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1: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转基因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总体而言,意大利对转基因技术持否定态度。舆论普遍认为,转基因技术存在环境风险,转基因产品不利于人类健康,而且与意大利的美食和传统文化是相悖的。意大利几个重要的非政府组织(NGOs)和游说组织对意大利公众持有的转基因技术观点产生了很大消极影响。主要的农民联盟——意大利全国农业种植者协会(Coldiretti),强烈反对转基因技术;食品零售部门,也不愿意支持转基因技术政策,认为转基因是反消费者的;各大区拒绝建立共存规则,一些大区声明自己是“非转基因”的。由于缺少共存规则,而且遭到舆论的强烈反对,意大利一些大区、农民联盟和非政府组织不允许在意大利种植转基因技术作物。当前,对转基因产品潜在污染风险的担心正在意大利全国范同内蔓延。Coldiretti2013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76%的意大利人反对转基因产品,这一比例较2012年增长了14%[210意大利农业部长说,农业承包商和国民都反对转基因农作物,如果我们种植了转基因农作物,势必将严重损害农业有关产业,也将使意大利的农业失去同有的性质。
1.1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的共存(Coexistence)迄今为止,无论是意大利中央政府还是各大区关于转基因作物与传统作物都没有共存规则方面的法。关于这一主题的立法之争,在意大利已经持续了7年之久,目前,是各大区负责制定有关共存规则的农业政策。2012年4月,意大利大区委员会(代表意大利的2O个大区和2个自治省)要求农业部援引保护条款,禁止在意大利种植欧盟认可的转基l六j生物技术作物,这是各大区第二次呼吁农业部伞面暂缓种植转基因生物技术作物。第二次请求源于意大利前环境部长克里尼(Clini)的一次访谈。Clini在访谈中,公开支持转基因生物技术以及欧盟的“选择性退”提议。欧盟提议,允许各成员同自己决定是否种植欧盟批准的转基因生物技术作物。意大利大区请求意大利农业部援引保护条款禁止在意大利使用和销售转基因作物,目的是保护意大利的有机作物种植和地理标识。然而,请求中并没有提供任何新的或另外的科学证据来表明欧盟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或环境存在的风险,只是表达了各大区和自治省对转基冈作物的一致反对态度。大请求意大利农业部修订2003年的224号法令(该法令执行欧盟的18/2001号法令),以使各大区能对共存法规的颁布全面负责。
1.2转基因种子意大利对传统土地上偶然出现的转基因种子持“零容忍”态度。意大利农业部通过登记注册来管理同家的种子品种,并对传统土地上偶然出现的转基因种子负责。2001年4月24日颁布的212号法令使欧盟的98/95号法令正式生效,授权意农业部来管理种子的种植,并确定了对待转基因种子的总体原则,即要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来阻止转基因种子与传统种子接触。从技术角度来看,对转基因技术一64一作物的“容忍度”实际上为0.049%,或者说是可检测到的最小值。
1.3动物饲料中的低水平存在(LLP)2011年2月,欧盟27个成员围通过『_所谓的“技术解决方案”,允许在动物饲料中m现少量未经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在经过两次投票推迟后,形成了一个多数赞成的关于低水平存在(LLP)的新规则。新的LLP政策,意味着欧盟委员会允许在动物饲料中含有不超过0.1%的未经批准的转基因成分。与以前的“零容忍”做法相比,这是一个重大改变。尽管意大利起初不支持这一“技术解决方案”,不过最终还是投了赞成票,这是为了应对欧盟各成员国进口检验方法一致性的要求。
1.4转基因技术的谨慎释放意大利通过2003年的334号法令来执行欧盟的18/2001号法令,该法令将转基因材料的释放权由意大利卫生部转到环境部。此外,该法令让多个部门共同负责新的生物技术事件:生部、劳动部、农业部、经济发展部、教育部以及跨部门评估委员会(由环境部领导,成员由其他各部委代表组成)。2003年的334号法令还赋予了超越各部委之上的自治能力:当评估发现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或者环境有新风险时,就可以启动应急法案,临时限制或者禁止将其投放市场、使用或销售,或者禁止在产品中包含该转基因成分。此外,意大利334号法令还指定环境部对生物技术释放与传统的高质量产品的兼容性进行特别关注。意大利生物技术行业认为这一条款与欧盟的立法是相悖的,因为,欧盟的立法对于生物技术作物与传统产品之间的不兼容性问题不作任何确认。而在意大利,这却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认为应保护传统的“高质量”产品,使其免受转基因生物技术产品的“污染”。
1.5田间试验和转基因作物研究意大利是欧洲最先进行转基因作物实验的国家之一。因此,许多公共和私人研究项日都是与各种作物有关的,如,橄榄油、葡萄、樱桃和草莓等,国家级此类研究项目就达250多个。然而,随着有关转基因生物技术作物及作物实验政治辩论的逐渐恶化,意大利对转基因作物研究和培育的承诺也大大减弱,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公共和私人研究资助也被逐渐缩减到零,目前,在意大利没有进行转基因作物田问试验。2001年,意大利农业部颁布法令,禁止进行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试验。然而,随后意大利不得不重新审视欧盟关于向环境中谨慎释放转基因作物的18/2001号法令。2005年,意大利农业部进一步颁布法令,要求评估转基因作物实验种植的风险,并要求各大区找出那些已经进行了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的作物和地点。鉴于这项法令,一些大区在2008年批准对9种作物(柑橘、猕猴桃、草莓、樱桃、玉米、橄榄、茄子、西红柿和葡萄)进行转基因作物田间实验。尽管如此,农业部却从未实施一项法令来对试验场所进行授权,因为没有制定共存规则。此外,许多大区和省宣称自己是“非转基因”的,这进一步阻碍了开展新研究和种植的范围。
1.6可追溯性和标签法规的实施2004年4月,意大利实施了可追溯性和标签法规。然而,从那时起,零售食品几乎都没有被贴上转基因产品标签,因为食品零售部门不愿意支持那些可能被认为是反消费者的生物技术政策。2011年,绿色和平组织将矛头指向一家生产种子油的公司,因为发现该公司在超市销售的某些产品标识中含有转基因大豆生产的油。该组织呼吁消费者抵制这种产品,并在购买产品之前仔细阅读标签。然而,这未必意味着在意大利没有转基因食品消费。在经过多年的否认之后,大多数媒体甚至反生物技术团体都意识到,意大利最典型的保护原产地名称(PDO)的产品,包括帕马森乳酪、格拉纳帕达诺奶酪以及帕尔马火腿,都来自于被密集喂食了转基因豆粕的动物。意大利是大豆和豆粕的净进口国,而这又是动物饲料的主要成分。据业内统计,意大利进口的豆粕中,80%~90%是转基因的,主要从阿根廷和巴西进口。
1.7转基因生物技术产品的市场接受情况在意大利,几个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NGOs)和游说团体出头反对在意大利国内发展转基因生物技术,这对政治家和消费者产生了强烈影响。几个主要的农民组织在支持转基因生物技术方面产生了分歧:意大利全国农业种植者协会(Coldiretti)和意大利农民联合会(CIA)对转基因生物技术一直持强烈反对态度;而意大利农业联合会(Confagricoltura)则强调,意大利农业部门需要进行创新和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并呼吁找到更为合理的方法。看来,意大利必须在基因革命、“意大利制造”以及作为一个领先的有机作物生产国之间寻求平衡。至于食品零售部门,意大利生物技术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和舆论的强烈反对大大影响了连锁超市的营销策略,这使得一些品牌一贯将自己标注为“非转基因”产品。欧盟2010年的一份生物技术报告(Eurobarometer)显示,意大利人并未看到转基因食品的好处,相反,认为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甚至是有害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支持发展转基因食品的意大利人通常所占比例较低(只占20%)。此外,公众对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克隆持强烈保留态度,意大利人看不到这门科学带来的好处。舆论普遍认为,不应鼓励食品生产中的动物克隆。
