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1: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品牌策划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网络新闻媒介在全球网站和中国网站的综合排名中均不理想,尚未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对于河北省的网络新闻媒介而言,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品牌,从而在本省乃至全国的网络媒体竞争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下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网络新闻媒介品牌化策略。
宏观发展层面
对于传统媒体办的新闻网站而言,思想观念的转型和解放是从宏观上对网络品牌建设的保证。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期,社会的变革在加剧、社会领域的相互联系在日益增强,公众需要更全面地了解生存环境的变化,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公众平等享有充分的新闻信息,网络信息的海量能为公众提供全面、深层次的解读信息,网络能从这两方面满足社会转型期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相应地,社会公众对环境变化信息普遍增长的需求成为中国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基本动因。
“作为中国网络媒体核心力量的传统媒体网站,虽然受到种种制约而显示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缺陷,但是,它们是中国网络媒体的基石,是新闻的基础生产者。”对于河北省级传统媒体网而言,必须认清社会转型期网络发展的大趋势,充分把握网络发展的历史机遇。传统媒体在提供各层次的新闻信息方面有很大优势,在办自己的网站时也应该充分运用好母体的优势,将网站打造成能够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网络媒体,并且能充分运用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技术,多层面地展示新闻背景、多侧面地展开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并在与社会公众的积极互动中进一步设置新闻议题、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网站不应该单纯是母体的网络翻版,而应发挥网络自身优势,拓展延伸性内容、附加、双向式互动。
2006年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统发行业向现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从《纲要》的相关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新闻出版业都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省级新闻出版业如何推进新媒体发展也应该摆在重点的战略地位,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省级新闻出版业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自身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因而省级传统媒体在办自己的新闻网站时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既不能同步自封错失发展机遇,也不能胆怯却步不敢应对挑战。
当前,整个互联网正从门户时代向服务时代过渡,从桌面互联网向掌上互联网转型,在移动互联网实现终端融合、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中,互联网产业必然重新洗牌,传统媒体将有新的作为。传统媒体应该努力适应形势,随时追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应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实现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型传播手段的有效结合,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河北省级新闻网站如果要打造强大的网络品牌,就需要主办方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把握新时期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变化、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积极促成网站在全国新媒体浪潮中的快速发展。河北省级传统媒体和新闻宣传单位应充分重视自身的网站建设,努力拓展即时通信、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服务等业务领域,尽可能实现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在财力、物力、人力许可的范围内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和业务保障能力,从而完善河北省网络新闻媒介发展新格局。
中观运行层面
河北省级网络媒介如果想打造自己的品牌,在今后的运行中,必须从两头抓起:其一,研究网民的需求;其二,网站自身管理与经营的转型。
网民需求
“网民的选择对网络新闻的传播以及新闻网站起着‘正反馈’的作用,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而网民的选择,并不注重新闻媒体的既有业务标准,也不看重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品牌,他们更多的是靠直觉,他们更多的是用市场的方式作用着网络媒体格局的形成与改变。”正因为网民是影响传统媒体网站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河北省级网络媒体在今后的运行中不能关起门来办网。必须走出去――走到广大的网民中去,研究他们的需求,根据网民研究得来的调研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办网思路。学者张立伟将受众需求归纳为“寻求生活参谋、关注公共事务、了解环境变动、松弛心理紧张、品味都市梦想”五种,网民的信息需求也可以归结为这五种,其中一大类是工具性的,用来应付环境(前三种需求),另一大类是消遣性的。用来充实情绪(后两种需求)。网站可以根据网民这两大类的五种信息需求,来进行网络版块设置和内容梳理,将时政新闻和深度报道用超链接做深做精,用音视频为网民提供多渠道的解读;将生活娱乐版块设置得实用而活泼,将Flas、电子杂志、博客、播客等薪颖的网络传播形式与都市时尚流行元素相结合,将生活指南、各种实用类信息与网络广告、服务性专刊相结合,以方便网民点击查阅。河北省的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根据网民需求进行各自定位,如果网站定位满足了上述五种需求,则可以办成“信息超市”模式;如果网站定位在侧重满足工具性或消遣性两类中的某一类需求,则可以办成“信息专卖店”模式。这三家省级新闻网站可以将自身实际与网民需求相结合,走不同的办网路线,展开差别化竞争。
网站管理与经营
河北省的三家新闻网站都与事业单位挂钩,都依赖财政拨款运营,员工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计划体制色彩,基本上感受不到市场压力,因而缺乏做大做强、建成品牌的动力。可见,河北省网络新闻媒体要想做成品牌,就应当把市场机制引入网站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就是打破这三家网站沿袭事业单位体制而滋生的惰性,在用人上引人竞争机制、分配上引入激励机制,同时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网站可以适当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在职人员竞聘上岗与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两种措施,向网站输入新鲜血液。在新的用人格局形成后,网站就应该配套推行分配制度改革,把个人收入与岗位绩效挂钩、与网站总体效益挂钩.形成一套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必然牵扯到众多的利益关系,因此,网站在改革的同时,要兼顾发展与稳定,渐进式推进符合多数员工利益的改革措施,对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做好员工的思想动员工作。另外,网站应该定期为全体员工进行技能和理念培训,搞好网站的造血工作。
在网站管理机制转变后,网站的经营
活动随之改变。网站的经营应该是多元化的规模经营,不应满足于输出单一的新闻信息产品,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开拓信息咨询、加工、调查业务和嘲上物流业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信息增值。
网站的管理与经营是内功,唯有修炼好内功,方能在外界市场竞争环境中经受住考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
微观操作层面
河北省级网络媒体必须将塑造品牌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日常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微观业务操作层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 拓宽传播介质与渠道,努力实现信息的多终端阅读,这样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受众,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有利于品牌的形成。当今的数字化传输技术发展很快,建立多介质的传输终端完全可能。河北省级传统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内容优势、政策优势等让自己的网站与其他终端相结合,目前河北报业集团已经推出手机报,数字报纸也已成功上线;河北电台、电视台也应用数字传播技术,积极拓宽河北广电网的渠道,采用博客、播客的形式,吸引网民积极参与原创内容的生产。
2 重视搜索引擎在网络新闻媒体品牌建立中的作用。搜索引擎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服务项目之一(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中国搜索引擎用户量已达1.72亿人,搜索请求量月均超过100亿次),是新闻网站访问量的重要来源。搜索引擎是受众认知网络新闻媒体品牌的人口.它在网民搜索网站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民大多会通过搜索引擎查询某网站,因此网站应提高在搜索引擎中的可见度。河北省级网络新闻媒体在全国和全球综合排名中均滞后,这与访问量有很大关系,如果重视提升自己在搜索引擎中的可见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滞后状况,这有助于品牌的建立。
