠文 4~6岁儿童对生长和死亡现象认知的研究

刘小娟 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的研究

淮北煤炭师范大学

王颖莉 脚手架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首都师范大学

刘晓川 幼儿园教师常规教育观念的研究

吕小烨 不同时期父母教养观念比较研究

张 艳 北京市幼儿教师游戏观的调查

张 菁 关于幼儿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期望与现状的对比研究

王雪艳 不同情境下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研究

西南大学

张璐琳 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的困境研究

刘淑美 学前专业本科男生专业学习的困惑及对策初探

――基于某大学学前专业本科某年级三位男生

的个案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董钰萍 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家庭支持系统结构分析

何一南1987-2007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状况与分

析――基于四种核心期刊的研究

叶 静 幼儿园新手――专家型教师备课比较研究

汪 静 流动人口家庭的儿童虐待调查

卢美君 平阳县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

鼓励奖:

李 娜 刘陈岑 田 甜(中华女子学院)

刘晓娟 赵雪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郝芳超 徐 菲 王新洁 张莹雪(首都师范大学)

宋 坤 索长清 王宏霞(内蒙古师范大学)

李梦怡 吴小平(西南大学)

胡 莹 张佳誉 徐丽芳 张 婧 袁慧兰 李慧慧

金晓乐 张放放 张燕飞(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专科生组:

优秀论文一等奖: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张梦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周 洁 关于幼儿观看动画片的现状之调查报告

唐守翠 如今的男幼师在哪漂泊――合肥男幼师的生存

现状与分析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吴 晓 幼儿园中男女幼儿舞蹈学习的差异研究

姜美玉 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的研究

阮巧丹 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连丽芳 初探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

陈青南 大班调皮儿童的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

策研究

杨 飘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周 虹 5-6岁独生子女独立性的研究与思考

郑婷婷 中班幼儿生活自主性学习的观察与分析

河南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张秋平 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方珊珊 中班幼儿游戏合作性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宋佳萌 关于青岛市某幼儿园一日食谱中营养成分的初

步分析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韦 微 当前城市幼儿存在的主要膳食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李汪明 开启选择性语言障碍孩子的心灵

优秀论文二等奖:

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亚男 关于大班幼儿独立性的调查

吴桂香 幼儿园活动室墙饰初探

赵 方 关于教师对幼儿奖励方式的初步调查

锁孝雯 关于同伴交往中“被忽视”幼儿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刘冉冉 关于合肥市幼儿园大班教学“小学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廖韫玉 蚌埠地区城乡大班幼儿任务意识发展差异性的调查

苏晓妹 有关幼儿入园准备工作的调查研究

余 彤 孩子在幼儿园安全吗――幼儿园接送和门卫制度的完善及实施

郑州幼儿师范学校

范小颜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乔 莹 谈幼儿数学活动区的开展与指导

未克青 “否定”式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研究

谢 丹 幼儿攻击的成因及矫正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罗晓丹 中班某幼儿攻击的矫正研究

严圆圆 实习幼儿园小中大班区域活动的探索

林 丹 新老师管理幼儿园过渡环节的策略初探

施冬婷 新老师对小班表演区调控组织的基本指导与策略

林 红 幼儿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来自于对大班幼儿的调查

陈真真 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成因及策略研究

林 燕 小班幼儿社会与家庭环境的相关调查研究

高丽丽 小班幼儿的告状原因及应对策略

王佳秀 浅谈台实幼大二班语言区的创设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秦续姣 浅谈新教师如何提高教育策略与机智

邵 分析小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刘 楠 大班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调查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

张悦涵 异性玩具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研究

罗合亮 解开孩子“对着干”的心锁

韦柳媛 幼儿与同伴冲突的原因探析

卢 巧 城市家庭环境对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影响

文 雯 幼儿语言过早成熟刍议

石富莲 教师吓唬幼儿的现象分析

施 慧 谈谈幼儿园师源性心理伤害

赵 露 谈谈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鼓励奖:

