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51: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业基础课教学论文

篇1

论文格式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2.一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即每一章节的标题如第一章)

3.二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四号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即每一章节的下一级标题如:1.1)

4.三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小四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二级标题下的小标题如1.1.1)

5.中文“摘要”两个字应该是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应该设置为一级标题。

6.中文摘要内容字体应该为宋体小四,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5倍或是20磅。

7.英文摘要(abstract)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三号加粗居中,应该设置为一级标题

8.英文摘要内容字体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字号为小四,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5倍或是20磅。

9.“关键词”三个字应该是黑体小四,其后为关键词(宋体小四),关键词数量为4~6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要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10.“目录”两个字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11.文章正文应该是宋体小四

12.文章正文段落行间距应该是1.5倍行间距或是20磅,首行要空两格。

13.文章正文段落格式应该设置为两端对齐

14.文章中出现的图片,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图片下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图片及其中英文说明文字应该位于同一页。

15.文章中出现的表格,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表格上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且文中表格的风格要保持一致,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设置要统一。表格的宽度不应该超过正文的宽度。表格如果转页的话,在随后的页面上应表明如:表一(续)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随着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度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重点难题。特别是计算机行业,近年来的计算机领域快速发展,各高校向社会输送的计算机人才也日渐提升,同时也加大了就业竞争力度。所以,学生掌握一种制约芯片的电路设计,并且熟练使用一种编程语言,不仅能够提高竞争实力,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技术水平。本文中通过面向技能抽考的单片机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能抽考单片机教学多元化单片机

单片机是一种微型计算机的分支,以体积小、功能全、性价比高等特点著称,被运用到工业制约、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电器等诸多领域。单片机技术在整个课程中处于核心位置,是电子信息、机电、自动化等专业学科必备技术,也是工科学生就业的一个基本保障。

一、单片机教学目前状况

单片机教学中,教师以汇编语言版本和C语言版本为编程工具的单片机为学习对象,这种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单片机指令系统的操作,也可以对单片机软、硬结合的特点做深一步的单片机原理理解[1]。

“单片机”是一门专业课程,基于电工学、电子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学、接口原理及汇编语言学基础上的一门课程。以上课程是单片机课程的基础,对单片机的学习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加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单独的学习单片机课程,没有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因素影响,将会很难入门[2]。

二、单片机教学的理由

2.1单片机教学的实验设备单一

教学中使用的实验设备通常是学校为学生准备好的包含十几种实验内容的实验包,学生对实验包里的设备进行试验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通过这种实验包学习产生的理由是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动手实验,实验包里的实验项目硬件已经连接完毕,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连线就可以使用,导致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少,线路已经固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转变线路,在实验中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2.2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符

学校的教学策略中,基本以理论为主,造成设计效率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理论性过强、语句不易理解等理由,另外由于编程的代码结构复杂,学生对硬件结构的依赖性比较大,不能够完全在不同种类之间相互移植。

三、技能抽考在单片机教学中的作用

3.1技能抽考的理论

技能抽考是根据教育学的要求,依照专业特点对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标准化的考核,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核。具体做法分为三种:制定统一的抽考标准;制作抽考标准的试题库;根据专业学习的人数,采取随机筹钱的方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抽考。

这种技能上的抽考相当于一种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相比职业技能竞赛的方面更为广阔、参与的学生也比较多、比赛的内容全面,抵制了一直以来的“重技能轻综合”的不足[5]。

3.2技能抽考在单片机教学中的作用

技能抽考运用到教学模式中,能够重新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使学习中实现车间与教室、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业与产品、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水平的发展。

3.3技能抽考重建教学模式

技能抽考是以学生的综合实力为评价标准,在学习范围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对专业能力的衡量,对能力、策略等进行务实、高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从原有的教学方式转向行动教学方式,让课堂从理论性教学转向实践性教学,以“教学工厂”为实训教学模式,使车间和教室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结论

单片机原理和教学中的自主研发、开放性和创新性,比较容易符合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符合高校的教育规律。在教学中加快改革步伐,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注重创新、提高素质为教学中心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和动手能里为教学目标,将教学层次加深,全面展开单片机教学的最新模式,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大批量专业知识强又掌握应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牛骁.单片机和C语言的教学探讨[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04:136-138

[2]陈华珍,夏国清.基于单片机系统开发的C程序设计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1,03(09):143-144