3 运用“长尾理论”积极开发网络广告。传统媒体的主要客户往往来自利润率较高的行业(例如:汽车、房地产、电信通信产品),而“长尾理论”在互联网界的兴起则带来了新的思路。2004年9月美国《连线》杂志社主编安德森提出了“长尾理论”,大意是在市场中利润正逐渐从居于头部的少数主流产品向居于狭长尾部的数量众多的一般产品转移。2005年这一理论在互联网界推广开来。河北省网络媒体一方面可以立足于传统媒体看重的主要广告客户,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长尾理论”,把与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行业作为广告新的增长点,降低门槛,以吸引这些小广告客户,这也可以在林林总总的小行业中拓展自己的品牌。
4 重视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在于信息流通的双向与互动。能为网民创建一个便捷的信息反馈渠道,使网民能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对社会热点提供建议。因此,河北省级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如新闻留言、BBS、博客、在线交流等,通过这些渠道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从而能有效聚合网民的注意力并且能培养网民的忠诚度。最终有助于形成网络品牌的优势。
5 网络新闻编辑角色的转变。在媒介融合时代。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新闻编辑的角色已不限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角色,已经由原先的新闻编制和把关者转变为全方位的新闻和信息服务提供者、公共论坛主持人。河北省网络新闻媒体的编辑也不应该满足于把母体的内容照搬到网络上.而应该掌握多种媒体信息的编辑技能,把多介质的新闻信息提供给受众,同时做好自己论坛的主持人,保证公众与网站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
旅游业是我国规模庞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所倡导的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打造赋有民族品牌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已向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属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和品位极高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品牌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如何对区域旅游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将灿烂的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旅游产业,依托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既传承广具魅力的礼仪、歌舞、习俗、服饰以及饮食等优秀文化特点,又符合未来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内涵及设计原则
当今,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墨守陈规、经年不变的旅游地形象已对新时期旅游者的吸引相对乏力,且日益成为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基于旅游文化的旅游产业,即是从“资源竞争”、“产品竞争”迈向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旅游地品牌设计不仅体现着旅游地整体实力,更预示着旅游地未来的发展趋势。
旅游文化所呈现的独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旅游地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文历史的集中体现,因此旅游产业的品牌设计,应秉承“系统性、差异性、创新性”原则,挖掘和梳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向旅游者传递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地灿烂文化,同时选择理想的电视、广告或赞助等媒体组合,支持和推广品牌计划,强化品牌个性,客观反映旅游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设计策略思考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西旅游区域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以及“大区域、大旅游”观念陈旧;资源开发联动性较差,相对分散,缺乏共同发展的协作经营理念;产品创新手段不足,降低了市场竞争力;旅游是一项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产品设计不科学、宣传力度达不到等不仅限制了区域品牌,也严重影响了广西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品牌设计策略思考
置身于地域特色的文化视角。地域文化由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俗特征等构成。旅游品牌设计,只有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用最朴实、贴切的本土语言结合现代设计思想,才能将民族或地区的哲学思想、审美心理、价值观念等优秀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使人们在欣赏自然旅游资源秀丽风光的同时,了解景点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塑造和升华旅游地区的品牌形象。广西有美丽的奇山异水,唐代著名文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仅道出了桂林的山清水秀,更增添了令人遐想和撼动心灵的文化内涵;刘三姐在漓江岸边,带领百姓用唱山歌的形式,与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地主莫老爷和三个秀才智斗的民间传说,还有广西属多少数民族地区,壮族三月三的歌圩、远近闻名抛绣球、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侗族的木楼以及独有的京族风情等传说,都曾在人们心中留下过美好的印象,也为人们的广西之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痴迷忘返。因此,基于文化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品牌设计的核心和灵魂。
立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向东南亚,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海南等毗邻,是我国华南通往西南的枢纽,又与港澳地区接壤,是全国惟一的沿边、沿海、沿线的民族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应组织专家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估,根据市场需求,选取最有地域特色的高品位、大规模、有特色的景区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呈现地域魅力,使其成为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异国情调,以及进军东盟市场的旅游精品,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设计时,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文化范畴进行定位,将自然地理意境与形象之美、历史文化的底蕴与象征之美以及民族民俗的神秘与个性之美浑然天成,并赋予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生机和活力。
着力于旅游品牌的设计推广。影像设计在旅游品牌推广中至关重要,是构建传播旅游地品牌形象的直观载体,不仅对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发生不同凡响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远的人文、历史背景构筑了旅游产业赖以长盛不衰的灵魂。因此,旅游品牌的设计,应在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加注重丰富的文化特色的传递。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伴随着刘三姐动人的歌声所展现的秀丽怡人的自然风光,令人对桂林山水心驰神往,半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在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睹民族文化风采;《五朵金花》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使云南省大理自治州的苍山、洱海、蝴蝶泉等优美景色享誉天下;《阿诗玛》则通过撒尼族古朴浓郁民俗风情与奇特秀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使石林家喻户晓。时隔多年,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集文化艺术、民族震撼、视觉表征于一体,以全新的旅游品牌设计模式,再一次深刻地将旅游文化与产业品牌完美结合和升华。
放眼于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未来发展。广西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30多年来,其以民族旅游村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独占鳌头并打开了国际市场走向世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业品牌设计更应加快设计转型和设计创新,将旅游资源优势顺利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为广西带来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新的经济增长。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性技术,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对广西的旅游资源、人文背景等深刻挖掘、分析研究、梳理整合,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开发和打造国家级、世界级旅游精品,实现全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使旅游产业成为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又堂.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5-37.