黄丽倩 王 璐 张 咪 李伟伟 张婷婷 韩 萍

陈 辉 许媛媛 尤亚平 韩兰兰(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万 雪 王罗敏 刘 欢 付 慧 牛 圆 张晓玲

曲 佳 董 旭 姚 笑 刘翠莲祝 琛(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罗雪梅 周瑜征 陈 芳 汤媛媛 郑自新 郭慧兰

张 云 刘安娜 张 瑛 张 利 陈 娟 严 媛

陈丹凤(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篇6

(日本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大阪;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针对当前日本教师缺乏“实践指导能力”的现状,以培养保育员、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为主的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其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一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每个学生“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与由专职教师每周指导实习学生一次、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用于交流讨论的专题研讨会。同时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

[

关键词 ] 实践指导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育课程

日本长期以来在教师培养课程中多注重理论,缺少与实践的融合,造成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的弊端。大学毕业被录用的新任保育员和教师,在保育教育现场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9月公开发表的题为《重新评估提高教师资质对策》的研究报告显示,新毕业就职的保育员和教师往往无法很好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学校校长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在回答“是否必须提高教师的资质能力”时,认为新任教师能力“不足”或“非常不足”的综合评分为62.1%,其中与“实践指导能力”相关的不足事项高达50%以上,如认为教师“指导儿童/学生的能力”不足者占58.7%;认为教师“班级组织能力”不足者占58.6%;认为教师“学习指导/授课能力”不足者占54.8%;认为教师“解释教材的能力”不足者占53.7%;认为教师“理解孩子的能力”不足者占51.6%。为解决上述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新目标,要求2010年所有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在师资力量培养方面则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实践指导能力”作为改革教师培养的

关键词 。1987年教育职员培养审议会的报告《有关提高教师资质能力的对策》就指出:对教师而言,应该深刻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对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对幼儿、儿童和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热爱,同时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品行教养以及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能力。这种资质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录取、培训、在职研修等各个阶段来完成。为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制定的各项对策也应综合考虑,使之能够贯穿于各个培训阶段的始终。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举措。对志愿选择教师职业的学生,除了重视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的教育实习外,还通过选修课、课外各项活动(福祉体验、义工体验、大自然体验)等,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学生与孩子接触,了解观察孩子。为此,大阪综合保育大学与地方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校联合协作,保证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每周可去实习一天,以此作为学校的辅助课程。中国的教师教育同样存在着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的问题,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创办于2006年4月,是以培养保育员、幼稚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为目标的四年制专门大学。该大学在注重保育员、幼稚园教师以及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还注重与保育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保育所、幼稚园和小学携手合作”(保幼小一体化)的呼声下,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设置了可以同时获取保育员、幼师以及小学教师三种资格的课程。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自创办以来发展顺利,根据2012年度的数据,学生由创办时的80名定员增加到现在的110名定员;能够取得的资格证除原来的保育员资格和幼稚园教师资格外,又增加了小学教师资格。该校根据障碍者权利条约的理念,构建了障碍儿童与健康儿童共同学习的“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体系。针对近年来患LD(学习障碍)、ADHD(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障碍的儿童增多的趋势,考虑到担当特殊教育的老师明显不够,该校还设立了一种为特殊支援学校服务的教师资格证。当然,对当今的日本大学来说,课程安排是有“上限制”(CAP制)的。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该校规定了一个学年选修课程数量的上限,因此也不是全部的学生都能获取这四种资格证。但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还同时享受“上限制”的例外规定,即该校可根据学生一、二年级的成绩,为其提供获取四种资格证的可能性。例如,对没能取得特殊支援学校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只要认识到“全纳教育”的重要性,就可以得到奖励,获得与特殊支援教育相关的学分。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是培养从事婴幼儿/儿童教育的人才的专门大学,原则上要求学生必须获得保育员、幼师或小学教师中任意一种国家资格证作为毕业条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证。在日本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是在大学或者文部省指定的培养机构修完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即可向大学所在的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由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审批同意后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要求毕业生必须修满124个学分以上,其中基础科目24个学分,学科科目100个学分。取得保育员资格的必须修满87个学分以上,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需修满64个学分以上,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需修满79个学分以上。学生取得规定的学分后,可向大阪府教育委员会提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申请,由大阪府教育委员会审批决定授予教师资格证。

