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18:38: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航天科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olid Rocket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中国宇航学会推进专业委员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2793
国内刊号:61-1176/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8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Aerospa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主管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天总公司首都航天机械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11-4763/V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英文名称:Computer Simulation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十七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9348
国内刊号:11-3724/TP
邮发代号:82-773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论文摘要:载入航天精神是一种强大且具有威力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在军魂中铸就,在智勇中生成,在创新中流长。我们要努力发挥载人航天精神的教育作用,促进装备建设的全面发展。
每一次,当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时,举国欢腾,它都预示着中国人民再一次勇攀于世界科技高峰。然而,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矗立在伟大的载人航天工程丰碑的背后,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公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具有强大威力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可穿越时空、可铸就辉煌!
军魂中铸就。军魂铸就了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精神;军魂生成了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动力;军魂涵养了敢于负责、压倒一切的豪迈。作为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从试验室到各个生产企业。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无不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正是他们拥有军魂意识,才能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牺牲面前绝不退缩,才书写出载人航天史上如此壮丽的篇章。军魂,已成为当代军人的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熔铸的审美制高点。在装备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牢固军魂意识,拥有爱国、忠诚、奉献之情,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为实践崇高而伟大的报国之行。
智勇中生成。起步较晚的中国航天人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前沿,依靠科学,尊重规律,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正是他们讲究谋略、以智取胜,拥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科技制高点,使中国一跃成为有能力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勇是军人的武德,是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有太空,需要的不仅是浪漫的情怀,更是勇敢、用于献身的爱国精神。勇敢精神和讲究谋略历来也是兵家取胜之道。有勇有谋,其力无穷;智勇双全,所向无敌。《孙膑兵法八阵》中也曾有“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对于装备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崇谋尚智的优良传统,加强装备建设及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奋勇攀登科技高峰,不断提高谋略水平和实践指挥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新型军事人才,并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军队装备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创新中流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歌德曾说,“不断改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在助推梦圆飞天的力量中,有一股强大的动力,那就是自主创新。在很多工程论证、立项时,工作人员面临着困难,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的思路。经过艰辛的探索,一步步把飞天梦想变成现实。创新是发展的本源,不创新就会陷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状态。我军的装备建设要发扬创新精神,要坚持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与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通过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我军的装备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培养造就军事斗争准备和装备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并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正如那潺潺之水。它可以激励人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走出困难,超越自我。对于载人航天凸显的伟大的战斗精神,是我国航天工作者在载人航天事业奋斗中孕育产生的一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军人的职业精神,是军人美德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战斗精神和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生成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发挥载人航天精神的教育作用,发扬这种战斗精神,并以此不竭的动力之源促进装备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航天事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曾有人这样评价,在国家实力排行中,航天排第一,什么都会排第一;航天要排第二,什么都第二。航天事业获益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国家发展进步给予有力战略支持和科技支撑。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在暗暗使劲,中国也没有放松怠慢。
航天事业带来的精神财富更值得珍惜。要想干好航天,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航天技术难度很大,必须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扎进去研究;其次要有协作精神。载人航天工程有数万个节点,几十万条程序语言。相关人员、各个单位都必须密切协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才不会因疏忽而出问题;最后还要有求真务实精神,来不得半点虚假。假论文能够蒙混过关,但航天工作哪怕有一点儿漏判,一点儿疏忽,最后都会酿成严重后果。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最后才是专业素质的要求。
追逐航天梦的几代人都坚守着这份精神财富:第一代航天人是在国家基础很差、百废待兴的时候开创航天事业的,起步艰难;第二代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航天事业,很多精英把一生都献给这项事业;我们这一代属于第三代,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工作。当时有句话叫“卖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我的很多同学、同事都下海经商。凭着对事业的热爱,这代航天人守住诱惑,不断开拓;现在的第四代更把理想寄托在这里。中国航天事业这些年得到全国很大支持,尤其是神舟飞船成功以后,很多大学生非常向往航天职业,主动要求来这里为祖国做贡献。航天人的使命光荣,人生也因在挑战中不懈奋斗而精彩。
民族复兴大业中,航天事业是一个缩影。其实我们国家的许多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背后总有一群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干任何事,都需要奋斗与打拼。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大地。拿我的同事来说,许多时候,为了突破一道技术难关,同事们常常通宵作战、魔鬼式攻关。平时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是常态,周六铁定不休息,周日有时要加班。靠着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靠着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工作态度,航天人用一个个拳头产品,一道道核心技术,为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驰骋寰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论文摘要:载入航天精神是一种强大且具有威力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在军魂中铸就,在智勇中生成,在创新中流长。我们要努力发挥载人航天精神的教育作用,促进装备建设的全面发展。
每一次,当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时,举国欢腾,它都预示着中国人民再一次勇攀于世界科技高峰。然而,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矗立在伟大的载人航天工程丰碑的背后,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公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具有强大威力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可穿越时空、可铸就辉煌!
