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0: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政预算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预算资金所能够达到的产生和结果。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以项目成本为基本衡量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其核心目标就是能够将绩效管理理念有效地融入到预算编制和监督的全过程中去,才能更加地关注到预算资金的产生和结果,切实通过改进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不断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切实提高自身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才能有效地提高水利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2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从整体上看,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可以发现,在水利制度的建设方面以及预算执行和组织管理方面还是存在薄弱的环节,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管理还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而水利预算资金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职权定位不清晰
在我国长期的工作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中还是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的问题,而绩效管理作为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实践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岗位职权定位非常不清晰,人员也没有从根本意识到职权对水利财政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
(2)目标设置上没有进行明确,缺乏合理有效的绩效计划
绩效评价目标设置上,我们要结合水利财政部门的具体实践情况来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为水利项目的决策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依据过程。同样的,绩效目标的设定需要综合成本和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确定项目支出的必要是否。在项目资金的申请方面,会计人员一定要制定相应的额度,尤其是在现实中进行的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为了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更要为项目资金的支出确定在合理有效的空间之内,绩效管理的目标不合理,这样就会使得大部分绩效目标的设定依照是否符合现行政策和财务规定来进行设计,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从而会忽视了对项目效益的考虑。在一般的情况下,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项目过程中进行绩效评价机构,并严格制定相应的绩效指标。
(3)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总的来说,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项目所支出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其中就包括是经常性项目,建设购置类的项目,以及水利维修类的项目等方面,在同类的项目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涵盖水利行业预算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加强水利财政的预算管理。但是,我们发现,现行的指标体系当中存在以下的弊端,其一,项目指标体系过于注重合规性的审查,这样就可能会忽视了对项目本身的可量化指标审查。其二,比较侧重于项目的可见性评价,进而忽视了项目实施所带来的各种附加效益的评价。其三,现行的绩效管理评价定性指标较多,投入指标多,产出指标少,这样也就无法对财政资金管理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
(4)绩效评价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绩效评价结果必须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全面预算管理实践当中去,并有效地和部门预算编制进行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预算管理效益的良性循环。如果是所投入的得不到最终的效益,这样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对评价结果的运用缺乏明确的思路。如果只是将评价结果当做相关部门支出项目的资料来建立相应的档案,而且对于具体支出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而且评价结果难以产生实质性的约束力,所以,当前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3如何来加强水利预算绩效管理
一方面,为了能够加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这就要在新时期下提高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要能够确保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切实提升公共财政管理机制的重要要求,这也是当前促进水利财政改革亟需的需要,从而建立更为科学合理地绩效管理模式。
(1)建立更为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
水利财政资金管理必须要由财政部门进行主导,并和监察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等进行协助,要能够将各个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把关,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对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职责范围进行细化,才能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的工作流程,将各个部门的绩效评价力量进行整合,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效率,有效地避免绩效评价工作流程只是走形式。
(2)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指标体系
一方面,我们要对水利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科学研究,严格规范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利于水利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一般来说,作为覆盖行业项目较为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更加完善的绩效指标管理体系和数据库,才能真正地发挥相关领域的评价专家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并能够将项目评价的结果和行业内类型项目数据进行比较,为此,财政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确定就必须要结合专业的建议。在对于行业规定以及项目类别特点来加以确定,并能够结合本地区的水利市场加以考虑,对专业人员和专家的专业素养相对来说比较高,还要进一步调动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在实践中对数据库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3)探索绩效评价结果的实践运用
绩效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绩效评价的结果得以展现的,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实践运用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绩效评价手段,逐步发现在预算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找出其中问题的根源,在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问题时,一定要提出科学有效地解决方案,才能进一步提升水利单位的决策水平。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能够将不同项目的不同阶段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个阶段的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一系列得到过程中。切实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才能为实现下一阶段的预算目标制定计划。
4结语
关键词:高等教育;绩效预算;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以规模和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忽视了投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即办学质量和效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开始出现。在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开始应用到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领域。
一、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即财政部门根据教育投入的成本为基础,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定额标准,计算出“综合定额”;根据高校发展的各种特殊需求和政府专项资助的重大工程,如实施“211工程”、“985工程”项目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系列建设项目等,给予“专项补助”。现行拨款制度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以数量和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现行的高校财政拨款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拨款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量,生均成本,实际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拨款的标准无法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在校生数量多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拨款,导致高校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盲目扩张和升级,并由于缺乏绩效评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经费的浪费。