二、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课程设置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教育课程主要分为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两大类。下面根据2012年度该大学的教育课程、儿童保育学部与儿童保育学科课程选修科目表对照讨论。

(一)以培养具有丰富人性的教育者为目的的基础科目

基础科目是学生的必修课,共设14个科目,24个学分(见表1)。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社会学、日本国宪法、儿童文学、信息处理、专题研究讨论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宽广丰富的常识与教养,提高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其中包括外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还特别设有哲学科目,但不是纯哲学,而是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人间论。设置这些科目的目的是要把学生作为“人的教育者”来培养。

(二)以培养实践指导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科目

学科科目设置主要分为保育系科目、幼儿园/小学相关科目、实习相关科目和特别研究科目四种。

1.保育系科目。

保育系科目是在保育所以及一些保育设施开设的实习课目,从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开始。一年级的课程和二年级的前期课程多以《保育原理》《保育内容(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综合表现、造型表现)》《表现技术(音乐、基础造型、儿童体育)》《幼儿保健》《幼儿饮食和营养》等为主,还设有与实习相关的科目。在四年级开设《家庭支援论》和《保育内容总论(I.Ⅱ)》,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更加综合的视角来全面审视在课堂或实习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包括理论)。

2.幼儿园川、学相关科目。

与幼儿园/小学相关的科目,幼儿园及小学的教育实习都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有关各科实习的指导方法以及教育方法的研究,重点设置在二、三年级。学校对四年级的学生开设《保育指导法I - II》,作为实习后的指导;对2010年入学的学生,开设作为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教职实践专题研究讨论》。在此专题研讨会上,学生要回顾实习生活,查找自己成为一名教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还有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弥补,通过对自身的反思,为拓展未来提供机会。当然,在幼儿园/小学的相关科目中,还设置了其他课程,如为培养学生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与自豪感、一体感的科目《保育者论》《教育者论》;为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幼儿/儿童成长发展能力的科目《保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培养学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的科目《学校咨询》(I.II);为培养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科目《保育指导法》《学生升学或就业的指导》等。

3.实习相关科目。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设置的实习相关科目,以培养具有高度专业化知识的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特殊支援学校教师为目标,十分重视课程的设置。学校从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作为获取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特殊支援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实习条件,分别设有二年级(与保育相关设施/保育所)保育实习和三年级(与保育相关设施/保育所)保育实习两种。教育实习安排在三、四年级(幼儿园或小学)。特殊支援学校的教育实习将于四年级实施。

4.特别研究科目。

特别研究科目是与实习相关科目有着紧密联系的项目。一年级设有“综合基础专题研究讨论”,二年级设有“综合专题研究讨论”,三年级设有“毕业论文I”,四年级设有“毕业论文Ⅱ”。这些都是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的小班授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来达到两者的融合。同时,它还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研究各种学习方法、培养不断钻研求索的学习态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三年级期末举行“毕业论文中期发表会”,四年级期末举行“毕业会”,学生发表各自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将此作为总结性的学习成绩。

三、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特色教育课程

如上所述,实习相关科目是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特色,一年级至四年级的系统实习指导体制是其教育课程编制的轴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孩子们的实际状态,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编制了理论与实践能够融合的教育课程。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往返于现场实习和学校理论学习之间,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学校实施了被称为“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了“个人学习档案卡”。