[3]张金果,宁亚媛,姜睐.基于Proteus和Keil的单片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章,2013,12(23):263+366

篇2

摘 要:南开大学调整和完善政策导向,生命科学学院制定相关规定,激励并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课,而且要求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教学,既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受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教授;本科生;实验教学

近年来,有些大学教授特别是名教授,把主要精力用于争项目、找经费、作科研,出现无暇顾及本科教学的现象。学生冲着教授声望入校求学,但在讲台上或实验室中却难以看到教授特别是名教授的身影,引起了“大学教授为什么不给学生教课?不教课算什么教授!”的公众讨论与社会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南开大学调整和完善政策导向,生命科学学院制定相关规定,激励并要求教授必须为本科生讲课,而且要求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教学,既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激励并要求教授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为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南开大学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学和科研五个同样对待”,即:要将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同样对待,教学成果奖与科技成果奖同样对待,教研论文与科研论文同样对待,教研项目与科研项目同样对待,教材与专著同样对待。根据文件精神,生命科学学院制定了“关于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有关规定”。其中明确规定:

1.教授必须给本科生讲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2.教授除为本科生讲授理论课外,还应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3.院长、副院长、系主任、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主要业务领导以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特聘教授要带头参加本科实验教学。

该规定为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起了保证与推动作用。

二、组织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除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本科实验教学、相对稳定的中青年教授实验队伍外,还组织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以及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等在内的名教授,以组织编写实验教材、主持实验教学研究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开设新实验课、指导部分实验内容、指导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生物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系列讲座、实验课责任人等八种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

1.教授组织编写实验教材

近几年来,由教授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五本。其中《生理学实验》、《现代生物学技术》两本实验教材纳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选题计划。2001年,杨文博教授参加并由多所高校共同完成的“普通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研制与应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参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微生物学》荣获教育部优秀教材成果二等奖。他主持翻译出版了美国优秀教材《Brocks微生物生物学》,组织编写出版了内容丰富新颖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另有多名教授承担了南开大学教材建设立项,待出版实验教材五本。

2.教授主持实验教学研究项目

近几年来,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组织教授主持天津市实验教学改革项目3项,天津市精品课建设1门,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刁虎欣教授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00―2003年,主持完成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国家级教改项目,在全国高校较早创立了本科“科研创新开放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他参加完成的“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完成的“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3.教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依靠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教授们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ICP)基因的检测”、"PCR扩增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长春花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吲哚生物碱的提取测定”、“衣藻遗传转化”、“植物根茎维管组织过渡区的研究”、“微生物胞外多糖一黄原胶的摇瓶发酵和提取”等15项实验内容皆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教授们将这些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既拓展了学生们的学术视野,又将学生引到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显著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4.教授开设新实验课和更新实验项目

近几年,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中青年教授不仅将科研成果和科研内容纳入实验教学,而且还主动开设新实验课。白钢教授,将科研成果编制成“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转化表达及免疫印记检测”和“干扰素(IFN)基因的转化表达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两个高水平综合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出1学分36学时的“免疫学实验”。陈德富教授,将谷光甘肽酶基因研究成果,作为外源转化表达基因,为学生开设了一门2学分64学时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必修课。宋存江教授为学生新开设“发酵工程实验”,并把“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科研项目内容,纳入“发酵工程实验”,开成研究式实验课。与2000年相比,新开设实验项目40多项,其中15项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实验内容更新显著。

5.教授亲自指导1~2个实验内容

生科院院长卜文俊教授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本科生动物学实验,他一进实验室就受到学生的掌声欢迎。他对节肢动物体形特征生动、形象的讲授,对学生实验一丝不苟的指导,深受学生好评。在院长的带动下,多名系主任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学生1~2个实验。

6.教授亲自指导学生作科研创新项目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为本科生创立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教授们认为:高等院校应努力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内容上,要引进新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方式上,引导学生及早进入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既具前瞻性的视野,又具有主动的创新能力。在这种先进的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杰出人才在内的多名教授主动将自己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欢迎、接纳、指导学生作科研创新项目,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7.教授为学生作生物实验新技术、新方法系列讲座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组织院内知名教授为学生作系列讲座。原南开大学教务长张自立教授的“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讲座;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董金堂博士的“实验课与生物学相关领域的职业”讲座;新世纪杰出人才王宁宁教授、朱旭东教授、孔德领教授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真菌学是一门大科学”、“心血管学组织工程”等讲座以及分子病毒学教授耿运琪的“病毒――朋友还是敌人?”讲座;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