2.以“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为导向,忽视规范性和公正性
由于隶属关系和地区的差别,导致部属院校与地方院校、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和专科院校在政府拨款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某些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一般,但由于隶属于中央各部委,所获得的办学经费,远远高于同等质量和水平的地方高校。这导致部分质量水平较高的地方院校拼命“升格”。专科与本科的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也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了近几年“专升本”热。“211工程”、“985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一批部省属重点大学实施拨款倾斜重点支持政策,客观上加剧了未达标学校争设专业、争合并以及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现象。
3.以争取更多拨款为导向,忽视学科和专业设置
部分高校不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而是设法增加所谓低成本专业。无法引导高校实现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无法引导高校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近几年,部分省份(如广东、湖南、江苏等)出台了地方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案,并选择相关项目和学科专项等进行试点。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在实务工作中不断完善。而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只处于理论探讨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具体表现:一是如何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的开支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是评价指标的通用性。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与复杂性,找到合适的指标来反映所有的项目难度较大;三是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即使同属一省,由于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值得深究。
2.未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
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目前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入项目,在教育投资责任上也没有形成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导致已经实施的高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3.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监控机制
目前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计或检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工具以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引入以事情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效益审计。二、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树立“绩效预算”的理念
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就是“绩效与结果相挂钩,预算以绩效为依据”,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以结果为导向。这种结果是一种社会效益,是产出的进一步延伸。例如,政府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产出,而这条路带来的效益——社会综合效益(如公众的交通便利、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地方经济的带动等)才是结果。第二,以绩效为依据。资源的配置必须以产生的绩效即社会综合效益为依据,绩效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反之则越少。而传统预算模式下仅以产出即这条路本身为依据作为获取财政支出甚至申报政绩的筹码。第三,以评价为核心。绩效的确定最终依靠评价指标来衡量,如高速公路绩效的衡量可以通过车流量、人流量来计量。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成为绩效预算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绩效预算在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的应用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第一,绩效目标设定。给每个支出项目设定若干绩效目标指标,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为确定项目拨款额以及事后评价提供依据。第二,绩效拨款。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预定拨款额度,将实施环节委托有关行政部门。第三,绩效评价。评价绩效目标达成情况,为结算提供依据。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增减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分析单位未达到目标指标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引入绩效拨款机制
从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看,对高校实行完全的预算经费与绩效指标挂钩的绩效预算制度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开支相对比较稳定,而绩效预算相对波动性较大,立即实行完全的绩效拨款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阻力较大;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度量存在难度,例如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综合国力等,作为绩效指标的客观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很难兼顾,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求证。
因此,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实行部分绩效拨款制度。即将总预算资金分为普通拨款和绩效拨款,比例大致可以按7:3或8:2确定;普通拨款按照生均定额与学生规模的乘积获得,绩效拨款通过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来确定,绩效好的予以奖励,绩效差的适当核减下一年度的预算经费。
(三)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1.评价原理
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认为:“绩效管理”是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形成以绩效目的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他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归结为“一观三论”,即“‘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理论”和“为顾客服务理论”。该理论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石。
2.评价原则
评价原则应当借鉴西方国家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并将三者作为相辅相成的整体来看待。
3.指标设计原则
绩效拨款机制的核心部分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指标的选择,关系到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设计和选择指标成为指标体系的关键。总结以美国为代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绩效指标的系统性。指标不仅考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办学成果的各个方面,博士、硕士、本专科等不同层次,而且要关注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使用(过程)和产出这三个不同阶段。二是绩效指标的合适性。指标的选择必须结合高等学校的共同情况和特殊情况,通过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经过多次测算获取。既要包括通用指标,也要包括个性指标。三是绩效指标的发展性。随着外部环境和时间的变化,各个指标本身及其对应的权重也会改变。因此,为了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必须及时根据客观环境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总结
以绩效预算思想为主导的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不断推进,成为解决财政资金紧张与教育规模扩大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有可能继续扩大,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面临巨大的压力,政府开始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改革预算管理模式,最终目的是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模式及其相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晓华,陈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绩效拨款模式改革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8,(4):27-30.
[2]刘国永.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理、方法及运用[J].教育与经济,2007,(3):30-35.
