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美术上论文8篇

时间:2023-03-16 15:51: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术上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术上论文

篇1

关键词:高中美术人文精神鉴赏

人文性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美术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育的主流。《美术课程标准》更是把美术定位为人文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言,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更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一、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

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今我国学校美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为如此,高中美术课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舞台

美术教育,本身属于人文形态的范畴,美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是美术课程人文性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性的内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美术的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学做进步的现代人。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二)在美术课堂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中的一维,其目标的实现靠的是人文教育。

(三)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本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是新的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要特色,从课本外观上看,精美的印刷及版式首先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读下去的渴望,这种设计本身就具有了人文的价值——在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审美需求的过程中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从结构上看,采取单元组课、专题呈现、多元交叉、循环递进的方式构成课本结构。这就为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主动性的发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在具体的课题中,都有明显的标识。“学习提示”、“作业要求”、“活动建议”,“相关链接”以及“学业评估”等栏目的设计均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与尊重。新版的教材无论从设计样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对文化情境创设、涵养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美术鉴赏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美术鉴赏课,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生成、发展人文精神,那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达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标呢?

(一)教师要做适应性调整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不断铸就自身的人文精神、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的文化素质,同时,还要及时的转变教师角色。

1、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是根本,也是美术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前提,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提高素质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更加符合时尚,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强调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新课程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转变角色

师生角色要有新的定位,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应只是给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而是一种启迪思想,组织和促进学生多渠道的获取,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里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辨和讨论探索与他们学习相关的问题,并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避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开放自己的心态,努力摈弃权威习惯,以模拟接受学生的观点作为开始,把教师和学生变成一个整体,共同进行有成效的学习、讨论、探索、交流。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多样性给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为教育与教学的前提。

(二)用人文的方法引领学生鉴赏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巧妙启发、创设情境等手段,引起主体积极的体验、理解与感悟活动,这种方法因其处处以尊重人、发展人为价值取向,因此称之为人文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解性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采取人文的方法,正是因为它强调了体验,强调体验就意味着让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

(三)在引导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突出道德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核心,具体到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就是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予每个学生以足够的尊重,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我国著名教育家钟启泉教授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概念。人的个性发展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先天的带有遗传性质的生理发展因素,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宽松的教学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意识倾向,并由此把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理想模式;其次,在美术鉴赏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结束语:

总之,高中美术鉴赏课会因人文精神而生彩,人文精神更会因高中美术鉴赏课而获得了栖身之所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探索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才能让人文精神在美术鉴赏中高扬。

参考文献

1、刘东:《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及追求》,《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07期

2、李永萍:《关于对美术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探讨》[D],硕士论文,2006-08-08

篇2

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高中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

依据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美术教学中倡导愉快教学、自主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我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依据现代高中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网络资源和技术,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实现研究性学习作了一些探索。

一. 首先要正确理解“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 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以上只不过揭示了网络的资源观、工具观、媒体观,也就是说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应当是强调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即生命观。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 术欣赏课程的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

究性学习的核心。那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 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样也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 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从山水画看现代旅游资源、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山水画里的宗教气氛、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的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

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同学,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了以《溪山行旅图》、《潇湘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了这些山水画图片以及和他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还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加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

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 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 进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学生个人或课题组在研究性学习中征求各种意见后,由自己决定研究内容、方式,结果的表达展示方式。有这样一个实例,园林艺术和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美术中不同门类的两种形式,但是它们的那种亲近自然、模仿自然、妙造自然的精神内涵将两种艺术形式联 系起来,我们的高中生在学习时感觉到了这一点。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对此建立研究性课题,学生们成立了课题组,作了具体分工安排,他们通过上网查找各类相关资料,不但查阅了著名园林建筑的图片和建筑结构图、研究了园林在中国的地域分布状况、考证了园林主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情况、下载了山水画图片与园林中的假山、水池、花木、建筑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甚至连园林建筑内部陈设和匾额、楹联的内容都不放过,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通过一系列对比之后验证了课题。在围绕美术欣赏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中能积极思 维、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查找理论依据,依靠自己查找的资料分析解剖问题最终做出可靠的评价。说明高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达到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美术欣赏的终生学习,从而达到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是人―――人的关系,教师、学生与网络是人―――物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网络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引导、指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学习,学 生可以通过网络反馈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