8.教授作实验课责任人

实验教学中心聘请基础课主讲教授,兼任实验课程责任人。李翠凤教授多年主讲“生物化学”,是天津市“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责任人,同时兼任“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责任人,负责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和建设。生物实验中心主任张金红教授,主讲“普通生物学”基础课,同时兼任“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责任人,并兼任“研究创新型实验课”责任人。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共聘请7位基础课主讲教授兼任实验课程责任人。

目前已有30多名教授,皆以不同形式参加本科实验课教学,占生科院教授总人数的80%以上,深受学生欢迎。教授们以精湛的学术造诣,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教学风范,高尚的师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重要作用。

三、教授以不同形式参加实验教学的成果和效果

1.多项实验教学成果获奖

“普通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制与应用”2001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免疫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践”2006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

“植物生物学实验改革与探讨――形态与解剖部分”2006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

2.出版或修订再版实验教材6本

《生理学实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生态学实验与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生物化学习题及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微生物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现代生物学技术》(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篇3

(一)要有深具专业影响力、团队凝聚力的团队带头人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带头人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有实践经验,在本行业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其次,能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并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要有一定的高校教学经验,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室内设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本专业建设在当地高职院校中的领先水平。第四,能结合校企实际情况、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实现本专业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完善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拟定的协议,明确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以及双方的责任、权利。形成一定的制度,来保障行业企业相关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专任教师和青年教师最好每学期轮流赴合作企业顶岗工作,使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实现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这样才能型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一般而言,专业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的项目和内容由双方共同协商设置,并主要由具有企业选派具备高技能水平、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讲授。

(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团队要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院教学管理覆盖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与企业共同保障学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在教学过程中,把设计师请进来,让高职学生走出去。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的形成以资深企业为依托的实训体系,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建立对内、对外艺术设计专业学员的实训基地。努力建设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落实实训与就业一体的实训机制。

(四)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争取条件,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至少在学校内部场所建立一些基本的技能实践场所。例如:

①室内装饰材料实验室,陈列数百种常用装饰材料和数十种施工机具、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常用装饰材料的品种、物理性能、加工方法、应用范围等有直观了解,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②建成室内装饰施工工艺流程实训室若干个,将常用装饰施工构造按照工艺流程顺序进行开放展示,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室内装饰施工的技术和验收标准,提高学生绘制施工图和从事施工管理的能力。

③建成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体的CAD、3DMAX实训基地一所,主要进行项目实训、CAD工程制图、3DMAX效果图制作以及后期渲染、修图的实训教学。

④建立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要不断完善教学、实训、技能操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做到教学有教案,实训有手册,操作有制度。

(五)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本专业专职教师多参与室内设计项目的设计和招标工作,这样不仅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为合作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校企合作更深入、更稳定,真正形成了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的资源,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学会学生入会、培训、考核、认证体制,打造良好的培训、考核平台。

(六)建立以科研保证教学团队专业素质的模式

在教学上,定期组织教师听课,开展教案、教学心得交流会议,不断完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在实训上,强调校内教师与企业设计师深入交流。以研讨会、观摩会、文字总结等方式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历练教师的一线设计能力,培养设计师的实际教学能力。鼓励教学团队成员以专业论文、教学论文、专业展览比赛、精品课程、课题的形式反映、体现教学心得与成果。

二、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学校和企业分别承但本专业的基础课、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穿插,将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计划制定、课时安排、实训内容、顶岗实习等环节,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协商确定实施方案。

①在实际教学中,把一线设计师请进课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工作。

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已经建立的设计企业为平台,辐射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人单位,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入市场,培养实践技能。

③把学院的学术气息带进企业,帮助企业提升专业层次,突破设计瓶颈,既为企业的设计师在专业理论、专业素养方面进行继续培训,又拓展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及方式。

④把一线设计师请进校园,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实际、具体、可行的教学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⑤广泛与省内外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推荐学生就业。

三、教学革新总结

①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加强实训教学力度。

②在基础课教学阶段注重课程衔接和应用引导,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③引入案例教学法和项目同步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

④建设装饰材料实验室,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不足。

⑤建设校内实践场所,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施工的工艺、方法和程序以及各种常用材料的性能。

⑥引导、带领学生积极参加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和竞赛,使学生开阔眼界、提前接触行业环境,增强就业的适应能力。

