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1: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团文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相比于本科类院校,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不高,文化建设模式不科学。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对校园文化建设引起足够重视,并加入职业元素,人为将其边缘化。
1.1.1校园文化的社团活动缺乏技术技能的体现。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业余文化团体组织,被亲切地称为“第二课堂”,其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最终发展成效。但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大学生社团建设时,普遍存在技术技能水平不足问题。以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社团为例,我院社团共百余个,其中专业社团仅为11个,在社团中所占比例为11%,其余均为学生兴趣社团。这从侧面显示了高职学生社团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低和相关文化教育培训缺失问题。
1.1.2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中体现不够。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名片,彰显着其办学精神和理念。而校训、校徽、校歌、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其文化精髓的凝结和体现。在制定校训、校徽和校歌时,学校应该从本校的教育和教学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充分发挥这些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但反观一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际,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校在制定校训时,其内容过于宽泛,既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没有凸显出本校的办学个性,直接影响了其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院的校训“知行合一、厚德强技”高度概括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其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另外,我院还依据本校的历史传承及学院的发展创作了职业技术学院之歌,体现了我院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
1.1.3校园文化中缺少企业文化的渗透。随着高职校企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学校和企业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但高职院校和企业间的交往合作多集中在学生能力培养层面,较少涉及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目标的确定上,学校和企业存在一定分歧,学校要求突出理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企业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脱节直接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一线职业应用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创建时,必须合理调整其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使其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一致。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分偏重理论教育,忽视职业素质内容就容易导致其文化建设的失败。
1.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用
1.2.1示范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地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增加其竞争优势。要想更好地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就必须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功能,以校园文化中那些积极的精神力量和内容去鼓舞人、影响人、感染人。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其人生方向。
1.2.2约束功能。校园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得到全体师生成员的认可后,便会对成员产生一种约束与规范作用,引导其积极向上,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能够增强师生成员的是非观念,使其明确美丑衡量标准,从而正确处理其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成功化解矛盾。
1.2.3导向与凝聚功能。高职校园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均体现了其办学要求和发现方向。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并规范和约束其言行。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凝聚功能。这种凝聚功能一旦形成,便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能够将全校师生成员团结在一起,使其为共同的发展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高校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职业化色彩,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活动时,必须突出其职业教育特色;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指明了其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其自觉安排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
2学生社团
2.1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内涵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社团涉及的主题众多,既包含学术和文艺等方面,也有社会问题等内容。常见的大学生社团主要有书法社、篮球社、美术社、动漫社、曲艺社、课外实践社等。这些社团均属于业余社团,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发形成。此外,高职院校中还成立了一些专业社团,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和综合技能的目的,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和好评。大学生社团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开辟者和引导者。大学生社团每年以各种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的社团活动吸引了大批学生。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一方面有效地提升了其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逐步增强了其集体观念,提高了其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2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2.1大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社团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不足。学生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组织活动,一方面增长知识和见闻;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大量实时资讯,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2.2.2大学生社团在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具有重要作用。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大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但总体来看,收效并不显著。而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规模性的校内学生组织,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过渡时期,并使其人格趋于完善,心理趋于成熟。