2意大利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2.1欧盟对转基因技术所持态度欧盟对转基因技术一直持保守态度。转基因作物要在欧盟国家种植或上市,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审批程序,并对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实施溯源管理和强制标识制度。一旦获得批准,相关转基因作物或产品将获得为期10年的授权有效期。到期后,如想延期,欧洲食品安全局将展开新一轮的安全风险评估。目前,欧盟只批准了两种可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分别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MON810玉米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Amflora土豆。尽管获得了欧盟的批准,但欧盟的多个成员国仍禁种转基因作物。当前,禁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9个,除意大利外,其他还包括奥地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卢森堡、希腊、保加利亚和波兰“。
2.2我国对转基因技术所持态度国内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利害之争已经持续多年。一个突出的案例是2012年的“黄金大米”试验。,曾经引发长达3个多月之久的舆论风暴。此外,农业部在2013年6月批准3种巴西转基因大豆进口,再一次将转基因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转基因技术到底是好还是坏?当前国际上尚没有一个权威解释。支持者认为,转基因技术必将带来新的生物产业革命;反对者则认为,转基因技术可能祸及子孙。在我国,目前转基因技术被视同无害。根据环境化学专家、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的解释,“因为在现有的科学试验条件下,没有结论能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一定有危害,但也不能证明一定无害,所以视同无害。”尽管争议不断,但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市场上的发展却并不慢。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2013年3月的《2012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最主要的种植国之一,排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之后,种植的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木瓜、西红柿、甜椒等。报告指,2012年,全球有28个国家的1730万农户种植了1.7亿公顷转基因作物,还有5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产品“”。
在中职教育改革中,可分为“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和实践同行”以及“理论和实践结合”三个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大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理念进行教学。其中,“理论和实践结合”又分为以下三种:“项目课程”、“任务进行引领课程”以及“学习进行引领课程”。其中任务进行引领课程又被叫做任务先导课程,它是以工作任务为重点对学习进行组织教学,从而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引领式的学习,并养成相应的职业习惯。
有些学校在进行课程示范过程中,对相关的技术课程也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经过调查显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并通过实践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但同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所占用的时间、空间较多,由于教学课时固定,就会使得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时间受到影响,削弱学生的创造力;第二,对知识体系的建设不明确,导致教学中系统性不强,从而影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出版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材对课程的适应能力较弱。同时,这也是实施产品引领法的最主要原因。
二、产品引领法具有的特点
产品引领法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学生最为感兴趣的产品为主要引导,从而进行各章节的开展工作,并对课程进行模块教学。由于课程中的知识都来源于在生产中的实践,教学就是将技能、知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知识链条。并采取类似于产品设计的的过程对知识和课程进行设计、安装以及调试,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知识进行边学边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于此同时,通过这种产品,还能将基础课程融合到实践中去,进而将涵盖在实践活动当中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就达到了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没涵盖在实践活动当中的知识,就要在实用电路的引领下进行工作开展教学。其中,所谓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而是为了针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自行设计制作的教学课程用品。
同时,为了提高对教材的适用程度,在对中职教材进行编写过程中,可以考虑依照传统教材下的课程教学的章节顺序,对本产品的重点应用知识做出深刻的剖析,并制定出在对本产品进行调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培训重点知识,从而使教材具有相对的系统性。若是在制定的产品中,没有涵盖其中要求的章节知识,就要以某一个实用电路来进行引领。在应用产品引领法进行编写教材时,可以依照产品传统的教材进行编写,也可以根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制定出产品设计的方案。这种课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对相应的知识基础、技能和实践进行相应的结合,从而使得知识更具系统性,便于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掌握,并且能够学以致用。
三、产品引领法进行产品选用的原则
如何对产品进行选取是产品引领法进行设计的最重要部分,同时具有统领整个体系的作用。设计出一个好的产品,就如同于找到了对知识运用的方法,将知识转化成了相应的能力,并将知识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益于对相应的技术能力进行培养。
(一)涵盖性原则
涵盖性指的是对知识的涵盖性,也就是具有知识内涵的丰富性。也就是说,所选用的产品要在最大程度和所学习的课程进行进行良好结合。
(二)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实用性就是指,所要选取的商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最好是在市场中进行销售的产品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产品等等。岗位针对性指的是,所要选取的商品要符合教育部颁发的有关规定,并提出相应的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培养之后,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
(三)可展示和趣味性原则
在进行产品引领法进行教学时,要保证所选择的产品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要求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在对学生讲解绪论课的时候,就要将所选择的产品带入到课堂之中进行演示练习,从而吸引学生听讲,激发出学生进行学习的欲望。将此产品的理念贯穿至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去,从而对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可实施性原则