如下图模式: (略)

现在网络交互的方式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BBS、QQ、E—MAIL达到交流。专业的美术论坛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园地,也可以在专业论坛发表个人美术欣赏专著,譬如全国著名的七彩网美术论坛等,当然还有更加专业的艺术论坛,譬如建筑论坛里的美术论坛等,都是人气极旺的优秀论坛;QQ犹如网络电话,师生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直接对话;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或阶段性成果 及疑问编辑成超文本通过E—MAIL发到老师信箱,待教师阅读完毕给与完善的答复;还有网络留言板,教师可以通过留言板布置研究方向、策略,学生通过留言板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镇江教育网里热门网页教科教研里的艺术教育就有专门的留言板,为全市美术教师的业务交流、师生对话提供了交流平台。这些交流平台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得以迅疾和便捷。

网络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资源库,为高中生围绕美术欣赏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是高中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所有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那么我现在思考的是如何结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课程优化网络资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作为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师,我现在正在学习网络技术,准备建立自己的网页,内容涵盖高中美术欣赏各课,针对教学内容建立美术欣赏图片库、编写自己的欣赏性文字、链接其他优秀的美术专业网站、建立网络留言板,在此基础上体现自己教学思想和个性。这是一个工作量巨大但极具意义的工程,但我愿意在新时代美术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作新的探索,我们已经把眼光放眼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在internet环境下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篇3

[关键词]书法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wWW.133229.cOM”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篇4

艺术鉴赏离不开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发展等,会促进鉴赏教育的有效进行。而在现行美术鉴赏教材中,鉴赏模块既包含传统的优秀美术作品也包含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近现代中外名家的美术作品及实用性美术作品。与作品相关,包括作品的深邃内涵、作品外部诸种关系以及美术相关知识与理论内容,时空跨越古今中外,浩如烟海,单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讲解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及拓展需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信息链接功能,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求。在美术鉴赏课堂中,引入与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中的相关美术作品及其相关图片、影像等,既能有效满足鉴赏者与美术作品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与建立,也便于教学重点的真正落地实施——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所在与魅力所在,领悟美术作品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

2.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营造美术鉴赏的课堂情境氛围与视觉环境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同样重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集成优势,能极为容易地引起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共鸣,并兼具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学习《战争与和平》一课时,以多幅战争主题图片及相关视频或新闻截图呈现,在给学生带来战争残酷性认识的同时,也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和平可贵”的反思。在这样的情感共鸣作铺垫与心理氛围下,再引领学生鉴赏相关作品,理解其深刻内涵就容易多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美术作品的全图展示或者局部放大等功能,可为美术鉴赏课堂营造理想的视觉环境,如囿于教材印刷质量等多因素影响,张萱《捣练图》中小女孩钻到绢下向上翻看的顽皮情态这一细节就很难看清楚并为学生感受到,而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局部放大,就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利用多媒体技术以音乐辅助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音乐辅助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有帮助的。与认知相关,有些学生对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一些美术作品颇不以为然,以故弄玄虚、不知所以然为其当然评价,自然也就不愿对其进行过多的学习与研究。事实上,仔细研究抽象派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的《图像与眼睛》一课时,我先以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彼埃•蒙德里安的代表性油画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该类作品并由于作品视觉形象的含糊性与主题内容的隐晦性,学生自然会产生不知所云、无法理解与心理抗拒之情。在这种可预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预案,我随即插播、引导学生欣赏了两段爵士音乐,并简要介绍了爵士音乐的历史来源与节奏特点——切分节奏;进而再介绍画家创作该画时的时代背景与创作意图,以此音乐通感辅助学生理解画作中的水平与垂直线条交错、点面结合与色彩对比所表达的意象,就会相对容易。

