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吉林水利论文8篇

时间:2023-03-17 17:58: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吉林水利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吉林水利论文

篇1

关键词: 水利水电;设计;创新

Abstract: The general construction of hydropower engineering design cycle, large-scale investment, the technical conditions complex, it is impossible to establish and, like other manufacturing standard cost control system,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design enterprises.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desig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水电工程建筑设计行业间的竞争也不断增强,设计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努力做好工程设计、控制项目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广大水利水电企业在低成本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的关键手段。基于此, 笔者提出一些见解与同行共勉, 把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以满足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各界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要求。

1 建筑设计特点

(1) 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和范围由水工专业根据使用要求确定, 即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基础受到水工建筑物的制约; 而建筑物高度则由水力机械设备吊装高度或水闸启闭机运行高度、变配电设施高度等因素确定。鉴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平面位置、尺寸、形状和高度均已由相关专业确定, 即建筑设计空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变化, 这就给建筑艺术的创造增加了设计难度。

(2) 水工建筑物周围一般都有山、水、林、路, 甚至有一部分在城区, 如城市防洪工程, 这给建筑艺术的创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将建筑融于其中, 构成美丽、人水和谐的人文景观环境。

(3) 水利水电工程将带动当地经济建设,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同时, 当地经济的发展, 又带动周边建筑物在当地传统建筑基调上的升华, 丰富建设地点局部的人文景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形式应有超前意识。当附近建筑群建起来之后, 先建成的水利水电建筑与周边后建的建筑群融合, 并且不逊色于后期的建筑群。

(4) 受传统节约思想的影响和管理机制的制约,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未对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研究, 所列概算资金偏紧, 因此, 在施工图设计时, 往往比概算数额有所突破, 被视为不合理、不合规。施工图设计时要求用很少钱的前提下, 做好建筑设计这篇大文章, 无疑给建筑设计创新带来诸多困难和阻力, 再加上建筑设计不是初步设计审查的重点, 在施工图设计时受到业主思维模式和经济条件限制, 方案变更的随意性较大。因此, 相当多的建筑实施方案, 已不再是建筑师们所构思的方案。

(5) 由于水工建筑物处于水体中, 必须考虑安全防护与防范, 又由于相当一部分水工建筑物处于边远地区, 建筑设计应考虑特殊的防范措施, 确保人身和室内设备的安全。

2 建筑设计实践

多年来, 笔者在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工作时, 总是考虑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的特点, 精心地做建筑方案比选, 寻求适用、经济、美观并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方案,以期建成后能形成良好的水利景观。现在以某四顾闸工程为例谈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

四顾闸工程主要由上下闸首和中间的船闸闸室组成。上闸首位于湖之中, 下闸首位于长江江堤之上, 下闸首成为挡水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上闸首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

(1) 上闸首位于湖泊之中, 从湖过闸到长江的船只和停泊在船闸引航道的船只, 以及穿梭于堤顶公路上的车辆和旅游观光的人们, 都能看到上闸首, 因此 4个方向的立面都要做精心的处理。

(2) 上闸首的闸门为平板钢质闸门, 用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垂直升降。左右两侧的输水廊道闸门由螺杆式启闭机启闭。启闭机底座高程和启闭机房建筑范围均由水工和机电专业确定。

鉴于上述外部条件, 建筑设计作了如下处理:启闭机房飞架于船闸上闸首之上, 距闸室顶面平台高度约 10m, 机房两侧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 内部布置管理室、配电室、楼梯间。建筑设计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水工和机电专业的要求, 即建筑设计的平面尺寸和高度达到各专业要求, 同时考虑如何将建筑融于自然山水之中。船闸左边是山, 上闸首伸入湖面之中,结合这种地形, 构思出上闸首两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高耸如山峰, 启闭机房设计成如水的蓝色拱形玻璃幕墙。形成这样一种大思路后, 再进行细部推敲。将两侧的房屋顶部设计成曲墙状, 如层层叠叠的山峰,并精心布置窗户, 启闭机房的外部围护结构为拱形玻璃幕墙, 建筑材料采用蓝色镀膜玻璃, 在远处看, 玲珑剔透, 给人以水天一色的感觉。整座上闸首建筑如长虹卧波, 融于自然山水之中,给人以美的感受。

下闸首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

(1) 下闸首位于四顾山和苇源口之间, 且是堤防挡水工程的组成部分, 堤顶公路在前面通过。来往过闸的船只和堤顶公路上的人群都能看到下闸首建筑,各个方向的立面处理都应美观。

( 2) 下闸首的闸门为横拉钢质闸门, 用固定卷扬式启闭机启闭。左右两侧的输水廊道闸门由螺杆式启闭机启闭。

(3) 船闸的控制系统和船只行驶的指挥系统全部集中于下闸首, 其各层的平面尺寸和高度均由水工和机电专业设计师确定。

鉴于上述外部条件, 建筑设计作如下处理: 下闸首建筑依山水而建, 左岸建筑高 4层, 内部布置控制室、管理室; 右岸建筑高 2层, 内部布置变压器、配电室, 按照不同房间的使用要求, 进行合理布置, 将下闸首整体建筑设计得错落有致。在此基础上, 对建筑细部进行处理, 把房屋顶部设计成曲墙状, 控制室局部设拱形玻璃幕墙。下闸首与上闸首遥相呼应, 犹如一首优美的旋律, 在山水间回荡。

3 建筑设计创新前景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 除了要满足安全、使用功能、运行管理要求外, 在外形上要创新, 突破以往火柴盒式的建筑格局。设计人员要以创新和求实的精神去思考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的前景, 为创造优美的水利景观开拓前行。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将逐步向改善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方向发展, 其功能将逐步扩展至旅游业, 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这给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设计理念应该有前瞻性, 建一项工程, 不仅要让山水景色迷人, 而且要使建筑形态优美, 成为人们休闲宜居、流连忘返的好地方。为推动水利水电经济发展, 促进水利水电事业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为使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不断创新, 笔者认为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应把握住 3个要素: ①建筑功能应满足适用的要求, 即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②按安全、坚固、经济的原则寻求建筑过程必须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 即包括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的可能性。③建筑形象美观。建筑形象是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艺术审美要求, 并考虑社会发展、当地传统和自然环境条件, 通过设计者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施工单位精心地按设计要求施工而构成的内、外部建筑形象。要塑造建筑物的良好形象, 建筑师必须对建筑群和单体的外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构思、建筑材料的色彩和材质、装饰装修处理等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综合考虑, 使各方面有机、协调、统一, 才能表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 给人以感染力。