(一)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的体验实习计划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特色实习课程,是在一年级设置的《保育实践学习I》、二年级设置的《保育实践学习II》,并且每周组织一次相应年级的学生到保育所、幼儿园、小学,进行“现场实践实习”。该大学还将另一种“保育/教育实习”置于重要地位——职前体验,就是为学生毕业后选择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或特殊支援学校教师等职业进行的择业前培训。学校与附近都道府县的教育委员会(大阪市、京都市、堺市、池田市、门真市、寝屋川市等)以及私立保育所或幼儿园签订协议,积极指导学生选择在被指定的保育所、幼稚园或小学进行“体验实践学习”。学校还负责与相关的公立和私立机关、保育相关设施的接受部门,确认条件、委托接受、掌握实习活动状况,应对解决体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与“职业生活支援室”和相关授课(包含讨论科目)的单位共同合作,将职前体验培训纳入到学校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总的来说,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体验实习”具有以下特点:自一年级起就安排学生去体验实习;体验实习固定时间,每周一次;在一年时间里,每周去同一场所实习;通过一年的体验实习,学生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学会组织现场教学活动,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学校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体验实习,进行学分评定;每一学年有8位担当体验实习的教员,负责体验指导和实习体会的交流。

从一年级就开始的保育/现场教学的体验( Practice),是与各科理论课程的学习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达到融合两者的目的。体验实习计划被称为“与孩子共度1700个小时计划”。1700个小时包括获取毕业资格所需的740个小时以及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每周用时一天,总共960个小时(见表2)。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三、四年级的学生主动参加体验实习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部分学生多采取在保育所、教育现场等做义工的方式,获取相应的学分和工作体验。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为保障体验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相关的授课科目,在一年级设置《保育实践学习I》《综合基础专题研究讨论》;在二年级设置《保育实践学习Ⅱ》《综合专题研究讨论》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的小班教学(大概人数为14~15名),学生每周必须提交“体验实习日志”(日志以填写表格的形式提交,详细记载参加次数、学籍号码、实习生姓名;详细日期、当日天气、实习单位名、详细时间段;观察对象儿童、指导者/实习生的活动;考察与反省;指导担任者的指导意见等)。通过这样的总结和交流,加强学生对孩子、保育、教育的共同理解,从而使个人的体验能与他人共同分享。同时,通过体验实习,还能使学生对保育员、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的职务有基本的理解。主持研究讨论会的老师要对学生提交的“体验实习日志”给予点评和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下周的研究讨论会上反馈给学生,同时进行讲评,其评价基准为5分制,它将作为学生学分评定的依据之一。

(二)个人学习档案卡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每位学生定制了“个人学习档案卡”,内容包括学生的高中毕业校、毕业年份、合格人试种别、毕业后的去向、体验实习场所(单位)、实习单位的评价、希望取得的资格证的种类以及就职内定去向等。通过这张“个人学习档案卡”,学校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梦想与目标,还可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实习和保育教育实习,与孩子面对面的相处,了解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理解不同孩子的要求,培养与孩子同喜同悲的情感,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指导和生活帮助。

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特征

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虽然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的教师培养改革刚刚起步,还在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上述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该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除理论课程学习外,体验实践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四年的大学教育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互动,有助于达到融合两者的目的。

大阪综合保育大学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其一,其课程设置可以让学生同时获取保育员、幼师以及小学教师三种资格,同时学校尽可能鼓励学生获取多种资格证;其二,体验实践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四年的大学教育中。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至四年级持续每周一次的体验实习和保育教育实习,为学生直接接触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机会;其三,为每位学生定制“个人学习档案卡”。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根据学生的资质能力,提供在校的学习指导以及毕业后的择业帮助;其四,设置与体验实习相关的专题讨论课程。该课程由专职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小班教学。在体验实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及时在研究讨论会上,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分享、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4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园必须有一支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智慧的教师队伍。中专学历层次幼儿教师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越来越不能满足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具有学术性的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又不能满足幼儿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智慧兼具的幼儿园教师呢?笔者试图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并推诸实践,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

