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正高医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正高医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高医学论文

篇1

1.1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高校学风建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高校学风建设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速度,教育者在推进学风建设时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在刚恢复高考制度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学生都能够勤学苦读,学风建设比较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全民经商思潮的影响,学风逐渐下滑,高校的学风建设收到很大的冲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许多学生都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平等的社会竞争,使许多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制约高校学风建设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中,势必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过分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社会道德文化,重物质、轻精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歪风邪气应运而生,一些学生思想受到侵蚀,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另一方面,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影响,由于非主流文化杂乱无章,社会对其又没有很好的约束,使之无处不在。大学生受到校内外的各种诱惑,表现得心浮气躁、相互攀比、投机取巧。这些社会的不良之风严重侵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学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胸无大志,对高校的学风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杜绝社会的不良风气侵害,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高校的学风建设。

1.2学校因素(1)教风有待强化。“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不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领路人,也是帮助学生成才的良师益友,所以教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风。目前高校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与学生交流时间甚少,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保持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导致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得不到升华。更有极少数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上课情况不闻不问,客观上也加速了不良学风的蔓延。(2)制度管理不健全。学校的制度建设是高校开展学风建设的前提和保障。目前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健全的学风建设制度和长效激励机制,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仅仅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中”,“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难以形成持久效应。(3)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要相脱节,没有及时更新,再加上不合理的专业设置、落后的教学仪器设备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求知积极性。(4)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高校对大学生成绩主要的考核方式是考试,唯一的评价标准是成绩。通过考试,可以检验出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的效果,考试成绩就是对学生的肯定,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考核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所以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迫在眉睫。

1.3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会阻碍学生良好的品格的形成。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值过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不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学生,有时会产生厌学的消极情绪,甚至导致一些学生自暴自弃。还有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对其学习不闻不问,导致了学生自由散漫、游手好闲,没有学习的紧迫感。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犯的错误,从来不问事由,轻则痛骂,重则挨打,这样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深刻,这是造成学风不正的首要原因。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虽然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给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人才质量下降致使大学生贬值、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等出现。一些学生认为读大学是为了享受生活,他们把进入大学当做一种生活形式来对待,对学习的热情有所降低,更有甚者完全丧失了学习热情,也失去学习动力和方向。他们没有认识到进入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中点,或者说是人生转折的一个关键点,学习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一个重要手段,也是适应社会、全面发展自我的首要途径。

2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2.1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在思想。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新意识等方面,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牵引作用,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比如可以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己,即对自己性格、专业、兴趣、爱好等爱好进行综合评估,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身在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其个体的主体意识意识和责任意识。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学风建设就水到渠成了。

2.2推进制度建设,规范学生学习行为人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历制度规范的强制,才逐渐进入自觉阶段的。所以,通过高校制度建设规范学生的言行,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学风建设重在教育引导,那么制度建设就是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用制度去规范学风建设,一方面要体现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另一方面又要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可操作性强,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要用制度进行约束和教育,对于违反学习纪律的学生要给与相应的处理,及时纠正他们的行为。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制度建设,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并严格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才能保证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2.3提高师风师德,为学生做好表率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高校搞好学风建设的关键。教师要时刻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要求自己。首先,强化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高度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严谨笃学、学而不倦的探索精神感染学生;其次要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培训,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工作之余要不断学习和拓宽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修养。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以更加完善的身教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篇2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在我国推行的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中被明确提出,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当今教育改革以及高中政治教学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全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创造更多条件推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在政治教学中使人文关怀得以体现,并且还要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各个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教育发展

这些不仅仅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是在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推动我国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方法

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应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理念转变为事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想将理念应用于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模式得以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实现以人为本,改变教育观念

由于我国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了,而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就必须也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问题上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发现与解决新问题,坚持批判主义的精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改变教学观,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的成长,相信学生,爱护学生,将学生作为认识与发展的主体,因材施教,使学生一直处于不断的进步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不仅包括教学计划与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堂外的素质教育,都要将以人为本坚持下去,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2.实现以人为本,改变教育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实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等,将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做的学习效率相当的低,因此我们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只强调文化教育,而忽略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使自己长大成才,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作出规划,使学生不仅具有完善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具备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品质,比如说团队意识,比如说竞争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3

即根据教材的重点、高考考点设计或精选出一定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出恰当的练习题,交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当堂采取课堂小组内部互帮互助的形式实现在讨论中落实,在落实中解惑。通过这一环节,可使学生知识过手,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总之,课堂“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主体、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学生的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明显增强,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行之有效的几点做法