2.2.3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学校原有的实训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大学生社团的出现则有效弥补了大学生校内实训的功能缺陷。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团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我院连续两届社团节中,从舞台设计、节目彩排、展台摆设到活动经费的来源事无巨细都是各社团齐心协力完成,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更加接近社会。
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构建
3.1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职大学生社团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主体力量,承担着文化建设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社团必须积极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效整合和利用手头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积极进行主题宣传活动,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在日常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职大学生社团还必须合理安排各项文化建设活动,并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利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积极进行职业人才培养。此外,大学生社团还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和谐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奠定基础
不可置疑,校园文化产生于高校学生社团之前校园文化早在学校成立之初进开始出现和形成。而高校学生社团只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发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学生社团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社团常会在价值导向、管理机制建设、文化创建等方面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社团由于人员流动性过大,导致社团内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呈现出松散、缺乏组织、管理不到位的状态。对此,高职大学生社团应该不断完善自身建设,积极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3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问题一:文化特色淡薄。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和特色,趋同化发展使得不同学校的特色难以得到发挥。各学校所固有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势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问题二:社会环境干扰。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不同程度上侵蚀着师生的思想,并进一步体现在办学上,使得部分老师、学生只看重专业名气,而忽略了专业本身所富含的价值。问题三:传统色彩浓重。校园文化是现代化教育的缩影,现代化的教育要时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统文化是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时代日益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紧跟潮流、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的精华,更好的培育一代新人问题四:保守性明显。现代大学相对来说存在于一个比较封闭的圈子之中,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学校还是以自身为主体,难以将自己的基础设施等与外界分享,走出去的机会也不多。校园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分子,很难有机会走出去想社会公众进行传播和普及,校园文化的封闭式现状,完全有悖于校园文化开放式要求。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由
2.1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不清,规划不够
在很多高校,校园文化被割裂,不论是文娱活动还是福利性、公益性组织活动,抑或是文化设施建设都仅仅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而不能把它当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本身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概念,高校文化包括高校历史渊源、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目前现状,高校校园文化抓药偏向于娱乐性的校园活动,把校园活动狭隘的等同于校园文化来发展是不科学的,而且没有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2.2不能辨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认为外来文化都是腐朽的文化,这种传统封闭的思想使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受到遏制,致使人的思想固化,丧失思维活力,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多样性的培养。另一钟是全盘西化,抛弃传统文化,崇洋,致使部分师生崇尚中挂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
2.3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不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精神指引,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严谨的、正规的组织机构,对于合理的发展校园文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各大高校着重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生源发展当中,而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更缺乏重视。仅仅作为一个顺带的工作,就难以将校园文化统筹于在整体办学方面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难以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2.4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太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长期的高校发展中并没有被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在发展过程中只是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显少有人对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把它由实践转向理论层面,进行科学化,再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各大高校都在争先恐后的开展自己的文化建设,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对其内在的研究和规律性认识,阻碍了其积极、健康发展。在物质文化日益活跃的今天,师生的思想得到的很大的解放,他们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是都是在个人想法的基础实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很难得到较大的发展,绝大多数浮于表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集体意识淡薄。种种问题表明,加强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满足师生发展的共同要求迫在眉睫。