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实践的研究和分析, 笔者认为: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要在现有基础之上创新前行, 必须遵循下列客观实际并辩证地协调处理。

(1) 充分利用和处理好水工建筑物提供的基底面积和最小限制高度。水工建筑物提供给建筑设计的基底面积和最小限制高度是根据功能和使用要求而提出的, 即建筑物的体量已基本确定, 这对建筑设计形成制约, 建筑师要在有限的建筑空间范围内构思出良好的建筑形态, 必须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才能塑造出一座座适用、美观、具有感染力的建筑, 奉献给社会, 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要。

(2) 建筑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山、水、林、路等有利环境条件。水工建筑物离不开山、水、林、路及民居。而且今后治水必然走治水与治理环境相统一之路, 使水工建筑物能与天、地、水和谐统一, 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做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时, 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环境条件, 使建筑的形体和色彩融于山、水、林、路之中, 与周围环境和谐, 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3) 建筑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时代感和前瞻性。水工建筑设计的室内体量已由相关专业按使用要求基本确定, 但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装饰则由建筑师塑造。塑造外形的指导思想应该从艺术的角度出发, 按照创新、有时代感和前瞻性的原则, 以适当的形式美法则来满足人们审美的要求, 留下反映当今社会建筑设计技术水平和时代特征的建筑, 同时也带动当地建筑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4) 建筑设计应妥善处理好建筑艺术与结构、材料和经济指标之间的矛盾。任何建筑都离不开建筑结构和材料, 因此在做建筑艺术设计构思时, 应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合理性, 材料的性能指标, 经济条件的可行性。以此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以及建设期、运行期经济指标的合理性和当前的经济承受能力。

(5) 建筑设计应考虑施工技术, 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建筑设计的实现离不开施工, 因此在做建筑设计时就应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难易程度。在确保建筑艺术美的前提下, 采取一定的结构措施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 施工又反过来全方位地保证建筑设计美的实现。只有精心设计和精心施工完美结合, 才能创造出美的建筑。

4 建筑设计的困境与建议

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普遍不被重视, 许多好的建筑设计方案也难于付诸实施。究其原因: ①水利水电工程普遍强调和关注的是使用功能, 建筑设计未受到普遍重视; ②建筑设计受概算资金的限制, 建筑师难为无米之炊; ③水利水电设计单位内部不重视建筑设计; ④部分业主的主观因素。为摆脱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困境, 提出以下建议:

(1) 将建筑设计列入水工建筑物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步设计审查时, 应审查建筑设计方案和概算资金, 以保证建筑施工图设计时有充足资金确保建筑设计按批准的方案实施。

(2) 水利水电设计单位要转变只注重主导专业、轻建筑设计的观念, 应意识到建筑设计是外界反映设计单位水平的重要窗口, 因此设计院内部要重视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实行建筑师负责制。

(3) 建筑设计方案构思和设计时, 应加强与业主的沟通, 促进优质建筑设计方案的实施。

5 结 语

改革开放以来,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人水和谐思想的指导下,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水平在不断提升, 但离人们的审美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笔者相信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会有更大的发展和飞跃, 创造出不愧于时代的人水和谐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梁利勋;辛磊;;水利水电建筑设计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篇2

小编发现很多作者对论文的参考文献都不是很重视,都认为只要把论文的内容写好就可以了,参考文献就随便写几个,这样写出来参考文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本篇主要介绍了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盐碱地论文写作时提供方向。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林岩。盐碱地发展能源作物蓖麻产业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徐慧。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2.

[3]郑永宏。沧州滨海区盐碱地整理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4]李取生,李秀军,李晓军,王志春,宋长春,章光新。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J].资源科学,2003,01:15-20.

[5]徐慧,黄贤金。土地利用政策与盐碱地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农户参与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3:154-160.

[6]杨福,梁正伟。关于吉林省西部盐碱地水稻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方水稻,2007,06:7-12.

[7]张培通,李春宏,郭文琦,张恒友。江苏省构建沿海滩涂盐碱地甜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的设想[J].江西农业学报,2013,02:17-20.

[8]李汶蔚,董先治,陈诗琪,刘美麟,彭梦楠。吉林省盐碱地作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50.

[9]杨富亿,李秀军,王志春,赵春生。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渔业模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04:183-186.

[10]姜丽芳。盐碱地改造项目绩效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22:17-18.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臣,郭唏明。吉林省重盐碱地生态农业及人才培养事业科技与示范[J].农村天地,2000,06:32.

[2]秦韧,王学锋,刘树堂。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东营市河口区“上农下渔”改良模式[J].当代生态农业,2005,Z1:32-34.

[3]李彬,王志春,孙志高,陈渊,杨福。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02:154-158.

[4]岳耀杰,张峰,张国明,张化,徐品泓,王静爱。滨海盐碱地利用变化与优化研究--以黄骅市“台田-浅池”模式为例[J].资源科学,2010,03:423-430.

[5]徐仁海。内蒙地区次生盐碱地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水利,1962,09:22-28.

[6]吴宝新。盐碱地水果生产的经济效果[J].新农业,1980,15:26-27.

[7]薛凤霄,阎赞尧。应县盐碱地的综合治理[J].山西农业科学,1983,08:5-6.

[8]付兴国。从土地规划角度谈黄淮海平原盐碱地资源的开发治理问题[J].河南科技,1983,06:8-11.

[9].东北及内蒙四省区水利科协作盐碱地改良技术讨论会会议纪要[J].内蒙古水利科技,1984,01:2-4.

[10]陈秀玲,方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经济效益[J].中国水利,1984,02:25-26.

[11]伍黎芝,底艳。干旱区盐碱化土地整理工程实证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农业工程学报,2005,S1:179-182.

[12]金连胜。吴桥县在盐碱地上创出吨粮田[J].河北农业科技,1990,04:5-6.

[13]杨力。辽宁省紫丰葡萄第二次协作网会在省盐碱地所召开[J].盐碱地利用,1986,05:46+6.

[14]尤彩香。大力开发利用沿海盐碱地扩大棉花种植面积[J].中国棉麻流通经济,2012,01:10-12.

[15]王文杰,贺海升,祖元刚,赵修华,杨磊,关宇,许慧男,于兴洋。施加改良剂对重度盐碱地盐碱动态及杨树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05:2272-2278.

