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51: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教学管理论文

篇1

80年代以来,中学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一样,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作了不少探索,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控制论”为指导,研究作文教学定向、定质、定量、定序等内容;2.以“系统论”为指导,探讨作文教学中教师、学生、知识(能力)等结构的功能在系统整体中的最佳组合,探讨作文教学的序列;3.以“信息论”为指导,探求信息输入、检索、传递、输出、反馈等环节的最佳状态;4.寻求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最佳结合方法,或读写结合,或以读促写,或以写带读;5.强调学生的思维、语言训练;6.注意学生的生活实践,指导观察、分析、积累;7.改进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以培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分类只是为了论述方便,实际上它们是相互交叉渗透,难以截然分开的。这些探索研究的深度、广度尽管不尽相同,但却各具特色,无疑都是有益的尝试。

但是,与阅读教学一样,作文教学并没有因此扭转效率低的被动局面。如果把阅读与写作比作语文教学的两条腿,尽管阅读这条腿还远非人们期望的那样健壮,而作文这条腿较之“阅读”明显短了一截!其原因值得认真研究。

任何一种教育研究都应该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即用一定的哲学原理来阐述和规定某一种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目的等;二是教育原则研究,即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确定此一处教育的内容,基本要求,指导性原则,检测标准等;三是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用以规范实施上述要求、原则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反观作文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作文教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层面,理论研究的队伍小,研究成果也缺乏深厚的理论内涵,有的论文仅是某一时期迎合某一热点话题的即兴之作。因而很难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必然影响教育原则研究的理论层面。公正地说,这十几年来,作文教育原则的研究是有成绩的,如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的不断修订和完善;作文检测标准的改进等都表明作文教学研究的成绩。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作文教学改革的成绩仍不尽人意,例如,比较符合汉语语言特点的统编作文教材至今没有问世;试图通过对内容、语言、结构三种独立成分的“分项累计”或“分项综合”而试行的作文质量检测标准,效果仍不理想;有一些经过试点并逐步推广,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至今仍属于“民间行为”,教育主管部门显得过分谨慎,因而推广不力,难以大面积丰收。最活跃的当推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研究。广大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落后局面有切身感受,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大胆改革。有的提倡学生多写多练,有的指导学生办手抄报,有的坚持课前五分钟讲话,有的鼓励学生对教师批改写“读后小记”,有的规定学生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内容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但这些仅仅是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气候”。

作文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整体结构上的涣散,成果推广上的不力,经验总结上的不深,是导致作文教学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理论研究中的某种先天不足,势必导致实践中的某种失衡或失误,作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四重四轻”就是这种失衡或失误的表现。

一、重形式、轻内容。作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两个问题,即内容与形式问题。作文教学现状是,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等都要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他还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指出:“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经验,显然是值得重视的。”这里的质料(思想认识),原料(思想情感),写作兴趣,思考能力等等,我们不是没有注意,而是缺乏足够重视,或者说重视的程度不到位。作文是人写的,但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往往比较注意作文本身,而忽视写作文的学生,把作文教学引向传授知识、技巧的死胡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

二、重批改,轻指导。批改也是指导。新大纲规定,作文评改可以采用详细评改、浏览检查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得以从“精批细改”的重压下喘息片刻。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教师之所以“业至辛勤”地批改作文,除了责任心之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挑剔性的检查。教师积极改进批改方法,本意是想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率,正因为这样,学生作文本上“朱笔留痕”可能少了,某些病句、错别字可能漏过了,忽略了。这能得到领导和家长的理解和首肯吗?显然,这里的“重批改”对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涵义,纠正的关键在于上下左右要达成共识。