3体育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1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特色的建设
现今,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的时候,主要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仍然局限于发展文娱类活动,大力加强传统社团建设,体育社团作为作为社团的一种,既具有一半社团所具备的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更具有体育社团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如融合体育锻炼和娱乐身心为一体,综合素质发展和经济效益与一体。体育社团的新兴和发展不仅使得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校园文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和平淡,体育社团的发展,让学生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让校园文化更具有实质性的特色,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上也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3.2体育社团有助于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现代意识
现在有许多高校中,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很好,但是并没有与精神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的传统色彩过于浓厚,使得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失去了意义和光泽,那么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成为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与时俱进的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精神需求。在新形势下,全国上下已经将体育发展领域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越来越被重视,体育社团这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在加强校园文化发展、推动校园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3.3体育社团有助于校园文化开放性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以服从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青年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社团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的阵地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成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的“自主潜能”,强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进行“自我”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1、“变官办为民办”,激发的“自主潜能”,强生的“自我意识”。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社团极其化身“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倒挂,往往是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确保社团的顺利开展。社团类型的确定往往因老师工作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在这些社团中选择参加学校并进行人员调配以确保社团的“生命”,指导提出活动意见,只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表现”的,“指导”的总还是集中的“特长生”。所以往往使社团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同学对社团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变官办为民办”,社团建设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打破原有的组织,制定教学,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业余社团,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合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学生社团是青年自主发展的舞台。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交给了学生,让青年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使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3、学生社团是青年自我的阵地。
业余社团的建立,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的来完成一项“事业”,让青年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社团青年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
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年的社会意识。
三、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的常青树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的发展起到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社团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握:
1、把握时代性,强化导向性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社团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在融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对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原则性,突出多元性
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1和谐向上的职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是团队发展的强大推进力职业院校通过统一的文化理念和共同的目标追求将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提高了团队成员的信心和勇气,强化了其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这样一种统一和谐的创新文化环境下,团队成员以团队的共同利益作为其行为依据,能够自觉遵守团队的各项制度要求,推进了团队的健康长效发展。此外,良好的创新团队文化还能进一步激发成员的创新热情,增强其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对其今后的就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和谐的团队文化能够增进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升团队执行力一支卓越的团队必定具有极高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能够保证其决策的顺利落实到位。良好的团队文化可以鼓励和引导团队成员积极沟通和相互了解,不断提升其执行力。一个健康发展的创新团队离不开各成员的努力和付出,只有各成员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攻坚克难,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团队的发展前景才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创新团队文化作为团队发展的精神支持,能够有效地增进各成员的交流与沟通,提升其执行力和协作沟通力,保证各项决策及时落实到位。