1.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备好课是前提。我们政治备课组每周用4小时进行集体备课后,再上2节正课。备课时,我们做到了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备每一堂课的各个环节的上法。先集体讨论,再由一位中心发言人统稿、最后集体修改,形成教案后统一使用。通过这种认真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我们上课得心应手,有备无患,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了学校课改的顺利实现,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组的两位年轻教师的课改课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好评。2.在情境导入中注重充分利用最新、最近、最典型的时政材料,结合课题主旨,设计出巧妙的问题,进而导入新课,起到了引人入胜,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3.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设问注重了巧妙、灵活、贴近、简练的特点;同时,灵活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向教师发出疑问,后共同讨论解决,从而使师生互动效果好。4.在互动探究过程中,互助形式多样化。如:辩论、讨论、表演等,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5.互助练习环节,采取学生互查、互评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互助意识增强。6.周末考试中,注重考学结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检测、督促作用。7.评讲练习和试卷时,以学生为主体,自查、互查错误知识点,教师给予点拨,最后由学生总结反思题型与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的基础更扎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答题更加规范。

三、课改过程中的几点困惑

通过课改,政治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经过全组教师实践讨论后,认为存有以下几点困惑。1.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与教学任务的繁重性的矛盾不好处理。2.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还有少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弱,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处理“平等性”与“差异性”的矛盾难度大。3.教学模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模式往往会牵制教师展示自身的教学风格。因此,处理好“教法共性”与“教法个性”的矛盾不容易。

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反思

篇4

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教师,笔者常常思考何谓有效教学,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是我们通过各种技巧,实施各种活动,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就达到了事先设置的教学目标呢?还是更应该追求力图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自主地进行思考,并从中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呢?从效果看,前者可以较快地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后者较慢;从影响看,前者容易让学生成为温顺的服从者,而后者更容易让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自主的学习能力;从情感培养看,前者让学生体验的是水到渠成的顺利,而后者则使学生遭遇到峰回路转的曲折。在冰心翻译的纪伯伦的《论孩子》中有这样的话:“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爱,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是训练学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做一个合格的模仿者,而应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所以,有效的高中政治课堂应当是师生双方“心动大于行动”,思维的火花在师生的互动中不断地闪烁,应当有碰撞、有异见、有争论、有质疑。

一、让问题意识成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路标随着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一堂课所展示的知识点很多,信息量非常大。

但是从课堂知识的结构来看,脉络应当是非常清晰的,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更明确本课时知识的逻辑结构,教师还可以通过设问的层次性表达,让学生在理解上由浅入深,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一个个“热点”和“”。当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普遍使用了问题式教学,但不同教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提问把握的时机、内容、方式等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大量听课评课所得的经验,笔者认为如果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一)“小”与“大”的关系教师的提问设置,有“小”有“大”。

只要问题设置得当,无论“大”、“小”,都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小”是指教师问题的切入点一定要小,否则,问题设置过于宽泛,学生可能找不到回答问题的抓手。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廉”的含义时,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广”,然后提了一个问题:“表意的广像什么?是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不知道从何说起,一片默然。教师设置这个问题的初衷可能是要学生联想,“广”字像我们所住房子的侧面。但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生活常识,无法明白教师发问的意图,自然也不知该如何回答。再如,一位教师在讲人大代表的职责时提问:“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是怎么出来的?”这个问题设置得太大了,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常识,极少学生知道人大代表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当然很难准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所以,教师提问的角度一定要小,所提的问题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身心实际,并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契合。“大”是指教师所设置问题的内涵要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和思考。一位教师在讲《意识的能动性》时给出了“2009年全球廉洁指数分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问:“你能从这张图得到哪些信息?”通过观察,学生不仅直观了解到了世界各国廉洁度的差异,而且通过分析还能够发现廉洁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度。这个问题设置可以充分证明人的意识具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动性,达到了设置这个问题的效果。(二)“易”和“难”的问题“易”就是指教师的问题设置应当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意图并能做出较为接近的回答。

“难”是指教师设置的问题能够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或者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设置的问题太容易,往往会失去所设问题的价值。例如,一位教师对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香港民主化程度在数据方面进行比较,并问学生:“你选择生活在什么年代的香港?”其实,教师提供的数据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了学生,90年代香港的民主化程度远高过70年代。显然,教师的设问过于简单,丝毫没有起到让学生“心动”(即激发思考)的效果,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相反,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设问太难,学生如同原地跳跃而摘不到果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因此,教师对有难度的问题不妨通过设置数个存在逻辑关系的简单问题来实现。例如“我国公民为什么必须依法诚信纳税?”