我说的作文指导,并不等同于所谓“作文教学的三道程序”(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因为作文教学的内容远非这三道程序所能涵盖的。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种“三道程序”说使“诗外”的东西如观察、积累、情感、兴趣等等统统不见了。那么说成“作文课”的三道程序行不行?还是不行,因为无论是命题、批改、批评都是在指导。虽然不同阶段的指导各有其侧重和特点,但谁也否认不了批改、讲评都是指导这个事实。朱绍禹先生在《作文教学过程试探》中把它称作“作文前指导、作文中指导、作文后指导”这样说比较准确、科学。这不是在搞文字游戏而是为了科学地界定作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重灌输、轻反馈。“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论写作教学》),在现行的作文指导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拥有评价的特权。但由于时间、精力乃至情绪、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因此有人提出“真正的反馈,一定要避免评价,避免灌输”。教师应该把“自己应该完成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大量地交给学生去做”(美·约翰·梅尔《对学生作文尽量少作评价》)。这就需要变重灌输为重反馈,变单项反馈为多向反馈,努力扩大读者源,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望。这方面工作,其实同行们多有尝试,效果也非常好。如让学生分组讨论修改;或誊写一两篇作文挂在黑板上集中讨论修改;或张贴优秀习作供学生揣摩、借鉴;或让学生办“手抄报”展览评比;或编印《作文选》让作品“发表”等等。问题是其中一部分尚处于自发阶段,未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差生”作文中反馈出来的点滴进步,对其“进步”应及时予以鼓励诱导,爱护其积极性,而不应求全责备。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曾明确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对“差生”更应如此。

四、重课内,轻课外。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现状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糊涂”。比如人人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实际上教师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引导学生找米、积米上。他们不管学生有没有东西,只管大讲如何选料、配料、掌握火候,讲究色香味等等。这有什么作用呢?与其这样,不如先设法使其“库存”充实起来。培养一个“巧妇”谈何容易,何况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胜义精言,世间本没有许多”(叶圣陶《论作文教学》)。即如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常有眼高手低之感,又何必苛求于学生呢?

课堂教学,系统的课本知识学习,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增才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还更应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方法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去接触社会,体验人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上学期我校组织两位青年教师(均为宁夏作协会员)分别搞了“小说创作”和“诗歌创作”讲座,学生很感兴趣,把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大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都挤满了人。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去迟了也只能站在窗外。学生的这种热情,不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吗?

篇2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篇3

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最起码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准备充分。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切莫使演示实验成了“魔术表演”。演示实验即使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都要试做两次,对于反应温度、溶液浓度、药品用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演示要保证万无一失。演示实验所需药品和仪器要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小东小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

二、要操作规范。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

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哪怕是下一步演示要用的),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使现象明显,每个学生都能看得见,教师确实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如教师可根据产物的颜色选择放在实验仪器后面的衬托物,以帮助学生观察。

篇4

一、“四大难关”的成因

立足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四大难关”,教材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应该搞清各个“难关”的成因。对此作宏观分析,我们容易概括出下面三个方面的成因:

(1)抽象层次的提高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作为数学教材的数学内容,则着意体现由直观到抽象的渐变过程,以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在这种变化过程中,起伏程度有所不同,各大难关所表现的正是抽象程度的骤变过程,抽象层次骤然提高,这种变化若学生不能立即适应,就成为学习数学的巨大障碍,就成为“难关”了。

如从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其重要标志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特别是字母代替的数既是确定的,又是任意的,这种两重性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相比,抽象程度显著提高,可以说表现为一次飞跃;从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其抽象程度的飞跃则表现在由以前的单纯的以计算为主到对数学问题的推理论证、大量抽象符号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过渡;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过渡,以函数概念的引入为标志,宣布了数学问题的研究由处理相对稳定的数学问题进入处理运动、变化的量与量关系的数学问题的领域,标志着抽象层次的又一次大的迈进;而由有限到无限的过渡,是以极限概念的引入为标志的,其推理方式由对有限问题的处理进入对无限问题的处理,抽象程度又一次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此可见,抽象层次的提高,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2)研究对象的转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是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给数学尤其是初等数学的本质作出了很科学的概括。围绕“数”和“形”这两个方面讨论而展开的。而在教材内容的发展过程中,由以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转变到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时,其角度、特点以及抽象程度都有显著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形成由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初二平面几何入门的一大难关。由数到形,又到数形结合,研究量与量之间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则又是一类研究对象,这就是函数概念的引进--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转变而导致的不适应,就出现了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过渡的这一难关。而其它几大难关也不同程度的涉及到研究对象的改变。由此可知,数学内容研究对象的转变也是“难关”的成因之一。