[16]关元秀,刘高焕,王劲峰。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J].地理学报,2001,02:198-205.

[17]罗廷彬,任崴,谢春虹。新疆盐碱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干旱区研究,2001,01:46-48.

[18]张建锋,张旭东,周金星,刘国华,李冬雪。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32-34+111.

盐碱地论文参考文献:

[1]刘阳春,何文寿,何进智,沈振荣。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研究,2007,02:68-71.

[2]李茜,孙兆军,秦萍。宁夏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10808-10810+10813.

[3]贺海升,王文杰,朱虹,祖元刚,张衷华,关宇,许慧男,于兴洋。盐碱地土壤改良剂施用对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11:5338-5346.

[4]刘建红。盐碱地开发治理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8,12:51-53.

[5]吴立全。盐碱地改良模式现状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2:51-52.

[6]贾广和。盐碱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04:112-114.

[7]马奔,黄贤金,陈志刚,吕晓,王佳丽,徐慧,张墨逸。区域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农户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滨海盐碱区133户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02:202-210.

[8]郭世乾,崔增团,傅亲民。甘肃省盐碱地现状及治理思路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04:75-79.

[9]牛东玲,王启基。盐碱地治理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2,06:449-455.

篇3

从当前的水利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当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文献的标注码的位置特别混乱,导致论文当中表达的意思错误,产生歧义,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应该按标准的格式撰写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水利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水利论文参考文献:

[1]王留红.水利技术创新的分析与水利管理能力的实践[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

[2]李宗亮.利用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

[3]张金红,郑国锋.浅析如何通过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科技与企业,2012.

[4]徐树铨.深化水利技术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J].水利水电技术,2014.

[5]郭梦法.浅谈河流生态与水利工程设计[J].广西水利水电,2011(2):42-43.

[6]霍凤双,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9(2):111-112.

水利论文参考文献:

[1]唐能.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风,2014(05).

[2]姚能栋.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2).

[3]赵艳平.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3).

[4]胡军.水利机械在水利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4(20).

[5]吴斌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控制学[D].天津大学,2013.

水利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艳.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02:44.

[2]邵金娜,袁喆.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3,03:224.

[3]程先慧,付基伟.探讨水利工程向资源水利侧重问题[J].河南建材,2013,04:180-181.

篇4

论文关键词:水利施工项目项目经理部项目总工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水利施工项目中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结合水利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目前水利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三方面的关键问题,即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和经理部的设置。

水利施工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过程中合理地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水利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班子,作为加强施工项目管理的“龙头”。选拔一个担纲人物一一优秀的项目经理对于施工项目管理十分重要;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部,可以完成项目管理目标、凝聚管理人员的力量并调动其积极性、有效地应付环境的变化、促进管理人员的合作、形成组织力、使组织系统正常运转。

1.项目经理的设置

施工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的授权人,是施工项目管理实施阶段全面负责的管理者,在整个施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确立施工项目经理的地位是搞好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施工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负责管理和合同履行的授权人,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责任人;施工项目经理是协调各方面关系,使之相互密切协作、配合的桥梁和纽带;施工项目经理对项目实施进行控制,是各种信息的集散中心;施工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责、权、利的主体。

目前在国有水利施工企业中,因项目经理的权限较小,管理的面较大,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久而久之,工作积极性下降,项目经理队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项目经理的利益应体现合理激励的原则。具体奖惩措施的制订,应结合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来定,应突出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在保证工期、质量、安全等目标和按时完成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情况下,节余成本的30%作为项目经理部的奖金额度,其中建筑物工程节余的40%作为项目经理部的奖金额度(建筑物工程界定是建筑物预算额占总工程预算额的70%以上)。项目经理的奖金为项目经理部其他成员平均奖的3倍。节余成本的70%(建筑物工程节余成本的60%)上缴总公司或分公司。奖金须在本工程已完工帐清且经审计无误,由直接上级领导签字后发放。如果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现场标准化目标任何一项没能实现和项目经理聘任书不按时签订,依据总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对项目经理给予经济罚款,造成严重损失者将追究项目经理及当事人的责任。

选择施工项目经理应坚持三个基本点:一是选择的方式必须有利于选聘适合项目管理的人担任项目经理;二是产生的程序必须具有一定的资质审查和监督机制;三是最后决定人选必须按照“党委把关、经理聘任”的原则由企业经理任命。项目经理必须是取得建设部项目经理培训合格证书、具有相应的项目经理资质、高度的政治觉悟、丰富的专业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取得项目经理资格证书,是任项目经理的首要条件。另外,企业选聘项目经理时,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还要具体考察项目经理的能力。项目经理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能力=知识+经验+个人素质。

2.项目总工的设置

水利工程施工专业性很强,经常是在河流上进行施工,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同时水利工程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环境干扰严重,必须反复比较论证和优选施工方案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这些水利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必须组建技术和管理实力强的项目部才能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实现项目管理的各项目标。项目总工是项目经理部中的技术负责人,在项目技术方面起主导作用,他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的成败也非常关键。

3.项目经理部的设置

组织形式的选定,对项目经理部发管理效率有极大影响。项目组织机构设置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不同生产工艺特点,不同的外部条件,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形式。选择什么样的项目组织形式,应由企业做出决策。要将企业的素质、任务、条件、基础,同施工项目的规模性质、内容、要求的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分析。选择最适宜的项目组织形式,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做出决策。一般说来,可按下列思路选择项目组织形式:

首先要从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大型企业人员素质较好、管理基础强、承担任务复杂而业务综合性强,应该考虑以选择矩阵式、工作队式、事业部式的项目组织形式;而小型企业,任务单一、管理基础薄弱、人员素质较差的企业,应该考虑以部门控制式为主。

其次,从项目角度来看,大型复杂项目,多部门、多领域、多技术、多工种配合的项目,选择项目经理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项目,应该考虑以选择矩阵式、混合工作队为主,如对于水库枢纽除险加固、水电站等工程,一个项目往往同时包含导流、围堰、土石方开挖、坝体填筑碾压、灌浆、钢筋混凝土闸室、深基础厂房等众多类型水工建筑物,技术复杂,工种工序交叉,工期紧,应采用矩阵式或工作队式项目组织形式,以充分发挥水利专业施工队伍的技术优势。而简单项目、小型项目、承包内容专一的项目则应以部门控制式为主,如对渠道工程、管道安装等采用部门控制式组织形式,组织精干的小团队,快捷灵活地进行项目管理。