这个问题层次较多,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将其演变为四个小问题:

(1)为什么要纳税? (学生很容易想到纳税的重要性)

(2)我国公民为什么要纳税? (因为我国公民与税收之间独特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任何国家征税都有法律依据,这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对我国来说,还是公民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是十分光荣的行为。)

(4)为什么要诚信纳税? (诚信纳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陆伯鸿老师曾经说过:教师精讲的标志就是进行启发式的教学。通过层层有效提问,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既能由知识的外围触及知识的核心和实质,实现对知识的透彻性讲解;又给学生提供逐级而上的梯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实现思维的层次性跨越。《学习的革命》中有一句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话:“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会问问题。”在一堂40分钟的课上,要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那么教师设置问题的方法与把握提问的时机是关键。

二、让问题意识成为点燃学生探究欲望的火种“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当然,好的、有效的课堂从来就不只是教师依靠自己的知识、技巧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应该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目标。所以,课堂提问,不仅要以学生为对象,更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有疑问,培养学生提问,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剖析知识,整理结构,实施方法,体验过程,树立观念,从而更好地向课堂教学目标靠拢。(一)让学生善于接受,还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创造力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创造力从何而来?笔者以为,应来源于人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真正困扰教师的也许不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而是学生不知道自己欠缺在哪里,更不知自己为何有此欠缺?我所教班级的一位男生,对于数学科目平时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每逢考试,分数总不理想。我问他原因?他也不明所以,老师讲的都能听懂,笔记也都认真记了,就是一到做题就不会了。相反,一位同事的孩子被保送北京大学,谈起经验,他说,自己的孩子特别懒,老师讲的方法,他认为还太复杂,他会想方设法去找更为简单的方法。对于公式,他不愿死记硬背,而是设法弄懂公式的原理。两个孩子的差异在哪里?前者只知接受,不愿思考;后者穷根究底,追根溯源。在学习生活中,质疑的兴趣、能力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往往更大。因此,有效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接受,更要教会学生有穷追不舍的质疑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一年级,笔者曾做过一个对比实验。每节课都会留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经济活动主体的拓展。在A班,会联系最近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极有兴趣,听得非常认真;在B班,我安排学生按照学号一个不落地收集资料、做成PPT课件,自己演讲,我只提供参考意见。一开始,B班学生发言质量不尽人意。但半个学期过后,情况开始转变了。A班上课秩序依然良好,但B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对上课发言的期待程度,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深度都要高过A班。此外,还发现原来成绩并不太好的几位男生, 其实理解能力相当强,对政治课的学习参与度明显增加。在高三的教学中,笔者更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将知识点的复习问题化,各种类型的题目审题、解题问题化,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自学预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增强。比如,前不久,就有学生对练习中的一道题目进行质疑:“经济适用房属于社会保障中什么内容?”标准答案为“社会互助”。但学生认为经济适用房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同时适用对象是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应该属于社会救济或者社会福利。虽然,查遍现有资料,还不能确定答案。但学生这种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良好倾向,已开始显露出来。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想,这应该是有效课堂追求的吧。(二)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

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如果只是有许多没有质量的问题和想法,学生的质疑也只是摆设而已。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敢问、爱问,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懂得“会问”。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提问。其实,经济生活和许多现象包括的道理具有相通之处。例如在分析“国家在新疆地区试点资源税改革的意义”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类比思考:“同济一附中的学生为什么必须穿校服?”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教师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小问题:A学生为什么穿?(是由他的自身性质决定的)B学生穿校服有哪些好处? (即意义)这样,许多经济问题也都以类似方法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并在逻辑上关联递进的问题。抓关键词教会学生提问。学生的提问也得有抓手,特别是有时材料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容易顾此失彼,挂一漏万。这时,只要紧紧把握主语、宾语等关键词语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例如在分析“国家在新疆地区试点资源税改革的意义”时,只要把握“国家”、“资源”、“税”等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将材料转化为三个问题:A国家在做什么? (宏观调控,给主体行为定性)B为什么要对资源征税改革? (资源的性质、特点和资源节约使用的好处)C为什么进行税的改革(税率的地位,税收的作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学生明白如何从多角度提问,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考虑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会层次性提问。例如,2010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的论述题,看起来在教材中有专门的论述,但是据笔者了解,许多学生仅停留在对“和平发展”整体性原因,即使谈到国内外原因,也只是谈到最浅的一层含义。如果将这个问题细化,可以列出四个小问题:A为什么要发展?B为什么要(或能够)利用和平实现发展? C为什么要和平? D为什么要(或能够)通过发展促进和平?能提出并分析上述四个问题,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富于问题意识的教师应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篇5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依托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教学团队建设的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能够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高校必须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和改革,维护其重要的地位,从各个方面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存环境的实际情况看却参差不齐,总体上综合性院校最好,文科类学校为其次,理工类学校的大部分状态有待提高。

