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6 15:50: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师专业发展历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茨(Joseph・E・Stigtitz)、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A・Akerlof)、迈克尔・斯宾塞(A・Michael・Spenee)三人共同创立的,三位经济学家因对这一理论的杰出贡献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经济学家指出,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某一方处于弱势地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正常运转的成本,因此,为了达到某种制衡,需要增加信息弱势方的信息量,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
当今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不对称的提出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其理论观点也已被广泛应用到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有关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教育,其实质也是一个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并且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某些方面信息相对短缺闭塞。笔者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短缺造成的一些问题,虽然不像经济领域那样明显,但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益,我们仍应该对自身的信息短缺投入更多的关注,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更好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案例分析:信息不对称任语文教学中的表现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以某个轰动的社会新闻举例。引起同学的热烈讨论,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讲解科技类说明文,由于对基本的物理常识不太清楚导致理解的偏差;介绍同一个历史人物,与历史教师差之毫厘却谬以千里;学生热烈追捧沧月、郭敬明等80后作家,自己对之缺乏了解而一味地压制嘲讽,被学生批为专制无知……
从以上列举的在工作中常见的一些案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语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往往会被学生认为学识渊博,相对于莘莘学子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但作为社会的普通个体来讲,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主要表现有:
(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语文教师拥有的信息相对短缺。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且迅速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流通日益便捷和高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十年前的本科师范毕业生所拥有的信息量不一定比现在的高中生多,所掌握的现代应用科技如计算机技术等等也不一定比学生更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如果还对自己所掌握的那一点点知识沾沾自喜的话,那无疑是和时代的脱节,必然会被历史进步的车轮远远地抛弃。
(二)面对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语文教师拥有的信息相对短缺。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社会生活日益缤纷多彩,各种文化不断地碰撞交流,各种新生事物和思想潮流层出不穷。语文教师如果还固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拒绝变革,拒绝新鲜的社会现实,而一味沉浸在故纸堆中,那么其教育教学活动必然会失去新鲜的血液,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也会因失去可贵的生命力而被淘汰。
(三)社会分工日趋精细,竞争愈加激烈,面对同行,语文教师拥有的信息相对短缺。
一方面,语文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其拥有的信息量是无法与整个教师群体相匹敌的;另一方面,学科的交融与综合越来越深入,语文教学本身也会涉及到大量学科之外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其他学科知识的短缺。因此,语文教师也必须开拓视野,虚心学习,主动地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四)面对思维活跃、朝气蓬勃的学生,语文教师拥有的信息相对短缺。
作为教育者,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长处。必须承认某些方面学生的优势。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当今社会,学生除了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相对较少之外,在其他方面所拥有的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借助先进的技术条件和传媒手段,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很多时候会让教师自叹弗如。
三、应对策略:学习、合作,弥补信息短缺,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和专业发展,但它又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永远不可能彻底地消除。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当中,我们应当知难而上,通过加强学习和学会合作两个方面努力去改变信息弱势地位,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提高自身的学养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
(一)加强学习,敢于创新
现代社会应该是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良好资源,不断学习,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我们不仅要继续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我们还应该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关爱美丽的大自然,关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从自然和社会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和审美意识。另外,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应该关注当下文学发展的潮流,紧跟时代步伐,用新鲜的文学血液浇灌自己的心灵之花,进而带领学生走近和畅游美好纷繁的文学世界。
学习,不仅仅是亦步亦趋地追随他人,更应该有大胆的想象和变革,要有创新的意识和魄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智慧,大胆地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新发展,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进步。
(二)学会合作,教学相长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多个层面。在当今社会,社会化大生产已经发展到很高的层面,教育也不应该沿用小农经济和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积极作用,通力合作,帮助教育对象健康快速成长。语文教师应该懂得打破门户之见,与其他教师、与家长、与社会紧密合作,在合作中实现教育目的,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要通过被教育者才能发生作用,它应该是教育对象的自我建构。教育是直指人心、直击灵魂的,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古人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在许多方面是拥有比教师更多的信息量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仅仅是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把他们当作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强工作能力的过程,是教师实现其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本文从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依据;问题;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成熟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学科智慧、学科领导力等方面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符合教师专业标准的过程。本文从教师自身发展角度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并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教师专业发展是基于教师完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现自我教育价值的需要,本文主要从教师自身发展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根据。
(一)教师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论
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作为学校的教师,其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才能实现:内部因素即是基于教师个体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外部因素则包括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以及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等。
(二)教师反思论
教师应既是学习者,也是实践反思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所积累的。因此,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实践理论
教师实践理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具体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认知、人际感知、教学机智、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意识等。①教师实践理论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当中,也会在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中有所体现。
二、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教育改革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②如何使各级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要求、成为教育发展的主导者?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但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教师培训缺乏实效
不少教育领导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仅仅通过教师在职培训就可以实现,认为学校要做的就是为教师培训提供场所、经费、培训课程体系和其他支持性政策,轻视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但我们应明确教师所就职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如表1:
参见:王俭,余秋月,洪俊彬,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9).