[2]覃澄.桂林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1:
内容摘要 :品牌文化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淀和品牌经营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以及它所代表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宿、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和。企业经营应该紧紧围绕完善产品品质、满足顾客利益、塑造品牌个性、溶入情感文化和价值理念等策略来塑造品牌文化形象,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关键词:品牌文化 情感文化 品牌个性 价值理念
CE公司CEO韦尔奇认为,文化是永远无法替代的竞争因素。缺乏文化底蕴的品牌建设是苍白无力的,不重视文化建设去创品牌,就好比建设空中楼阁,建设得越宏伟越容易倒塌。纵观世界品牌发展历史,几乎所有的品牌发展到高级阶段都印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品牌与文化联系紧密,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及其产品的精华,也是渗透到企业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品牌竞争实践证明,将文化内涵融入品牌,形成品牌文化上差异,能极大地提升品牌附加值和产品竞争力,使品牌形象独具特色、长盛不衰。因此,企业品牌文化的培育已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此将其归纳为六大策略。
完善产品品质奠定品牌文化坚实的物质载体
世界营销学权威菲利浦•科特勒认为:品牌以产品为物质载体,超越产品的具体形态形成一个集合概念,在本质上代表着卖方交付给买方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包括属性、利益、价值、个性和用户等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中属性是品牌最基本的含义,指的是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的性质。这说明不同的品牌能使人识别出它所代表的产品有别于其它品牌的质量、特色和设计等最本质的特征。
例如,闻名世界的奔驰轿车,在世人心目中意味着工艺精湛、制造优良、行驶安全、品质高、性能好、信誉好、声誉卓著、附加价值高等等。正是由于奔驰公司坚持不懈的完善产品品质,做到奔驰车“工艺精湛、制造优良”,才树立起奔驰车被誉为“全世界无可比拟的工艺精良的汽车”的产品品质形象,并逐渐上升到奔驰代表着“安全、快速、信誉、高贵”的品牌形象,乃至升华为奔驰代表了“有组织、高效率、高品质”的德国文化这样一种深遂的品牌文化。
可见,完美的产品品质是品牌文化的基础,没有卓越的产品品质作为坚实的物质载体,品牌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纵观世界品牌发展史,奔驰、IBM、英特尔、海尔等顶级品牌的品牌文化建设,无一不是从制造出质量上乘、性能卓越的优异产品开始的。
以顾客利益为品牌文化培育的起点和归宿
管理学大师彼德•德鲁克指出:企业就是创造顾客。如果没有顾客,企业产品(品牌)乃至企业本身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基于此,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的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拉玛斯威米(Ramaswamy)认为“品牌就是顾客体验的总和”。
大师的精辟言论为企业经营者和品牌塑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即消费者的利益是企业经营和品牌塑造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企业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自己的产品,建设自己的品牌文化,而应该以消费者的利益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因此,以顾客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对顾客的理解、对顾客情感需求的满足、对顾客认知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可以引发顾客更强烈、更细微、更复杂的原动力。
最成功的品牌总是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激发起他们积极的情感,就如蒙牛的“请举起右手,为中国加油”活动,激发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响应。公司每一次新产品(新品牌)的会就会成为一个经典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是顾客自己,而不是公司本身。蒙牛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居于内蒙古偏远地区的小企业,一跃成为我国奶业市场的第二大品牌,这与公司以顾客利益为起点建设品牌文化的思路密不可分。不仅是蒙牛,许多成就卓越的企业也是基于顾客利益而不是对自身品牌的认识来塑造其品牌文化形象的(如表1所示)。
“不要给我衣服,我要的是迷人的外表;不要给我房子,我要的是安全、温暖、干净和快乐;不要给我磁带,我要的是美妙动听的乐曲;不要给我东西,我要的是想法、情绪、气氛、感觉和收益”。这是市场营销学对产品(品牌)全面理解的经典描述,也为企业培育塑造品牌文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以顾客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属。衣服、房子、磁带等是企业生产的,是物质形态的东西,是暂时的;而对迷人的外表、安全、温暖、干净和快乐等文化、情感方面的需求,是消费者永恒追求的利益。只有紧紧围绕消费者的利益来塑造企业品牌文化形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情感定位形成连接品牌文化与消费者的纽带
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寻找新的细分市场越来越难,同一细分市场上竞争者越来越多,并且同类产品的定位越来越相似,如何才能从众多相似定位的品牌中脱颖而出呢?享誉世界的精信公司在精心分析了数百对类似品牌后发现,许多同类品牌有的成功而有的不成功,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定位不仅描述产品是什么,更深入阐述了产品是谁;换句话说,成功的品牌文化赋予品牌生命并使之人性化,具有与目标顾客相吻合的一些气质和个性,此时品牌就不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而是一个充满灵魂的活生生的“肉体”,是消费者认识多年的一个朋友。这样,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就建立起了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情感关联,进而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认同与共鸣,建立起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密切的友谊,进而形成长期的消费忠诚。
正如可口可乐欧洲太平洋集团公司总裁约翰•W•乔戈斯所指出的“可口可乐的成功在于,一瓶可口可乐,不只是饮料,它还是一个朋友”。撩开可口可乐狂歌劲舞的广告宣传面纱,我们可以看到它始终如一地往品牌中灌注“人类的情感”,以拟人的手法不懈地塑造品牌性格―青春、活力、尽情、尽畅、尽我。这种情感的传播,经由美国而播洒全球,恰如陈年老酒,久而弥香。江苏红豆制衣公司就充分利用了红豆代表相思之情以进行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唐朝诗人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一诗名传千古,在年青人心目中,红豆是爱情的象征,以向情侣赠送“红豆”衣为时尚;对老年人而言,红豆代表了对往事的回味;就海外华侨来说,红豆则寄托了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无论是老、中、青,只要是炎黄子孙,都可以用红豆制衣来寄托自己的一片相思之情,造就了红豆制衣畅销中外的胜景。孔府家酒的“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浙江纳爱斯雕牌洗衣粉的“……妈妈,我能帮您干活啦”,美加净护手霜的“就像妈妈的手温柔依旧”,以及丽珠得乐的“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等,也都是品牌情感文化策略的巧妙运用。
塑造品牌个性形成鲜明的品牌文化特色
品牌文化个性是指品牌向外展示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品质,是品牌的公众形象、社会形象、自我定位的延伸,是品牌融入消费者生活过程的重要联系纽带。美国著名品牌策略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就像一个人的个性,品牌个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续的”。任何一个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牌都必须顺应市场的变化,尽可能地创造出让竞争者难以模仿或短时间内难以模仿的个性化品牌。品牌个性能够显示该品牌与其它品牌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只有具备鲜明个性,品牌竞争力才能强大,品牌才会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无可替代的地位。杰克•韦尔奇认为“没有差异化是品牌最大的危害。”要让一个品牌真正活起来,能够和消费者进行情感沟通,就要赋予品牌一定的个性和形象,从而使品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灵魂。品牌个性实际代表差异性,在产品高度同质化时,鲜明的个性能够使强势品牌更容易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自己的烙印。
品牌文化个性的塑造需要给品牌输入充满魅力的个性,用差别思维去研究,发现独具的、特征鲜明的品牌因子,然后输入品牌。一方面,通过品牌形象、品牌经营、品牌关系和产品、服务来表现这些鲜明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建立一种品牌信息的传递机制,让所有的顾客能够深度认识品牌的真实象征,使品牌所代表的文化与消费者产生共鸣。
近年来在全国服装市场上风生水起的“七匹狼”,就是以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文化取得突破的。公司有针对性地选择男性服装作为目标市场,男性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包括家庭责任、社会关系、事业成败等方面的因素;男性在表面和潜质上均具有“狼”的性格,即孤独沧桑、荣辱成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精诚团结,而这些正是中国男性中追求成功人士所必须的心灵历程。成功和正在走向成功的“狼一样的男士族群”大多数时候只是表面的辉煌灿烂,而正是在这群人身上折射出一种在人生漩涡里急流勇进、百折不挠、积极挑战人生的英雄气概,这就是“七匹狼”品牌形象的文化内涵之所在。经过多年的品牌文化整合,“七匹狼”已成为追求成就、勇往直前、勇于挑战,年龄在30~40岁之间男士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的男士精品形象,这种个性鲜明、突现男性精神的品牌文化,从而使“七匹狼”品牌以其深刻的文化个性品质,取得了中国男性群体时尚消费生活的代言人地位。
注入企业精神铸就品牌文化长盛不衰之魂