在近几年的项目法施工的实践当中,混合工作队式的组织结构成为了水利施工企业最常见和采用的模式之一,其组建方法一般是由企业任命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负责从企业职能部门抽调或招聘所需人才和队伍,组成混合工作队,所有人员在项目建设期间归项目经理领导指挥,暂不属原部门管理,当项目结束后又回归到原部门。这种组织结构的最突出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部控制着整个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各个项目部独立经营。与职能式组织结构相比较,其组织领导方式实现了从集权制迈向分权制的一种改革。它的优点是:组织结构严谨、稳固,职能部门责权明确,管理层次分明,项目部成员相对稳定,利于统一指挥和管理,能有效控制资源,有良好形象信誉。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水利施工项目中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结合水利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对目前水利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三方面的关键问题,即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和经理部的设置。 

水利施工企业在推行项目管理过程中合理地设置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水利施工项目管理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要把选准项目经理,建好项目管理班子,作为加强施工项目管理的“龙头”。选拔一个担纲人物一一优秀的项目经理对于施工项目管理十分重要;一个好的项目经理部,可以完成项目管理目标、凝聚管理人员的力量并调动其积极性、有效地应付环境的变化、促进管理人员的合作、形成组织力、使组织系统正常运转。 

 

1.项目经理的设置 

 

施工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的授权人,是施工项目管理实施阶段全面负责的管理者,在整个施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确立施工项目经理的地位是搞好施工项目管理的关键。施工项目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负责管理和合同履行的授权人,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第一责任人;施工项目经理是协调各方面关系,使之相互密切协作、配合的桥梁和纽带;施工项目经理对项目实施进行控制,是各种信息的集散中心;施工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责、权、利的主体。 

目前在国有水利施工企业中,因项目经理的权限较小,管理的面较大,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久而久之,工作积极性下降,项目经理队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项目经理的利益应体现合理激励的原则。具体奖惩措施的制订,应结合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特点来定,应突出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在保证工期、质量、安全等目标和按时完成项目目标管理责任书的情况下,节余成本的30%作为项目经理部的奖金额度,其中建筑物工程节余的40%作为项目经理部的奖金额度(建筑物工程界定是建筑物预算额占总工程预算额的70%以上)。项目经理的奖金为项目经理部其他成员平均奖的3倍。节余成本的70%(建筑物工程节余成本的60%)上缴总公司或分公司。奖金须在本工程已完工帐清且经审计无误,由直接上级领导签字后发放。如果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现场标准化目标任何一项没能实现和项目经理聘任书不按时签订,依据总项目管理有关规定对项目经理给予经济罚款,造成严重损失者将追究项目经理及当事人的责任。 

选择施工项目经理应坚持三个基本点:一是选择的方式必须有利于选聘适合项目管理的人担任项目经理;二是产生的程序必须具有一定的资质审查和监督机制;三是最后决定人选必须按照“党委把关、经理聘任”的原则由企业经理任命。项目经理必须是取得建设部项目经理培训合格证书、具有相应的项目经理资质、高度的政治觉悟、丰富的专业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取得项目经理资格证书,是任项目经理的首要条件。另外,企业选聘项目经理时,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还要具体考察项目经理的能力。项目经理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能力=知识+经验+个人素质。 

 

2.项目总工的设置 

 

水利工程施工专业性很强,经常是在河流上进行施工,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同时水利工程技术工种多,施工强度高,环境干扰严重,必须反复比较论证和优选施工方案才能保证施工质量。这些水利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必须组建技术和管理实力强的项目部才能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实现项目管理的各项目标。项目总工是项目经理部中的技术负责人,在项目技术方面起主导作用,他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的成败也非常关键。 

3.项目经理部的设置 

 

组织形式的选定,对项目经理部发管理效率有极大影响。项目组织机构设置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不同生产工艺特点,不同的外部条件,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形式。选择什么样的项目组织形式,应由企业做出决策。要将企业的素质、任务、条件、基础,同施工项目的规模性质、内容、要求的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分析。选择最适宜的项目组织形式,不能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更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做出决策。一般说来,可按下列思路选择项目组织形式: 

首先要从企业本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大型企业人员素质较好、管理基础强、承担任务复杂而业务综合性强,应该考虑以选择矩阵式、工作队式、事业部式的项目组织形式;而小型企业,任务单一、管理基础薄弱、人员素质较差的企业,应该考虑以部门控制式为主。 

其次,从项目角度来看,大型复杂项目,多部门、多领域、多技术、多工种配合的项目,选择项目经理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项目,应该考虑以选择矩阵式、混合工作队为主,如对于水库枢纽除险加固、水电站等工程,一个项目往往同时包含导流、围堰、土石方开挖、坝体填筑碾压、灌浆、钢筋混凝土闸室、深基础厂房等众多类型水工建筑物,技术复杂,工种工序交叉,工期紧,应采用矩阵式或工作队式项目组织形式,以充分发挥水利专业施工队伍的技术优势。而简单项目、小型项目、承包内容专一的项目则应以部门控制式为主,如对渠道工程、管道安装等采用部门控制式组织形式,组织精干的小团队,快捷灵活地进行项目管理。 

在近几年的项目法施工的实践当中,混合工作队式的组织结构成为了水利施工企业最常见和采用的模式之一,其组建方法一般是由企业任命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负责从企业职能部门抽调或招聘所需人才和队伍,组成混合工作队,所有人员在项目建设期间归项目经理领导指挥,暂不属原部门管理,当项目结束后又回归到原部门。这种组织结构的最突出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即总部控制着整个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战略目标,各个项目部独立经营。与职能式组织结构相比较,其组织领导方式实现了从集权制迈向分权制的一种改革。它的优点是:组织结构严谨、稳固,职能部门责权明确,管理层次分明,项目部成员相对稳定,利于统一指挥和管理,能有效控制资源,有良好形象信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民勤;水资源;公地悲剧;沙漠化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12-05