可实施性原则指的是在课程设计中,便与课程实施的原则,也就是便于教师进行教学,便于学生进行制作。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进行课程的综合实践中能够对所学的文化知识能够很容易地记住,从而对其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和训练。
(五)校企间进行合作的原则
在对产品进行选择和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聘请有关的企业专家参与进来,从而使选择的产品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适用性和岗位针对性。
四、产品引领法在中职教育中进行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处理性价比和知识涵盖性之间的矛盾,并将知识技能放在首位在进行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品相应的性价比和可靠性,对所选择的元器件和电路要尽可能减少;若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要使设计的课程对所包含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多地涵盖进去,于此同时,要服从知识技能对产品的涵盖性原则。另外,在进行教学时,要对这一产品和在进行生产时的实际相结合,并重点强调其中的差异性,对情况进行说明,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导和歧义。
(二)注重和其他方法进行结合,加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应该认识到,产品引领法是一种对课程教学进行宏观统领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了增强对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对之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并和其他方法进行结合,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的优良环境。进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三)对校企之间的合作引起足够重视,实现校企之间对接中职毕业生,是国家未来的蓝领,实践能力对其十分重要。截止目前为止,在国内,已有很多中职院校提高了在课程设计中的实践课的比例,但和国外的教学设计相比,效果性还不明显。同时也造成了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和企业进行很好地对接。所以在将产品引领法应用到中职电类专业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时,要注重和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 伦理问题 伦理原则
一、转基因技术概述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它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单位体,它可以通过控制酶或结构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可遗传性的修饰,这样就实现了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地改变生物遗传性状的操作。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农业、工业、医学等领域,由此也出现了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微生物。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我们在看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应看到转基因技术也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或多或少的破坏了生物界领域的和谐,同时,由于转基因技术的科技含量很高,不能普遍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理解,甚至一部分人对转基因产品充满恐惧和排斥,或者是盲目崇拜转基因产品。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基因技术的影响高度重视,尽快地找到合理的管理和研发技术,使转基因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转基因技术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
第一,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威胁
任何一种食物,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转基因的,安全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自从1996年美国第一批转基因西红柿推入市场以来,全球约有2亿多的人吃过几千种的转基因食品,但是这些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成为人们担忧的问题,转基因作物的毒性含量是否会增多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而对于转基因食品,有人可能会对以前从不过敏的食物发生过敏反应,因为可能是对食品中插入的新的基因发生了过敏反应。在进行转基因的过程中,生物的新陈代谢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就会导致产生一些可能有毒的成分。
第二,转基因技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按照生物进化论,自然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换都经过了上亿年的进化,而转基因技术则摈弃了物种之间的界限,由于转基因作物在性状和品质上优越于其他自然生物体,按照竞争机制,这将会消除生物群落中的野生种,并通过食物链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威胁生物多样性。就环境而言,最严重的风险是来自转基因作物和野生亲缘植物之间的自然的基因流动,更重要的是转基因作物通过和野生的亲缘植物发生自然的杂交,从而产生基因的交换。这样,其他的基因就会在杂交的下一代表现出来;就动物而言,也有可能会有动物的基因被引入到其他植物中,这些杂交行为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对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如,除草剂基因作物可能和周围的野草进行杂交,从而形成更加难以对付的“超级杂草”,而抗虫基因的引入会对周围的昆虫产生影响,这样会干扰到昆虫之间的生态平衡。
第三,转基因技术因知识产权问题而造成的不公平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经过人工修饰的基因和生命的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的生物科技公司凭借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控制和垄断了大部分的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然而转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的垄断却导致了许多有失公平的情况的出现,首先,生物公司利用知识产权来防止农民预留作物种子以保证其经济利益,生物公司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而农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自留作物种子的权利却被剥夺。其次,发达国家凭借对转基因技术专利权的控制和垄断在发展中国家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而发展中国国家却因此背负了巨额的债务。