对于绝大多数知名品牌来说,公司名号和商品名称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在很久之前就享有传奇般的声誉,这其中品牌创始人或者品牌建设过程中最重要人物的传奇经历,以及品牌历史来源对品牌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日积月累,使得企业员工在长期共同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所形成一种大体趋于一致的共同的心理需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精神风貌,并逐步内化成为多数人共同的追求,并经过长时间反复选择而沉积下来,形成企业的精神文化价值。品牌的精神文化价值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品牌经营者日复一日地坚持不懈把这种精神价值注入品牌文化之中,能够铸就品牌文化长盛不衰的灵魂。
注重品牌文化营销
品牌文化塑造还必须注意加强品牌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正在成为市场新宠,它往往是在营销的过程中,努力构筑一个主题鲜明的活动,这类活动不是单纯地把某一件商品推销给消费者,而是为了努力与消费者达成默契,从内心去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行为。这些产品无论在设计还是宣传包装上都传递着一种情感,文化品味、价值观念一览无遗。人们在购买这样的品牌的时候,除了改善生活环境、追求幸福生活的目的外,还在无意间流露出购买者的文化或者价值取向。现在,大多数消费者购物已不是为了满足单纯意义上的物质需要,他们已开始把兴趣点投向一些公认的口碑较好的品牌上,这些产品的感召力和市场凝聚力在整个购买过程中得到印证。
品牌文化营销就应该是这样,在推出产品的同时注重消费者的心理满足,通过创造价值来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如在我国白酒界,湘泉集团率先明确打出“酒鬼酒文化酒”的品牌概念,主动用文化塑造企业和品牌形象,并通过“文化加情感”的方式对市场营销战略加以科学有效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周朝琦,候龙文,邢红平.品牌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魏国.100个成功的品牌策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笔者通过与国外科技期刊的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过于缓慢、落后,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科技期刊所发表的文章质量较低,不仅不具备原创性,并且所覆盖学科的能力比较低,无法从根本上将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展现,影响力减弱。近几年,我国各个地方针对论文有了硬性要求,很多人为评职称发文章导致稿件的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科技期刊也逐渐成为了部分在校研究人员与单位人员发表稿件的主要载体。科技期刊的发行数量低,期刊所发表的页码与论文的页码不多,发表的周期比较长,并且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在发行方式上比较传统,许多科技期刊的月发行量为负增长。从科技期刊的编辑部门分析,编辑人员的素质较低,编辑队伍的稳定性过差,科技期刊在开拓市场的时候不具备活力,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动力与创新意识。在我国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中,科技期刊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仅仅在一个地区,科技期刊的种类就超过500种,但是真正在国内知名检索软件中能够检索的期刊种类却非常少。这种低水平,同质化的现象导致科技期刊之间形成白热化竞争现状。
二、影响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因素
1.品牌建设中的学术质量因素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的内容便是学术性,科技期刊对学术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换言之,质量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与关键。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中,质量上的取胜是直观重要的,因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当前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2.品牌建设中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中的学术策划以及科技研究的重点跟踪,则需要对科技期刊的学术策划以及组稿问题进行关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得知,在所发表过的论文中,省级以上级别的论文所具备的比例为:2011年占所有论文总量的7%,2012年为8.2%,2013年为9.5%,2014年为9.6%。其中以中华医学会系列的杂志为代表,发表省级以上的重点课题论文比例超过40%,组稿率超过10%。
3.品牌建设中的人才因素
人才是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一支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编辑人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科技期刊的内容与质量。在科技期刊的发展中,编采人员则是决定期刊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而言,我国科技期刊需要专业的人员组成编委以及审稿队伍,而这些人员往往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国际性,能够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能够提高科技期刊的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对其进行关注。
三、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
1.科技期刊不具备品牌建设的意识
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与发行的过程中并不具备品牌建设的基本意识,不具备品牌标示,甚至没有相应的组织参与到国际期刊的宣传与学习之中。针对这种现象,则需要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要的战略思想,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还要在意识上具备品牌思想,在积极构建品牌识别系统中,促使我国科技期刊朝着专业化、网络化以及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2.科技期刊在品牌的维护与管理上不到位
现如今,我国科技期刊在品牌建设中缺乏维护与管理,并且部分科技期刊并没有将这两项列入到品牌建设的组成内容之中。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期刊缺乏相应的品牌建设机制,并且缺乏国家层面的科技品牌战略发展要求,从而导致科技期刊在发展中内容与方向出现偏差。针对于此,需要积极调整科技期刊所出现的偏颇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指导,实现论文内容与人才机制的创新性发展。
3.科技期刊的品牌不具备国际化
在我国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种类非常少,虽然由许多科技期刊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是却真正缺乏国际品牌意识,没有形成国际品牌期刊。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来稿量仅仅是年收稿量的0.5%,国内科技期刊与国际期刊合作的论文数量不足1%。该数据进一步说明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具备国际性,并且缺乏对国际化的认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
四、创新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措施
1.积极彰显特色,选择优秀期刊进行培育
总体而言,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比较大,要想改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需要在重视期刊品牌建设的同时,对优秀期刊进行培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首先,要选取期刊目标,对期刊进行重点打造,积极将期刊推出国内,推向世界,使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其次,还要积极打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以及不同专业的科技期刊,实现科技期刊的品牌代表性,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2.实现分类指导,积极打造重点期刊
通过对科技期刊进行分类整理,能够遴选出品牌建设的重点期刊,按照科技期刊的分类,可以分为“国内品牌期刊”、“国际品牌期刊”、“地域品牌期刊”等等,在实现分类指导之后,能够进一步健全并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建设体系以及品牌建设机制,进一步将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纳入到我国期刊的长期发展之中,这对我国科技期刊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正确把握政策,进一步保护期刊品牌
在把握政策的时候要进一步纠正学术期刊发展中所出现的偏颇做法,不要将收录在资料或资料库中的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水平的唯一条件,要正确把握好发展政策,在创新论文质量、内容、要求的同时,还要将国家重点所复制的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知名的品牌科技期刊中。此外,对于评定职称、学术成果研究、毕业研究、课题研究等方面还要进一步增加国内期刊的数量,从根本上保证科技期刊在品牌质量上具有独特性。
4.加强对科技期刊品牌的推广与宣传
中图分类号:G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9503
一、引言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威力无穷,横扫千军,想在竞争中分一杯羹者都必须遵守。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痼疾脱胎换骨。获得新生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体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而体制的改变也无法一蹴而就,一些地方至今还残留着“计划”的影子,高校学报亦是如此。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报编辑策划意识淡薄。现如今,进入市场的期刊业竞争如火如荼,创品牌,争读者,拉广告,都在策划上大做文章,出现了“有能耐的抓策划,案头工作没出息”的说法。这种说法客观与否姑且不论,它表明了策划在现代期刊编辑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与众多期刊的热闹相比,高校学报太冷清了;与众多期刊编辑的紧张与拼搏相比,高校学报编辑太轻闲与安逸了。在挑战与创业同在、竞争打磨能力的时代里,这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尽管策划在编辑工作中举足轻重,但在编辑实践中却远远没有取得理论中的地位。长期以来,学报编辑基本上是“等米下锅”,编辑对稿件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加工状态,基本不谈策划意识问题。一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办刊主体既无自主办刊的权力,也无主动发展期刊的动力,加之期刊种类很少,彼此之间分工明确,实际上,编辑策划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办刊主体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编辑策划的概念。另一方面,编辑在办刊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惰性,认为学报是一种早就有固定定位的刊物类别,因而无须在策划、选题等方面耗费时间。具体来说,有以下六方面表现。