1.3和谐的团队文化是团队创新发展的源泉随着当前职业院校的日趋专业化、成熟化和稳定化,各职业院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并积极借助各种现代化信息平台加强外部交流与合作,以有效提升其科研发展水平,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职业院校必须立足其发展实际,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鼓励创新,创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而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作为高职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肩负着职业创新发展的重任,必须充分利用手头一切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而在此过程中,和谐的团队文化为其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使团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创新团队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一种向上的文化,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文化,它对于团队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2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2.1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意识集合点,它彰显着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发展动态,是团队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而言,团队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其团队工作原则,以其实际行动践行其团队精神和发展理念,积极维护团队利益。团队精神可以将团队成员的力量集合在一处,使其形成一种合力,尽早实现奋斗目标。
2.2团队制度团队制度是约束全体团队成员的行动纲领和行为依据,各成员必须以此为依据,相互尊重和信任彼此,积极参与团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团队成员能够以大局为重,勇于迎接各项挑战和难题,同时还要主动关心和了解其他成员,团结一致,保持高昂的斗志和精神状态。另外,一个纪律严明、作风严谨、奋发向上的团队还必须要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赏罚机制,保证组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3团队作风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自由、开放、和谐、民主的团队作风更有利于团队组织的发展壮大。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时,必须扬长避短,建立健全团队沟通机制,建立相关信息交流平台,使组织内部形成民主团结、活泼向上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团队内部环境下,各成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各成员也更乐于交流其意见和建议,有利于个人创造性的激发。
2.4团队效率团队效率作为衡量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准,历来就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在开展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时,职业院校必须以提升团队协作效率为重点,明确组织目标,合理分工,实行责任到人,划分责任范围。各成员也必须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合理调整自身行为,并能够积极为组织建言献策,密切关注外部发展态势,定期收集和整理实时资讯,为团队的科学决策提供合理化依据。
3推进职业院校专业创新团队文化建设的对策
3.1积极发扬协作创新精神,鼓励内部合作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鼓励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紧紧围绕团队项目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协作,少一点分歧,多一点理解和包容,积极发扬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以期尽早完成任务目标,实现团队跨越式发展。
3.2建立健全成员沟通机制沟通不仅可以增进信息传递和交流,还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和误解,保障团队的高效运作。因此,职业院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其成员沟通机制,实现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反馈,以保证其组织决策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召开一些主题座谈会,鼓励各成员积极沟通,并交换意见和建议。
3.3关心各成员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其解决难题职业院校可以针对其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主动关心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关心其工作和生活,主动帮其分忧解难,使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好地为团队服务。此外,学校还必须根据各成员的表现和特点为其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更好地促进其长远发展。
责任是一种永恒的职业精神。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用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将不会有希望;一个团队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很难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的;一个人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就会被人轻视,得不到团队与企业的重视。如今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真正缺少的是有责任感并勇于负责人的人。只有用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够被上级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去获得更多的荣誉。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并努力将细节做到完美,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团队也必定是一个努力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团队。责任为本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将责任渗透到团队管理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充满责任的氛围,使得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进而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勇于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就能够使得整个企业永葆激情,并为企业树立好一个良好的值得信任的形象。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文化能够让企业的员工时时都受到熏陶,将责任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团队管理中渗透责任,有效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切实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员工生活、环境治理等发生很变化的同时,需要注意员工在执行规范标准、履行岗位责任方面是不是没有能够做到与新形式相符,并增强培养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的完善企业团队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心智模式进行改善,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并激励他们发挥自身的巨大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努力夯实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责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将责任渗透到团队管理中是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对于员工而言只有拥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有更好的个人发展;对于企业和团队来讲,如果不能够自觉的承担起对股东、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就很难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然后是积极的构建起企业责任文化体系。