1.行政机构建制。教社科[2008]5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理论研究机构,又是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部分高校已经按照文件要求,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二级机构。但是,考虑到各种情况相当一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依然持观望态度,没有实质行动,依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门维持在教研室的级别,有的学校虽然也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但都是所谓“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而已。当然,有的理工类院校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南昌航空大学,由于其学校领导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校发展、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不仅建立了学院,而且在建设经费方面也能够满足需要。可以说,只要行政建制一天不真正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就不可能得到维护和提高。为进一步落实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各省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并且要求没有按照教社科[2008]5号文件精神办事的高校,务必于2009年秋季开学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独立二级机构。

2.学时保障。按照教育部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规定,高校必须按照各门课程的学分开设,不得随意变动,具体学时依据各高校的标准确定。大部分高校在学时保障方面还是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在学分和学时方面严重不足。有的学校表面上学时和学分都有保障,但却随意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导致理论教学学时变相减少,这明显违背了教社科[2008]5号文件规定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学分为2学分文件精神,这种学时安排使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学时不足,只能够蜻蜓点水地抓住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讲述,很难系统讲述。

3.同工同酬。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应该不低于其他教师,甚至可以向其倾斜。大部分学校是能够实现同工同酬,甚至也的确有部分高校进行了适当倾斜。但是,有些高校,包括理工类高校,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总是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没有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同工同酬,更不可能有所谓倾斜。

面对这种生存环境,要真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引起高校党委和行政的进一步重视,在高校党委和行政的相关政策的扶持中,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的生存及发展环境,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学团队的差异性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立必须经过正常的程序,按照学校的整体部署进行,与其他教学团队共同竞争,并经专门机构最终认定。按照教高[2007]1号文件的精神,对教学团队进行培育、遴选和建设,对于不符合建设要求的教学团队,必须终止建设。

1.遴选过程中的基础差异问题。理工类高校是以理科工科专业为重点、特色和代表的学校。一般来说,理工类高校中发展水平高、发展历史长、学科层次多和实力强的专业都是理科和工科专业,文科类专业则都呈现出学科点少、层次低、办学时间短和实力弱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虽然时间也很长,但是,由于理工类高校一般没有本科专业做依托,其发展水平与其他综合性院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如何在相对较低的基础上谋生存求发展,关系到教学团队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学团队遴选过程中,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与其他强势学科的教学团队在同样条件下竞争,将很难获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扶持和资助。因次,高校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基础科学分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进行适当扶持非常重要。

2.运行中的扶持力度问题。教学团队通过遴选后,将在遴选部门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着手进行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不仅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会进行资助,团队所在学校也需要进行配套资助,校级教学团队则由学校直接进行资助。在确定资助的过程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否需要进行倾斜、如何倾斜,关系到教学团队的发展。

3.考核标准的差异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关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也必须接受主管部门的定期考核。由于身处理工类高校,教学团队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与其他高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如何依据这些差距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考核的实践看,这个差异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准的高低问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依托的课程发展基础及速度与其他课程相比有差距,这是客观的现实,教学团队的考核部门必须正视这种现实,在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考核标准时不能太高,而必须低一些,以确保经过努力建设的教学团队能够继续获得资助,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标准的内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体现形式与其他课程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考核部门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确定考核指标时不仅标准要低,而且要不一样。考核部门必须实事求是,因课程而宜,体现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不能与其他课程标准一样,搞“一刀切”。

三、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融合问题

兼职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以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原则,符合教社科2008[5]号文件的精神,是缓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紧缺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在任何一个高校都普遍存在,只是理工类高校表现得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少,相当一部分文科基础的行政人员由于在职称评聘中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所以他们就以兼职教师身份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解决好专兼职教师的融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兼职教师能否加入团队的问题。按照一些高校目前的做法,教学团队的教师一般是专职教师。但是,由于目前教学团队建设处于初期阶段,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也不会超出2个。随着团队建设的深入发展,如果需要拓展新的团队,而专职教师又很难满足团队建设的要求,则吸收一些教学质量高、学生反映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兼职教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53-02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和积累,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教育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教学素材。纵观医德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以及社会普遍反映的医德问题,大多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例如:“推己及人”、“医非仁爱不可托”等,这些医德的理念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应该将其精髓引入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贯穿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2014年5月4日主席考察北京大学在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医务人员的重要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担负起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内在统一的。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为教育的目的。例如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的教育、思想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这些内容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谋而合。在高职学院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缺失及其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失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的高校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们都非常的时髦,他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文化和节日非常了解,并被卷入“海外热”的浪潮中。最热衷于韩剧、美国大片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名著等了解甚少,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文化层次的差异,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知识十分薄弱。