4结语

篇5

1.改变美术欣赏教学展示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术作品的展示手段,对从本质上依赖视觉听觉直观材料的美术欣赏教学而言,多媒体的应用在作品展示上是一项重大改革。传统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美术作品信息获取、处理、展示的手段匮乏,学生只能够欣赏到教材中已有的图片和介绍,教学中授课的内容多局限在教师讲解的知识本身,深入和扩充不足,学生难以对美术作品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基础,把图像处理功能、语音处理功能、视听操作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把直观的语音、图像等信号转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方便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编辑、变换和存储,使得作品在展示时更加具体化、可视化和丰富多彩。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进入美术教学中后就得到快速发展,使得美术欣赏教学手段得到快速改变。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采用集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音乐、讲解等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和多彩的展现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对美术作品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思索和想象事物的本质及内涵,加强了美术作品信息的欣赏广度和深度,使凝固在美术作品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有效激发他们的审美主体因素和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吸引效应,进而提高其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可以巧妙地运用现代技术创造活跃真实的氛围,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带入美术作品欣赏的独有意境中,使学生切身体会作品的美妙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良好的美术欣赏学习状态。例如,服饰广告作品欣赏中,动态立体的场景可以促使学生感觉身在其中,从自身角度对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学习兴趣和激情容易得到激发,从而喜欢上美术欣赏。

3.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

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即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只需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将课堂上需要欣赏和讲解的知识用高质量的图像、简洁的文字、美妙的音乐和吸引人的影像等进行多媒体播放,就可以节省教学中大量的讲解、作品的变换展示、问题的解释等所需的时间;其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和讲解大量的信息,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例如,在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的美术作品时,由于他们的代表作较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就可以弥补传统实体化作品尺寸小、清晰度低、切换慢的缺点,在一节课中可以完美展示几十幅作品,还可以对不同作品、不同角度欣赏画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演示,可以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能够较多地、系统地、连续地欣赏他们的代表作品,根据欣赏进行思考和点评,达到学习的目的。又如,欣赏世界奇迹“兵马俑”,由于学生已在教材上看到过许多类似的图片和讲解,对其熟悉的同时又缺乏深层次的感受,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兵马俑”高清视频、图片、背景音乐、时代背景和风格讲解等于一体的课件,以明确的逻辑思维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信息,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促进学生的探索和想象。

4.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图像、声音等视觉和听觉的交互界面以及交互操作功能,便于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丰富情景和意境氛围,能够对学生美术欣赏产生多种感官上的综合刺激,使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灵活地操作学习状态和内容,以自我主动欣赏代替被动欣赏,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把电视电影播放机所具备的视听功能和计算机快捷方便的交互功能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图像、声音、语言、操作于一体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实时控制和立即反馈。在这种美术欣赏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模式选择所要欣赏的内容和方式,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这种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促使其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提升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5.提高学生素质和理解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当前美术欣赏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的内容。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和呈现纯洁、高尚的作品和氛围意境,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接受审美教育。如人物作品徐悲鸿《愚公移山》的欣赏,配上艰辛苦难的背景和辛酸的音乐,可以让现代学生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由此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可以有效展现出美术作品的内容美,内容美是指作者通过美术作品塑造形象,进而再现作品代表的现实生活。美术作品内容广泛,内涵深奥,令人难以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美。如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可以提前进行编辑,对关键部位和内容进行剪辑,逐步播放和欣赏,可以促进学生自我理解作品表现的内涵和背景等,提高其对事物内容美的理解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要先进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手段相比更是体现了巨大的优势,体现在创设情境、美术信息资料详尽、欣赏效果直观、教学方便快捷等方面,这些优势也明显表现在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应用中。多媒体美术欣赏教学手段技术先进、方法新颖,它由教师在课前做好电子课件和备课工作,课堂上可以直接与学生进入作品所展示的社会情景中进行互动,教师的知识得到顺畅教授和传输,学生的欣赏和学习自主、自觉。这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抒发,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2.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软件要精选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除了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强大功能外,更主要的在于多媒体软件多功能性,多媒体软件的精选主要包括计算机教学软件选择和美术欣赏教学课件制作。