二、“沟通”融入团队管理,增强凝聚力
沟通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沟通融入到团队管理中,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内部问题。解决了沟通问题,才能够使得团队更加的和谐,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沟通是一种机会,即是给别人的机会,也是给自己的机会。对于公司和团队而言,就给了企业和团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沟通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还需要去聆听他人的立场和、意见和需求。沟通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树立起全员沟通理念,为人人沟通、时时沟通、事事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将管理沟通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直接相连。在团队内部建立起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团队中必须要鼓励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相互交流、协作,以此来强化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改善人际关系。要加强沟通就必须要提高沟通自身的沟通技能。首先,沟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心态,沟通的过程中牢记“五心”沟通,即平等的心、欣赏的心、包容的心、合作的心、分享的心。平等的心指的是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平等的心态。沟通中的上位者(管理者)需要适当的放低姿态,这样能够更好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不会让他人产生出敬而远之之感。平等谦和能够帮助管理者赢取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普通员工则在沟通的过程中则不能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要该质疑就质疑,自信、自尊,往往会赢来更多赏识和掌声。欣赏的心指的是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对待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表达自己的赏识,使得他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鼓舞与激励,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包容的心指的是要能够在沟通的过程能够在对待对待异已之见,要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相互讨论,而不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如果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不仅交流不能顺利进行,反而还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谓合作的心,指的是在团队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每一位员工,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的去沟通,大家一起度过难关。分享的心则是要学会与他人分享知识、信息、体验与感悟。其次,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能够使得沟通更加的全面和深入,倾听不仅仅需要用耳,还需要用心。管理者用心的去倾听将能够使得员工感觉到上级的关心,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包容”融入团队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包容”的企业文化能够博采众家之长,为企业融入更多新鲜元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从整个企业文化来讲,包容就是每一个子公司、下属企业都能够有自己不同的企业文化;从团队来讲,就是团队要有“包容性”,团队具有积极接收各种新事物的能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融入到团队管理中,就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喜欢对他人的工作进行品头论足,总是对他人的成绩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是对于别人的过错却是非常苛求。这种想法与做法是错误的,十分不利于团队的和谐。在团队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思考别人的困难之处,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对方的情况下又该如何想,多进行换位思考更加有助于团队之间的和谐。团队的包容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一个团队之内每个成员对团队内的其他成员的品行和能力都要确信无疑,并且能够遵守承诺。要明白的是,高薪虽然能够招来人才,但不一定能够留住人才,如果感受不到来自于团队、企业的信任,那么就会使得他们产生出离开团队、企业的想法。同时包容的团队,并不是指的团队能够包容那些故意损害团队利益的成员。团队只有包容才能够有前进的动力,才能够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 美术 山水画 创作团队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下,美术这一艺术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为当前美育的重要路径,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培养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进一步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使我国成为文化强国。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要方面,而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完善,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个长期性课题。文化馆是群众文化交流最直接的载体,可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活动,在继承传统并力求发展创新的美术辅导过程中,不断提高群众专业素质,鼓励他们创作出水平高的美术作品,推动群众美术的发展。
一、推动群众美术发展的策略――美术创作团队建设
(一)组建群众美术创作团队,以点带面推动群众美术发展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馆是非常重要的部门,经常工作在一线。文化馆能够有效地引导美术爱好者,使得这些美术爱好者们能够有序地组建起群众美术创作团队,从而更好地开展美术绘画与指导工作。在指导这些群众美术爱好者的过程中,应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改良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经历、感受、性格、生活等都能够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出来。
在群众美术创作团队中,团队成员散落在社会的不同层面中,其能够通过自身而影响到周边人,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与了解文化美术。这也是文化美术影响力扩大的重要路径。以点带面的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培养全民的美术素养。
(二)举办各种级别的美术展览,推动群众美术发展
在开展群众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还可以举办各种美术作品展览。通常,文化馆都自带展厅,为作品的展出提供了有利场地,文化馆可以凭借该方面的优势,积极举行或承办各种美术展览。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鼓舞创作者,使得其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创作中;另一方面创作者之间相互评判与学习,其创作水平得以提升。除了文化馆这些固定的场地外,还可以定期组织美术下乡活动,在乡镇与社区举办展览活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群众能够与美术活动亲密接触,获得更多的文化享受。与此同时,美术创作团队也能够更好地向社会各界展示创作成果。