民勤绿洲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东北部。从地理位置看,它像一把楔子横亘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有史以来即为河西走廊内水草丰美的绿洲。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民勤有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化。沙化面积已占民勤总面积的94.5%,昔日的民勤绿洲只剩5.5%,而沙漠仍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吞噬着绿洲腹地,使这里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果民勤不保,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联手东进南下,拥有220多万人口的武威市乃至拥有440万人口、面积达8.9万平方公里的整个河西走廊亦面临被沙化之危机。面对严峻的沙漠化威胁,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三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治沙措施,总理更是多次批示“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导致民勤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民勤沙漠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肖洪浪对民勤土地退化问题进行了研究[1];刘恒对民勤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2];常兆丰对民勤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研究[3];王方琳等学者则从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角度进行了研究[4]。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学者们把民勤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以及民勤地下水位的下降,并利用大量数据验证了这一观点。

然而,对于石羊河上游来水为什么会急剧减少,以及民勤的地下水位为什么会迅速下降,大部分研究者只是从水资源供需失衡的角度来解释。本文将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从“公地悲剧”的视角来解析民勤沙漠化的内在动因,并为民勤的沙漠化治理提出建议。

一、石羊河水的“公地”属性导致上游来水逐渐减少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区,全流域自东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8条上游支流及其汇集而成的下游石羊河干流组成,石羊河干流最终注入民勤境内的青土湖(20世纪70年代,红崖山水库建成后,青土湖已经干涸,现在石羊河水注入红崖山水库),是民勤县域内惟一的一条河流,也是30万民勤人的生命线。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近5 000年来,西北地区的降水状况并无明显变化[5]。郭承录的研究则表明,近50年来石羊河流域的平均径流量也无明显减少[6]3034。然而,根据甘肃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近50年来,石羊河流入民勤的地表水量却急剧减少,从20世纪50年代的6亿立方米,至90年代已不足2亿立方米,到2000年以后则降到1亿立方米以下。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沙漠中的绿洲而言更是如此。然而,滋养民勤绿洲的石羊河却并非民勤独有,而是流域中各个绿洲的共有资源,属于“公地”的性质。1968年,哈丁提出了著名的“公地悲剧”理论[7]。哈丁在“公地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面对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由于缺乏约束条件,每个牧羊人虽然明知公地会退化,但个人博弈的最优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数量,久而久之,牧场可能彻底退化或废弃,这就是“公地悲剧”。

石羊河流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自古以来,石羊河水这块“公地”就是流域内各绿洲争夺的焦点。武威绿洲地处民勤绿洲的上游,与民勤共用石羊河水。雍正三年,武威县民筑木堤数丈,拦截石羊河水,镇番(民勤)县民数千人告官。经凉州府监督张批、凉州卫王星、镇番卫洪涣会勘审详,“蒙批拆毁木堤,严饬霸党,旧顺流镇番” [8]。雍正五年,武威县金羊下坝民人谋于石羊河东岸开渠,讨照加垦,拦截石羊河水流,镇番(民勤)民申诉,经武威县郑松龄、镇番(民勤)县杜振宜会查,府宪批:“石羊河既系镇番(民勤)水利,何金羊下坝民人谋欲侵,又滋事端,本应惩究,姑念意虽萌而事未举,暂为宽宥。仰武威县严加禁止,速销前案,仍行申饬” [8]。为了避免类似争水事件的发生,上述两案的处理经过及结果“俱载碑记,同时立碑于郡城北门外龙王庙” [8]。

实际上,不仅各绿洲具有多占石羊河水的激励,同一绿洲内不同灌区、不同农户之间争水亦十分激烈。乾隆二十年,时任甘肃巡抚陈宏谋对此作过概括:“遇缺水之岁,则各争截灌,遇水旺之年,则随意挖泻”。为了解决绿洲农业中水资源的“公地”问题,清政府在当地设立专职的水利老人和水利通判,主要采用:按修渠人夫分水、按粮食产量分水、以及按耕种亩数分水这三种方式对石羊河水进行分配。镇番(民勤)县于康熙四十一年设水利老人和水利通判[8];武威县,于乾隆元年设立水利通判[8]。而水利老人和水利通判的职责,在乾隆八年县令安泰勒石《渠坝水利碑文》中有明确记载:“各坝各使水花户册一样二本,钤印一本,存县一本。管水乡老收执,稍有不均,据薄查对”,“各坝水利乡老务需不时劝谕,化导农民,若非己水,不得强行邀截混争,如违,禀县处治”。

针对石羊河水的“公地”问题,清政府推出的政策措施是按修渠人夫数、按粮食产量或者按耕种面积来分水,这在客观上鼓励了人口的增长和对当地水土资源的过度垦殖。雍正三年(1725),青松堡农民李海峰等78户农民迁往柳林湖屯田,拉开了开发湖区的序幕,这也是民勤绿洲的第三次大开发[9]。至雍正十二年(1734),柳林湖开发如火如荼。十年的光景,民勤人把石羊河终端河道改成了灌渠和泄洪渠两种沟渠。灌渠分五渠:东渠、西渠、中渠、外西渠、红柳园红沙梁渠。柳林湖灌区被改造成“塞上江南”,民勤的人口也在道光年间达到了18万的历史峰值。然而,由于五渠之水只能进入耕地,入不了湖泊,柳林湖最终干涸。道光以后,五渠被风沙埋没,人口也开始自然减少,到民国六年(1917),民勤人口已减少到12万。

建国以来,石羊河年均径流总量基本稳定,各绿洲“非灌不植”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发生变化,而石羊河流域各绿洲的人口都有显著增长,灌溉面积也大幅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绿洲都有多占石羊河水的激励,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根据郭承录的研究[6],截至2009年,石羊河流域共建成水库26座,总库容4.5亿立方米,引水工程34处,干支渠总长4 207公里,机电井约1.4万眼,形成了以蓄、引、提为主的供水体系。各类工程实际总供总量为28.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45亿立方米,地下水14.44亿立方米,地下水年超采5.6亿立方米。农业总用水量为24.3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5.7%。由于上下游多次重复利用以及地下水的超采,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172%。如此高密度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各绿洲面对石羊河水“公地”的本能反应,也是地处最下游的民勤逐渐断水的根本原因。

石羊河来水的减少直接影响着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石羊河水既是民勤人生产、生活所依赖的水源(85%是农业灌溉用水),也是民勤地下水的补给水源。在石羊河上游来水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民勤人开始大规模开采千百年来所积累起来的地下水源。在未开采地下水或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小时,通过石羊河水补给和降水补给,绿洲中心区的地下水位或高于沙漠区的地下水位,或与绿洲区的地下水位基本一致,地下水从绿洲向荒漠区补给。石羊河来水减少不仅使民勤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更是推动了民勤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形成绿洲区地下水降落漏斗。长期的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降落漏斗扩大加深,绿洲荒漠区变成高水位区,地下水从荒漠区反向补给绿洲,使荒漠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了绿洲天然防护区植被枯萎死亡,昔日的防风固沙区丧失了防护能力,直接推动了绿洲的沙漠化。