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根据

1.个人实践理论

欧美国家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个人实践理论”,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用“个人知识”、“实践性知识”来表述。尽管学者们使用的称谓不同,但实质还是一样的,即个人知识是个体所拥有的且真正信奉的、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

有两种理论在支配着教师的思想:一种是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理论,属于公共理论;另一种是教师的个人实践理论,即教师本人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它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真正“所采用的理论”。通过学习,“公共理论”进入教师的头脑中,教师能够叙述出来,但如果未经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教师就难以把它转换为“实践性知识”,因而它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却不能真正指导教师的行为。这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脱节的原因[1]。因此,个人实践性理论非常重要,它影响着教师对公共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它有利于引导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公共教育理论的同时,获得“个人实践理论”。再先进的公共理论,也只有内化为师范生的个人实践理论,才能对将来的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

2.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2]。

当前,世界教育学术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论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可以归结为如下三类取向,即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2]。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教师本人在日常工作中所进行的反思性实践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反思”成为目前教师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最近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要以能力为重,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然而,由于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又过于重视说、唱、画、跳等技能技巧的培养,加之幼儿园的工作烦琐而具体,导致许多教师存在思维的惰性,喜欢模仿,不善于研究,因而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步伐。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重心应放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促进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之上。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在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少儿活动中心以及其他有关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教育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培养策略如下:

1.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改革后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必然要从“教”向“学”转变。为实现“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的转变,可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情境之中,教、学互动,学、做结合。

(1)案例教学。教师选取真实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从案例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评判,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事件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2)模拟教学。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幼儿园相应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个别或分组设计活动过程,编写活动方案,然后在课堂内模拟教学,组织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或活动片段的模拟,最后学生反思评教。为提高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学前教育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理论讲解与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分配比例至少应该是1:1。

(3)课题驱动式教学。教师从当前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热点问题中提出短小精悍的若干课题,组织学生按研究兴趣分成课题小组, 结合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方法介绍,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提出解决课题的各种方案,并模拟课题研究活动流程。通过课题组长阐述、同学评议、教师点评等形式使课题方案从计划到实施力图达到最优化。以课题作为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体会到实际研究的过程与成就感, 深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实践教学竞赛、导师带动式教学等多种模式,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

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化,即将教育训练融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知行合一,不断体验、反思,在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专业教育能力。

(1)专业科研能力训练。把“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毕业论文与设计”等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程,把“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儿童观察与记录”等课程纳入专业限选课程,提高专业科研课程的地位。结合模拟试教、见习、实习、教育访谈等活动,撰写观察日记、叙事报告、毕业论文,在记录中不断分析、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专项职业技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朗诵艺术”等任意选修科目,强化活动方案的编写、听课、评课、说课、幼儿成长档案袋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幼儿家长沟通联系等方面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借助微格教学,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训练。通过试讲、录像、师生及小组同学间共同分析探讨、修改、再次试讲、录像、评价等过程,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讲、唱、弹、跳、画、制”等六种技能,还可以通过开展“幼儿教师六项技能大赛”“十佳教学明星大赛”等,以比赛强化学生职业专项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功水平。

3.教育实践实习全程化

全程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师范生整个在校期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4]。全程教育实践是促进学生专业化成长的需要,也是缩短师范生“由生到师”角色转换过程的需要。

学生参加全程教育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以校内实践为主。强化学生的弹、唱、跳、画、说、操训练,严格进行过关考核。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观摩实践基地、“六一”儿童节等大型活动;也可请幼儿园园长、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具体感知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加强职业意识,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第二阶段:第二、三学年,以基地实践为主。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到基地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学生通过接触、观察幼儿,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通过观摩幼儿园的保教活动、科研活动及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等,促进学生更全面、真实地了解幼儿园教育、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状况;并且在第6学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一周,除了继续观摩、配合教师开展各项保教活动外,力争尝试自己独立带班一次,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感受如何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真实体验教师角色。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为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这一阶段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试教活动;二是在最后一学年先集中实习后顶岗实习 。集中实习一般安排在实践基地,时间一个半月,实践基地幼儿园一般都是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幼儿园教师指导会更规范。顶岗实习可由学生自主联系有就业意向的幼儿园,一方面学生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眼下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7-8).