(1)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选择。

计算机教学软件主要是在提高美术欣赏教学效率、效果中起到辅助工具的作用,从教学软件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可将软件分为三类:第一类软件属于教学辅助工具。这类软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如Word、PowerPoint、Photoshop等,这些简单常用软件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较多,其中Photoshop应用十分广泛。由于美术欣赏需要大量相关的图片,同时需要在欣赏中展示出图像各种不同的效果,就需要通过Photoshop软件对其进行颜色编辑、特殊效果添加等处理,使得美术作品展现出更加抽象、逼真,具有观赏性的效果。第二类是教学功能软件的设计,一般包括教学和练习两个部分。教学部分是指由教师将需要教学的内容按类进行设计,分为不同单元模块,对各个模块嵌入美术作品的相关信息、需要传输的知识、提出的问题等;练习模块设计是指教师提供软件或端口,里面设计好美术欣赏后的题目,学生进入作答。这类软件主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操作能力。第三类软件是教学仿真系统,这种仿真教学主要是创造强烈的幻觉和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感觉自身处于美术作品作者所需要表现的思想环境下,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对作品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欣赏。虽然这种软件技术目前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尚不成熟,应用较少,但是其效果和应用前景毋庸置疑。

(2)美术教学课件的制作。

教学课件的制作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最主要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件备课时,运用感性的认识理念以轻松灵活的教学方法将美术欣赏的内容展现给学生,给人带来新的感受、新的观念和思想等。然而,受到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教师素质的影响,现在教学中绝大多数只是应用PPT做出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原本提高教学质量的多媒体技术却成了教师偷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达不到良好的欣赏效果。因此,教师要合理设计和制作课件,使其在质量和效果上满足美术欣赏的需要,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制作课件中展现其强大的功能,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制作不同格式、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课件,如顺序讲解的PPT演示型、互动教学的交互型、激发兴趣和吸引性的视频播放型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根据自身能力对应教学需求选择和设计不同的课件,确保美术欣赏的良好表现力和感染力。

3.美术欣赏教学中应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要灵活

网络多媒体教学成为E-Learning,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相结合手段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的新型教学方法模式。网络多媒体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实现美术欣赏在庞大的信息、多维的空间、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突破。网络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欣赏中的应用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飞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应用优势:一是美术欣赏过程中可使用的教学信息资源更为充分。它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美术作品相关信息资源;二是学生自主控制美术欣赏作品信息资源的倍增。网络多媒体更加注重人机交互操作,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传输知识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知识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对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探索和欣赏;三是学生在美术欣赏时进行多向交流的机会增多。在自我选择美术资源进行欣赏时,可以在聊天室、论坛上发表和讨论自己的欣赏体会和观点;四是美术欣赏学习方式得到彻底改变,教学更具有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应用使得美术欣赏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老师可以私下组建美术欣赏学习网络小组、虚拟空间室等平台,师生可以在不同地点进行实时视频语音交流,这种开放性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各抒己见而不受影响,学生的不同意见都会得到体现和参考,也可以弥补老师教学信息的不足。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美术是造型艺术,美术欣赏教学的根本离不开大量的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美术欣赏信息和教学内容,获得了美术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也由于其本身的特征和社会现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容轻视。