二、推进山水画教学,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之所以在群众美术工作中选择山水画作为重点的绘画辅导内容,是因为山水画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绘画形式,具有一定群众基础,大家在情感和审美观念上都比较容易接受。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鼓励群众美术创作团队的成员积极翻阅该方面的书籍与资料,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很多初学者仅仅看了画家寥寥数笔,就认定画画只是熟练程度方面的问题,将大量的时间都用于练习方面。事实上,这一看法存在误区,过分重视技能,而对绘画本身的文化内涵有所忽视,本来就是本末倒置。对此,爱好者们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中,应从写生、临摹与创作等多方面入手,发展自我个性,彰显时代风貌,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功底,还能够通过绘画而表达对大自然的内心感受,真正画出“胸中之丘壑”。
(一)注重传统山水画的临摹
在我国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相关技法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所以,临摹是提升绘画技法的重要路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准确掌握范画的特点与风格,能够深刻领会作品的意境与内在涵义。针对作品的构图进行研究,加强皴、擦、点、染等技法的练习。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步骤,不断巩固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临摹包括对临、背临与意临,在基础环节应更侧重于对临与背临。学生应充分了解范画的相关要素,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加强难度,从局部入手,最后再到整体,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
(二)师法自然,强化写生教学
写生能够使群众进一步地观察生活与自然。在写生的过程中,第一应合理取景与构图,明确主要内容,深入思考,选择合适入画的景色,并对景物进行重新布局。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这是最难的方面。在到达写生地点后,学生不要急着动手,而是应先进行充分的观察,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景物的结构与特点,选择主要的绘画对象,再去构图。这也就是所谓的“意在笔先”。在此基础上,应做好取舍,掌握笔墨关系,将实际景物以山水画的方式展现出来。
(三)立足于传统,在创作中寻找个人绘画语言
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审美观念、绘画技巧都能够一一展现。最终呈现在纸张上的艺术形象并非是某一时空下的客观对象,也不是创作者的凭空拼合,而是创作者将自身的主观认知c客观对象有效融合的结果。所以,在进行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应逐步打破传统创作的习惯与方式,培养出特有的绘画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应得到充分的挖掘,其可以打破传统的创作形式,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寻求代表自我的符号,在作品中表现出自身对山水的独到见解。只有这样,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才是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
三、结语
在提高群众审美能力与加强群众美术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文化馆美术辅导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也是政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体现。在美术辅导过程中,通过山水画教学的开展让他们具备综合全面的文化艺术素养,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精神,让他们用真情感受传统文化,以现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党的“十”报告确定了群众美术辅导的总体方针,即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群众美术的创作团队建设是一种新的美术辅导方式,这条道路还很长,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激发群众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热情,创作出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才能不断推动群众美术创作前进,让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陈传席.陈传席文集[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4]张捷.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团队隐性领导文化 价值 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8-0035-03
老子把领导分为四种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曾说过: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古圣先贤的话道出一个真理:的领导方式追求不知有之的境界,人们仅仅知道领导者的存在,但从不受其干涉,功成事遂。这种隐形的却又无处不在的领导境界是领导文化的高级形式,也是未来领导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隐性领导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领导文化是领导活动在思维层面的特殊表现,是有关领导这一特定角色群体的文化。从社会学角度讲,领导文化就是领导者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影响下,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群体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总和。一般而言,领导者的地位是由行政权力赋予的,并通过权力运用来体现领导者的角色身份。制度条文作为权力的具象形式存在,主要包括领导体制、领导关系和领导执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因为制度的可见性,我们称之为显性领导文化。隐性领导是相对于传统的外显领导而提出的一种新的领导方式,以领导行为的内隐为根本,领导者主要通过设计和改变环境及条件,提供引导、支持和服务等手段来对下属施加无形的领导力,它强调领导的软性和柔性控制,被领导者仅仅知道领导者的存在,但从不受其干涉,感到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让被领导者达到这种“不知不觉境界”的领导文化,我们称之为隐性领导文化。
隐性领导文化是领导活动的高级形式,是领导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主要具有四个特征。
1. 领导身份的边缘性
传统的显性领导文化多注重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领导者处于领导情景的中心,而被领导者处于领导情景的边缘。在隐性领导文化中,领导者退到领导情境的边缘,而让被领导者处于领导情境的中心位置,换言之,领导者的角色被淡化,不再是组织行为的指挥者,而更多表现为成员活动的服务者。
2. 领导行为的潜隐性
在隐性领导文化情境中,领导者并没有明显的发号指令等领导行为,只是通过对被领导者工作热情的激发以及对工作目标的引导,使被领导者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完成领导活动的内容、实现组织目的。
3. 领导内容的渗透性
组织内的任何成员,其工作和日常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特定价值观的指导,隐性领导文化正是把领导者想要实现的价值观渗透到被领导者个人的思维深处,无需显性制度和规范约束就能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到隐性导向作用。
4. 领导效果的持久性
与显性领导文化情境表现出的强制性管理不同,隐性领导通常不会让组织成员产生被强制驱使的感觉,从而很少引发成员的逆反心理,更容易达成一致的组织目标,成员更容易产生团队归属感和工作责任感,形成稳定的团队文化。因此,隐性领导文化对团队组织产生的影响力更加持久。
二、隐性领导文化在团队工作中的价值
劳伦斯・霍普认为,团队是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者需要充分了解团队工作的过程和有关知识,从而帮助团队处理任务和人际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团队的效能,领导者需要从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几个方面对团队进行干预。而隐性领导文化却可以减少这种干预或者即使没有这种干预也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隐性领导文化在团队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团队引导力