二、选题组稿等米下锅,栏目设置千刊一面
关于学报编辑搞好期刊的个性策划,每个期刊都应该有自己的学术特色,有区别于其他刊物的内容、栏目、个性和风格,让别人学都学不来。做期刊,只有创造和保持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从众多期刊中“跳”出来的“这一个”,不能搞同质化,学术期刊如果千刊一面,是我国学界的悲哀。然而千刊一面、同质化正是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共同点[1]。
遍观当前栏目的设置,突出表现为学报模式,即“学科=栏目”,“栏目=学科”。这是我国学术研究的学科化在学报类刊物上的反映。学术研究主要在研究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学术成果主要在学报类刊物上发表,因此学报的栏目设置学科化也就是自然的了。学术研究的学科化比较固定,比如我们财经院校将经济学分成几大门类,各财经院校学报也都按学科设置栏目。文科学报一般有“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栏目。由于学科化的影响使学报类刊物的栏目设置大同小异。编辑们又很少进行栏目策划,常常是把送上门的稿件进行“装袋式”的编辑。没有策划的期刊栏目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松散、布不成阵,哪一个栏目都可有可无。各学报的稿源也大体相同: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一般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他们按学科写的稿子投到各学报;编辑们等米下锅,将稿件装进学科式栏目,于是就造成了学报类刊物千刊一面的局面。往好里说是“学科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实际上是“全、散、弱、小”[2],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加之刊发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乏善可陈,其存在的意义遭到质疑。这一切,与热闹的市场化期刊格格不入;这一切,与编辑缺乏策划意识,来料加工的被动思想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三、刊物数量多、品牌少
我们的学报不可谓不多,但打造出品牌的却很少,原因之一就是编辑工作中策划缺席。我国高校学报的数量很多,迄今为止已经有近千种,但除了屈指可数的名校名刊外,大多数默默无闻。
品牌是策划出来的。策划贯穿期刊运作的整个过程:从期刊的定位、市场调查、细分读者群、对外宣传、到策划的重中之重――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期刊人对策划的重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期刊人的智慧和心血。在追求品牌效应的今天,一家期刊社要生存壮大,导入策划理念已成为一种必然。面向市场,强化期刊的策划意识和能力,以高水平的策划力和传播力来吸引读者,赢得市场,已成为期刊界的共识。学报的编辑队伍中不乏有思想、有见地、有事业心的人才。他们不仅自己能写出有分量、有力度、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还有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组织编辑出令读者击节赞赏的好论文。期刊的市场化以及入世后更为激烈的生存竞争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刊只有重策划、创品牌才有生路。这就要求编辑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懂编辑、善写作、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学报情况看,会经营的编辑人才还稀缺,编辑工作中策划缺席,打造品牌也多是纸上谈兵。因此造成了学报数量多、品牌少的现状。这种状况,显然无法应对期刊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眼中无市场,心中无读者
期刊是供人阅读的,读者读了,宣传教育、文化传播、娱乐欣赏等功能才能实现。读者在办刊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时至今日,读者在学报中也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编辑们还沿袭着“我编辑什么,你看什么”的陈旧原则,甚至有人还在一厢情愿地坚持“作者中心论”。的确,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按计划办刊,读者是否喜欢、有多少人喜欢,不具有决定意义。但面向市场后就不同了,阅读性、阅读量是期刊兴衰存亡的根本。即使那些受期刊市场影响比较小的机关刊,社会效益也是通过阅读来实现。重视读者需求、重视刊物对读者的吸引力,各种期刊是共同的[3]。本来学术期刊的高品位特性就使它不可能像大众文化期刊那样拥有众多读者,学报与专业学术期刊相比读者就更少。就是这点少得可怜的读者也没有得到重视。作者与读者的一体性是学报的特点,向学报投稿的作者往往就是潜在的读者,应给予作者和读者足够的尊重。自编自印自出版,不管读者的喜好与阅读需求,也少有学报编辑进行读者调查,根据调查进行选题策划。沟通是相互的,刊物放弃读者,读者也会放弃刊物。编辑心中无读者,读者自然也就遗忘了你的存在。而在现代期刊经营理念中,放弃读者就是放弃生存。当大众文化刊物不断通过征文比赛、咨询活动、认真回信、读者联谊、读者评刊等方式加强与读者沟通时,在争夺读者上花样百出时,我们的学报还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何谈吸引读者眼球,赢得读者呢?
如今,“有策划的期刊不一定能赢得读者和市场,但没有策划的期刊一定会失去读者和市场”已成为业界的共识,我们的学报却眼中无市场,心中无读者,其命运着实令人担忧。
五、只问出版,不问发行
我国高校学报的大规模兴办是建国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至少有一种学报;几乎所有省级以上党校、行政学院都办有一至两份学报。数量如此巨大的学报都是靠单位拨款维持的,正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思想模式,大多数学报在办刊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成本核算,也不在意市场占有率,即高校学报不是很重视市场营销和品牌策略。高校学报发行主要靠内部交流,对外发行量不大,期发行量超过3 000册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学报期发行量在1 000―2 000册。还有的学报是虚有印数,除了大量的赠阅、少量的征订以及作者的样刊,大部分学报从印刷厂出来就直接进了废品站,根本无经济效益可言。办刊变成了为出版而出版,出版成了办刊的惟一目的,出版之后就完事大吉了。
只问出版,不问发行的结果就是只赔不赚,既无经济效益,也少社会效益。这种不计较经济效益的办刊思路实在有悖市场经济规律,其产生固然有计划经济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学报编辑策划意识淡薄却是主观原因。学报经营不研究市场,学者型编辑不研究营销,也没有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细分目标市场不明确,产品组合策略性较差[4]。
六、版式陈旧、雷同,缺乏时代感
在期刊市场化的今天,一个狭小的报亭书摊里就相互叠压着十几种文化娱乐期刊,要想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先声夺人,吸引读者驻足、购买,版式必须独具魅力,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大众期刊都非常重视版式设计,求的就是一个抢眼,这也是品牌期刊的看家本领。读者不用看刊名,就能从众多刊物中一眼认出《读者》,这就是版式的作用。大众期刊的特色版式增强了期刊内容的表现力,提升了期刊的品牌效应。学报在形式质量方面尤其是版式设计上,普遍过于简朴以至生气不足,缺乏现代刊物的形象感、动态感、气势感,显然编辑们没有在学报的包装上下功夫。大多学报封面都是或深或浅的底色,印刷体的刊名,偶尔有专门请人题写的刊名,此外就是写上学报的级别和收录该刊的数据库。一本学报换个名字,就成另外一家学报了,没什么特色。这种传统有余现代不足、雷同的封面设计除了传达出学报应有的凝重、严肃、敦厚、内敛、厚重等特征之外,反映出学报停滞不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状,也折射出学报编辑囿于传统、缺乏创新、忽视策划的编辑理念。而没有积极的策划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说不被淘汰出局。
观念是先导,学报编辑必须改变传统办刊思想,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和投资意识等。市场是需要学报编辑首先了解的,了解学报的学术成果所适用的主要市场是哪些,这一市场缺少什么,需求什么,当今市场的热点倾向是什么,要了解掌握学报市场购买力的分布情况,熟悉市场购买力的布局、网络,及时参与网络联系,疏通市场渠道,寻找学报可利用和开发的市场,开辟突破新市场。学报编辑要居安思危,有竞争意识,通过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理念,打造学报独特的品牌[5]。同样通过市场发行的期刊就必然有竞争,林林总总那么多学术期刊和学报,竞争更加激烈,“树大好乘凉”,但体制和高校的林荫庇护了一时却不能一世,学报必须改变目前尴尬的生存现状,为自己闯出一条路子。学报编辑要树立期刊投资观念,要有大市场观念和投入产出观念;学会研究资本运营问题,通过对资本的使用,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让学报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服务平台。
学报承担着“探索真理、繁荣学术、传播知识、创造文化”的历史重任,固守“计划”,拒绝市场,惰性十足,策划缺席,将难以迎接国际学术期刊的竞争、出版产业的革命。努力寻求制胜之道和发展之路,增强学报编辑的策划意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编辑部 品牌・定位・策划――张伯海会长在我刊谈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 [J ]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封底
[2 ]王兆Z 从“学科模式”到“问题模式”――学术期刊发展的合理路向 [J ] 编辑学刊,2004,(4):39
[3 ]徐若冰, 李雪莲, 童旭学报编辑策划意识培养浅析 [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5): 139
[4 ]李爱英高校校报编辑与策划意识 [J ]昌潍师专学报,2001,(3):8
[5]刘吉元论高校学报编辑的策划意识[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3):99-100