第四,转基因产品的标识问题引发的对消费者知情选择权的争论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转基因产品应该进行标识已基本上打成统一的共识,但是由于生产商家对相关规定的不重视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不严等原因,市场上还大量存在着未按规定添加转基因产品标识的转基因产品。但是,消费者有权获得转基因产品的相关信息,并且对于是否购买转基因食品做出自主的选择,而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商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
三、转基因技术发展中应遵守的伦理原则
(一)尊重原则
尊重病人或受试者的自主性,即尊重他们在有关他们自己的事情上的自我决定权。转基因技术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宗教的文化背景都不一样。在当今文明社会,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很多权利,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公众理应获得的权利。消费者能够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样才能方便消费者理解转基因食品是经过哪种转基因作物进行加工的或者是动物食用的饲料是否是转基因产品等。明确的标识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尊重,技术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样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尊重不仅包含对人自身的尊重,也包含了对动物的尊重。动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现在的转基因技术实验都是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的。很多动物保护组织都反对利用动物做实验,我们要尊重动物应有的权利。
(二)无伤害原则
无伤害原则是生命伦理中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要求首先考虑到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病人或研究对象的伤害。转基因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够伤害到人、活着其他生命,这就牵涉转基因技术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只有安全才能够保证不受伤害,生命安全是不伤害的最基本的原则,这样生命才能得以延续。而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的食品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转基因治疗虽然能够为患者带来福音,但是,基因的隐私若是遭到了泄露,相反则是伤害了患者。
(三)公正原则
一直以来,公正问题都是人类社会关注的主题之一,也是伦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探讨的经典话题。公正原则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中国在春秋时代时已经将公正写入了道德法典中,它关注的是如何平衡相互冲突的各种权利,并确保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理利益得到满足。转基因技术的专利是由发达国家掌握着,主要的是美国的孟山都、杜邦、瑞士的诺华等,这些公司垄断了转基因技术。这样会造成技术的垄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此外,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人类对其他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伦理思考和对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生命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所以,我们也要维护生物公平。
(三)生态原则
人类是大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地球这个独特的自然环境。强调人类的目的性,重视人类的自主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并不是把自然当做征服、支配、占有和利用的对象,而是要在改造自然时努力保护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人类文明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把对环境危机的思考提高到文明批判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和克服目前严重的环境危机的方法。只有把尊重自然作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才能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解。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伦理需要,也是转基因技术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四)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
生态伦理学认为,我们必须维护生态系统的循环,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自然界有着“适者生存”的规律,都存在着生物链,形成了整个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平等的,都有着生存和繁衍的权利,不能为了满足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而进行破坏。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性基因主要是抗除草剂、抗病和抗虫基因,可能随着花粉转移到临近野生作物中,使自然界出现抗逆性较强的杂草;而抗虫转基因不仅可能杀灭益虫,还会使害虫的抗药性更强,变得更加难以杀灭。转基因技术能够减少害虫对植物的破坏,但是应用不当也会导致物种之间生物链被破坏,物种之间缺少了竞争,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人类研究和应用转基因植物的同时要考虑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杨通进. 预防原则:制定转基因技术政策的伦理原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楼最北边的二楼,整层都是动物医学院的实验室。其中,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就设在这里。此前,这里曾是农业部动物生殖生理和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张涌生病在西安住院,不便于接受采访。张涌的弟子权富生教授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近些年实验室的研究进展及其成果。
今年1月23日,张涌及其团队研究的克隆羊阳阳在过了15岁生日后去世,被做成标本永远安置于克隆羊基地。“母羊的寿命一般是8到10岁,阳阳已算很高寿的了,因为身份特殊,得到了特殊照顾。”权富生说。
阳阳的特殊,在于她不仅是中国活下来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例。
上篇 克隆羊及其应用
2000年6月22日晚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克隆羊基地,一只白山羊诞下了一只青灰色的山羊。张涌亲自替她取名为“阳阳”,希望她能健康成长。
“山羊一般是白色的,青山羊的颜色是灰青色,为了更直观,所以用了青山羊。”权富生解释选择克隆青山羊的个中缘由。
阳阳并不是基地诞下的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却是中国、乃至世界活下来的首例,且活成了羊界的寿星佬。
在阳阳出生六天前,基地迎来了第一只克隆山羊的出世。张涌为其取名为“元元”,意即“第一”。不幸的是,三十六小时之后,元元因“肺部发育不全”,加之天气太热等原因而死亡。面对逝去的元元,张涌的心如箭穿般地痛。
1956年3月,张涌出生于内蒙古边陲的和林格尔县。1981年,他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毕业留校任助教。1984年考进西农大读研,接着又读了博士。
“张涌教授天赋高,聪明刻苦。”权富生介绍说,“29岁就已经是教授了。”