一是乡镇人大实质性监管缺乏,有时流于走形式、走程序,主要是为政府支出完善手续提供服务,缺乏对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二是乡镇财政部门事中监管不到位,缺乏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和管理,听之任之。三是市级财政部门监管缺乏时效性。市财政部门对乡镇预算监督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审核时的事前监督和预算执行后检查时的事后监督,对乡镇预算的安排、指标使用等情况缺乏事中监督,从而使得乡镇财政的支出行为有效约束不足。
二、原因分析
1、乡镇预算管理意识比较淡。一是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乡镇财政预算编制是编制、执行是执行,预算执行不受年度预算约束,有预算的可以不执行,无预算的可以追加执行,没有将经人代会通过的财政预算当作具有法律效力去执行。二是单位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随意性,部分单位负责人认为,财政补助资金年初已核定,缴存财政的资金归单位所有,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对财政部门管理存在抵制情绪。
2、乡镇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乡镇财力比较差、收支缺口大是导致预算编制不全面、准确性不高的直接原因。乡镇财政需要安排的支出项目多、金额大,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可用财力却有限,不能满足其支出需求,为了避免违背《预算法》规定的乡镇财政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的要求,乡镇财政只能按照“先急后缓”的办法以收定支,人为减少支出预算。
3、年度预算执行中调整变动多。一方面由于乡镇单位预算编制不准确需要进行调整,但更主要是由于年度执行中上级下达的项目配套支出、新增支出较多,加之本级财政年度增加的项目支出,也是造成预算编制不准确的重要原因。这些支出年度编制预算时无法预料,但大多涉及民生或基础设施建设,乡镇政府无法回避,必须实施。
4、财政预算监管不到位。一是预算监管的体制机制不顺,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管部门主要是乡镇人大和财政部门,而作为处于基层的人大和财政部门,监督的效果自然难以到位。二是乡镇监管部门缺少顶真碰硬的勇气,存在做老好人、怕得罪人的思想。
三、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增强预算管理的责任意识。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加强乡镇预算管理既是《预算法》赋予的法律要求,也是加强乡镇财政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现实要求。财政部门要加强宣传培训,不断增强乡镇领导和单位负责人的预算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变财政部门管理为单位部门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2、强化财政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实效性。财政部门作为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强化对乡镇财政预算的监管。要强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率。要严格预算执行,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要加强预算管理,乡镇及单位支出严格按预算办事,并做到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确保支出与预算指标的一致性。要建立绩效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完善预算管理,改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改变过去项目资金当年下达、当年实施的办法,项目资金年度申报、论证、批复后,建议安排在下一年度组织实施,并列入下年度乡镇支出计划,以便乡镇编制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年度执行中上级不得要求乡镇新增项目配套支出。对当年上级出台政策或本级安排增加支出的,也应从下一年度执行,避免年度执行中增加支出,给乡镇资金安排带来矛盾。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财务预算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也离不了对物质的管理,而预算管理正是通过制定预算、监督管理对物质和资金的使用运行进行补充、更换和维护,通过对支出额度的严格控制不仅能防止个人和非法挪用单位财产的行为,更是降低单位资金浪费率,优化单位资产补充、配置和更换的有效手段。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结构复杂,而预算管理和执行工作也是涉及部门多、范围广,且单位内部各部门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职能,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增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配合,减少各部门在行使职能权利时的冲突和矛盾,并为指定目标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有效推动单位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在一些单位内部,因思想腐败随意挪用资金或不严格执行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行为造成单位资金的流失,降低了预算职能的作用发挥,更使政府的廉政作风大打折扣。而通过预算管理和对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针对性的对各部门进行惩奖可以有效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让单位全部职工自觉参与到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来,促进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意识欠缺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或补贴,不需要像其它企业一样自负盈亏,也正因为感觉钱来的很容易,从思想上就轻视财务预算管理及其作用。经费来自上级单位按预算拨付,如果没有合理的预算计划将导致预算与规划相脱节,不利于单位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有些单位不重视预算工作,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制定专业的预算制度、预算组织与预算执行目标等,更没有将项目预算和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单位预算资金管理不到位,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思想意识的欠缺。
2.没有质量较高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工作是进行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一项合理的预算编制对预算的执行、控制都有重要作用,预算编制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编制不当直接影响财务预算结果。目前,一些单位还存在编制时间不合理,编制方法不正确,编制内容不够全面,较为简单,缺乏详细、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
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经费问题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职能较差,预算部门工作也不是很规范,经费预算支出和金额没有严格依据,还经常发生经费互相挤占、随意挪用经费等现象,导致预算经费没有得到合理使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同时,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经费考核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