⑦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与市场、一线设计师有较深入的接触。

⑧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从业资格认证的培训,学生就业率显著提高。

四、结语

篇4

安徽医科大学组织与胚胎学教研室骨干教师陈晓蓉教授在科研上的起步源自上世纪90年代。

早在1995年,陈晓蓉就主持了安徽省教育厅的科技攻关项目”巨细胞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并负责其中的基础研究。为期三年的攻关过程,令她在科研方法和项目主体把握上受益匪浅,从2000年开始,她又先后承担了安徽省教育厅应用基础项目“中药组方抗栓作用机理研究”。安徽省省级重点项目”不明原因男性不育及习惯性流产机理的研究”、安徽省人事厅应用基础项目“生精细胞定量法在男性不育及习惯性流产诊断中的研究和应用”,2003年~2005年,陈晓蓉教授又以第二主持人的身份,负责起安徽省教育厅基础项目“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颈髓运动神经元胆碱乙酰化酶mRNA表达的研究“以及”毁损中脑腹侧被盖区对小鼠脑内多巴胺含量及行为学的影响”的研究工作,均取得完满成功。

此外,她还承担过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GDNF和雌激素联合诱导神经干细胞的研究”等多项工作,并通过长期的科研工作对相关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先后在各学术期刊撰写发表《生精细胞及赖氨酸含量的研究》等20余篇学术论文,还曾编著《组织学与胚胎学》等10余部教材,对组织胚胎学领域学术成果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研促教

尽管在科研上有诸多作为,陈晓蓉教授依旧把“教师”视为自己的本色。不仅在教学上对自己要求甚高,还十分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她在教学方式上锐意创新、大胆改革。

一方面,她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将神经肽研究进展,神经干细胞培养及研究进展、男性生殖生理等知识引入理论教学,将常规组织学实验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神经干细胞培养实验技术等引入实验教学。其做法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另一方面,她还不断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以科研促教学,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上去。而且,在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中,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扩展研究方向,探索新型模式,使教学团队建设能够跟上时展的脚步,稳步提高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

同时,从微观教学上,陈晓蓉还提倡采取多种方法,如设问式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联想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教学手段上,她更是积极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立体地学习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增加教学信息量。

“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准备一桶水”,陈晓蓉的教研生涯中,为了准备好这“一桶水”,她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在熟悉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陈晓蓉从来都不惜花费大量心血,钻研教材,大量阅读资料,认真编写教案,决不放过一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对各个教学环节,她都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对课堂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布置,她都仔细推敲。她的教案,无不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而对陈晓蓉授课的风采,不少学生这样描述“她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但又不仅仅只是传播知识,她教会我们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她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她的课堂又是神圣的课堂,在那里心灵会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

共同成长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在科研工作中团队协作精神必不可少,在陈晓蓉的背后,就有这样一个偌大的团队――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科学生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安徽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也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在教学中,他们精益求精,从1983年应用电化教学开始,1999年应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课教学,2000年对实验课多媒体教学进行试点应用,2001年理论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2006年使用安徽省唯一的显微镜互动数码实验室……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到如今,该教研室已经建立起一套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俱全的电脑操作系统,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网,为教师备课,为获取信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经过教学和科研条件的不断改善,该教研室先后成立了组织学技术、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四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索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该教研室已拥有10名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中级职称4人。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年轻――40岁以下的教师占总数的75%,平均年龄只有37岁。也因年轻,他们对教研生涯中的挑战更为无畏。自1998年以来,他们承担了10余项教学课题,撰写和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安徽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三等奖2项以及其他各类奖励若干,承担了17项科研课题,获得80余万科研基金的资助,其成果备受赞誉,曾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0余次,先后派出7人次专门赴美国、欧洲、德国,日本进行访问学习。而他们培养指导出的研究生,也颇受国内外同行专家好评。

他们的发展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这支队伍也因此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不仅多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1人次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和”模范教师”称号,还分别被授予“安徽省教学名师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次,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还有1人成为安徽雀高校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该科室也逐渐成长为安徽医科大学校级重点课程、校级重点学科。

该教研室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每位青年教师进入教研室由教研室主任确定一位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作为导师,从思想、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全面带教。可以这样说,陈晓蓉的快速成长也与教研室的帮扶密不可分。在此期间,她也先后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安徽省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三等奖、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安徽省高校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