西农大的动物胚胎工程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中国家畜产科学开拓者之一的王建辰教授,亦即张涌的博士生导师,敏锐地意识到胚胎移植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带领一批研究人员开始进行胚胎移植试验。1980年,两只鲜胚胎移植山羊在这所学校诞生。1984年,西农大建立了山羊胚胎工程实验室。
张涌一直专注于哺乳动物培育生物工程的理论及技术研究。读硕士期间,他负责完成的“小鼠胚胎分割方法及同卵双生试验”被誉为开创我国哺乳动物胚胎分割成功先例;随后,他负责完成的“山羊胚胎分割及同卵双生试验”,被同行专家鉴定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科研成果。
胚胎分割对现在的硕士生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因为可以使用先进的仪器,但在以前则属于很前沿的一项研究。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在于,胚胎要手工分割。张涌与此相关的硕士论文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读博士期间,张涌主持完成的“小鼠山羊半胚冷冻和冻胚分割试验”被同行专家鉴定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其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当时还没有全国优博论文。”权富生说。
1990年,张涌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首批7头胚胎克隆山羊;1995年,他利用胚胎核移植―去掉一卵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另一受精卵的胚胎核,克隆出45只山羊,形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群胚胎克隆动物群体。张涌因而被誉为“中国克隆羊之父”。
1996年,西农大畜牧系的种羊场专门划给了张涌作为哺乳动物发育生物工程科研基地。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该基地正式被命名为“中国克隆动物基地”。
克隆,“Clone”的音译,即复制的意思,属于“无性繁殖”的一种。后代与前代有着完全相同的遗传特征。从技术层面讲,克隆分为胚胎克隆和体细胞克隆两个层级。
1997年,克隆绵羊“多莉”面世。“多莉”的诞生,打破了教科书上的“从成年动物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是不可能的”这一教条,使世界生物遗传技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这对张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他利用胚胎核移植克隆出山羊后,就开始尝试用体细胞克隆山羊,但一直没能成功。
1999年末,张涌从一只山东小青羊耳朵后面取下一块皮肤,进行单个细胞克隆,待其成熟后将细胞核取出,注入到去核后的卵母细胞中,卵母细胞来自另一只山羊,经培育形成克隆胚胎,并分别移入两只白母山羊的子宫内。
2000年6月,随着元元以及阳阳相继出生,张涌终于登上世界动物克隆技术的制高点。
2001年8月8日,克隆羊阳阳成功诞生了一对龙凤胎―“欢欢”和“庆庆”,其父亲系世界首批胚胎克隆安哥拉山羊,证明体细胞克隆羊、胚胎克隆羊与普通羊一样具有自然生殖繁衍的功能,这在世界尚属首例。几年后,阳阳已是五代同堂了。
据权富生介绍,克隆技术在胚胎育种、优良个体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日常生活中,有些羊主要用于产毛,有的羊是产肉的,有些羊主要是产奶的。应用克隆技术可以把两种或三种羊的优点集于一种羊身上,克隆出肉好吃、产奶多、又能产毛的羊。
“中国克隆动物基地克隆出不膻的种羊,用以繁殖不膻的体重超过500公斤的肉羊;还克隆出日产奶是其它奶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奶羊。最为神奇的是,该基地在培育高产奶山羊的同时,创造性地在山羊的胚胎中植入人乳基因,繁殖出了能产‘人奶’的山羊。”权富生说。
张涌和他的同事们围绕两个世界级“羊”难题开展工作:一是让更多的克隆羊宝宝诞生,提高克隆动物的成功率;二是让克隆羊“身价”更高,生产出有重要经济、营养、医疗价值的转基因克隆羊。
下篇 挑战转基因牛
2015年3月,张涌带领的课题组成功培育出抗结核病的转基因牛,其牛奶并不含转基因成分。
牛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尤其在亚洲、非洲不发达地区,目前还没有办法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公开资料显示,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病,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由动物传播给人,并在人类之间传播,对公共卫生也产生严重威胁。
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论文题目为《TALEN介导插入sp110基因能增加牛对结核病的抗性》。TALEN是进行基因改造的方法之一,能精确地对目标基因进行缺失、插入等突变。与其他方法比,其特点是精确性。
论文称,该研究将有助于控制和预防牛结核病,研究中建立的方法为其他抗病动物的育种工作提供了前瞻性探索。这是TALEN技术首次应用于牛基因组的改造。
2004年2月6日凌晨,张涌一直守候在羊圈旁,直到第四代体细胞克隆山羊出生,并为之取名“笑笑”。离开基地不久,张涌便病倒了,被确诊为冠心病、大面积心肌梗死。
“治疗期间使用了进口溶栓药,很贵,一针几十万,是从一种牛的奶里提取的溶血蛋白。”权富生说:“病愈后的张涌教授,对牛有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克隆牛项目是从2006年起步的。
第一个研究项目是克隆培育牛奶含溶血蛋白的牛,但没进入生产阶段。接着克隆一种肉牛,这种肉牛的肉很贵,在香港一公斤100美元,目前克隆牛基地有400多头。
2009年11月25日,张涌培育的世界第一例转人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奶牛通过剖腹产降生,其牛奶含有人的防御素。据介绍,实验室将400枚转基因胚胎移植到200头黄牛受体,六个月后监测妊娠受体30头,现获17头转人防御素基因的克隆牛,3头转人溶菌霉素基因克隆牛。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是,奶牛的奶里含有能将细菌溶解的物质,这样牛就不会得乳腺炎,可大大减少抗菌素的使用。
转基因抗病牛的整个培育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成三个部分:首先对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在实验室取一个牛的细胞,将外源抗病基因转到细胞里;其次,待带有此基因的细胞发育后,进行分割,将单个细胞放在取了核的卵细胞里;最后,将卵细胞移植到黄牛受体子宫里发育成个体。
抗口蹄疫转基因克隆牛,是实验室的另一项研究成果,目前只处于育种材料阶段。
“之所以用黄牛做受体,是因为黄牛比奶牛便宜,可以降低实验成本。”权富生解释道。
截至目前,实验室做的都是一种技术研究。转基因牛都还没进入实际应用中,牛奶、牛肉以及牛的排泄物的环境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处于中试阶段。“将转基因牛的奶、肉给实验鼠吃,进行对比实验,观察老鼠生长的情况,观察器官、血液变化,如果没发现变化,说明没有不利影响,是安全的。实验动物除了老鼠,还有猪、羊等大型动物。”权富生介绍说,“现在转基因动物都处于安全隔离阶段,即将牛圈在一个地方,不和外界接触。等确定测试安全之后,才会和非转基因牛混在一起养,进入环境释放阶段。”
2015年1月25日,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河南农业大学张改平院士等全国9名同行专家对张涌主持完成的“牛羊基因定点精确编辑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成果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抗病基因工程育种和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牛羊业种质创新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今年4月,西农大进行的一场“与身边的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中,张涌针对学生们关心的转基因的安全性进行了科普。
“西药治病具有针对性,成分、分子结构以及副作用都明明白白地标注;中药的成分不是很清楚,副作用也不详,稀里糊涂喝一碗药,也说不清会有什么副作用。而我们就认为西药不好,西药有副作用,中药好,中药没有副作用。”张涌一番关于什么是安全的比喻,惹得听讲座的同学哈哈大笑。