4.预算资金管理不到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人员整体预算管理水平不高,如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更新慢、不能及时接受预算管理的系统学习、对先进的预算管理策略也缺乏了解、财务分析能力一般等,这些原因直接导致预算资金管理不到位,如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财物预算管理往来款项的管理不健全、单位账务清理不及时等。
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思想决定行为,加强单位财务预算管理首先应要求单位领导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意识,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对预算的管理指导,有利于统筹安排单位的经费预算,也能很好的避开因决策失误导致的浪费。其次单位要重视预算管理意识的灌输,让单位员工摒弃过去轻视、无视、错误的思想意识,全面正确的认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去除单位内部的腐败、懒散思想,加强廉政作风。最后要让单位所有员工认识到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明白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到各部门与每位员工,并非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需要人人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很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2.科学编制单位财务预算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重要环节,预算编制不科学,直接导致预算执行和评价工作失去实际意义。一个单位的预算如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单位职责、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计划,会造成一些方面资金预算不足,不能满足行政需要,而另一些方面则资金预算过大,形成大量结余,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各单位应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预算编制前,应当对本单位的关键业绩指标进行分析,特别是现金流量、期间费用等的控制目标,贯彻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根据单位当前的财务结构、管理性质、政府职能、发展内容等对财务预算与分配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参详,科学编制单位财务预算。此外,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横向将预算指标分解为若干相互关联的因素,寻找影响预算目标的关键因素并加以控制;纵向将各项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最终的岗位和个人,明确责任部门和最终责任人。
3.行政事业单位控制预算经费的几点思考
一是预算经费的编制应该建立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水平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节约、有效的原则编制,充分了解预算编制的标准和关键,根据单位核定的人员编制、车辆编制、国家和地方有明文规定的考查学习事项编制经费预算,正确区分预算内核定支出和超预算支出,保护国有资产完整。二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经费管理控制制度,经费有了合理的编制,单位应以经费预算为依据,将费用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按时间和工作进度对费用的支出进行控制,确保经费支出在预算之中。三是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杜绝超标准、超范围的不合理支出,并对经费超支的原因进行分析,为制定相应对策和调整预算指标提供现实的证据。政府可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考评制度,制度要侧重对日常支出费用的控制与节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对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严肃处理。
4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资金的管理
首先要强化资金管理、岗位职责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按制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要增强资金支出的合理性与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良好的分配和规划,在预算编制时不仅要关注资金支出的总额控制,还要关注所有资金使用的结构控制,尽量细化资金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更加合理的地方,重视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与实效性。最后各单位要清楚把握形势、把握全局,全力保障民生支出需要,全力确保行政正常运转,全力统筹预算内外财力,全力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全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全力增强预算刚性约束,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到促发展、惠民生、推动城市建设上。
5.提高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和考核
除了上述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还存在财务预算执行力度严重缺乏和财务预算考核流于形式的问题,不利于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各单位应建立全面完善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考核是为了更加准确的把握财务预算管理的方向和内容,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利用是财务预算管理方向与内容制定的重要参考资料,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利用。此外,预算执行与控制直接影响财务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单位要确保各部门、各员工严格按预算编制执行,避免超标支出、资金流向不明、资金记述与实际不符等现象。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费用支付的依据,是单位资金管理的重要部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促进单位资产的合理配置,进一步规范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为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夯实基础。为此,各单位必须以合理、完善的预算编制为基础,以多项配套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多种监督管理手段,严格执行预算,以期做好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管理,财政预算,事业单位
一.前言