[6]丁林.编辑出版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一般以营销策划书方式为主,有着较为固定的论文框架结构。顺序一般为绪论﹑企业(产品)或项目介绍﹑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定位﹑营销策划及结论。而纵观学生的毕业论文,问题大多出在环境分析﹑SWOT分析﹑市场定位这几部分。首先,环境分析。环境分析一般分为宏观环境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很多学生对宏观及微观的概念大致了解,却不能具体说出宏观环境及微观环境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因素,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各因素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而是一股脑儿地把自己认为的宏观或微观环境糅合在一起写出来。宏观营销环境主要包括六大方面,分别是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科技。当然,在毕业论文中,由于每个学生实习的单位不同﹑接触的项目或产品不一,有时并不需要对所有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一一分析,只需要结合自己写作的营销客体进行与之相关的因素分析即可。与宏观因素相比,学生们对微观环境的了解更差,往往不了解所谓的微观环境包含哪些因素。微观环境需要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供应商﹑企业内部﹑营销中介﹑顾客﹑社会公众﹑竞争者六个部分。以学生目前的经验及学识而言,将六大因素全部一一进行分析的难度较高,所以个人建议还是和宏观环境分析一样,只截取其中与自己所写的营销客体密切相关的因素来分析即可。从毕业生的论文来看,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企业内部﹑顾客(消费者)﹑竞争者这三个微观因素进行阐述分析。其中,顾客和竞争者分析学生基本都能够完成,而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则是一个较为空洞模糊的概念。学生对企业内部环境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基本属于完全不了解的状态。需要明确的是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及各种软硬件条件)﹑企业文化﹑企业部门构成及治理机制等,而不是仅仅是对公司历史或现状进行的简单描述。
其次,SWOT分析。SWOT分析作为一种概念,理应是营销专业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从论文上来看,大多数学生掌握得并不够好。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优势与机会﹑劣势与威胁进行清晰地划分。其次的问题在于即使学生归类正确,但在分析部分却流于形式,仅以流水账形式对每部分进行简单罗列,并不能以事例或数据来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学生在对某购物商场进行SWOT分析时,将本应属于购物商场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如“商品繁多,消费者选择余地广”列入外部环境中对其发展有利的机会部分,或将本应属于外部环境中对其发展不利的威胁如“竞争对手较多,价格竞争激烈”列入购物商场本身的劣势部分等。这样的划分,正是由于学生对SWOT分析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概念模糊所导致的。这里需要让学生注意浅谈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宋思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223003的就是所谓的优势或劣势,都是针对分析的客体本身而言的,是其本身具有的优点或缺点;而机会和威胁则是属于外部环境中对分析的客体发展有利或不利的外部因素。此外,学生即使归类正确,却多在分析上存在不足,以流水账形式进行简单罗列的情况较多。如对某房地产项目进行SWOT分析的学生在进行劣势分析的时候这样写到“1﹑区位优势不明显;2﹑楼盘附近景观缺乏;3﹑价格偏高”。这样的劣势分析不过流水账而已,并未以任何事例或数据对自己的论点进行有效支撑,存在着“口说无凭”或“信口开河”的可能。那么,为了丰满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说明与分析,可修改为“1﹑区位优势不明显。本项目位于XX县的城南,人口较少且交通线路匮乏,离县城中心较远;2﹑楼盘附近景观缺乏。目前项目周边为自然村庄,没有较有影响力的自然生态景观,同时也缺乏人文﹑历史资源的沉淀。要求项目规划时,必须通过再造工程,来营造相关概念,以增加吸引力;3﹑价格偏高。本项目与同地区楼盘相比价格较高,,均价每平方在14000元左右,而竞争对手XX楼盘均价每平方在12000元左右。”这样一改,文章立体了很多,也更加有说服力。
最后,市场定位。市场定位的章节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目标市场细分(Segmenting)﹑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目标市场定位(Positioning),也就是营销中所谓的STP。其中,第一步是市场细分,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第二步目标市场选择,即选择要进入的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第三步定位,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通过论文可见,学生大致明白STP是什么,但是对具体的三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及差异不能很好地掌握,存在着张冠李戴的混淆现象。常见的情况有:小标题明明是市场定位,下文所写的内容却为目标市场选择;或者标题是目标市场选择,下文所写内容却为市场细分等等。此外,学生对市场定位这一概念非常模糊,也并不了解何为市场定位。所谓的市场定位并不是你对一件产品本身做些什么,而是你在潜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做些什么。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使顾客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从而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换言之,也就是你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的能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独特印象及地位,即当消费者想到你的产品或品牌时,在其头脑中唤起的独特印象及与其他类似品牌或产品对比出来的地位。以一名写作医疗器械营销的学生为例,市场细分部分可以以人口因素中的年龄﹑收入及职业等对消费者进行细分;在目标市场选择部分,可以选择对医疗器械产品需求最旺盛(如中老年人﹑亚健康人群)且具有较强保健意识﹑具有支付能力的人群作为目标人群;在市场定位部分,通过与竞争者的产品做比较,找出能与竞争对手明显区别开来的﹑消费者比较在意或重视的属性或特征,据此为自家的医疗器械产品塑造与众不同﹑形象鲜明的形象并传递给消费者。例如此学生曾提过自家产品是纯物理疗法,无任何毒副作用,且公司和德国某研究院有合作关系,产品科技含量很高,不是市面上那些伪科学产品﹑山寨产品能比拟的。因此和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相比,价格也明显偏高。那么根据这些特征属性,可以将此医疗器械产品定位为安全绿色﹑高科技含量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而后续工作就是将这个定位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在消费者心目中进一步地扎根占位,以确保自身的优势。
2论文结构混乱,逻辑性较差。
上文已经提到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多为营销策划书形式,结构较为固定,但即便在给出范文以供参考的前提下,仍存在着毕业论文结构混乱的情况。常见的问题有:关键章节缺失﹑论文内容前后无关联无呼应﹑章节内容重复及章节分类谬误等情况。首先,关键章节缺失。众所周知,营销策划书一般是用于对某营销客体进行营销整体策划的,那么在简介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绪论)之后,先要开宗明义地介绍下自己即将进行整体营销策划的客体,即企业(产品)或项目。譬如有同学写医疗器械产品营销策划书,初稿拿来从头看到尾都不知道此学生到底打算营销什么产品。如果连营销客体即被营销的主体是什么都没交代清楚的话,内容写得再好也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除此之外,还有写作营销策划书的学生漏写了SWOT分析,而SWOT分析本身是营销策划书不可或缺的关键章节之一。如果全文没有SWOT分析,那么具体的营销策划内容(4Ps)又有何依据来扬长避短﹑抓住发展机会并迎接威胁挑战呢?这样一来,4Ps就难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全沦为纸上谈兵而已。其次,论文内容前后无关联无呼应。根据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存在着文章整体缺乏连续性﹑因果性﹑关联性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章节之间各自为政,互不相关,仅仅是为了结构而结构在进行写作。例如之前谈到的SWOT分析及营销策划(4Ps)的关系即是如此。学生即使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导入了SWOT分析,并进行了合理归类有效说明,但是在文章后半部分的营销策划(4Ps)章节,绝大多数学生都未能结合自己之前所述的SWOT分析来对营销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划,而是将营销策划部分当做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章节在进行空洞的﹑泛泛的写作。除了写作营销策划书类型的学生之外,还有不少学生写的是“浅谈XX企业(品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类型的论文。常见的问题在于学生一般会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就XX企业(品牌)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二三四条的阐述,但在文章后半部分的解决对策里却不能就前文所谈的一二三四条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关联式解答,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文章结构显得较为混乱且前后不对应。
最后,章节内容重复及章节分类谬误。在答辩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学生出现章节内容重复及分类谬误的问题。在答辩时,有学生就自己实习的旅行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虽然此学生也将存在的问题列出了一二三四条,看似十分有层次有条理,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这一二三四条问题彼此之间内容多有重复,问题分类不当。例如第一条写的是旅游产品开发成本高﹑被山寨风险大,导致旅行社路线开发积极性下降。因此,比起开发新路线,旅行社更倾向于做熟了的热门线路,但是热门线路的竞争很激烈,旅行社又不得不大打价格战来吸收游客;第二条写的是旅游过程中导游态度差﹑服务意识不到位的问题。学生在此段写到导游对游客耐心差,对景点讲解不认真,反而更热衷于带游客购物等;第三条写的是为了加强竞争力以吸引消费者,很多旅行社都给出超低价路线。为了弥补旅行社自身的损失,在旅游实物产品方面如旅游大巴﹑住宿酒店等都降低了标准,且为了盈利倾向于带顾客少逛景点多逛购物点等等。从以上所述的一二三条可以看出,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着彼此重复的现象,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对旅行社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类及总结。