(二)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1.高职医学院校教育的弊端。高职医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医卫类学院,主要是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医务人员,医学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院都会比较偏向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教育,而对于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一般都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况,更不用说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导致培养出来医务人员并不具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都比较差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重要症结所在,也是现在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正确地传授观念。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除了重视本课程的传授之外,对其他门类的课程也不应该持有偏见。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老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高校任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外,需要全体的教师们共同地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观念的传授。

3.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目标非常的明确,这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让学生更好地就业就成为一个比较单一的培养方向。但很多的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比较青睐复合型人才,他们更注重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

4.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来说都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上存在一些差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来,要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得到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提高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一直传承下去的。如果作为一个国人,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连自己的国家传统文化都不了解,是可笑和可悲的。

篇7

备课环节 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印象不佳,对这门课的认同程度不高。“选而不来,来而不听,听而不专”仍旧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一种常态,大学生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对其成长所蕴含的重要意义。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历史和社会层面的原因外,教学缺少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关键的原因。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基础性的环节。要想改善这门课的教学,改善其备课是首要的环节。而高校思想政治课之所以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与备课环节存在着的问题也有莫大的关系。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众所周知,备课主要是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

一、学情的分析

之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具有正确的政治理念、高尚的道德素养和民主法治观念,成为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充分发展自我的人。而这些观念的培养和形成,不是受教育者被动接受所能成的,而是其主动接受、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受教育者才是关键因素。必须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这里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心理需求等各方面,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我们所要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对自己没有用处,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而是觉得自己被迫上这门课。很显然,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因为这门课对学生没有用,而是当前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号准学生的脉,没弄清楚学生需要什么,没有搞好学情分析。正是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状况、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研究不到位。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并不合学生的胃口,这才会出现“老师讲的费劲,学生听得没劲”的情况,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学生想听的。

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其次,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信息的搜集、统计和分析等工作为核心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学生政治思想的实际状况和时事形势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或调整教学内容,解决学生现实的思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和提高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而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走入学生中间来,与学生很少有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基本上是老师上完课就走,课上课下都没有交流的机会,甚至有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老师的姓名,老师和学生之间都难以相互了解和沟通。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也往往忽视甚至根本看不到对来自学生的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工作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过程中的前提性、基础性地位。这些都导致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不了解,自然也就难以摸清学生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内容的处理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它要求教师能够摸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弄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要搞好教学,既要深蕴的基本原理,又要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并能够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这个教材的权威性、理论性和思想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个教材并不能全面反映各个地方发展的具体情况,它更像一个教学大纲。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时事形势发展的情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等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仍存在着这样几种不好的状况:有的老师只是空洞地宣讲教材上的理论,没有与实际结合起来,让人觉得枯燥无味;有的老师则只是一味地批判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不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的任务,使学生对这门课更加反感;有的老师则是泛泛而谈,仅列举一些数据,缺少有血有肉的情节,教学上缺少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情况都是应该避免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笔者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可以把宏大的理论和细小的生活情节结合起来,每个人生活的变化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则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选取身边的典型事例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二,可以引入更多的学理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修养。他们不仅仅满足于事情的描述和浅层次的分析,更希望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为学生提供有一定深度的分析既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也有利于加深对这门课的认识和感情。第三,要以开放的姿态宣传,要有理论自信。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而每一种思想之所以能够传播、流行,显然都有其合理、科学之处,当然也有其片面之处。不应该片面封杀或者是一味地批判、否定,而是应该加以引导,增强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既看到其科学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不应把与其他思想流派对立起来,唯我独尊,过于自大的姿态只能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第四,既不回避现实问题,又要加以正确引导。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方面仍旧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比如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加剧、弥漫着全社会的腐败风气、政治上的不够民主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导致民众对党和政府不满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问题又是民众高度关注的,也是广大青年学子极为关心的,针对这些问题,课堂不能回避,不能一味地宣扬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好的一面,而是要直面这些问题。当然直面这些问题并不是说一味地批判党和政府,而是要分析出产生的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让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是在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的,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社会主义带来的,不是带来的,而是与我国的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等有极大关系。