正如陈晓蓉教授所见证的,尽管也曾出现过不和谐的声音,但相互理解、互帮互助一直都是这个团队的常态。正是因为敢打敢拼的勇气、吃苦耐劳的意志、不断学习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006年,由学校申报的”组织胚胎学”课程获得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称号。该课程的建成不仅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该团队合作成功的标志之一。

当前,陈晓蓉正在和她的团队携手共进,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为获得更大的成果而奋斗。

篇5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职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担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任务,在整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主要阵地的课堂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解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积极探索解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讲台上头头是道,学生讲台下硬撑眼皮”是现在很多中职语文课的真实写照。很多中职语文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学生却在私底下议论教师“没劲儿”,课堂实质只是教师的“满堂言”。

(二)学生上课不专心,厌学情绪大。

课堂上,学生开小差、趴在桌子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等纪律散漫现象普遍存在,因不认真听课而导致答非所问的情况屡屡发生,甚至有漠视教师提问或故意顶撞教师的事情发生。

(三)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差。

很多中职学生方言浓重,普通话水平较低;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尤其害怕写作文。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原因。

虽然国务院明确指出了“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办学思想,但很多中职语文教师服务意识不强,仍然放不下教师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没有真正关爱学生,更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有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忽视中职语文的职教特点,过于强调语文的“学科本位”理念,影响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导致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等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原因。

据调查,大部分中职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①,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大部分中职学生上语文课没有动力,打不起精神来,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占用了他们上专业课的时间,因此很排斥语文课,学习态度不好。同时部分中职学生语文的基础不好,领悟能力和学习习惯差,又缺乏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兴趣缺失,语文学习困难重重。

三、解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的观念。有文章指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也师,败也师。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十分重要。”②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曾提出:“要树立相信学生能成功的职教学生观,要对职业学校原有沿袭普通高中模式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③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语文教师,要做新型的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有“大语文”观,树立现代职教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改变学生的观念。中职学生“重专业轻文化课”思想严重,这直接影响到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对语文的综合性和工具性认识得更透彻,更主动地、快乐地学习语文,使语文更好地成为学生学好专业课的有力武器。

(二)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条件。那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情境中培养语文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规律;在职业情境中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创设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想象与联想: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合作演绎各种社会情境,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如在《项链》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虚荣浮华的社会现实,突出文中人物丰满的形象,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从网络上下载的话剧视频,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恨不得穿越时空使出浑身解数帮助主人公玛蒂尔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加强互动,营造和谐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教师)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④这充分反映了“合作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合作探究”的关键词是“互动”。只有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营造民主化、个性化的课堂气氛。例如,笔者在上《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时,通过激将法让电子信息班级的学生分组用flash软件尝试制作琼珊生病后的整个动漫过程,同学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准备、制作、交流、分享、品读”等一系列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中,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并提出“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故事会、排演课本剧、做游戏练习成语,可以模拟应聘问答情景,也可以把喜爱的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开个深情朗诵会。这样课堂不再呆板,学习不再枯燥,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语文带给大家的欢乐,继而更喜爱语文。

4.宽容评价,呵护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大多习惯于批评和指责,少有受表扬的经历,潜意识里自卑、压抑,更渴望被赏识。因此职校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尊重、爱护和鼓励,宽容评价,呵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想学更乐于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困难与需求,每次上课都有意识地尽力记录学生的态度及表现,采用激励性评语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宽容评价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逐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

(三)教给方法,学会学习。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良好的工作方法是以良好的学习方法作基础的。”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家珍妮特·沃斯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应是使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火花的同时,还要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比如,笔者在教汽修班学生学快速阅读方法、检索信息的方法时,推广他们的汽修专业信息及汽车维修行业信息的获取方式上去,学生如获至宝,更重视语文学习。

四、结语

立足中职语文课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想方设法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为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注释:

①转引自http:///教学论文.中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实用性、专业性.

②转引自http:///刘倩.成也师,败也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期待新型语文教师,2005-12-18.

③转引自张玉文.中职教学方法改革.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4日第10版.

④转引自http:///教学论文.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初探,2009-10-23.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玉文.中职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教育报,2007(10).

[3]张兴敏.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4).

[4]李光林.文化形象塑造:中职语文教改的探索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5]张淑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6]黄莉.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7]余明.合作学习小组能力构成因素对互动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8]王军武,梁照飞,许如聪,陈权,管小娜.情境学习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2004.