3写作口语化,语法不通顺。
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营销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相信在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中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之一。很多学生对论文体﹑论文口吻并无太多概念,而是以口语化的形式在进行论文写作。在答辩时,看到有学生对自己实习店铺存在的问题这样写到“我就问店长,为什么大家干活都没有积极性?店长笑了笑,偷偷和我说这里工资水平太低,工作的时间又太久,经常加班还不给加班费,大家意见都很大,当然工作热情不高啦。由于我和其他店员关系比较铁,也有不少人和我反映工作辛苦又没钱拿,干活没意思之类。”从这段口语化的文字可以看出,学生完全是按照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在写,并没有对论文语言进行组织提炼,而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和口述记录的性质差不多,看起来十分不专业。此外,很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和现如今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算是网络时代的通病之一。长时间流连于网络,受各种不规范网络文字的影响,使学生的作文能力进一步地退化。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个人建议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加注意,如开设论文培训指导课或布置小论文﹑课程总结作为平时作业等等。此外,也要尽量让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多看多学习上届学生的优秀论文来汲取写作经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意思了。
4结语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品牌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134-02
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进行知识传播、推广教学科研成果、探讨学术问题的重要平台,它为高校教育与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在我国9000余种期刊中,科技期刊已多达近5000种,高校科技期刊占全国科技期刊的1/5,是中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织部分。与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相比,无论从学术质量,还是出版质量,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国际科技期刊中的地位并不高,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低,这对我国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并造成国内一些优秀论文的外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期刊业已进入品牌争雄时代,国内外科技期刊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期刊已成为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1]。
一、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高校科技期刊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报道新的科研成果,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新的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中国科技期刊CSCD影响因子排行表显示,在影响因子前300名的中国科技期刊中,有一半以上的期刊属于高校科技期刊。但高校科技期刊群无论从规模还是运作方式都不足以造就大刊,更不具有面向全世界竞争优秀科技论文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编辑部经营体制单一分散,实力单薄,不少刊物的撰稿人、审稿人和读者,基本上都是本单位的人员,在科技界更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力;2.来稿量和高质量的稿件有限,栏目设置和报道内容主要考虑本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需要,选题雷同,缺乏鲜明的特色;3.高校的办刊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印刷费不能及时到位,专家审稿费、稿酬过低,出版拖期,更谈不上编辑人员的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机会。4.期刊的论文时滞过长,发行量少。
二、打造品牌科技期刊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期刊的品牌是指期刊的宗旨和定位、办刊理念、特色风格、创意策划、社会地位、公众形象等多方面的抽象和概括。树立品牌意识是期刊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基础,高校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需要编辑部全体人员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打破旧的办刊模式,对阻碍其品牌竞争力发展的理念以及领导、保障、评价、激励机制予以创新,在文化内蕴的先进性、学术含量的高品位性、读者、作者的公认性、创新发展性等方面狠下功夫,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二)完善编辑规章制度,优化编辑出版流程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编辑出版流程不仅是协调和规范科技期刊工作及编辑人员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也是协调编辑群体内外关系和发挥期刊资源整体效能的有效措施。具体如下:1.健全办刊资金需求的保障制度,保证期刊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2.建立科学的稿件管理制度,编辑有编辑手册,审稿人员有审稿原则,客观、公正的评价作者来稿;3.按照岗位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分工到位、明确职责和目标任务,规定具体考核和奖惩办法以及各岗位之间协调配合的方法,保证整个编辑工作井然有序;4.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激励机制,将编辑人员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高论文质量,突出办刊特色
期刊影响因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出论文质量,凡是人们公认的高水平、权威性品牌期刊,都是影响因子名列榜首的期刊。期刊品牌对于作者来讲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品牌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能获得广大作者的高度认可,作者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会经常翻阅那些影响因子大的品牌期刊,并将之列入最终投稿对象范围。因此,提高影响因子(即提高论文质量)是创造品牌期刊的关键。高校科技期刊所刊登科学论文的思想、科学方法和创造性决定着期刊的学术质量。一方面,编辑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题组稿,减少盲目性,吸纳优质稿源,让那些真正代表学术水平的稿件在第一时间发表;另一方面,高校是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云集的宝地,他们所撰写的稿件往往都有专项基金项目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科学价值,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将有助于提高科技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编辑部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建立权威的作者团队,为期刊争取优质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期刊特色是指期刊所反映的学术成果所体现出来的地区特点、学校性质和学科优势。特色不仅是构成期刊质量至关重要的方面,而且是其立于期刊之林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可以说,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国际期刊发展的经验已经表明,期刊的特色与品牌战略的成功结合,可以造就出一流的学术期刊,形成一批经久不衰的期刊品牌[2]。栏目是期刊的窗口,“名栏”是体现期刊特色的标志,各高校以特色专业为依托,精心策划设计特色栏目,在特色栏目上下功夫,如,加大特色栏目的组稿约稿力度,聘请某一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专家作栏目主持人等。因此,办刊人要结合高校的实际,利用学科优势,在打造“名栏”、创期刊特色上狠下功夫。在当今期刊强手如林的形势下,科技期刊要走出平庸,打造品牌,必须办出特色。诸如,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以矿业类为特色的科技期刊,该刊主要面向全国煤炭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科研、设计人员,高校师生,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刊载煤田地质与勘探、矿井建设、煤矿开采、煤矿安全、煤炭经济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突出体现了煤矿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四)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构建高素质编辑队伍
人才战略是期刊品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编辑队伍作为期刊办刊的主力军,其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3]。首先,正确的政治导向是科技期刊的立刊之本,编辑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把坚持政治方向性原则作为创建期刊品牌必须遵循的第一个原则;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服务,编辑人员应该强化法律、法规意识,及时熟悉和掌握国家及时修订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出版的法规、条例。其次,科技期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质量内涵上要突出体现学术水平的高品质,这就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背景,并在本学科相关的领域内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有一定的学术经验和成果。只有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扎实的文字功底,才能以科学、准确的文字表达,以新颖的版面设计,将高水平的文章呈现给读者。此外,还要求熟练掌握与科技期刊有关的数学语言、计算机语言等人工语言。就品牌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而言,没有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向读者提供有品位、有价值、符合规范、符合标准的精品文章的。