论文致谢范文(一)
感谢肇庆学院四年来对我的辛苦培育,让我在大学这四年来学到很东西,特别感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领导、老师们四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让我得以在这四年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在此,我还要感谢在班里同学和朋友,感谢你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给我支持和鼓励,感谢你们。
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在本系统开发中给予我悉心指导,从系统开发到结束中过程遇到很多困难都是他给我鼓励与指引,使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将系统做完成,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
论文致谢范文(二)
这次的毕业论文设计总结是在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毕业设计选题到设计完成,x老师给予了我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有了莫老师耐心指导与细心关怀我才不会在设计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进动力。x老师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些都是我所需要学习的,感谢x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谢谢!
感谢与我并肩作战的舍友与同学们,感谢关心我支持我的朋友们,感谢学校领导、老师们,感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与关怀;感谢肇庆学院,特别感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四年来为我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谢谢!
论文致谢范文(三)
我的致谢:
这次毕业论文能够得以顺利完成,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是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帮助过我的同学和一直关心支持着我的家人对我的教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我要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香平老师,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这篇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班主任牛永斌老师,四年的生活相处不久,却从您身上学到了太多,必将终身受益。感谢所有教授过我课程的暨南大学的老师们,是你们诲人不倦才有了现在的我。
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你们的支持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近年来,以SARS病毒感染为代表的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例子时有发生,使得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受到重视[1-2],同时也反映出生物实验室风险是生物安全研究中不容忽视的内容。早在2004年4月,我国就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强制性国家标准,这一标准是在2003年5月非典流行期间提出并制定的,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和依法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2009年7月1日,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生物学实验室(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生物安全管理要求,但其中对于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并未特别涉及。由于国家在对转基因作物的风险调控中,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是处于“自检自查”的水平,相关研究机构的监管缺位,将使转基因作物研究因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而在研究之初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生物风险。
1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现状
转基因作物从研究到商业化释放一般需要经历较长时间。获准进入商业化释放的转基因作物品种需要经过较为严格的申报和风险评估过程。但大多数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相应开展的小规模生产性试验(如温室或田间小试),往往取决于研究人员或者研究团队的兴趣和条件,并不必须通过申报和相应的风险评估程序,从而出现生物风险管理的空白,并可能由此产生一系列生物风险。
以“转基因AND作物”为检索表达式,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发现,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论文起步于1988年,至2009年共收录相关文献4289篇,2001年后进入较快增长时期,近年来年均数近600篇(图1)。进一步分析的研究单位发现,数量前60位的研究单位共2665篇,占总数的62.1%,其中发文数量超过50篇的研究单位有17家(图2)。在这60家研究单位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是华中农业大学,为200篇;最少的是厦门大学,为13篇。其余1600余篇论文涉及发文数量不超过10篇的几百家研究机构。由此可见,我国开展农业转基因相关研究工作的单位涉及面广,分布广泛,研究的转基因作物对象多样,研究水平和条件能力参差不齐。随着国家转基因专项的逐步启动和深入,相信将有更多的研究机构参与进来,这种局面将进一步复杂化。
由于我国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采取的是前审后批的原则,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6条)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第11条)的规定,审批前的安全管理应由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的单位负责。通过文献调研和网络查询,到目前为止虽然各地各级农业管理部门都有制定相应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方法,但具体到研究单位,目前仅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研究机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2009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并起草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就学校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组织管理、安全评价的申报、安全管理、违规处理和处罚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安全委员会还将定期对学校内开展的转基因中间试验、生产试验进行校内安全评价审核。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研究方兴未艾,而另一方面,关于转基因作物试验研究阶段中的风险问题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研究还很缺乏。通过分别以“实验室AND生物安全”“转基因AND生物安全”和“实验室AND实验室安全”为检索表达式,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发现(图3),我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起步于1999年,晚于转基因作物研究近10年的时间,在2002年达到高峰,之后回落至年均70篇论文左右水平。1999~2001年是国际上提出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并爆发争议最为突出的一年,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符合这一时期的特殊性。通过关键词分析也发现,现阶段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以宏观背景研究为主(图4),对病原微生物和疾病防控略有侧重(图5)。