军魂中铸就。军魂铸就了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的精神;军魂生成了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动力;军魂涵养了敢于负责、压倒一切的豪迈。作为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从试验室到各个生产企业。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无不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正是他们拥有军魂意识,才能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牺牲面前绝不退缩,才书写出载人航天史上如此壮丽的篇章。军魂,已成为当代军人的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熔铸的审美制高点。在装备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牢固军魂意识,拥有爱国、忠诚、奉献之情,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为实践崇高而伟大的报国之行。
智勇中生成。起步较晚的中国航天人瞄准世界航天科技发展的前沿,依靠科学,尊重规律,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终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进展,获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正是他们讲究谋略、以智取胜,拥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占领科技制高点,使中国一跃成为有能力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勇是军人的武德,是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有太空,需要的不仅是浪漫的情怀,更是勇敢、用于献身的爱国精神。勇敢精神和讲究谋略历来也是兵家取胜之道。有勇有谋,其力无穷;智勇双全,所向无敌。《孙膑兵法八阵》中也曾有“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对于装备建设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崇谋尚智的优良传统,加强装备建设及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奋勇攀登科技高峰,不断提高谋略水平和实践指挥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新型军事人才,并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军队装备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
创新中流长。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歌德曾说,“不断改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在助推梦圆飞天的力量中,有一股强大的动力,那就是自主创新。在很多工程论证、立项时,工作人员面临着困难,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的思路。经过艰辛的探索,一步步把飞天梦想变成现实。创新是发展的本源,不创新就会陷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状态。我军的装备建设要发扬创新精神,要坚持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与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通过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我军的装备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入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培养造就军事斗争准备和装备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并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正如那潺潺之水。它可以激励人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走出困难,超越自我。对于载人航天凸显的伟大的战斗精神,是我国航天工作者在载人航天事业奋斗中孕育产生的一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它是军人的职业精神,是军人美德和价值的集中体现。战斗精神和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生成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努力发挥载人航天精神的教育作用,发扬这种战斗精神,并以此不竭的动力之源促进装备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颗卫星逐渐偏离轨道,这些指令让它“迷途知返”;一颗卫星忽然姿态失控,这些指令使它恢复安全状态……
前不久,这个基地的科技人员又一次临危受命,经过数天的鏖战,成功实施我一重要卫星与他国火箭残骸碰撞规避,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
天路迢迢,星河渺渺。他们是一支追星揽月、厉兵九天的测控队伍。从神舟十号遨游苍穹、完美回归,到“嫦娥”飞天、“玉兔”探月,在通向苍茫宁宙的漫漫征程中,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传奇,为中国梦、强军梦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锁定寰宇
2012年,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标志着美国在太空探测领域取得又一项重大突破。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成功登陆并在火星表面驱动火星车的国家,根据报道,美国计划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宁航员送至火星轨道。”
思危于未形。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这个基地的科技人员岂敢置若罔闻,他们时刻把眼眸锁定寰宁,密切关注着一丝一毫的进展和突破。
百舸争流、群雄争天,中国必须有一席之地。作为我国唯一的卫星测控与在轨管理中心,基地党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左右天平的根本筹码,锻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拳头产品”,才是赢得发展话语权、主动权的法宝!