正如前面所言,要想处理好教学内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这需要教师要深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教师首先能深刻认识和理解的科学性,才能增强自己教学的说服力。其次,需要教师能对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有许多教师对于基本理论研究不深,难以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体验和感受也比较缺乏,比如,就连很多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的教师,也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去参观考察过。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不能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课堂注入一种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我们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课堂讨论法、问题教学法、练习法和读书指导法等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特点。而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等,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采用大课的方式,一起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甚至几百人在一起上课,这让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余地比较小,不太适合除讲授法以外的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有其优点,但同时因为这种方法难以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互动,也难以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因而缺少思想的碰撞,灌输意味很浓。当然,老师们也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着改进,但是这种改进更多地体现在制作精美的课件等方面,力度有限。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上课场景就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授。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小结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旧面临着认同程度不高的问题,对我们每一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这仍是一个严峻的事实,这涉及到我们工作的意义和成效的问题,因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极为迫切,这需要我们每位从业者认真对待,不断提高和改善我们的教学质量。所谓“功夫在课外”,改善我们的教学,就需要我们从备好每堂课做起,注重每一个环节,扎实而有序地推进我们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志荣,薛忠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工作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171-174.

[2]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4):54-58.

篇8

【关键词】SOLO分类法、评价、高中政治、政治高考题、优点、局限

一、SOLO分类评价理论

S0L0的英文全称为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即可观测的学习结果的分类法。SOLO分类法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是由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J.B.Biggs)先生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的,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源头——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让(Jean.Piajet1896-1980)的发展阶段学说。(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2)前运算阶段(2左右到6、7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3)具体运算阶段(从6、7岁左右到11、12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4)形式运算阶段(11、12左右到14、15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皮亚杰的理论的困境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

然而,实践证明,皮亚杰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假设,真正的儿童心理要比这一理论复杂得多。比格斯的同事在实践中遇到了两个困惑: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他可能处于具体概括运演阶段,而在数学学科中却仍然停留在中级具体运演阶段。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例如,一名儿童的数学水平已经到达形式运演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倒退到中级具体运演阶段。

比格斯对皮亚杰理论困境的回应,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比格斯先生及其同事把一个人在回答某个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从这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中区分开来。他们认为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无法直接去测量的,称其为“设定的认知结构(HCS)”,而把一个人在回答某个具体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称为“可观测学习成果的结构(SOLO)”。HCS是相对稳定,而且是不依赖于教学的,可用来作为学生的标记,并非学生在某个特定的测试中的表现。而我们关心的并不是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而是关心通过教学学生发生的变化,即寻找学生学习质量出现差异的原因。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SOLO分类评价理论被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格斯先生及其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SOLO分类法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SOLO分类法在学校教学的两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对学习目标的界定阶段;二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阶段。

“SOLO”是英文“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的首字母缩写,意即:观察到的学习成果的结构。SOLO分类法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学说,它将学习成果划分为五个层次或称五种结构,五种结构及其含义如下:

(1)前结构: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所面对问题的简单知识,或为以前所学的无关知识所困扰,没有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思路,解答都很混乱,答案可能并不为大众所接受,所做出的回答是对于问题的重复,或者根本就没有弄清楚题目。

(2)单一结构: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理清问题的线索,明白问题的指向,关注题干中的相关内容并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回答只能联系到一个事件,没有一致性。从这一点很快地就得到结论,因此有可能对于问题的回答本身就存在着矛盾。

(3)多元结构: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找到更多的点,但是不能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虽然找到越来越多的正确的相关特征,能够把握问题的线索和多个相关的素材,但是仅能联系有限的孤立的事件,很快做出结论,还没有能将它们有机整合的能力,不能深入地对各个问题之间做出联系。

(4)关联结构: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整合各个部分的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具体问题;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相关素材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或是在已有的经验范围内进行概括和归纳。而且在给定的系统内没有不一致的问题,表现为能回答或解决较为复杂的具体问题。但是只能在一个路径上做出结论,在系统之外可能会出现不一致。

(5)拓展结构: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归纳问题以学习更多的抽象知识,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相关素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以此做出推论。能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归纳和演绎,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允许开放式的结论以及符合逻辑的对于统一问题的不同的解答。这代表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表现出更强的钻研和创新意识。

从上述分类法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比格斯提出的思维分类结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具体说来就是从点、线、面、立体、系统的发展过程,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能力的层次也就越高。其次,SOLO分类的焦点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质”,而不是回答问题的“量”。虽然没有量的支撑,质是无从体现的,但针对“质”的评价与针对“量”的评价的确大有区别。例如,传统高考政治题目中的主观题评卷,我们就习惯于把答案细分为若干个采分点来打分,这基本上就是一种针对“量”的评价方法。SOLO评价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更不在乎学生写出了多少字,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