此外,我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在2003年之后逐渐受到重视(图3),这与2003年以来,我国以SARS病毒感染为代表的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事件的时有发生有关。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研究仍十分缺乏。由于现阶段国家在对转基因作物的风险调控中,研究阶段的风险控制是处于“自检自查”水平,相关研究的缺乏及研究机构的监管缺位,都可能使农业转基因研究在实验室阶段就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监管与约束,而产生一系列生物风险。
图4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Fig.4KeywordsanalysisonGMbio-safetyresearch
2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的风险问题转基因生物实验室的生物风险既包含生物学实验室的一般风险,又因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而存在其特有的风险。总体来说,转基因生物实验室的潜在风险源包括以下4个方面:生物学试验材料与对象;生物学试验操作;生物学实验室废弃物;生产性试验。
2.1生物材料、试剂风险在转基因作物研究中,涉及的试验材料与试剂包括: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操作所必需的生物活性材料,包括组织、细胞和微生物菌种、质粒、载体以及病毒等;各种化学试剂,其中包括有毒、有腐蚀性的生化试剂,如氯仿等有机溶剂、溴化乙锭(EB)、丙烯酰氨及其结合物、各种酸碱溶液、染料、抗生素、细胞培养基(液)、洗脱液、抗体、放射性同位素等。转基因作物的试验对象主要包括烟草、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以及玉米、大豆、棉花等经济作物。
2.2试验操作风险转基因生物试验中涉及的试验操作风险来自研究人员的操作失误和器材设备风险2个方面。其中,试验器械与耗材主要包括塑料制品,如各种吸头、吸管、离心管、注射器、手套、培养皿等一次性耗材;玻璃制品,如各种培养皿、试管、吸管、玻片、盖片、常用容器、过滤器皿等易损易碎材料;金属物品,如注射针头、刀片等器具;以及常用设备,如离心机、水浴锅、烘箱、灭菌锅、超净台、电转仪、电泳仪、扩增仪等,及其所涉及用电、用水及设备使用风险。
2.3废弃物风险由转基因生物试验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①生物活性材料类,如组织、细胞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及其培养物(如含有筛选药物、抗生素、有毒代谢物、外源基因残留物等)。②试验对象类,如转基因植物植株、花粉、果实、种子等。③生化试剂类,如有毒物品及其他试验废弃物,如重金属、氰化物、溴化乙锭(EB)、丙烯酰氨、甲酰氨及其结合物、酸碱溶液、有机溶剂、染料、抗生素、同位素、凝胶电泳、培养基(液)、洗脱液等;以及转基因操作中的残液、缓冲液等。④试验耗材类,如各种吸头、吸管、离心管、注射器、手套、培养皿等塑料用品;各种培养皿、试管、吸管、载玻片、盖玻片、常用容器、过滤器皿玻璃制品;注射针头及刀片等金属物品等。
2.4生产性试验意外释放风险在转基因植物研究过程中,处于目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表达载体建立与功能鉴定、突变体构建等目标所进行小规模种植,及由此而产生的潜在释放风险,如实验室盆栽、温室种植,或田间小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基因逃逸、水平基因转移、以及种子散落或遗失等。例如,2005~2008年在我国湖北、湖南发生的转基因水稻非法种植事件[3-4],据估算约有950~1200t未经国家商业化种植批准的转基因水稻种子和大米流入市场,而非法流入农田的转基因种子源头则来自转基因作物实验室。
3农业转基因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议
转基因作物的实验室研究阶段,在多个环节上可能产生生物风险。其中,生物试剂风险和试验操作风险属于生物技术操作的一般风险;而转基因研究的生物材料、废弃物和生产性试验的意外释放风险则是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研究阶段的特殊风险,需特别关注。根据农业转基因实验室的生物风险因素,提出以下管理建议:
(1)强化农业转基因实验室风险管理意识,重视源头管理。国家、地方和研究机构的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农业转基因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重视和研究,在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研究之初即介入管理和风险控制。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法规法制建设和人员队伍的培训与储备,强化全社会范围内的风险交流和教育,在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对转基因作物实验室研究过程实行实时监控,及时反馈和调控,可以做到对转基因生物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高校、农科院、研究所以及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中心等转基因作物研究机构必须担负生物安全管理的责任,建立转基因作物研究申请申报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转基因作物生物风险因素。
论文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预防
论文摘要 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阐述了其对人类的直接影响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但是,转基因食品领域的安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进口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经常有法律法规较为先进而执行不力的现象,更何况在这方面的制度还做得远远不够。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因为它较少引起急性中毒而带来轰动效应,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局限于知识、财力、时间,不可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只能依靠现行漏洞百出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捉襟见肘地应对出现的情况与问题。前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那场讨论,已暴露出某些学者和官员已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因此,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和控制,切实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
转基因食物对人类本身将带来一系列直接或潜在的安全影响。
1.1没有经过长期的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食物从1993年出现到现在仅10多年,改变了人类食品的自然属性,未经过长期的安全性试验,没有人知道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我们知道许多认为安全的药物可能数年后才显示出隐患,食物的效应应更为长期。
1.2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