1959年《财政法组织法》(LOLF)确立了法国财政预算的基本框架。期间,该法令虽多次被修订,但仍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2001年8月,原法国总统希拉克颁布了新《财政法组织法》,明确提出建立以结果和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并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方法编制的预算案。该法案被认为是法国公共财政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给法国财政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显著变化。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法国的公共行政从传统的官僚模式走向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服务领域从此也开始面临一连串的重大改革。
二.改革的背景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技术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许多国家的行政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韦伯的官僚理论为代表的、等级深严的传统公共行政制度在支配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年代后,正转变为公共管理的、责任的、服务的、企业化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形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源于欧美国家,最早由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提倡推行。随后该理论在西方国家逐渐受到重视。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在其著作《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提出了“再造政府”的理论,并强调“再造政府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①]戴维·奥斯本认为,在传统模式下,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力不从心,窘态百出工商管理论文,因此该模式应当被改革。戴维·奥斯本提倡政府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同时,政府应当拥有一定的公共企业精神,并学习或运用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及做法,运用私人企业管理技术以及用结果指标来评估绩效,让政府更具活力及竞争力。
在戴维·奥斯等学者的推动下,新公共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经合组织(OECD)的会员国,相续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绩效政府”的理念。法国在这方面虽然改革起步较晚,但是也出台了相关的法令,加快了行政改革的步伐。主要内容有:改革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取消对各地方政府的监管,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扩大地方民主,增强地方民选机构的权利等等。
2.改善法国政府财政赤字的迫切需要
从法国国内看,法国的公共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法国历届政府站。2005年,法国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60%的上限,达到了66.8%。同时,西方各国政府都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机构、改善公共财政管理,而法国却相对滞后,这就迫使法国政府加快了行政改革。从2000年以来,法国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上升、国内投资与需求大幅度减少,这造成了法国财政收入锐减。与此同时,为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法国政府又大规模投入资金。这导致法国公共债务规模明显扩大。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与1959年以来形成的预算体制相比,新《财政法组织法》的变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预算的绩效的管理。在过去,各部门预算支出项目是分割孤立的,完全由议会根据部门需要进行拨付。在这样的机制下,预算项目很难体现各种计划的性质也很难明确各级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新《财政法组织法》运用绩效机制来推动财政预算,重新建立了财政预算机制。新机制使得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明确、国家政策连贯而紧密。该机制把财政预算分为“任务”(mission)、“项目”(programme)、“行动”(action)。“任务”是财政预算的最高级工商管理论文,体现了国家的主要公共政策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安排。同时,若干个“项目”组成了某个“任务”。“行动”又把项目的各项计划具体化。
新《财政法组织法》规定,各级、部门必须建立下一年度的行政计划与工作安排;同时,每项具体计划的效果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并把结果反映到年度绩效考核报告中。
2. 项目的行政负责人责任更为明确、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新《财政法组织法》的另一最大的亮点在于,除了不能触动人员工资之外,只要能保证项目目标圆满完成和提高工作效率,各行政部门项目负责人可按实际情况自由调度资金预算。同时,为了保证项目负责人的公正、廉洁,该法案还规定必须强化行政部门内部审计职能,使每个公共政策项目执行者承担了更多的义务与责任。 3.强化了议会对财政预算的民主监督力度。新《财政法组织法》实施之后,议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对财政预算的监控力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政预算更为透明。根据新《财政法组织法》第五十条规定,当政府向议会提交国家未来四年的发展报告的时候,必须同时提供相关数据与证据的来源,以供议会调查、审议,从而提高财政预算的真实性。其次,扩大了议会对预算批准的范围。得益于财政预算的分任务管理与绩效管理机制,议会可以通过讨论国家公共政策与发展策略来决定对某项任务是否赋予相关财政预算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议会的决策者的角色。在新《财政法组织法》实施之前,议会由于缺乏必要的时间与手段,只能针对整个国家财政预算的一揽子计划进行投票。只有约占6%的财政预算真正被议会深入讨论研究。新法案实施之后,“任务”、“项目”、“行动”与它们所需要的财政预算一目了然,议会成员可以从容不迫的进行讨论和投票。最后,公共政策与财政预算捆绑进行表决,提高了议会地位和权利。一方面,决算法草案的审议时间缩短、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审议的宗旨不再是对财务报告进行技术和形式上的修改,而是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并对每个项目的结果、成本和使用进行分析。
四.新《财政法组织法》对公共服务机构的影响
配合新《财政法组织法》,法国从希拉克政府到萨科齐政府,都对公共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渐进式改革。萨科齐的政府改革目前正在进行工商管理论文,无法考察其最终效果,但是其部分改革措施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应当承认其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减少了财政支出。由于公共支出明显上升,威胁到了法国的财政与金融安全,萨科奇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称为“公共政策全面修订” 的全面改革计划,旨在对公共支出进行结构性削减站。这项计划确定了很多改革目标:实现政府机构现代化;改善为公民和企业提供的服务;确保公务员能够因为工作而得到更多的表彰;以及推广注重效果的文化。其整体目标是用更少的资源,取得更好的成效。该计划是法国政府全面转型的范例,它由370项经过开支审查筛选出的举措组成,同时,每个政府部门都必须节约开支和提升效率。