在良好的隐性领导文化中,团队成员都受到鼓励并有机会去施展才能做好本职工作,各级员工不需向层层上司请示就表现出创造性并因此被鼓励。这样,即使领导者不在,工作也能够顺利、高效地运转,因为有效的领导力已经贯穿到了团队所有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隐性领导文化的核心是领导者必须为团队增加价值,但却不能在离开团队时带走这些价值。领导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就是要创造一种贯穿整个团队的隐性领导文化,使领导者变得可有可无。隐性的领导文化是自我支持并可以自我生长的。卓越的隐性领导文化,其目标不是只在领导者掌握领导权力时赢得几个回合的胜利,而是把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传出很久以后仍然具有从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的能力。
2. 榜样影响力
隐性领导文化中,领导者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如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名誉、声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领导者柔性地、艺术地、不知不觉地、巧妙地向组织成员施加着个人影响。理论和实践证明,一旦组织成员被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他们就会认同他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心悦诚服地为其服务,而且往往会发挥超乎寻常的力量。如领导者身体力行的开明的舆论氛围,开放的纳言姿态可以让团队成员通过沟通与交流保持目标、方法、手段的高度一致,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领导者民主的决策习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同一方向,创造出惊人的业绩。
3. 文化凝聚力
优秀的隐性领导文化中,领导者的个人影响被淡化,无形的领导文化就可以凝聚团队共识,缔造组织文化。优秀的团队领导文化并无固定模式,但团队表现出的工作状态具有一些共性:一是团队成员结构合理,能力互补,决策时具有集体智慧;二是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纵横关系协调;三是目标统一、明确,层次分明,成员可以明确感知工作的规律性;四是成员责任感强,对工作充满自信,在工作中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这种健康的隐性领导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文化的生成。团队文化是团队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和习惯体系,是团队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团队文化有利于发挥集体组织的力量,有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通过充分的信息共享,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团队隐性领导文化的建设
1. 领导者要重视提高个人修养
首先,要“懂行”。团队领导者,应加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知识更新能力,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现象的发生,努力做知识型、专家型领导。不仅能在大事上做团队的领航者,而且熟悉业务工作的每个环节,做团队的行家里手。唯如此,才能赢得团队成员的尊重,塑造领导魅力,个人的隐性领导文化才会在团队工作中发挥作用。
其次,要有“远谋”。人们常用“深谋远虑”一词形容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深谋远虑”的领导者,往往拥有非凡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预见能力等。“远谋”即预见性,没有预见,领导工作就会迷失方向,错误的预见会导致决策失误。领导者预见性思维的培养首先要求领导者具备全局观,“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些至理名言说的就是领导者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要培养战略思维。
第三,要知“进退”。古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伟大的机构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领导出来的,是由那些热切地追求成功的领导者在不断高涨的成就感的促使下辛勤努力的结果。优秀的团队领导者要知“进退”,涉及责任担当、人事协调、统筹兼顾的宏观工作,领导者要积极“进”,即工作中勇于担当,不回避、不推诿;而具体的工作方法选择、无关大局的细节调整等微观执行方面,领导者则要懂得及时“退”, 不面面俱到,不事必躬亲,学会适度放权,敢于大胆授权,正确定位领导者的个人角色。树立科学的分工意识,善于进行任务分解(纵向分工或者横向切割),对执行层面的工作只需关注而绝不过度参与。让有形的制度来管理团队,让无形的隐性领导文化来引领团队实现自我发展,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2. 领导者要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要处理好团队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任何形式的领导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相对于团队这个小环境而言,隐性领导文化中的领导者主要是要处理好团队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必须科学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和优化环境,尽管是隐性的领导文化,也不能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其次,要制定客观的团队目标体系。说过:路线错误是根本的错误。团队工作亦是如此。团队要有“一个共同的宗旨、一组共同的业绩目标”。团队领导者是团队工作目标的决策者。团队效能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领导者确立的团队远景目标、价值观、发展战略是否赢得团队成员的认可。领导者在制定目标时,需把握三个宗旨:群策群力、合理可行、群体认同。总之,团队目标一定要让团队成员真切可感,清晰可见。具体而言,领导者必须对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准、外部环境是否适宜、发展时机是否最佳做出客观评价,不能仅凭个人热情和好恶盲目制定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
3. 领导者要加强团队建设
尽管隐性领导文化的主要建设者是领导者,但被领导者的作用仍是不可忽视的。其工作状态可以用制度来约束,文化来引导,但是被领导群体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客观条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制约着团队工作效能的实现。无数成功的商业经验表明,优秀的团队中成员的素质能力往往是参差不齐的。通过结构优化,构建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细化分工,这种非均质化的团队组合,可以做到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的整体合力,最终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应该说,隐性领导文化除了表现在宏观的团队制度设计上,更重要的还表现在团队内的工作分工上。细化专业分工,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相结合,“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避免所有的人参与所有的事”是优秀的隐性领导文化的重要特点。
领导者个人进退有度,组织目标明确可行,团队结构稳定和谐,被领导者积极主动,在这种模式下开展工作,团队效能便会逐渐显现。有章可循的工作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在组织成员的思想观念中打上深刻烙印,于无形中保障团队组织的自我良性运转。久而久之,这种管理方式便逐渐内化为团队的隐性领导文化,即达到“无为的领导境界”;被领导者感到工作都是自我有序运转的,即前文所述“即使领导者不在,工作也能够顺利和高效地运营”。至此,隐性领导文化便深深扎根于团队。
参考文献:
[1] 赵麟斌,苏礼和.论现代领导文化的建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11).
[2] 方京彻.团队领导――科学和艺术的结合[J].商业文化,2008,(1).
[3] 张卫枚.团队领导风格的适应性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12).
[4] 杨岩峰,郑永丰.隐性领导浅析[J].管理观察,2009,(4).