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美国有报道,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成分减少了。
1.3引起人类过敏反应
转基因技术会在生物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变态反应源。如把巴西胡桃的基因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吃黄豆时产生过敏反应。
1.4产生对人类不利的毒素副产品
转基因作物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使原来的毒素水平提高,产生新的毒素或副产品。1999年Losey等试验发现,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罗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减少,长得慢,4d的幼虫的死亡率变为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死亡率为0%。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剂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1.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
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1.6 直接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有些基因在治病同时可能引起某些人急性中毒效应。如《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9日报道,美国一名病人在接受生物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死亡,导致当时正在进行的12个基因治疗项目全面遭禁。后来其他的一些病人也因为新增的基因而患上癌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中止此类试验。
2对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而转基因食品是人为对特定物种进行干预,改变其性状,因而也改变了该物种在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引起一系列不可预料和复杂的变化。
2.1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
虽然基因技术发展可以将DNA进行切割,将一异源基因引入另一生物,但不能完全准确地预见作用后产生的新的蛋白质的性状是否完全吻合我们的要求。
2.2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基因技术加上商业营销将使某类作物如超级水稻为某一公司垄断供应种子,使原来多个品种减少为同一基因的单一品种,当真菌、病毒、虫害侵袭这种植物时,会发生严重的产量减产,也引起生态平衡的变化。
2.3基因的污染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某些基因流入自然界,引起难以预料的影响;基因化的生物、细菌、病毒等进入环境,保存或恢复是不可能的,其较化学或核污染严重,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2.4引进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
转基因技术可能使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种出现,如超级杂草、超级昆虫等,可能对地壤、野生近缘种、普通作物、相邻的植物及环境造成破坏。
2.5环保的影响
有资料证明,基因化的农作物对除草剂具有抵抗力,实际耐用药量高于正常的3倍,农民知道其对除草剂有抵抗力,会直接或不直接地提高除草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2.6生态系统的破坏
转基因技术使某种物种的性状改变,如A昆虫以B植物为食物,我们认为改变B植物为转基因抗虫植物,提高了B植物产量,但A昆虫因缺乏食物使虫的密度大幅下降,引起以A昆虫为食物的天敌C生物的生存危机,进而引起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将来可能暴发某种虫害大面积流行等。
3对转基因风险的预防
3.1严格控制境外转基因食品进入
对国外转基因食品进入我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批,可以在WTO框架下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限制,这方面检验检疫系统应有较大作为空间。
3.2加强国内市场控制
虽然我国农业部已一系列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措施,但是我国国内市场的管理是较为混乱,如转基因水稻还未批准上市,但有众多报道转基因水稻已流入市场。因此,必须完善这方面的法规,严格执法,重罚甚至采用刑法严惩不法商人,当然这也依赖于整体执法环境的改善。
3.3加强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有众多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技术进行研究,但食物加工从原料到成品经过多个加工环节,要严格区分转基因成分存在较大困难,可采用以下检测方法:①检测转基因成分所独有的DNA序列。采用人工检测或仪器检测对碱基对进行测定,可精确确定转基因成分。②采用PCR技术进行检测。《国门时报》曾报道,检验检疫科学院采用“亲合吸附-PCE Hyb-ELISA”检测方法,能特异的检测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核酸系列,这2种核酸系列存在目前已知的绝大部分转基因成分中。③基因ID法进行检测。由John B. Fugan于2000年提出的新方法,或采用异酸胍盐抽提法以避免DNA的降解和污染。④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美国ADM公司称他们建立了一套农作物身份识别系统,可以保证向国外供应农产品时,不含转基因作物。
3.4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应用的安全性评价
辛勤耕耘十五年,他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也产生了较好的国际影响,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引用其观点。自2008年始,他还连续两届担任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特设技术专家组专家,参与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国际谈判。由于转基因逃逸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污染栽培作物的野生近缘种等遗传资源,因此他也非常重视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他是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议定书政府间工作委员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曾多次参加制定和实施该议定书的谈判。
面对所取得的成绩,魏伟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水平一般,影响也一般。目前在有限研究经费的支持下开展了一些工作,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乐在其中。个人比较重视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能够及时了解研究趋势,发现研究问题。”
他指出,目前国内的主流是支持转基因生物技术,这也无可厚非。然而,刻意回避生物安全风险也是个通病,可能会让国内的生物技术产业蒙上阴影。有人评论说,中国人勤劳勇敢,能吃苦耐劳,但缺少认真的思考,他认为这个评论比较中肯。比如,中国人很容易相信一些空洞的口号,如“转基因生物技术是个趋势”,而没有认真考虑“口号”背后的理由是否充分,不去深究为了粮食安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实际上,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是不能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