从表1中可以看出,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伴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提高而改善。因此,作为教师工作场所的学校如何把握好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一特点,从学校政策、体制、教师培训制度等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积极的外部因素,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为“教”而教,传统教师观念根深蒂固
“教”者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长期的教学中,受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错误的教育观念:
第一,“教”者教师仅仅把教学作为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对教书育人缺乏应有的热情和信念,缺乏自身专业发展的责任感。这些教师把工作“降低为机械的习惯,降低为虚伪的、半心半意的例行公事”,因而其在职业生涯中体会不到职业幸福感,常常在令人气馁的矛盾中挣扎。③
第二,重复性的教学工作容易使“教”者教师形成职业倦怠感,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实施效果不理想,不能有效解决“教”者教师的心理倦怠问题。
第三,“教”者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教师就是传授教学知识,但对知识的更新不能引起自己的重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教授同样的知识,最终会被教育的现代化所淘汰。
(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有待理清
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效能感,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对自身专业发展存在不同的困惑,如表2。
发展阶段教育现象教育假设原因分析
实习教师自我展现只要教师表现好,学生自然就能好。没有建立"学生"的概念
初任教师茫然失措学生应该服从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希望控制学生,否则感到恐惧。
成熟教师自以为是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照这样做没错。学生群体替代学生个性,操纵与控制新手拈来。
转引自: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表2指出了不同阶段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困惑。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发展阶段,如何给不同阶段的教师制定相区别的发展策略,如何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如何使“新手型”教师更顺利的转变为“专家型”教师,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三、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
通过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剖析,笔者认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要重点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和体制上保障
学校领导者首先要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正确理念,在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理念,明确自身的专业地位。其次,学校领导者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应认同和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给教师应有的自。最后,学校领导者要采取适当的管理策略,如针对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评价策略等。同时,学校应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如建立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参加校外研修、定期举行专家讲座等。
(二)教师从“教”者走向“学”者的观念转变教师具备“教”的思维,是基于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但教师同时还应具备“学”的思维,教师 “学”者思维,是教师对其自身、对其工作以及对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思考与认识。④“教”者教师如何实现向“学”者教师的转变,需要把握几点:
1.学习观念
学习观念是奠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学习观念是教师对专业学习在其个人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所持有的看法。学习观念强的教师有极强的专业敏感度,能够及时把握教育专业领域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
2.学生意识
学生意识是解决“教”者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困惑的关键。学生意识主要是指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在教学实际中的位置和作用,能否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一味的使之成为“讲授对象”。正确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目标制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同学式”的互助合作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才是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正确定位。
3.学者意识
学者意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理念。作为“学”者教师,既要把教学当作本职工作来做,更要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探寻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同时,教师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现有的书本,而应该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和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教”者教师只有树立向“学”者转变的意识,将“学”者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⑤
(三)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主要模式
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指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学校教师的特点,制定适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计划,并与教师共同制定适合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笔者认为,开展校本教师培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成立校本培训职能部门,制定符合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应制定相区别的培训计划,并通过制度要求每位老师定期完成相应的培训计划。
第二,在校本培训中,通过校外专家讲座、教师团队协作学习和教学实践等形式的培训,拓展教师各个层面的知识,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为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在校本培训中,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工作中来。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之前的教育理念,自觉地用新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实现自身教育系统观念深层次的改变。
教师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解决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这个主旨,以学校为基地,以制度为支撑,以教师观念转变为关键,以专业学习为主线,以校本培训为途径,以教育实践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更好更远的发展之途。(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小清,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2]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3]宋广文,都荣胜,专家型教师的研究及其对教师成长的启示[J],教师教育,2003,(1).
[4]王俭,余秋月,洪俊彬,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高等师范育研究,2002,(9).
[5]于鸿雁,高雁,卢国君,成玉飞,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0).
[6]曾庆桂,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注解:
①于鸿雁,高雁,卢国君,成玉飞,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0).
②曾庆桂,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③胡东芳,从“教”者走向“学”者――论教师内涵性专业发展路向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2).
一、.产生职业倦怠,自主发展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过度的负荷和角色冲突的不适应,而这种冲突和不适应又使教师产生了过高的职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会满足于现状。同时,他们会用消极、悲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职业和自身发展。这种不思进取常常会造成教学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一种低个人成就感,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即使是“偶有为之”,积极性也不高。
二、.知识结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而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三、.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无心实施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这些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这些理念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在课改后,仍有许多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改变,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改变,又怎么实施呢?
二、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就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和途径努力。
一、.通过自主学习激励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在研究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把这些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等等。通过同行会诊,教师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反思性教学拓展了历史教师的发展空间,让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从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通过校本研究带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让历史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围。历史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讨论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校本教研的发展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可以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多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强化校本教研能够带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通过教育部门、学校支持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外,各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在中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只重视语数外,对于史地等学科关注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偏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好语数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的熏陶,其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一个有力途径。所以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在以往的教研中,我们都关注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学校对老师发展的影响。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就要积极支持,努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教学才能走上一个新的起点。其次,学校要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如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组织专题讲座;举办理想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等。所以机制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