篇8

[关键词]专业发展;幼儿园教师教育;幼儿教育;世界;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34-05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园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幼儿园教师的终身学习和终身成长,不是仅指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而是包含幼儿园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提升其工作能力的所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从教师专业化概念的首次提出到现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的产生和新制度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改革潮流,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很多国家都把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策略。

幼儿园教师教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幼儿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三个阶段。幼儿园教师教育为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而新时代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又为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纷纷制定政策,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之一。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

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在职进修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初等学院、大学和幼教机构形成伙伴关系。一体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把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进修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世界各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三条。

第一,在延长职前培养学习年限的同时。大力推广在职进修。例如。韩国20世纪90年代延长了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年限,在原来2年的学习时间基础上增加1~2年,延长的时间主要用来进行现场参观、实践学习、体验生活以及科学研究等:缩短幼儿园教师的在职轮训周期,将过去5年一次的教师轮训改为3年一次;延长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时间,把培训期由半年增加至一年。

第二,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联系更加密切。很多国家增设了可以提供在职进修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这使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出现了“以幼教机构为基地”的模式,其在职进修也出现了“以幼教机构为基地”的模式。幼儿园教师教育出现了整合的趋势,而其结合点正是幼教机构这个“基地”。这些国家不仅注重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之间的联系,而且注重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进修三阶段的联系。

第三,建立开放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一体化的幼儿园教师教育要求打破单一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形成多样化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澳、日等发达国家大多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交给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这种培养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开放性,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如社区学院或短期大学(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硕士、博士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二是采用多系科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方式,以满足幼教机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此外,美、英等发达国家大学体系的开放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人能随时参与职前培养,获得相应的入职能力与资格。

二、以幼教机构为本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

以幼教机构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幼教机构和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幼教机构及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发展分不开的。幼教机构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境和外部条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幼教机构的发展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幼教机构的发展需要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幼教机构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幼教机构为支撑和依托,幼教机构的文化、同事关系和协作氛围等是影响幼儿园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以社区学院和大学为本的幼儿园教师教育仍然是各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要模式,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幼教机构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开始提倡以幼教机构为中心的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以幼教机构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参与和指导下,由幼教机构负责人和全体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充分利用幼教机构内外部培训资源,直接服务于幼教机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幼儿教育的培训活动。园本培训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幼教机构的实际工作,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结果。它能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幼儿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幼教机构的变革与发展,因而成为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目前,各国采用园本培训的主要经验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挖掘园本培训的内涵,拓宽园本培训的途径。园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完全在幼教机构内进行的在职培训活动;二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幼教机构和幼儿教育实践为中心的培训活动。如果只局限于第一种含义,那么园本培训就局限于幼教机构本身,变成相对封闭的培训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多采用后一种含义的园本培训,因为完全由幼教机构开展园本培训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后一种含义的园本培训内涵更深,外延更广。例如,前一种园本培训仅限于在职进修,后一种园本培训不仅包含在职进修,也包含职前培养中以幼教机构为本的培训。事实上,目前一些国家为了加强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性,加强了学生在幼教机构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又如,日本幼儿园教师在职进修分为园内进修和园

外进修两种,这主要是根据场所来划分的。可见不仅园内进修可算作园本培训模式,园外进修的某些形式,如与其他幼儿园教师共同研究、参观其他幼儿园等,也可拓展为园本培训模式。