2.大幅度的减少了公务员数量与规模:法国公务员的数量从2003 年开始减少,减少的幅度逐年加大,到了2007 年,退休的公务员人数介于7万到8万人之间,而该年就裁减了1万5千 个职缺。[②]如今,萨科奇政府实行每两名公务员退休后只补充一名新公务员的政策。行政人员的开支从而大大减少。
3.对公共部门进行分类改革。现有的公共服务部门被分成三大类:一是关系到民生与社会稳定的教育、公共卫生等部门,将继续由国家管理;二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意义的领域,具有一定商业色彩的军工、航天和核电等部门,国家将继续控制;三是可以向私人资本开放的其它的部门,如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领域内国有企业垄断将被打破,私人资本获准进入。
4.行政部门的创新改革。主要有两项:一是预算法采取“目标管理”原则,各行政部门将根据目标制订预算;二是对政府各部门引入外部审计,同时对岗位任务和人员设置等深入调研并提出现代化管理建议。
5.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的各项公共事务分为“任务”、“项目”、“目标”、和“指数”。“任务”是指各项社会事务,如交通、社会治安等。“项目”是指细化后的各项“任务”,如在就业“任务”中,就有增加就业的“项目”;“目标”是每个项目要达到的目的,如增加就业的“项目”中就提出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目标”。最后,“指数”是指量化后的结果,主要用于评估各项措施是否富有成效。如在采取新措施后,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的数量等等。
法国政府在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以法国内政部为例, 2005年法国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低于5000人,与2002年相比受伤者减少了25%,而死亡率则减少了36%,创历史之新低。与2002年相比,违法活动减少了8.2%,在公共道路上的违法活动则减少了20%。[③]
五.借鉴与启示
法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工商管理论文,其公共部门颇具特色,它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十分关键作用。虽然由于政治体制和国情不同,不能引入他们的所有做法,但他们绩效考核的理念、严格的责任机制,对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绩效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深化市场化改革,减少公共部门监管。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社会,全球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法国,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早就是一个现实。在我国,一方面,民众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开始寻求公民参与的过程来充实公民生活,来有目标地表现公民意识,并学习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另一方面,政府行政官僚的扩张,经常造成公共部门逐渐远离其所服务的社会大众,忽视民众的的真正需求,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在新形势下,要解决事业单位中的绩效改革问题,其基本点还是应当立足于对公共部门,包括对事业单位权利的限制和对公平性的追根问底。只有在上层建筑中确立了公平性与市场经济的自由与充分竞争,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没有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作为社会子系统和公共部门的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的效果也无法保证。所以,政府、事业单位不能既当游戏的裁判又做选手,它们应当把主要精力用到保护公正与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2. 重新认识公共部门的本质。高绩效政府组织是指政府组织以绩效评估体系为标准,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度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它强调了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产出的最终标准。法国新《财政法组织法》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为公众更好的服务站。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一方面,其“绩效”必须最大程度地凸显其社会公益性,并抑制、克服其可能潜在的自利性和营利性;另一方面,其“绩效”还必须同时依循各自具体行业的内在要求,凸显其独特的公益价值。在我国,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性做得不尽如人意。事业“绩效”应有的内涵和标准均被严重异化、扭曲。所以,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绩效改革工商管理论文,不能不首先从理清什么是事业绩效开始。我国的事业单位属于公共部门,所以它们的绩效应当是“公共、公平和责任”。
3.绩效考核制度应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从法国经验看,财政绩效管理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提升,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政府管理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法国2006年执行的新预算案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了新的结构。新结构分为“任务”、“项目”、“行动”三级。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对固定的行政负责人。这就使得各部门公共政策项目负责人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与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它与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体制改革无法匹配。
4.应当强化公众与人大对事业单位绩效的监督与评估作用。法国议会是新《财政法组织法》的最大受益者,其角色因为新《财政法组织法》而强化。议会有权监督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由此可以具体知道公共支出的去向,增加了公共预算的透明度。在我国推进事业单位绩效改革过程中,绩效指标的如何量化,考核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具备公信力是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的一个难题。由于缺乏可以借鉴引用的办法和模式,很多地方和单位的绩效考核变成了“官绩效”“一言堂”。因此,绩效考核需要考虑多维度考核,以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鉴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应当作为绩效考核指标,让学校、医院所在的社区代表、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到绩效评价中来,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任青霞:有限政府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研究,2004(1).
[2]陶学荣:公共行政管理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Pierrick Le jeune:la function publique face a la culture de resultat[M].Bruylant,2006.