即使是在民勤县域内部,石羊河水的“公地”问题也是诱发其沙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红崖山水库的修建为例:石羊河的尾闾原为民勤境内的青土湖,该湖在建国之初仍有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相当于现存民勤绿洲面积的1/7。1958年,当地政府开始在距青土湖约100公里的上游修建红崖山水库,拦蓄石羊河水,目的是扩大红崖山灌区的灌溉面积。70年代,水库建成蓄水后,通过引水垦荒,水库灌区的绿洲面积有所扩大。然而,水库的下游河道及青土湖却逐渐干涸,沿河两侧的农业区以及青土湖周边的农业区失去了灌溉水源。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从两侧迅速推进,并最终导致青土湖区全部沙漠化。原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在视察民勤时指出,由于过去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流河水与下游生态之间的依附关系,在石羊河等内流河的中上游兴修水库,不恰当地扩大人工绿洲,片面引水垦荒,结果几十年后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民勤地下水的“公地”属性导致地下水超采

民勤地区年均降雨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 600毫米。该地区的农业严重依赖于灌溉,属于典型的绿洲农业,具有“不灌不植”的特点。灌溉所需的石羊河水作为全流域的“公地”,早已成为全流域各绿洲争抢的目标。民勤地处最下游,所分得的水量则是逐年减少。在上游来水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民勤自有的地下水资源,开始成为县域内各农区争夺的“公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地竞相打钻机井,抽取地下水。

1956年,民勤专业抗旱打井队成立,1965年打成第一口锅锥井,深30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深水机井的数量呈直线增长态势,到1990年,民勤全县机井数已增加到7 495 眼,到2003 年更是增至11 000 眼,占到甘肃省机井总数的1/3。井深也由几米、十几米、几十米逐渐演变到几百米。从取水总量来看,20世纪80年代每年抽取地下水约4亿立方米,90年代增至5亿立方米,2001年至2005年每年抽取量达到6亿立方米,2005年以后虽然取水量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亿立方米以上。根据王方琳的研究,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民勤县的需水量在5.5亿立方米以上[4]。在石羊河上游来水不足1亿立方米的条件下,必须抽取4亿立方米以上的地下水才能维持目前的生产生活水平。以目前的开采量计算,浅层地下水至多维持17年的时间,即使是深达300米的深层地下水,也最多维持70年左右的时间[4],此后,民勤将彻底断水。

其实,民勤的生态系统根本无法维持到地下水抽光的那一天。仲生年、柴成武等研究了分布在绿洲、绿洲内围、绿洲内部的7眼井从1986年到2006年20年的水位变化,发现地下水位从1986年的平均5米,逐渐下降到2006年平均20米左右,民勤绿洲已经形成了总面积达1 000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10]。

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地表植被枯死,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消失,平地起沙,直至绿洲完全沙漠化。上世纪60年代以前,民勤盆地的地下水位在1~3米之间,青土湖区北部的地下水位小于1米,植被生长环境良好。盆地丘间低地,河湖两畔均为芦苇等湿生草甸植物,70年代开始严重退化。首先是湿生植物退化,到如今几乎全部被旱生植被代替。大面积的天然林和50年代末种植的沙枣林也逐渐衰败枯死。20世纪50 年代初,民勤绿洲周围天然的护沙屏障“柴湾”总面积接近110万亩,现存面积不及当时的1/3[10]。即使是抗旱能力极强的沙枣林,如果地下水位低于6米,也会枯死。林迎德的研究表明,民勤绿洲已有近5万亩沙枣林因缺水而枯死,近9万亩沙枣林处于半枯死状态,占到全县沙枣林总面积的1/5[11]。据笔者在当地走访调查发现,即使是根系较深的成年杨树,也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出现大量“爆头”的现象(当地农民的俗称,指成年杨树从头部开始干枯死亡)。随着植被的干枯死亡,防风固沙的生态系统逐渐消失,两侧的沙漠开始逐步逼近。根据《瞭望》周刊2007年12月的报道,1950年以来,腾格里沙漠南侵50~70公里,巴丹吉林沙漠东移30~60公里。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绿洲面积缩小了289平方公里,而且风沙正以每年8~10米的速度向绿洲方向推进。

三、生态用水与灌溉用水之争

具有“公地”属性的水源分配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2]。经典的理论文献给出的解决方案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各利益主体内部的利益协调来解决水源“公地”的分配问题,另一种办法则是通过外部力量(包括政府)进行分配[13]。实际上,从清代开始,政府就已介入石羊河水的分配,近年来,甘肃省政府甚至中央政府都针对石羊河水的分配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2007年12月13日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批准并报请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复了由甘肃省编制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规划中对流域内各绿洲的水资源分配做了明确规定)。然而,经过多年的过度开发,石羊河水的“公地”问题已经由人类内部争夺水源的问题升级为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

以2010 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流域内总人口近230万人,自产水资源总量不足17亿立方米,人均770 立方米,不足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2。整个石羊河流域需水近32亿立方米,总耗水量20亿立方米,在全流域地下水超采近5亿立方米的情况下,仍缺水7亿立方米,缺水程度高达40%。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怎么分配都无法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从用途来看,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整个流域用水的80%以上,民勤绿洲的农业灌溉用水甚至占到民勤全部用水的85%。而根据许文海、张永明等人的研究,2007年,石羊河流域人均用水量为1 268立方米,远高于甘肃省人均1 150立方米和全国人均430立方米的水平;每方水GDP产值为3.33元,远低于甘肃省8.03元和全国16.39元的水平[14]。民勤县万元GDP用水量高达8 487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之多,每方水生产粮食仅为0.23千克,按照2007年当年每千克粮食均价1.8元计算,每方水的农业产值约为0.4元,这相当于景电二期民勤调水工程向民勤地区输水的水价(民勤调水工程利用已建成的景泰电站二期工程的灌溉间隙和空闲容量,从黄河向民勤县调水,该工程1995年兴建2000年初步建成,投资2. 4 亿元,每年可向民勤输水0.61亿立方米,本文将其简称为“民调工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民调工程”于2000 年建成后,只在2001年实际输水0.3亿立方米,2002~2004 年则并未输水,主要原因是引黄河水灌溉成本高于收益[15]。实际上,“民调工程”由国家于1995年开始投资2.4亿元兴建,如果按照设计能力供水,每年调入0.6 亿立方米的黄河水,国家需补贴1 200万元,再加上农民自付部分,这些钱几乎可以从其他富水产粮区购买等产量的粮食。兜了个大弯又回到起点,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16]。