其次,人的认识不仅在总体上有阶段性的特点,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仅从总体上看是这样,从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的学习上看也是这样。从SOLO五个层次分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前三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后两个层次是理论思维的飞跃。而要实现思维能力的突破,又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这一思想对我们政治教学的启发是相当大的。近些年来我们对政治思维能力的研究似乎演变成为一种口号式的文字游戏,大家都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等,却很少有人能够结合具体的现实问题来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比格斯给我们的启示是,政治思维能力的研究不可能离开具体的问题情境。

二、如何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分析政治问题

过去十多年,我们对政治思维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分类上,影响最大的就是考试中心颁布的十项政治学科能力要求,如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不失为研究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只有利于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却无法确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层次,因此在评价上就难以拉开学生的差距。从历年的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报告只点明了本套试题涉及到了哪些能力项目,却无法指明这些能力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SOLO分类评价力求解决的就是能力的层次问题,其能力层次的划分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的能力类型,也适用于所有的主观题题型。下面就分别以材料题和问答题为例,说明SOLO分类法是如何划分政治题目的能力层次的。下面尝试用SOLO的评价标准对今年的高考政治主观题进行分析。

(2009年高考福建卷文综政治39题前半部分)某校高二(1)班同学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展开讨论。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有关问题。

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使汉初社会凋敝残破的局面得以改观。史称“萧规曹随”。

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汉武帝凭借丰富的物质积累和稳固的统治基础,开疆拓土,实施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就了西汉盛世。

甲同学:“萧规曹随”反映曹参推崇的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他以“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1)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2)请从我国政府的基本只能和作用的角度,对“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加以评析。

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如:答:(1)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答(2)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是错误的。

单一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1)如:答:(1)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答(2)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政府必须履行其承担的重要职能。

多元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答:(1)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答(2)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政府必须履行其承担的重要职能。必须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对人民的社会生活进行管理。

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答:(1)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和“守旧主义”。答(2)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政府必须履行其承担的重要职能。必须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对人民的社会生活进行管理。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必须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

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答:(1)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B.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反对“”和“守旧主义”。答(2)A.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履行其承担的重要职能;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必须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对人民的社会生活进行管理,因此,政府应有所作为。B.我国政府不能包办一切,因为政府应该有所不为。

(2009年高考福建卷文综政治39题后半部分)乙同学:今非昔比,我们不能一味地“萧规曹随”,应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作出反应。当前我国已拥有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体制和稳健的市场潜力,具备了应对各种变化的实力。就应对金融危机而言,目前我国采取了有别于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措施,请看我搜集整理的措施对照表(见下表)。

我国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措施对照表

(3)比较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就我国当前采取的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一项财政措施,说明其经济意义。

(4)请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当前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措施的理由。

前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出现了一个简单的判断,我们不知道学生是根据什么得出这种判断的。如:答:(3)简单地把表格中的内容抄下来,不能说明其意义。答(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就是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批判。观点的表述简单而且错误。

单一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只看到问题的其中一个方面,学生只根据片面的材料就得出绝对的结论。如:答:(3)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答(4)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就是破除为主。

多元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多个方面,但是未能建立起这些方面之间的联系。如:答:(3)A.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B.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C.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答(4)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我国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是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正确判断。

关联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不但能够联系起多个事件,而且能够在多个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答:(3)A.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B.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C.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有利于促进公平,保障人民生活;E.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F.有利于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答(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我国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抽象拓展结构的回答。这种回答能够把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层次,能够从理论上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发展规律。如:答:(3)意义:A.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B.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C.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有利于促进公平,保障人民生活;E.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F.有利于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DEF也可以为:D.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E.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F.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答(4)A.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我国采取有别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是根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正确判断。B.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当前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就是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的新举措。

高考政治科主观题评分标准——强调“结构”:第一层次:没有运用材料,直接作出判断;第二层次:能利用单一材料,得出简单的结论;第三层次:能利用多个材料,归纳得出结论;第四层次:能发现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并进行解释;第五层次:超越材料本身而进入抽象、提升、创新的层次。从评分标准这一要求上来看,和SOLO评价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1)SOLO评价法是“采点”和“采意”相结合,以采点为基础,以采意为归宿。(2)SOLO评价法的核心精神是追求历史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符合新课改的理念。(3)SOLO评价法的操作核心是按思维层次来打分,阅卷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准确把握考生的思维层次。(4)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拥有5个层次,有些问题低于5个层次,有些问题则高于5个层次。(5)SOLO评价法不但能转变我们的考试观念,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

从上可以看出:SOLO分类评价法的五个层次分别代表了学生对于某项具体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回答中,教师可以参照上述标准就学生对该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出判断。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诊断,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反馈,所以SOLO分类评价法可以用于形成性的学生学业评价。另一方面,如果将上述五个层次赋予不同的等级分数,那么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质量就可以被量化,量化的分数又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从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反映出的情况看,我们的学生多数在第三、四个层次,只有极少数可以达到第五个层次。这使我认识到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训练学生的抽象结构思维以达到理论的高度去分析问题。