[5] 张铁,孙明贵,王艳.隐性领导与组织的知识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关键词:老龄社会 老年文化活动 合唱 老年合唱团 和谐社会
一、老龄社会的来临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我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老年人已基本没有养老之忧,但由于角色和身份的转变,退休之后的许多老年人仍然存在诸多的精神心理问题。据一份报纸的调查报告显示,参加组织或活动的人当中,有60%是老年人。这不仅说明了老年人需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说明了当今社会在这方面工作的相对缺失。
老年文化生活包括老年人参加的知识型、娱乐型的文化活动,主要是从事著书立传、文化娱乐、养生健身和学习新知识等活动;以老年人为主要角色,反映他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同侧面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主要是文学艺术方面和生活知识方面。
老年文化生活有其一定的特点: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充满了憧憬和激情;二,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文化知识水平形成了不同的志趣和爱好;三,以一个社区(或小区)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四、在自娱自乐的基础上,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这些特点决定了老年文化活动开展的特殊性:即要采取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要提供品种多样的老年文化产品,要充分结合社区自身的硬件设施,要坚持将老年文化活动推向全社会。
二、老年合唱的优势
老年文化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开展老年文化活动的工作思路:一是要摸清一定活动半径内老年人的文化层次,年龄结构以及兴趣爱好;二是根据实际需求和资源条件,确定老年文化的思路;三是适应老年文化的发展潮流,满足老年人求新、求变的需求。
1999年文化部在《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就曾经指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老年合唱团,在经常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每年的重阳节前后举行歌咏大赛。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老年合唱团不只是适合“有条件的地方”,甚至是一项可以普及的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
(一)音乐是一项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合唱是老年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
(二)合唱适合老人的身体特征。合唱主要一定的活动半径内(多以社区为主)开展,活动形式要相对温和,不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
(三)合唱团的组建相对简单。老年合唱团是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团体,对专业艺术的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到两个骨干成员带动,聘请一位辅导老师,就可以成立。
(四)合唱团对场地要求简单,只要有一个空房间,甚至一块空场地就可以开展活动。
(五)合唱团的成员们有充裕的时间。由于合唱团的成员均为退休的老年人,一般不再参加社会活动,一般也没有生活琐事的干扰,能够保证排练和演出的出勤率。
(六)合唱与其他活动比较相对简单,参与程度高。唱歌是一项基本人人都会的文化活动,选择较为简单的曲目后,再经过专业人士稍加辅导,即可进行合唱。
总之,老年合唱团具有投资少、易操作、普及广、意义大的特点,是一项非常适合在社区组织成立的文化活动团体。
三、老年合唱团的组建
(一)社区老人自发组建老年合唱团
一般是由社区(小区)内爱好文艺的老年人自发成立。如太原市新建南路二社区的老年合唱团即由一群喜爱唱歌的退休中老年人自发成立,后来聘请原山西饭店接待处退休职工邢玉珍担任辅导老师,屡次在各种公益性演出中获奖,所在社区还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依托社区(小区)内文艺骨干成立老年合唱团
一般由社区(小区)里退休后的专业文艺人士发起号召并担任辅导老师而成立。如迎泽公园的老年合唱团,发起人多为退休后的专业文艺人士,以他们为核心聚起一批老人,成立老年合唱团,进行日常的排练或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演出。
(三)由文化馆(或文化站)声乐老师帮助组建合唱团
这些合唱团通常是社区成立的各种老年文艺活动团体之一,由社区干部组织,邀请文化馆(文化站)的声乐老师帮助成立,和秧歌队、腰鼓队、太极拳、木兰剑、票友会、合唱团等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这类合唱团是社区老年合唱团的主体。
组建老年合唱的方式基本上有以上三种。场地一般由社区解决,活动时间由组织成立者(即推举的合唱团团长)定,有些条件较好的合唱团可以制定章程,然后按照章程开展活动。
四、老年合唱团的活动开展
首先,尽管老年合唱团属于群众性文化活动团体,艺术水准要求不高,但为了达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效果,有必要对那些尤其是自发成立的合唱团进行辅导。这就要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文化馆工作人员对合唱团进行辅导和帮助。
其次,要选择适合老年人合唱的歌曲。特别注意的一点是,鉴于老年人学习能力的相对降低,要尽量选择老年人熟悉的歌曲,即久经传唱的优秀中国歌曲和外国名曲,如混声合唱可以选择《我和我的祖国》、《夕阳红》、《大海啊,故乡》等;女声合唱可以选择《思念》、《乘着歌声的翅膀》、《哎哟,妈妈》等;男声合唱可以选择《达坂城》、《喀秋莎》、《海港之夜》等。
最后,一定要加强不同的老年合唱团之间的交流,可以选择组织专场晚会同台合作演出、举办合唱比赛等多种形式,通过交流和竞争,激发老年人参加合唱的热情,鼓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合唱中去,丰富自己的晚年文化生活。
总之,老年合唱团不仅帮助老人走出户外,摆脱空巢,结交朋友,沟通交流,而且在歌唱过程中还有助调节情绪,减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有越来越多的老人们正在加入到老年合唱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