论文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绩效管理,财政预算,事业单位
一.前言
1959年《财政法组织法》(LOLF)确立了法国财政预算的基本框架。期间,该法令虽多次被修订,但仍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2001年8月,原法国总统希拉克颁布了新《财政法组织法》,明确提出建立以结果和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并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新方法编制的预算案。该法案被认为是法国公共财政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给法国财政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显著变化。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使法国的公共行政从传统的官僚模式走向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服务领域从此也开始面临一连串的重大改革。
二.改革的背景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技术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竞争的挑战,许多国家的行政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韦伯的官僚理论为代表的、等级深严的传统公共行政制度在支配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年代后,正转变为公共管理的、责任的、服务的、企业化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形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源于欧美国家,最早由英国前首相柴契尔夫人提倡推行。随后该理论在西方国家逐渐受到重视。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在其著作《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提出了“再造政府”的理论,并强调“再造政府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①]戴维·奥斯本认为,在传统模式下,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力不从心,窘态百出工商管理论文,因此该模式应当被改革。戴维·奥斯本提倡政府在有限资源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同时,政府应当拥有一定的公共企业精神,并学习或运用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及做法,运用私人企业管理技术以及用结果指标来评估绩效,让政府更具活力及竞争力。
在戴维·奥斯等学者的推动下,新公共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经合组织(OECD)的会员国,相续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绩效政府”的理念。法国在这方面虽然改革起步较晚,但是也出台了相关的法令,加快了行政改革的步伐。主要内容有:改革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取消对各地方政府的监管,扩大地方政府权力,扩大地方民主,增强地方民选机构的权利等等。
2.改善法国政府财政赤字的迫切需要
从法国国内看,法国的公共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法国历届政府站。2005年,法国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远远超过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60%的上限,达到了66.8%。同时,西方各国政府都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机构、改善公共财政管理,而法国却相对滞后,这就迫使法国政府加快了行政改革。从2000年以来,法国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上升、国内投资与需求大幅度减少,这造成了法国财政收入锐减。与此同时,为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法国政府又大规模投入资金。这导致法国公共债务规模明显扩大。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与1959年以来形成的预算体制相比,新《财政法组织法》的变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预算的绩效的管理。在过去,各部门预算支出项目是分割孤立的,完全由议会根据部门需要进行拨付。在这样的机制下,预算项目很难体现各种计划的性质也很难明确各级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新《财政法组织法》运用绩效机制来推动财政预算,重新建立了财政预算机制。新机制使得各级管理者的责任明确、国家政策连贯而紧密。该机制把财政预算分为“任务”(mission)、“项目”(programme)、“行动”(action)。“任务”是财政预算的最高级工商管理论文,体现了国家的主要公共政策以及相应的财政预算安排。同时,若干个“项目”组成了某个“任务”。“行动”又把项目的各项计划具体化。
新《财政法组织法》规定,各级、部门必须建立下一年度的行政计划与工作安排;同时,每项具体计划的效果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并把结果反映到年度绩效考核报告中。
2. 项目的行政负责人责任更为明确、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新《财政法组织法》的另一最大的亮点在于,除了不能触动人员工资之外,只要能保证项目目标圆满完成和提高工作效率,各行政部门项目负责人可按实际情况自由调度资金预算。同时,为了保证项目负责人的公正、廉洁,该法案还规定必须强化行政部门内部审计职能,使每个公共政策项目执行者承担了更多的义务与责任。 3.强化了议会对财政预算的民主监督力度。新《财政法组织法》实施之后,议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它对财政预算的监控力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财政预算更为透明。根据新《财政法组织法》第五十条规定,当政府向议会提交国家未来四年的发展报告的时候,必须同时提供相关数据与证据的来源,以供议会调查、审议,从而提高财政预算的真实性。其次,扩大了议会对预算批准的范围。得益于财政预算的分任务管理与绩效管理机制,议会可以通过讨论国家公共政策与发展策略来决定对某项任务是否赋予相关财政预算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议会的决策者的角色。在新《财政法组织法》实施之前,议会由于缺乏必要的时间与手段,只能针对整个国家财政预算的一揽子计划进行投票。只有约占6%的财政预算真正被议会深入讨论研究。新法案实施之后,“任务”、“项目”、“行动”与它们所需要的财政预算一目了然,议会成员可以从容不迫的进行讨论和投票。最后,公共政策与财政预算捆绑进行表决,提高了议会地位和权利。一方面,决算法草案的审议时间缩短、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审议的宗旨不再是对财务报告进行技术和形式上的修改,而是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并对每个项目的结果、成本和使用进行分析。
四.新《财政法组织法》对公共服务机构的影响
配合新《财政法组织法》,法国从希拉克政府到萨科齐政府,都对公共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渐进式改革。萨科齐的政府改革目前正在进行工商管理论文,无法考察其最终效果,但是其部分改革措施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应当承认其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减少了财政支出。由于公共支出明显上升,威胁到了法国的财政与金融安全,萨科奇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称为“公共政策全面修订” 的全面改革计划,旨在对公共支出进行结构性削减站。这项计划确定了很多改革目标:实现政府机构现代化;改善为公民和企业提供的服务;确保公务员能够因为工作而得到更多的表彰;以及推广注重效果的文化。其整体目标是用更少的资源,取得更好的成效。该计划是法国政府全面转型的范例,它由370项经过开支审查筛选出的举措组成,同时,每个政府部门都必须节约开支和提升效率。