1.局限性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带来了方便和丰富性,但是其局限性十分明显:一是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不彻底,设施完善后得不到全面发挥,许多学校教师教学时只重视硬件忽视软件,造成了多媒体技术的浪费;二是地区间经济差距导致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学校难以配备多媒体设施,学生在美术欣赏时享受不到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乐趣和优势;三是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难以掌握多媒体技术对应的图形编辑、软件编制、软件运用等,难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深入应用多媒体技术。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多媒体教学从多样化逐步向单一化转变,损害了学生的美术欣赏兴趣。多媒体教学虽然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但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打开电脑多媒体→导入美术作品的课件→播放及欣赏”模式进行教学,缺乏互动教学和主动教导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二是形式花俏、内容杂乱,学生欣赏时看得眼花缭乱,造成视觉疲劳,干扰了美术欣赏的真正内涵,影响了欣赏效果;三是网络多媒体资源信息量太多太杂,学生难以把握美术欣赏的主线和关键信息,容易接受错误的观点,不但降低了美术欣赏的艺术性,而且自身理解能力和新颖观点也受到被动影响。

四、结语

篇6

许多学生在观看书本上的艺术作品时会将作品下的文字一并阅读,这种行为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看完书本的文字叙述后便会受到该段文字的影响,在脑海中对该作品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自身判断。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便是以书本为中心,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死记硬背,该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了干扰。

二、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措施

1、不拘泥与课本

尽管小学美术课本上的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只以书本为教学的中心,而是要带领学生经常到户外体验真实的生活。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章节时,应当带领学生们外出写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尽量选择风景优美、富有浓厚自然气息的场所如公园等,让学生们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春季可带学生去树木较多的地方观察植物萌芽及生长过程;夏季可与学生一起在公园里听蝉鸣、鸟叫;秋季观看落叶飞舞;冬季与学生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将学生置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给予人类的种种美好,并将其深深刻于脑海之中,使其在看到描绘自然的美术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

2、利用多媒体设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学校均已配备有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只要能够灵活运用,便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的乐趣。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美术教学的优势有:多媒体投影效果好,增强作品立体感;可配合音频设备使用,营造出优美的欣赏氛围;可播放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等。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讲究各感官之间的配合,不仅是用眼睛去看,而且还需要用心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才能品尽一副作品的内涵。例如在展示我国传统山水泼墨画时,可事先准备好优雅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搜罗出作者的生平经历、趣事等供学生阅读,还可现场演示泼墨画的绘画手法以提高学生对画作的理解能力。在我国古代,画与诗是分不开的,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故在带领学生欣赏画作时可顺带引出与画作情景相符的古诗,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量,又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用启蒙式教学

所谓启蒙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摈弃传统的灌输教学法而采用引导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该种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不将自身看法或他人看法强制灌输给学生、不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作品分析内容死记硬背、不抑制学生创新、不阻止学生思考、不对学生的个人看法产生藐视心理等。艺术本就是无形的、没有固定模式的,故其表达形式多、创作范围广,正因如此,每个人对同一幅作品也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小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启蒙阶段,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所以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沟通、互动,对学生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的为其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的与老师相处。

三、结束语

篇7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美术欣赏课教学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篇8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美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讲,素质不单单是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包括很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修养,如道德素质、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潜在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等等。特别是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在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倾向,如逆反、好奇、注意力、兴趣、情感、动机、意志等这些将构成心理素质的总体,而这些又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挥。