(3)思维方式的转变

每一次“难关”的出现,都相应地出现思维方式上大的转变,都是对前面习惯思维的扬弃。当教学思维从特殊转入对一般情况的研究时,就是相应的第一大难关的来临,此时可以说思维进入归纳思维的范围;而当平面几何以全新的研究对象出现时,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这种改变又导致了第二大难关的产生,而对辩证思维要求的提高,是导致后两大难关的重要因素,因为这要经受由相对稳定--运动变化--无限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数学中的静与动、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在运动中被一一揭示出来,在思想方向上使中学生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洗礼。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难关”的重要成因。

二、对策

(1)广泛联系、挖掘量变因素

前面已经指出,“难关”的出现其实质是一个质变过程,它需要量变的积累,如果量变有了充分准备,质变就显得自然,“难关”也就容易克服。因此,就需要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在代数关系的研究中,积极注意挖掘与几何结合较紧密的内容,广泛联系,缩小接触新内容时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2)重点深入,合理设置问题

要将“难关”分散到普通教材中来,就需要注意对普通教材由微观到宏观的透彻研究与重点深入。首先,明确局部内容在整体数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运用前文所述的教材研究方法,合理设置问题,使问题的步子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步前进,以局部知识的掌握为整体服务,例如,针对某一概念,可围绕下面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概念的构成;概念所涉及的子概念;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确定与否定;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应用以及由概念而设计的一些构造性问题等等。当然有些问题可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以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以利于教学时启发学生思维。

篇5

一、比较观察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在这幅图中,燕子是主体景物,群山、湖面、稻田等是背景,这一点学生容易看出。但是,在对主体景物——燕子进行观察时,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好,还是由远及近的顺序好?学生就难以把握了。这时,教师可先要求学生分别用上述两种顺序进行观察,并说说分别观察到了什么?接着要求学生比较一下,哪种观察方法比较好?(暂不要求作出结论)然后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听罢录音,再让学生作出结论。通过观察比较,再结合课文,学生都能体会到,观察燕子,用由近及远的顺序好,它符合人们的一般观察习惯。

二、比较字词本文中有许多精妙传神的用词,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但小学生是难以体会到的。如:“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中的“痕”字就是一例。怎样使学生体会到“痕”字好在哪里呢?教学时,教者可先启发学生思考:电线一般用什么量词?(根)然后让学生比较:在这里是用“根”好,还是用“痕”好呢?如学生还不能比较得出,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说:我们在看一样东西的时候,近看时觉得它怎样?(大)远看时又觉得它怎样?(小)提示学生把电线在高处、远处这一因素带进去考虑。通过这样的比较之后,学生一下子就会发现,这里用“痕”作量词好,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后面写“燕子”成了“小黑点”珠联璧合,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而用“根”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比较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具体与罗唆还不容易区分,把句子写具体有什么好处也不一定说得清楚,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如:“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这一句具体描写了在风和日丽的春光里,燕子快捷飞行的情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体会,教者可先出示一个根据原句浓缩成的“概括句”,即:“燕子在天空里掠过,由这边飞到那边。”让学生将“概括句”与原文“具体句”进行比较,看看“具体句”比“概括句”多了哪些词语或词组?接着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多出来的词语或词组与描写燕子飞行有什么联系?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具体句”与“概括句”相比,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明白了,还是“具体句”即原句写得好!与“概括句”比起来,原句交代了燕子飞行的环境,表现出了燕子飞行时快捷灵巧的特点。同时学生也懂得了,把句子写具体,不是面面俱到地写,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篇6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实验室建设中“教学研”相结合的必要性、“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以及实验室管理的完善及实验室运行效益的提高等新问题。

Lab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basedon“TeachingandResearching”Combination//ChenYaoxi,HeJunqiang

AbstractThepaperbrieflyexpoundstheeffecttothecultivationofinnovationtalentsandteachers’forcesconstructionaswellasscientificresearchpromotion.