[9]贾传玲.中职生学习观的现状及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

篇6

一、政治理论学习工作

教师的学习提高是发展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按照基础部的要求,组织教研室同志认真做好政治理论学习。对十七大报告、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观点坚持反复学习,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过程,进一步坚持与时俱进,拓宽思想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造性的过程,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理论修养,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作用。

二.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是落实教学计划的根本保证。因此,本教研室始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定,按照各项规定组织教学。每学期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坚持听课制度,坚持业务学习,坚持集体备课,坚持期中期末检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扎实高效。

1、着力狠抓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环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教案编写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本教研室专兼老师都能认真学习《备课细则》,在教案书写中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不仅备教法,而且备学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都能认真履行周一签字制度,签字完整。

上课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本教研室老师教学态度严谨、教学环节完整,都能遵守关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各项规定,教书育人,完成科室安排的各项教学任务。

作业批改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反馈,本教研组老师做到每次课后都有作业,并根据要求,将作业分为a、b本,认真、仔细、及时批阅作业,评出等级。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指正,有的用红笔划出,甚至注明正确答案。对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课前加以纠错,利用课余个别辅导。有些老师还有详细批语,批语中多是肯定、鼓励学生的话语。

2、注重实效考核,为学校实现考教分离作好准备。

本学期,我们围绕教务部下发的《考教分离制度》(试行),认真讨论试题建设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更新陈旧的知识、题型,根据学生实际,有所针对的降低难度,补充新内容。本着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对语文课程增加了早读抽查、普通话检查、书写规范等项目的考核,注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3、严格实施课程标准,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本学期,教研室为进一步适应职业学校专业化发展要求,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学生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基本人文素养,加强公共课程的适用性,本教研室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语德课程执行标准》,并经过大家广泛的讨论、研究、反复比较商榷,进行了相应补充和完善,为我校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化依据。

4、开展定期评课、集体备课、组内赛讲活动

本教研室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专题活动,本学期开展教研专题会议12次,参加人数42(包括外聘教师)人次,公开示范课3次,组内说课3次,同行听课本学期人均20节次,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本教研室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语德教研室开展了四项第二课堂活动。做到每位老师都参与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落实到人,有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总结。王芬娥、张国华、朱莉三位教师对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辅导,累计达30课时。白晓戈、朱莉、英语教研室的杨欣老师继续承担本学期我校礼仪队的训练和授课工作,并为学校各类大型活动提供礼仪服务累计达20人次,受到学校的好评。王文倩老师承担了校书法协会指导老师,共举办了两次大型书画展,为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王粉利老师一人承担了学校“演讲协会”、《争鸣》文学社的指导工作,在她的指导下已相继有四名同学的作品在共青团宝鸡市委的期刊上发表。受学校领导的指示,本教研室全力以赴,在全校挑选学生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文明风采”系列竞赛活动,参赛作品全部获奖。组织了“争鸣杯”征文活动,参加人次达200多人次,组织了第一届我校普通话大赛。这些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完善”为目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做好辅助工作,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操作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6、协助基础部做好组内教学检查。

协助基础部邢部长,对本教研室的德育、语文两科共12位教师采取自查和互查、检查组查相结合的方式,从听课、作业、学习笔记、教学研究、学生反馈、文明办公等方面,进行了组内中期教学检查。将检查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科任课教师。使各科任课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到教学相长。

7、完成期末各项教学任务,做到有始有终。

(1)认真学习教务科《命题细则》,下发命题通知,做好试题的审定工作。

(2)为电子系、机电系、信息系提供教材参考,确定下学期语文、德育教材。

(3)认真学习《监考细则》,监考安排通知到人,要求认真实行监考职责,端正考风,严肃考纪。

(4)做好期末试卷的分组、流水阅卷及成绩输入工作。

(5)本学期教研室教学工作总结及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6)联系下学期的各课所需外聘教师,初步安排下学期任课教师。

三.加强教研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育行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基本的问题。现代化的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经验性转向科研型,由知识型转向学者型。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驾驭课堂的艺术,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用和制作课件,能够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为此,我们加强了业务学习。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采用集体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学校征订的报刊和互联网上的资源,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教师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辅助教学。教师由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优化了教师。

2、实抓课堂教学,促教育教学改革。

语文、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认识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最终要通过课堂来实践。因此,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派田正本老师外出学习,借鉴其他职业学校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有创造性。

3.加强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我们号召教师利用现有条件学习计算机技术及课件制作。争取自己制作课件,提高课件制作水平。鼓励教师多使用课件教学。