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新型号任务和测控新技术不断涌现,不跟踪和掌握前沿技术就要落后,不加强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就会被动。在这方面,基地官兵有着切肤之痛:某重要型号卫星在轨道计算方面多次陷入被动,服务的某国外卫星定点控制不到位……
航天测控发展的新领域新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服务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航天用户需求,关键时候还难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认真而深入地剖析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满足当前、占领前沿的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点项目的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基地核心竞争力。
卫星小型化、空问信息产业、深空探测技术……世界航天科技领域的每个新动向,都成为该基地党委“一班人”学习研究的重点。翻看基地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计划,“太空开发与国家利益”等10多个专题,无一不是站在航天科技前沿作出的战略思考。
面对测控精度和运算速度难以应对当前任务需求等实际,基地在盘活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组成以各学科前沿领域为研究方向的42支科研团队,重点攻克多星精密定轨控制、深空探测等关键技术难题,先后掌握了轨道维持、多星组网、多星共位、返回轨道精密控制和返回落点精确预报等核心技术,使同步和近地卫星的轨道控制计算精度实现了量级上的突破,卫星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面对一张张排得满满的任务时问表、一个个急需攻克的技术难关,他们持之以恒、接续用力,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圆满完成了数十次大型试验任务,长管卫星数量也成倍增多。
为战为赢
茫茫星空纵横捭阖,漫漫天际驰骋鏖战。
“北斗卫星第439罔跟踪,5分钟准备!”走进该基地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部测控机房,笔者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浓烈的战场气息。
计算机前,工程师闫钢输入一串长长的指令,轻点鼠标,迅速完成任务界面切换,进入跟踪准备阶段。“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测控机房主控大厅,调度口令清脆有力,值班人员密切注视着屏幕上闪烁跳动的数据。5分钟后,一次精准完美的测控跟踪结束。
工程师曹继宏告诉笔者,像这样的测控跟踪任务,他们每天要经历近30次。面对如此频繁的测控任务,如果没有先进的卫星管理指挥系统,天上数十颗卫星很可能造成“追尾”事故。
未见狼烟起,此处战鼓急。“科研试验能力就是战斗力,走上测控一线就是上战场,圆满完成任务就是打胜仗。”基地官兵清醒认识到,落实能打胜仗的本质要求,就是把本职岗位作为作战平台,把提升科研试验能力作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大力加强航天测控综合能力建设。
为战为赢,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感到本领恐慌。基地刘建国政委常讲:“事业的发展、基地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强化忧患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加压奋进、争创一流,努力成为航天测控领域的领跑者和代言人。”他们始终坚持成功才是硬道理,始终以追求卓越的理念、一次做好的标准、从零开始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科研试验任务,对待每一个细微环节,确保敢打必胜、连战连捷。
近年来,我国在轨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卫星本体技术日益复杂,测控风险成倍增加,航天器在轨长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该基地在探索实践中认识到:要想百分之百地完成好每一颗卫星的实时测控和长期管理任务,光凭增加人力来满足卫星管理能力的老旧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紧贴实战.闯出一条高效智能的管理指挥新路子。
为此,该基地紧扣在轨卫星运行规律和管理特点,研发出高度智能化的“卫星管理自动化系统”,使卫星总体指标始终保持在规范的精度范围之内和高效的工作状态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国卫星的应用效益。长管部参谋长刘岩向笔者介绍:“新系统运行以来,保证了近百颗在轨航天器全时、高效、安全运行,实现了卫星长期管理由初期的‘单星经验型’到现在‘多星智能型’的转变。”
2014年以来,该基地还针对年度试验任务异常繁重的实际,重点突出在遂行任务中锤炼过硬本领,不断加大以卫星目标快速捕获和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针对性训练,全面提升测控目标捕获和重捕、卫星与设备异常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格作战标准,全力以赴,众志成城,达到了目标卫星发现及时、捕获迅速、跟踪准确的实战要求,应急快速处置能力实现新的提升。
人才制胜
这是一组辉煌的数据――
承担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等重大研究课题92项,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申报受理专利19项。
这仅是该基地“十二五”期问上交的答卷!