Keywordsteaching;scientificresearch;lab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innovativetalents;benefits

Author’saddress

1.GuangdongcIndustry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

2.GuangdongMedicine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

理工院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科研,开发新技术产品或发明创造,进而为社会提供设备及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是办好国家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和规模、管理机制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水平,甚至是决定了高校的竞争力的强弱。从以上意义上来说,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维护、实验室课程设计和实施、实验室管理(包括运行效益管理)、实验室队伍建设及创新性实验的开展等。

1实验室建设中“教学研”相结合的必要性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验室,科研工作更是离不开实验室。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节约经费、提高设备使用率也需要实验室教学研相结合。将传统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整合为大型的实验平台,既可以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承担探究生的培养工作;既可以承担教学任务也可以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相结合,学生的实验教学的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也将能进一步增加,跟实验室有关的教师自身素质也将会进一步提高。

1.1传统的教学实验在设备和场地使用上排斥了科研工作的进入

传统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偏重于验证性实验设备的购置,实验室建设规划中较少考虑科研工作的进入,院系教师及高年级的学生需要搞些探究性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设备。

传统的实验教学偏重于对理论教学知识进行验证,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练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轻易造成学生学习喜好和积极性降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较少,即使学生有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也由于实验室的规定、设备和场地的诸多原因,往往不能顺利进行实验,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索、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实验室在仪器设备和场地的管理上存在小农经济习惯、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及使用模式的新问题,部分教师和实验室负责人本位思想严重,怕自己使用不方便、怕人多轻易弄坏仪器设备。这样使暂时没有能力建立自己实验室的专业和部分年轻教师无法利用学校的原有实验室设备及场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也降低了年轻教师参和指导一些有潜力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探究的热情。

1.2避免出现实验室分散管理、仪器重复购置、仪器使用率相对较低的情形

传统实验室体系将实验平台分得过多,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等实验平台,这样造成管理分散,重复购置相同仪器设备在同个院系内部经常发生,仪器设备使用率相对较低,甚至有些仪器在某些实验室中每年只使用几次,资产严重闲置,而有些需要使用的设备又没钱购置,缺乏科学合理地整体规划。

显然,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教学课程的探索,需要通过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现有实验室资源,淡化专业界限,结合科学探究创新平台,构建院系的实验中心,使之成为融教学、实验、科研于一体的公共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发展,做好科研实验室的规划。

在规划中尽量杜绝科学探究实验室过分孤立建设的新问题,应考虑侧重教学的划分实验室,可以适当考虑学生及年轻老师的科学探究工作的需要;偏重科学探究的实验室应该在保证科研任务顺利完成的情况下,多考虑培养学科型的人才。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的同时注重科研队伍的建设,为学院的长远发展培养年轻的人才。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建设相结合,避免了建立两套相同的系统和购置大量相同的仪器设备的情况,从而避免出现实验室的管理分散和仪器设备使用率较低的新问题。

1.3提高教学的质量,并有利于教学仪器的开发及创新

传统实验教学内容上,以验证性、示教性为主,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不足,学科前沿的实验就更少。实验枯燥无味,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随着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实施,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之一在于实验室,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符合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重组实验教学体系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以往验证性、示教性实验为主的状况,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步骤,经教师审阅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发展。

实验教学的改革和科研活动的加入,对仪器的需求会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科研活动和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创新,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教学研”相结合的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

高校的实验室需要有一流的实验技术队伍(教师),以保证有一流的实验室管理水平,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传统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师资不稳定,实验人员待遇偏低,实验人员素质不高。传统的观念使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碰到了较大困难,不少教师不安心于实践教学工作,造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新问题。

“教学研”相结合可以使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实践性教学,使更多的教师能够走进实验室。

实验室要稳定队伍,可以借助科研团队的建设,使上理论课的教师能够进入实验室、上实验教学的教师愿意留在实验室、采取“灵活、开放、竞争、流动”的管理模式。凡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按教学系列待遇;凡从事技术工作的按技术岗位待遇,防止人才浪费和人员滥用。实验室人员要少而精,避免人浮于事。教师和博士不但要搞科研,还要承担实验室的管理任务,他们可以指导探究生,承担实验教学任务。探究生可以协助教师指导本科生,这样科研任务能及时完成,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3实验室管理的完善及实验室运行效益的提高