4、开展学术讲座,提高教师学术研究水平

本学期,基础部组织开展了本部教师学术讲座活动,我教研室四位教师都积极参加,认真准备,白晓戈老师、王文倩老师、王芬娥老师以幽默风趣的报告,扎实深厚的学识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感受到了智慧之美。朱莉、王粉利、张国华老师积极准备和参加了基础部的教改课,赢得了一致好评。也给同行教师树立了榜样,浓厚了教研室的学术研究氛围。

4、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教材,成果显著。

本学期,本教研室6位教师撰写论文多篇,现有9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在校刊上发表,数篇将于近期陆续发表。积极开发编写教材,本学期教研室朱莉老师参加了陕西省劳动与保障厅技工院校德育教材的编写工作,现已已正式出版。

六、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学校各项工作

篇7

[关键词]说课 正常人体结构 教学

所谓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或领导,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所作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的一种深层次的教研活动。它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以下本人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几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所开设的“正常人体结构”课程进行解说,希望能以此与同行进行交流,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说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结构》是研究正常人体组成、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包括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2]。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取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人体发生、发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观察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形态学基础。

二、说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教育方针,以“实用性”和“必须够用为度”为原则,在教学的组织与安排上充分遵循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做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构建适宜于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构架[3]。

2.课程设计思路

由于“正常人体结构”是一门典型的形态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繁多而复杂,讲起来比较枯燥,解剖名词多而难记。我们采取在精讲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在不同形式的重复中加深、强化学生的印象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在授课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与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有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比如:注射技术应用解剖、穿刺技术、应用解剖、神经反射应用解剖、急救技术应用解剖、插管技术等等。整门课程安排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课,计划学时数为96学时,每周6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三、说教学实施

(一)说教学对象

本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扎实,在高中阶段进行了生物课的学习,平时接触了科普知识,对人体的结构已经有了浅显的了解,为病例分析法、问题引入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高职高专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抽象概括能力,思维非常活跃,故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明晰化。

(二)说教学过程

1.说教法:

《正常人体结构》所涉及的解剖学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知识点多,知识结构相同,几乎每章内容都要从位置、形态、功能三方面去阐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枯燥、乏味、厌倦之感,因此,我们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主要教学方法列举:(1)向学生告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纲要求。(2)采取多媒体教学与模型、标本相结合的手段。(3)在多媒体教学中,采取图片与动画相结合的手段。(4)授课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并有意地引导、启发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踊跃地发言,善于总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拓展知识领域,为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下基础。(5)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利用模型或标本观察器官的位置、形态与结构;利用显微镜观察脏器的组织结构特点。(6)编制相应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及时预习和复习。(7)开发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网上自学、预习与复习。(8)通过提问、课堂练习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9)教学反思:利用教研活动,讨论近一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困难,相互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说学法:

学习的真谛不是拷贝、记忆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思维步骤和学习方法的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其建立适合自己、适合所学学科的学习体系,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尝试模仿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图片、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

(三)考核办法:

考试最后成绩由三个方面组成:笔试成绩,侧重于解剖基础的基本知识的考查,占总成绩60%;实践考核,侧重学生对解剖基础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在具体考核方式上,我们采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分阶段以及综合进行的专项能力考核办法,并建立了一整套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相一致的实验、实训考核标准。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学习一项能力,掌握一项能力,既消除了学生考试中的侥幸心理,也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

四、说教学效果

1.校内督导及同行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该课程的教师团队,能够努力钻研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认真备课,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各种学习指导和实验指导,撰写教学论文,不间断的进行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期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反映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并能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病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早期了解到未来要从事的临床实际工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教与学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说课程特色

1.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后期课程相衔接;多媒体教学与模型标本相结合;教材与学习指导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先进教学理念。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及有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组合,包括多媒体教学、观察标本、模型、组织切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开发DVD、录像、网上学习等教学资源,开放实训室和解剖陈列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学习机会和实训机会。

3.加强实践技能操作:《正常人体结构》的实践技能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理论结合实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的联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色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4.改革学生考评办法:在以往的教学中,考评仅限于课堂教学范畴,通常是单一的、定量的终结性评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提倡多种评定形式相结合,不但要评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定。

六、说改革思路

由于本门课程是将《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因此,参考资料不但数量少,质量也有待于提高。我们积极参与《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多与同类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使本课程更适合职业教学的要求。