人才是航天测控事业发展的根本支撑。他们始终认为,人是战斗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航天事业才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才能始终充满动力与活力。
近年来,该基地在大力推进“创新发展、独占鳌头”战略中,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发展的“第一引擎”,人才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先后培养造就了以“三剑客”、“五小虎”、“十才俊”为代表的新生代高层次人才方阵。2011年,该基地测控技术部被评为“全军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然而,成绩面前,该基地党委保持高度清醒。拔尖人才数量不够充裕、人才队伍发展不够协调、有重大影响力的专家较少,从思想观念上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到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再到推进“创新发展、独占鳌头”战略的深层次矛盾……他们着眼新的形势任务需求,认真剖析单位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谋求新发展新突破。
瞄准前沿,他们突出抓好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全面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坚持个性化培养、开放式交流和重大项目牵引相结合,为11名“双百计划”培养对象量身订制培养计划,选派5名优秀人才参加全军、总装高层次学术交流,为3名重点学科骨干提供专项资助,有力促进了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
以人为本才能赢得人才。他们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全力创建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机制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官兵中蕴藏的无限潜能,研究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
――制定《2020年前基地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连接、便于落实的基地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健全国家、总装、基地三级实验室体系,实施“百名专家讲座计划”,大力推进技术研究、科技成果、学术交流、知识产权工作“四位一体”全面发展:
――拓展军地融合式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强化宁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智功能,扩大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改进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办法,研究建立专业技术干部流动机制,推动基地与测控站人才交流、联合攻关;
翻阅该基地新年度人才培养规划,一项项给力政策,一件件务实举措,为航天测控事业人才成长大幕描绘出一幅动人图景。
青春无敌
在世界航天科技赛场上,只有永远的拼搏,没有永远的冠军,科研探索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
有一则故事在该基地广为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研究某课题时,前后五易其稿,初稿长达800多页,第五稿只有10页。当钱学森把论文封进文件袋时,特意在封面写上“Final”,又在旁边添了一行字:“Nothing isfinal”(科研无止境)。
自然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充满了辩证法。钱老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态度,激励着一茬又一茬年轻的航天测控人永不停歇地探索创新,用青春和智慧点燃中国航天腾飞的火焰。
“美国能做到,我们也能,而且要做得更好!”说这话时,高级工程师吴功友才刚过而立之年。当时,他主持研制月球探测器定轨软件。这是我国首次探月,没有经验可循。
青春无敌,勇者脚下是坦途。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吴功友和同事们在月球轨道动力学模型等方面进行革新,开发出一套地月航天器定轨软件,成功将我国轨道确定水平拓展到月球航天器领域,不仅在“嫦娥一号”任务中作用突出,而且对于完成后续“夸父计划”、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王家松年纪轻轻就当上基地技术部总师助理、宁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谈起骄人成绩,他的回答总是简洁质朴:“只是想尽白己的力量,不让国家在定轨领域落后于人。”
2002年,我国“嫦娥工程”立项在即,远在英国留学的王家松听闻消息,恨不得立即回国。可他明白,学有所成才是回国报效的最佳时机。2006年,他谢绝导师的再三挽留和诸多优厚待遇,带着研究成果回到祖国。归来后,他带队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题,新研制的“奔月航天器轨道计算系统”在4次中欧联测任务中得到应用和检验,广受赞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近年来,大批“80后”、“90后”青年成为部队主体,他们在“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精测妙控、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航天测控精神激励下,早已与老一辈测控人心灵共鸣、血脉相连,不断续写我国航天测控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
【关键词】课改研究;科技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如今的语文教本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类范文的收录,为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语文课堂同步实施科技教育成为可能。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语文学科渗透科技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贯彻
纵观中学教本中的课文,有不少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学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如在教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挑战者”号追思》两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再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历史影像、图片资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同时联系介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系列航天飞机概况,让学生对航天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世界以及我国的航天科技发展状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在中学课本中,像这类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课文还很多,如《向沙漠进军》《漫话小行星》《月亮上的足迹》等。
(二)在课外阅读中普及
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报刊
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安排中,笔者非常重视科普报刊的纳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依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奥妙》等报刊,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电视
当前,电视已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因此,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观看《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目的性就更强了,效果也更佳。
(3)网络。
我校校园网的建成,城区学生家庭电脑的普及,使学生的网络阅读成为可能。笔者就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国内以及本地知名的科技网站网址,如、.cn、(科技日报电子版)、kepu.cc等,让学生通过网络体验科技世界的精彩纷呈。
(三)在写作训练中提高
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科技思维锻炼。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侧重于科技小品文的写作。确定与科技有关的主题,如《我在月球的一天》《我家的保姆――机器人BIBY》《我的一次化学实验》等。学生的科技想象思维着实让人吃惊,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文章内容多种多样,奇思异想令人惊叹。
(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
学校是推动科技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科技兴趣小组、科技文化节等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而语文学科理应在这些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实践活动中科技知识的渗透更是学校科技实践活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可以结合学校科技文化节,开展以科技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做科技专题手抄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完成科技小论文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与科技零距离,实现双赢。
二、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分清主次
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实践中,要把握好渗透的度的问题。教者应明确语文教学是主,科技渗透是辅。实践中,要依照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技课,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要注重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要选择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课文,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语文学科中科技知识渗透,切不可不着边际的牵强附会。
(三)要注重针对性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差异决定着在进行科技渗透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针对性,这将直接决定着渗透的效果,如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