显然,从外部引水来支撑民勤的农业灌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不可行的。可是,对民勤县域内通过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农业灌溉的成本收益如何计算呢?这涉及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定价问题,虽然对生态环境的定价虽然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但却始终没有找到准确的估算方法。就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而言,由于民勤绿洲地处两大沙漠之间,如果民勤不保,武威绿洲及整个河西走廊都面临沙漠化的威胁,其价值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然而,对于每个民勤人而言,“公地悲剧”的博弈规则仍然有效,即使面临立即沙漠化的风险,他们也希望通过多抽取地下水而多收粮食,多积累个人财富,至少可以获得更多的迁移资本;对于当地政府而言,由于“锦标赛”机制的存在[17],当期的GDP产值是地方官员关注的重点,况且民勤沙漠化的负外部性是由整个国家来承担的,所以,地方政府难以抵制抽取地下水维持GDP增长的诱惑。

从国家角度来看,如果对“民勤绿洲不被沙漠化”这一生态产品的定价高于抽取地下水灌溉所得到的农业产值,则应该从更高层级的制度设计入手,将当地极其宝贵的水资源用于恢复生态,而不是用于农业灌溉。

本文认为,恢复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至少应该包括8个方面:一是石羊河流域天然和人工植被耗水量,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措施及天然植被和绿洲防护林带的耗水量;二是维持生物栖息地所需的水量;三是维持河口地区生态平衡所需的水量;四是维持河流系统水沙平衡的输沙水量;五是维持河流系统水盐平衡的水量;六是保持河流系统一定的稀释净化能力的水量;七是保持水体调节气候、美化景观等功能而需损耗的蒸发量;八是维持合理的地下水位所必需的入渗补给量。在满足上述生态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再考虑其他的生产生活用水,这是维持民勤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18]。

四、结论及建议

对民勤绿洲沙漠化的过程进行归纳梳理,发现用“公地悲剧”理论可以解释民勤地区石羊河来水减少和民勤地下水超采的现象。然而,经过多年的过度开发,民勤水资源的“公地”问题已经由人类内部争夺水源的问题升级为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用经典的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的办法,已经无法解决民勤绿洲面临的沙漠化威胁。

在选择如何行动之前,需要对“民勤绿洲不被沙漠化”这一生态产品进行重新定价。实际上,从民勤绿洲及整个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角度来分析,民勤绿洲的生态价值是巨大的,远超过抽取地下水灌溉所得到的农业产值。因此,应该从更高层级的制度设计入手,采取生态封育、生态调水、生态移民等综合措施,以实现温总理所设定的目标——“决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参考文献:

[1] 肖洪浪.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地区土地退化研究[J].干旱区研究,1988,5(2):3338.

[2]刘恒,钟华平,顾颖.西北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利用与绿洲演变规律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为例[J].水科学进展,2001(3):378384.

[3]常兆丰,韩富贵,仲生年,等.石羊河下游沙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其位移[J].干旱区地理,2005,28(2):150155.

[4]王方琳.民勤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其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1(2):9799.

[5]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2331.

[6]郭承录.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7]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1968,162:1 2431 248.

[8]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与水资源分配制度——黑河、石羊河流域的个案考察[J].古今农业,2004(2):6067.

[9]王相山.沧桑石羊河一个湖泊的死亡[EB/OL].[20100406].http://.

[10]仲生年,柴成武,王方琳,等.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埋深时空分布动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2):227229.

[11]林迎德.民勤盆地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改善措施[J].甘肃地质,2010(1):5860.

[12]Arun Agrawal,Clark C.Gibson.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The Role of Community in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J].World Development,1999,27(4):629649.

[13]Richards mon Property Resourse Institutions and Forest Management in Latin America[J].Development and Change,1997(28):95117.

[14]许文海,张永明, 陈刚.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07,29(2):265271.

[15]牛叔文,张建民,祁永安.拯救民勤绿洲,调水还是移民[J].生态经济学报,2003(1):6973.

[16]杨振,牛叔文,常慧丽.虚拟水战略:拯救民勤绿洲的新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6):6266.

篇7

论文摘要:以吉林省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城市干旱缺水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脆弱性和防旱抗旱能力入手,对城市干旱缺水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实现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吉林省是我国北方干旱缺水省份之一,水资源总量为40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357亿立方米,地下水113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2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68%;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由东南部的长白山区向西北部的松嫩平原递减,东部白山、通化市的年均降水量约800毫米,西北白城、松原市不足400毫米。总体上看,我省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量相对不足,导致干旱频繁发生,干旱影响逐年增大,影响范围逐渐扩展,旱灾损失越来越重。特别是1998年以后,我省持续发生严重干旱,城市干旱缺水问题也相当突出。

一、城市旱情及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改善使得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干旱缺水也呈发展加剧态势。据今年6月初统计,全省共有辽源市、四平市和公主岭市、洮南市等12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35万吨,影响人口152万人,月影响工业产值约1460万元。干旱缺水主要表现为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三种类型。如辽源市属于资源型和工程型双重重度缺水城市;四平市属于资源型和水质型双重重度缺水城市;公主岭、洮南也属于资源型和工程型双重缺水城市。分析和归纳我省城市干旱缺水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波及范围广。1998年以来,我省持续严重的干旱对城市供水造成了巨大威胁,给城市人民的生活生产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春夏连旱,全省49座县级以上城市有45座城市缺水,占城市总数的91%,其中地级城市缺水的有7座,占9座地级城市总数的78%。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正常生活、工业生产及商业服务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有很大影响。

二是干旱程度重。受气侯、环境等因素影响,我省城市干旱缺水程度日趋加重,旱情严重时的2007年7月,日缺水量达133万吨,影响人口203万人,其中长春、四平、辽源、通化、白城、松原和白山7座地级以上城市日缺水量70万吨;有16座城市严重缺水,162万城市人口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城市的缺水率高达25%以上。