人的视觉认识是从自然主义开始的,尽管一个立体的自然场景不像是一幅图画,而一幅平面的图画都被看作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公众要求艺术家在一块想象的舞台上把生活的故事表现得栩栩如生。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看懂了这幅画”,或是“我看不懂这幅画”,他们也许是仅限于理解了画的表面画了些什么内容,而不会欣赏画面内在的表现手法和含义。在这种认识方法中,丝毫没有审美气息。WWW.133229.coM艺术是以感知为基础的,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创造美都离不开感觉,这种感觉决不是依靠某些逻辑推理或者数字计算,比如对画面物体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的把握就是如此,比例本来是数字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依据数理逻辑变换出多种方案,但是,只有使数字形态视觉化以后,才能靠感觉来比较、推敲、判断出美与不美。而对艺术的感受力的加强,就会迅速找到它的美的所在,再从色彩上来分析,色彩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色彩的生理效应更为微妙,色彩美感的个性特征更强,尽管有着十分详尽的色彩理论,有着各种色表,色立体和各种配色宝典的工具手册,也只能对色彩的学习与使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如不能落实到视觉感觉上来,总是不行的。正如音乐家对乐感的感受、舞蹈家对肢体语言的感受、书法家对笔墨挥毫的感受一样,他们无一不是凭借着一种强烈的艺术感觉来实现着艺术的升华。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美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美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中国美术史论的欣赏,懂得各门类画种的美感特征与技法特点,懂得其透视上的高远、平远、深远和散点的运用,用墨上的浓、淡、干、湿、焦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艺术手法。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的种类繁多,比如从种类上分: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画、版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现代美术等;从时间上分,外国美术有:原始与古希腊、古罗马美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18、19世纪欧洲美术直至现代抽象艺术等,中国美术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商代青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壁画以及唐以后的绘画;从作品的内容上分:人物、风景、静物、风俗画、宗教画、装饰画等;从艺术流派上分: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后面的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主义、超越现实主义等;中国画中顾恺之的《传神阿睹》,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范宽、郭熙的《高山仰止》……这些美术欣赏的内容,可自成体系,但也有局限,教师要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寻找切入口,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建立“真实”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真实有不同的理解。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古典主义”,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以及非洲的木雕,中国的农民画等等,于创作者来说,都是真实的。因为每位艺术家都以自己内心中的“真实”的尺度来描绘对象。但是它们之间在观念上、风格上的差异却是相当大的。同样,作为欣赏者来讲,每个人也会因修养、知识、性格的不同而对“真实”的体系标准做出不同的判断。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英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曾十分形象地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称为“审美层”,也就是讲,看一幅画,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画面表现的内容:人物、场景或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其次,再看一看画家是用何种方法来表现,如构图、线条、色彩、笔触以及总体的表现符号等等。最后,综合以上两点,想一想作品给你一种何样的意境,强烈程度如何,是否领悟到了一种以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体验,如果有了,那应该是基本上看懂了。

现在我们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来作为欣赏对象,第一眼的印象是一个安详、温和、完美的女性形象,然后知道艺术家在应用了科学的方法在绘画观念、技能上采用的独特方法。然后,将其和以“神”为主导的中世纪作品相比较,《蒙娜丽莎》那传神的眼睛和会心的微笑,是对人生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性的赞扬,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类似的表现技法,在今天屡见不鲜,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历史环境下有如此成果,确实是相当有艺术价值的。

我们再以毕加索的现代作品《格尔尼卡》来欣赏,画面中的各种奇怪造型令初见者费解,然而那种具有张力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感受得到的。接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的哭号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的基本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各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画家用犀利的笔触表达了他对法西斯的仇恨与宣泄,而立体主义就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表现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美是具有多样性的,但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艺术的价值并非在于精确地摹写事物的表象,而在于表现出事物的本质以及传达作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外部世界向内心精神状态发展的过程。从每个时代所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前人的成就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和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仅看懂一幅作品或是几幅作品并无太大的意义,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欣赏,并且使这些作品在脑子里串起来,形成一定的概念和框架,逐步建立起学生自己的审美价值系统,这才算真正地学会了欣赏。

美术是一门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艺术,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美术审美教育和美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美术从美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期刊
  • 美术
    刊号:11-1311/J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美术向导
    刊号:11-2825/J
    级别:部级期刊
  • 美术文献
    刊号:42-1756/J
    级别:省级期刊
  • 新美术
    刊号:33-1068/J
    级别:CSSCI南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