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须建立以校一级和校院两级管理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实行以功能平台为目标的实验

篇7

1.1桥梁和纽带

研究生教务员的工作琐碎复杂,如果用言语进行描述,无疑要花费大量的篇幅。研究生教务员至少被教学管理机构中两个层次进行领导,并且直接和学生以及教师接触。研究生教务员需要经常性的和研究生、教学人员以及其他部门联系。很多时候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1.2最基层执行者

研究生教务员全程参与有关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以及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每个研究生从录取开始所有的活动中,研究生教务员都会参与其中。

1.3参谋与助手

分管院长需要了解确切的情况和数据在接到学校文件或者通知后,这时候研究生教务员就需要将自己掌握的情况如实的进行告知,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剖析做出有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研究生教务员告知的信息是分管院长做出决定的重要参考与依据,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说,研究生教务员就是分管院长的助手和参谋。在实际工作中,比如进行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时,研究生教务员就需要提供前一年的招生情况以及今年的保送生接受情况等。招生指标分配细则的制定就需要参考这些因素,如果研究生教务员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不实的话,会造成招生工作的混乱以及分管院长的决策失误。

2.做好研究生教务员工作的措施

研究生教务员的工作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现将如何做好研究生教务员工作的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2.1良好的专业素养

学校教务工作一般都会很琐碎,有很多细节上的工作,比学生选择培养计划的时候,会因为大意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错误,这时候研究生教务员就需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提醒学生进行修改,同时详细解说其中的原因,不然会对学生的奖学金申请以及学位申请造成影响;当出台新的政策时,需要对学生进行详细解说,并和旧的政策进行对比,说明其中不同之处,避免后期出现一些过激的投诉行为。教务员在工作的时候,尽量不要掺杂个人情感在里面,影响自己的正常工作。在校研究生院给学院争取资源分配时,要尽心尽责等等。

2.2整理好工作资料

研究生教务员会经常性的接到各种关于政策或者统计的问题,为了避免忙于应付导致自己手忙脚乱,应该在平时就做好相关数据的整理工作。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同样可以很好的彰显自己的专业度,处理问题时也可以应对自如。比如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报考阶段会经常接到询问招生比例的电话,这时候如果一问三不知或者手忙脚乱的寻找相关文件,会对学校声誉产生无形的影响。

2.3具备组织协调能力

教务员每年都会有组织学生入学、制定培养计划以及毕业复试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每一步都宣传到位并组织得力,不然学校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之中。那从上面不难看出,研究生教务员必须具有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不然工作时会出现顾头不顾尾或者是遗漏的问题;同样处于基层的教务员,需要处理教师以及学生的投诉,必须具备协调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各国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教务员必须掌握国际语言--英语,不然在处理出国留学或者是交换生时,会有很大的麻烦。

3结束语

篇8

“电视实验”所应用的电教媒体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摄像机。利用摄像机镜头的变焦功能,可以把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师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真实、清晰地呈现于大屏幕彩色电视上,便于学生细致观察,从而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时,运用电教手段可弥补以前的缺陷。由于以往采用的实验仪器中托盘天平的指针可见度小,很难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结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很大困难,难以让学生真正地信服了解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是否质量守恒,这也很难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电视实验”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在演示实验前,首先利用调节摄像机镜头焦距,通过“特写镜头”把实验中所要用的仪器,依次呈现于大屏幕电视上;同时教师讲解仪器中锥形瓶和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用途,从而又达到了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化学实验仪器会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

第一组演示实验是:用托盘天平称量密闭于锥形瓶中白磷的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保持不变。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首先缩小摄像机焦距,拉远镜头,使天平完全呈现于电视屏幕上,使学生便于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的操作过程。然后,教师把课前已装有白磷的密闭锥形瓶置于托盘天平左侧托盘上,调节天平指针于平衡位置,接着教师调节摄像机镜头焦距,引导学生在电视屏幕上依次观察锥形瓶中白磷的色、态和天平指针平衡的“特写镜头”。这样,既让学生观察了教师实验操作的全过程,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仪器以及应用过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