最后,创新性是科技期刊质量的核心要求,创新素质在当今尤其重要。编辑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进行选题策划、引导论文创新,如果不能及时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报道新技术,将会最先被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所淘汰。此外,为了适应编辑出版国际化的需要,更好地进行国际、国内信息交流,几乎所有的高校科技期刊都要求英文摘要,掌握外语能力对编辑工作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通过组合,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优势,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富有竞争力的编辑队伍,对高校期刊的品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人才打造品牌,品牌造就人才,只要将期刊的规划和发展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后,就可望看到人才与品牌共铸期刊的辉煌。
(五)努力实现期刊网络化,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网络化为信息传播带来了质的变化,无论是传播范围,还是传播速度,乃至传播质量,Internet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与保证,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利用网络与外界进行交流是科技期刊实行开放性办刊的发展趋势[4]。在互联网上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建设高水平的网站是网络化时代高水平期刊一个重要标志,期刊网络化建设得如何对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以往期刊在发行范围、读者范围、提供信息和服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期刊办刊者可通过建立期刊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大期刊宣传力度、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展示和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在当今网络技术条件下,一个较为完善的期刊网站上的内容和功能应包括:1.提供有关期刊的基本信息以及期刊目次、摘要、全文(可设置访问权限)等期刊内容的在线;2.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期刊办公自动化系统,如,作者在线投稿、专家在线审稿、在线查稿、在线远程编辑,充分发挥电脑校对的优势,使编辑部工作全部都置于高效的监控与管理之中;3.建立读者、作者互动机制,把为读者服务放着首位。重视信息反馈的作用,克服以往大多数科技期刊只为作者服务的弱点,加强与读者的网上交流、关注读者的需求,可以通过事先交流的主题,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刊物内容的确定和选择已成为可能。
三、结 语
高校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牌建设也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在科技期刊社会化、产业化和科技信息资源化、有序化、数字化的大趋势下,高校应将期刊纳入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专业人才,学术、学科办刊资源和优势,并借鉴国内外期刊编辑出版的成功经验,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优化编辑工作,打造品牌科技期刊。
参考文献:
[1] 吴守凤.确立品牌意识,创立品牌期刊[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 薛世平.高校学报品牌与特色的创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5).
质量和公信力是专业期刊在媒体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专业期刊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自身品牌,取得了专业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在受到学术不端论文的侵蚀。我国在专业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绩效考核中,都把在专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必要条件。从评价规律来讲,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用论文形式表达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清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是专业工作者超越重复性劳动、追求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需要拼凑学术不端论文的现象大量存在。
真实与责任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真谛,也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与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学术不端论文将对期刊质量和公信力造成直接损害。在学术转型和媒介转型的背景中,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风险增大,学术不端论文正成为专业期刊质量控制的最大隐患。
学术转型中学术不端的新动向
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以及学术传播体系的转型,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学术转型是一个复杂命题,包括多重维度,这里指学术研究从研究者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到研究者部分参与和分工合作。在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中,学术不端具有了一些新的趋势。
伪学术增多。伪学术在这里指为了吸引眼球炒概念、炒冷饭且无新意的学术研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受众对媒介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受众的新需求,媒介竞争的焦点转向文化品位。学术成为部分媒体在媒体竞争中增强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的噱头,如有的大众期刊创办学术版等。这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同时,这也容易出现学术泛化现象,对学术质量和学术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专业期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的作者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选取某一时期专业领域的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和成果缺乏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伪学术一般来说质量不高,属于丰富但短暂的学术泡沫。过多刊登这样的文章,势必降低专业期刊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伪论文增多。伪论文含义丰富,这里专指论文作者姓名不可靠的论文。我国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中,量化指标占很大比重,有的研究者为了增加自身科研成果列表的长度,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约定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候交叉署名,增加彼此知名度和曝光率,这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伪论文的质量不一定低,甚至有的是高质量论文,但也是学术不端论文的一种。交叉署名和一文多用造成后续研究者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增加搜索成本,也给科研管理部门和期刊论文质量控制、作者管理增加了难度与不确定性。
被动学术不端增多。伪学术和伪论文,多是研究者出于某种需要,主动为之的。被动学术不端,则是研究者对二手资料的失察造成的。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不仅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鲜明,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细分。同时学术研究也在向跨学科化发展,学科和专业内外的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知识和资料的共享日益频繁。许多研究领域细分化发展明显,相应的学术研究投入产出的流量增大,速度加快。研究者必须与他人合作或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数据。学术研究的分工合作对专业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人们在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出于自身研究分工的局限无法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鉴定,只能假定他人研究成果是真实的,这就造成了自身研究成果质量的不可控性。如果研究者引用公开出版的材料是错误材料,把错误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就将造成错误材料二次传播和被动学术不端。这类学术不端论文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专业期刊失察,而在于某细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责任感不强,生产了错误的一手资料。被动学术不端论文的防范,有赖于整个学科共同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提高。
优化稿源:加强主体性策划,促成高质量论文
学术不端论文登上期刊版面上的重要原因是编辑对论文生产过程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其质量才有保障。在报刊等传统媒介形式中,新闻类报刊的人力资源状况稳定,编辑记者是新闻作品生产者,采编和出版市场化程度低、纵向一体化程度高,采编和出版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内容产品质量可控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