第二,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园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园本培训强调以幼教机构为本的群体合作研究,它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从而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研究的合作方式,即建立起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能够充分发挥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创造潜力,努力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将学习与工作融合,建设一个具有内在的持续发展动力的集体。以幼教机构为单位构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师集体(包括在幼教机构见习和实习的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促进集体、个人和幼教机构的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幼教机构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建立教师组织的共同愿景,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二是通过信息交换、深度交谈和讨论等方式优化组织资源,营造研究氛围;三是提供学习与研究的课题,供全体教师共同研究。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每一个幼教机构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都注重为教师创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条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信任、共同理解的组织氛围,促进了教师集体、个人和幼教机构的发展。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园本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教师和幼教机构的具体要求,从幼教机构和教师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培训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幼教机构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园本培训能够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并能针对幼教机构自身特点和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加以安排,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都能学有所得,而不再使在职进修流于形式。目前,世界各国园本培训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幼教机构的发展和教师群体的发展;二是请专家、学者到幼教机构指导研究,作科研报告:三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新任教师结成对子,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四是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五是开幼儿教育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

三、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

以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关注个体教师的能力发展与学习需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离不开各国有关幼儿园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离不开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制度,离不开幼教机构和教师群体的支持,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传统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模式是外控的,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技能的训练,其结果往往较为消极;理想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内控的,强调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识、感受激发其内在驱动力,并努力在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追求专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在提倡园本培训、强调幼教机构发展和教师群体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主张培养反思型教师,重视以教师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幼儿园教师教育。

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美、英等西方国家,它以杜威1933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为理论源头,并从认知心理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里吸收丰富的营养,逐渐发展为新的教师教育思潮。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主张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培养起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主张教师既是学者,又是研究者,一方面要具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教育的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和处理能力。因此,培养反思型教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职前培养机构和在职进修机构的共同配合,需要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目前,这种培养范式正逐渐成为国际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主流。各国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举措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创设培养反思型幼儿园教师的环境。研究表明,压制性、非民主、不重视共同学习与研究的环境使人缺乏反思精神,相反,重视合作学习与研究的环境则能显著增强人的反思意识。因此,在职前培养阶段,许多国家的社区学院和大学提倡通识教育,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前教育实践,创造充满批判、反省和研究的文化氛围:在在职进修阶段,许多在职进修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幼儿园教师及理论工作者与其他教师开展合作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指向实际的学前教育活动情景。例如,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2年6月发表的《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为了自主学习的幼儿园教师》的报告中提出,在职前培养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实教育环境;在在职进修阶段,要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自主进修的环境,充实幼儿园教师的园内进修和园外进修活动。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向文部科学大臣提交的《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咨询报告中,再次提到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主张。报告指出:在职前培养阶段,学员应在学习一般教育科目的同时,注重获得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在职后阶段,要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及其他学校教师之间的人事交流与研讨活动。由此可见,日本政府注重在学前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创设环境和条件,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促进幼儿园教师的各种研究活动。

第二,以实践为中介,培养反思型研究者。很多国家都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是学前教育活动的践行者、学前教育计划的执行者和学前教育方案的实施者,而且是其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反思者。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反思型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是反思学前教育过程中各种方法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以便作出更科学、更适宜的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反省学前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伦理和道德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作为反思型研究者的幼儿园教师还可根据自身所持有的标准衡量整个学前教育及其所处的环境,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并就教育生活对幼儿的价值进行反思。幼儿园教师作为反思型研究者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离开了学前教育实践,幼儿园教师就失去了研究和反思的对象,就不可能成为反思型研究者。因此,许多国家在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阶段,都注重以学前教育实践为中介,培养学生或教师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其成为反思型研究者。

例如,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在2001年发表的《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研究报告中指出,“要培训和鼓励教师反思自身实践和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应并相应地修改和制订教学计划”,“职前培训阶段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应

该是亲自参与他人指导的教学或实习,这样,教师可以从指导教师那里不间断地得到指导和反馈信息”。可见,美国国家研究院倡导在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阶段要培养幼儿园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反思实践的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