随着高职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在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是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借助于本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峡.说课的意义和价值[J].河南科技,2011(2)

[2]涂明华,汪南.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5(3)

篇8

关键词: 金属工艺学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金属工艺学》作为技工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铸铁、非铁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铸造、锻压、焊接、胶接技术、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各种表面的加工方法等内容。我从事多年该学科教学工作,由衷地感到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上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一、转变观念,创新方法

目前职业学校中《金属工艺学》的教学方法大多仍沿用“满堂灌”,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吸收―储存―再现”的过程,了无新意,更谈不上创新。面对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教师已经不能再依靠自身知识优势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必须更新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努力利用计算机远程教学网络等先进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并且经常与各地优秀教师相互听课,探讨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多方向练习、多角度思考和多层次变化。在讲授铁碳合金相图这一部分内容时,先介绍简化的Fe-Fe3C相图的几个特性点、特性线的温度、含碳量及含义,然后围绕GS线、ES线、PSK线这三条线逐一提出问题:第一,试问这三条线中哪一条线是温度随含碳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第二,这三条线是钢在极缓慢加热和冷却时的临界点,但在实际加热和冷却条件下,实际各临界点与之有什么关系?第三,钢的淬火冷却起始温度可根据Fe-Fe3C相图选择,那么应该怎样选择?在一个问题面前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种解答和多个答案,使认识主体的求异思维向多方向发散。我们在“工艺路线的制定”这节课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问难,多思善想,鼓励学生破除“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标新立异,在保证加工质量、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下,让每位学生都自由发挥,各自制定一些典型零件的工艺路线,互相交流,进一步完善。

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品质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深刻性”、“跨越性”和“预测性”等七种,求异思维具有前三种特征。因此,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还要从以上三个特征入手。思维的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和效价的评判,它是一种极宝贵的思维品质,常常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速度和活动质量。我们常用“思潮如涌”形容才思敏捷的科学家的思维风格和特色,又用“一气呵成”描述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的工作状态和时效。一个“涌”字、一个“呵”字,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高速度、高效价特征。思维的变通性常表现为思路灵活、闻一知十、触类旁通、随机应变。能巧妙合理地改弦易辙以达通,能将思路转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呆板,审时度势,摆脱老框框,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能随机纠正错误,不重蹈覆辙,则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人意料的效果。思维独特性的核心是新,它是衡量创造性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对青少年学生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测验中,首要的评分原则就是每题的所得分数与该题答案出现的频率成反比。回答得越独特,做出此答案的人数越少,得分越高。可见在学生知识范围内和智力能达到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策略。

二、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们对某事某物予以优先注意,并具有向往的心情。职校学生一般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势。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参观,利用实物、挂图等现场教学。为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述“车刀的种类和组成”时,可把教室搬到实习车间,边展示各种车刀,边介绍几种常用刀具的作用和种类,并让学生仔细观察90°外圆车刀的切削部分由几个部分组成,对个别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先学刃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实习车间黑板上展出挂图,指导刃磨的技能和方法,在学生结束刃磨成就感最高的时候,总结出车刀切削部分大体由“三面、两刃、一刀尖”组成。

《金属工艺学》概念多且理论性较强,60学时的教学时数很难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同时,教育过程中授课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得到激发。因此,教学要以直观教学为主,双边活动为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借助多媒体、幻灯片等科技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性教学不仅能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仅活跃学生思维,还能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铁碳合金相图”的过程中,幻灯片不仅能演示出显微组织,还能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掌握五种基本组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要辅助双边活动。在以往一言堂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听,主体作用被忽视,则学生自然会感到《金属工艺学》枯燥乏味,如果辅助双边活动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则能让学生将实际经验融入理论中。如在讲“退火与正火的区别”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中大胆质疑并指出错误。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品尝到收获的喜悦,才会兴致勃勃。

要想使全体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学习、学会操作,掌握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就得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学识水平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一是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两头,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注意课堂教学定准“坡度”,增加“密度”,变换“角度”,使之具有一定的普及性、针对性,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特征性,使不同层次学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有潜能的学生才能显现出来。二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得灵活施教,不单独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职业技术岗位的应知应会要求,设计模块式教学体系,并强调基础扎实宽厚,知识面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技术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真刀真枪”地参加生产实践。

创新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中职教师在《金属工艺学》,当然也包括其他学科的一体化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创新知识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插上创新的翅膀,使其受益终生,这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刘莉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金属工艺学教学改革[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