三、由SOLO分类法引发的思考

(一)利用SOLO分类法对于试题答案组织进行评价的优点:

第一,SOLO分类法作为一种质性的评价手段,对于指导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功效。从传统的高中政治评价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是从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语言表达和书写等几个方面来对于学生的高中政治进行分项打分,然后把各项分数相加得出总分。教师并不知道自己的试题答案组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也并不知道自己试题答案组织能力处在哪一个水平层级上,应该如何去提高以达到更高的层次。而SOLO分类法这一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诊断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的作用。简单而准确地呈现出教师和学生的欠缺之处,促进教与学的进一步提升。

第二,以SOLO为代表的等级描述型量表对于等级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所以用它来评定那些有着较为明显的步骤特征或等级层次分明的开放性强的高中政治试题,其效果会比其他方法更好。SOLO分类法的应用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比格斯的SOLO分类法与皮亚杰的阶段学说有很大的差异,SOLO分类法依据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皮亚杰的阶段学说依据的是学生的年龄段。而SOLO评价法与传统的评价法的区别也是巨大的,它力求能够准确评价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SOLO分类法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无论是文科的问题还是理科的问题,实践证明都基本上可以根据该方法进行思维层次划分。其次,它有利于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预先确定学生学习某一问题要达到哪一思维层次,并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三,它有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它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第四,它为检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

(二)利用SOLO分类法对于试题答案组织进行评价也存在一些局限:

SOLO分类法使教育评价深入到质的层面,这是该理论无可替代的优点,它可以为师生提供有关教学质量的有用信息。由于评价方式影响决定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所以SOLO分类评价法具有帮助教师诊断改进教学和激励学生采用深层探究式学习策略的双重功能,这一点已为比格斯先生及其同仁在香港中小学所推行的大面积实验所证实。为使SOLO分类评价法更易于操作,目前他们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和教师编制可供各科使用的SOLO题库。不久的将来,随着SOLO题库的问世,该评价理论将在教育评价领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然而应当指出,如同其它评价理论一样,SOLO分类法也有其不足:依据该理论编制的SOLO试题其区分度就比百分制试题低,因而不宜运用于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

第一,SOLO分类法认为学生的试题答案组织可以呈现他们的发展,认为试题答案组织成果是能够被观察、分类和分析的,但南于有的评价者对于SOLO分类法层级划分在认识的一致性方面存在问题,以此为依据的分类在测量学习结果时,存在概念上的模糊性,因此对评价者的培训就变得至关重要。而对于评价人员进行培训又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利用SOLO进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在可操作性方面将面临挑战。

第二,用SOLO分类法来评价学生的试题答案组织,区分度比百分制要低,不适合大规模地选拔性考试。

第三,学习风格、焦虑及其个性特征、能力等等都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还有待于研究。

另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高中政治也并非会完全归于这五个层次水平中,在两个相邻的层级也可能会出现过渡阶段的水平。这些行为表现从最优秀到勉强符合,呈现出层次性。我们可以对等级的标定做出这样的规定,用不同的字母来代表不同的等级:E代表前结构,D代表单一结构,C代表多元结构,B代表关联结构,A代表拓展结构。我们又可以把每个层级分出三个水平,水平1(一)为勉强符合某一等级,水平2为比较符合,水平3(+)为非常符合。例如,学生的高中政治若非常符合拓展结构,则评定为A+,若比较符合即为为A,勉强符合即为A一。在具体的评价中,每一个结构水平特点的界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习母语的规律出发来确定每个结构水平的特点。例如,学生的组织答案被认定达到关联结构水平的高中政治假定为出自于一个高中生之手,那么按照SOLO分类法来进行评价可能只能被划分到单一结构这一水平层级之上。在对于试题答案组织进行评价的时候,在大规模评卷之前应该有一个试评的工作,确定在SOL0各个层级上学生在试题答案组织时所呈现出的思维结构水平,以此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虽然把SOLO分类法应用于学业评价仍然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但作为一种质性的评价手段,在指导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面确有独到的重要功效。我们尝试着用SOLO分类法对高中政治学业进行评价,希望广大教育同行对于这一理论在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应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从而为我们的中学学业水平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开拓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度百科首页:词条搜索《SOLO分类理论》

2.JohnB,Biggs,&KevinF,Collis(1982),EvaluatingtheQualityofLearning:TheSOLOTaxonomy(StructureoftheObservedLearningOutcome),AcademicPress.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