三是旱灾损失大。城市干旱缺水,给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给工商企业和服务业造成的损失相当大。因干旱影响被迫对耗水量高的工业企业限量停产;非重点项目的建设被迫停工;关闭部分洗浴业;对居民生活采取分区、定时供水;限量供应城市绿化和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供水。据2007年6月统计,全省因旱日影响工业产值亿元以上,并间接影响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发展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省各受旱城市针对干旱缺水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对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基本保证了城市供水安全,为当地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还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城市抗旱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目前机构不健全。个别地方没有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现有人员不足,城市抗旱工作没有机构和人员去抓;二是基础工作亟需加强。对于城市抗旱的基本概念、工作内容、对策措施和方法步骤,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需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以便于指导城市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城市抗旱工作的应对手段亟待提高。农业农村抗旱,我们已有一整套对应措施、手段和经验,城市抗旱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投入机制、对策措施和管理手段等。四是城市抗旱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下步工作计划仍需尽快完善。针对我省城市旱情的发生特点和基本规律,要以“以人为本”、“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开源节流并重、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举和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总体工作思路,切实抓好我省的城市抗旱工作。三、解决缺水的主要对策

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随着人们城市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量必将快速增长。为此,应积极采取工程措施,通过拦、引、蓄等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的供水能力。首先,对已建成的杨家崴子、明月沟等城市供水工程,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其次,抓紧长春、四平、辽源等中部城市群从丰满水库引水工程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及早立项,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城市群缺水问题;同时,对一些县级城市的供水水源工程也要抓好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当条件具备时,可随时开工建设。

(二)抓好城市综合节水工作。水资源短缺是我省的基本省情,节约用水应该作为城市抗旱的一项基本对策,长抓不懈。一是要继续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措施,强行推广应用节水型设备设施;二是对用水大户提出中水利用率的达标标准和期限,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把我省的万元产值耗水率和重要产品的单位耗水量降下来,提高城市用水管理水平;三是适当时机提高水价,利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四是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教育广大群众增强节水观念和节水意识,树立节水为荣、浪费水为耻的社会风尚,努力建立节水型社会。

(三)开展抗旱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开展城市抗旱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积极开展有关城市干旱标准、城市抗旱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对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开展城市抗旱应急预案的编制试点工作,在完成国家防办下达给我省的城市抗旱预案的编制试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经过示范、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学习和借鉴外省经验,尽早完善《吉林省抗旱工作条例》,为城市抗旱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依据。

(四)抓好当前的城市抗旱工作。了解和掌握目前城市旱情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和决策意见,为领导指挥抗旱提供科学详实依据;加强城市抗旱用水调度,必要时可实施跨流域调水和开辟必要的临时水源等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篇8

论文摘要:本文吉林省电子政务的业务组织结构、功能需求两方面对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为相关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一)业务组织结构

吉林省政府系统共涉及9个市州、60个县区、162个部门和单位。

(二)业务功能需求

技术方案包括各平台的构成、体系结构、各平台间和平台内各子系统间的互操作性,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充分体现全网内统一用户管理、授权访问模式,统一政务元数据、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统一信息安全标准,以及数据的集中备份管理原则。

二、吉林省应急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任务及原则

(一)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基础支撑系统,包括完善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备用应急指挥中心、数据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移动指挥车系统、备份及灾备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

二是建立数据库系统,包括:历史事件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自然人和法人信息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等系统。

三是建立综合应用系统,包括:信息报送、预测预警系统、预案管理系统、GIS/GPS、会商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系统、应急评估管理等系统。

四是要实现与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并逐步、分阶段接入各市(州)、县(市)应急平台及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按照预防预警、快速响应、指挥调度有利、处置妥当有效的要求,结合应急指挥处置的全过程,对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进行科学规划。

2.资源整合、加强应用

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各专业部门现有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以及现有的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建设全省应急平台体系;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避免只重视平台硬件,忽视信息内容建设,优先解决应急信息收集、指挥通信保障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指挥调度、现场指挥、会议系统和信息采集、决策支持应用系统建设。

3.分级管理,平战结合

按照分级建设思路,省应急平台注重基础硬件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抽取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各类信息,并根据应急管理的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各地、各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负责专业基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工作。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应急指挥场所

1.应急指挥厅

(1)实现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

(2)实现采用各种标准接口接入的多路异种图像的综合显示功能;

(3)实现坐席控制台的图像与大屏幕显示的图像同步;

(4)具备会议扩音、背景音乐、背景广播的功能;

(5)照明应达到应急指挥中心工作、视频会议对照度的标准;

(6)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2.领导会商室

(1)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2)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3)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3.专家工作室

(1)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功能;

(2)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3)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4)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

1.通讯指挥调度

有线调度采用CTI技术把计算机与程控调度交换机集成,将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的有线调度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省应急中心系统将业务相关的电话按照单位的层次关系用图形化界面表示出来,指挥人员只需在调度界面进行点选,系统就能够在CTI服务程序的支持下进行各种有线调度操作。

2.计算机网络系统

我省应急平台信息网络系统纵向已连接国务院办公厅、市(州)、县(市)政府应急机构,横向已连接省公安厅、卫生厅、水利厅、交通厅、地震局、气象局等应急部门。

3.图像监控系统

图像监控系统建设的重点初步确定为对公安厅、气象局等部门监控点视频图像进行抽取、整合,汇接至省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预留与其他部门的接口。系统应与专业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同时,具有选择图像信息传送至国务院应急办的功能。

4.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的主会场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主会场具有多部摄像机,通过视频矩阵接入到视频会议系统,各摄像机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到视频会议系统中,各会场的画面可以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并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实现与各专业指挥中心会场的共享。

5.安全系统

要全面考虑安全支撑系统,既涉及到各种硬件通信设施和各种服务器、终端设备的安全,又涉及到各种系统软件、通用应用软件和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的安全;既涉及各种信息安全技术本身,也涉及保障这些安全技术顺利实施的各种安全管理

(三)数据库系统建设

吉林省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基础信息数据库

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物资、通信、医疗、资金等应急资源信息,专家信息、特别重大危险源、全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等。

2.空间信息数据库

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质数据、地籍数据、房地产数据、专业图层数据以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等。就数据形式而言,空间数据最主要的是数字基础地形图(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3.信息接报处置数据库

主要储存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数据信息,由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应急信息报送系统通过网络及时上报到省应急平台,并储存应急事件处置过程的相关信息。

四、结束语

下一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修改、扩充与完善已设计好的方案,利用知识管理的指导思想来促进电子政务更好的发展。(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31)

参考文献: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