2.大幅度的减少了公务员数量与规模:法国公务员的数量从2003 年开始减少,减少的幅度逐年加大,到了2007 年,退休的公务员人数介于7万到8万人之间,而该年就裁减了1万5千 个职缺。[②]如今,萨科奇政府实行每两名公务员退休后只补充一名新公务员的政策。行政人员的开支从而大大减少。
3.对公共部门进行分类改革。现有的公共服务部门被分成三大类:一是关系到民生与社会稳定的教育、公共卫生等部门,将继续由国家管理;二是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意义的领域,具有一定商业色彩的军工、航天和核电等部门,国家将继续控制;三是可以向私人资本开放的其它的部门,如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领域内国有企业垄断将被打破,私人资本获准进入。
4.行政部门的创新改革。主要有两项:一是预算法采取“目标管理”原则,各行政部门将根据目标制订预算;二是对政府各部门引入外部审计,同时对岗位任务和人员设置等深入调研并提出现代化管理建议。
5.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公共部门的各项公共事务分为“任务”、“项目”、“目标”、和“指数”。“任务”是指各项社会事务,如交通、社会治安等。“项目”是指细化后的各项“任务”,如在就业“任务”中,就有增加就业的“项目”;“目标”是每个项目要达到的目的,如增加就业的“项目”中就提出要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目标”。最后,“指数”是指量化后的结果,主要用于评估各项措施是否富有成效。如在采取新措施后,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的数量等等。
法国政府在推进公共部门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以法国内政部为例, 2005年法国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低于5000人,与2002年相比受伤者减少了25%,而死亡率则减少了36%,创历史之新低。与2002年相比,违法活动减少了8.2%,在公共道路上的违法活动则减少了20%。[③]
五.借鉴与启示
法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工商管理论文,其公共部门颇具特色,它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着十分关键作用。虽然由于政治体制和国情不同,不能引入他们的所有做法,但他们绩效考核的理念、严格的责任机制,对推进我国事业单位绩效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深化市场化改革,减少公共部门监管。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社会,全球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法国,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早就是一个现实。在我国,一方面,民众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开始寻求公民参与的过程来充实公民生活,来有目标地表现公民意识,并学习表达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另一方面,政府行政官僚的扩张,经常造成公共部门逐渐远离其所服务的社会大众,忽视民众的的真正需求,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在新形势下,要解决事业单位中的绩效改革问题,其基本点还是应当立足于对公共部门,包括对事业单位权利的限制和对公平性的追根问底。只有在上层建筑中确立了公平性与市场经济的自由与充分竞争,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没有一个完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作为社会子系统和公共部门的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的效果也无法保证。所以,政府、事业单位不能既当游戏的裁判又做选手,它们应当把主要精力用到保护公正与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2. 重新认识公共部门的本质。高绩效政府组织是指政府组织以绩效评估体系为标准,以最低的管理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度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它强调了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产出的最终标准。法国新《财政法组织法》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为公众更好的服务站。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一方面,其“绩效”必须最大程度地凸显其社会公益性,并抑制、克服其可能潜在的自利性和营利性;另一方面,其“绩效”还必须同时依循各自具体行业的内在要求,凸显其独特的公益价值。在我国,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性做得不尽如人意。事业“绩效”应有的内涵和标准均被严重异化、扭曲。所以,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绩效改革工商管理论文,不能不首先从理清什么是事业绩效开始。我国的事业单位属于公共部门,所以它们的绩效应当是“公共、公平和责任”。
3.绩效考核制度应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从法国经验看,财政绩效管理伴随着政府管理理念提升,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政府管理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法国2006年执行的新预算案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了新的结构。新结构分为“任务”、“项目”、“行动”三级。每一个级别都有相对固定的行政负责人。这就使得各部门公共政策项目负责人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承担更多的责任。而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与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它与事业单位甚至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体制改革无法匹配。
4.应当强化公众与人大对事业单位绩效的监督与评估作用。法国议会是新《财政法组织法》的最大受益者,其角色因为新《财政法组织法》而强化。议会有权监督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由此可以具体知道公共支出的去向,增加了公共预算的透明度。在我国推进事业单位绩效改革过程中,绩效指标的如何量化,考核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具备公信力是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绩效改革的一个难题。由于缺乏可以借鉴引用的办法和模式,很多地方和单位的绩效考核变成了“官绩效”“一言堂”。因此,绩效考核需要考虑多维度考核,以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鉴于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应当作为绩效考核指标,让学校、医院所在的社区代表、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到绩效评价中来,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任青霞:有限政府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研究,2004(1).
[2]陶学荣:公共行政管理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Pierrick Le jeune:la function publique face a la culture de resultat[M].Bruylant,2006.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D~/OLI.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